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佐竹

佛說文字相時是要弟子們離相還是著相? 更新六月十一號:樓184 第8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2-6-2008 10:54 AM 发表
不解,也许我漏掉了什么重点。

五蕴
色= 物质
受= 领受
想= 想像
行= 思维
识= 分别判断

六根(人体的感官)
眼睛
耳朵
鼻子
舌头
身体
意识

六尘
色(眼看)
声(耳听)
香(鼻闻)
味(舌 ...


眾生的佛性被分化在五蘊裡(大涅槃經有記載)所以,通過五蘊、六根、六識接觸到的法「性」是不全面的,眾生往往會自行以自己的偏執來試圖圓滿這些片面的法「性」,因此而生諸無明煩惱了(原因是拼出來的圖不是原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2-6-2008 10:54 AM 发表
豆认为,绝大部分的我们虽真正了解文字相却又很难避免自己起心动念,依然不知不觉陷入其中,或者后知后觉不停犯同样的错误。豆浅见,就我本身纵然有些基本的佛学知识(知道)却缺乏实践佛陀的教诲()在日常生活上,依旧是没有意义的。

~〉 ~〉

豆的意思,六根原本都在,我们那颗没有受过训练的心才会因为五蕴的缘故对文字著相。而佛法的基础建立在之上,每个人的层次和机遇不同自然在不同的阶段修习佛法。而豆先要通过的阶段,实践佛陀的教诲在日常生活里、不断精进,才有力和智不著文字相。


起心動念是正常的,不覺得時候的起心動念是不究竟的(煩惱),覺得時候的起心動念是究竟的(智慧)
如果可以在「不知不覺」前知覺,或者是說盡力保持知覺─持戒就是一個培養時時刻刻知覺的方法─會改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2-6-2008 10:54 AM 发表
豆认为,绝大部分的我们虽真正了解文字相却又很难避免自己起心动念,依然不知不觉陷入其中,或者后知后觉不停犯同样的错误。豆浅见,就我本身纵然有些基本的佛学知识(知道)却缺乏实践佛陀的教诲()在日常生活上,依旧是没有意义的。

~〉 ~〉

豆的意思,六根原本都在,我们那颗没有受过训练的心才会因为五蕴的缘故对文字著相。而佛法的基础建立在之上,每个人的层次和机遇不同自然在不同的阶段修习佛法。而豆先要通过的阶段,实践佛陀的教诲在日常生活里、不断精进,才有力和智不著文字相。


起心動念是正常的,不覺得時候的起心動念是不究竟的(煩惱),覺得時候的起心動念是究竟的(智慧)
如果可以在「不知不覺」前知覺,或者是說盡力保持知覺─持戒就是一個培養時時刻刻知覺的方法─會改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11:42 AM 发表

若不見正。乃至不見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是為正見
竹:修正見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要保持對法(人事物)有正確(沒有偏見)的看法與認知,而有正確看法與認知以後也不會因為這樣的看法與認知讓自己亂了待人處事的方寸。

若見一切法離諸罣礙。非離罣礙。心無所著。是為正思惟
竹:修正思維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不被自己過去的認知或看法(也可能是習氣)蒙蔽自心,以致沒辦法好好去對法(人事物)作一個離開偏見的認知。

若見一切法無有邊際。稱無邊際平等善說。是為正語
竹:修正語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不說其(人事物)長短、好壞、是非等有邊之事,而以平等心闡述。註:至於要怎麼以平等心闡述呢,我想前面有提到了。

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無有動作。離悲慜心。本不生故。是為正業
竹:修正業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因把心處於「正道─前者三或後者四」而了然明白法(人事物)所展現的一面,並不是我們以煩惱心看到的那樣,而不於法「起」煩惱「心」「動」無明「念」,所以說是正業。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喜無瞋諸法不生。是為正命
竹:修正命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不於法(人事物)有喜歡、不喜歡、瞋、不瞋或有借題發揮之舉而隨法(人事物)於「該時該界該因緣」的展現時保持清淨心般的去圓滿自身於所投生之處的因緣。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有起滅無有力用。是為正精進
竹:修正精進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要保持心對法(人事物)以自然對待而不生有、無、起、滅的想法。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無有知覺離諸思惟。是為正念
竹:修正業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正常「會有的」念是不對法(人事物)上因相起諸與法(人事物)「不匹配」的念,然後不於一切法(人事物)有著要知覺或思維法(人事物)的某方面,而導致自己忽略了大局。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自性非性。而能遠離無有所著。是為正定
竹:修正定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能與對其(人事物)的本來面目或是自認為是其的本來面目保持一個距離,而此距離不是因為執著而做。


我看到你的解释是,“要如何如何”等等的。

老实说,我也不明白到底要怎样做。

你能解释要怎样才能做到这样的境界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2-6-2008 12:00 PM 发表


我看到你的解释是,“要如何如何”等等的。

老实说,我也不明白到底要怎样做。

你能解释要怎样才能做到这样的境界吗?


是的,那是我的不好,沒有把事情交代清楚。
八正道的境界是成就佛果,不是成就八正道。所以,你所說的境界應該是佛果了吧。
如果是那樣,那你要知道的怎麼做,那麼就要依你所修的法門而定了,上面提的是在修八正道時,如何調心的理論,那理論可以配合修持的法門而做更廣泛的調整,所謂「事理圓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1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11:48 AM 发表


石頭甚麼時候說牠無知覺?

你去用石头来砸你的头,看谁有知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6-2008 1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11:43 AM 发表


如果不用梵文,那是用哪一種文呢?

是佛陀时代的主要语言-巴利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1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s 于 2-6-2008 11:22 AM 发表

先不说此经典的真实性,但是用梵文来口述、相传,着典已经违反律法了。


为什么会违违反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2008 1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eessearle2004 于 2-6-2008 12:28 PM 发表


为什么会违违反律法?

在佛陀时代,梵语属于高级语言,一般贫民百姓都不会或禁止使用,
佛陀为了使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他的法,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s 于 2-6-2008 12:18 PM 发表

你去用石头来砸你的头,看谁有知觉。


用石頭來砸我跟砸你的知覺一不一樣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s 于 2-6-2008 12:19 PM 发表

是佛陀时代的主要语言-巴利文。


哦。。無論怎麼說,還是人的語言咯,可以這樣說嗎?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2-6-2008 01:2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s 于 2-6-2008 12:36 PM 发表

在佛陀时代,梵语属于高级语言,一般贫民百姓都不会或禁止使用,
佛陀为了使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他的法,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


那就是說當時佛陀是以巴利文講經說法?
據我所知,有一些經文,是以梵文記載的,那是不是後期人們用來記載的呢?還是一開始就是以巴利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 佐竹 的帖子

不瞒你说,以上我对五蕴、六根及六尘的概念来之 《图解心经》 这本书:


文字相不过是我们 “看”到 的之中一个偏差,事实上任何一种人体感官都是左右我们的心而产生偏差。

我之所以会联想到五蕴、六根及六尘,是因为 《心经》 说明了偏差的来源、烦恼的根本。后半段我引经据典,择 《法句经》 关于“心”。是尝试说明我们的心是难以控制、防护的,唯有训练自己的心才能摆烦恼。而戒、定、慧三不漏学则是途径/方法。只是每个人的层次、机遇不同,自然在不同的阶段修习佛法。

请问怎样才能是 “全面” 的法「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12:05 PM 发表


是的,那是我的不好,沒有把事情交代清楚。
八正道的境界是成就佛果,不是成就八正道。所以,你所說的境界應該是佛果了吧。
如果是那樣,那你要知道的怎麼做,那麼就要依你所修的法門而定了,上面提的是在修八 ...


老实说,我还是不明白你要表达的。

以下面的句子为例,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無有知覺離諸思惟。是為正念
竹:修正業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正常「會有的」念是不對法(人事物)上因相起諸與法(人事物)「不匹配」的念,然後不於一切法(人事物)有著要知覺或思維法(人事物)的某方面,而導致自己忽略了大局。

我还是看不出你要解释的跟这句子有任何的关连,而且也一头露水。可否清楚一点的解释呢?

一切法念念不生 - 这是指什么呢,如何能做到于一切法念念不生呢?
无有知觉 - 如何是无有知觉呢?
离诸思维 - 如何离诸思维呢?

回到正见,

若不見正。乃至不見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是為正見
竹:修正見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要保持對法(人事物)有正確(沒有偏見)的看法與認知,而有正確看法與認知以後也不會因為這樣的看法與認知讓自己亂了待人處事的方寸。

为什么我们会有偏见呢?如何可见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呢?

八正道应该就是把提供我们一个道路朝向涅盘,这道路不是应该始于我们现在的脚下吗?你知道要怎么走你所提的八正道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2-6-2008 01:33 PM 发表
不瞒你说,以上我对五蕴、六根及六尘的概念来之 《图解心经》 这本书:


文字相不过是我们 “看”到 的之中一个偏差,事实上 ...


首先,之前我的對豆所提出的五蘊、六根等的回帖只是在補充或提供看法,沒有別的異議咯。
原來如此,這本書我也有看過,只是沒買,因為價錢問題,好像是60+馬幣,如果沒記錯。
我自己最近在看一本「般若心經研討」由三慧學處倡印的。這書裡有提及五蘊產生和識的關係之類的東西,還不錯看。
分享一下裡面提到的五蘊:
「真如乃法界平等之一大理性,五蘊乃緣起之宇宙萬有。真如隨緣而成五蘊萬有之現象。。。而五蘊萬有之生成皆依真如為本體。」P169

请问怎样才能是 “全面” 的法「性」?
當你看到全面的法「性」時,自己和他人的煩惱無明就不生起了,也就是說看人事物時,不只看單方面,就可以解決很多事情,何況是把事情的全面都看出來了。
套回豆的一句話,要做到能「全面」的法性,就得從三無漏學開始了,這樣事理才有辦法圓融。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2-6-2008 02:4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2-6-2008 01:45 PM 发表
老实说,我还是不明白你要表达的。

以下面的句子为例,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無有知覺離諸思惟。是為正念
竹:修正業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正常「會有的」念是不對法(人事物)上因相起諸與法(人事物)「不匹配」的念,然後不於一切法(人事物)有著要知覺或思維法(人事物)的某方面,而導致自己忽略了大局。

我还是看不出你要解释的跟这句子有任何的关连,而且也一头露水。可否清楚一点的解释呢?

一切法念念不生 - 这是指什么呢,如何能做到于一切法念念不生呢?
无有知觉 - 如何是无有知觉呢?
离诸思维 - 如何离诸思维呢?

回到正见,

若不見正。乃至不見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是為正見
竹:修正見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要保持對法(人事物)有正確(沒有偏見)的看法與認知,而有正確看法與認知以後也不會因為這樣的看法與認知讓自己亂了待人處事的方寸。

为什么我们会有偏见呢?如何可见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呢?

八正道应该就是把提供我们一个道路朝向涅盘,这道路不是应该始于我们现在的脚下吗?你知道要怎么走你所提的八正道吗?


那我還得向你道歉一次,恕我無智慧把事情一次解釋清楚。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無有知覺離諸思惟。是為正念

竹:修正業的方法就是:
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正常「會有的」念是不對法(人事物)上因相起諸與法(人事物)「不匹配」的念,然後不於一切法(人事物)有著要知覺或思維法(人事物)的某方面,而導致自己忽略了大局。

我还是看不出你要解释的跟这句子有任何的关连,而且也一头露水。可否清楚一点的解释呢?
一切法念念不生 - 这是指什么呢,如何能做到于一切法念念不生呢?
竹:不是一切法念念不生,少了一個字,是「於」法念念不生。於者對也,對一切法念念不生。一切法是比較廣闊,那我就舉一切法裡面其中之一法來作解釋咯。第一例子舉例:當你看到一顆鑽石「比喻法」躺在馬路邊時,一個貪心的人的第一念是甚麼?他的第一念或許是「這是鑽石」第二念「貴重物品」第三念「錢/發財」第四念「沒人的」第五念「我要」。。。。直到把這顆鑽石佔為己有後第N念還是繼續跑出來。這些念就是所謂的念念了。
至於如何做到於一切法念念不生呢,我以剛才的例子作「第二例子」繼續解說。如果當時,那個貪心的人看到鑽石的時候,藉著平常所學的佛理戒律篇之不偷盜,那麼當時的他的心就會因為有不偷盜的觀念保護,而不生起其他的妄念雜想了。要做到於一切法念念不生,就得看你把心安在何處了。
无有知觉 - 如何是无有知觉呢?
竹:當五蘊還未被淨化時,基本上對法的知(認識)覺(感受)都會有所偏差。無的意識不是在指丟掉或是去掉,而是在指「別讓心去跟他配合」,也就是說別讓因心和對人事物生起的認識或感覺融合在一起,這樣會造就很多妄想執著。延續以上的「第二個舉例」:剛才看到鑽石的人如果不以第一個例子中提到的對鑽石的那種知識和感覺,那麼接下來的念頭就生起不了咯。
离诸思维 - 如何离诸思维呢?
竹:離諸思維呢是指完結第二個例子的心態:當那個人因為守護戒律而不取鑽石後,可能會生起持戒成就之想(造成我慢、我執或法執)所以呢,在決定不取鑽石以後,就別在做其他的想法了,做時下因緣所需之事(如果那人是在回家路途上,那麼就以像還沒遇到鑽石那樣的心情繼續行路)就好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若不見正。乃至不見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是為正見
竹:修正見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要保持對法(人事物)有正確(沒有偏見)的看法與認知,而有正確看法與認知以後也不會因為這樣的看法與認知讓自己亂了待人處事的方寸。

为什么我们会有偏见呢?如何可见
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呢?
八正道应该就是把提供我们一个道路朝向涅盘,这道路不是应该始于我们现在的脚下吗?你知道要怎么走你所提的八正道吗?
竹:偏見因為對人事物以正見視之而產生的。至於那個如何見一切無性,關鍵就在於那個人對法性的體悟程度了。當那人對法性有了正體悟以後,那麼他就會自然而然以他所體悟的來見一切法了。
八正道如你所說的是提供涅槃之路,也是需要踏踏實實去實踐的,我舉的八正道是要說明過去佛對文殊菩薩講的和對別人講語言上的差別在哪裡。我並沒有不認同誰或認同誰。阿含經裡說的合適我,我也需要,別的經典裡說的,我也一樣需要,因為佛說的都會合適我,只是在甚麼時間能夠用得上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2008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10:43 AM 发表
古印度文明會沒有文字的可能嗎?王宮裡的使用的文書也需要文字來記載的吧?這句是佛陀對仁王也就是波斯匿王說的。
至於口傳經文是顯示了當代人們對經典的恭敬的文化和習俗,就好比吠陀經一樣,
「神的語言,凡 ...


有语言可是没有文字,当时没有文字是没有纸吧?

后来经文才在Sri Lanka用贝叶记录下来,不是吗?

真不明白为什么LZ说经文神圣,不可记录下来?

看看这些疑点,我敢肯定这些文字游戏的经文根本不是佛陀的教导,而是后来的人,开始把佛陀当哲理来讨论,而演变出这种文字游戏的经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_pang 于 2-6-2008 02:58 PM 发表


有语言可是没有文字,当时没有文字是没有纸吧?

后来经文才在Sri Lanka用贝叶记录下来,不是吗?

真不明白为什么LZ说经文神圣,不可记录下来?

看看这些疑点,我敢肯定这些文字游戏的经文根本不是佛陀的 ...


當時文字是不是寫在紙上還是別的物質,有待考證咯。
那是在SRILANGKA發生的事情,應該如你所說的。
那神聖的不是我說的,是吠陀教他們的想法。我好像有放資料連接?
文字遊戲是人在玩的,不是文字自己在玩的,邏輯上是這樣。佛他自己沒靠經文成就正覺,我想他老人家教出來的東西也不會限定在文字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03:05 PM 发表
邏輯上是這樣。佛他自己沒靠經文成就正覺,我想他老人家教出來的東西也不會限定在文字裡。


所以说,不要去相信这些有疑问的经文,自己去修行,去体验,你就会知道佛陀指的道路是清清楚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03: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_pang 于 2-6-2008 03:09 PM 发表


所以说,不要去相信这些有疑问的经文,自己去修行,去体验,你就会知道佛陀指的道路是清清楚楚。


經文是用來參考的咯,如果經文是那麼的有疑問,我想那是個人的疑問吧?畢竟,三藏經典存世已經上千年了,如果有所謂的疑問經,我想很容易就會被「自己去修行,去體驗,然後知道佛陀指的道路是清清楚楚的得道人士」從這世上去除了。我這樣說,有問題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0-6-2024 10:17 AM , Processed in 0.06926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