| 
 |  | 
 
 发表于 3-9-2025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我想提出一个新的点,你的繁殖论有一个盲点,现在人口膨胀,代表了这个年代的科技已经达到前无古人,但是数量真的可以代表质量吗?
 | 
 |  |  |  |
 
|  |  |  
|  |  | 
 |  | 
 
 发表于 4-9-2025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首先您整套科学理论
 无论是提高个人能力
 还是调节欲望 其最终目的,
 目标是‘优化生存和繁殖’,
 就如为了在‘生存和繁殖’这个科学游戏里取得更好的成绩,
 且将烦恼和痛苦作为游戏的进步之驱动机制和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存在过程,
 只是为了未来那 不确定性的好成绩。
 这个生存和繁殖的目的,不是人类自己给予的,而是基因的设定。
 
 
 情感,是荷尔蒙的化学作用,为何要有荷尔蒙的化学作用?还是因为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无可否认,这样的成绩 对于低等生物来说 的确是一种进步,可是对于有了情感思维的人类来说,
 从目前已知道苦的状况,再去继续入回到受苦的过程中,
 只是为了未知数的未来成绩?
思维,是大脑的运转能力,这个头脑和思考能力,也是因为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殖,而演变出来的。
 受苦,属于一种情绪和感觉,也是来自荷尔蒙,神经和大脑的化学作用,让生物避开威胁生存和繁殖的环境的目的。
 
 
 只需自己 只要能够觉得 对于痛苦的欲望 降低,用科学原理来看,就是降低欲望,快乐的荷尔蒙就释放,
 就能够 痛苦并且快乐着而乐在其中,就这样简单?
 这也是一种科学 evolution 的目标?
 真相,从来都是很简单的。人的一切,感觉和情绪,都是biological & chemical reaction。
 
 
 您的科学理论 是为了达到结果 而将过程里的一切苦难视为理所当然。而佛陀的目标,是“苦之终结”,并且确保在生命的过程中,一切苦 不再浮现。
 这是两者目标的 根本性之差异。
 佛陀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知道,一个人,为何会有“苦”这个感觉。
 其实,人类的祖先(低级生物),是没有苦的感觉,甚至连痛的感觉都没有。
 结果,被火烧,没有反应,受伤,也没有反应,所以,慢慢的进化出“神经线”,开始感到痛觉,而避免被火烧还是受伤的情况。
 遇到生病,去世等生老病死,荷尔蒙产生“苦”的感觉,让人类设法去小心的生活,远离导致生病和死的情况。
 
 佛陀如果要终结苦,和人类退化回到祖先那种还没有神经线和荷尔蒙的形态,没有分别。有没有想过,终结苦这个行为,是错的?
 
 
 佛陀发现了 “无常”,知道只要还在这个游戏里的人,无论成绩的好坏,痛苦的本质(苦)就永远不会改变。
 今天满足了财富的欲望,
 明天又会有 对于健康的欲望;
 满足了健康的欲望,
 还会有更多 对“永恒”的期望,
 欲望 总是没完没了的出现。
 这是基因的设定,生物在这个阶段,是有必要快乐和痛苦并存的。
 人类在快乐和痛苦并存,然后用通过智力提升和欲望调节来平衡。
 有天当科技发达,到人类可以进化到连情绪,感觉,欲望的高低都可以通过科技来控制(化学药物?),或者人类完全变成没有情感的机器人,那么这些心理哲学和心性训练,可能都不再被需要。
 
 
 痛苦的根源,就是在于这种 盲目的渴望(贪爱),而不仅仅是
 “能力与欲望 不匹配”。
 只要欲望和能力匹配,就不叫做盲目的渴望。
 举个例子,你想要喝水,你有能力拿到杯子喝水,是能力和欲望匹配。
 假如你有病,或者没有其他方法取得水喝,你的欲望超过了你的能力,但你却一直还是要喝水,你不愿意降低你的欲望去和你的能力匹配,这就是盲目的渴望。
 
 
 真正的明白 欲望和烦恼 是如何的产生 因而不再让它再呈现,
 欲望和烦恼,不过是荷尔蒙的化学作用。而且,让欲望和烦恼的呈现,是为了提高人类生存和繁殖的欲望而演化出来的。
 如果纯粹的不让欲望和烦恼的呈现,人类虽然没有很多欲望,烦恼跟着降低,但同时,生存和繁殖的机率就低了。
 
 
 有没有想过,智慧越高的生物,心境才会有更多苦的感知?“苦的感觉”本身属于高级生物进化出来的认知能力,一味的去苦,灭苦,其实不过是因为人不明白苦,违背了生物的目的而已。而是一种彻底的心态转向 明白心境是不再有苦,而非科学上的 加加减减 简单的补充或减少。
 
 首先,分析自己的能力到那里,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自己的欲望。但它是否能够指导我们 如何 去具体地调整那些我们 想要调整 的欲望?在同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力提高后,才来提高自己的欲望。
 欲望应该一直被调节成和自己的能力相差不远,这样,自己的情绪就会平衡。
 
 举个例子,古人平均寿命只有40岁,如果不想死,要活到80岁,很难的,所以会很痛苦。如果欲望只要求自己活到30岁,反而一旦活到31岁之后,就会很天天开心,每多活的1天,都是奢侈的欲望被满足。
 来到21世纪,人类寿命达到80岁很正常,因此,一个人类可以提高自己的欲望,活到60岁。
 如果有天生病了,医生说如果不治疗,那么只有3个月寿命。那么一个人就应该分析,自己有没有能力治好病,比如:钱。
 假设能力不足,即钱不足,那么,就把欲望降低到:活到3个月后。
 
 这样,够具体了吗?
 
 
 佛法提供的不是一半,而是另一个维度、另一个层面的 完整解决方案。
 只能说
 您的科学框架和佛陀的解脱框架,目标截然不同。
 佛法,在本人看来,属于把苦和烦恼的产生的原因当成是来自欲望,是没错,但是如何面对苦和烦恼,一个人学佛法到最终,只会变得无欲无求,到最后,这个人会迟早在生物竞争里被淘汰。
 佛法没办法一边让人满足世俗欲望,一边心灵上灭苦的。
 翻开佛经,里面的世俗成功人士,都是学佛之前成功的,比如维摩诘居士和给孤独长者等,都是出身在富裕的家庭,没有一个是在学佛之后,自己在世俗生存和繁殖的能力变强了。
 再看今天,佛法昌盛的地区,尼泊尔,不丹,缅甸,西藏,斯里兰卡,柬埔寨等的人民,天天修佛,对世俗欲望几乎没什么要求,如今是世上最落后贫困的地区之一。当然用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在精神上的富足,也是胜于其他地区的。
 这个情况,不就是:降低欲望,从而降低烦恼的最佳写照?
 
 
 站在生物学上来说,苦的存在,是进化的动力,没有欲望,也就无苦,是简单的做法,但是提高能力,达成欲望也是离苦的做法。入世法 简单来说,只需懂得 行的正走的稳,
 不去伤害事物,
 自然就能在人生的过程中减少许多不必要之麻烦 的方法,
 但是却没能真正的离苦,
 
 
 一味的靠看破欲望,到最后变成无欲无求,就会让人类失去生存和繁殖的动力和能力。所以一个人修佛到了最终的形态,基本就是禁欲梵行的出家人。
 这类出家人的生活,几乎无欲无求,在精神层面上富足是没错,但是站在世俗上,是不利于生存和繁殖的。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6-9-2025 09: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仔细纵观您前后几篇的论述,虽然您说 是以科学来填补佛法之不足,
 但能察觉到的
 更多是建立在二元范围的认知,
 用科学字眼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之前就已经说过,
 科学视角和佛教的解脱视角
 是在
 不同层面、为解决不同问题  而构建的体系,
 并且两者终极目标确实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这两种立场并不一定要互相否定,
 但必须分清层次。
 
 佛法从来都不否定科学 为世间所带来的进步和好处,
 而是明白到世间的一切是非对错好坏优劣,
 只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缘 所形成的各种各类自然之结果。
 
 该说的,在前面开始就已经表述过了,因此没重复之必要。
 
 佛法的精髓,
 是 跨越 对于现实上固有的认知与虚空之幻想,属实之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而解脱,
 而非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去衡量一切是非对错 或建立在优劣输赢的定位上。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0-9-2025 06: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人认为,佛法属于古代的心性训练。
 
 因为在古代,科学不发达,古人不懂有荷尔蒙,不懂有基因,不懂情绪和感觉这些,通通都是化学作用来的。
 所以很多在学问就被古人搞得玄之又玄,尤其是佛法,当佛法发展成佛教后,一直去吸收其他宗教的思想,变得模棱两可。
 
 但是本人发现,很多时候,真理和答案其实是很可以浅显,简单和直接的道理讲清楚的。
 当一个理论被搞得玄之又玄,模棱两可,高深莫测,长篇大论,就要考虑,是不是,越走越歪的了?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1-9-2025 07: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赞同简化佛经,不赞同毁佛经,赞同把还没有能够理解,证实的内容都保存,保留。
 
 赞同佛经,佛教,跟时代接轨,不赞同污蔑,诽谤。
 赞同以科学角度去了解佛法,佛经,不赞同以科学代替原来佛经,佛法。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1-9-2025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2-9-2025 09: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你说的没错,
 的确,真理和答案其实是很浅显,简单和直接的以道理讲清楚的。
 
 还未成佛时期的悉达多
 也曾不断在“有”与“无”的两端 苦苦去寻找他想要之答案,
 后来他是经过一番深入而仔细的自我检讨,
 这才意识到
 是自己的认知 早已给自己所累积的知识印象 被固有化了,
 是自己被固有的认知所束缚,才无法发现真正的究竟之真相,
 因此才不断在有与无两极端 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当他放下 对已知的固有知识认知和执着之幻想,
 回归内心的真实体验,才發現真理和答案其实是很简单和直接的,只是之前自己被固有的认知蒙蔽,才會對眼前的真相 未能真正的深入理解。
 
 过后他第一次向五位比丘说出了这些真相,
 而这五位比丘之所以能当下的理解,是因为他们能從佛陀的講解中明白,
 如何跨越自己固有的认知与虚空之幻想,去发现佛陀所指的 实相之究竟。
 
 像我们如此一般的平凡人
 之所以不能如那五位比丘一样,听了佛陀的真相解说,立刻就能彻底破解而恍然大悟,
 只因 人们的知识久已受到固有的心态所限制,潜意识的认为 自己已经真正的理解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那固有的认知才未能破解,反而 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见解。
 
 至于您说的那些高深莫测,长篇大论,理论被搞得是是又非非且模棱两可玄之又玄的言论,
 只不過是后世的学者或宗教信徒以自己所心屬意愿的認知,将简单的真理复杂化之「自我论調」。
 
 这些并非是佛陀的原意,
 佛陀所说之法,是鼓励人们脚踏实地去学习如何跨越自己内心固有的心態去发现真正的究竟之真相,
 不是只专注在文字上寻求答案,更非是误导人们朝向神话之方向去假想未来成果。
 
 真相
 不仅要小心去求证,
 更重要的是 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的被理解。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2-9-2025 06: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是的,本人鼓励阁下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宣扬佛理,让那些本来对那些高深莫测,玄之又玄,抽象外星文佛经望而却步的善信,可以免受各种误导,而得到心灵上的解脱。
 现在很多佛教徒,学佛的目的,就是:行善是为了累积功德,念佛是为了往生净土,持戒就是怕犯戒就会苦报,每天就是念经跪拜打坐,就是希望死后不再六道里轮回,有佛菩萨来接引到极了世界。
 
 
 怎样说简单直接呢?最好是一个非佛教徒,都听得懂,就是一个现代人,也可以马上练习运用的方法。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4-9-2025 10: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简单来说
 
 首先
 就要知道如何 “辨别”,
 “辨别” 是开始学习佛法之方向重点,
 并非盲从跟随大队「去追求」
 「想」~要的
 或
 「想」~不要的,
 而是去“辨别”
 自己为何 会「想」要
 或
 为何 会「想」不要,
 要清楚的知道
 自己冒现的问题是什么? 就如走在高速大道上,一旦方向不对,
 就很难再回到原点,即使能够,难免得必须绕一个大圈,不但浪费自己的时间和 青春,更输在了自己的起跑点上。
 
 要明白
 佛陀只是发现了
 一个非常困扰人类
 却很难避免的共同点~“苦”,
 在此同时 他也找到了如何能离苦的方法。
 
 他知道
 事情本身的「苦」
 是源於事情因緣的必然之果,
 然而
 困擾人內心的“苦”之真正根源
 不在于事情本身,
 而是在于我们对事情的「反应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 “执着”。
 
 所有“苦”之根源,
 都来自 自己
 “执着”于 「想」 抓住喜欢的,
 或
 “执着”于 「想」 不要讨厌的。
 
 时刻练习
 观察自己当下的内心
 为何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态或行为,
 然后控制 以改变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行为,
 而不是 让这些心态
 去控制自己 之行为和情绪。
 
 也要理解如何修行。
 凡遇上不如己意的事,
 深呼吸再停几秒,
 仔细观察自己当下的内心
 所出现的这样那样的思维
 深思熟慮后
 才决定下一步 该如何
 才不会 出现受伤害的情况,
 尽量让自己如戏院里看戏的观众 清楚的知道
 戏中的自己 是 想去受苦还是正在离苦。
 如此并非是逃避,
 也不是要求你立刻没有情绪,
 而是截断重复又重复 固有的
 始终坚持维护自己见解之心态,让你拥有自由的情绪。
 
 要明白
 快乐 其实无关 想要或不想要,
 仔细去想想
 对于未入世的孩童来说
 他的笑
 其实都无关 想要或不想要。
 
 唯有 哭
 才与 得不到 想要的
 或
 害怕得到 不想要的 扯上关系,
 因为这些都是苦的因。
 
 因此一个人若不希望人生里有苦,
 就不要围绕在
 想要 或 不想要 之心态中 去寻觅索求,
 而是
 自己 要知道问题,
 明白原因,
 理解为何而苦,
 至于 结果 会如何
 是往死里干,还是离苦而去?
 始终 都由自己一个人 去掌控。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5-9-2025 10: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人的观点是,首先,“苦”是不好的吗?“乐”就一定是好?
 为何要离“苦”?甚至,我们是不是需要“苦”?
 
 
 当我们明白了,所谓的“苦”不过是荷尔蒙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存和繁殖,而对大脑制造出这样的感觉,那么我们就会明白,所谓的苦,不过就是化学作用而已。
 
 至于我们如何解决,比如
 
 这是提高能力去达成欲望,来消除苦
 
 这是不执着于欲望,甚至放弃该欲望,来消除苦。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7-9-2025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是的,你理解的方式与方向是正确的,这正是佛法上所强调的 先知道为何 才能明白过程 后而理解究竟真相。
 
 关于您说的这些
 所谓的“苦”不过是荷尔蒙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存和繁殖,而对大脑制造出这样的感觉,那么我们就会明白,所谓的苦,不过就是化学作用而已。
 
 就如同佛法上所说的
 一些因缘和合的过程
 所形成的“结果”,
 所谓的“苦”,不过就是
 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执著于结果,
 当一个人知道了“苦”之所以形成,自然就能明白了,“结果”而已。
 两者可说是异曲同工,只是表达上的字眼 不同而已,
 但是单单只是“知道”这些,还是无法离苦的。
 
 至于
 「好或不好」,
 佛法上告诉我们
 这只是人们 以分别心 去自我定义的二元对立之世间语 ,
 若是能真正的依循正法去理解了世间如实真相,自然就能跨越 是或不是与有和无 之固有认知,从此再也无需 执著于 是或不是和好或不好 而苦恼,无苦恼自然不苦。
 也因为如此
 有的人 无需再从 是或不是和有或没有 之间 做出选择,
 有些人则只能在 继续受苦或苦中作乐之中,二选一。
 好与不好,要或不要,纯属个人的需求与选择,
 佛法从不强人所难,
 之前就已经说过了,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苦” 与 “乐”
 实际上 是无分绝对 好和不好,
 佛法清楚告诉人们 不论好和不好或要和不要,强求而不得 自然就会有“苦”,
 但是当你的人生中不再有“苦”,
 没了对比,自然就无需再执著于「需不需要或有没有好不好的 “乐”」之疑惑了。
 
 “人”
 为何会有那么多的 这样或那样的疑惑?
 可以点开前面的 1# 看看到底是什么?
 
 
 
 
 
 
 | 
 |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