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睡眠】的健康資訊 - 克服失眠、減肥、美容、排毒、增進免疫力…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20-9-2010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古代不少养生家推崇12个时辰各自依照昼夜阴阳变化规律进行养生。下面为你介绍古人的“十二时辰养生法”,大家不妨一试。
起床轻微活动
1、卯时(5am-7am)
见晨光即披衣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然后去室外打太极拳或练其他导引术。
2、辰时(7am-9am)
起床健身后,饮一杯白开水,用木梳梳发百余遍,有醒脑明目的作用。洗脸漱口,早餐。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饱。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以手摩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
3、巳时(9am-11am)
此时或读书、或理家,或种菜养花。疲倦时即闭目静坐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口。不宜高声与人长谈,因为说话耗气,老年人本来气弱,所以须“寡言语以养气”。
午餐要求食物暖软
4、午时(11am-1pm)
午餐应美食,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软,不要吃生冷坚硬的食物。只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涤去油腻,然后午休。
5、未时(pm-3pm)
此时或午眠或练气功,或邀友弈棋,或浏览时事(相当于现代人看报),或做家务。
6、申时(3pm-5pm)
此时或读名人诗文,或练书法,或去田园绿地,或观落霞。
7、酉时(5pm-7pm)
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至醉。用热水洗脚,有降火、活血、除湿之功效。晚漱口,涤去饮食之毒气残物,以利口齿。
自然入睡
8、戌时(7pm-9pm)
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先睡心,后睡眠,即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入睡。
9、亥子(9pm-1am)
安睡以养元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睡不厌蹴,觉不厌舒”。即睡时可屈膝而卧,醒时宜伸脚舒体,使气血流通,不要只固定一种姿势。
10、丑寅(1am-5am)
此时为精气发生之时,人以精为宝,宜节制房事,但也不宜强制,60岁以后可20日或一个月一次。
(資料來源:網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9-2010 03: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均提高患心血管病几率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均会提高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
这项研究由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完成,研究涉及3万多名成年人。研究发现,每天睡眠(包括午休)5小时或少于5小时的人要比每天睡眠7小时的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前者的患病几率要比后者高两倍以上。此外,每天睡眠9小时或超过9小时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也要高于每天睡7小时的人。
即使考虑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吸烟、饮酒、身高体重指数、锻炼情况以及是否患高血压和抑郁症等,睡眠时间仍与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关联。
(資料來源:網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0-2010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成台灣人晚睡 年輕人多夜貓族
2004年的調查顯示,台灣有高達69%的民眾習慣拖到晚上12點才睡覺,其中有35%承認是在凌晨1時之後才上床睡覺。周麗端教授表示:據她觀察,時下年輕人十之八九都是夜貓族,晚上常在MSN、Skype、打game、講手機,大大影響了親子溝通品質。
【中國時報 2008/01/26】
林光常點評:
此則新聞原在探討親子情感疏離的原因,但讀後我們不得不擔心現代年輕一代的身心狀態。據調查,亞洲人較歐美人士更常熬夜,或許是文化因素使然吧?試著每日晚間9點後保持放鬆狀態,11點前就寢,亞洲的未來才能健康成長。
大腦要充電 成人需睡6.5小時
根據一項最新研究顯示,20歲以上成人每天最佳睡眠時間為6.5個小時。同時,因為體內促進睡眠物質分泌關係,如果10點能上床、或12點前能熟睡,自然能與失眠絕緣。這項研究係由上海「中醫睡眠疾病研究所」所長徐建依據人體生物鐘原理、神經內分泌系統生長激素等綜合因素研究而成。
【時報資訊 2008/03/22】
林光常點評:
每個研究對最佳睡眠長度都有不同的見解,不過在中醫理論裡,晚上9:00後最好呈現休息狀態,讓三焦經好好運行;另外,11:00前即就寢,讓11:00-1:00運行的膽經、1:00-3:00的肝經充分發揮作用。
睡前講手機 睡眠品質差
美國和瑞典的研究發現,習慣在睡前講手機的民眾,因為大腦暴露在輻射中,很容易睡不著;睡著後,專門修補細胞的深度睡眠期,也比沒有講手機的人縮短許多。不但比較容易頭痛,更容易誘發憂鬱症、情緒不穩等心理問題。
【TVBS 2008/01/21】
林光常點評:
知名的神經分泌科學期刊增報導,行動電話只要連續使用1小時,就會使人體內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皮質酮濃度上升,同時也會改變人體的睡眠周期。因此除了睡前不講手機,最好將手機關機或放離頭部遠一些的地方,才能擁有好的睡眠品質。
( ✽ 貓 ✽ 註:更多關於手機的健康資訊請看 手機使用者注意!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0-2010 04: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連續3天失眠 罹糖尿病風險增
芝加哥醫學大學睡眠研究發現,青壯人士若連續3天無法熟眠,血液葡萄糖耐受性會降低,與體重增加8 -13公斤的後果差不多。實驗結果顯示,改善睡眠品質與增加睡眠時間可能有助防範或延後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中國時報 2008/01/01】
林光常點評:
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很容易有失眠的問題;有些人更習慣熬夜工作、打牌、遊樂,不知不覺讓自己成為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及早改善自己的睡眠品質,才能讓疾病晚點報到(當然最好別來報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0-2010 04: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色列研究:日夜工作顛倒增加罹癌風險
據以色列貿工部委託專家學者所做的研究發現,常因值勤需要日夜顛倒的工作者,罹患癌症風險比常人高出2-7成不等,也會導致罹患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的疾病,更易衍生睡眠品質不佳等問題。這份研究報告特別提及,醫療工作者、保全、大眾運輸業界以及軍人,因業務需要常日夜顛倒,須特別留意。
【中央通訊社 2008/09/23】
林光常點評:
以固定的週期不斷重複的生理現象,稱為生物鐘,人體有幾百種這種生物鐘所產生的節律。如果我們的生活不規律,身體自癒力也就會跟著削弱,罹病風險自然就提高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0-2010 09: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晚睡覺等於自殺
一個97級的名校高才生,畢業後進微軟,上個月卻死了,只不過25歲的黃金年齡…
另一個例子是廣告界的好青年,此人在幾天連續加班,之後某晚回家睡覺,第二天就叫不醒,掛了。
奇怪的是,約二個月前,廣告界的一位女生業務也是這樣,不過她是離職後第二天還是第幾天,睡一覺就起不來了,醫生說是猝死,推測是過勞。
這些人之前沒有發生任何的跡象,而且一向身體健康也時常運動(打籃球)。但因為近日連續熬夜數晚,經過數日後,突然第二天起床會覺得很疲勞,一閉眼就想睡覺,而且會腰酸背痛,但一到晚上精神又好起來…
經過這些事件,相關的廣告公司九點就全部關燈,大家都不加班了。
因此﹐別以為熬夜是小事,根據中醫的看法,是因過勞造成體內器官陰陽失調,就是體內器官起內訌,互相打架,最後造成器官衰竭而死,所以希望你不是下一個!
(資料來源:轉寄電郵)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0-2010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體24小時使用手冊
1:00 人體進入淺睡階段,易醒。此時頭腦較清楚,熬夜者想睡反而睡不著。
2:00 絕大多數器官處於一天中工作最慢的狀態,肝臟卻在緊張工作,生血氣為人體排毒。
3:00 進入深度睡眠階段,肌肉完全放松。
4:00 “黎明前的“黑暗”時刻,老年人最易發生意外。血壓處於一天中最低值,糖尿病病人易出現低血糖,心腦血管患者易發生心梗等。
5:00 陽氣逐漸升華,精神狀態飽滿。
6:00 血壓開始升高,心跳逐漸加快。高血壓患者得吃降壓藥了。
7:00 人體免疫力最強。吃完早飯,營養逐漸被人體吸收。
8:00 各項生理激素分泌旺盛,開始進入工作狀態。
9:00 適合打針、手術、做體檢等。此時人體氣血活躍,大腦皮層興奮,痛感降低。
10:00 工作效率最高。
(10:00-11:00屬於人體的第一個黃金時段。心臟充分發揮其功能,精力充沛,不會感到疲勞。)
11:00
12:00 緊張工作一上午後,需要休息。
(12:00-13:00是最佳"子午覺"時間。不宜疲勞作戰,最好躺著休息半小時至一小時。)
13:00
14:00 反應遲鈍。易有昏昏欲睡之感,人體應激能力降低。
15:00 午飯營養吸收後逐漸被輸送到全身,工作能力開始恢復。
(15:00-17:00為人體第二個黃金時段。最適宜開會、公關、接待重要客人。)
16:00 血糖開始升高,有虛火者此時表現明顯。陽虛、肺結核等患者的臉部最紅。
17:00 工作效率達到午後時間的最高值,也適宜進行體育鍛煉。
18:00 人體敏感度下降,痛覺隨之再度降低。
19:00 最易發生爭吵。此時是人體血壓波動的晚高峰,人們的情緒最不穩定。
20:00 人體進入第三個黃金階段。記憶力最強,大腦反應異常迅速。
(20:00-21:00適合做作業、閱讀、創作、鍛煉等。)
21:00
22:00 適合梳洗。呼吸開始減慢,體溫逐漸下降。最好在十點半泡腳後上床,能很快入睡。
23:00 陽氣微弱,人體功能下降,開始逐漸進入深度睡眠,一天的疲勞開始緩解。
24:00 氣血處於一天中的最低值,除了休息,不宜進行任何活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10-2010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如何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一直是困扰当代人的心理难题。我们知道,如果长期睡眠不足而又得不到有效改善的话,势必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那么,到底该如何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呢?下面我们给出了几个小建议。
一、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失眠患者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人体是有一定的生物钟的,不规律的生活和睡眠习惯会破坏这种生物钟导致睡眠障碍,所以日常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上最佳。
二、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精神健康网睡眠专家指出,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帮助提高新陈代谢,血液循环,促进大家的健康睡眠。不过要注意,睡前尽量避免做运动,睡前运动会干扰你的睡眠,运动时间最好是在睡前6小时左右进行。
三、阳光是睡眠的好朋友
如何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阳光是生物钟和睡眠的好朋友,晒晒太阳可以让你的身体适应生物钟的调整。
四、享受睡前时光,有助快速入睡
睡前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助自己尽快入睡。譬如洗个热水澡、阅读书籍、听些轻松的音乐等等。充分的放松,享受睡前时光,可以帮助你尽快睡着。
失眠患者往往是由心理压力大、情绪紧张所致,因此,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此外,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理而无效者,此时,专业医生的介入也许会对您摆脱失眠症状有良好的帮助。
(資料來源:網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10-2010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期失眠怎么办?
长期失眠已经成了现代都市人的一种通病,有些人们长期失眠已经导致体力透支,严重影响了学习、工作生活。那么长期失眠怎么办?
心理专家提示,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科疾病后,应该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看其是否在工作,学习或家庭生活中存在持久的精神紧张因素.有时,心理因素因涉及患者隐私而不易发现,为此,需以心理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患者寻找造成失眠的心理因素,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适应能力,重建心理平衔.至于因为对睡眠缺乏正确认识而导致焦虑,使失眠加重的人,下面的观念有助于解决长期失眠怎么办的问题。
1. 心情舒畅。保持舒畅的心情、避免过多的忧虑,不随便熬夜是预防长期失眠的有效方法。平时工作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情、规律的生活起居、合理的饮食习惯是很重要的。
2. 食疗方法。长期失眠怎么办?食疗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调节长期失眠的方法,没有安眠类药物的毒副作用,食疗是最安全的预防、缓解失眠的有效的方法。有助于睡眠的食物有:小米、香蕉、牛奶、芹菜、豆类鱼类、黄鱼、葵花子等。
3. 运动方法。运动是缓解人体疲劳的极佳方式,对长期失眠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其主要原因是运动不仅能调节长期紧张的情绪,还能使人体彻底放松,是让你快速入睡。
4. 要有一定的体力活动,疲劳了自然容易入睡.在睡前应保持心情平静;
5. 不要喝茶,不饮用其他易引起兴奋的饮料;
6. 每个人入睡时间的长短不同,不必顾虑;
7. 所需睡眠时间也因人而异,只要没有严重的睡眠不足感,就无需为睡眠时间较短而担心;
8. 接连几个晚上睡眠较差也不要焦虑,可以听其自然,疲劳了总会睡好;
9. 任何人的睡眠都呈现周期性变化,并非每晚都睡得一样好。只要对睡眠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为睡眠中出现的一些暂时性障碍担忧。长期失眠怎么办?多数失眠症患者有可能自然痊愈。心理治疗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起居作息习惯,这对于治疗失眠症和预防失眠症都是必须的。
长期失眠会让人精神疲乏、身体劳累,长时间不给予治疗很可能会演变成顽固性失眠。因此,要想彻底解决长期失眠怎么办的问题,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失眠治疗方法,欢迎随时免费咨询河北红十字医院的在线专家。
(資料來源:網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10-2010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生物鐘可以保证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生物鐘是一种生物按时间的变化有节奏调节自己生理活动的本能,这种本能能够在生命体内控制时间、空间发生发展的质和量。生物鐘作用于人体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睡眠和觉醒的控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睡眠方面专家指出,善用生物鐘能够令人类睡眠更有保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失眠。
河北红十字医院专家指出,从生物鐘角度看,人体早上的新陈代谢比下午强,下午比晚上和夜间强,最高峰在上午8:00~12:00,最低峰在凌晨2:00~5:00。根据这一原理,大多数人应将工作、学习的时间安排在最高峰期及次高峰期,而将睡眠时间安排在低峰期及最低峰期。也就是说要将工作、学习的时间安排在早上8:00到下午4:00这段时间内,而将睡眠时间安排在晚上10:00到次日凌晨6:00这段时间内。
生物鐘催眠法
还有专家根据生物钟的相关特点创造出了生物鐘催眠法。这种方法最初是由法国一位着名生理医学专家提出的,它一种既有效又可行的催眠方法。该专家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生物界中许多生命现象与自然界的昼夜、季节变更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公鸡拂晓啼鸣、蝙蝠夜里飞行、猫头鹰白天睡觉等等,都是由于昼夜交替显示出的活动节律周期变化,人类也一样。
人体内存在着许多极为精密的生物鐘现象,如睡眠与觉醒节律,血糖、激素的分泌,体温、血压、脉搏的调节等。据此,人的活动规律如果能够做到与生物鐘同步合拍,就能保证机体功能协调,令生理和心理保持一种健康状态。目前许多睡眠难以保证的失眠症患者都在试用生物鐘催眠方法,他们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按照自身生物节律调整睡眠时间,经过治疗后一般都能在上床15~20分钟后酣然入睡。
总之,生物钟是人类的一项特殊本能,充分地利用它可以使我们的机体处于更健康的状态,当然不必再为睡眠、失眠等小问题担心。
(資料來源:網路) |
|
|
|
|
|
|
|
发表于 20-10-2010 1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0-2010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棒的分享,多谢猫猫
gab102001 发表于 20-10-2010 12:07 PM 
不客氣。  |
|
|
|
|
|
|
|
发表于 25-10-2010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1-2010 1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daisyloo 发表于 25-10-2010 03:51 PM 
不客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1-2010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睡眠不足發炎指數高 心臟病風險卡多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睡眠不足,身體容易發炎?美國艾默理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人身體發炎指數比較高,身體較容易發炎,進而增加心臟病、中風風險。
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科學研討會。研究團隊以問卷調查了解525位中年民眾睡眠狀況,包括睡眠品質、睡眠時間長短等,然後再比對三項發炎指標,包括纖維蛋白原、白細胞介素-6與C-反應蛋白等,結果顯示,睡眠不夠、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的人,體內發炎指數偏高。
研究人員解釋,急性睡眠不足、睡眠剝奪會導致體內發炎荷爾蒙增多,血管功能也隨之改變。研究發現,和睡眠時間達6到9小時的人相比,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的人發炎指標C-反應蛋白較高,多出約百分之二十五。即使抽菸、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因素都納入考量,結果還是一樣。身體中的C-反應蛋白居高不下的話,心臟病風險增加約一倍,中風機率也會上升。
過去研究發現,晚上睡眠時間在7、8小時的人活得比較久。而睡眠時間太長、太短和高血壓、肥胖、糖尿病和心理壓力有關,這些因素也都會影響心臟病、中風風險。
【台灣新生報 2010/11/17】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12-2010 03: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長期吃安眠藥 傷記憶力
安眠藥、鎮靜劑長期服用,小心殃及記憶。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曾冠喬指出,臨床上常看過三、四十歲左右粉領上班族因失眠、焦慮、工作壓力大而長時間服用安眠藥、鎮靜劑,結果藥越吃越重,卻讓短期記憶力越來越差,常忘東忘西,最好不得不求助專業記憶力門診。
曾冠喬醫師解釋,除了疾病因素外,許多外來因素如酒精、香菸、藥物濫用等也都會傷害記憶力,而安眠藥、鎮靜劑和酒精很類似,都能放鬆緊繃身心,短期使用有助入睡、安定心神,但一旦長期使用,很容易影響記憶力。
除特殊精神科疾病外,建議連續服用安眠藥不要超過一個月,最好控制在兩周以內,但想調整藥量時,也需要和專業醫師討論、溝通,千萬不要自己貿然停藥。
有些人喝了咖啡、茶,感覺記憶力好像變好,咖啡、茶是否真能提升記憶力?醫師分析,咖啡含有大量咖啡因,茶則有咖啡因、茶鹼等,咖啡因就像興奮劑,剛開始飲用時,的確會提振精神,讓人更專注,因此許多人也覺得自己的記憶力變好,特別是咖啡,提神效果最明顯。但這只是短期效果,頻繁、大量、長期飲用咖啡,會有類似成癮的現象。
曾冠喬醫師提醒,酗酒會造成營養失調,容易引起體內維生素B1不足。嚴重維生素B1不足時,恐會造成失智。維生素B1可以靠五穀雜糧來攝取。另外,像維生素E、C、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等都能幫助抗氧化、抗老化,雞蛋中的卵磷脂則有助合成神經傳導物質,在飲食均衡前提下,適量補充上述營養素對維持、提升記憶力好處多多。
【台灣新生報 2010/12/02】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011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舒適環境 寶寶一夜好眠
文/曾至凡(作者為馬偕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良好的睡眠對嬰幼兒的生長發育來說「很重要」,但到底睡眠時間需要多久?怎麼樣的睡眠型態才算正常?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
一般說來,正常睡眠生理的發展,有睡眠總時數逐漸縮減、睡眠週期逐漸加長、白天越睡越少的趨勢。只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有不同的睡眠需求與模式,只要不脫離常軌太多,生長發展也都正常,通常順其自然就可以了。
◎嬰幼兒常見的睡眠問題:
●初生嬰兒睡眠總時數約占掉一天的2/3,此時的睡眠斷斷續續,沒有白天與黑夜的區別。這時期的常見睡眠問題為嬰兒腸絞痛。嬰兒腸絞痛的表現為陣發性的啼哭(多集中在下午或晚上),以面露痛苦、雙腿縮起及排氣(即放屁)為特徵。
診斷的依據常用「3的法則」:一天啼哭超過3小時、一週超過3天、持續3週以上;若臨床符合腸絞痛的表現,且家屬和醫師確認嬰兒是健康的(無感染、外傷或潛在的病症),可以用溫柔的話語或歌唱、輕柔規律的搖動、含奶嘴或餵食安撫,直到寶寶的不適症狀獲得緩解。
通常在寶寶6週至3個月大時,持續啼哭的平均時間會逐漸減少。
●6個月大以後,睡眠總時數漸漸減少,並開始有白天與黑夜之分,約半數的嬰兒到9個月大時,開始能睡整晚了。
再大一點的幼兒,則可能會因為怕黑,或有不安全感而抗拒就寢,這時安撫的物件(如玩偶、毯子)或大人的陪伴就十分重要。
父母應以約定引導的方式,配合一些就寢前規律的靜態活動(類似睡前的儀式),讓孩子逐步養成定時上床的習慣,若只是一直以命令的口吻或強迫的方式要他入睡,往往會收到反效果。
在這個時期常見的其他睡眠問題還有:半夜醒來後的入睡連結障礙,和睡眠時的節律性動作(甩頭或搖晃身體)。
由於嬰幼兒在每個睡眠週期都可能會經歷入睡後,短暫再醒來(嬰兒平均每60至90分鐘就有一次),若半夜醒來要再入睡時,容易變得不易入睡而哭鬧,因此最好一開始就讓寶寶養成能獨自入睡的習慣,而不是需抱著搖晃安撫才能入睡。
即使寶寶半夜醒來也不要一哭就急著抱、安撫或餵食,有計畫地抽離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以建立其自我安撫與入睡的能力。
◎家長和嬰幼兒在何時該分房睡呢?
其實孩子出生後,即可單獨睡在一個房間裡,只要父母能聽到他的哭聲就行,但在東方國家,嬰幼兒與父母親睡同一張床的現象很普遍,尤其是為了夜間餵食,同睡經常是哺育母乳媽媽的選擇。
因此,如果嬰兒一開始與父母同床睡,到6個月大時,是分房的好時機,因為寶寶的頭部控制在這個時候已經成熟,且會翻身,具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同時對睡眠場所還沒有偏見。
到一歲時,再分房也還不算遲,但一歲以後,若還是與父母同睡,就有可能會養成習慣,以後他將害怕或不願分房睡,尤其是10到18個月大時,是分離焦慮期的高峰,通常年齡越大,分房越難。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部分的兒童睡眠障礙是良性的,且隨著年紀增長,常會自動消失,不需治療,但兒童的睡眠不足(不論是時間不足或品質不佳)除了造成日間嗜睡外,也經常會用情緒障礙、行為問題(過動或衝動)、及注意力不集中來表現,這時家長就要及早正視此問題,必要時,可尋求醫療人員協助處理。
【自由時報 2010/12/31】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1-2011 04: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助眠樂幫入睡 一解失眠苦
台中1名女子一天得吃上60顆安眠藥才能入眠,前台大醫院內科醫師陳慕純今天表示,失眠可從瑜珈、靜心、聽助眠音樂等方式入眠,不要只想靠藥物解決失眠之苦。
工作壓力大、失眠成為國人嚴重的流行病,風潮唱片今天舉行「元氣好眠」記者會,發表適合東方人聆聽的專業睡眠音樂。
國際整體暨自然醫學學會亞洲區技術長徐大智表示,大部分的失眠都與內心狀態有關,也就是所謂的心理因素影響失眠,必須要從潛意識放鬆,打開心理的結,才能遠離失眠之苦,而人類的耳朵是24小時全開,藉由音樂可影響潛意識的轉變。
徐大智表示,為了研發製作助眠音樂,找音樂製作人張永智創作,把療癒音樂回歸到人的溫度中,在音樂中可以感覺到溫暖的音色。
張永智表示,在「元氣好眠」助眠音樂當中,他根據中醫理論,運用臟腑調和共振性的對應特殊音頻樂器,使用長笛、豎笛、古琴、中國簫等,大量運用東方傳統樂器,「這樣才創造出一張符合東方人聽的助眠樂曲」。
現場1名長期被失眠所困擾的林姓病患表示,自從當了老闆後經常失眠,時常躺到天亮都睡不著,最後聽助眠音樂,讓他不需要靠藥物輔助,就能真正放鬆心情,自然入眠。
陳慕純表示,10多年前就開始用海浪、鳥鳴等以大自然為背景的音樂,做為治療失眠病患的方式,依賴藥物睡眠只是短暫,睡眠音樂能減緩腦波在夜間的運作,幫助入眠。
陳慕純建議,失眠患者也可從瑜珈、靜心等方式,讓自己達到放鬆的方式,病人的態度也需要改變,不要只靠藥物就想解決失眠之苦。
【中央社 2011/01/06】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1-2011 05: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整夜不寐 就如步行3.2公里一樣累
失眠非常耗體力?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發現,成年人一整夜不成眠,所耗費的體力相當於走近2英里(約3.2公里)長的路,以300公尺操場換算,等於繞走10圈以上。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副教授肯尼基‧瑞特(KennethWright)負責主持這項研究,他指出,一個人在床上輾轉難眠會比睡著耗損更多能量,8小時睡眠比醒著節省約135卡能量,甚至比預期還多。
研究顯示,當一個人24小時完全不睡覺,失眠時刻能量損耗率占總能量耗損的7%。相反地,若16小時不睡覺,加8小時睡眠時間,則能量耗損比率可減少約5%。這項研究發表於1月號的「生理學期刊」。
研究人員指出,睡眠有助免疫功能健全,也可幫助強化大腦神經元連結,對荷爾蒙製造、分泌也很重要,因此有人若想透過不睡覺來減重,可能反傷身體機能。
【台灣新生報 2011/01/11】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011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瞌睡蟲趕都趕不走 嗜睡症更擾人
嗜睡症也是睡眠障礙的一種。嘉義基督教醫院精神科醫師李連冀表示,有些人不管什麼時候都在「補眠」,甚至坐車、開會、上課等時候都會打瞌睡,不知情的人以為是過度疲勞或熬夜,事實上,這是一種令人不由自主陷入沉睡的病症,這就是所謂的「嗜睡症」,為另一種造成民眾困擾的睡眠問題。
李醫師指出,睡眠對人來說是一件大事情,因為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覺,不過,在現代社會裡,有些人是經常性失眠,但是有些人卻苦於睡覺的時間過多,尤其是整天都想睡覺的人,容易會影響日常到生活品質。如果是在開車時也有這方面的問題,對民眾來說更危險!
李連冀醫師進一步指出,一個人整天都在睡覺不只跟嗜睡有關,例如身體有病痛或是睡眠不足,有些人是因為唸書或工作的關係,偶爾會有熬夜的情形,像這種情況,隔天自然會想要睡一整天,但只要睡一段時間,身體自然就會恢復體力。
可是如果整天睡不夠,每天睡了還想再睡,自然就要注意是不是有睡眠方面的疾病。若是一直想睡覺,加上每天都心情不好,而且做事都提不起勁,這時候就要考慮是否有憂鬱症的可能性,畢竟在現代工商業發達的社會裡,因為生活步調快速,常會造成神經失調,以致整天想睡、沒力氣,所以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也很高。
李醫師強調,像是安眠藥或安非他命等藥物濫用也會引起長時間睡眠的情形,也有可能是因為身體受到疾病的影響,造成整天意識不清,昏昏沉沉的,例如肝功能或腎功能失常都可能產生嗜睡、意識模糊的情形。若嗜睡是因為身體疾病所造成,當病情好轉時,睡眠品質自然會恢復,也就不會再有嗜睡情形發生。
經過長時間休息及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後仍然持續想睡者,就要小心的檢查身體,建議應該到醫院接受診斷、治療,找出嗜睡的原兇,進而了解病情及病因,如此,不僅可以減少長期睡眠所造成的痛苦及損失,若能及早發現疾病,也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避免病情惡化或延誤治療的時機。
【台灣新生報 2011/01/15】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