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楼主|
发表于 6-4-2011 05: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hahahaahahaha, 那麼高哦笨蛋18 发表于 5-4-2011 11:34 AM
 
 
 人有高矮,佛性无高矮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6-4-2011 06: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面包说 于 6-4-2011 06:09 AM 编辑 
 "求道诸比丘。舍离恶言论。常以欢喜心。独处于闲静。"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首偈的最后一句。
 
 昨天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该要常常观察自己有没有犯过失而不是去观察别人有没有犯过失。因此我们知道,当我们一直都是在找别人过失,挑别人毛病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不是真正在学佛的人。
 
 关于这一点我们自己一定要认知的非常清楚,因为我们知道,要是我们自己不认清这个事情的话,别人敢不敢来告诉我们呢?我们要知道啊!以我们这么小的肚量,我们很难接受别人的劝告的。所以这一桩事情自己要不自己反省,那么我们学佛肯定是不会有多大进步的。
 
 今天释迦牟尼佛又告诉我们,“求道诸比丘”,也就是佛陀用比丘来代表学佛的人,应该要“舍离恶言论”,要舍弃那些不好的言论。
 
 今天我们仔细来看这句“恶言论”,其实这个里面的范围很广啊!我们自己常常犯这一句“恶言论”我们自己不知道啊!那么什么是“恶言论”呢?
 
 我们看看现代这个时代,因为西方教育普及,大家看到认为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通常都是口诛笔伐,不会留一点余地。这种都是属于“恶言论”,因为态度凶恶啊!
 
 也许有人要说了:“我不这么说的话,难道让这些人胡作非为,让这些不正确的思想广为流传吗?”。那么我们自己要问自己了,我们那么样的凶巴巴的言论难道就真的帮助了正确的思想流传开来了吗?
 
 假如对方可以接受的话,那么是因为对方的修养好,而不是我们恶劣的态度使对方害怕而接受,这是我们自己要反省的地方。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年头修养好的人有多少个呢?所以真正接受我们用恶劣态度说出来的话实际上会有几个人接受呢?
 
 所以别人犯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假如对方信任我们的话,我们可以私底下规劝对方,就算是私底下也一定是用温和关爱的态度来说,对方如果感到我们真的是关心而规劝,那么相信他也会感动。就算不接受,至少也不会反目成仇结恶缘。
 
 那么再来就是佛陀教导我们的“默槟”,也就是对于对方的过失我们不去议论不去举发。那么也许有人要问了,这么做不是很消极吗?
 
 那么我们就要认知清楚了“默槟”一点也不消极,为什么呢?这个里面有大道理在。我们都知道大学里面有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默槟”的道理就与这句话相仿佛。怎么说呢?
 
 我们想想,我们默槟的时候,是不是什么都不做了?就静静的傻傻呆在一边?假如是这样就真的是消极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做出正确的样子给犯这个过失的人看,那么才能感动这个人回头啊!这个人为什么感动呢?因为当我们做出正确的示范给他看的时候他会发现自己错了,而这时候我们又没有去指责他,所以他自己也会感动啊!感动以后他以后还会不会犯错呢?不会啊!这就是修身了以后才能感动别人的道理啊!
 
 也许大家对于这个道理还是不大清楚,所以面包引一段故事来说明:
 
 曾经有个读书人许衡,逃难到一个地方,路边有很多梨树,其他人好像如获至宝,把梨子统统摘下来吃,许衡坐在树下却一个都没有吃,他们就过来说:你怎么不吃?
 
 许衡说:那不是我的。
 
 接着这些人说:逃难,根本不知道是谁的。
 
 其实他们也在找借口。
 
 许衡告诉他们:梨树没有主人,但是难道我的心没有主人吗?
 
 结果让这些逃难的同胞都心生羞愧。他在那里履行道德,绝不贪婪、绝对廉洁的时候,对每个人都有震摄的力量,这就是「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
 
 所以我们在公司里面,大家都习惯把公物拿回去,而我们却能洁身自爱,绝不乱用私拿公物,甚至于复印纸都是两面印,尽心尽力节省公家的财物,这些细节无形当中会让同事慢慢收敛。这就是「道德之威」,人家看了心里很安详、很舒服,慢慢的风气就可以转变,家风跟团体的风气就开始强健起来。不管在哪个行业都能尽这样的心力,只要做榜样就能真正感动别人,转化不良的风气。
 
 所以错误不是用嘴巴来说的,往往自己真正的德行才可以真正的感动一个人回头,所以默槟的道理就在这个里面啊!我们要深深去反省。
 
 那么最后说到“常以欢喜心。独处于闲静”。这一句话是说明,一个人真正明白人,会欢喜清静啊!这就是所谓的“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啊!
 
 所以我们看看,当我们烦这个烦那个的时候,我们的样子都很忧愁啊!那么这些事情要如何放下呢?要远离热闹的地方啊!这是我们初学佛的人要知道的!否则我们初学佛的人,定力智慧都不够,遇到事情了怎么可能不放在心上呢?所以要远离这些拉拉杂杂的东西,保护我们自己的清净心重要啊!
 
 所以今天读了这一句,我们要知道恶劣的态度不能帮助别人,只有自己真正做到了,那么别人才会真的会过头来,这才是真正的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7-4-2011 06: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 
 "希有世尊。耽著愦闹。乃有如是。无量过恶。退失功德。无有利益。增长烦恼。堕诸恶趣。远离白法。何有菩萨。求善法者。闻是过失。而不乐于。独处闲静。"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到了这里是一个段落,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关于这个惯闹的过失,我们学佛人知道了应该要遵从佛陀教诲,要远离这些热闹场所啊!
 
 当释迦牟尼佛说完了这首偈之后,弥勒菩萨就发言了。我们看看弥勒菩萨说些什么。
 
 首先弥勒菩萨赞叹佛陀“希有”啊!这个赞叹我们要学习啊!佛菩萨的一言一行都是表演给我们看,要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今天普天之下人人都是斗争坚固,那么我们要不要去指责那些人:“你们统统都不要吵了!”?我们这么说大家就会静下来了吗?不能啊!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赞叹啊!虽然这个人很坏,但是人总有好的一面,我们就只赞叹他好的那一方面。纵然那个人没有那么好,但是他听了我们的赞叹,心里面会欢喜啊!那么当然好的地方他就会再加强了。比方说一个人扫地很干净但是拖地很肮脏,那么我们赞叹他扫地很干净,他当然高兴,而且很可能因为知道别人有在注意他,所以也联想到自己拖地原本是随便的拖,后来也认真的拖地板了。那么这时候我们赞叹的就对了!
 
 假如我们不去赞叹这个人,而告诉这个人你拖地板很肮脏,那么这个人会怎么样呢?当然如果是我的话一定信心大受打击,很可能连扫地都随便的扫两下就算了。所以今天弥勒菩萨为什么要赞叹佛陀呢?是不是拍马屁呢?当然不是,佛已经没有我执,怎么还会喜欢人家赞叹呢?
 
 弥勒菩萨这句赞叹是在教育我们,也是在告诉我们佛陀所说的这些话值得我们学习啊!
 
 所以要解除世间的纠纷,多多赞叹别人这个功德大啊!我们不要小看我们的赞叹。当我们赞叹别人的时候,这个影响会多远呢?当这个风气传开来的时候,那么小则个人家庭,大甚至可以到国家世界,所以我们一句赞叹功德多大呢?促进世界和平啊!这个不是开玩笑,这个是认真的。因为人一定是从自己本身做起,从而影响家庭。而一个家庭假如有好的风气,那么进而就影响整个社会。当社会都有好风气了,国家自然而然就也祥和了。而一个国家祥和了,那么世界和平就指日可待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清楚啊!所以不要看轻我们自己的每一句话,我们要效仿佛菩萨的行持啊!
 
 那么弥勒菩萨今天为我们作一个总结,喜欢凑热闹有这么多的过失。弥勒菩萨也为我们总结了几个要点:“退失功德。无有利益。增长烦恼。堕诸恶趣。远离白法。”,那么怎么还会有希望学习善法的菩萨听到了这些过失还不欢喜独处闲静呢?
 
 我们以往的过失,喜欢凑热闹说是非,我们还可以说是“不知者无罪”,因为没有人告诉我们啊!而今天在这里,我们已经学习到了这些道理。那么我们真的要遵守佛陀教诲啊!
 
 我们要知道,当我们不知道而去犯这个过失的话,这属于是过失;但是当我们已经知道一件事情是错误的我们还去犯,那么我们要知道,这样就属于过恶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 
 |  |  |  |
 
|  |  |  
|  |  | 
 |  | 
 
 发表于 7-4-2011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人有高矮,佛性无高矮面包说 发表于 6-4-2011 05:17 AM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真的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8-4-2011 05: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真的阿彌陀佛笨蛋18 发表于 7-4-2011 07:50 PM
 
 
 哈哈,假如有真的阿彌陀佛,是不是也代表有假的阿彌陀佛?那么不就有两个阿彌陀佛了?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8-4-2011 06: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为。世话中过。若观察时。菩萨应住。决定之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弥勒菩萨为我们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耽着“世话”的过失是什么?所以我们又有东西好好的来学习了。
 
 相信诸位同学都有前往听法师或者居士讲经说法,那么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经验,就是到了最后问答环节的时候,通常我们的脑袋都空空的,什么话都问不出来,因为法师或者居士在讲席当中已经把道理说得很清楚了,所以我们什么也问不出来。
 
 因此我们在佛经里面常常看到一些提问的人,这些人怎么样呢?这些人慈悲啊!慈悲在什么地方呢?慈悲在知道我们不明白某一些道理,所以代替我们向释迦牟尼佛发问啊!那为什么在场的那些人不自己问呢?就如前面面包所举的例子,这些人听完佛所说的以后,脑袋空空啊!都不知道要问什么?
 
 但是弥勒菩萨慈悲,知道某一些道理现场的听众还没有透彻明白的,所以就为这些人发问。所以很多时候在佛经里面向佛陀的提问并不是发问的人不知道答案,这一点我们自己要认清楚啊!很多时候是为了我们这些不知道的人而装不知道,所以读佛经都可以感受到这份慈悲,所以读佛经快乐啊!从里面我们也学习到,要处处为别人着想啊!
 
 那么今天弥勒菩萨所问的目的是什么呢?当我们彻底的知道一件事情的弊端的时候,那么我们绝对就不会去做,而且不去做了还不生烦恼。打个比方,小孩子都喜欢玩水,尤其看到小溪流的时候恨不得马上跳下去玩。如果大人在小孩子看到溪流的时候不让他们下去,这些小孩就苦恼啊!
 
 那么假如这些小孩见识过鳄鱼的恐怖,譬如说看过鳄鱼吃掉溪流上面的小动物,那么这些小孩就也心甘情愿的不敢下水了。
 
 今天我们也一样,前面听释迦牟尼佛说不可以说“世话”,但是怎么样呢?我们的烦恼习气促使我们去说这些话啊!就好像小孩子想下水玩一样。那么佛陀所说的我们信还是不信呢?最好的方法是我们自己去观察,佛所说的这些道理对还是不对。这样我们才会心甘情愿的守住这一条。
 
 这里所说的“决定之义”就是真实的事理。我们要是真的知道了这件事情的真相,那么我们就不会在这个里面生烦恼了。所以学佛怎么学呢?学了这些道理要观察自己有没有做到。怎么观察呢?看看自己学佛之前的烦恼少还是学佛之后的烦恼少。假如我们学佛了以后烦恼还是一样,这就是我们自己学佛学错了。
 
 我们不可以怪别人,总的来说还是自己没有做到佛陀的教诲,假如真正做到了佛陀所教导的方法,那么烦恼肯定是会慢慢减少的。所以我们自己要努力啊!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9-4-2011 06: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佛言弥勒。 
 "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世话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住决定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昨天弥勒菩萨代我们向释迦牟尼佛发问,询问世话的过失,所以佛陀也非常慈悲,欢喜的为弥勒菩萨解答。
 
 这时候我们要注意了,佛陀在此时用了“初业菩萨”,也就是初学者啊!谁是初学者呢?我们是初学者啊!我们学佛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自己学习到什么程度我们自己应当要知道。要知道我们是不是初学者其实也很简单,不需要去问“高人”,我们自己就可以知道了。
 
 是不是有神通就不是初学者?又或者“学佛”或者研究佛法很多年了就不是初学者?这个可不一定啊!我们学佛人要重实质不要重形式。学佛很多年与神通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那么这个实质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学佛是要帮助我们断烦恼,而断烦恼里面决定是在我们自己有没有遵守佛陀的教诲。那么佛陀最基本的教诲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本经前面所教导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果我们自己对照本经的教诲以及我们自己现在目前的生活状况,如果我们的生活行为还是很多违犯了这些教诲,那么我们是初学者啊!就好像学校考试不及格一样,“留级生”啊!纵然读了很多年,考不上去啊!还是停留在原地,这点我们自己要注意啊!不是学佛很多年自动升级的,没有这么便宜事情啊!
 
 那么佛陀告诉我们初学者应该如何做呢?初学者应该要观察世话的过失有二十种,因为观察到这些过失的话,我们初学者才会知道事实真相,才会心甘情愿的遵守这一条而不生烦恼。
 
 那么为什么不说世话会那么辛苦呢?这一点我们要想想了,去咖啡店或者makmak档看看就清楚了,我们都喜欢找朋友吹水闲聊啊!不这样做我们感觉辛苦啊!就是这个道理啊!无量劫的习气让我们不做一些事情会很辛苦啊!所以就生烦恼了。
 
 所以要遵守佛陀教诲而不生烦恼我们就要明白道理,明白了道理才会甘心情愿的守住佛陀教诲,这就是弥勒菩萨为我们初学者发问的原因。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0-4-2011 07: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闻。"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喜欢说世话的第一个过失。在还没开始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我们自己本身学佛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虽然今天学佛也很多年了,但是对于佛法的好处我们得到的少啊!我们自己要知道这一点。怎么说少呢?我们自己仔细的比较一下,我们学佛前烦恼多一点还是学佛后烦恼多一点?假如我们对人对事还是跟从前没有学佛时候一样,那么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在学佛,贴切的形容是把佛法当作一门学问来看待,并没有自己身体力行,所以我们不得利益。
 
 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把佛法当一门学问来学而已呢?这里面包就打个比方:我们常常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那么我们对待一切众生是不是都如对佛一样恭敬了呢?所以我们自己惭愧啊!我们学佛都是挂在嘴巴上面讲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装模作样骗人的。别人虽然不说,但是我们自己要知道啊!如果自己都不知道,那么真的我们做人做得可怜啊!可怜在什么地方呢?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我们没有办法改正过来啊!
 
 所以今天我们学习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我们不要往外看别人了,我们学佛首先要看住的是自己有没有做到啊!这才是学佛正确的态度。
 
 那么今天这一句佛陀开始为我们说出喜欢说“世话”有二十种过失,我们要仔细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犯了这个过失。
 
 “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闻”。这项过失我们自己思考,这个很普遍的过失啊!我们自己仔细看看,今天资讯传播的媒体发达,很多事情我们在电视机前面,电脑广播都知道得很多也很快,那么这些都是什么呢?属于“世话”的范围啊!可能这么样说大家不清楚,那么最明显的例子都是我们所谓的“科学知识”,这个是现代人最骄傲的“世话”了。
 
 我们现代人一般上知道了很多资讯以后会怎么样呢?自以为了不起了,就好像一个都市人会怎样看待一个乡下人呢?骄傲啊!假如这个乡下人是读了很多佛经的出家人呢,这个都市人还是怎么样?大家心里都有数吧!
 
 所以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没有对出家人的恭敬了,都以为自己学问丰富,反而是别人应该跟我们学习。这个是过失啊!
 
 那么面包就再为大家举个例子,我们看到乡下人对待老师以及都市人对待老师的态度就知道了。乡下人由于自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学问,所以对待老师恭敬啊!都市人呢?往往学历很高,所以还会“教训”老师哪里不对。所以我们要是喜欢这些世间学问以及言论的话,往往就也觉得自己学问丰富,看不起别人了。
 
 那么我们这里看到一个问题,要是我们学习的是佛法会不会也犯这个过失呢?因为这句经文提的是喜欢“世话”,或者说是喜欢世间法或者学问,那么学习佛法会不会有这个过失呢?
 
 老实说,前面面包也为大家报告过,当我们学佛但是没有身体力行的时候,那么我们虽然学的是佛法,但是这个跟世间学问没有什么分别,因为都没做到啊!佛陀教导我们要尊敬一切人,我们虽然学了做不到那么又有什么用呢?这等于跟学习世间法一样啊!
 
 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千万不能搞错了,以为自己捧着佛经来学习就是出世法了。学佛是什么呢?要学习佛的行持才叫学佛啊!研究佛法叫佛学啊!佛学还是属于“世话”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啊!
 
 所以今天学习到这里我们知道,烦恼怎么来的?从我们自己的行为而来。错误的行为绝对会带来烦恼。所以我们学佛要真正做到才能得到佛法的好处啊!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1-4-2011 06: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二者。于诸诤论。多起执著。"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话”或者说喜欢世间法的第二个过失。
 
 昨天为大家报告过,纵然我们学习的是佛法,如果没有把这些佛法落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学习佛法,但是实际上我们学习的还是世间法,因为佛法是重实质不重形式的。所以并不是在佛学院或者寺庙里面学佛才叫学佛。假如我们真正把佛陀教诲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之中,那么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真正在学佛,这一点我们要认知清楚。
 
 所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并不是说打坐诵经的时候没有烦恼,但是一没打坐诵经烦恼又起来了,这样的话我们就误解了学佛的意思了。
 
 好了,那么我们回到经文,“于诸诤论。多起执著”。那么我们不去看远的,我们看近的,我们也不去看世间人在诤论什么,我们看看自己学佛的同学都在诤论什么。
 
 就如同前面我们所学习到,当我们没有落实佛陀教诲,无论所学的是不是佛法,那写都是属于世间法或者说是世话。所以我们学佛的同学都喜欢诤论什么呢?诤论“佛法”啊!
 
 我们自己想想,佛陀教导我们什么呢?佛陀在金刚经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所说的法就好像是小船一样,是一种工具来帮助我们过河用的,所以过了河以后就要怎么样呢?放下啊!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自己想想,我们与学佛的同学该不该诤论呢?不应该啊!在明白人眼中,我们的行为就好像过了河以后还把佛给我们的小船在路上拖着的人。这个人已经过了河了,可是因为感觉到过河的时候这小船很实用,所以到了陆地上以后还是不舍得放下这个小船,我们自己想想,我们是不是这种人呢?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是活活泼泼的,没有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每一种情况的。就好像小孩子与大人的需求就不一样,男人和女人的需求也不一样,所以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每一个人的。
 
 我们知道佛法是帮助我们断烦恼而说的,那么我们自己仔细思考,众生烦恼的种类无量无边,那么佛法是根据什么来说呢?佛法是根据众生的烦恼而说的!所以有一点我们要认知清楚,所有的佛法都是佛的方便说法啊!
 
 什么是方便说法呢?就好像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佛陀告诉失火的屋子里面的人说外面有什么车可以坐。虽然屋子外面只有一种车,但是佛陀告诉不同的人不同的车在外面,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人离开火灾现场啊!
 
 当我们听到这个比喻的时候,学佛的同学就不要在诤论谁学的佛法才是外面那一辆车了,这是属于执著啊!所以佛说的没错,我们就是执著,所以喜欢诤论。
 
 我们要知道我们根基不一样,学习佛法当然也不同,就算是双胞胎也不完全一样,更何况我们学佛的同学都来自不同的背景家庭。就好像不同的生物生活条件都不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啊!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大寒天,船夫出外划船,他把自己的孩子也带去。船夫用力划了一程,觉得身体很热,便脱去了外衣,只穿一件单衣。
 他跑进船舱,对自己的孩子说:
 “太热了,让我替你把外衣脱掉!”
 他把孩子的外衣脱了,也只让他穿一件单衣。
 船夫又划了一程,浑身热得淌汗,他索性把自己仅穿的一件单衣也脱掉了。
 “呵,太热了!太热了!”他又走进船舱,把孩子的衣服也脱得精光。
 船夫划得多有劲呀,身上冒着热气,淌着汗。然而他可怜的孩子,在船舱里已经冻僵了。
 
 所以我们知道了这件道理,当我们看到不同的言论的时候,我们的心安了,安住在平静之中,这就是前面佛所说的,知道了事实真相,所不生烦恼啊!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2-4-2011 06: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三者。失于正念。如理作意。"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喜欢谈论“世话”或者说研究世间学问的过失有哪些?
 
 今天这一句话清楚说明,我们常常会因为研究或者说投入某一些学问之后,反而会把最基本以及最重要的原理原则给忘记了。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当局者迷”。
 
 那么我们想想,我们学佛最基本的功夫是什么呢?面包相信每个宗派都一样,教导我们要保持正念啊!而正念怎么保持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远离妄念。
 
 而今天我们要远离妄念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远离“世话”啊!这一点是我们初学佛的人应该要知道的,这是最基本的一条守则啊!
 
 我们也不说远,就说我们自己就好了。我们学佛的同学一般上在初学佛的时候都爱把佛法当作一门世间学问来看待,所以学习佛法就也喜欢与同修们研究讨论。
 
 本来把佛法当作世间学问来研究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出在我们与别人研究讨论佛法的时候竟然生烦恼了!这个就是我们的问题了!学佛应该是灭烦恼的?怎么现在反而越学越烦恼,而且还是在讨论佛法的时候出现烦恼出现诤论?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所以我们自己冷静想想然后看看佛陀今天这句话,原因就出在我们已经“失于正念”而且没有“如理作意”啊!
 
 为什么我们会失于正念呢?因为我们自己带着执着来学佛,总把自己学佛的“成见”束缚着自己,所以就产生了妄念。什么妄念呢?最常见的就是“我是学的佛法是正宗,你们是邪知邪见!”。起这种念头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正念了。为什么说失去正念呢?因为有“我执”啊!而且纵然对方不是正法都好,我们也失去了佛陀教导我们的慈悲心,那么我们就有过失啊!所以就这一念之间我们已经“失于正念”了!
 
 那么“如理作意”,我们的意念不符合道理啊!打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佛陀教导我们什么事情都要放下,但是我们今天虽然好像放下了从前放不下的事情,但是我们就是有这个毛病在,虽然放下了以往的过失,但是现在拿起了另外一样东西,什么东西呢?其他我们好像放下了,结果“佛法”被执著起来了!
 
 我们要怎么知道自己执著佛法呢?当我们与别人谈论佛法的时候生烦恼,这个就是执著佛法了啊!
 
 我们要知道,佛陀教导我们不执著,我们连佛法都不要去执着啊!佛法是用来帮助我们放下的!我们怎么可以还在佛法这个地方与人看不开放不下呢?这个就是没有“如理作意”。
 
 这个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因为我们学习佛法而没有做到佛法,结果佛法在我们手里也变成了“世话”,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啊!
 
 那么我们学佛要是遇到邪知邪见怎么办?我们要观察,如果这个人劝得过就劝,劝不过的话我们就随他去吧。因为个人有个人的因缘,我们如果不能劝导这个人的话,那么说什么也是白说的,何必又结恶缘呢?
 
 那么遇到别人批评毁谤怎么办呢?我们要知道,就好像两个人打架,假如一方停手,那么另外一方也继续不下去啊!而且批评毁谤这个道理佛经里面已经清楚的教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相信大家也很熟悉了。佛陀曾经对一个辱骂他的人做了一个比喻:就好像宴会请客,如果客人不吃食物,那么这些食物归还给主人,而且主人还得处理这些食物。这个里面有大道理在啊!
 
 我们想想,当我们回应别人的批评毁谤的时候,代表什么呢?我们接受了这些食物啊!怎么说接受了呢?因为当别人批评毁谤一来,我们就跟他一来一往叫骂,别人看了会怎么样呢?本来还觉得是假的,可是当我们一直给对骂的人机会发表意见,大家看着看着,就觉得是真的了。
 
 可是如果我们不做任何回应,这个食物就回归到主人了。怎么说回归到主人呢?骂的人骂了以后,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没有修养的?所以对这个主人的批评毁谤也会带着怀疑。
 
 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修养?不公开说别人的坏话是修养啊!这个道理是自自然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自己希不希望自己在犯错的时候别人来公开批评指责我们呢?不喜欢啊!所以别人一样也不喜欢我们公开的来批评指责,这个是人之常情啊!所以修养就从这个地方看出来啊!
 
 当一个人不为别人着想的时候,我们想想,这个人说的话可靠吗?我们自己要好好的来想想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3-4-2011 06: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四者。为所不应。身多躁动。"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喜欢“世话”或者说喜欢研究世间法所带来的过失。
 
 “为所不应”,这个“为”是指他的行为,就是做了不应该做的行为,这个行为里面包括了身、语、意三种行为。“身多躁动”,由于做的都是不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心定不下来啊!所以就暴躁了。
 
 这一句假如和昨天那一句合起来看,今天这一句是结果,昨天那一句“失于正念。如理作意”是原因。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对于佛法修学的道理已经不明白了,迷惑了,我们自然而然就会犯下今天这一句经文所说的毛病。
 
 所以对于佛法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基础,纵然我们去读很深奥的佛经,我们自己绝对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就好像婴儿还没学会走路,纵然给婴儿一辆汽车,婴儿也不会用啊!所以我们学佛最忌讳的就是好高骛远,我们一定要从基本佛法做起,否则就会在佛门里面造恶业啊!
 
 就好像这部经典前面教导我们的如果要从毁谤佛法的恶业里面解脱出来,也就是不要犯毁谤佛法的过失,我们应该要如何去做如何去思考。“若有净信诸善男子。为欲解脱诽谤正法业因缘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我们不应该因为讨厌一个人而他说什么我们都去反对啊!因为这个人引用的很可能是法师大德甚至是释迦牟尼佛的话啊!我们因为自己讨厌这个人我们就纯粹因为反对而反对那么我们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就上当了。
 
 尤其是附佛外道常常引用我们佛法里面的经文,这一点我们自己要特别注意。因为别人看到附佛外道都误认为是佛教,而他们引用佛经的时候我们竟然因为他的身份而特别去反对他的话,那么别人会误以为我们反对的是他引用经文的法师大德甚至是佛陀,这一点我们自己要特别注意。否则我们学佛不但修不到福反而造业就冤枉了。
 
 所以前面经文已经很仔细的教导我们不应该去批评毁谤任何人。无论这个人是不是正法,我们何必去插手呢?这个道理大家可以再仔细复习前面的经文,这里就不多作解释。
 
 所以在说“世话”的时候,我们的心定不下来啊!要想远离这个过失,我们要远离“世话”,这才是真正信佛,真正学佛。否则纵然受了三归五戒,我们真的以为自己是佛教徒了吗?如果没有真正遵守佛陀教诲,这等于是欺世盗名的佛教徒而已。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4-4-2011 06: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五者。速疾高下。坏于法忍。"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世话”的过失。
 
 我们学佛以来,我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学佛还是把佛学当作世间学问,我们从今天这一句就可以得到答案。这个答案不需要问别人,我们看看自己学佛的状况我们就知道了。
 
 今天我们学佛了,当我们的佛学知识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我们看别人是不是不如我们自己了呢?这一点我们自己要认真的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看一切众生都平等啊!我们看看自己,学佛了以后有没有学到佛陀的这一个平等心呢?不但没有学到,反而在学佛以后,产生了“我比别人好”这个心态,所以我们说糟糕不糟糕呢?释迦牟尼佛看一切众生比如说动物,都是平等对待。我们今天学佛了反而连人类都看不起我们自己说糟糕不糟糕?所以说“学佛”,我们自己要问问我们自己真的学佛了吗?
 
 所以这个世话的过失在佛法里面也有啊!过失不在佛法,而在我们自己已经把佛法当作世间学问来研究,所以才会有这个过失啊!那么举一个研究世间法和真正学习佛法的差别;研究世间学问的人比如说在学校里面考试,考得高分的我们就自己就觉得我很了不起啊!别人都比我差!而真正学佛的人是学了一句作一句,在这个学佛人心里绝对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好,因为他已经知道佛法真正的目的是要帮助一切人恢复我们自己清净的本性,而其实人人都平等,所以绝对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好。所以看到这个差别,我们要小心自己有没有把佛法当作世间法,这一点我们自己要深深去反省。
 
 所以我们研究世间学问,过失就在于我们容易生起高下的心,也就是别人不如我的这个心态。而上面也提到说学佛如果没有真正奉行而是把佛法当作世间学问来搞的话,我们也会产生自己高人一等的错误想法,这个是我们学佛一定要注意的地方。
 
 那么下来佛又说了,“坏于法忍”,当我们有高下心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忍呢?很自然的不能啊!
 
 打个比方,当我们自己学佛学到了一个程度,比如说我们修到了一点神通,我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所以这时候,我们能不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一点批评呢?大家想想,能吗?
 
 所以今天这两句话虽然简短,但是里面包含着学佛正确的道理在里面,我们自己要会去了解啊!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5-4-2011 06: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六者。心常刚强。禅定智慧。曾不薰修。"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世话”或者说研究世间学问的这个过失。
 
 今天这一句话为我们说出,一个人要是研究世间学问,到了最后会怎么样呢?心会变得越来越刚强啊!刚强在什么地方呢?当一个人的“学识”越来越丰富之后,这个人容易劝吗?不容易啊!因为他自己觉得自己学问很高了,纵然别人看到这个人的过失而告诉他,这个人不会接受啊!
 
 我们知道,学佛有八种障碍,其中一种就是“世智辯聰”,佛陀告诉我们,这些人学佛难啊!为什么说这些人学佛难呢?因为这些人有小聪明,以为自己超过别人,到了最后甚至怀疑佛陀,那么这些人纵然学习佛法,也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来学,并不是真正为了死生大事来学。
 
 我们今天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引导我们走向世智辯聰这条路上去啊!所以我们看看学佛的同学,好多都是为了消磨时间来学,把佛法当作世间学问来研究,所以我们学佛了以后不但佛法的好处没有得到,反而心变得“刚强”起来,别人稍微说我们几句话,我们受不了啊!
 
 那么我们再想想佛陀的教诲,佛陀教导我们要忍耐要忍辱啊!我们今天学了那么多的佛法,却连自己学佛同学的几句话都受不了,还要跟自己的同学诤论,这样子来学佛我们觉得自己学得如何呢?自己反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违背了佛陀的教诲啊!
 
 今天我们自己要忍清楚自己的行持,就好像前面我为诸位报告过的,当我们沉迷在于大众言论之中,我们容易迷在其中啊!怎么说迷在其中呢?当我们稍微对于谈话的内容有一些执著的时候,我们容易失去控制啊!自己控制不了烦恼习气,然后就像前面说的“于诸诤论。多起执著”,这就错了!大错特错了!
 
 所以佛陀在本经一直教导我们初学佛的人,不要去凑热闹啊!不要去与别人争啊!那么不要与人争的具体做法就是不说别人过失,这一点是本经重要的教诲啊!当我们与别人争的时候最喜欢的还是说别人的过失,这个是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当家啊!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才会说别人过失,与别人争吵啊!这一点我们自己一定要认识清楚。
 
 所以接下来佛陀又告诉我们,我们这些心刚强的人如何呢?“禅定智慧。曾不薰修”啊!
 
 禅定是什么呢?简单的解释“禅”是外不著相,“定”是内不动心。今天我们与别人会与别人诤论就是因为执著啊!执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所以“禅”没有了。与别人吵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定”也没有了。
 
 当一个人吵得轰轰烈烈,天翻地覆的时候,我们想想这个人还会有智慧吗?就好像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当局者迷”啊!心都没办法静下来了,又怎么可能把事情看清楚呢?尤其我们初学,更要注意啊!
 
 所以我们今天学佛,真的要注意,看看自己是不是把佛法当作世间学问来研究了。假如是的话,那么我们这一生是绝对不能成就了。因为学佛的好处我们一点都没有得到,所以还是我们自己的错。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6-4-2011 05: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面包说 于 16-4-2011 05:57 AM 编辑 
 "七者。非时而语。言论所缠。"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人要是喜欢“世话”的这个过失。
 
 我们知道,在佛法里面,时节因缘是非常的重要,有些时候我们该说某些话,有些时候我们又不该说哪些话,这个是佛法里面的大学问,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契机”,或者说机会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没有顾虑到别人的感受而说出一些话语,这是我们自己要深深反省的。
 
 我们学佛要想有成就,并不是就直接可以一步登天,直接就成佛了。老实说,没有那么便宜事情啊!面包在初学佛的时候,也是这种心态,以为天天读颂佛经,研究高深的佛法,就可以成佛了,没有这种事情。要学好佛之前,我们要学会做人啊!还不会做人就学佛,说句很难听的话,我们是在佛门里面造恶业啊!
 
 怎么说造恶业呢?我们自己仔细观察,我们今天挂着佛弟子的名字与人聊天,我们有没有遵守佛陀的教诲呢?尤其是本经的教诲,我们遵守了没有?没有啊!我们以为自己了解得很深的佛法,所以忽略基础佛法,所以生烦恼造恶业啊!
 
 那么老实说,我们学那么多高深的理论有没有用处呢?没有用处啊!因为那些都只是口头上说说,对我们现实生活待人处事没有一点帮助,这个是我们自己目前的状况啊!
 
 关于这一点并不是佛法有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先后次序倒乱了,所以不得利益。
 
 我们要知道,佛法的基础一定建立在人天两道,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人”都做不好了,还奢望什么成佛证果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面包说造恶业又是怎么回事情呢?
 
 我们自己仔细想想,我们今天挂着佛陀的招牌在外面发言,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会给佛法带来什么影响,会让大众留下什么印象?
 
 就拿前面几个过失来说,傲慢心,不符合道理的想法,焦躁的言语,不能忍耐,心很顽固,我们自己细细观察,我们到底犯了几种呢?
 
 当我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这些行为的时候,我们自己想想,谁看到了我们这种样子还会想来学佛?不学佛的话众生苦啊!苦在什么地方呢?众生不明白道理,所以造恶业,造了恶业以后要往不好的地方去啊!那么追根究底是谁造成的呢?我们这些没有好样子的佛弟子造成的啊!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没有遵守佛陀教诲过失就在这里啊!
 
 那么我们回到经文,佛陀这一句也是用意什么慈悲啊!前面所说的几个过失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产生的?我们都坚定的认为“我们自己是对的!”。
 
 那么佛陀要不要告诉我们:“你不一定是对的!”?假如佛陀这样告诉我们,那么我们自己要知道,佛陀也跟我们犯了一样的毛病了,所以佛陀没有这么告诉我们。而佛陀就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希望我们停止诤论,也就是告诉我们,“现在还不是时候,以后有机会他可以接受才告诉他。”
 
 那么佛陀这样告诉我们对不对呢?完全正确!
 
 的确我们说话无论真话假话都好,我们要看情况啊!打个比方,当别的宗教徒批评佛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我们的确不能怪别人,因为那个不是他们的错,是我们自己没有把佛法落实,所以别人看到我们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又怎么可以怪别人呢?既然不能怪别人,那么要不要去争论呢?不要去争论了,因为我们自己要知道,对方已经有很深的成见存在,哪里是我们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呢?所以要保持沉默啊!
 
 那么另外一方面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把佛法介绍给有缘人啊!这才是迫切关键的地方。因为要不努力介绍佛法给大众,那么大家对于佛法不认识,这一生又要错过佛法,又要继续在六道受苦,这个事情就太悲惨了。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去比较宗教呢?不可以啊!
 
 我们要知道我们是什么身份,烦恼习气未断没有智慧的凡夫啊!我们没有资格去批评圣贤人。我们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呢?
 
 假如我们今天比较佛法与基督教,那么我们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超过佛陀超过耶稣?这个是大傲慢啊!大烦恼啊!当然不只是宗教之间,佛法的宗派之间亦复如是,我们不可以轻易去做比较啊!我们要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做比较啊!能够做比较的话等于是我们超过各宗各派里面所有有成就的人了,我们要问问自己有这个资格吗?
 
 今天我们学佛如果还是抱着高人一等的心态,那么学佛可以说真的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了。所以本经前面的菩萨发了一个愿,要常常抱着自己低人一等的心态,把自己当低下的人,就是为了灭除傲慢这个烦恼啊!
 
 我们今天学佛傲慢心那么重我们还沾沾自喜,真的是可怜啊我们自己不知道!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说话要看时机,否则当然惹来大众的不满。就会被别人反过来批评指责了。所以我们说话要懂得看时机。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6-4-2011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人有高矮,佛性无高矮面包说 发表于 6-4-2011 05:17 AM
 
 
 哈哈哈哈哈那麼佛性有什麼?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7-4-2011 06: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哈哈哈哈哈那麼佛性有什麼?笨蛋18 发表于 16-4-2011 11:22 AM
 
 
 如果真实从理上来形容,佛性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但是从事上来说,佛性就是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可是我们凡夫要恢复佛性可能首先要做到孝道了。
 
 http://www.facebook.com/video/video.php?v=139170876153238&oid=151523654862808&comments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7-4-2011 06: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八者。不能坚固。证于圣智。"  "九者。不为天龙。之所恭敬。"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喜欢“世话”的这个过失。
 
 我们学佛,目的就是为了要脱离六道轮回,但是要想脱离六道轮回,我们就要证果。但是我们想想,佛门里面最低的果位是初果,初果的圣人条件是什么呢?
 
 初果圣人已经断了我们凡夫最基本的烦恼,“身见”,也就是执著这个身体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做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是为了这个身体啊!做身体的奴隶去了。另外初果圣人也不再执著两边,两边是什么呢?就是对立啊!对人对事乃至于对世间一切万物有对立,那么这个人就是标准的凡夫啊!
 
 所以我们要想知道一个人甚至是自己是不是证得了初果,那么我们就拿这些标准来看看自己就知道了,不需要去问别人啊!
 
 所以我们看了这些标准,我们回头看看佛陀的这句教诲,我们深深相信啊!一个喜欢世间言论的人不能证果啊!因为最低的初果都没有对立了,一个人如果还是喜欢与人对立,与人争论,这个人怎么可能证得初果呢?我们自己要好好想想啊!
 
 第九个过失说的是天龙也就是佛门里面的护法神,假如我们喜欢“世话”,护法神不会来保佑我们啊!
 
 我们要知道,佛门里面的护法是保护谁的?是保护真正的学佛人啊!所以我们不要有一个错误观念,以为只要供养佛陀形象,那么护法神就会来保护我们了,假如是这样,护法神不就变成了黑社会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护法神会保护一个学佛人,是因为尊重啊!他看到这个学佛人真正在学佛,真正落实佛陀教诲,他尊敬啊!是因为尊敬所以才保护的,并不是我们挂个佛弟子的招牌人家就要保佑我们了,没有这回事的。
 
 所以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没有遵守佛陀这项远离“世话”的教诲,这个人就不是真正佛弟子了。也许我们骗骗世间人还可以,天龙护法怎么可能会受我们的骗呢?所以我们对于佛陀教诲要老实去奉行啊!世界上没有侥幸的事情,一定是自己老实做才会得到利益的。这就是所谓“一分耕耘,得一分收获”啊!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8-4-2011 06: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十者。为辩才者。常怀轻贱。"  "十一者。为身证者。之所呵责。"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世话”的过失。
 
 今天这两个过失,是说明我们自己要是沾染上喜欢“世话”或者说喜欢研究世间法的学问,那么那些真正有修有证的修行人看到我们会如何呢?此地佛陀说“轻贱”还有“呵斥”。
 
 第一种情况是真正有辩才的人,对于我们这些喜欢“世话”的人会“常怀轻贱”。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误会,他们的“轻贱”绝对不是我们这些凡夫的“轻贱”。
 
 我们凡夫要说轻贱别人的时候,我们是有着很强的傲慢心,但是这些真正有辩才的人不是如此。这些人的“轻贱”是相对于“尊重”而说的。就譬如说这些人对于佛法尊重,但是我们说到这些话完全不符合佛法,纵然我们说着佛法,但是烦恼习气不断,譬如喜欢用佛法与人争执,这些有辩才的人看得明明白白,当然不会尊重我们,所以这里用轻贱。虽然轻贱,这些真正有道德学问的人不会说我们的过失,也不会生起我慢心,这点是我们自己要反省的地方。
 
 第二种情况是那些真正证果的人,或者说已经落实佛法,体会佛法的人,他们看到我们的过失,偶尔会来责备我们!
 
 假如真正这些人来责备我们,我们要高兴啊!为什么高兴呢?因为我们还有药救啊!这些真正明白人看到我们还有羞愧的心,所以才肯来责备我们的啊!假如这些人觉得我们没有药救了,就不会来责备我们了。这一点我们要认知清楚啊!
 
 而真正的学佛人听到了别人的责备时候绝对不会生烦恼。我们要知道,别人责备我们都是因为关心我们,在乎我们所以才责备的,所以别人肯责备我们,感激都来不及了,怎么可能还会心生怨恨和烦恼呢?
 
 纵然这个人信的是邪魔外道,但是他总是把自己觉得对的东西,好的东西拿来与我们分享,这份诚意就难得了。所以面包有时候也接触一些附佛外道。这些人是真正善良人,他们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介绍给我,这份心意是很难得的。所以我们看人总要看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呢?那么我们喜欢别人看我们的优点还是缺点呢?所以我们看人总是看别人的优点,这样烦恼就少了啊!
 
 所以回到经文,我们自己学佛总要小心谨慎,否则别人会不屑我们的行持,而且学佛也不会得到利益。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8-4-2011 10: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如果真实从理上来形容,佛性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但是从事上来说,佛性就是清净、平等、正觉、慈 ...面包说 发表于 17-4-2011 06:17 AM
 
 
 哈哈哈哈哈哈凡夫要恢復佛性?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9-4-2011 05: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哈哈哈哈哈哈凡夫要恢復佛性?笨蛋18 发表于 18-4-2011 10:46 AM
 
 
 师兄早安,简而言之要学佛要先学会做人。而做人的根本在孝道。
  | 
 |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