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chanel8

成语典故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7-2011 03: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食言而肥"

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说话不算数。
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参加了。
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欢另一位大臣郑重,便故意问他:“郑先生怎么越来越胖了?”
哀公听见了,说:“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胖起来呀!”
晋朝有个人叫殷羡。曾经做过豫章郡的太守,当他卸任离开豫章回京城时,很多人托他带信,他都答应了。
当他走到长江边时,便把这些信全部扔到水里,说:“都请到水里去吧!要沉要浮随你们自由,我殷羡不当太守了,可也不能给人家当信使啊!”

“食言而肥”指不守信用。

(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和《世说新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7-2011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对症下药"

华佗是东汉名医。有一次官吏倪寻和李延都感到头疼发热,找华佗看病,华佗诊断病情后,给倪寻开了下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药。两人感到奇怪,问华佗问什么同样的并用不同的药,华佗说:“倪寻的病是由内伤引起的,李延是因为外部受凉而引起感冒。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他们回去后按药方服药,第二天病都好了。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学生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
孔子说:“家里有父亲兄长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
学生冉有也这样问,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做。”
学生公西华就问孔子:“您老人家为什么给他两个不同的答复呢?”
孔子就说:“冉有做事退缩,所以我要鼓励鼓励他;子路胆量有两个人的大,做事果敢,所以我要抑制抑制他。”

“对症下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自《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和《论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1 0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白驹过隙"

人的生命太短暂,庄子说:“在天地间,人的生命就像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跃而过。”
但是要是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再长寿也是枉然。
苏轼说:“ 曾经有三个老人相遇,问他们的年龄。一人说:‘我记不清我的年龄了,但记得少年时和盘古是好朋友。’一人说:‘海水变成桑田时,我就放下一个筹码,现在我的筹码已经堆满十间屋子了。’一人说:‘我吃蟠桃时,把桃核扔在昆仑山下,现在桃核已经和昆仑山一样高了。’以我来看,这三人和蜉蝣朝菌(都只能活几个时辰)也没有什么区别。”

“白驹过隙”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自《庄子•知北游》和《苏轼集•志林五十五条•异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7-2011 0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暮夜无知"

杨震是东汉时华阴人,以教授学生为生,由于正直、博学,人称“关西孔子”。
五十多岁杨震被逼不过,只得出来做官。
他去东莱出任太守,路过山东昌邑时,他以前推荐的秀才王密,正好担任昌邑县令。
王密夜晚抱着十斤的?S金来要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深知你的为人,为何你对我却一无所知?”
王密说:“放心吧,三更半夜的,没人知道这件事。”
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
王密很羞愧。 他在太尉任内,中常侍李闰为了他哥哥升职,通过汉安帝的舅舅耿室和后兄阎显先后向杨震说情,都被杨震谢绝了。
原来李闰又请国舅耿宝向杨震推荐,耿宝对杨震说:“李常侍?F在是皇上眼前红人,希望对他哥哥能从优提拔,而且这也是皇上的意思”。
杨震说:“既然是圣旨,请出示尚书府的文书,这样才有根据。”
耿宝被驳得哑口无言。 杨震虽然坐了高官,可是他的子女还吃着家常饭菜、出门没有车坐。有人劝他要为子孙后代考虑考虑。
杨震说:“让后世知道他们都是清白人家的子孙,这个遗产不是很丰厚吗?”

“暮夜无知”原指夜里做的事情,有人知道。后人用来比喻暗中贿赂。

(出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7-2011 0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温人之周"

战国时代,诸侯并起,周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有一次魏国温城有一个人要去周朝,周朝边境不准他入境,问他:“你是外国人吗?”
那人说:“我是周朝人。”
可是问他的周朝的住处,却答不上来,于是官吏就把他拘留起来。
这时周天子派人来问:“你既然不是周朝人,却又不承认自己是外国人,这是为什么呢?”
那人说:“我读过《诗经》,书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既然周天子君临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么能说我是外国人呢?”
周王听了,便把他放了。

“温人之周”比喻对的事情要坚持到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7-2011 0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月怀一鸡"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自己的主张。
孟子说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问题,并不是他能不能做。
齐宣王问:“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么区别?”
孟子说:“挟着太山跨越北海,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为长辈折条树枝,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不愿意做,不是做不到啊!治理国家没有挟太山超北海那样难,只是折条树枝那样简单。赡养我的父母,从而赡养别人的父母,爱护我的孩子,从而爱护别人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
宋国大夫戴盈之决定减免百姓的部分捐税,但又说:“今年年内还办不到,请让我先稍微减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好吧,我知道这不好了。这样吧,请允许我少偷一点,原来每天偷一只,以后改为每月偷一只,到了明年,我就彻底洗手不干了’—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 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月怀一鸡”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错了,却故意拖延时间,不肯及时改正的人。

(出自《孟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1-7-2011 0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次孔子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坐在路边哭得很伤心,便问他为何如此伤心。
那人说:“因为我犯过三个错误,想起来就伤心。年轻时忙着做学问,没有好好侍奉父母,反而要他们照顾我。我自命清高,做事不够尽心尽力,妨碍了我的升职。从小对朋友不友善,大家都不愿亲近我,现在年纪大了觉得孤单。树欲静而风不止,现在我想好好弥补这一切,可是岁月已经过去了,父母去世了,朋友不再来了,我年龄也大了。每每想起,我就禁不住伤心。”

“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客观环境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

(出自《韩诗外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7-2011 03: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歧路亡羊"

杨朱是战国时代的人。 有一天,杨朱的弟弟杨布穿了一件白衣服出门。
回来时,因为天下雨,就在朋友处借穿了一件黑衣服回来了。
他家的狗追着他狂叫。杨布很生气,拿了棒子要打狗。
杨朱劝他说:“不要打狗了,你平心静气的想一想:假使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一条白的,回来时变成了一条黑狗,你是不是就能认出来呢?”
杨朱的邻居走失了一只羊。邻居全家出动去找寻,又来找杨朱的学生帮忙。
杨朱说:“只是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
邻居说:“因为岔道太多。”
晚上大家空手回来了,杨朱问:“怎么去了这么多人还找不到呢?”
邻居说:“哎,岔道上还有岔道,我们不知道羊跑到哪条路上去了。”
杨朱一整天都没有说话。

“歧路亡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7-2011 03: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耳边风"
   
杜荀鹤是唐朝末年池州(今安徽石台县)人,出身贫寒,刻苦好学。
虽然杜荀鹤的诗作在当时就很出名,但在考场上却屡试屡败。唐昭宗大顺二年,46岁头发已经发白的杜荀鹤终于考中了?M士,但这时天下大乱不治,长安也快变成了战场,杜荀鹤只好离开,仍然是个一贫如洗的布衣,就像他自己说的“百岁有涯头上雪,万般无染耳边风。”
杜荀鹤身居乡野,用自己的笔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悲惨现状,也不以自己地位低下而菲薄,把自己的诗集叫做《唐风集》。
   
“耳边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出自唐末•杜荀鹤《赠题兜率寺闲上人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7-2011 0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强作解人"
   
   阮裕是晋朝人,他的德行为当时称颂。
   
   阮裕家有一辆华丽的马车,别人常常借用。有一邻居埋葬母亲,想借用可是不敢说。阮裕后来知道了,说:“我有车,别人却不敢借,我要车干什么?”就把车烧了。
   
   年轻的谢安请阮裕讲解《白马论》。《白马论》是先秦名家学派公孙龙的代表作,言语晦涩,很不容易理解。为了使谢安能明白,阮裕把自己的见解写成文章给谢安看,可是谢安还是不懂。阮裕感叹道:“不仅可以交流的人找不到,哪怕是能听的人也找不到。”
   
   “强作解人”现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
   
   (出自《世说新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7-2011 0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松柏之志"
   
   宗世林是东汉末年南阳人,他和曹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非常瞧不起曹操的为人,不愿和他交往。
   
   后来曹操官至司空,总揽了朝政大权,对他说:“现在我们可以交往了吧?” 他拒绝说:“松柏之志犹存。”
   
   “松柏之志”谓坚贞不移的志节。
   
   (出自《世说心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7-2011 02: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不改其乐"
   
   东晋的戴逵从小聪慧过人,对绘画和雕塑很有造诣。
   
   有一次,会稽灵宝寺请戴逵刻一尊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佛像。佛像刻成了,围观者都称妙,可戴逵左看右看,总是不满意。怕别人不好意思提意见,戴逵就躲到屏风之后,听取参观者的评论、意见,然后進行修改,这样反复多次,三年后才完成。由于戴逵在佛像中溶入了中国人的形像,晋朝的佛像艺术自此别开生面。
   
   戴逵淡泊名利,一生隐居不愿出来为官,而他哥哥则想着建立领兵拒敌的功业。太傅谢安对他哥哥说:“你们兄弟俩人的志向和事业为什么相差那么远呢?”他哥哥说:“因为我忍受不了那份清苦,而家弟也改变不了他的乐趣。”
   
   “不改其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出处《世说新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7-2011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忠心赤胆"
   
   唐三藏别了唐王,离了长安,马不停蹄,不一日来至法门寺。
   
   众僧接到里面,相见献茶,用过斋饭,不觉天晚。众僧在灯下对三藏此行议论纷纷,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只是钳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而已。众僧不解,问道:“法师指心点头,是为什么呀?”三藏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在佛像前发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众僧听了,人人称羡,个个宣扬,说他是“忠心赤胆大禅法师”。
   
   “忠心赤胆” 形容十分忠诚。
   
   (出自《西游记》第十三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7-2011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问一得三"
   
   孔子的儿子出生的时候,鲁国的国君派人送来一条鲤鱼,所以孔子给儿子取名叫孔鲤,字伯鱼,意思是鲁伯送的鱼。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陈亢问伯鱼:“你父亲有没有特别传授给你什么?”伯鱼说:“没有啊。一次他一个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经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能掌握说话的技巧。’我就回去学诗。一次他又一个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经过。他问我:‘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我就回去学礼,就听过这两次。”陈亢回去高兴的说:“我今天问了一件事,却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知道了诗的作用,知道了礼的作用,也知道君子并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问一得三”问的少而得到的回答多,喻求少获多。
   
   (出自《论语•季氏》)
   
   [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 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11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大显神通"
   
   在天竺国玉华县,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半夜里被人偷走。孙悟空四处探访,在豹头山遇到两个虎口洞的狼头怪妖,正要去集市采办猪羊,原来它们大王昨夜里得了三般兵器,准备要开钉钯宴。孙悟空定住了两个小妖,夺了银两和腰牌回来。
   
   经过商量,孙悟空三人决定将计就计,三人辞了师父,在城外大显神通:八戒和悟空念动咒语,霎时就变得与那两个狼头怪妖一般无二,将腰牌挂了,沙僧装做贩猪羊的客人,一起赶着七八口猪、四五只羊,上大路,径奔那虎口洞而来。
   
   “大显神通”形容特别高超的本领。神通:原为佛家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
   
   (出自《西游记》第八十九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11 0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不可胜数"
   
   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听一个姓周的书生说过:‘舜的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有两个瞳孔,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人吗?要不他怎么突然就能兴盛起来呢?当时秦朝对国家失去了控制,陈涉首先发难,天下的豪杰蜂拥而起,大家争先恐后,想夺取天下的人不可胜数。可是项羽没有一尺一寸的封地,从田地里起家,三年时间率领五路人马消灭了秦朝,于是项羽分封天下,发号施令,号称‘西楚霸王’,虽然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的地位,但几百年里有谁能像他一样呢?到了项羽放弃关中,回到楚地,放逐了楚怀王而自立为王,抱怨大家背叛自己时,已经大难临头了。项羽以武功自傲,逞匹夫之勇、不学习古代的君王,梦想着霸王之业,以为用武力就可以经营天下,结果五年就身败国灭。项羽死时还不觉悟,不肯找自己的原因,说:‘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仗打得不好啊’,这不是很荒唐吗?”
   
   “不可胜数”指多得数不过来。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7-2011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大显神通"
   
   在天竺国玉华县,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半夜里被人偷走。孙悟空四处探访,在豹头山遇到两个虎口洞的狼头怪妖,正要去集市采办猪羊,原来它们大王昨夜里得了三般兵器,准备要开钉钯宴。孙悟空定住了两个小妖,夺了银两和腰牌回来。
   
   经过商量,孙悟空三人决定将计就计,三人辞了师父,在城外大显神通:八戒和悟空念动咒语,霎时就变得与那两个狼头怪妖一般无二,将腰牌挂了,沙僧装做贩猪羊的客人,一起赶着七八口猪、四五只羊,上大路,径奔那虎口洞而来。
   
   
   
   “大显神通”形容特别高超的本领。神通:原为佛家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
   
   (出自《西游记》第八十九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7-2011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不改其乐"

   东晋的戴逵从小聪慧过人,对绘画和雕塑很有造诣。
   
   有一次,会稽灵宝寺请戴逵刻一尊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佛像。佛像刻成了,围观者都称妙,可戴逵左看右看,总是不满意。怕别人不好意思提意见,戴逵就躲到屏风之后,听取参观者的评论、意见,然后進行修改,这样反复多次,三年后才完成。由于戴逵在佛像中溶入了中国人的形像,晋朝的佛像艺术自此别开生面。
   
   戴逵淡泊名利,一生隐居不愿出来为官,而他哥哥则想着建立领兵拒敌的功业。太傅谢安对他哥哥说:“你们兄弟俩人的志向和事业为什么相差那么远呢?”他哥哥说:“因为我忍受不了那份清苦,而家弟也改变不了他的乐趣。”
   
   “不改其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出处《世说新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7-2011 0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强作解人"
   
   阮裕是晋朝人,他的德行为当时称颂。
   
   阮裕家有一辆华丽的马车,别人常常借用。有一邻居埋葬母亲,想借用可是不敢说。阮裕后来知道了,说:“我有车,别人却不敢借,我要车干什么?”就把车烧了。
   
   年轻的谢安请阮裕讲解《白马论》。《白马论》是先秦名家学派公孙龙的代表作,言语晦涩,很不容易理解。为了使谢安能明白,阮裕把自己的见解写成文章给谢安看,可是谢安还是不懂。阮裕感叹道:“不仅可以交流的人找不到,哪怕是能听的人也找不到。”
   
   “强作解人”现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
   
   (出自《世说新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7-2011 0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安老怀少"
   
   颜回、子路侍立在老师身边,孔子说:“大家何不说一说自己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和轻裘与朋友共享,就是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颜回说:“我希望自己做了善事不张扬,有了功劳也不炫耀。”子路说:“我们也想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养,朋友之间能相互信任,少年人都能得到关怀。”
   
   “安老怀少”指安养老人,关怀少年。

   (出自《论语•公孙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2-2025 07:43 AM , Processed in 0.10305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