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hamitaichi

轉煩惱為菩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2-2009 09: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火兄别生气。

其实僧宝也是形象代表,就好象佛像也不是佛一样,国旗也不是国家一样。

尊敬僧宝基本上不是要看那个僧人好不好,好象拜佛像也不是要看佛像灵不灵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2-2009 10: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huoshen2 的帖子

我觉得一个出家人有没有修行是看得出来的,例如看他对佛教有没有奉献,他有否具备道德、有没有慈悲、有没有戒行,是否合乎佛法等,这些条件等都可以看得出他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2-2009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忽然覺得火兄很可憐
不爲什麽,說出原因話,他必定也會反擊囘來。

三毒本來是大家所要將之割捨(雖然現在不能完全),但是感覺上不知不覺中還是有學佛人將之增長。

佛法中的基本定義需掌握好,否則每個人有不同的思想就會容易將名相所歪曲。
三寳的僧寳,有時候會被人說成“只有”有所修成的“僧團”才配稱爲僧寳。
那麽我們是否再定義何謂“有所修為”,証“聖果”?菩薩?還是成佛?才算有所修為?
由誰斷定唯有所修為呢?您?大家?大膽假設答案為有所修為一定要“大家”所承認, 那麽.....


佛陀,故大修行沙門,正等正覺者。古往昔今,皆共同認“有所修為”,
基本掌握好的佛友師兄們,都知曉就連佛陀都曾被“言語”“行動”上評擊。

那麽。。。。。怎麽辦..........

還是,在這裡還有人膽敢連佛陀也一併侮辱!!!!!:@ :@ :@


說回來:定義僧寳為 依佛陀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沙門,為巴利/梵語音譯,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在此處專指為佛教的出家眾爲沙門。
簡單來説:
凡是佛教徒,如果他能负起修行佛法并且出家传播佛教的责任,便称为僧宝。


大膽再假設:火兄看了此帖后, 想必末學又得再次的被狠狠地“攻擊”了。


末學  合十

[ 本帖最后由 蝙蝠俠貓頭鷹 于 9-2-2009 12:4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2-2009 03: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123木頭人 的帖子

謝謝各位的解答. 123木頭人 講解的應該是比較正確吧?
運用上, 是棄除煩惱? 還是煩惱轉成菩提? 還是兩個都有?

如果是棄除煩惱, 那麼, 就是棄除貪、瞋、癡、慢、疑.
如果是煩惱轉成菩提, 那麼, 就是貪、瞋、癡、慢、疑 轉成 ....... 不知道什麼東西了.

有人說, 是要棄除的, 有人說, 棄除不掉的, 只能轉.

那一個才對?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2-2009 03: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 v4820 的帖子

希望这样讲不会得罪到你~
我们不是应该先找钱, 把经济搞稳先才是首任吗??
现在不搞好它, 那么将来就更不能RELAX了~

饭碗都搞不好, 心里真的能静下来吗??
打坐时真的能安心攸闲的平定下心吗??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2-2009 03: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3# 蝙蝠俠貓頭鷹 的帖子

看了很多"佛教徒"盲目把出家人当神来敬, 当神来拜的那种样子,
不难想象为何神教那么受欢迎~
也不难想象为何当初天主教那么腐败还是能在中世纪在欧洲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骗吃骗喝, 横行了几百年~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9-2-2009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烦恼也是缘生,缘灭的。
要灭烦恼,首先就要掌握导致烦恼升起的因素。
灭烦恼的方法,佛陀已也教导了,全都在苦集灭道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2-2009 05: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mitaichi 于 9-2-2009 03:06 PM 发表
謝謝各位的解答. 123木頭人 講解的應該是比較正確吧?
運用上, 是棄除煩惱? 還是煩惱轉成菩提? 還是兩個都有?

如果是棄除煩惱, 那麼, 就是棄除貪、瞋、癡、慢、疑.
如果是煩惱轉成菩提, 那麼, 就是貪、瞋、癡、慢 ...


这些名相真的那么重要吗?

只要烦恼已经不在不就好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2-2009 06: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 huoshen2 的帖子

搞好经济状况,我蛮赞成的

还好现在不缺钱,而且家里的米饭到以后都不会是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2-2009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生此世皈依神教;
因緣成熟時,
來生來世皈依佛教。

衆生根性不一樣,因緣成熟時期也不一樣。
皈依神教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心存善念。
看其他宗教的偉人, 他們不也是大大的菩薩嗎?!

善哉,善哉,善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2-2009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家人怎么修行?
在家菩萨怎么修行?
在家菩萨怎么样修得和出家人一样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2-2009 0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mitaichi 于 9-2-2009 03:06 PM 发表
謝謝各位的解答. 123木頭人 講解的應該是比較正確吧?
運用上, 是棄除煩惱? 還是煩惱轉成菩提? 還是兩個都有?

如果是棄除煩惱, 那麼, 就是棄除貪、瞋、癡、慢、疑.
如果是煩惱轉成菩提, 那麼, 就是貪、瞋、癡、慢、疑 轉成 ....... 不知道什麼東西了.

有人說, 是要棄除的, 有人說, 棄除不掉的, 只能轉.

那一個才對?


在運用上,煩惱是需要「棄除」還是「棄除不掉只能轉」就得 :
1. 看該人是否有掉入斷滅見了。如果不幸墮入斷滅見的修行人,就會認為煩惱是可以被斷除的,而有這樣見地的修行人,會需要很多時間才能解脫,原因是他需要一些時間來破除斷滅見和平息因斷滅見而引起的障礙。
2. 看該人對煩惱和菩提的本質體悟瞭解多深了。
  • 按心經中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們得知諸法之一的煩惱也是一樣「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因此在所謂的「不增不減」的概念架構裡,煩惱是不能夠用「棄除掉」的方式來處理的。
  • 按壇經中提及的「前煩惱,後菩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狀況就是煩惱和菩提的展現完全是緊繫於「念」如何和「境」互動。當前「念」,一樣是「境」,但是可以不一樣的是「念
    境」
    後的狀態:「念
    境」
    可以是煩惱,也可以是菩提。(執)著於境的念因為心為境所困了,所以對事情已經喪失做全面性質的處理能力(也就是說沒辦法以智慧來處理事情),因此煩惱就生起了。
       為了方便理解,所以舉一個比較粗俗的例子:
            • 當你愛戀一個人的時候(例如:男女朋友或夫妻關係),你會對你愛的人所做的事情百依百順,縱然你的愛人做的事情是錯的,你也會心甘情願去附和和支持他(因為患得患失的緣故),而導致親人友人對自己的不諒解而讓自己和大家都生起煩惱。但是,當你對他沒有了愛的時候,你就會開始清醒、發覺自己過去怎麼那麼傻、那麼盲目之類的反省自責。
            • 總結:有愛的時候(可比喻為前念)對愛人有執著所以兩人之間看似甜蜜,其實是有壓力(比喻為煩惱)。日子久了,感情淡了的時候沒有愛了(可比喻為後念)其實當事人已經轉移離開對彼此的注意了,然後決定分開對彼此而言是一件好事(可比喻為菩提)。這個例子裡面的前念和後念相隔的時間是比較長,所以比較容易發現差異之處。如果,正常的前後念的話,應該是剎那間的事情,而這著和離的狀態是非常快速的,如果沒有相當程度的止觀底子,會比較難發覺,因此修習止觀是很重要的。


基本上五毒將會轉化為五智。

因為無明的關係才會有煩惱;所以如果無明變成明的時候,煩惱即轉成菩提了。因此,在每一念中,你如果能保持「明」,那麼你就能從無明中解脫了。至於如何於每一念保持不無明,那就得看個人因緣遇到哪一宗派了,各宗各派都有各自的修持法門。

基本的轉煩惱成菩提的訓練可以從日常生活的習慣上著手:
  • 當你看到討厭的人的時候,你當下有能力生起對他有慈愛尊敬之心。
  • 當你生起好玩放逸之念時,你當下有能力捨掉好玩放逸之念,然後精進修行。
  • 當你認為別人發表的東西與自己所知曉的不吻合的時候,你當下有能力生起隨喜之心,讚嘆對方。


特寫:名相的東西是一種輔助,但是不是支柱,所以不需要花時間去抗拒學習名相,要把時間花在在生活中實踐佛法比較有意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2-2009 10: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 123木頭人 的帖子

如果無明變成明的時候,煩惱即轉成菩提了。

YES! YES!    基本上和我測想的一樣了, 是轉煩惱不是棄煩惱. 不好意思, 我沒有研究經典的, 都是靠 "測想" 然後再求印對.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2-2009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 hamitaichi 的帖子

其实靠 "測想" 有点危险的说!
如有的罪,多多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2-2009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mitaichi 于 10-2-2009 10:54 AM 发表
如果無明變成明的時候,煩惱即轉成菩提了。

YES! YES!    基本上和我測想的一樣了, 是轉煩惱不是棄煩惱. 不好意思, 我沒有研究經典的, 都是靠 "測想" 然後再求印對.  

.


測想和實際修持的狀況的差別是測想的時候煩惱轉不成菩提,實修的時候就能轉煩惱成菩提了。你有這樣的測想是一件好事,希望你日後有機會把你目前的測想運用在生活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2-2009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 123木頭人 的帖子

謝謝啦, 講的很詳細, 令人好像看到另一片天空一樣.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2-2009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mitaichi 于 10-2-2009 11:10 AM 发表
謝謝啦, 講的很詳細, 令人好像看到另一片天空一樣.

.


不謝不謝,能和你做君子式的分享和交流乃是人生一大快事,如果你日後有心得,請別忘了和我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2-2009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糖叔 于 10-2-2009 10:58 AM 发表
其实靠 "測想" 有点危险的说!
如有的罪,多多包涵。


當然不是隨便亂猜, 而是依據生活經驗再加上蛛絲馬跡而 "測想"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2-2009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這樣的測想是因為看到世間好像有 "局部轉換煩惱" 的現象:

如果說, 煩惱是因為貪瞋癡所引起, 分析一下貪瞋癡是什麼來的:
(A). 性質分析:
貪 - 想要, 慾望
瞋 - 發怒, 懷恨
癡 - 笨, 固執

(B). 世俗的運用:
再看看社會上的成功人士, 天生就懂的 "局部轉換煩惱"
貪的能量 ->轉換-> 設定目標, 要得到某一樣東西
瞋的能量 ->轉換-> 勇敢的執行目標
癡的能量 ->轉換-> 堅持目標決不放棄

為什麼說是 "局部", 因為他只是把局部的能量轉換正向, 還有大部分還停留在負向, 還是很貪瞋癡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2-2009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做進一步的分析:

(A). 性質分析:
貪 - 想要, 慾望
瞋 - 發怒, 懷恨
癡 - 笨, 固執

這是負向的(沒有光明). 分析其基本的原動力, 就可以發現, 它其實原本就是正向的力(有光明).

(C). 原動力分析:
想要 - 為什麼會想要? 都是為了生活更好的慾望. 這原動力是為了一切更好, 源於慈悲力.
發怒 - 通常人會發怒都是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這原發力是一種訴求公平的勇敢, 源於勇猛力.
固執 - 續持的, 不想改變反向的. 是一種由始至終的續持, 源於精進力.

如果是轉換為原本的源動力, 那就是全面了, 不再是局部了. 我發現到六度波羅蜜好像是轉換的工具. 一旦全面轉換了, 刻變就發生了, 那個刻變就是從 "沒有光明" 變成 "有光明".

.

[ 本帖最后由 hamitaichi 于 10-2-2009 11:5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6-2024 06:39 AM , Processed in 0.08001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