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upatissa

试论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7-2009 08: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 guilimen 的帖子

这根本不算什么,
等你养了750只流浪狗再来说,吃了60年鸡饭再来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7-2009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 沧浪澈 的帖子

請你陪我一起養遺棄的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09 08: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ilimen 于 27-7-2009 08:58 PM 发表
請你陪我一起養遺棄的狗.


哈哈。。。那你就没资格跟人分享你的经验和心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09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upatissa 的帖子

无形象认识论 - 外在的境界是不可知的X,人们对于外境的认识只是我人心识反射出来的影像/表象,外境真正的形象是不可知。唯识学就是无形象认识论。

外在的境界是不可知的X
内在心识反射出来的影像/表象是可知的??

外在的境界(境)--外境(真正形象不可认识)
中间的根器(根)--相机(不可知的?)
心识反射出来的影像/表象(识)--底片(无形象但可认识)

这是一个奇怪的理论...
认知只选择认识/底片/无形象--而不能认识外境..

这是如何解释?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28-7-2009 02:0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09 1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年前在某中国聊天室跟人讨论佛学,有个佛教居士神秘兮兮的揭开大乘佛法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外境与心识的统一,没有分别,冠之以圆融这个字。其实认识到这个圆融又如何?到头来还是继续的被情绪所主宰,被烦恼所驱使。这就是我不再谈玄的原因。说来干嘛?明白了又如何?还不是凡夫俗子一个!

举个例子,人们站在国油双塔附近的喷水池花园处了望楼顶。给他拿望远镜看清楚整个大厦楼尖又如何,能描述得多奥妙又如何?他自己都没有到过顶楼,也不曾从顶楼处往下看。大乘佛教真正的价值的地方就是from groud floor to 88th floor  的过程。如何从底楼爬到顶楼,这才是菩萨道!

有些菩萨根利,本来就在50th floor. 佛陀跟他讲80th floor , 他马上就跳到80th floor!这叫禅宗!

有些菩萨根性差些,可是也到了20th floor徘徊,佛陀就跟他讲30th floor,他这就登了3楼到23th floor。

凡夫俗子呢? 看到佛陀讲80th floor, 拿个望远镜望了望,却幻想自己到了88th floor。这就是大乘佛教其中一个问题。随便从高楼丢下一块砖到人行道,随时会打中菩萨与得道高人。

万法唯识,我认同的。我信仰大乘佛教。

很多人不知道现代物理学其实跟大乘的想法很相似。当然我所指并非是 净空法师引用那些科学“证据”去证明华严经的宇宙观伟大。

我所指是可以 即刻反驳 NO.3 先生 跟 G 门主的指责那种物理学理论。根本就不必出动大乘佛教,单是物理学就够了。当然物理学的理论到底是否是最终真理见人见智。

所以我想说学识是很重要的。博览群经才能知道得更多。仅仅是懂一个领域的知识就想随便反驳自己未知的领域,这很可悲。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8-7-2009 01:0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09 0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人开始接触大乘都是先接触禅宗,走捷径,讲顿悟,先来个明心,后来个见性,造怪论,谈玄理,然后成为『得』道高人,成为众人老师。

过去我接触大乘就是从禅宗开始。学禅宗的目标一定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什么是明心,如何明心?什么是见性?如何见性?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后期禅宗是没有招式的,完全是任由学者去想象。学者可以想象自己成佛,可以想象自己得道,然后造各种怪论危害人间。智慧不足的人读了那些邪论,不懂分辨是非却深信不疑。结果邪论如H1N1那样越传越广,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为什么这些人会陷入邪论之中?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没有注意到征服的对象!他们以为获得“某个境界”就是胜利者。其实这是陷入一种假像,让魔军有机会逮住他们,迷惑他们。


学佛第一件事是必须认定的是敌人!谁是敌人?烦恼魔军!

认定烦恼魔军是敌人,以消灭魔军为目标。。不管是大乘,南传,都是走向正确之路。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8-7-2009 01:3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8-7-2009 0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识是很重要的, 博览群经才能知道得更多, 所以博览那些人造假经的看法也很重要的, 能形成一个"领域的知识". 去分真假见人见智. 所以认为佛陀是假出家, 假成道, 假说法, 假涅盘是素先生的成就...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28-7-2009 01:3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09 0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No 3 跟 peggy_str  比差得远啦。

peggy_str 也威胁不了在小,更何况 No 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7-2009 0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高人见多了... 高不高就不知道... 自以为高到是很多...
不过是书生之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09 0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火药味蛮重下~

大家仿佛试图把所有人当傻瓜,然后就以为能证明自己很厉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09 0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人仿佛试图把所有人当傻瓜..  那就丢几个问题让他变更聪明一点...

忙死了~
你最近很忙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09 09: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27-7-2009 04:38 PM 发表
无论是从五取蕴灭还是脱离轮回来看,都是要断爱/取,但当然再追上去,就是无明

UPA兄给的答案跟原始佛教及妄想执取熄灭有何关系?
这么笼统的答案,我完全看不懂。

讲到最后,还不是在讲要断爱/取。
爱/取来自哪儿?如何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09 09: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27-7-2009 04:47 PM 发表
姐姐认为一个瞎子在还没有瞎之前所见到的姐姐的样子和他瞎之后所心识所显现的姐姐的样子,有离开识的作用吗?

作莫叫我姐姐~?!

UPA兄为何要把瞎子分成before & after?

我说的瞎子就是瞎子,完全没有见过任何画面或影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09 10: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两位师兄(三师兄 & UPA 师兄)

你们在回帖时可以用颜色来区别你们俩的答案吗?
看不懂哪个是谁的答案。

乱~~~~   

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7-2009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 peggy_str 的帖子

作莫叫我姐姐~?!

没有办法,我叫阿木哥哥,阿木哥哥叫你姐姐,我也只好叫你姐姐
我很多时候用google chrome,佳礼好像很多功能都没有支持,讲究下吧。。
尝试为大乘和原始佛法在修行理论上作个贯通,本来就是我的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7-2009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形象认识论 - 外在的境界是不可知的X,人们对于外境的认识只是我人心识反射出来的影像/表象,外境真正的形象是不可知。唯识学就是无形象认识论。

外在的境界是不可知的X

内在心识反射出来的影像/表象是可知的??
就像我在前面一直提过,我尽量避免在哲学上探讨,如果不介意的话,我会避免回答这个问题。。。
依照唯识学来讲,凡夫所投射的影像/表象是错误认识,有爱染执取。
那么大觉悟者如佛陀,在证悟时,没有爱染执取,大家都会认同。
没有错误的认知如果是指四圣谛里的无明,大家也都会认同。
不过佛陀是不是可以认识到外境的实像呢而不是其影像/表象?如果你问我,我会说,居于我们这个主题是从凡夫修证的角度来看唯识学,而不是探讨圣者觉悟后如何如何,所以我选择“弃权“,不做判断。

依照唯识学来讲是可以的,而且有两个派系
1。我们看不到事物的影像/表象,是因为妄想执取,所以外境变成“偏计所执“,是没有。如果没有妄想执取,达到无分别智(无分别的分别),看到的外境就不是偏计所执,是依他起,是外境的实像,是有。。这是有相唯识

2. 另外一个派系认为,圣者当然也是没有妄想执取,达到无分别智(无分别的分别),和前者不同的是,所谓实像是不需要依赖于外境,这是无相唯识(这个派系比较难懂)

我只能介绍到这里为止,有兴趣深入者,自己研究,千万不要问我的立场如何如何



外在的境界(境)--外境(真正形象不可认识)
中间的根器(根)--相机(不可知的?)
心识反射出来的影像/表象(识)--底片(无形象但可认识)

这是一个奇怪的理论...
认知只选择认识/底片/无形象--而不能认识外境..

这是如何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7-2009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在的境界(境)--外境(真正形象不可认识)
中间的根器(根)--相机(不可知的?)
心识反射出来的影像/表象(识)--底片(无形象但可认识)

这是一个奇怪的理论...
认知只选择认识/底片/无形象--而不能认识外境..

这是如何解释?


从凡夫角度来看,

外在的境界(境)--外境(真正形象不可认识) 没有错

中间的根器(根)--相机(不可知的?) 没有错

前面两个结合起来就是唯识学中的偏计所执的我执和法执

心识反射出来的影像/表象(识)--底片(无形象但可认识)
错,正确来说,这些
影像/表象所展现的,都是错误的知识,就好像把绳子当成蛇一样。凡夫所展现出来的影像/表象,必然是蛇。而不是依他起的绳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7-2009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8-7-2009 01:3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7-2009 0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7-2009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7-2025 12:31 AM , Processed in 0.13737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