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1-8-2012 03: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还真 发表于 31-7-2012 01:59 PM 
续我上述的论述:
我们学习的佛学,仅仅是佛陀比喻犹如他手中之叶的知识。
有些人已经不靠书本推理了
一些有“料”的藏传喇嘛和一些科学家已在合作 用的方法就是从细微观察中证知 |
|
|
|
|
|
|
|
|
|
|
发表于 1-8-2012 05: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本就越简单越好 . . . .. . .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012 09: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ASHzero 发表于 1-8-2012 03:59 AM 
有些人已经不靠书本推理了
一些有“料”的藏传喇嘛和一些科学家已在合作 用的方法就是从细微观察中证知 ...
我读过『灵魂的宇宙』这本书,内容是论述以量子力学的观点来解释成道,天堂之类。
我知道有些喇嘛与科学家合作研究,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禅修人的体质,比如冬天喇嘛穿着单薄等等。我也知道有个著名的喇嘛说假如符合业的原则,神识与机器结合又有何不可呢?
医学界有部分的医生相信灵魂,从濒死经历的观察中认为灵魂存在。可是却有一群科学家认为濒死经历的灵魂出体体验其实是大脑的幻觉。相关书籍有『惊人的假说』等等。这些我都知道。
但是。。。。
假如你不了解佛学,不懂得佛学的微细观察是指什么,就算看了上述的书籍和文章也是不明白佛经里面的比喻,比如说射箭穿孔的比喻。就说到这里。一些事情不打算提出来让人们当辩论玩具来玩。就让这些人不知道。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1-8-2012 09:36 AM 编辑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012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谁可以用科学角度来解释钻石眼泪?身体生出铁线?
我读过一本书关于精神病人的书,其中有个病人也有类似的现象 - 身生铁线。
|
|
|
|
|
|
|
|
|
|
|
发表于 1-8-2012 10: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佛學和佛經會普及,而不是依人不依法的團體繼續通過假印修改過的經文擴大其人經濟效益。
|
|
|
|
|
|
|
|
|
|
|
发表于 1-8-2012 1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还真 发表于 1-8-2012 09:45 AM 
有谁可以用科学角度来解释钻石眼泪?身体生出铁线?
我读过一本书关于精神病人的书,其中有个病人也有类 ...
一个是哭出加工好的钻石(结晶),一个是身体产出末端尖锐的铁丝,这两个都是人造物,在自然界没有出现过。
我的解释是:两个都造假,除非 - 外星人半夜抓了他们改造 DNA或者巫术


本帖最后由 bashlyner 于 1-8-2012 11:53 AM 编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发表于 1-8-2012 1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Dharani 发表于 31-7-2012 10:58 PM 
如何误解金刚乘?
佛陀成佛了还和明妃性交。。。
我看了.......
其中一段......
印度大師佛智所撰《文殊聖語》提到,吾人的身體結構和四大,即使是在凡夫的層次,在睡覺、打哈欠、昏厥和性高潮的時候,也會自然地經驗到明光的微細層次。
這顯示我們自身具有可以進一步探索的潛能。在這四種狀態中,進一步發展的最佳機會是性交。
雖然我使用“性高潮”這個普通名詞,卻不是指一般的性行為,而是觀想與明妃交合的經驗,藉以融化頂輪的四大,並且回轉其過程。
這種修行的先決條件是不可漏精。根據《時輪本續》的說明,漏精對修行的傷害非常大。因此,即使在夢中也不可以漏精。密續描述了各種克服漏精的方法
破五戒,还是不能漏精.......这就是闻名的双修大法......各位喜欢性交的,可以转学此门.......
|
|
|
|
|
|
|
|
|
|
|
发表于 1-8-2012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vaha 发表于 1-8-2012 12:46 AM 
主要是针对法身、应身(化身)来说,上座部/阿含经方面则倾向于从应身/化身的角度诠释佛,认为佛陀的一切 ...
应身,法身非佛说,无色界天已经是没有身了,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更只是单纯的念定而已,试问跳出非想非非想后的境界,何来身?
只要有身,就有六识,既然执着于有个身,如何涅磐?
本帖最后由 百年孤肃 于 1-8-2012 02:15 PM 编辑
|
|
|
|
|
|
|
|
|
|
|
发表于 1-8-2012 1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8-2012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双修的对象有很严格的条件,很难找到。比如男的找女的双修对象,最好是年轻的,除非对方已经达到空行母的境界。有的说,女性双修对象的眉心、喉处、或者心窝要有一颗红痣。这里讲到,移喜磋嘉的男伴就有这么一颗红痣。另外,要家庭教养好,有见地,有智慧,有道德,心地善良,慈悲好施。
这个(双修)作起来,很恭敬的。布幔遮起来,两人在里面修七天七夜,外面的喇嘛围着,七天七夜念咒念经,打坐供养,香花供养。据说,修好了整个帐篷都不见了,只有一团五彩的光明。元顺帝得了双修法,结果以此作乐,闹得一塌糊涂,历史上名声很坏。 |
|
|
|
|
|
|
|
|
|
|
发表于 1-8-2012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孤肃 发表于 1-8-2012 12:03 PM 
应身,法身非佛说,无色界天已经是没有身了,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更只是单纯的念定而已,试问跳出非想非非想 ...
不,阁下如何确定非佛说?这法身并非你所说的无常色身,无常色身是积聚业报以为身。法身是指法的聚合义,征得法身是意味通达宇宙的一切法则,积聚真如妙理为身。
阿含经也有提到法身(五分法身),只是没有大乘经典那么广泛、明显及深入。《雜阿含第六三八經》,佛陀是問尊者阿難:尊者舍利弗帶走了『他的』五分法身嗎?
【五分法身 】
又作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梵asamasama -pan~ca-skandha )。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按小乘佛教之解释,俱舍论光记卷一末所举,即:(一)戒身(梵s/i^la -skandha ),又作戒蕴、戒众、戒品。即无漏之身语业。(二)定身(梵sama^dhi -skandha ),又作定蕴、定众、定品。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三)慧身(梵prajn~a^ -skandha ),又作慧蕴、慧众、慧品。即无学之正见、正知。(四)解脱身(梵vimukti -skandha ),又作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五)解脱知见身(梵vimukti -jn~a^na-dars/ana-skandha ),又作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其中,解脱身与解脱知见身,合称为解知见。盖小乘之无学位所证得之尽智、无生智为解脱知见,此于佛教教团中,本被视为抑制肉体与精神之欲望,以便能够静心、磨炼智慧,而从一切束缚中解脱之法门;并且自己能意识到解脱后之清净无染,而显示出进入所谓之悟境。
次按大乘佛教之解释,见于慧远之大乘义章卷二十本,佛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即:(一)戒身,指如来之身、口、意三业远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二)定身,谓如来之真心寂静,自性不动,远离一切妄念,称为定法身。(三)慧身,谓如来之真心体明,自性无闇,观达法性,称为慧法身,即指根本智。(四)解脱身,谓如来之自体无累,解脱一切系缚,称为解脱法身。(五)解脱知见身,谓证知自体本来无染,已实解脱,称为解脱知见法身。同书又举出关于五分法身名义之解说:‘分’为因,而上记之五种为成身之因,故称为‘分’;‘法’为自体,而上记之五种为无学之自体,故称为‘法’;又‘法’是轨则之义,上记之五种为成身之轨,故称为‘法’;‘身’者是体,而上记之五种为诸佛之体,故称为‘身’;又以众德聚积之义,故亦称为‘身’。
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此外,俱舍论卷一载,戒蕴为色蕴所摄,其余四蕴为行蕴所摄。又智顗之请观音经疏举出,转色、受、想、行、识之五阴,则顺次可得戒身、定身等之五分法身。
又密教之五分法身中,戒指生佛不二、六大无碍之三昧耶戒;定指安住于生佛不二之大决定心;慧指自觉明了六大无碍之理之智慧;解脱指自悟已明六大无碍之理,而隔执之缚忽然解脱之位;解脱知见,指自明已无隔执之缚之知见。[杂阿含经卷二十四、卷四十七、长阿含经卷九、增一阿含经卷二、卷十八、卷二十九、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佛地经论卷四]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012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vaha 发表于 1-8-2012 04:28 PM 
不,阁下如何确定非佛说?这法身并非你所说的无常色身,无常色身是积聚业报以为身。法身是指法的聚合义, ...
好,我们来看.....原文.....
杂阿含(出处:http://www.dhamma.net.cn/books/ysfj/zahj50/zahj50j001-24.htm )
(六三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罗聚落。疾病涅槃。纯陀沙弥瞻视供养。尔时。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时。纯陀沙弥供养尊者舍利弗已。取余舍利。担持衣鉢。到王舍城。举衣鉢。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礼尊者阿难足已。却住一面。白尊者阿难。尊者当知。我和上尊者舍利弗已涅槃。我持舍利及衣鉢来。于是尊者阿难闻纯陀沙弥语已。往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举体离解。四方易韵。持辩闭塞。纯陀沙弥来语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余舍利及衣鉢来。佛言。云何。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阿难。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觉所说。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涅槃耶。阿难白佛。不也。世尊。虽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精勤方便。摄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别智慧.大智慧.广智慧.甚深智慧.无等智慧。智宝成就。能视.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赞叹。为众说法。是故。世尊。我为法故。为受法者故。愁忧苦恼。佛告阿难。汝莫愁忧苦恼。所以者何。若坐.若起.若作。有为败坏之法。何得不坏。欲令不坏者。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所爱念种种诸物.适意之事。一切皆是乖离之法。不可常保。譬如大树。根.茎.枝.叶.华.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宝山。大岩先崩。如是。如来大众眷属。其大声闻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然其彼方。我则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说故。汝今。阿难。如我先说。所可爱念种种适意之事。皆是别离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难。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阿难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异洲不异依。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洲依。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以上的确无说法身,舍利弗从持戒,戒生定,定生慧,由慧解脱,最后解脱知见身。慧和心解脱=俱解脱
(注:众生的一个“心”,有六个工作岗位。每当“心”在“眼”这个岗位上班时,就叫做“见”;在其他五个岗位(耳、鼻、舌、身、意)上班时,就叫“知”。“知”和“见”连在一起,表示一个“心”的全部工作岗位和职能。 说“知见”,就是说“心”,是从作用上说“心”)
再看心经其中一段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是故空中无色(也就是没有身),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无眼界,甚至无意识界,那么以上俱无的法身是什么?一团东西,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无眼界,甚至无意识界.......
原文讲得清楚,后人却分化出那么多身,我也实在佩服......
佛陀拒绝回答涅磐后的境界,阿罗汉也不会回答涅磐后的境界,学者却答了......妙.....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012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都是法,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统称为法身而已。
不对,法身/Dharma kaya 这词早在部派佛教时,各学派经藏都有,是佛陀亲口教的,法身和如来/Tathagata是同义词, 在当时佛陀是交换替用的。
《阿含經》說:「緣起之法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
《阿含經》說:「我滅度後,法當久存。迦葉佛滅度後,法僅存七日。今東方弟子無數億千,南方弟子亦無數億千。是故阿難!我壽命極長。所以說肉身取滅度而法身存在。」
《遺教經》說:「汝等比丘,如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当然,若从教义细看,佛教的法身说是中道观,以不偏空假二边的实相观而建立的,若外人不知空观假观论,是不会明白大乘的中观思想的。
是故空中无色(也就是没有身),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无眼界,甚至无意识界,那么以上俱无的法身是什么?一团东西,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无眼界,甚至无意识界.......
大乘也没说法身是一个如实物的身体阿?
也没说法身是一个如灵界的精神的体阿?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2-8-2012 10:16 PM 编辑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012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妙云集导读(十九)佛在人间(四)
伍、佛陀观的种类
在佛教思想史上,有各种类型的佛陀观。以下从〈佛在人间〉开始逐一说明:
第一种佛陀观,就是:“庸俗者,忘却了‘佛身无漏’,以为佛陀的饥渴寒热,与自己一样。佛陀的伟大在功德,但又遗忘了舍利弗‘五分法身不灭’的明训,因此说‘功德满三界,无常风所坏’。以为佛陀的入灭,是灰身泯智的。这样的佛陀观,是照著苦行厌离者自己的想像而复写的。”96
除了导师所说的“苦行厌离者”之外,这比较接近说一切有部的佛陀观。但并非这完全都等同于说一切有部的说法,因为说一切有部讨论到佛身无漏的问题时,还是有强调“法身无漏”,但是却认为生身有漏。所以“无常风所坏”若指的是生身,有部是同意的。
这样的说法,也有其道理。早先在经律中,并没有特别强调佛陀生身与法身的差别,只是说佛智德圆满、因其梵行已立,烦恼断尽,因此“无漏”;等到阿毗达磨论义作精确分析时,才注意到区分法身与生身。大众部就肯定地说:佛不但是法身无漏,而且生身也是无漏的。但说一切有部则认为:佛陀的生身是有漏法。《大毗婆沙论》(《大正藏》27?871c~872b)有一段解释生身何以是有漏法:
“虽自身中,诸漏永断,而能增长他身漏故。又从先时诸漏生故,说为有漏。”
佛陀自身的烦恼已经断尽,但是别人(如不信者、毁佛者)在面对佛陀时,烦恼未必能够断除,甚至还可能增长恶心,所以说是“能增长他身”的有漏法。另一方面,佛陀色身是父精母血所生,当然是从有漏而生,所以不等于无漏。这是说一切有部的看法但大众部与分别说部系——法藏部、铜鍱部等,却都承认佛陀的生身无漏。
从现实世间来看,佛陀的色身,也会承受饥渴寒热,跟一般人一样需要进饮食、畅排泄、足睡眠,佛陀曾有过背痛、头痛或腹泻的病苦,曾被提婆达多暗害而出血,佛陀年纪大了,也像一般老人一样,身弱力衰,终为无常所坏。所以有部认为,佛陀之所以为佛陀,重点不在色身而在法身——他的无漏五蕴,也就是无漏的五分功德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至于色身,则只是一个办道的工具,依著色身而证得法身。佛陀的色身,会因禅定而得轻安,也可修得神通,可是神通力再大,也不如无常的力量大。《阿含经》中有一段故事:佛陀在临涅槃前,往拘尸那的路上,看到一座大石山,方六十丈,高百二十丈,妨塞门途,行者回碍。有五百力士,膂力世称希有,齐心推开,齐声呼喝,音震遐迩,力尽自疲,却依然不得动摇。佛陀以右足大指蹶举山石,挑至梵天。右手掌持抟山石而三转抛向虚空,去地四丈九尺,山石还著掌中。他再用三根指头将山石捏为碎屑,吹令销散
http://www.xuefo.net/article_24855.htm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012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vaha 发表于 2-8-2012 10:03 PM 
不对,法身/Dharma kaya 这词早在部派佛教时,各学派经藏都有,是佛陀亲口教的,法身和如来/Tathagata是同义 ...
那阁下认为法身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012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孤肃 发表于 2-8-2012 10:14 PM 
那阁下认为法身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
上面说过了, 佛教的法身说是中道观(空性),以不偏空假二边的实相观而建立的 。
在大乘,法身是不属于真空体,也不属于假有体,而是空假不二体。
《大智度论》(*龙树) 说:"涅盘是第一法无上法,是有两种:一有余涅盘;二无余涅盘。爱等诸烦断,是有余涅盘;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盘。就大乘而论,变易生死的因如果得以断除,则为有余涅盘;变易生死的果如果得以断除,则为无余涅盘。
究竟涅盘是大灭度,大,谓其法身清净圆满,普遍显现于一切方所。由其无处不存,所以为"大法身"。"灭"是解脱,摆脱世间一切事物的妨碍,心中没有欲念,故谓之"灭""度",也即是"般若"(*佛智),为六度之一,即照破众生长夜痴暗的智慧光明。菩萨依照般若法门修行,观照真实,最终达到人空、法空、空空,三障尽除。人空则境空,境因心有,境依人而立,人尚不得,何来依人的境?勉强地说,无人之境本来寂寥,荡然无存,仍然是空;从法空一面说,观境自然不见境,境不妨碍妙智,观心也不见心,惑不碍心,心境两空,于是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滞碍,也就不致生出惊恐,没有死的怖畏,既已断尽恶因缘,心便常定不乱,远离七颠八倒,昏烦扰乱和幻妄,得解脱,得通达,证常乐我净(*出世间的境界),得究竟涅盘.
佛具有三身:报身、化身和法身,其三身起不同的妙用,处于不同的境界。
报身 -是指由于过去的志愿和经历不同,因而成佛的时间、因缘、度众的情形也有所差异的实际佛陀。
化身 -是指佛陀为方便善巧度化众生,以神通力所变现的佛、菩萨、天、人、阿修罗、以致畜生、饿鬼、地狱等众生之身。
法身 -是指佛陀住于大涅槃时,与真如同体,与万法合一的体性。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2-8-2012 10:31 PM 编辑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012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顺宗皇帝不以为然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皇帝听后非常欣悦,对禅师益加尊重。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012 10: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vaha 发表于 2-8-2012 10:07 PM 
妙云集导读(十九)佛在人间(四)
伍、佛陀观的种类
在佛教思想史上,有各种类型的佛陀观。以下从 ...
这是后期思想,佛陀之所以为佛陀,那是因为佛陀无师自通,世人尊称他为佛陀,但佛陀也自称阿罗汉,因为只有阿罗汉解脱的果位和佛陀相等,佛陀也自称自己为大阿罗汉~!漏是指烦恼,漏尽是指断尽烦恼,如果说无漏五蕴,也就是说色,受,想,行,识无烦脑?没有烦恼的五蕴,是如何解?
戒,定,慧 = 世间三学,可以在当世完成,但不会分成三身,如果会,那此人肯定是精神分裂症。
以现代说法.....
戒 = 约束自己的行为
定 = 一心不乱
慧 = 智慧
名词本简单,不必神秘化......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012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vaha 发表于 2-8-2012 10:26 PM 
上面说过了, 佛教的法身说是中道观(空性),以不偏空假二边的实相观而建立的 。
在大乘,法身是不属于 ...
没错,这都是后期说,佛涅磐时,交代弟子法依(依正法修行),没说过会再回来渡谁。
杂阿含也没说佛有三身,都是中国佛教演变出来的.....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012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孤肃 发表于 2-8-2012 10:37 PM 
没错,这都是后期说,佛涅磐时,交代弟子法依(依正法修行),没说过会再回来渡谁。 杂阿含也没说佛有三身,都是中国佛教演变出来的.....
你这样子就口说无凭了,我可是引用法藏的经典和佛教词典来说话的。。再说也不是中国佛教演变,而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原典原论。
你也要引用法藏的经典和佛教词典来说话的才行, 不然如何能证实是否是属于佛说呢?
不是分成三身,这本来是一体三身,我们的自性本来就具备三身佛,智慧也是本来圆满具足的。
各时各地都会有圣人出现,真正的圣人所观的宇宙真理是一样的。
所以佛陀说各佛同有一法身, 法身就是真如/宇宙真理。
大乘佛家所说的心有很多层面,所以有八识说,九识说,如来藏说,等等。。。
在大乘说佛有三身,化身,报身,法身,这三身都有其佛心。。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2-8-2012 10:55 PM 编辑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