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9-4-2009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 三法印 的帖子
彼此彼此
不过既然是论四谛,好歹也让我把道谛讲完,再收工吧!! |
|
|
|
|
|
|
|
发表于 20-4-2009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upatissa 的帖子
不错的见解。确实,有了任何预设,都属于偏执。 |
|
|
|
|
|
|
|
发表于 20-4-2009 0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upatissa 的帖子
“一个灭除五取蕴苦的圣者,无论死后的世界如何,已经不足以构成任何的忧悲苦恼”
“所以原始佛典中的阿罗汉,生时超越忧悲苦恼并不是因为他们死后不再轮回,而是因为他们放下对五蕴的爱染执取,而超越一切生死等忧悲苦恼.”
-------------------------------------------------------------
这两句经典!
不过,针对佛陀说阿罗汉圣者“梵行已立,不受后有”的不再轮回而言,你怎么看呢?
因为你这两句的说法很有创造性,但是还没有针对一贯以来的看法(阿罗汉不会再轮回)进行解释。期待看到这方面的解释。 |
|
|
|
|
|
|
|
发表于 20-4-2009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upatissa 的帖子
杂阿含经(八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谛听,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说: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莫作是说!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无有是处。
若有比丘作是说:我得空,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此则善说。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云何为圣弟子及见清净」?
比丘白佛:「佛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说法已,如说奉行」。
佛告比丘:「若比丘於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如是广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U 兄,所提到的断五取蕴和以上经文所提到的“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
请问你觉得断了对五蕴的爱取,就能属于灭五取蕴吗?
从以上的经文,
断贪嗔痴只是第三步骤,还有第四个步骤,才能知见清净。 |
|
|
|
|
|
|
|
发表于 20-4-2009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五法称为upadanakkhandha(取蕴),因为它们组成了执取的目标。佛陀说:‘无论是那一类与漏有关及会被执取的色,是过去、未来、现在等,这一切都称为色取蕴。’再次,对于其他四取蕴的定义也是如此。(S.22:48)在此,一切能被四取(即:欲取、邪见取、戒禁取、我论取)所执取的五蕴成份皆名为取蕴。这包括了所有色蕴及属于世间的四名蕴。出世间的四名蕴并不属于取蕴,因为它们完全超越了执取的范围,也就是说它们不会成为贪或邪见的目标。(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七章)
全文: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http://www.dhamma.org.cn/books/ncgy/ncgy-003-1-2.html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释云(大正27·386a)︰‘问︰色取蕴云何?答︰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过去、未来、现在,或起欲,或起贪,或起嗔,或起痴,或起怖,或复随起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色取蕴。’受、想、行、识亦如是广作分别。
关于取蕴的名义,《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2a)︰‘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糠火。或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
全文:五取蕴
http://baike.baidu.com/view/1782186.html?fromTaglist
个人理解,五蕴不一定会导致苦,而五取蕴(能被执取的五蕴)才会导致苦。所以在转法轮经里佛陀说五取蕴是苦。 |
|
|
|
|
|
|
|
发表于 20-4-2009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 y973 的帖子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断五取蕴,不一定看见法。
不过,要看见法,却必须断五取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4-2009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袍术士 于 20-4-2009 01:39 AM 发表 
“一个灭除五取蕴苦的圣者,无论死后的世界如何,已经不足以构成任何的忧悲苦恼”
“所以原始佛典中的阿罗汉,生时超越忧悲苦恼并不是因为他们死后不再轮回,而是因为他们放下对五蕴的爱染执取,而超越一切生死等忧悲苦恼.”
-------------------------------------------------------------
这两句经典!
不过,针对佛陀说阿罗汉圣者“梵行已立,不受后有”的不再轮回而言,你怎么看呢?
因为你这两句的说法很有创造性,但是还没有针对一贯以来的看法(阿罗汉不会再轮回)进行解释。期待看到这方面的解释。
圣者死后不再轮回,从文字上来看,确实处处可以在经典找到。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经文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得出佛法的苦圣谛是放在执取五蕴而不是五蕴自身。
我觉得佛教徒必须能够分辨什么是第一义谛和世俗谛的范围。我以为以佛陀对14无记和“箭喻经“的立场,第一义谛佛法的范围是定位在“解决人类生命/宗教/心灵上的苦恼“,任何超越这个范围的佛法,都只是世俗谛的范围,无论她是真实的还是非真实,但是作为学佛的方便/手段。这包括了世间哲学,科学,道德,伦理等的探讨。而轮回,解脱,业报,因果说,很明显都是属于哲学的探讨,并非第一义谛佛法。
阿含经中有说到,世间正见有善有恶,正见有因有果,正见有业有报,正见有凡有圣。;出世间正见不出正见四圣谛和缘起,以不取,苦尽位目标方向。
正见有二种:有正见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正见有施,有说,有斋,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婆罗门!是名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婆罗门!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求觉、巧便、黠慧、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世间正见是有业报轮回,但是在出世间正见,你必须超越业报轮回。如果说轮回是世间正见,那么脱离轮回(不受后有)也当属于世间正见的范围。而轮回,业报,善恶,因果,脱离轮回(不受后有)是属于世间正见范围(世俗谛),那是因为他们只是世间哲学,科学,道德,伦理等的范围。如果生命有轮回(不受后有),那也只是表示佛陀正确的描述这个世间的现象而已,佛陀只是更正确个更合理的解释吠陀时代以来,万有存在和消灭的原因,这是哲学的探讨,不是解决生命当下的苦恼。
而佛陀关心的是解决生命的忧悲苦恼,这是第一义谛佛法,是出世间正见,是无漏,不取,正尽苦。在这底下,你不需要对这个世间提出任何的哲学/科学描述,你只知需要解决生命当下的忧悲苦恼,这是迫切的,而不是去争论死后有没有/村不存在的问题。
很不幸的是,几乎全部的哲学/宗教家在解决生命苦恼的问题时,都喜欢把哲学+苦结合起来,认为灭苦(心灵上的苦)也必然要把哲学的问题给解决,这才是彻底的灭苦。比如说,认为生命不断的轮回,是苦,所以要灭苦,必然要脱离/止息轮回;发现到五蕴是苦(老子: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所以古印度的哲学家都是要想办法来脱离这个五蕴,不这样就无法解脱;发现到现象界是不断变化莫测,不圆满,结果就想象有个永恒快乐,不生不死的世界(梵界,一神教的天堂观都不出这个范围)。但是从来没有人发觉到,生命中的苦恼无关哲学,世间如何如何,和你的苦恼没有关系,是你去招惹他,爱染他,执取他,苦恼因此而生起。而这种看起来简单的解脱观,竟然没有一个圣哲发觉到,一直到佛陀在我们这个历史世界出现,提出执取五蕴/世间是痛苦的根源而不是五蕴/世间自身,这就是五取蕴苦得概念,也是佛法苦圣谛之所以不同于世间其他外道哲学家/宗教家的创见。
但是回到你的问题“针对佛陀说阿罗汉圣者“梵行已立,不受后有”的不再轮回而言“这怎么解释?个人观点
1.这只是世俗谛的说法,不是第一义谛。就像梵天,三界的说法一样,佛陀只是借用当时印度人比较能够接受的文化来表达第一义谛佛法(五取蕴苦)。从这个意义来看,后期佛教的法身/报身常住,佛性,本初佛等,都可以这样诠释。
2.
现有的佛典,是部派佛教的经典,多少是有增加,就像同一部大乘般若经,不同时代有不同说法,思想体系。不受后有和三世缘起观是部派佛教吸收印度本有的思想文化。
3.
只要你把佛法的重心定位在解决生命苦恼而不是哲学问题上,那么阿罗汉之所以阿罗汉,不是因为她超越这个苦灭无常的现象界,而是他完全熄灭内心的贪嗔痴,达到不执取五蕴,而超越生死等忧悲苦恼的恐惧。
4.初期大乘佛教的崛起。轮回,解脱,厌世思想等是印度本有思想,不是佛陀创见,而大乘某些卓越的思想,是超越印度本有文化
不过最后我还是要澄清一件事,我只是反对把无余涅磐作为第一义谛佛法来看待,但是作为世俗谛,我没有意见。 |
|
|
|
|
|
|
|
发表于 20-4-2009 07: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罗汉是可以自杀的..
为什么可以? 很多人不知道.. |
|
|
|
|
|
|
|
发表于 20-4-2009 07: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 upatissa 的帖子
那就说
只要你把佛法的重心定位在解决生命苦恼而不是哲学问题上,那么佛陀/阿罗汉之所以佛陀/阿罗汉,不是因为她超越这个苦灭无常的现象界,而是他完全熄灭内心的贪嗔痴,达到不执取五蕴,而超越生死等忧悲苦恼的恐惧。
不知LZ 认为佛陀现在在那里? |
|
|
|
|
|
|
|
发表于 20-4-2009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8# 三法印 的帖子
阿罗汉只要可以确认能够无余涅磐,他们可以随时离开这个世界。
那个自杀,不过是阿罗汉决定彻底脱离所有业力纠缠,从此无余涅磐。
他是确认了,才做的。他的生死,已经是自己可以掌控了。
这就如同高僧可以微笑的对别人说,我想应该是时候走了,就坐化而去。 |
|
|
|
|
|
|
|
发表于 20-4-2009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9# 三法印 的帖子
佛陀并不存在于诸法界中的众生,他归于绝对平静的虚空中,无记。
现象界无法正确无误的描述非现象界的事物,这是局限。
即使无色界,也还是可以被描述,然而佛陀存在的并不是任何法界。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20-4-2009 11:12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0-4-2009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0-4-2009 1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 upatissa 的帖子
我明白你的说法。
你的看法确实很精彩,也解决了我关于涅槃的疑惑。
但是,你的看法很“创新”(不同于过往我所知道的佛法),需要时间消化。
比如说,按你的想法,那为什么要追求成佛?成阿罗汉也一样啊。
我过往的认识是:追求成佛,因为可以继续在轮回中实践菩萨道,而不像阿罗汉圣者入灭后就不能再回来世间行菩萨道。
如果说阿罗汉肉体消亡(涅槃)后不一定就不存在的话,那为什么大乘教法要教导菩萨不入涅槃呢? |
|
|
|
|
|
|
|
发表于 21-4-2009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upatissa 的帖子
我尝试复述师兄你的想法,麻烦你帮我看看那些地方还没抓到你的意思。谢谢
1.佛陀的教法的重点是对于苦的止息,也就是消除我们对五蕴的执着。执着消除了,苦就消失了,就证得涅槃了。
一个证得涅槃的圣者,“死后还在不在,如果在是在哪里”的问题,并不是佛陀想关注的,所以列入14无记里面。
2.之所以说“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只是相对于“轮回”而言。
轮回是还有执着的凡夫,要描述一个解脱了执着的圣者,只好站在凡夫(轮回)的对立面(不再轮回)来说。但是这个“不再轮回”只是相对于凡夫的轮回而言,所以属于“世俗谛”。
3.一个证得涅槃的圣者,之所以证得涅槃,不是因为他消灭了五蕴,而是他消灭了对五蕴的执着。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就分开了圣者与凡夫,凡夫执着,圣者不执著,所以说圣者“不再轮回”。但是对于五蕴而言,凡夫是有的,圣者也有(关于这句,还需要师兄解释一下,是不是圣者也还有五蕴?)。
4.所以说,佛陀不解释圣者证得涅盘后存不存在,是因为很难解释,圣者不再有对五蕴的执着,却还有五蕴。就像荷花,虽然同样存在于莲花池内(轮回),却不受莲花池的污染(不再轮回)。
5.所以解脱的圣者并不是离开世间,却也不是回到了世间,但是另一个角度来说,圣者也同样存在与轮回中,只是不受轮回之苦(因执着五蕴带来的苦)。(4.和5.点的理解有点奇怪,希望师兄能再解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4-2009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8# 三法印 的帖子
阿罗汉是可以自杀的..
为什么可以? 很多人不知道..
我更有兴趣知道的是,为何这些圣哲要自杀?这是受当时悲观厌世思潮所影响。以自杀来得到彻底解脱是其那教圣哲惯用的方式
不知LZ 认为佛陀现在在那里?
无记!!我们只需要知道佛陀在菩提树下时,已经超越了一切生死忧悲苦恼的觉者,一个完全放下对五蕴世间的执取的圣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4-2009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袍术士 于 20-4-2009 11:38 PM 发表 
我明白你的说法。
你的看法确实很精彩,也解决了我关于涅槃的疑惑。
但是,你的看法很“创新”(不同于过往我所知道的佛法),需要时间消化。
比如说,按你的想法,那为什么要追求成佛?成阿罗汉也一样啊。
我过往的认识是:追求成佛,因为可以继续在轮回中实践菩萨道,而不像阿罗汉圣者入灭后就不能再回来世间行菩萨道。
如果说阿罗汉肉体消亡(涅槃)后不一定就不存在的话,那为什么大乘教法要教导菩萨不入涅槃呢?
...
轮回,菩萨不入涅槃,阿罗汉圣者入灭后就不能再回来等等,都不是第一义佛法范围。第一义佛法范围只解决生命的苦恼。
菩萨道的伟大在于它的大悲精神,菩萨不入涅槃的说法,也只是突显菩萨的大悲精神。明知轮回是苦,依然要在轮回之中。这种思维(菩萨不入涅槃)其实已经预设了无余涅磐的存在
对我来说,无余涅磐存在与否,只不过是对世间真理的一种描述。
|
|
|
|
|
|
|
|
发表于 21-4-2009 0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21-4-2009 12:42 AM 发表 
阿罗汉是可以自杀的..
为什么可以? 很多人不知道..
我更有兴趣知道的是,为何这些圣哲要自杀?这是受当时悲观厌世思潮所影响。以自杀来得到彻底解脱是其那教圣哲惯用的方式
不知LZ 认为佛陀现在在那里?
无记! ...
安般念的教說因緣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45.htm
这个阿含经故事是说,因为有修嘻不净观的缘故,导致比丘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厌恶,而最后选择自杀。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4-2009 0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佛陀的教法的重点是对于苦的止息,也就是消除我们对五蕴的执着。执着消除了,苦就消失了,就证得涅槃了。
一个证得涅槃的圣者,“死后还在不在,如果在是在哪里”的问题,并不是佛陀想关注的,所以列入14无记里面。
没有错,因为这些问题不是现实世界 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属于形而上的范围,一切描述都只是戏论。
2.之所以说“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只是相对于“轮回”而言。
轮回是还有执着的凡夫,要描述一个解脱了执着的圣者,只好站在凡夫(轮回)的对立面(不再轮回)来说。但是这个“不再轮回”只是相对于凡夫的轮回而言,所以属于“世俗世俗谛”。
不受后有可以从哲学也可以从灭苦上来讲(就像三界),我以为前者是世俗谛解释(即便他正确的描述了轮回的实像),后者是第一义谛解释。
3.一个证得涅槃的圣者,之所以证得涅槃,不是因为他消灭了五蕴,而是他消灭了对五蕴的执着。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就分开了圣者与凡夫,凡夫执着,圣者不执著,所以说圣者“不再轮回”。但是对于五蕴而言,凡夫是有的,圣者也有(关于这句,还需要师兄解释一下,是不是圣者也还有五蕴?)。
以我对五蕴和五取蕴的定义,我觉得圣者还是有五蕴,只是不为五蕴所系,因为圣者不取五蕴
4.所以说,佛陀不解释圣者证得涅盘(死?)后存不存在,是因为很难解释,
对大部分人来讲,死后是无法知道的事情,(即使人们对死后做出种种的描述)何况圣者?
圣者不再有对五蕴的执着,却还有五蕴。(这一点似乎不难解释 ,佛陀从菩提树下证道那一天,已经给我们活生生的例子)
就像荷花,虽然同样存在于莲花池内(轮回),却不受莲花池的污染(不再轮回)。
5.所以解脱的圣者并不是离开世间,却也不是回到了世间,但是另一个角度来说,圣者也同样存在与轮回中,只是不受轮回之苦(因执着五蕴带来的苦)。(4.和5.点的理解有点奇怪,希望师兄能再解释)
所以解脱的圣者并不是离开世间/五蕴才解脱,圣者即使面对轮回,(即使轮回的现象无法止息)也不受轮回之苦。因为一个对五蕴没有执取的圣者,不可能还有任何的忧悲苦恼。
我想必须理清第一义和世俗的范围。
第一义立场,个人虽然没有任何哲学立场,只相信五取蕴苦的升起和熄灭
但这部表示世俗谛里我没有任何哲学立场。只是对于个人来讲,无论我的哲学立场对还是错,无损于我对于佛法的第一义立场的坚持。 |
|
|
|
|
|
|
|
发表于 21-4-2009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 upatissa 的帖子
所以解脱的圣者并不是离开世间/五蕴才解脱,圣者即使面对轮回,(即使轮回的现象无法止息)也不受轮回之苦。因为一个对五蕴没有执取的圣者,不可能还有任何的忧悲苦恼。
我想必须理清第一义和世俗的范围。
第一义立场,个人虽然没有任何哲学立场,只相信五取蕴苦的升起和熄灭
但这部表示世俗谛里我没有任何哲学立场。只是对于个人来讲,无论我的哲学立场对还是错,无损于我对于佛法的第一义立场的坚持。
---------------------
但如过你觉悟后发现并不是这样子, 你还会坚持这种信念吗? |
|
|
|
|
|
|
|
发表于 21-4-2009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袍术士 于 20-4-2009 11:38 PM 发表 
我明白你的说法。
你的看法确实很精彩,也解决了我关于涅槃的疑惑。
但是,你的看法很“创新”(不同于过往我所知道的佛法),需要时间消化。
比如说,按你的想法,那为什么要追求成佛?成阿罗汉也一样啊。
我 ...
佛祖没说他教的是成佛之道反之是脱轮回之道,成佛之道是大乘佛教自己主张的。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