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德源

另一角度看楞严经 -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7-2008 0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0-7-2008 10:24 PM 发表


真是有點好奇,楞嚴經裡面的哪一些東西和耆那教有關。。


没有认真看过楞严,也不知耆那教。
不会说她绝对是正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7-2008 09: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halwin 于 21-7-2008 02:31 AM 发表


没有认真看过楞严,也不知耆那教。
不会说她绝对是正法。


或许可以说它是有人把大乘的一些经文集合抄录。如何说也不可能是正法的代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7-2008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让释迦背黑锅

http://www.lingshh.com/6-a/6_14.htm


    把非佛言说成是佛言,与把佛言说成非佛言,其谤佛谤法、篡改偷换、扰乱破坏、腐蚀灭亡真正佛法的本质是一样的。甚至前者造成的恶果还要严重得多,因为伪造佛言极易使人上当,用冒充佛陀的手段使众生误信伪说入非佛法,能够直接以凡夫邪见害人慧命,骗人者自是冒名佛陀妄称佛言偷以凡夫之见破坏真实佛法的大魔,而无数佛子奉持妄语以为佛语也随假佛骗子入拔舌狱,则冤不可言!

    判断伪经有很多方法,其中有些技术性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容易地判定无误。先举个例子。有一部《天地八阳神咒经》,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者。真也正也。心无虚妄。身行正真。左丿为真。右丶为正。”由此一句,即可判定这是伪经。为什么呢?只有汉语中的“人”字才是由左撇、右捺两个笔画组成的,而释迦佛讲法时说的是印度语,在印度语中根本就没有左撇、右捺这种方块汉字特有的笔画概念,所以释迦佛是不会对阿难他们把印度语中的什么字拆成左撇右捺来讲解的,而只有用汉文伪造佛经的作者才会按照汉字结构来讲解“人”字的意思,这就证明这本经不是从印度语本翻译过来的,而是伪造的人不知道或者是在伪造当中忘了佛经都是翻译过来的,竟让所谓的“释迦佛”(实际就是作者本人)按照自己正在写的汉文“人”字直接拆讲起来,得意忘形,所以露了马脚。
   
   《楞严经》中就有不少类似的现象。如第四卷中说:“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世界”,在梵文中是loka、loka-dhatu、laukika,巴利语同。loka,词源是“毁坏”义,词意为可毁坏之处,用以表示区域、世上的意思。复合词loka-dhatu的词意与loka相同,其中的dhatu,是层、部分的意思。laukika,意为世俗、凡俗。藏文中的“世界”(hjig-rten-khams)就是按照梵文“loka”的原意翻译的,是由三个字组成的复合词,意为“有坏界”。


    也就是说,梵文、巴利文甚至藏文里的“世界”这个词,都是既没有时间迁流的含义,也没有方向位置的意思,所以在梵文里,根本没有可能把“loka、loka-dhatu、laukika”这些词解释成“世为迁流界为方位”。这种解释是只有在看着汉文的“世界”二字时才会产生的误解,因为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世界”一词,“世”是世上、世间之义,而不是当时间意义讲的三世的“世”字的意思,“界”是层、部分的意思,而没有方位的含义。只有不懂梵文词意的人,仅依照汉文的“世界”二字来作理解时,才会根据只存在在汉字中的歧义产生误解,错误理解出梵文里根本没有的另外一种意思来。

    汉文里的“世”字,不但有世上、世间之义,还有一种作时间意义理解的世代之义;汉文里的“界”字,可以解释为界限、类别之义,也可以解释为方位的意思。这两个字的第二种含义,只是在汉文中才有,所以如果依这第二种含义来解释“世界”二字的,一定是看着汉文的“世界”二字才可能误解出来的。所以这部经绝无可能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而只有用汉文写作时,才会作出“世为迁流界为方位”这种与梵文词意毫不相干的错误解释。

    更何况释迦佛讲经的时候,还没有翻译成汉文的佛经,而“世界”这个汉语词汇是数百年后翻译佛经的译师们创造的,当时的汉文里根本就没有“世界”这个词,释迦佛怎么会对印度的弟子们,按照几百年后才出现的一个汉文翻译造词可能产生的歧义,来误解一个印度语词的含义呢?总之,释迦佛绝不会把印度语中的“loka”误解为“世为迁流”和“界为方位”的意思,这只不过是伪造佛经的作者由于不懂梵文,只依汉文的“世界”二字解词造成的误会,所以闹出了解释的词意与梵文词意根本对不上号的洋相。这就可以铁定证明《楞严经》不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而是用汉文写作的。
    类似的现象在楞严经中还有多处,再举几个例子。

    如第二卷中说:“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六入的“入”字,与“十二处”的“处”字,在梵文里是一个字(ayatana),早期译为“入”,后来译为“处”,也就是说,汉文里所说“六入”和“六处”,或者“十二入”和“十二处”,在梵文里都是同一个词,只是由于新旧译法不同在汉文里才有了两个字。但是在汉文里却也不会出现既是旧译、又属新译的佛经,也就是说一部经里或是旧译为“入”,或用新译为“处”,无论属于哪种译法,一个译师在一部经里绝不会既取旧译译为“入”字,又用新译译成“处”字,从而在译文里把同一个梵字翻译成相提并论的两个字的。只有不懂梵文的人,因为只看汉译才可能把新旧不同的译法误认为是两个字,此经作者竟然还把“入”和“处”字并列在一起使用,就像不知道旧译“瞿昙”和新译“乔达摩”是世尊所属族姓的同字异译的人,把“瞿昙”和“乔达摩”当作两个姓相提并论一样可笑。

    再如第八卷中说:“若诸众生恶业圆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梵文中的“Avici”,在汉文中音译为“阿鼻”,意译为“无间”,本来是一个词,怎么能当作两种地狱认为是不同的恶报呢?这就好像“大夫”对病人们说“你们得这种病的,都用盘尼西林;得那种病的,则用青霉素”一样,听着好像头头是道,可要是知道这本是一种药(penicillin),音译为“盘尼西林”,意译为“青霉素”的人听了,这像什么话呢?若是当作相声里的一个下等笑料也许凑合,可硬要把这种无聊噱头扣在无上觉者释迦佛的头上,罪莫大焉!

    既然提到了也捎带说两句,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之一,是其中最苦的地狱,哪里有“八无间狱”?六根能造业,也是本文作者的独创笑话,植物人、冬眠动物、无梦睡眠的人和昏厥的人等,虽然六识不起,但六根俱全,他们能造什么业呢?

    在论坛上常见有人请问由于“楞严经”与其他经典相违造成的疑惑,前几天又见一个因其违背事实而生困惑的贴子,顺便抄来一看:


    《楞严经》卷七,讲十二类生时,有:“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这里以蒲卢为例,讲非有想生。查注解,蒲卢就是蜾蠃,小名土蜂、细腰蜂、泥壶蜂。能看到的注解,包括
益大师的注,都引《诗经》“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旧典,采用汉代扬雄的说法:“螟蠕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更细致的则说蜾蠃不产卵,而且有雌无雄,所以取螟蛉子祝之云云。

    事实上,“蜾蠃是抓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当作其后代幼虫的食物,并非把鳞翅目的昆虫教化成自己的后代。……蜾蠃,触角弯曲呈膝状,属中型的蜂类,成虫为独居型,以泥筑成壶状巢,在巢室内,雌虫会存放几只鳞翅目的幼虫,再产卵于巢室内幼虫之上,其幼虫孵化后,即以鳞翅目的幼虫为食物”。这是基于观察的结果。现在基本上是按定论讲的。蜾蠃用毒针螫猎物,使它麻痹,进入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青虫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动,但也因为不活不死,所以直到蜾蠃幼虫孵出来也不烂。

    六朝陶弘景经观察也说蜾蠃抓螟蛉是“以俟其子大而为粮也”,用以纠正前人之谬。宋代叶大庆在《考古质疑》卷六中引:“惺斡即蒲芦,蒲芦即细腰蜂。不特负持桑虫,亦以他虫入穴,用泥封之,数日成蜂飞去。陶云生子如粟在穴,乃捕他虫为之食。今人有候其封穴,坏而看之,见有卵如粟,在死虫之上,即如陶说矣。”

    我知道世尊当然不会说错。所以就更吃不准经中所说“异质相成”,是怎么个异质,怎么个相成法。所有能看到的注都是一个口径,偶尔看到近几年的注不是一样就是跳过不讲,愁。求请各位教俺个明白,多谢了!!!


    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的身体里,卵孵化出的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有的中国古人只见它们捉螟蛉入窝,就误以为蜾蠃不会生育,捉来螟蛉当作自己的孩子,祷告说:“像我吧!像我吧!”慢慢地就像自己了。这只不过是一种笼统颟顸想当然的臆测罢了,《楞严经》竟根据这种糊涂话讲什么异质相成,要把个别中国人错误知见的脏水泼到号称正遍知的佛陀身上,是可忍乎!

    实际上这只是少数中国人因为马虎造成的一个小错误,印度根本就没有这个说法,佛说法举例都是尽量用大家容易明白的事物,怎么会非要找一个中国马大哈们说的昏话来作例子呢?而且如果佛只说一句“彼蒲卢等”,印度的众生一定头大,那佛还必须得给他们讲中国有《诗经》言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乃至“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的臆想之类云云,弟子们根据这些糊涂人说的胡话就能明白异质是怎么相成的了?《楞严经》的作者把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的如来糟蹋成了什么样子!如果不揭露这种伪造佛经的恶劣行径,无数众生把一个骗子当作佛陀皈依顶礼、将其大妄语当作佛语顶戴奉持的枉造罪业何世能断?破坏正法的魔头以凡夫邪见假冒佛见,拿凡愚戏论妄称佛语造成的漫漫流毒何时可清?让释迦佛背这无耻之徒黑锅的千古冤案何日才得昭雪啊?!




[ 本帖最后由 德源 于 21-7-2008 09:4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halwin 于 21-7-2008 02:31 AM 发表


没有认真看过楞严,也不知耆那教。
不会说她绝对是正法。


楞嚴經是必須以多重角度來讀閱的,因為裡面的文句不膚淺也不深奧,就那麼的剛剛好,因此才會有很多貌似正法卻又不完整的地方。

無論楞嚴經是否是正法的代表,身為佛子的是有義務去捍衛佛陀傳下來的「自知、自覺、自證」心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7-2008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真伪考辨

作者:龙延
《宗教学研究》20022期。

摘 要:《楞严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佛典,但对其真伪一直聚讼纷纭。认为其为伪作最力者有日本佛学研究者望月信亨与中国的吕澄,从目录版本到作者译者的生平身世,以及佛教义理,行文风格等,指出其种种可疑之处。本文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楞严经》一书,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十卷。自宋以后,盛行于禅、教之间。明智旭《阅藏知津》称“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吕澄说其“贤家据以解缘起,台家引以说止观,禅宗援以证顿超,密宗又取以通显教。宋明以来,释子谈玄,儒者辟佛,盖无不涉及《楞严》也。”[1]但因其内容与显教各经论多有分歧,所以自古以来对于此经就有真伪的争执。关于此经的传译,据唐智曰升《续古今译经图记》说:此经译者般剌密帝,唐言“极量”,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旨道场。以神龙元年(705)五月二十三日于灌顶部诵出一品,即此经十卷。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其僧传经事毕,汛舶西归。有因南使流通于此(长安)。”但在《开元释教录》卷九中则以此经是怀迪所译。谓迪曾被召入京,参预菩提留志《大宝积经》的译场,任证义。事毕还乡,遇梵僧,未得其名,共译此经。“迪笔受经旨兼辑缀文理。其梵僧传经事毕,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经至此(长安)。”《续译经图记》与《开元录》两书同是智曰升开元十八年(730)所著而所记不同。考《大宝积经》是菩提留志于神龙二年(706)创译,至先天二年(713)毕功。《续图记》既云此经是神龙二年所译,应是怀迪未入京前事。而《开元录》乃云,怀迪事毕还乡方遇梵僧传译此经,两说颇相违异。是此经的译人译时均有可疑。其次,关于此经的流传过程,据宋释子[+]《首楞严义疏注经》中云:“房融知南诠,闻有此经,遂请对译。房融笔受,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翻经才竟,三藏被本国来取。奉王严制,先不许出。三藏潜来,边境被责。为解此难,遂即回去。房融入奏,又遇中宗出嗣,未暇宣布,目录缺书。时禅学者因道场得本传写,好而秘之,遂流此地。大通(神秀)在内,亲遇奏经,又写随身,归荆州度门寺。有魏北馆陶沙门慧振搜访灵迹,常慕此经。于度门寺遂遇此本。”《宋高僧传》卷六《唯悫传》云天宝末,悫于京师受旧相房融宅请。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相公在南海知南诠,预其翻经,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留家供养。”是此经流传有四说不同。一说是因南使流传来此。第二说是房融奏入,因禅学者自内道场传写流通。第三说是神秀亲遇奏经,因而传写归荆州度门寺。第四说是房融抄写留家供养,因而传出。但神秀于神龙二年卒于东都,既未还山,焉得写本随身,归于荆州?是此经的流传深有可疑。


近代以降,日本学者望月信亨与中国学者吕澄都对此进行过专题研究,[2]从目录版本到作者译者的生平身世,以及佛教义理、行文风格等。指出其种种可疑之处,认定《楞严经》是一部伪经。笔者拟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提供进一步的证据,以证此经确为中国本土人士所撰。下面我把此经提及的文物制度方面的一些疑点,胪列如下,并简单分析其可疑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7-2008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神鬼,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卷六)

:佛典说“三净肉”,此言“五净肉”,于理不合,前贤已有驳斥。至于“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与印度史地并不相合,应为中土人士拟想之辞,因为佛教主要以西域为中介传入,西域环境的确以沙漠为主。《大唐西域记》载:“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垄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事实上玄奘去过的国家,大都土地沃衍、稼穑滋茂、花果繁盛。资料均在,恕不烦引。如所谓该经出处的那烂陀寺所在的摩揭陀国便“地沃壤,滋稼穑,有异种稻,其粒粗大,香味殊越,光色特甚,彼俗谓之供大人米……风俗淳质,气序温暑。”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棉绢帛,及是此之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卷六)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卷三)

:印度亦养蚕产丝,佛典多见记载。但文中提到“东方丝棉绢帛”,显然作者于印度物产不明,口气亦不类印度之人。义净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中明确提到提婆达多与释迦牟尼在戒律上的根本分歧有五:“不餐于乳酪,鱼肉及以盐,长绩在村中。”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羯罗苏奴手伐刺那国”下记载:“别有三伽蓝,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遗训也。”可见,在玄奘时代,提婆达多门徒还保留了这一习惯。而且,就在该书卷三明说阿难行乞还以酥酪醍醐为上味。此处佛陀批评僧众不应食乳酪醍醐,不合佛制,前后抵牾之处甚明。

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卷二)

:,帚也。彗星,民间又称为扫帚星。孛,古人指光芒四射的一种彗星。古人以为彗孛出现是灾祸或战争的预兆。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彗,所以除旧布新也。”《河图帝通纪》亦曰:“彗星者,天之旗也。”


《汉书•天文志》曰:“彗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上工下虫,音“虹”)霓。”颜师古注转引:张晏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孛气似彗。飞流谓飞星流星也。”孟康曰:()〔晕〕,日旁气也。适,日之将食先有黑之变也。背,形如背字也。穴多作?,其形如玉?也。抱,气向日也。珥,形点黑也。”如淳曰:“晕读曰运。工虫(上工下虫),或作虹。霓读曰啮。虫带虫东谓之工虫,表云,雄为工虫,雌为霓。凡气()〔在〕日上为冠为戴,在旁直对为珥,在旁如半环向日为抱,向外为背。有气剌日为?。?抉伤也。”可以看出,《楞严经》的说法实际是《汉书》中搬过去的,连遣词都几乎一模一样。又见《后汉书•卢植传》:“比年地震,彗孛互见。”此外,以彗星为恶兆,亦为一种民俗观念,在中国已渊远流长,印度有同样观念的可能性极小。


[ 本帖最后由 德源 于 21-7-2008 02:3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1-7-2008 0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如来无上慈诲,祗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卷五)

:祗夜、伽陀,是佛陀说法中十二分教或九分教之其中二种。祗夜:梵文geya之音译,意为“应颂”,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伽陀:梵文ga~tha~之音译,亦称讽颂,又作孤起。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祗夜不同者,祗夜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据上文,“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曰”,只有祗夜一种,并无伽陀。此不明佛典文体分类之误也。

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卷七)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毛传:“蜾蠃,蒲卢也。”《山海经•中山经》云:“青要之山,南望?渚,是多仆垒、蒲卢。”郭璞引《尔雅》注云:“蒲卢者,螟蛉也。”《说文•虫部》:“蒲卢,细要土蜂也。”《法言•学行》:“螟蛉有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蒲卢即蜾蠃的异名。蜾蠃,为寄生蜂的一种,胡蜂科。体青黑,细腰,常用泥土在墙上或树枝上做窝,捕捉螟蛉等小虫存在窝里,作为幼虫的食物。旧时误认蜾蠃养螟蛉为己子,所以有把抱养的孩子称为“螟蛉之子”的说法。我们知道,这不是一种科学的看法,只是一种民俗意义上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两个民族之间,绝无可能一致。

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卷七)
:土枭,就是枭,俗称猫头鹰。枭与獐,旧时以为皆忤逆动物,故以并举。破镜,兽名,即獐。《史记•孝武本纪》:“后人复有上书,言‘古者春秋常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裴马因《集解》引孟康曰“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物祠解用之。”至于“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云云,当为误传或从“破镜”生造,“破镜鸟”从未见在其他佛典中出现。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卷九):麟凤、龟鹤为长寿之瑞,为中国固有观念。而且,“麟凤”之说,从不见于印度原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7-2008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叠,书写此贮于香囊。是人心忄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卷七)

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策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卷九)

:唐玄宗天宝十载,即公元751,唐将高仙芝和石国发生武装冲突。石国兵败,乞援于大食。高仙芝率军深入,到了怛罗斯城,就“与大食相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通鉴》卷216天宝十载)怛罗斯一战,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最突出的是造纸术的西传。我们知道,中国是最先用破布、植物纤维来造纸的国家,“造纸工业为中国之专利,自此(怛罗斯)役以后,大食人把中国俘虏带至康国,造纸之术由是传布于回教诸国而流传至西方。”(《西突厥史料》中译本页274)总之,在此以前,世界各地尚无纸张。印度自然不能例外。据《开元释教录》或《续古今译经图记》,《楞严经》至少在705年便已出现,若此说可信度尚有疑点,那么,由于经名已载于《开元释教录》中,故开元十八年(730)以前,已有此经是明显的。除了为中国本土之士所作外,否则无从解释该经何以提到“纸”。而且,该经此处罗列了几种书写材料,就算用“纸”的概念翻译印度的书写材料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了。“随国所生”的口气,分明为中土人士悬想揣度之辞。还有,印度古代经籍书于贝叶之上,并无“简”的说法,因为简乃竹简,是中国古代的最基本书写材料,后来虽有绢帛纸张,但“简”的说法依然保留。

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卷九)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卷一)

:土地城隍一看便知是中国本土观念,土地神是中国民间最普遍供奉的神祗。因为对一个农业社会来说,除人本身以外,最宝贵的莫过于土地了。土地神来源于古代社神。《风俗通义》卷八《祀典•社神》云:“《周礼》曰:‘二十五家置一灶,但为田祖报求。《诗》云:‘乃立冢土’;又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此表明:第一,社系家族间组织,社神当与祖先崇拜有关,故后来亦有“宗社”一词的连用;第二,社神与土地关联。两汉间便有“社,土地之主也”的说法。土地神的观念与道教及中国民间信仰密切相关。“城隍”本来指的是护城河,后来道教虚构了保护城池的神,亦称“城隍”,城隍早就见于中国史传记载,如《北齐书•慕容俨传》有云:“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赵翼说:“城隍之祀盖始于六朝也,至唐则渐遍。”[3]城隍的兴起,当与城市的兴起与繁华有关,或与城市的日渐重要有关。宋代赵与时《宾退录》卷八记:“芜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书于史。”另外,该经中提及的“魑魅”、“魍魉”、“魍象”、“魃”等鬼名,屡屡见于先秦各种典籍,而不见于其他佛典,并且鬼神的一些特别观念,根植于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民俗风情,决非用巧合等说法能予以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7-2008 0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谷丰殷,兆庶安乐。(卷七)
:古书中对“五谷”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指稻、黍、稷、麦、豆,黍、稷印度并无所产,而且“五谷”之名,为中国特有,不见于其他佛典所载。此外,该经提及的一些物产,如“梅”“艾”,不见于印度佛典,印度是否有此物产,尚存疑。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卷六)
:我们看玄奘《大唐西域记》及其他印度游记,及相关史乘,印度历史鲜有女主。北凉昙无谶翻译的《大方等无想大云经》(又名《大云无相经》)有谈到女人为“女主”的。但就是这部经在武则天时期,特别受到重视。据《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载初元年(689),,七月,……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当然,武周时期这部《大云经》是否为昙无谶本,亦或为这一时期的沙门重译,或指的是《大云经疏》,或是与昙无谶本没有关系,学界尚有争议。而菩提流志所译的《宝雨经》较梁译《宝雨经》也在中间加上一段“第四五百年中,法欲灭时,汝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经于多岁,正法教化,养育众生,犹如赤子,令修十善,能于我法广大住持,建立佛寺,又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供养沙门。”可见在武则天时期,这一种“女主立国”的经典特别流行,惜乎该类经典在佛典实在太少,于是就有人出来造假。据《旧唐书》第一百三十九《房张李列传》:房融于武后时,任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神龙元年正月中宗即位,房融下狱,二月流融于高州,虽遇中宗初嗣入奏此经之说多有可疑之处。但以此经取悦“女主”的动机是应该存在的。退一步说,此经就算与房融无关,在武则天时代,造经者以此邀宠应在情理之中。

《楞严经》的疑点,大略条陈如上,若上述说法成立,该经为中国人所造,断无可疑。当然,有人也许会想到,可能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带进了一些中土观念或物产民俗。其实不然,古代佛经的翻译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古代翻译家关于翻译标准与方法的讨论,自三国支谦写《法句经序》起就开始了隋广州大亮法师曾立“五不翻”[4],特别是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五种不译”[5]。可见佛教徒对佛经翻译非常慎重,决不至于如此粗疏。如果该经的翻译象《续古今译经图记》或《开元释教录》所记的那样,有译语、有笔受、有证义,更不会出现异文掺杂进去。另外有一些佛典是从西域如于阗、龟兹等地传出,而这些地方本身有可能受到汉地观念的影响。有些佛典如《贤愚经》、《六度集经》等经典都是。但此经据上所载,是从海路传入,既非编译,那么,后一种可能性也根本不存在了。

注释:
[1]吕澄.楞严百伪[].吕澄佛学论著选集(第一册)[].济南:齐鲁书社,1991.370.
[2]望月信亨.关于〈大佛顶首楞严经〉传译之研究,载《世界佛学名著译丛》之二十七《佛典研究初编》,台北华宇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年二月。吕澄《楞严百伪》,载《吕澄佛学论著选集》,齐鲁书社,1991年版.
[3]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五“城隍”条.
[4]见隋沙门灌顶著《大般涅经玄义》.
[5]认为遇到以下五种情况,应当只译梵音,不译梵文原意1)秘密语,如陀罗尼(咒语)不译;(2)多义词不译,如“薄伽”就有六项含义;(3)中国没有的东西不译,如一种阎浮树;(4)顺古例不译,如阿耨菩提,前人翻译都只译音,已成惯例;(5)生善故不译,能产生善意的词,只译梵音效果更好。如梵音“般若”使人听了感到含意深刻,产生信念,如果译为“智慧”或“妙智慧”,都会使人有浅薄之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03: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18-7-2008 07:08 PM 发表
从前自己是北传的信徒吧, 在接处南传和介入南传后, 如今没有留下一丝对北传的感激和挂念. 因为我终于成为正信的正统佛教了..

我的思想是, 若我是一贯教徒, 因为一贯道而认识佛教,最后成为佛教徒,然道我要感恩一贯 ...



讲出了我的心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7-2008 0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淫欲就是生死的根本呢?

以下是从先锋佛教论坛里的转来的一帖。在那里也有印顺法师关于这方面的评论。

http://www.xianfengfoxue.com/forum/index.php?s=f41a67c7f473ea87bb3381d97c6b16e9&showtopic=36&st=0

按:佛经讲戒律,很少有以淫为万恶之首,唯独《楞严经》说: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麈劳,淫心不除,麈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淫心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回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所以,欲望的恶果在《楞严经》这里不是归因于无明,而是归因于六根”——不但如此,汉传佛教口口相传的六根不净”“淫欲为生死之本(这是违背佛法的)等谬论,隐含着对对正常欲望的压制,这是彻头彻尾的灭绝人性的观点。


或许在前面的几个转帖里,给人的印象是虽说这楞严经是伪经,为中国人的作品。但如果他教导正确的佛法,那也未尝不可。但从这里看来又未必如此。

这一句话,若诸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有很大的问题。试问,色界天的众生其心还淫吗?试问无色界天的众生其心还淫吗?那么,他们是否已经不随其生死相续了呢?那么是否就意味着色界、无色界天众已经出轮回了呢?所以在宣化上人的教导里就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无论男人、女人,男的想女的,女的想男的,那就叫漏。
天上的魔和鬼神,都有五种的神通。什么五种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没有漏尽通;如果他得到漏尽通,他也就不会来扰乱你了。因为他没有得到漏尽通,所以他就还想做坏人,还想做恶人,来破坏你。可见这个漏尽不容易得的。
什么叫漏尽?我再给你们讲真了一点,就是你一天无论男人、女人,男的想女的,女的想男的,那就叫漏。你没有把这个念头断了,那就没有得到漏尽。
再给你们说深一层,我现在要给你们讲真了!若不讲真了,好像盖着盖儿摇,摇到几时,你们也不知道这里边是什么?讲真了,就是若你那个精不走了,那就漏尽了;你的精若走了,那就漏了。现在我把天地的秘密都告诉你们,你能精不遗失,那你就没有漏了。你不单精不走,你连那个念头、那个心都没有了──微细微细的那个念头,好像要有淫欲心的念头都没有了,那是漏尽了。现在明白了吗?天魔为什么没有漏尽?他就有这个淫欲心,鬼神也有淫欲心。


如果认为这“淫”就是生死的根本,轮回的根本。那么真的是歪曲佛法,误导众生了。四圣谛里的“集”(苦之因)并非只是指“淫欲”而已。

[ 本帖最后由 德源 于 22-7-2008 02:0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7-2008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有其议缔法趣
是否必定要执着每一字句?
得法者得精髓
逐法者逐其边末

“淫”非一定指"其事"
忘了有某经提到
某某天,执手成淫
某某天,相视成淫
...
可见“淫”非一定指"男女其事"
也可指不安住的心
请自行翻查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7-2008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經典的問題還是斷章取義的問題還是解讀經典的問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7-2008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我又又来啦 于 22-7-2008 02:23 PM 发表
经有其议缔法趣
是否必定要执着每一字句?
得法者得精髓
逐法者逐其边末

“淫”非一定指"其事"
忘了有某经提到
某某天,执手成淫
某某天,相视成淫
...
可见“淫”非一定指"男女其事"
也可指不安住的心
请 ...


请问某某天是指欲界天还是色界、无色界天?

[ 本帖最后由 德源 于 22-7-2008 02:3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7-2008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2-7-2008 02:27 PM 发表
是經典的問題還是斷章取義的問題還是解讀經典的問題呢?


如果经典有问题,再怎么解读还是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7-2008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22-7-2008 02:33 PM 发表


请问某某天是指欲界天还是色界、无色界天?


读了就忘了
要找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7-2008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我又又来啦 于 22-7-2008 02:35 PM 发表


读了就忘了
要找找........


不用找了,这些都在欲界天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7-2008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真假,小弟不知道,就大略说说吧:

人体有精气神,会因为各式各样的欲望和念头而被消耗了,所以现代人很难证得神通的缘故之一。男女的情爱性欲,都会造成漏。除了这些,举凡生气贪欲等等,都会造成漏。鬼神有神通,看不见,听不到,就暂且不提。精,很多人误会是“精子”,这就谬误。宣化上人说的话,很多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能精不遗失,那你就没有漏了。”每一个念头,其实都会造成精漏,而其中最难的,恰恰是淫欲的心。淫欲的心当中包括了各式的苦。较为确实的解释,也许是,淫欲心所有牵涉到的苦,个人认为,这也几乎概括了绝大部分的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7-2008 0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22-7-2008 02:34 PM 发表


如果经典有问题,再怎么解读还是有问题。


誰能保證經典是完整的呢?佛陀有親自檢閱過結集的經典嗎?有一說羅漢們的智慧不及佛陀,那你說羅漢們的結集會完整嗎?

我只是想盡量以中立的角度去看,並不是其他的。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22-7-2008 02:5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7-2008 03: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沒淫欲就斷生死?色界天眾生個個都已斷生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6-2024 01:26 AM , Processed in 0.12598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