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分享上篇文章顺序下一节~
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修學佛法的人,目的是成佛,成佛需要兩種資糧,一是智慧,二是福德。佛經裡講“佛法如大海,唯智能入。”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未成道之前叫喬答摩.悉達多,悉達多的母親是摩耶夫人,大眾知道佛陀的母親是誰嗎?就是般若。所以《大智度論》中講,“般若波羅密”是諸佛之母,一切諸佛,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皆從“般若波羅密”生。遊url=home.php?mod=space&uid=246434]@[/url] 裡,“般若”是智慧,“波羅密”是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羅密”就是由智慧而到達彼岸,也就由智慧而得解脫。因為慧是斷惑證真。智慧可以使我們看到世間萬 物的真相,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即無實體的真相。佛在經中曾講了一個比喻,學佛的人如果沒有智慧,就像盲人進入寶山,只能空手而歸。可見智慧 在佛教中所佔的重要地位。那麼有人一定會問,沒有智慧的人就不能學佛了?從佛教的意義上講,只有證道成佛的人才算是有了般若波羅密智,證得了慧眼,普通的 人都沒有這種智慧。那麼如何才能獲得這種大智慧呢?這就要修慧。
平常我們一樣的生活,但是當我們生活中有了般若,我們的生活就不同了。古語道:“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更不同。”一個農民也渡過他的一生,一位教 授也渡過他的一生,一位哲人也渡過他的一生,但是他們的人生是各自不同。有人渡過有意義的一生,有人渡過無意義的一生,有人渡過煩惱的一生,有人渡過快樂 的一生。人生中有了般若,我們就可以渡過有意義的一生,快樂的一生。
--------------------------------------
这里我本身并不苟同目的是成佛这一小述-我比较倾向于这个~「成道」:理法即是佛陀 依據宇井伯壽博士的考察,完整的佛傳編述大約出現在紀元一、二世紀左右,較早傳到中國的佛傳,如後漢獻帝時翻譯的《修行本起經》、《中本起經》、《興起行經》等,也只記述成道前後之事蹟,故不算是完整的佛傳。到了眾護(僧伽羅剎)的《僧伽羅剎所集經》與馬鳴的《佛所行讚》才有專門編述完整佛傳之傾向。這些經典皆以歷史與神話以及本生談混合的方式,來敘述佛傳,其內容與當時印度最盛行的健陀羅(Gandhaara)彫刻表現出來的佛傳故事,頗為相似。所以在現今的《阿含經》中,找不出專門敘述純粹歷史上的佛陀之佛傳,是理所當然的。[5] 雖然如此,但在《阿含經》中還是可以窺見佛陀一生中的重要事跡。其中,筆者認為成道、初轉法輪、入滅的意義,與整個佛陀觀的開展有密切關係。 據說,悉達多(Siddhaartha)決定放棄多年日食一麻的苦行生活,即往尼連禪河(Nera~njanaa)沐浴,然後接受牧羊女難陀婆羅闍(Nandabalaa)的乳糜供養。體力恢復後,於一棵菩提樹(a`svattha)下靜坐冥想,不久就得到解脫、証悟。[6] 「成道」之巴利語是 abhisamboddhi,意指正覺、等覺,而由此衍生出 4. 嚴格說來,現今所見的這些資料(律藏與阿含經)乃部派所傳,其間或有部派之取捨、潤色。再則,這些資料有不少是佛陀所暗示,或僅說示輪廓,由佛弟子漸次撰輯而成的,所以不能說皆是佛的一代所說的。但因這些資料能真正顯發世尊的精神,所以也受到與原始佛說同一的待遇,而且有關原始佛說的記錄,其全體亦只能求之於這些資料中。因此這些「經」與「律」,可以說是代表部派未分化前的佛教。(參見木村泰賢《原始佛教思想論》,pp.37-38) 5. 參見宇井伯壽<阿含に現はれたる佛陀觀>,收於《印度哲學研究》第4卷(東京:岩波書店,1965年),p.114。 6. 以上詳見《佛所行讚》卷3(《大正藏》第四卷,頁二十四中~下,以下簡稱為T4.24b-c)。
頁121 正覺者、等覺者(sammaa-sambuddha)以及佛陀(buddha)等名稱。[7]「成道」表面上看來,就是一人間的悉達多成為覺悟者(佛陀,buddha)的過程。然廣義地說,「成道」係指佛陀所說的一切法皆依於「成道」而成立,或者至少說此一切法皆蘊育於「成道」。再則,我們一般所謂的「佛(陀的)法」,乃是由「成道」開展出來的。 佛教說「正覺」跟西方認識論(epistemology)所說的「知識」(knowledge)是不同的。即,西方的「知識」是指主、客相對之下而有所知。然佛教說「正覺」是要求進入能知(認識的主體)與所知(認識的客體)未分之狀態,結果達到主(修行者─能知)與客(所證得的法─所知)渾然一體。若把這樣的說明應用到佛陀的「成道」,則「成道」之前是佛陀(主體)與法(對象)二元對峙的立場,但佛陀由於「成道」而徹底地體驗了與「法」渾然一體的經驗。
-----------------------------------
其实每每自己一有新的领悟和新的思考问题时--终能明白有句俗语绝对不适合用在佛法修行中-那就是【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自己一味自我渐进-在没有原始佛法根本根基的主导很容易的就迷失或者讲得俗话点会入魔!!戒和定可以简单的说就是有牵制-纠正-沉淀。。。等等等的作用当我渐巡渐进时。。。因为当自己不认为自己有错或者做错或者错加于人时-那才是最可怕的-一个小比喻~~
小偷其实知道自己去偷东西是犯法不对-心理当然会有心虚感-就算是时势所逼也还会良心谴责--但是当有一天他的思维完全可以因某种理解和开示而不再有心虚-良心谴责时-这个才是祸源的开始--【是社会的错【我找到工就不去偷】-是对方的错【他钱多啊还那么招摇】-那么多人偷也不差我一个。。。】等等等的念所盖过了-整个社会主体模式因为这样的念形成了交错混乱对阵中--所谓乱世-末法-末日等等正是因为如此的说
待续
风起云涌
光宗语录~入世未深-何来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