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raymondlim

练静坐的你们,有腹肌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2-6-2010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aymondlim 于 12-6-2010 06:26 PM 编辑

写给对姿势不确定而又要持久双盘的人
研究到了双盘坐久腿没感觉的方法。

可是,这个方法会让呼气快,记得把气调慢。
呼气越慢越好,不然,进入昏的机率会增加
当入静时,会有一种感觉...



这个方法不稀奇,就是把腹收着,无论吸气或呼气
当然,这个方法对我有效果,可是我不知道对其他人有没有效
如果你练了不好,就停止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6-2010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你是跟从哪个师父学?
哪一派?

是全部是看书或是自己想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6-2010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你是跟从哪个师父学?
哪一派?

是全部是看书或是自己想像?
WANAKA 发表于 13-6-2010 10:44 AM


无门无派

至于我的方法是从书/气功班/上网交流(小心,有些人给你一些不知所谓的方法,或者是哪个方法不适合你用)得回来的。
我没有那么厉害,可以自己想象出一个方法然后改变自己的生理/心理
至于我的双盘方法有没有用,你可以试一试。
因为,两年前看过我的人有华侨/edison和其他cari网友,他们都看过我一双盘可以1小时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6-2010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门无派

至于我的方法是从书/气功班/上网交流(小心,有些人给你一些不知所谓的方法,或者是哪个方 ...
raymondlim 发表于 13-6-2010 11:24 AM


感激说明。。。
练功不应当期望什么成果但有健康身体,帮人帮己已经非常美好。。。
练功不在什么"形势"只需练在"气功态"=无为=自然,放松。。。
什么"成果" 功到自然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6-2010 1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aymondlim 于 13-6-2010 12:00 PM 编辑
感激说明。。。
练功不应当期望什么成果但有健康身体,帮人帮己已经非常美好。。。
练功不在什么"形 ...

WANAKA 发表于 13-6-2010 11:43 AM


气功态/真意/入定应该都是属于同一个东西。

都是要求停在想和不想之间,这种感觉是超级静,观照力超强,当然,可能因人而异,有些会有奇怪的感觉。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生理和心理是互相影响,
当你的脚一双盘就痛,你能坐久?就算你入静,也不能持久。
如果你过度放松,小心驼背,得病。

如果要你放松,为什么不去睡觉,反而要求你静坐,这是为了避免你过度放松,达到不松不紧的状态。

你自己去观察,当你驼背,你的呼吸是怎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6-2010 1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当你的脚一双盘就痛,是因为气没到那势态。。。

等待气强是可以长久。。。

但双盘不能证明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3-6-2010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两年前看过我的人有华侨/edison和其他cari网友,他们都看过我一双盘可以1小时多。

华侨师父可有说什么?

双盘可以1小时多我觉得不是什么特别。。。。

我听说高修士的座可以一天,一个月或是几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6-2010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aymondlim 于 13-6-2010 01:42 PM 编辑
如果当你的脚一双盘就痛,是因为气没到那势态。。。

等待气强是可以长久。。。

但双盘不能证明什么。 ...

WANAKA 发表于 13-6-2010 12:56 PM


1:双盘在密宗中堪称最佳入定姿势(可以参考南怀瑾的书)
2:如果你能双盘持久不痛,会让脚气脉通。可是,有谁能告诉我,用单盘或散盘的可以让脚气脉通?我不知道。
3:佛祖是用单盘入定,可是在晚年他却有腰痛的问题,这个是不是说明了身理和心理是不同的?佛祖的入定功夫那么了得,可是为什么他还会腰痛?可以思考的是,入定/气通/生理状态的同异。
因为,两年前看过我的人有华侨/edison和其他cari网友,他们都看过我一双盘可以1小时多。

华侨师父可有说 ...

WANAKA 发表于 13-6-2010 01:06 PM


当然,我还是多多学习。我没有说过双盘一小时多很了不起。不过,很多人都不能双盘。
我只不过是提供一个方法而已(其实当你意守对了,也对你双盘有帮助),要不要用/有没有效果,看你自己了。

欢迎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6-2010 08: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坐双盘速成法(转帖)
        双盘,即著名的“七支坐”、“莲花坐”。一般认为是高功夫必备只姿势,尤其在密宗中,没有此基础,似乎无法继续往上进行锻炼。其实,这种姿势的好处只不过是:
   (1)比较稳妥,不易倾倒。
   (2)下肢盘得紧,气血主要集中在胸腹,入静程度高。
   (3)坐姿威严,心理暗示好。
   (4)利于气脉调和,是长时间打坐的最佳选择。
      但是,采用双盘,必须得两腿有相当的柔韧性,否则会疼痛难当,无法入静。硬行练习是不行的。据本人体验,双盘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成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执著此姿势。别的姿势往往占地面积小,身体承受的压力也比较小,随时随地的可以练习。双盘的训练如下:
     (1)平坐于地面上,右腿前伸。左腿盘起,左足搭于右腹股沟上。左手扶左膝,右手扶左足。上下压左膝,直到左膝碰地。上下压动5分钟左右。换右腿。
     (2)同上,左足从右腿上下来,仍贴于右大腿根儿,两手攀右足,头够右膝盖,同时呼气。换另一侧。
     (3)同上,左足搭在右腹股沟上,两手攀右足,头够右膝盖,同时呼气。换另一侧。
     (4)同(1),将右足也盘回,只是未搭于左腿上。上下压动左膝。试着将右脚搬到左腿上。成为双盘。换另一侧。
     (5)左腿跪,右腿伸,两手攀右脚,头够右膝。
        打坐时,采用单盘,同时练习调息功(如清理经络调息功)。待到熟练后,练习放松功。这是练习双盘的关键。过一定时间后,你会感觉到在两腿、两脚、会阴等处有种力量(即内气)在酝酿。此时你可以加以引导,利用“性能量提升法”、“漏尽通”等方法,你会很快打通腿脉、督脉。这样双盘极易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6-2010 08: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双盘”佛家称“跏跌坐”,也有称“莲花坐”“双喜坐”。值得一提的是道家行者在修持中也采用此坐姿。
    功力、功能进入一定境界的修持者都知道,要想出高深功夫,必须采用释、道两家修炼上乘境界所必用的静功特定坐姿棗双盘,进入三摩地之境,才能获得大智大慧,开发人体潜能,了悟世间真谛。佛家“戒定慧”三学中,定为戒、慧二法之本,且亦为佛法一切修证的基础。由定而使戒体庄严,慧发通明,八万四千方便法门,皆乘定力而入菩提心海,各宗修法,皆定所摄。唯定并非专指跏跌而言,且坐有多种姿势,修定门中约为七十二种,诸佛所说以跏跌最为殊胜。
    何故必欲结跏跌坐?,《大智度论》卷七论最详,现摘录如下: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跏跌坐?”答曰:“诸法之中,结跏跌最安稳,不疲极,此为坐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亦不散,又于一切四中身议中最安稳。此乃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见之,其心忧怖。”
    道家认为,外动功主要疏通经络,站桩是壮力强体,盘坐是养心、气、神。不双盘,什么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都练不了,也就达不到上乘功夫。
    人体不同的姿势对体内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各不相同,盘腿姿势是古人对人体与宇宙万物认识加深的体现,成为修炼中首要一环。古人认为:“顺为凡,逆为仙”,也就是说,只要形体上模仿先天的姿势,其心理和身体也会产生类似先天环境的优良状态。古人认为盘腿的姿势就是人的先天姿势,故《性命法诀》曰:“在母腹时,双手抡耳,目并膝曲。。。”事实上,盘腿确实具有深奥的内涵,它产生的种种良性生理反应是任何姿势所不能产生的。静功练到一定的时候,出现跳跃,腾飞、漂浮等现象,则一定是在双盘的姿势下才有可能。
    人在双盘时,会阴穴处于松弛状态,这对该部位的打开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密宗的气脉理论认为,此轮为所有轮之力量与精神的供应处。印度古瑜珈认为:有灵蛇(又称拙火,灵力,灵热,灵能,军荼利),以三蜷半之形头向下垂落,在此中睡眠。身密修气脉之法,主要是唤醒在海底轮沉睡的拙火,逐轮上升,最后到达顶轮,与明点结合,入三摩地,流下甘露滋润全身,得大安乐境,籍以治病、强身、延年,由定生慧得通产生人体超功能。
    然而,双盘之苦之难,是修道者步入上乘境界的一大障碍,是自古以来修道着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的一个重要原因。双盘之苦之难的滋味,《大成捷要》上形容说铁打的汉子都难忍,比所有的苦都苦,疼得死去活来。古往今来,修双盘顺利的要二至三年才可成功,且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念力气功棗特异气功修持法〈的作者刘正先生在练功中悟出重要禅机之一,即:“高深功夫出自打坐”,“要想出高深功夫,必须采取双盘”,“打坐两小时以上”,而且他在该书的导论中谈体会说:“开始两星期内,几乎到了不能坚持的状态,而且两脚发麻,脚心失去知觉,左脚凉,右脚热,皮肤发紫等。每次打坐觉得疼痛难忍,经常泪水夺眶而出”,由以上种种可知古今有志成功者过双盘关付出的汗水与吃尽的苦头。总之在密宗内,行者可双腿盘起后直立以膝代步,还可双盘后旋转跳跃,借以上两种方法打通气脉。不过修炼者不可盲目瞎练,应在有正确功法的指导下方可练习.(扎西德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6-2010 08: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定

  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弹指为佳。据《大唐西域记》载,摩诃迦叶受佛遗嘱,入定于鸡足山中;清辩论师则没身于南印度阿素洛宫,以待弥勒出世。《大智度论》亦云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终。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细、息细、乐受


  在这次的禅定学习里,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过程很简单。为什么说很简单呢?因为在禅定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入定时,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入定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小心观察它变化的过程。


  如何观察出入定时的三事变化


  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一旦觉得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你不要留恋在里面,要快点退出来。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当你发现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你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你会发现,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乐受完全退时,你就快点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来的觉受。也就是说,你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你再度集中的当时,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就是你自己要去认识的道路,什么时候观察此三件事?时机(火候)就是当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时。


  每次一静坐,你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初学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须坐一段时间,坐到乐受快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心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候快点退出来。一退出来了你就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这时你一定办得到。在入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


  重复练习出入定过程


  这样小心重复观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着乐受而住在定中的乐受而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禅定,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来。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然后,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一直重复做,做到你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来加强定力,所谓加强定力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在练习加强定力时,要在定里多久呢?初学者入初禅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里面呆五分钟就要出来,但是不要下座,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里呆得太久,心念可能会更细而离开初禅。甚至于深入到更高禅定,呼吸更细,心念更细,也更快乐。于是你对初禅心念的粗细混乱不清。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他在入初禅半小时内,要出入定六次。这样不但修了半小时的初禅,而且懂得出懂得进。当每次出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力。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6-2010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漂亮的双盘座,是有步骤的。尤其是膝盖不好的朋友,不要勉强自己。我学yoga时常都要拉筋,也学了一些漂亮的预备动作,双盘就盘得比较轻松。

Ardha Baddha Padmottanasana
http://www.google.com.my/images? ... ;btnG=Search+images

Bharadvajasana II
http://www.google.com.my/images? ... mp;oq=&gs_rfai=

Marichyasana II
http://www.google.com.my/images? ... mp;oq=&gs_rfai=

Ardha Padmasana
http://www.google.com.my/images? ... mp;oq=&gs_rfai=

有些人练久了,不必用手,腿一盘直接就是双盘。头、双手或肩膀在地上撑着身体,顶地力天,脚朝天一盘,也是可以直接双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6-2010 07: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進入了氣功態,才算是真正在練氣功。

練「動功」做出各種招式動作,無非是希望導引出氣功態;「靜坐」者講究調形、調息、調心,也是想藉此進入氣功態。

生理層面:手掌變紅、手指圓潤豐滿、呼吸勻緩、脈搏數減少、體溫昇高或降低、內臟的蠕動大幅度增強、血流量加大。
經絡敏感型的人可感覺到內氣循著經脈路線而行。

意識層面:感覺鈍化、知覺恍惚。既有知覺,卻又似睡非睡、似醒非醒。

精神層面:平靜、輕鬆、怡然。

腦波:8-10 Hz。

手掌穴位發出的次聲波:9-10 Hz。

氣功研究者用以引發氣功態的聲、光、電、磁訊號:7-10 Hz。

內氣系統層面:丹田及經脈所組成的電磁振盪系統處於共振狀態。共振頻率約在7-10 Hz。

腦波

delta波:0.5-3 Hz。熟睡、無意識。
theta波:4-7 Hz。淺睡、睏倦。
alpha波:8-13 Hz。安靜、輕鬆、愉快、專注。
beta波:14-29 Hz。清醒、警戒、推理。
gamma波:>30 Hz。興奮、憤怒、驚恐。

產生腦波的源頭:尚無定論,可能在視丘或下視丘。

氣功態可細分為「共振態」(激發態)及「入定態」(沉寂態)。

共振態

腦部alpha波振幅增加1.5到5倍。
練功者透過低頻腦波引發丹田的電磁共振。
此時內氣運行量劇增,內氣系統呈現激烈的活躍狀態。
動功是以形體的動作,導引丹田呈現激發態。

入定態

腦部alpha波振幅相當小,甚至完全消失。
功力非常高的氣功師在高度入定或放空時,可進入此「氣住脈停」的狀態。
只有頭丹田(泥丸宮)不是呈現沉寂狀態,反而最活躍。
所以讓身心處於鬆、靜、自然的任何動作,就能夠發出低頻的alpha波而引發氣功態,如此才算是真正在練氣功

http://tw.myblog.yahoo.com/drche ... &l=f&fid=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6-2010 07: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無意中練太極練到氣功態~才知是自發功~ 分類:自發功~2006/09/04 11:42無意中練太極練到氣功態~練到想打人~切記..心存善念..以免走火入魔.. ....什ㄇ是自發功?

資管科系在國內排行第一是中央大學  自已為了加強學識 每周末週日從台北到中壢上課 感覺校園氣場很足 ...那是看到一早校園中有人搖頭晃腦  跑步跳舞或抱樹或頭著地  以為人家是精神病院放出來在曬太陽ㄉ   上課最後一天 好奇問了一下 人家   回說: 自發功  我問:什是自發功 他回:教授待會來你問他   我等一等  看到他捧書來 看看時間要上課了 就當場買了林孝宗教授2本書..回家練 才知是自發功..原來才不是精神病院放出來在曬太陽ㄉ....我真是白癡... 先前發現自己練太極練到氣動還不知所措  仔細看書就是書上的自發功  隊上美玲無意中也氣動  趕快借她書看  因為兩人體質不同 反應不同 很耐人尋味 不過美玲從內向變外向  正面發展為樂觀 積極 教練等人都對她刮目相看 ...連我們太極拳教練也練起來了...

美玲練功後會自己打自己 打通血脈 我則會想打人 林教授就叫我去打樹

我把自發功當成懶人功 不用記招式 不限場地 隨時可練 因體質不同治病.. 切記..心存善念..以免走火入魔..

要訣: 不要站得很穩  讓重心在腳跟 身心保持  "鬆靜自然"   5分鐘就可進入氣功態了~

林孝宗教授說,自發功健身其實是每個人天生的本能,只要閉上眼睛、身 心放鬆、順其自然安靜下來,幾分鐘內就可達到半睡半醒的「氣功態 」,身體就會自動做出各種自發招 式,不必學、也不必記。

他也只是 "發現" 而不是 "發明" 自發功~

台中科博館龔老師的電台訪問錄音檔案  此檔案為壓縮檔,裡面總共有五個mp3檔。
http://homepage8.seed.net.tw/web@5/belle_940726/氣.rm



自發功日記
http://www.ttjh.tnc.edu.tw/~awak ... _id=395&forum=6

自己練時 手邊要有書 才不會自己嚇自己  不必擔心練功過程當中有種種難以掌控的現象啦 !                   http://search.books.com.tw/exep/ ... amp;item=0010225706

民視異言堂 - 氣的協奏曲 - 自發功 (17分鐘)
http://www.unme.idv.tw/movie/chi01.rm

Discovery - 六十分鐘看亞洲 - 亞洲玄秘世界 - 台灣 (13分鐘)                                                            http://homepage8.seed.net.tw/web@5/belle_940726/氣.rm

自發功簡介 http://www2.cch.org.tw/ourhome/publication/9510/3-6.htm





林孝宗ㄉ書: "自發功"   先看p.54-55 如何發功   再看p.67那一章 收功很重要   其它有時間再看 理論及練功過程及經驗  不是民視出ㄉ寬寬那本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6-2010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定

  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 ...
WANAKA 发表于 14-6-2010 08:07 AM

早上下午/晚上入静是不同的
晚上入静不可以感受到快乐的。
可是,我在晚上入静时,有着一种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6-2010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進入了氣功態,才算是真正在練氣功。

練「動功」做出各種招式動作,無非是希望導引出氣功態;「靜坐」者 ...
WANAKA 发表于 15-6-2010 07:49 AM

有喝过酒吗?去喝,然后静坐,你就很快进入睡和醒之间状态〉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6-2010 08: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双盘”佛家称“跏跌坐”,也有称“莲花坐”“双喜坐”。值得一提的是道家行者在修持中也采用此坐姿。
   ...
WANAKA 发表于 14-6-2010 08:05 AM



根据本身的经验,如果你开始练,要逞强,把双腿的宽度小于肩膀,就会又红又紫
所以初学者最好把双盘的宽度大于肩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6-2010 1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是一块..
团结就是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6-2010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闭气法从表面来看很像会比较有活力
实际上这个活力是假的,而且你会比较躁动
实际上,是阴虚阳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7-2010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肚腩就有一个,因为出生至今都是肥佬一名~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10-2025 05:58 AM , Processed in 0.17592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