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Nightreelf

佛典故事: 519樓,祝愿诸位同修大德们: 新年快乐,福慧双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2010 10: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日 (4)

   今人皆唯看目前,不顧後世,好占便宜,不願喫虧。其子女耳濡目染,相習成風。而社會風俗,亦因之險惡。爭奪以起,大亂以興,殺人盈城盈野,而目不為瞬,心不為顫,無非職是故也。

   且殺人者,殘忍惡毒,不以為可悲可懼,反自矜其功,而他亦交相讚歎。甚有殺父母,殺兄長者,反自命為大義滅親。

  噫,禍變至此,天理絕,人道滅。不僅道德喪亡,抑將浩劫相續。

   故現在欲救護國家,應從根本做起。根本為何?即確信因果是。如洞明因果之理,而又篤信實行,則世道人心,自可挽回。

  余以為世界之宗教哲學,皆無佛教精奧而易行。今人之不信因果,大多受宋儒之影響。


  現在的人,都只看到眼前,而不顧後世。喜好占便宜,而不願意吃虧。他們的子女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就養成了這種習性。結果社會上的風俗習慣,也就因而變得險惡起來。於是大家你爭我奪,大亂因而興起。許多人殺人滿城遍野,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心頭都不起任何的顫抖,原因就在於此。

  而且殺人的人,是既殘忍又惡毒的,他們卻不以為自己可悲哀可畏懼,卻反而自認為功勞大而自大驕傲,而其他的人也交相讚歎這些殺人魔王。甚至還有殺父母、殺兄弟的人,還自稱自己是大義滅親。

   唉,禍害災變到這種地步,真是天理絕,人道滅了。不僅世間的道德喪亡,眾人的浩劫還將會持續下去呢。

  所有現在想要拯救護持國家的話,就應當從根本做起。根本是什麼呢?就是要確實相信因果。如果能夠洞徹明白因果的道理,又能夠篤信不疑確實去做,那麼世道人心,自然可以挽回。

  我認為世界上其他的宗教和哲學,都沒有佛教的精深奧妙而又容易去實行的。現在的人不信因果,大多是受到宋朝儒者的影響。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12-2010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四:《淨土十疑論》(3)

「為何於十方佛土中偏念彌陀?」

  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隨得往生,何須偏念彌陀佛耶。

  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故能偏念阿彌陀佛。云何用佛語,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眾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餘部經論文等,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故偏念也。又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又觀經云,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云。釋迦佛說經時,皆有十方恆沙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成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何以得知,無量壽經云。末世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眾生,往生彼國,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也。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2-2010 10: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善惡

超越善與惡,超越一切結,
無憂無慮,清淨無垢的人,
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12)


  有一天,一群比丘向佛陀說:「隸婆多沙彌獲得很多的供養,有好名聲和財富。他雖然一個人住在森林裡,但透過神通,已經建立很多精舍給幾百位比丘安住。」

  佛陀告訴他們:「比丘們!隸婆多已經連根拔除所有的貪愛,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2-2010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日 (5)

   宋代理學,如程明道、伊川、朱晦庵等,由看佛大乘經,略領會全事即理之意致。及親近宗門知識,又會得法法頭頭,不出一心之旨。實未備閱諸經論,及遍參各宗知識。遂竊取佛經之義以自雄,用以發揮儒教之奧。又恐後人看佛經,知彼之所得處,遂昧心闢佛。精妙處不好闢,即在事實上闢。

  謂佛所說之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理,皆是騙愚夫愚婦奉彼教耳,實無其事。 謂人死之後,形既朽滅,神亦飄散,縱有剉斫舂磨,將何所施。又神已散矣,令誰受生?

  由此之故,大開肆無忌憚之端,善無以勸,惡無以懲。 謂天即理也,豈真有冕旒而王者哉?謂鬼神為二氣之良能,謂打雷為陰陽之氣擊搏而成聲。

   將實理實事,認作空談。專以正心誠意,為治國治民之本。不知正心誠意,必由致知格物而來。彼以致知,為推極吾之知識,以格物,為窮盡天下事物之理。 而不知物,乃心中私欲。由有私欲,障蔽自心,則本具真知,莫由顯現。由格除私欲,則其本具之真知自顯。真知顯,而意誠心正矣。

  正心誠意,愚夫愚婦一字不識者,亦做得到。若如彼說,推極吾之知識,窮盡天下事物之理,雖聖人亦做不到。 故知此處一錯,治世之根本已失。又以無因果輪迴,令人正心誠意。以無有因果,一死永滅,善惡同歸於盡,誰復顧此空名,而正心誠意乎?


  ..............................

  宋代的理學家,譬如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由於看了佛教的大乘經典,略微領會到全部的事相就是理體的道理。又因為親近禪門的修行人,領會到一切諸法,都不出此心的宗旨。然而事實上,他們並未把佛教的經論全部看完,也並未遍參各宗的修行人,而只是偷取佛經中的教義來自我稱雄,用佛經的教義來發揮儒教的深奧之處。不過他們又怕以後的人看了佛經,知道他們所謂的深奧義理的出處,於是就昧著良心闢佛。不過在精妙的道理上不好闢,於是他們就在事實上來闢。

   他們說,佛所說的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道理,都是為了要欺騙愚夫愚婦來信佛教罷了,其實是沒有這回事的。他們說,人死了之後,形體就腐朽消滅了,神識也飄散了。因此縱然有砍、斬、舂、磨的懲罰,又能懲罰什麼東西呢?而且神識已經散了,有什麼東西去投胎受生呢?

   由於他們這種邪說,以致於大開世人肆無忌憚的心態。使得人們認為,行善沒有獎勵,因而無法勸人行善;造惡又不會得到懲罰,因而無法制止別人做惡。 他們說,老天爺就是理,那裡真有戴著王冠的大王呢?他們說,所謂的鬼神,就是陰陽二種氣的本能。他們說,打雷是陰氣和陽氣相擊搏,而產生的聲音。

  他們把真實的道理和事相,認為是空談。專門以正心誠意,做為治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卻不知道正心誠意,必定要從致知格物而來。他們以為致知是把我們人類的知識,推展到盡頭。以為格物是窮盡天下事物的道理。   他們不知道,「物」是指人們心中自私的貪欲,由於這些私欲,把心都遮蔽住了。因此使得各人本自具足的真正良知,無法顯現出來。所以藉由格除私欲,則人們本自具足的真正良知,自然就會顯現。當真正的良知顯現時,心意就會誠懇,心念就會正直了。

   因此,就是連一個大字都不認識的愚夫愚婦,也能夠做到正心誠意。至於像理學家所說的,把我們的知識推展到極點,還要窮盡天下事物的道理,這是連孔聖人也做不到的。 所以他們這個地方一錯,就知道他們把治理世間的根本都弄錯了。再加上他們不講因果輪迴,而要叫人正心誠意。由於他們說沒有因果,人一死就什麼都沒有了,善的惡的都同歸於盡了,那麼誰還要來管這個空名,而來正心誠意呢?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2-2010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四:《淨土十疑論》(5)

「凡夫惡業厚重,云何得生?」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生。
答:
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瓔珞經云,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迴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是故十住婆沙論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陳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淨土者,亦可有漏凡夫應不得見佛身,然念佛三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麤相也。菩薩見微細相。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分得見麤相,菩薩見微妙相,此何所疑,故華嚴經說,一切諸佛剎,平等普嚴淨,眾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011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身體會發光的年輕人

如同沒有瑕疵的月亮,澄淨,安祥,清明,
不再渴求輪迴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13)


  肯達帕尊者在某一前世時,曾經供養檀香木給供奉迦葉佛遺物的浮圖塔。因為這善行,他出生在舍衛城中一位婆羅門的家裡,同時身上有特殊的異象,那就是他的肚臍眼能閃閃發出圓圈的光暈,人們因此稱呼他肯達帕。一些婆羅門就利用這不尋常的特徵,帶他到城裡去展示,只有付錢的人可以觸摸他。

  有一次,他們帶他到祇樹給孤獨園附近,向準備前往給孤獨園的佛陀信徒說:「你們去見佛陀,聽他說法有什麼用呢?沒有人比肯達帕更有能力。任何人只要觸摸他的身子就會發財。你們為什麼不來試試看呢?」這些信徒回答說:「我們的老師具足一切能力,沒有人比得上他。」

  這些婆羅門就帶肯達帕到給孤獨園去與佛陀一較高下。但當肯達帕與佛陀在一起時,他肚臍的光就自動消失,而被帶離佛陀面前時,又恢復放光,但與佛陀一起時,又消失了。肯達帕在心裡告知訴自己:「佛陀毫無疑問地知道如何使我身上的光消失。」他懇請佛陀教導他這方法。但佛陀勸他先加入僧伽為比丘,然後佛陀才會考慮教他。

  肯達帕於是告訴他們的婆羅門朋友,說他要加入僧伽,學習這技巧,請他們等他。成為比丘以後,佛陀教導他去觀身,也就是觀察人身三十二個令人討厭、不淨的地方。幾天後,他就證得阿羅漢果。這時候,他的婆羅門朋友問他是否已經學會技巧了?他回答他們:「妳們最好回去吧!我不想離開這裡了。」眾多比丘向佛陀轉述他的話,佛陀說:「肯達帕說的是真心話。他已經徹底消除所有的精神污垢了(註)。」

(註) 佛陀在另外的場合說,以創造奇蹟來吸引信徒,就像商人僱請歌舞女郎來招攬生意一般。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6-1-2011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ghtreelf 于 6-1-2011 10:37 PM 编辑

第三日 (6)

  又理學家謂有所為而為善即是惡,此語直是破壞世間善法。何以故?蘧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過而未能,是有所為耶?無所為耶?

  孔子以德不修,學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為憂。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數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是有所為耶?無所為耶?

  然自程朱以後,儒者皆不敢說因果。以說則受人攻擊,謂非純儒,謂悖先賢。

  故凡識見卑劣者,隨聲倡和以闢佛。識見高明者,無不偷看佛經以期自雄,無不痛闢佛法,以為後來入鄉賢祠,入文廟之根據耳。

  在程朱當日之心,只欲儒教興隆,不顧佛教存滅。馴至於今,由彼破因果輪迴之餘毒,至今爆發,廢經廢倫,廢孝免恥,以成殺父殺母之惡劇,可不哀哉?

  現在綏遠戰事甚急,災禍極慘。我忠勇之戰士,及親愛之同胞。或血肉橫飛,喪身殞命。或屋毀家破,流離失所。無食無衣,饑寒交迫。言念及此,心膽俱碎。今晨圓瑛法師,向余說此事,令勸大家發心救濟。集腋成裘,原不在多寡,有衣助衣,有錢助錢,功德無量,定得善果。

  .........................


  理學家還說,有目的的行善就是惡,這種說法真是破壞世間的善法。原因何在?蘧伯玉二十歲時,知道十九年來的過失。五十歲時,知道四十九年來的過失,而他雖然想要減少過失,卻還不能完全做到。請問蘧伯玉是有目的行善,還是沒有目的的行善?

  孔子憂慮品德修得不夠完善,講學不夠勤快,聽聞義理而做不到,惡習不能改。因此七十歲時,還希望能多活些年歲,以便能夠學習易經,以避免犯大的過失。請問這是有目的的為善,還是無目的的為善呢?

  然而自從二程和朱子提倡所謂的理學之後,習儒的人全都不敢講說因果的道理。因為一講就會被人攻擊,說那不是純粹的儒學,說那是違背先賢的理論。

  因此凡是識見卑劣的人,就會隨聲唱和來闢佛。而識見高明的人,卻全都偷看佛經,以便學得一招半式來稱雄一番,然而他們卻又都對佛法痛加批伐,以便做為將來能進入文廟或故鄉賢人祠堂的依據。

  二程及朱子,當時一心只想要儒教能興隆,不管佛教的存亡。然而到了今日,由於他們破除因果輪迴的餘毒,終於爆發了廢除五經、倫常、孝道、廉恥的思想,而演變成殺父、殺母、共妻、共產的罪惡之事,這豈不是太可悲了嗎?

  現在綏遠的戰況激烈,情況很慘。我方忠勇的戰士,及親愛的同胞,有的人因而喪命,有的房屋毀壞,家破人亡。他們流離失所,沒有東西吃,沒有衣服穿,飢寒交迫。講到這裡,真是心如刀割。

  今天早晨圓瑛法師向我提及此事,希望能勸大家發心來救濟,結合眾人的力量,不在乎捐多或捐少。有衣服的捐衣服,有錢的捐錢,大家功德無量,一定能得到善報。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011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四:《淨土十疑論》(6)

「為何往生淨土,就不會退轉?」

問: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國,即得不退,超過三界。
答:
得生彼國,有五因緣不退,云何為五,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也。在此惡世,日月短促,經阿僧祇劫,復不起煩惱,長時修道,云何不得無生忍也。此理顯然,不須疑也。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1-2011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011 0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強暴比丘尼的年輕男子

愚痴的人在惡業尚未成熟的時候,以為惡業甜如蜂蜜,一旦成熟,則受苦受難。 (偈 69)

  舍衛城裡有位大戶人家的女兒,長得非常漂亮,又溫柔,像朵蓮花,人們因此稱呼她蓮華色。她的美名遠播,很多人向她求婚,其中還包括王子與富翁等,但她卻寧可出家為比丘尼。有一天,她點燃燈火,然後觀火遍(註)就證得阿羅漢果。

  後來,她一個人到森林裡去獨居。有一次她外出化緣時,她的表兄難它跑進她的屋舍並躲在床舖下。他一直暗戀她,所以企圖以武力強暴她,等她回來發現難它時,她說:「不要作傻事,不要傷害,不要強暴我。」但他還是強行玷污她,而後揚長而去。由於強暴聖者的嚴重惡行,他必然得長期承受惡報的懲罰。

  佛陀知道這件不幸的事後,就請波斯匿王來,向他說明比丘尼住在森林裡修行時會面臨的困難和危險。國王便在城裡為比丘尼興建精舍,此後,比丘尼只住在城市裡。

(註)請參考《清淨道論》上冊 268 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011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羅漢不執著感官欲樂

如同蓮葉上的水滴,針鋒上的芥子,
不染著愛欲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01)

   一些比丘在討論蓮花色阿羅漢比丘尼被一年輕男子強暴的事情。他們請教佛陀,阿羅漢是否享受感官欲樂? 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阿羅漢不享受感官欲樂,他們也不會沉溺於感官欲樂,因為他們不執著於六塵和感官欲樂,就好像水不黏著於蓮花的葉子一樣。」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011 0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日 (7)

  要知助人即助己,救人即救己。因果昭彰,絲毫不爽。若己有災難,無人為助,能稱念聖號,佛菩薩於冥冥中,亦必加以佑護焉。

   余乃一貧僧,絕無積蓄。有在家弟子布施者,皆作印刷經書用。今挪出一千圓,以為援綏倡。能賑人災,方能息己災。

   現在一般士女,務尚奢華,一瓶香水之值,有三四十圓,至二三百圓者。何如將此靡費之資,移作助綏之用。

   又有一般人,多好斂財。生前既不願用,死後仍期帶於地下,欲其子女以厚葬之,或留為子女用。殊不知現世有掘墓之危險,留之反受其害。

   如現在陝西有掘墓團之組織,專門做此工作。為人子者,既孝其父母,何忍因孝而使其枯骨暴露於地?莫如將此巨款,以救濟他人之為善也。

  .........................


   要知道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救濟別人就是在救濟自己。因果是很明白的,一點也不會錯亂。若是自己遇到災難,遇不到人幫助的話,要是能夠稱念佛菩薩的聖號,在冥冥之中,佛菩薩也一定會加以保佑的。

   我是一個貧窮的僧人,沒有任何積蓄。在家弟子給我的一些布施,我也全都拿印經書。現在我把印經書的錢,挪出一千圓來,作為援助綏遠戰事的倡導。能夠賑濟別人的災難,才能夠息滅自己的災難。

   現在一般的女士,都很奢侈,一瓶香水就要 花三四十圓,到兩三百圓。不如將這些浪費的錢,移作救助綏遠戰事。

   還有一些人,喜歡積蓄財富。他們生前捨不得花用,死了之後還想帶到地下去。他們想要子女能夠厚葬他們,他們或是把積蓄的財產留給子女。他們不知道現在有被挖墳的危險,而留給子女,反而會害了子女。

   譬如現在陜西有掘墓園,專門挖人的墳墓。為人子女的,既然要孝順父母,又怎麼忍心因為孝順,卻反而使父母的枯骨暴露在地上?因此不如把這些巨款,拿來救濟他人,這是比較好做法。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011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四:《淨土十疑論》(7)

「為何不求生兜率, 反求生西方?」


問: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淨土耶。
答:
求生兜率,亦曰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較,大有優劣,且論二種,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彌勒上生經云,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釋迦佛說九品教門,方便接引,殷勤發遣,生彼淨土,但眾生能念彌陀佛者,機感相應,必得生也。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機會相投,必成其事。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皆生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為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此比較,優劣顯然,何須致疑也,如釋迦佛在世之時,大有眾生見佛不得聖果者如恆沙。彌勒出世亦爾,大有不得聖果者,未如彌陀淨土,但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為生死業縛也。又聞西國傳云,有三菩薩,一名無著,二名世親,三名師子覺,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願見彌勒,若先亡者,得見彌勒,誓來相報,師子覺前亡,一去數年不來,後世親無常,臨終之時,無著語云,汝見彌勒,即來相報,世親去已,三年始來,無著問曰,何意如許多時始來,世親報云,至彼天中,聽彌勒菩薩一座說法,旋繞即來相報,為彼天日長,故此處已經三年,又問,師子覺今在何處,世親報云,師子覺為受天樂,五欲自娛,在外眷屬,從去已來,總不見彌勒,諸小菩薩生彼,尚著五欲,何況凡夫,為此願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011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導人以善,不可則正。其知幾乎!

勸導他人向善,如果對方不肯聽從,就該停止不再多說,這樣才有智慧的表現。 (註「幾」:細微的跡象,古云:「君子見幾而作」也。)

‧摘錄自‧《佩玉篇》弘一大師擷集/正義法師小註/杜文月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011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9# 笨蛋18


    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011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笨蛋18


    阿彌陀佛!
Nightreelf 发表于 9-1-2011 02:16 PM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吉祥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1-2011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經律異相

  《經律異相》編成於南朝梁武帝時期,是現存最早的大型佛教類書,也是一部佛教故事總集。它將散見於浩繁的佛教經典中,被稱為「異相」的故事、寓言、譬喻和傳聞等匯集並分類編纂,以達到勸喻醒世的目的。除了勸化的功能外,《經律異相》還具有文獻學和文學上的價值。它所引用的佛教典籍有許多是後世已絕傳的珍本或孤本,雖然摘錄的只是片段,但仍具有他書無法替代的校勘與輯佚之史料價值;它所載錄的佛教故事,大多構思奇特,哲理深邃,譬喻恢弘,有的演化為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或民間傳說,有的則成為話本、戲曲的素材或推動傳奇、小說的發展, 充實並擴充了中國文學的領域。

四天王天一

  四天王居須彌四埵。皆高四萬二千由旬(大智論云須彌四邊有山。悉名遊乾陀。各高四萬二千由旬。四天王治化其上)東方天王。名提頭賴吒。城號上賢。南方天王。名毘婁勒。城號善見。西方天王。名毘婁博叉。城號周羅(或作周罷未詳得失)。北方天王。名毘沙門。凡住三城。一號可畏。二名天敬。三名眾歸。

  四王身長皆半由旬。衣長一由旬。廣半由旬。其重二分。天壽五百歲。少出多減。以人間五十歲。為天一日一夜。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也(五百歲即人間九萬歲也)食淨揣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男娶女嫁身行陰陽一同人間。以昔三業善今生為天。自然化現在天膝上。形之大小如人間兩歲(別記云。男坐父膝上。女坐母膝上)兒生未久便自知飢。七寶妙器盛百味食。若福多者飯色自白。若福中者飯色自青。若福少者飯色自赤。兒食消化化後若渴。寶器甘露如食之色。飲不留停如蘇投火。身體長大便與天等入池沐浴。詣香樹下枝條垂曲。取香塗身衣莊嚴具。華鬘寶器果實樂器各有樹出。遍往詣之隨意所取(樓炭經說。大同小異文多不載)入諸園林無數天女鼓樂絃歌語笑相向。深生染著。視西忘東。當其戲樂忘其初生所念識知。承先世善得生天上(樓炭經略同)池沼清澄華果榮茂。其城七重皆廣六千由旬。欄楯羅網宮牆行樹皆悉七重。

  毘沙門王。常有五大鬼神。一名那闍婁。二名檀陀羅。三名醯摩拔陀。四名提偈羅。五名修逸路摩。常隨侍側。半月三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四天王常以八日敕諸使者。汝等案行世間觀察人民。孝父母敬沙門及婆羅門長老。受持齋戒布施者不。使者奉教具啟善惡。聞惡不悅言善則喜。十四日四王常遣太子案行天下。十五日四天躬自履歷。然後詣善法殿具啟帝釋。聞惡則憂言善則樂。說偈歎受持齋戒人與我同行。(出長阿含經第二十卷又出大智論婁炭經)

‧摘錄自‧《經律異相》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2011 09: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日 (8)

   又有貧苦之人,雖有志於此,而力未逮。余以為可以念佛為助,既可息人之災,又可息己之災果,何樂而不為乎?

   當滬戰時,蘇州曹滄洲居士之孫,奉父命由滬赴蘇,迎其三叔祖及叔父等往滬,彼叔祖、叔父通不願去。其人以其妻之珠寶等,纏之於腰,坐小火輪往滬。

   忽強盜來,欲跳上岸,適墮水中。所帶金珠,可值二三萬,均送與為己換衣之一人,而自稱貧士,為教蒙學之教師。

   倘大強盜知,則又不知要幾多萬令贖,豈非錢財之禍人耶?

   今人只貪目前便宜,不能看破,為錢財而喫虧,其例甚多,不勝枚舉。


  貧古的人雖然想救濟別人,但卻力不從心。我認為可以用念佛來幫助別人,這樣不僅可以替別人息災,也可以替自己息災,因此何樂而不為呢?

  當上海戰事爆發時,蘇州曹滄洲居士的孫子,奉了父親的命令,由上海到蘇州去,要把三叔祖及叔父等人接到上海來,結果他們都不願意去。於是曹滄洲的孫子,就把妻子的珠寶,都纏在腰上,坐小火輪回上海。

   在船上忽然遇到強盜,他想跳上岸,卻掉到水中。他就把大約值二三萬的金銀珠寶,全都送給救他並替他換濕衣服的人,而自稱是教私塾的貧教師。

  若是這些強盜知道他底細的話,不知道又會要勒索多少萬讓家人來贖他了,這難道不是錢財帶給人的禍害嗎?

  現在的人只貪圖眼前的便宜,而不能夠看破一切。為了錢財而吃虧的例子,真是不勝枚舉。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2011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四:《淨土十疑論》(8)

「臨終十念,為何可行?」

問:眾生無始以來,造無量業,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罪業,無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云何可通。
答:
  眾生無始以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並不得知。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業強。始得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可論十念成就又汝以無始以來惡業為重,臨終十念為輕者,今以道理三種較量輕重不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
  云何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緣,三者在決定。
  在心者,造罪之時,從自虛妄顛倒生,念佛者,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一虛一實,豈得相比譬如萬年闇室,日光暫至,而闇頓滅豈以久來之闇,不肯滅耶。
  在緣者,造罪之時,從虛妄癡闇心,緣虛妄境界顛倒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慘,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慘而不肯出也。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閒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閒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分, 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 又如有人,一生以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
  又云,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 攝論云,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 雜集論云,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臨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 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墜陷也。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1 09: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轉帖功德無量
看帖回帖前途無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7-2025 06:54 AM , Processed in 0.11985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