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一篇非常有啟發的文章 : 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家没有发现三段论?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26-4-2015 0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问题,应该是文字结构问题。
酱,或许较好~~
有仁非不仁是道
君子是行仁的
所以君子是有道的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5 0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本身就是因为为了反而反。故意从中西哲理的不同性质,而达到了因为古华哲没有某一方面或弱点,而强调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国数学科学落后于西方~~
C&P的人也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5 05:2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6-4-2015 05:41 PM 编辑
洪七公 发表于 26-4-2015 01:26 AM
你的问题,应该是文字结构问题。
酱,或许较好~~
根據上文:
人(A)會死(B)
阿明(C)是人((A)
阿明(C)會死(B)
其構造是:
all A are B,all C are A,thus all C are B。這個結構沒問題。
有仁非不仁是道
君子是行仁的
所以君子是有道的
仁(A)是道(B)((不仁可以省略))
君子(C)是行仁(A)的
所以君子(C)是有道(B)的。
其結構是:
all A are B,all C are A ,thus all C are B 這樣就沒問題。
但是這就與當初的結構不同了。當初是「道是仁;現在是仁是道」。
假設規律門是盡善盡美的壽堂,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說盡善盡美是規律門的壽堂?
其二,如果吃一頓飯裡面有粥,那麼吃粥是不是代表吃了一頓飯?不行吧?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5 07:3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冲 发表于 26-4-2015 05:22 PM
根據上文:
人(A)會死(B)
阿明(C)是人((A)
你是用数字逻辑和英文修辞法来对待华文构字法了。
华文上,一般名词在前,形容在后;
(名词,形容词):人是会死。 道是仁。
(名词,形容词):阿明是人。君子行仁。
(名词,形容词):阿明会死。君子有道的。
华文字排列,很少是先形容后名词;
(形容词,名词):死是人的。 仁是道。
(形容词,名词):人是阿明的。仁是君
(形容词,名词):死是阿明的。道是君子的。
再看文章例子,
1。所有人都是有死的,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是有死的。
2。 所有人都是有死的,
所有希腊人都是人,
所以,所有希腊人都是有死的。
3。所有的阔叶植物都属于落叶性的,
并且所有葡萄树都属于阔叶植物, (5)
那么所有葡萄树都属于落叶性的。
4。所有具有四室胃的反刍动物都属于没有上门齿的动物,
所有的公牛都是属于有四室胃的反刍动物,
那么所有公牛都属于没有上门齿的动物。
你会发觉,文章的例子都是以名词为先,形容词为后,而中间又用了许多修辞字法。
如果三段论以华文文言文不加修辞字法,以下确是三段论~
当然要踪合孟子找三段论是有的;
道的区分是仁与不仁。
君子是行仁义的。
所以君子是有道的。
出自,
道二,仁与不仁。
君子以仁存心。
君子之志於道。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5 08:4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冲 发表于 26-4-2015 05:22 PM
根據上文:
人(A)會死(B)
阿明(C)是人((A)
呵呵~
用你的角度来看,或者以下排序更为洽当。
道二,仁与不仁。
君子之志於道。
君子以仁存心。
确实~是叫化排例错了。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5 04:2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洪七公 发表于 27-4-2015 08:48 AM
呵呵~
用你的角度来看,或者以下排序更为洽当。
不好亂倫排位置喔,等下亂過六國的。
師傅出馬了,我還是靜靜看好了。我是即看即學即用的那種,半桶水都沒有的那個。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5 04:3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冲 发表于 27-4-2015 04:25 PM
不好亂倫排位置喔,等下亂過六國的。
師傅出馬了,我還是靜靜看好了。我是即看即學即用的那種,半桶水 ...
不对咩?
我是半捅水中的1/3水~~响丁当~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5 04:4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冲 发表于 27-4-2015 04:25 PM
不好亂倫排位置喔,等下亂過六國的。
師傅出馬了,我還是靜靜看好了。我是即看即學即用的那種,半桶水 ...
很久没那么刺激了。脑激动,还是高价票现场直播~~!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5 08:4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27-4-2015 08:48 PM 编辑
中国历史上数学科学落后於西方?
数学,我认为中东是出色的。西方是抄袭,或取他人之长。
科学,源自中东的犹太人一直都有一席之地,虽然他们往后或者西移。
我曾经看过中国出版设的书,里面指出华复在旧时古人代对天文,数学,技能的成份。
这本书的大小有如黄页书本。可想资料之多。
可惜这本书并非属於自己的~
靠印象中,以谷歌找到了~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5 08:5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27-4-2015 08:55 PM 编辑
http://www.phys.ncku.edu.tw/~astrolab/e_book/history_c/history_c.html
中國古天文學的宿命
回大綱
天文學常被稱中國最古老的自然科學,也曾經有過輝煌的成就。但翻開現代的天文學教本,除了討論超新星遺骸「蟹狀星雲」時,偶而會提及北宋至和元年的「天關客星」外,幾乎很難找到討論古中國天文學成就和發現的篇幅。
古中國為世界的文明古國之一,有許多的天文發現,領先西方文明達數百年之久。回顧過去的歷史,除了讓我們再次沈浸在過去榮光的餘暉外,也讓我們在進入歷史的敘述前,試著回答 "中國古天文學" 到底出了什麼差錯?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答案也沒有定論。筆者從過去讀過的資料和文章中,試著列舉一些可能的原因,以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話題材。對「中國天文史」有興趣的同好,不妨多造訪 清華大學黃一農教授的網頁。
以下為「中國古天文學」為什麼沒有在當代天文學的發展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些可能原因:
中國與西方在地理環境或政治所造成的隔閡,導致中國天文發現並未即時傳到西方,對西方天文學的發展基本上並無影響。
改朝換代時,常採取全盤否定的方式,燒毀前朝的典籍,殺戮前朝的精英份子 (包括天文官)。使得經驗和知識常無法累積,需得從頭開始,並使天文學的進展停滯不前,逐漸為西方文化趕上和超越。
篤信天人感應,相信天象和人世間的事物相互呼應,使得天文學、星占和術數緊密結合,而具有濃厚的非科學色彩。皇室為了保衛政權,將天文異象的解讀 (或天文知識)視為機密,限制世襲的天文官才能學習天文知識,阻礙了天文學的普及和生根。世襲的天文官未必對天文學有興趣,對所觀測的天象。常只記錄天象但並沒有系統性的了解,空累積了大量數據,而沒較完整的天文知識。過度相信星占導致政治目的高於忠實的天文記載,常因政治的需要,而偽造和篡改天文記錄。特例舉兩例以為佐證:
五星聯珠:
五星聯珠在古書中稱為「五星聚舍」,它是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夜空上幾乎連成一直線的天象。「星占學」將此種天象解讀為「明君出現」和將「改朝換代」的預兆。現代的天文軟體,可以很精確地往回推算過去「五星聯珠」出現的年月日。據黃一農教授的推算,漢代以後史籍記載的「五星聚舍」,有十多次可能觀測條件不佳,不可能實際觀測到。而有十多次應觀測到的「五星聚舍」天象,卻未見史籍記載。史書記載發生在漢高祖元年的一次「五星聚舍」,據推算實際發生在登基後的第二年。可能是為了強調劉邦得天下的必然性和正當性,篡改了天象記載。另外,在漢朝呂后和唐朝韋后當政時,也應出現過「五星聯珠」,但可能後世對這兩位女主的評價不高,和「五星聯珠」天象的詮釋抵觸,所以史書略而不提。
熒惑守心:
在中國古天文學上,「熒惑」即是火星別稱。在星占學上,「熒惑」為勃亂的象徵,所以火星常和殘賊、疾、喪、飢、兵等惡象有關。《史記.天官書》中云:「熒惑為孛,外則理兵,內則理政,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這也顯示古人相信「熒惑」和君主的天命關係非常密切。
圖一 (黃一農教授:星占、事應與偽造天象─以「熒惑守心」)
心宿為古代二十八宿之一,屬東宮蒼龍,共三星。依星占家的說法,中央大星代表天王(即皇帝),又名大火,前後星則分指太子及庶子。「熒惑守心」的天象,指的是熒惑在心宿發生由順行(自西向東)轉為逆行(自東向西)或由逆行轉為順行,且停留在心宿一段時期的現象。火星的逆行自秦曆以後始為天文家所知,並被解釋為凶兆。黃一農教授檢索「二十五史全文資料庫」,找到正史中有關「熒惑守心」的記事共有二十三則,但卻有十七次未曾發生過。而又據電腦推算,從西元前三世至四元十七世記之間,每隔50年就會發生「熒惑守心」的天象,共計發生三十八次,但絕大多數的「熒惑守心」的天象,正史未曾記載。從這些觀察可以佐證,史籍中天象記載的可靠性,有時必需細加考證。
在有些特例中,偽造的天象竟然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其中最著名的案例發生在漢成帝綏和年間。這個假天象造成當時權傾一時的丞相翟方進,為塞「熒惑守心」災異而自殺。事件後,政爭的勝利者王莽獨掌大權,挾孺子嬰而號令天下,漸露代漢的野心,後來更滅東漢而立新朝。當然東漢之亡,未必和「熒惑守心」的偽天象有關,但在回顧這則公案的過程中,我們對古人的星占觀會有較深刻的體會。
據《漢書》的記載:「綏和二年春,熒惑守心。二月乙丑,丞相翟方進欲塞災異自殺,三月丙戌,宮車晏駕。」
這段表面看來沒有什麼不尋常敘述,其實背後隱藏一起血淋淋的政爭。因為據黃一農教授的推算,「熒惑」在綏和二年的2月1日左右留角宿後,轉為逆行,至4月22日留軫宿後,又轉成順行。所以綏和二年春,並不曾發生「熒惑守心」的天象。可能是有人 (王莽?) 買通了當時的天文官,捏造了這個子虛烏無「熒惑守心」的天象,呈報到漢成帝面前。以當時星占學說的詮譯,「熒惑守心」的當災者應該是皇帝,代表皇帝將受天譴而死亡。但在漢代的宰相,除了輔佐皇帝之外,還要肩負「理陰陽,順四時」的特殊使命。當災異發生時,則是丞相未克盡輔弼之責,修德不敏,以致人民怨懟上達天庭。為了保命,漢成帝只有移罪給當時的丞相翟方進。漢成帝下了一份嚴厲而冗長的詔書,文中看似他和丞相,必需共同承擔歷年來所有災異的責任。不過卻自認為自己的罪過已改,將所有的過錯全推卸給丞相翟方進。在此情形下,翟方進只有服毒自盡以塞天譴。不過更諷刺的是翟方進之自殺,表面上並沒有達到轉移災異的目的。次月,正當壯年的成帝暴崩,死因不明。
在天人感應和星占的枷鎖下,後來又加上科舉制度的夾擊,中國古天文學的宿命,其實也就不難預料。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特色:
回大綱
曆法的編篹帶動了整個天文學的發展。
參見中央氣象局之天文百問(曆法篇)
在中國古代社會,頒曆法為皇權的象徵之一,故改朝 換代,也往往要改年號、改曆法。自秦漢以降,約有 一百多種曆法。
古人相 信天象為國家命運、氣勢的指針,故重視太陽、月亮 的運行,日、月食的推算,五大行星﹙水、金、火、木 、土﹚的出沒,各節氣長短推定,每月南中天星象 ,及各種天文異象的記錄、判讀與解析,是以中國古曆 法為天文曆法。
古人也深信星占,認為國家興衰與 皇權持有人的運勢,皆可由天文異象中預測、解讀出 來,故天文知識常被視為「國家機密」,嚴加保密, 阻礙了天文學的普及化與發展。
以代數方法作為處理天文數據的基本計算方法,與西方的幾何方法不同。
古人認為盤古開天闢地 為宇宙(或稱天地) 的啟源,又認為天地都在一層球殼上運行。
以自己意識形態觀念給星空分區和恆星命名如:
二十八星宿,辰星(水星),太白(金星),熒惑(火星), 歲星(木星),鎮星(土星)。
註:土星繞日的周期為29年,故稱為年鎮一宿的鎮星略為牽強。
我國古採用365 1/4度的周天分劃,西方通用360度周天 制。
我國古天文儀均以赤道坐標系統標定恆星位置,西 方採黃道系統。
我國古代全天恆星總數以陳卓的283官1464星為準,分 屬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個天區。西方以托勒密 (Ptolemy)的1022星為定數。
古曆以陰陽合曆為傳統,創立了二十四節氣,與農業關係密切。
中國占星術的哲學觀點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為基礎。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注重實際,勤於觀測詳細記錄,對異常天象的出現尤其 重視。中國的古代天象記錄是當時世界上最豐富,最有系統的。
中國天文學大事記:
回大綱
遠古時期(-404 BC):
《尚書·堯典》已有年、月、日、旬、四季、閏月的概念,並有以星象定季節的 描述。
《大載禮記·夏小正》相傳記載了夏朝的曆法,按月記載中星、斗柄指向、氣候的變化。《夏小正》可能是人類最早的曆法。
甲骨文中已有六十干支表,並有日、月蝕 ,新星 、恆星(甲骨文有「鳥星」、「大歲」等名字) 的記錄。
哈雷慧星在中國的最早記錄–《左傳》魯 文公十四年(613 BC)。
由秦始皇七年(214 BC)到西元1910年共有29次哈雷彗星回歸的記錄,一次不漏,惜並無人發現它是同一顆彗星。
戰國時期(403 - 256 BC):
戰國時期舉凡曆法、天象記錄、 天文儀器製造、宇宙理論皆已相當完備。
陰陽合曆: 陽曆(二十四節氣)與陰曆(朔望月)之間的周期為十九年(加七個閏月)?
星空的命名:二十八宿。
研究太陽,月亮,行星的運動。有日、月蝕﹑新星爆炸的觀測記錄。
秦漢時期(246 BC - 219 AD):
漢《太初曆》─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較完備的曆法。
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已記載在漢代《淮南子.天文訓》裡。
已製造了測角儀器—渾儀﹙落下閎﹚。
漢張衡─渾天說﹙見于《渾天儀圖註》﹚。
已有太陽黑子,極光的記錄。
最早的天文著作:馬王堆帛書《五星占》,漢《周髀算經》。
魏晉南北朝(220 - 477 AD):
虞喜發現歲差。
祖沖之將歲差的影響引進《大明曆》中。
發現太陽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導至二十四節氣的 安排由均勻發展到不均勻。
陳卓編全天星圖共1464星,著名之天文教材《步天歌》以陳卓的星圖為基礎。
唐代(618 - 904 AD):
張遂﹙一行和尚﹚製造天文觀測儀器,發動全國規模的天 文大地測量,重測二十八宿及其他許多恆星的位置,據之以 編製《大衍曆》。此次工作可視為古代天文學工作的第 一次全面檢閱,並留下載于《新、舊唐書》裡的《大衍曆議 》與《大衍曆術》等兩份重要天文學資料。
宋代(960 - 1279 AD):
多次製造大型儀器─渾儀、渾象、水運儀象﹙渾儀、渾象、計時器之總成﹚。
北宋至和元年﹙西元1054年﹚超新星的記錄。
蘇州石刻天文圖─世界上最古的全天星圖之一。
註:渾儀–天文觀測儀器。渾象﹙渾天儀﹚–天象模擬儀器。
元代(1297 - 1368 AD):高峰期
郭守敬簡化複雜的觀測渾器而製成簡儀,另設計建造仰儀 、玲瓏儀、正方案等重要天文觀測儀器。進行第二次 大規模的天文大地測量,是為我國古代天文學工作的第二 次全面檢校。於實測的基礎上編制《授時曆》,為我國古曆 的最高成就。
明清兩代(1368 - 1911 AD):
整理舊說,制作新式天文儀器,翻譯介紹近代天文知識。
民國以後(1911 - ):
台灣:
近期的主要活動有:國家天文台﹙二米口 徑﹚尋址階段﹙鹿林前山?﹚,參與夏威夷Mauna Kea 次微八陣列計劃,成立連續觀測太陽震波的日震觀測網(Taiwan Oscillations Network, TON)。
大陸:於小行星、彗星的發現觀測較有所成,1989年北京天文台興隆觀測站口徑2.16公尺之光學望 遠鏡啟用。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5 08:5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索π值大事记
★ 公元前1650年,古埃及人著的兰德纸草书中记载的π=3.1605,一用就用了约几千年。
★ 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也曾取得了π=3.162 的结果。
★ 公元前250年左右,阿基米德计算出π的近似值为小于 3+(1/7) 而大于 3 + (10/71)
★ 公元150年左右,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得出 π =3.1416
★ 公元263年,我国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的方法算出圆周率π=3.14,被称为"徽率"。
★ 公元460年,我国数学家祖冲之继承了刘徽的方法,计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3.1415926< π <3.1415927。
★ 公元530年,印度数学大师阿耶波多利用384边形的周长,算出圆周率约为√9.8684。婆罗门笈多采用另一套方法,推论出圆周率等於10的平方根。
★ 公元1585年,荷兰人安托尼兹用阿基米德的方法先求得:333/106 <π <377/120
★ 公元1150年,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第二计算出 π= 3927/1250 = 3.1416。
★ 欧洲斐波那契算出圆周率约为3.1418。
★ 公元1424年,中亚细亚地区的数学家卡西著《圆周论》,求出π=3.14159265358979325
★ 公元1573年,德国人奥托得出这一结果。他是用阿基米德成果22/7与托勒密的结果377/120用类似于加成法"合成"的:(377-22) / (120-7) = 355/113。
★ 公元1579年,著名的法国数学家韦达根据古典方法,用圆内接正393216边形,求得π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9位。
★ 公元1610德国人鲁道夫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计算π ,最后他算出35位数的圆周率。这是用几何方法计算圆周率的很好的成绩。德国人为了纪念他的非凡贡献,把π称为作"鲁道夫数"。
★ 公元1706年,梅钦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公式,利用级数展开的方法,他算到小数后100位。
★ 公元1706年,英国人琼斯最先使用希腊字母π表示圆周率,但并未被人们广泛地采用,后来是数学家欧拉带头使用这个符号,这样才慢慢地被人们接受。
★ 公元1761年,瑞士数学家兰伯特第一个证明π是无理数。
★ 公元1794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又证明了π 2也是无理数。
★ 公元1844年,达塞利用马青的公式算到了200位。
★ 公元1882年德国数学家林德曼首次证明了π是超越数,证明了化圆为方不可能用尺规作图法作出。
★ 公元苏联数学家格尔丰德证明了eπ 是超越数。
★ 拉马努金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π值近似作图法,这个作图法可以得出3.1415926525826....
★ 谢克斯利用梅钦的公式,将π 算到小数后707位。这一惊人的结果被当作此后74年的标准结果。
★ 数学家弗格森在对谢克斯的计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各个数字出现次数有些异常,因此他怀疑谢克斯的计算结果可能有误,于是他开始验算,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算了整整一年。最后弗格森发现谢克斯的计算结果第528位是错的(应为4,误为5)。
★ 1948年1月弗格森和伦奇两人共同发表有808位正确小数的π,这是人工计算π的最高记录 。
★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π值计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49年美国马里兰州阿伯丁的军队弹道研究实验室首次用计算机(ENIAC)计算π值,一下子就算到2037位小数
,突破了千位数。
★ 1958年达1万位,1961年达10万位,1973年已达100万位。
★ 1987年1月13日,日本的金田康正,算出了133544000位小数的圆周率!印出的数字占两万页!1990年的结果是4.8万位。
★ 198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用克雷-2型和IBM-VF型巨型电子计算机计算出π值小数点后4.8亿位数,后又继续算到小数点后10.1 亿位数,创下新的纪录。
★ 1999年9月18日日本的金田康正计算出的小数点后二千六百一十一亿位
★ 2002年日本的金田康正的团队算出π值1,241,100,000,000 位小数,这一结果打破了他们于1999年9月18日创造的206,000,000,000位小数的世界纪录。比他1999年9
月的结果提高了六倍。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math/4/46/4_46_1001.htm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5 09:0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27-4-2015 09:01 PM 编辑
航海与郑和
在航行中,郑和船队采用了多种导航方式,主要有被称为“过洋牵星”的星座观测方法与使用罗盘测定针路的指南针方法。[21]此外,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海图亦出自郑和船队之手,[22]其中流传至今的有茅元仪《武备志》中收录的《郑和航海图》。[23]郑和探索了东南亚与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如交趾支那、马六甲、暹罗、爪哇、加尔各答、斯里兰卡等。此外,他还到达过波斯湾、东非与埃及。[15]有少部份学者甚至认为郑和曾经抵达过美洲大陆,也即是认为他先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24];这批学者中的代表人物当推《1421:中国发现世界》的作者加文·孟席斯。[25]在途经的国家,郑和船队用中国的特产换来了象牙、染料与宝石等商品,并为皇帝带回了长颈鹿、鸵鸟、金钱豹、狮子等珍奇动物。[22]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共计下西洋7次。在第1、3、4、7次的出航中,舰队的随船人员均超过27,000人。[26]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极有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其第一次下西洋所携带的船只共计208艘。[27]郑和乘坐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27],有9条桅杆与12张帆,并由约200名船员操作。[22]
http://zh.m.wikipedia.org/zh/%E5%9C%B0%E7%90%86%E5%A4%A7%E5%8F%91%E7%8E%B0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