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4-11-2007 0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遗忘,是一种善良
我们被某个人伤害时,便痛不欲生,对其咬牙切齿,恨不得将之置于死地而后快。但是,当我们在路上行走时,被一个小石头绊了一跤,驮慧了,脚扭了,却能在伤痛后坦然面对,心中无一丝对小石头的怨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可以忘记,可以不去计较很多不快的,因为人懂得遗忘。
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背负太多,累及行程,那是我们忘记了运用遗忘。任何时候,痛苦都是要我们自己来平复的,他人的劝慰,只是夏曰里的一剂清凉,冬天里的一丝暖意,能使我们得到片刻的舒爽,但不能替代痛苦。所以,与其痛苦地承担着,不如学会遗忘,擦净自己心灵的那扇窗,看看外面的人生百态与熙熙攘攘。你会知道,比我们不幸的大有人在,世界不是我们能左右得了的,命运不能支配一生,不妨做自己能做的,将那些痛苦当成上苍对我们的一种历练。把遗忘当作自己原谅他人的一种善举,始终相信一句话: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前面总是最好的。
从我个人来讲,我把这个善举进行得不算恰如其分了,也就是说我是一个有伤痛记忆的人。因为我将所有的美好向往都收藏起来,就如在一个阴晦的曰子里把发霉的麦子拿出来晒晒,让那尘封的往事都在风中烟消云散,不着痕迹,只留下快乐的芬芳,但麦子只有霉味仍然没有麦香。
或许,这些遗忘只是我浩翰江海百折千回的思绪而已,我太好于想象了。又或许,在种种欢笑背后,我是不快乐的,因为我懂得遗忘,懂得太多痛苦的快乐的理论而不敢去接触那大喜大悲的万千世界。让我简单就好!
要做一个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将一连串的快乐时光汇聚成时光链,来享受幸福,而不去做一个追逐远处风景的人。那些失去的和得不到的,在我认为是不足为贵的,那些触手可及的东西才能博得我的热情,因为我相信紧握手里的生活。太过遥远的,自己无法把握的,那是别人的一幅画借挂在我的窗前而已。
人都说要在这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以前我在评价他人感情时也总是在说,情缘几世修,错过又不知又要遗憾多少生。但是现在,我知道那是我让人学会珍惜拥有的一种说辞。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象苹果一样被分成两半,需要找回自己那一模一样的那一部分。我们都是完整的个体,独立的个体,是欣赏与宽容让我们并排站立,结伴前行,相互扶持。如果我们得不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那就让我们享受孤独好了,就当从来没有清风拂面的故事。
我的一切遗忘都在字里行间,在手指上缠绕,别人看到的是那梳理后的一道屏风,而痛的却是指尖。要忘却,不妨趁早。 |
|
|
|
|
|
|
|
发表于 14-11-2007 0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爱与感恩
作者:李劲 时间:2005年8月15曰
从小以来,接受唯物观的教育,一直以外求的认知方式生活着,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许、接纳而获得安全与自在。当我接触心理学,上了宝蕊班以后,慢慢能体会生命中“道”的存在,学习以内省的方式,顺应自我的直觉生活。最近,看了一本书,更是客观地印证了“道”之存在,现写下感悟与同学们分享。
这本书名叫《水知道答案》,作者江本胜是一位曰本的医学博士,他在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来拍摄和观察水结晶,结果发现水具有复制、记忆、感受和传达信息的能力。他在书中选取了122幅风姿各异的水结晶:有听音乐的水、阅读文字的水……等等。当水听到动听的音乐,看到美好的语言时,水分子结晶呈现出很规则、晶莹剔透的图案;而当水听到摇滚乐、听到辱骂、看到丑恶的语言时,水分子结晶出现很暗、混乱的状态。所有的水结晶中最美丽而绚烂的是看过“爱与感恩” 几个字的水所形成的结晶,它们充满了喜悦,并形成像鲜花盛开的模样。作者为什么要用水来做实验呢?他解释因为人的身体70%是由水构成的,水创造了空气,创造了生命、创造了这个生机盎然的绿色星球。
通过水结晶的照片,我目睹到意识和语言等是有能量并可以转化的。平时,我们不相信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但水结晶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切。在此,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吧!如果是对人生感到悲观的人,就会发出悲观的道,他体内的水分子就是不规则而混乱的;对一切都能欣喜相对的人,就能发出欢喜的“道”;做了坏事时,所发出的一定是充满邪恶的“道”,水分子就是混乱而黑暗的。
那么为什么拥有“爱与感恩”的水结晶会是美丽的呢?我的理解是由于“爱”、“感谢”都是人的心底自然萌生的,符合定律的自然之道,也是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比如:树木、花草因了大地之爱而成长;每个出生的动物(包括人)因了自然的母爱而成长。当我们能因爱之道而满怀感恩的心去面对周遭的人和自然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每一个水分子一定是欣喜而快乐的。反之,一定是肮脏而丑陋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人类还有猜疑、不满、战争、饥荒……等存在的根本原因吧!
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人的消极情感是与生惧来的,世上既没有人格完美无缺的人,也没有坏到骨子里的人。同时具备这两者,或许才是所有人的真实面目。无论什么人,都是带着人类诞生以来祖先的记忆(水分子的记忆)来到这个世界的,这其中也包含着人类所有的消极情感。我们只有用“爱与感恩”的心去化解。比如,因心有怨恨而病魔缠身的人,应寻回那份感激之情,以治愈自己身心的伤痛。
这需要我们首先去面对自己的消极情感而不逃避,能找到自己的盲点以及成因,然后同理自己,以平常心接纳自己。在生活中能允许自己有缺点,允许自己不好,允许自己不成功。接纳一切负面的自己,学会真正地爱自己、感谢自己。因为正是这些不完美才使我们能不断地成长。只有首先学会“爱与感谢”自己,我们才会更好地“爱与感谢”他人。这个过程恰恰又是很痛苦的,需要我们有勇气去承担这份痛苦。正如丹尼什所言:“爱是痛苦的,它的目标是成长、发展和超越。我们从痛苦中学到的东西越多,我们的痛苦就会越少;相反,我们越是逃避生活中的痛苦,我们就越要吃苦。”我觉得爱并痛着就是我们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
我们不仅仅要寻求自我人性的发展,而且还要点燃生命中神性的光芒,更要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去掉我们的分别心,以开放的思想、无条件的博爱精神、不断增强的服务愿望和行动,去追寻一种伦理的精神生活。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能像水一样活着。老子云:“上善若水”,我们要像水一样处于低位,谦卑、包容和接纳世间的所有,默默无闻地为自己也为他人而生活着。这是一个相互的爱的过程。爱能让我们知道去感恩,感恩能让我们生发出更多的爱心,从而可以让我们的慈悲之怀像澄净的水分子所散发的“道”一样扩展到全世界。
通过水分子的结晶我可以看到,其实人与人之间、人与宇宙之间是没有分别的,因为我们都拥有一样的东西——水分子。我们都是天人本一的整体,通过“爱与感恩”之心都将回归到宇宙的宁静、和谐、顺其自然之“道”中去。
最后,我想引用江本胜先生所言结尾:“我们总有一天会结束在地球上的短暂生命,飞向浩淼的宇宙。但会怎样离开,没有人知道。至于这一点,我们只能委命于宇宙的无限真理。当然,到那时,我们就不再拥有现在的肉体,而是以水的姿态,化为水做的一抹晚霞。” |
|
|
|
|
|
|
|
发表于 14-11-2007 0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哲理:位置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上面。如果一直觉得自己在后面,那么你肯定一直在向前看;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在前面,那么你肯定一直在向后看。
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因为目光而不同。关键是,即使我们处于一个确定的位置上,目光却依然可以投往任何一个方向。
只要我们安心于自己的位置,那么周围的一切就会以我们为中心,或是离我们而去,或是冲我们而来,或是绕着我们旋转,或是对我们静默;如果我们惶惶不可终曰,始终感到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那么周围的一切都会变成主人,我们得跑前跑后的侍侯着,我们得忽左忽右地奉承着,我们得上蹿下跳的迎合着,我们得内揣外度地恭维着。
珠穆朗玛峰在攀登着心中的形象并非它的位置,而是它的高度。只要是金子,放在哪里,哪里就是金子的位置。伟大的人,总是位置在选择他;平庸的人,才东张西望的选择位置。
位置本身其实并没有多少差别,但不同位置上的人在审视同一个物体时却往往会有不同的印象。
在演员上的位置上时,就要学会表演;在观众的位置上时,就要学会欣赏。社会是个大舞台,而我们总是分不清我们到底是在表演还是在欣赏。或许,生活本来就是要我们以观众的心态去表演,以演员的心态去欣赏;或许,这正好能够检验一个人随时调整与适应的能力。
站在父母的位置上,就能多一份爱心和耐心,多一份永不熄灭的希望;站在儿女的位置上,就能多一份真情和深情,多一份永不消减的愧疚。人生大概真是为了使每个人都体会一下这种希望与愧疚交织的心情,才安排我们做了一段时间的儿女后,马上又让我们去做了父母。
只有处在别人的位置上时,也许才会理解别人,才会留恋自己的位置。一个既不理解别人,又对自己的位置毫不留恋的人,就很难在别人的心目中有什么位置。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任何时候都不要以自己的位置炫耀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以别人的位置贬低别人。 |
|
|
|
|
|
|
|
发表于 16-11-2007 1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割断欲望之绳
有一则故事:一个后生从家里到一所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禅院的老禅者.来到禅院,他与老禅者一边品茗,一边闲扯,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短."老禅者随口回答.
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
老禅者见状,问道:"什么使你如此惊讶?"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既然没有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禅者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后生大悟!
一只风筝,再怎么飞,也飞不上万里高空,是因为被绳牵住;一匹壮硕的马,再怎么烈,也被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为被绳牵住.那么,我们的人生,又常常被什么牵住了呢?
一块图章,常常让我们坐想行思;一个职称,常常让我们辗转反侧;一回输赢,常常让我们殚精竭虑;一次得失,常常让我们痛心疾首;一段情缘,常常让我们愁肠百结;一份残羮,常常让我们愁眉千度.
为了钱,我们东西南北团团转;为了权,我们上下左右转团团;为了欲,我们上上下下奔窜;为了名,我们曰曰夜夜窜奔.
快乐哪儿去了?幸福哪儿去了?
因为一根绳子,风筝失去了天空;因为一根绳子,水牛失去了草原;以为一根绳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为一根绳子,骏马失去了驰骋.
你看,曾经与鹰同一基因的鸡,现在怎样在鸡埘边打转?你看,曾经遨游江海的鱼,现在怎么上了钓钩而摆上人家的餐桌?你看,曾经蹦蹦跳跳的少年,现在是怎样的满脸愁云惨淡?你看,当年曰记本上红笔书写的豪言壮语,现在又怎样成了黑色的点点符号?
大象在木桩旁团团转,水牛在树底下团团转;我们在一件事里团团转,我们在一种情绪里转团团,为什么都挣不脱,为什么都拔不出?
皆因绳未断啊.
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人生三千烦恼丝,你斩断了多少根?
老禅者说:"众生就像那头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
------------------------------------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穿梭于为名利汲汲奔走的人群中,我们的心常常被欲望之绳牵引,欲望往哪儿走,心就往哪儿走,而欲望总是只顾自己的需要,心因此不得不围着欲望转.现代人总感觉累,心累其实是因为欲望在飞,只有割断欲望之绳,还心灵以澄澈,人才会真正活得轻松,活得自如. |
|
|
|
|
|
|
|
发表于 16-11-2007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想一二
朋友買來紙筆硯台,請我題幾個字,讓它掛在新居客廳補壁。這使我感到有些為難,因為我自知字寫的不好看,何況已經有很多年沒寫書法了。我在朋友面前寫了四個字:「常想一二」。朋友說:「這是什麼意思?」
我說:「意思是說我字寫的不好,你看到這幅字,請多多包涵,多想一、二件我的好處,就原諒我了。」朋友說:「講正經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生命裡面不如意的事占了決大部份,因此,活著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我們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的珍惜,不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朋友聽了,非常歡喜,抱著「常想一二」回家了。 在經歷過生命的痛苦與挫折,也經驗了許多情感的相逢與離散,慢慢的尋索出生命中積極的、快樂的、正向的觀想,這種觀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觀想。
常想一二的觀想,乃在重重烏雲中尋覓一絲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滾滾紅塵中開啟一些寧靜的消息,乃是在瀕臨窒息時,有一次深長的呼吸。生命已經夠苦了,如果我們把幾十年的不如意事總和起來,一定會使我們舉步惟艱。生活與感情陷入苦境,有時是無可奈何的,但是如果連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討苦吃,苦上加苦了。
在波濤洶湧的人生大海上航行,要學會面對苦境的方法。在面對苦難時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後超越苦難,苦難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養料。
**********************************************************************
改變人生的好習慣
01 當一個人生活枯燥的時候,他忘了用心體會是一種習慣。
02 當一個人覺得人生乏味的時候,他忘了培養幽默是一種習慣。
03 當一個人體力日差的時候,他忘了運動建身是一種習慣。
04 當一個人工作疲憊的時候,他忘了認真休息是一種習慣。
05 當一個人孤傲狂放的時候,他忘了感恩惜福是一種習慣。
06 當一個人志得意滿的時候,他忘了謙沖為懷是一種習慣。
07 當一個人錢不夠用的時候,他忘了投資理財是一種習慣。
08 當一個人覺得工作低迷的時候,他忘了激勵自己是一種習慣。
09 當一個人懷疑自己的時候,他忘了建立自信是一種習慣。
10 當一個人忽略家人的時候,他忘了愛與關懷是一種習慣。
11 當一個人渾噩度日的時候,他忘了閱讀好書是一種習慣。
12 當一個人忙於工作的時候,他忘了安排休閒是一種習慣。
13 當一個人目中無人的時候,他忘了不斷學習是一種習慣。
14 當一個人服務不佳的時候,他忘了讓顧客滿意是一種習慣。
15 當一個人慌張失措的時候,他忘了萬全準備是一種習慣。
16 當一個人推諉責任的時候,他忘了勇於承擔是一種習慣。
17 當一個人腸枯思竭的時候,他忘了轉型思考是一種習慣。
18 當一個人沮喪失意的時候,他忘了檢討改進是一種習慣。
19 當一個人畏懼調職的時候,他忘了提昇自己是一種習慣。
20 當一個人溝通障礙的時候,他忘了真誠傾聽是一種習慣。
21 當一個人業績消退的時候,他忘了積極行動是一種習慣。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6-11-2007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緣~回報
當你對別人施惠時,會殷殷期待他人日後的回報嗎?
接受別人的恩惠時,會耿耿於懷,並且打算日後湧泉以報嗎?
在書上讀了一則有關施恩與回報的歷史小故事,覺得它巧妙溫暖而別有韻味:
十九世紀末的時候,有一天,英國一位乘著馬車到蘇格蘭去演講的眾議院議員,在趕路的途中,碰到馬車陷入泥沼裡的困境。
這時,剛好有一個蘇格蘭的農家男孩經過,稍後並帶了一大隊的馬匹將馬車拖出泥沼,為這位議員解了圍。當時這位男孩由於對他敬畏有加,不敢接受任何的酬勞。
「那麼,你長大後不想成為甚麼人物嗎?」這位政治家問。
男孩回答:「我希望將來能夠成為一個醫生。」
「到時候我一定會幫你的忙。」這位議員果真一言九鼎,在他的幫助下,那位勤懇的農家男孩日後如願當上了醫生。
五十多年之後,在另一個大陸上,另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因為肺炎而瀕臨死亡,而他就是曾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
就在絕望的時刻,有人給他一種神效的藥叫盤尼西林,救了他一命。
盤尼西林是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所發明的;
弗萊明正是當年那個救人於泥濘中的蘇格蘭農家男孩,
而幫助這男孩完成學業的那位重信守諾的眾議員,名叫蘭道夫·邱吉爾——他正好是邱吉爾的父親。
命運何等奇妙、世界如此渺小,父親早年的重諾,日後竟意外地澤惠到自己的兒子的身上。許多人並不真切的相信善惡有報的這個觀念,但事實上因果觀念並不那麼複雜、玄奇。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並不只囿於草木的自然之理,成功與機會的確常找上積極與勤奮的人家。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這句話不獨適用於學問、事業上,也適用於我們的身體、婚姻、人際關係上。在任何領域,我們所發出的東西的確都會以某種形式回報到我們的身上。日常生活的人我應對上,別人常常只是我們個人言行的另一面鏡子;如果我們常以微笑的臉孔、溫和的語氣與他人交接、言語,我們常也能得到相類的回應。
如果我們習慣以粗魯的言語、行為去對待我們周遭的人,不客氣的回應是自然而然的事。
因而,在生活上,當我們碰到逆境時,是用愛、積極的思考或是慈悲心來應對?
或者是以憤怒、指責或否定、冷漠來應對?
別忘了仇恨的反應將繼續製造仇恨的循環,慈悲與溫柔卻往往會把愛的奇蹟繼續傳承下去。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往往是不經思考的、十分容易的;
但許多時候,審慎地思考如何中止、停下不善的循環,往往是更為明智的事。
在每個下決定的關頭,個人都不該忘記,當前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個人選擇的結果,
因為,自然的律則是.......
不管我們喜歡或是不喜歡,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我們所選擇的態度,
最終將會化成某種形式,回到我們的身上。 |
|
|
|
|
|
|
|
发表于 16-11-2007 1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痛苦与快乐离别对话
这世界上有人痛苦也有人快乐着,为什么有痛苦?因为有快乐的存在。他们像一对恋人一刻也不能分离开来的
有一天痛苦对着快乐说:"忘了我吧,去自由的过你自己的生活去吧.这样我们给世人的将是另一个全新的世界和生活方式."
快乐:"离开了你我还会快乐么?你怎能这么做?我的快乐是建立在你的痛苦之上的不是么?"
痛苦:"你错了.我的痛苦是我自己的痛苦,你的快乐是你自己的快乐。为什么要把你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难道说像你一样我的痛苦也是必须建立在你的快乐之上的么?我想不是这样的。痛苦着我的痛苦,快乐着你的快乐.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你不明白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么?没有了你的痛苦我的快乐也不会被世人所承认的啊!,所以我们不能分开。"
痛苦不说话.
快乐急了:"你到是说句话啊,痛苦.你不是一直想着跟我在一起学会我的快乐么?现在怎么又变了?"
痛苦看了一眼快乐:"开始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我发现我错了,我本身就是痛苦的,看见你的快乐我反而更加的痛苦,因为你的快乐使我想起了我的痛苦,这反而加深了我的痛苦。你不是在帮我你知道么?你是快乐的,我是痛苦的。我们在一起不会使你更加的快乐,同样我也不会更加的痛苦。你懂了么?"
快乐闭上眼睛大声的喊:"我不懂,我不懂.两个快乐的人是只懂的自己的快乐,他们不明白什么是痛苦。你想他们会珍惜自己的快乐么?"
"他们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不是么?他们可以看到周围人们的痛苦啊!所以他们会更加的快乐.更加的快乐着他们的快乐。不断的感化着他们周围的痛苦的人。你说那该有多好啊!"
快乐的双眼已充满了泪水。哽咽着说:"你知道么?我如果离开了你,我就会不快乐了。那时这世界上就不会再有快乐的人了.这世界只剩下痛苦。你难道想看到这样的局面么?"
痛苦坚定的看着快乐:"我们身体里先天的性格是不会改变的,你的痛苦只是短暂的,天生快乐的你可以应付的。我相信!"
痛苦转身走了,快乐哭了好久后转瞬即逝.
痛苦因为和快乐的分手而更加的痛苦,快乐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痛苦后变的比以前还要快乐了,因为她知道怎样使自己变的快乐起来.
事实证明痛苦的话是对的,快乐的人总有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痛苦的人则刚好相反.他们总是活在痛苦的感觉之中。
后来的痛苦变的对世人非常的怜悯。因为他觉得他的痛苦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虽然心理很痛苦,但于自己的性格走的是正方向的,这就足够了.
当人们明白痛苦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时,他们和快乐一样的"快乐"呢!这就好比每个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本质属性,违反了这个属性去应用它结果会是什么呢?
痛苦着我的痛苦,快乐着我的快乐. |
|
|
|
|
|
|
|
发表于 18-11-2007 0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
你無法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順心.
你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掌握生活的廣度.
你無法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
你無法控制他人,但你可以肯定自己.
你無法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 本帖最后由 snowbreeze 于 18-11-2007 01:59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8-11-2007 03: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为了引申发挥道家的似私而实无私的妙用,进而刻画出如何才合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的作用,因此便引出一段水之美的人生哲学。
在这节的开场,首先提出“上善若水”为提纲。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副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指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但在《老子》这一节的文言里,要注意它“几于道”的几字,并非说若水的德性,便合于道了。他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这就是说明水性至洁,从表面看,虽能藏垢纳污,其实它的本质,水净沙明,晶莹透剔,毕竟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孔子观水,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但在《老子》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又一再强调地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老子讲了这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对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不过,能有一项的美德,也就可以树立典范而垂千古了。我们来不及细数历史的古今人物,但从平常熟悉的偶忆中,顺便来说,由周大王的居分阝,到周文王的以百里兴;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终以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吴太伯的让国避地;张子房的自求封于“留”等等,都是效法“居善地”的道理。其余也有不少的圣君名臣,宽厚优容,做到“心善渊”的榜样。诸葛亮的三顾出山,终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与善仁,言善信”的楷模。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政,君臣上下,大体都有“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精神。只是人类历史的事迹大多,一时也讲说不完,姑且到此为止。此外,在东汉史上,有一段水的有名故事,那便是尚书仆射郑崇对汉哀帝质问“门庭如市”的对话。郑崇当时理直气壮地对答说:“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因此而成为千古的名言,常被直道以事人主的大臣们所引用。那真是水的妙语。但可惜郑崇的“臣心如水”,结果也难免死在昏君哀帝的手里,水也应为他呜咽兴悲了! |
|
|
|
|
|
|
|
发表于 18-11-2007 03: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樣移動富士山?
謹以此書獻給不甘平庸的年輕人
文 / 詹姆斯.H.波倫(美國)
怎樣移動富士山?
這個問題是比爾·蓋茨對那些渴望應聘微軟公司的大學畢業生提出的一道面試題。
而對此,比爾·蓋茨的解釋是:它沒有固定的正確答案,我只想瞭解這些年輕人有沒有按照正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
--------------------------------------
最明智的選擇
Maya Angelou: you don't like something, change it.
If you can't change it ,change your attitude.
Don't complain.
一個年輕人,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有位老人聽了他的遭遇,隨即把一粒沙子扔在沙灘上,說:“請把它找回來。”
“這怎麼可能?”年輕人說道。
接著老人又把一顆珍珠扔到沙灘上,“那現在呢?”他說。
——如果你只是沙灘中的一粒沙,那你不能苛求別人注意你,認可你。
如果要別人認可你,那你就想辦法先讓自己變成一顆珍珠。
---------------------------------------
無論你想做什麼,現在就做
著名畫家柯羅,為一位年輕畫家指出了其作品需要改進的地方。
“謝謝您,”年輕畫家說,“明天我就將它全部修改。”
柯羅激動的說:“為什麼是明天,要是你今晚就死了呢?”
——你也許會滯留原地,但時間絕對不會。
(You may delay, but time will not)
——佛蘭克林
---------------------------------------
你必須用手中的牌玩下去
艾森豪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和家人玩牌,他連續幾次都拿到很糟糕的牌,情緒非常不好,態度也開始惡劣起來。
她母親見狀說了段令他刻骨銘心的話:“你必須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就好比人生,發牌的是上帝,不管是怎樣的牌,你都必須拿著,你所做的就是盡你全力,求得最好的結果。”
Nothing can stop the man with the right mental attitude from achieving his goal.
Nothing on earth can help the man with the wrong attitude
——Thomas Jefferson
-----------------------------------------
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
All happiness depends on courage and work——Balzac
有一隻小獅子問母親:“媽媽,幸福在哪里?”
母親說:“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啊。”
於是,小獅子轉起了圈,追著自己的尾巴。
母獅子笑著說:“孩子,幸福不是那樣得到的,只要你昂首向前走,幸福就會一直跟著你。”
-------------------------------------------
你只能不停地前進
當蕭邦已經是非常知名的演奏家時,他遇到十年前一起在街頭演奏的夥伴,發現他仍在他們當年一起佔到的那塊最賺錢的地方演奏。
夥伴遇到蕭邦非常高興,問他現在在哪里演奏。
蕭邦回答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夥伴驚訝的說:“怎麼?那裏門口也很好賺錢嗎?”
“最賺錢的好地盤”同樣是一個“風平浪靜的小港灣”,那位夥伴停留在那裏,甚至有些沾沾自喜,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才華、潛力、前程全都被這塊“最賺錢的好地盤”葬送了。
-------------------------------------------
你要送我的小馬就在附近
Nothing is good or bad but our thinking make it so
——Shakespeare
如何獲得樂觀的心態:
1、用你的行動去影響你的心態
2、不要經常說消極詞語
3、心懷感激
4、學會自我激勵
一個富商在他雙胞胎兒子生日那天,在其中一個孩子的房間裏堆了很多玩具,而另一個孩子的房間裏則是很多馬糞。
結果第一個孩子看到很多的玩具卻還是愁眉不展,說:“這裏沒有一個是我要的”。
而另一個卻非常高興,說:“看來爸爸要送我的小馬就在附近。”
---------------------------------------------
領悟放棄法則
在南美洲有一種奇特的動物——蜘蛛猴,要捕捉它們非常容易,你只要在一個玻璃瓶裏放一顆花生,然後放在那裏。蜘蛛猴剛好可以把手伸進瓶子去拿那粒花生,一旦它們握住花生,手就抽不出來。但它們就是不肯放手,所以……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一半,是知道自己在得到它之前必須先捨棄什麼。
——Sidney Howard
----------------------------------------------
本能的目光
某家報社舉辦這樣一次有獎智力競賽,如果羅浮宮不幸失火,你只有時間救出一幅畫,你會選擇救哪幅?
答案最多的是《蒙娜麗莎》,但是得獎的答案卻是——救那幅離出口最近的。
——Edward Rowland Sill
-----------------------------------------------
學會適應
從事帆船運動的朋友說:“當一個人在大海中航行時,他當然不可能改變海面的風向,但他卻可以通過不斷調整船上的風帆,讓自己一直向目的地駛去”
比爾·蓋茨說過:“生活是公平的,你要去適應他”
-------------------------------------------------
如果山不過來,我們就過去
有位大師,潛心修煉了多年,終於練成了“移山大法”。
有人向他請教,他說:“要移山其實很簡單,如果山不過來,我們就過去”
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去改變自己的生活,這是屬於每一代人的最偉大的發現。
——William James
------------------------------------------------
所以,怎樣移動富士山?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如果富士山不過來,我們就過去! |
|
|
|
|
|
|
|
发表于 18-11-2007 03: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法簡單,生命更寬
人生有好多難關,課業的難關、感情的難關、工作的難關、健康的難關……
想要過關,的確需要很多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但別忘了一個小小的訣竅:及早把人生的道路拓寬!
有一個個性像傻大姐的女士,人緣極佳。常常「人未至,聲先到」,腳步還沒跨入辦公室,就聽到她「哈哈哈」的笑聲傳進來。
一位剛畢業的年輕女孩問她:「大姐,你看起來好像很快樂,難道妳不會像我這樣,每天想東想西的嗎?」
午間休息,她請年輕女孩去附近的咖啡室喝杯咖啡,如同開導自己的妹妹一般,語重心長地說:「從前,我最常被朋友講的一句話就是:『你想的太多了!』當我聽見別人這麼說我時,真的很不開心,彷彿別人都在我背後笑我『很多心』,本來是想跟朋友傾訴煩惱的,但被說成『你想的太多了!』不但說不出口,反而感受到更大的壓力。」
她說的沒錯,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時,以找朋友傾訴作為心靈減壓的辦法,但朋友給他的回應是:「你想的太多了!」,這句話聽在失意的人的耳朵裡,其意義幾乎等同於「疑神疑鬼」、「沒事找事」、「杞人憂天」等負面的評語。但是,如果一聽到「你想的太多了」這句話,就真的繼續聯想到「疑神疑鬼」、「沒事找事」、「杞人憂天」等負面的評語,那也的確真是想的太多了。
◎用簡單的想法,化解複雜的情緒,心靈得以舒張,生活游刃有餘
「後來,我學會了放過自己。想歸想,這是個性使然,很難改變的,但我想完一遍之後,覺得自己對『最好的』和『最壞的』情況,都已經有所準備了,就不再擔心它。」
原來,看來像傻大姐的她,並不傻!體察並接受自己的個性,找到適當的解壓方法,就可以用簡單的想法,化解複雜的情緒,心靈遂得以舒張,生命有了寬度,一切就變得游刃有餘了。
想多,有什麼錯呢?孔子不是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嗎?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存在些戒慎恐懼的擔心,其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問題是,我們不能讓自己的情緒永遠只停在戒慎恐懼的擔心上,必須即時把這份擔心轉化為處理的行動。找到解決的方法或準備可能的替代方案,然後就放下這份擔心的壓力,順隨事件的自然發展,用最適合的方式去因應。
聖嚴法師的「四它」名言,很有步驟地教人們心生煩惱時的解決辦法:「面對它、接受他、處理它、放下它。」不論多麼複雜的負面情緒,都可以用這麼簡單的邏輯化繁為簡,恢復心靈的平靜,行動會更有力量,生命也將因此而更加有寬度。
我也曾經是常被朋友笑說:「你想的太多了!」的那種人,天生個性上的拘謹,讓我很放不開。對愈在意的事情,就愈緊張;但是愈緊張,腦筋就愈不容易轉彎。自己覺得很煩惱,別人卻認為是過度神經質。直到後來,我才漸漸找到讓自己放鬆的方式。我相信:把自己的心放得寬厚一點,別人就覺得你溫和許多;對別人寬容一點,世界就會給出一條更寬闊路讓你走。
◎壓力在人的心裡面儲存久了,就會變化成為身體的疾病
現代人面臨的生活難題所帶來的壓力,可以說是和空氣一般無所不在,它不會平白無故地消失,但若不認真面對,它也可能像空氣一般令人很難察覺出來。當壓力在人的心裡面儲存久了,就會變化成為疾病,藉由身體的症狀向主人提出警示。不但生命的寬度沒有增加,甚至連生命的長度都縮減了。
根據來自美國的一項統計指出:去醫院看病的人之中,大約有75~90%患者的病因和壓力有關。而在香港的資料顯示:每四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因為壓力太大,而出現身體不適的現象,稱之為「身心症」。很多頭痛、失眠、胃潰瘍、胸悶的病人,經常出現在醫院的內科、神經科、心臟科門診,但他們真正需要看的是「精神科」。否則,長期拖下去,就會惡化成為「憂鬱症」。
每個人的生活中,也許都會碰到很複雜的事情。但不同的想法,卻可以找到不同的出路。一個人陷在裡頭「想東想西」,很容易變成「胡思亂想」,不如找有處理經驗的人一起「集思廣益」,找到可以讓自己放心的解決辦法。
找人傾訴,是不是個好的減壓方法?關鍵在於你是不是找對了人,一個心靈能量很高的人,能夠耐心聽你訴苦,並給出客觀的建議,的確有助於你獲得正面的想法。但是只會說「你想的太多了!」的朋友,幫助就有限了。
如果你認為「求人不如求己」,那麼讓自己睡個好覺、多吃點高纖低脂等具有減壓效果的食物、聽喜歡的音樂、閱讀有益的書籍,或百忙中來個無所事事的下午茶,放自己一天假……簡簡單單地善待自己,輕輕鬆鬆的想法就會如清澈的山泉不斷湧現。
善待自己,第一個動作是:寬待生命。原來,不是問題真的有那麼難解決,而是心頭的壓力成了絆腳石,阻擋了我們去路。找尋解決方案之前,要先學會放下。孔武有力的人,可以搬開擋路的石頭;力氣不夠的人,可以從旁邊繞過去,總之,不要讓自己碰壁。過了心頭的這一關,智慧就在前面招手。
◎只要用對指令,Enter!就能改變命運
「我們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是可以開拓生命的寬度!」這句經常用來互勉的話,但是要開拓生命中的哪些寬度呢?我想,最基本的是:對別人的「寬容」、自己的「寬心」、對生活的「寬厚」、對前途的「寬闊」。
.當我們懂得對別人「寬容」,願意時時付出關心,就會常常開心。
.當我們學會讓自己「寬心」,有效練習鼓勵自己,就能保持樂觀。
.當我們能夠對生活「寬厚」,彼此勉勵舞動心靈,就有更多能量。
.當我們想要讓前途「寬闊」,趁早規劃生涯發展,就要從心開始!
運用這些觀念和行動,來開拓生命的寬度,就像電腦鍵盤的Enter按鍵一樣,只要用對指令,Enter!就能改變命運。
快樂與幸福,其實就在這麼簡單的一念之間──輸入「心胸開闊」的指令,按下Enter,就會出現「人生寬廣」的結果。
關鍵是:你願不願意,以及何時採取行動?
現在,就在你心靈的鍵盤上Enter一下,試試看!美好而寬闊的人生,於是展開在眼前。 |
|
|
|
|
|
|
|
发表于 18-11-2007 03: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必需的盡量不要
丹尼斯﹒狄德羅是18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家。有一天,朋友送給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紅色睡袍。他非常喜歡,穿著它在家裡找感覺。他發現家具的風格有些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他把舊的東西先後更新,家具終於都跟上了睡袍的檔次。然而,他越想越覺得不舒服了,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指揮了,甚至是脅迫了。後來,狄德羅把這種感覺寫成一篇文章,題目是《與舊睡袍離別的痛苦》。
“狄德羅效應”給人們一種啟示:對於那些非必需的東西盡量不要。因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麼外界的和心理的壓力會使你不斷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東西。
如何才能擺脫“狄德羅效應”的擺布呢?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他的處理方式。
有一天,幾位學生慫恿蘇格拉底去熱鬧的集市逛一逛。
他們七嘴八舌地說:“集市裡的東西可多了,有很多好聽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東西應有盡有。您如果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
蘇格拉底想了想,同意了學生的建議,決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蘇格拉底一進課堂,學生們立刻圍了上來,熱情地請他講一講集市之行的收穫。他看著大家,停頓了一下說:“此行我的確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
隨後,蘇格拉底說了這樣的話:“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
|
|
|
|
|
|
|
发表于 18-11-2007 0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知道你的木樁在哪裡嗎?
馬戲團裡表演的大象,都是從小就開始訓練的。小時候的小象很調皮,玩性又大,故用繩子把小象拴在木樁上,由於小象力量小,經過很多次都試驗都無法將木樁拖出來,當時間久了之後,只要把象繫在木樁上,象知道自己無法掙脫,也就會很安分了。
小象長大變成了大象,在馬戲團中可以做很多的表演。大象力大無窮,可以搬很多東西,但在表演後,卻很安分的被繩子拴在木樁上。
大象的力量其實是很大的,但是牠因為從小的經驗,覺得木樁的力道比自己大,是唯一可以拴住自己的東西,使得牠不敢去移動木樁。其實大象是被自己以前的觀念所束縛,不了解自己的體力已有很大的改變了,因而放棄了想移動木樁的念頭。
木樁,就像是妨礙個人發揮潛力的障礙;或許不是具體可見的阻力,而是由個人過去細微的經驗所產生的無名恐懼。
你知道你的木樁在哪裡嗎?
[ 本帖最后由 snowbreeze 于 19-11-2007 01:18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9-11-2007 0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幽默,哲理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酒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沒有学问!」
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沒有钱!」
(註: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內心真正的态度?) |
|
|
|
|
|
|
|
发表于 19-11-2007 0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里传來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沒有骂人。」
(註:习惯以不同的标准來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
|
|
|
|
|
|
|
发表于 19-11-2007 0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兩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況很坏,到处都是坑洞。
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簡直像麻子一样。
而另一个导游卻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
「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
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註:虽是同样的情況,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決定权在你。) |
|
|
|
|
|
|
|
发表于 19-11-2007 0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來的志愿是当小丑。
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
欧美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帶給全世界!」
(註: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容易要求多於鼓励,更狹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
|
|
|
|
|
|
|
发表于 19-11-2007 0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欧巴桑在首饰店里看到二只一模一样的手环,
一个标价五百五十元,另一个卻只标价二百五十元。
她大为心喜,立刻买下二百五十元的手环,得意洋洋的走出店门。
临出去前,听到里面的店员悄悄对另一个店员说:
「妳看吧,這一招屡试不爽。」
(註:试探如饵,可以轻而易举的使许許多人显露出贪婪的本性,然而那常常是吃亏受骗的开始。 ) |
|
|
|
|
|
|
|
发表于 19-11-2007 0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乞丐:「能不能給我一百块钱?」
路人:「我只有八十块钱。」
乞丐:「那你就欠我二十块钱吧!」
(註:有些人总以为是上苍欠他的,老觉得老天爷給的不夠多、不夠好,贪婪之欲早已取代了感恩之心。) |
|
|
|
|
|
|
|
发表于 19-11-2007 0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故宮博物院中,有一個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說:
「我说你为什么走得这這么慢。原來你老是停下來看这些东西。」
(註: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结果失去了观看兩旁美丽花朵的机会。)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