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6-9-2006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身难得 人生易失 ----- 东宝.仲巴仁波切开示
“人身难得”这句话不知道大家真正体验多少?对修行来说,六道中只有在人道才有可能彻底解决无明和烦恼,只有在人道中才能最终证得大自在大智慧,一切诸佛都是在人道证觉的。
但“人生无常”,死缘甚多,活缘甚少,所以死期无定。俗话说:“今晚脱了脚上鞋,不知明朝穿不穿。”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今天还能睁眼醒来,就当好好修行,每天奔奔波波忙忙碌碌,即使都是顺缘也终是一场空欢喜,也是一世枉然。
今天大家有幸能得金刚乘(即果乘)之传承,机会千载难逢,劝大家放下自己顽固习气,不要断此人身保贵的慧命。
修行必须由浅入深,按次第循序渐进。金刚乘尤其是这样,超越就容易出障碍。如果不依照前行,而直接进入圆满次第只会走更多的弯路。“本立道生,易于成就,且无危险”。
汉地弟子许多只求灌顶,但不明白佛法的根本道理,修法也不讲次第,对修“加行”马马虎虎,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加行”。万丈高楼的基础就是“加行”。没有坚实的基础,结果可想而知。修“加行”是为要进入本尊修持打下基础,希望大家树立正知正见,如法修行,增长智慧,成就佛果。
《了义炬》这个“加行法本”很珍贵,希望弟子们认真研修,修行不是修给别人看的,有名无实的修持只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人生易失,分秒必争啊!佛法修学的目标是救人慧命,是救永恒,不是救一时。
以下作一些要点提示:
入金刚乘有四皈依,以皈依上师为本,殊胜的传承是由人和法世世相承,身口意延续不断。
上师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上师就是储佛的总持,与佛陀无二。
上师所在之处即是佛的坛城。
上师的恩情是永世的恩情,远远大过父母恩。
只有对上师树立起“上师就是佛”的信心,才能从上师所传的法中接受到佛的加持力。故有言说,当你把上师当作佛时,你接受到的就是佛的加持力,当你把上师当作菩萨时,你接受到的就是菩萨的加持力,当你把上师当作罗汉时,你接受到的就是罗汉的加持力。总而言之一句话,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不依止自己的上师而得成佛的。
即身成就靠的是(1)对上师生起与佛无二的坚定信心。
(2)如法精进修行。
若是大根器,勇猛精进,坚信不疑,一心不二,成就亦是指日可待。金刚乘灌顶是一种权力,它将凡夫一手提升为佛子,为其种下成就四身的金刚种子,将法权交给佛子,允许其可以修学某种密法,事实上虽未成佛,理上已是“候补佛”了。
修金刚法一心在心上做功夫,密宗行者行持坐卧应佛不离心,心不离佛,第一要紧是不可忘失菩提心。常作利他之想,常做利他之事,念念为己,事事为己便是众生,念念为佛、为众生,事事为佛、为众生,便是大菩提心。“行者要发大菩提心,为十方众生修法,非为自身修法”,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像大菩萨那样发心广大,“发誓拔济无余界一切有情苦难,将三世所作的所有福德,全部布施给所有众生,令他们们快速离苦成佛,同时他们所有的罪障苦恼,包括应堕三恶道者的深重罪孽,全部都让我代受,为利众生愿成佛。”以此供养就是心供,是一切供养之最,这样的发心,才是上乘是无上金刚乘的教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发心为因,证佛为果。
看自己道行有没有进步,是要看自己的心。今年比去年,今天比昨天慈悲了一点、明白了一点没有?而不是只求神通,求飞空,求见佛。那是本末倒置。自心明白,自在解脱,才是内成,如只求得各种神通,便落于外成。
众生与佛原本是没有差别的,只是由于最初的发心大小不同。因此根器机缘有大小,教义有深浅,自然果位就有高下,这里又可见发心的重要。有大菩提心,并持守三昧耶戒,则与佛与人世间生无差别。
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而且金刚乘持戒用心要更深一层,
持戒的目的是净化无明和烦恼,严格持戒就少造甚至不再造业(戒大小,视发心大小)。
无始以来积累的恶业通过如法修行得到消减,渐渐地内心的自性光明(佛性)就能显现出来,最终,当无明烦恼的外壳,被金刚禅定摧毁时,自性光明立刻融入无际虚空法界。所有的法门的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使用不同的工具方法(法门)对付不同的外壳材料,从而打破这层层坚硬的外壳(这外壳就是以无明烦恼为原材料集结成的恶习)。而只有在上师的传授指导下,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些工具(如法修持),“对症下药”,才会少走弯路。
上师知道你的根器,知道你存在的问题,所以上师传给你的法是最适合你的。不同的外壳材料要用对应的工具处理,不是什么法好,什么法不好,而是当下、此时、什么法对你最适合,最对你目前的症结。这好比如果遇到钢铁的外壳时,你用木制的工具就很难如愿道理是一样的。并不是木制的工具不好,而是此时不合适而已。
其实,万法归一,一法通百法通,目的都是要解决这个心的问题。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觉性)。就是指这一道能量、这一道自性光明(佛性),或称心灯。只要能够体证,它随时都在我们自身之中。不因为你承认不承认、知道不知道,她都存在着,而且无形无住不生不灭。
这道光明与法界特质是一样的。只是在我们心里的这一道光明,被无明烦恼这个外壳包裹着,遮挡住了,光明透不出来了。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见、正定、正行,这样才能证见佛性,证悟我们原本就是佛。
要明白自己就是个大宝藏。修行其实是在作一个还原的过程,所以法向内修,而不是向外求。因此,金刚乘修持是要具足佛慢(非我慢):我就是佛(本尊)。举手投足都是手印是身密;出言吐气都是真言是口密;起心动念都是观想是意密。这才叫学佛,才叫跟佛学。
我们的住所,工作的地方就是本尊庄严的坛城,能够看见的所有的生命(众生)都是本尊的身体,所能听到一切声音都是本尊的法语,心里所想的及一切众生之念头都是本尊的功德。要转一切五毒为道用,这就是密宗最根本的道理。坚信不移我就是本尊,我与本尊无差别,佛能做到的,上师能做到的,我通过精进努力也能做到,因为我本来就有佛性。自身的佛性与诸佛,与上师,与法界都是一样的,无差别的。常存一心不乱,求自心明白,慢慢久而久之,自心明白而成佛。金刚乘弟子都是王子种性,地位殊胜,发大菩提心,具足佛慢以度众生即身成佛。
身体虽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修行还是借假修真,因此调剂身体,愉快精神是必要的。所以持之以恒固然重要,但过放逸不宜,过劳累也不合,合乎手中道方能成就。可以这样想,我是为一切众生修法,并不是为自己一个人修法。
心中如果有妄念生起时,不要压迫念头,妄念是无利无害的,起灭与我是不相关的,也不要跟随念头去,真心是不动摇的,让自己徐徐入定,随后一念不生。众生有烦恼可先左手(水)在上,右手(火)在下,这样易于进入清静,要睁着眼睛修法,并且要带一点精神,带点武的样子,但不要用力。任何境界现前两眼都看着他,时间长了自然心境如一,到一心不乱,自己明白,不可昏觉。任何境界都是由心所显现,不用理他,能坐多久就坐多久,坐完后将功德回向众生。心魔不生,外魔不感,佛来不喜魔来不惊,自然就没有魔事,魔也是众生,都应度他,我们不可忘失大菩提心是最重要的。即使是降魔也是指降服其心,使其消业入道,而不是绝了他,灭了他之意。
想想十方众生,特别是这些还在三恶道里挣扎的众生,有很多曾经是为了我们而造业的,他们可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兄长、姐妹。“我愿带领着他们,为他们而修行,愿把我们修行所有的功德,祈请上师加持,普遍回向给一切众生。”可以先从对自己有特别恩情的对象开始做这种交换,这样观想叩头时就会有感应,持咒就会有效果,就会叩出泪来,而不是只在数字上修练。他们的罪业我代受,是因为我们有上师的加持。最理想的是,在保证如法顶礼的同时(先保证质量),能有较多的数量。计数量只是随喜自己的善业。
注意了方法之后,精进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常常是自己骗自己:法是一定要修的,但等明年吧。此时先把这件事情办完后再修。当我们修行生不起精进心的时候,要检查是哪里出了问题,丢失了什么?
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把握时间修自己的身口意,不要口头上皈依,要身口意真正皈依。“只相信死后有佛接引,不相信生前有佛监视”。修行时间久了,有些人心也麻木了,于是,出现“修佛三天佛在眼前,修佛三年佛在西天”。越修行“我”越大,上师,三宝都可以忘失,就是我执永远不能舍弃。所以,要切记“常省己过不讼公短”,功德在随喜中成就。要知道,业由己心造,苦从不善来。如果众生都信佛都学佛,则境由心造,这时娑婆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没有差别。所以学佛人均由“断疑生信”入门,我心何时完成明白,何时即身成佛?要知道一日不明白一日就是众生!
祝大家莫失菩提 精进修行 早证佛果 |
|
|
|
|
|
|
|
发表于 26-9-2006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errickwong 于 26-9-2006 03:26 PM 发表
何须执着这个或那个!蒋扬钦哲仁波切都说他为度无量众生,他将化生到25个化生。何况是大宝法王,有两个都不出奇!
哈哈,我当然明白蒋扬钦哲仁波切所说的。并没有去执著,我认为有些东西还是须要划分的。
谢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9-2006 06: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t 于 26-9-2006 06:25 PM 发表
哈哈,我当然明白蒋扬钦哲仁波切所说的。并没有去执著,我认为有些东西还是须要划分的。
谢谢!
哎呀!我们只是加哩非!这等大事用不着我们操心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9-2006 06: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藏传佛教海外传播
非也!是宁玛地!
[ 本帖最后由 derrickwong 于 27-9-2006 12:2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6-9-2006 08: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智慧光 于 26-9-2006 03:05 PM 发表
听说那教年轻的(象小孩子的rinphoche) 是真正的大宝法王。。。
小孩已长大,是创业的时候了.

Karmapa-Chen-No
Karmapa-Chen-No
Karmapa-Chen-No |
|
|
|
|
|
|
|
发表于 26-9-2006 09: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6-9-2006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errickwong 于 26-9-2006 06:39 PM 发表
這不是苯教嗎?
應該不是佛教吧?
因為苯教的主色是藍色的,他們后面的像應該不是蓮師來的... |
|
|
|
|
|
|
|
发表于 26-9-2006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6-9-2006 10: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這不是苯教嗎?
應該不是佛教吧?
因為苯教的主色是藍色的,他們后面的像應該不是蓮師來的...
就是嘛!derrickwong bro好好修行,不好再凡错了。

[ 本帖最后由 karma_t 于 26-9-2006 10:26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7-9-2006 0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arma_t 于 26-9-2006 08:41 PM 发表
小孩已长大,是创业的时候了.

Karmapa-Chen-No
Karmapa-Chen-No
Karmapa-Chen-No
他应该指那位在楚布寺坐床那位,Ogyen Trinley Dorje尊者。 |
|
|
|
|
|
|
|
发表于 27-9-2006 09: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鬼佬"穿的就是旧派宁玛巴的白衣瑜珈士系(在家居士)的法衣...但是这个团体自行一格,在外有点争议叻...哈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9-2006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9-2006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arma_t 于 26-9-2006 10:30 PM 发表
蓮花生大士由金剛瑜珈母親自傳授"黑忿怒空行母"心法的口訣。
向SonyQQ金剛瑜珈母有请此法。
大哥你会不会的哟!那里有酱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9-2006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arma_t 你不给大宝法王剪你的头发???
sorry!忘记你没。。。。。。。 |
|
|
|
|
|
|
|
发表于 27-9-2006 0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errickwong 于 27-9-2006 12:49 PM 发表

karma_t 你不给大宝法王剪你的头发???
sorry!忘记你没。。。。。。。
我的已经不多,也已经给苏曼佳王剪了。。。这个到时再看把!!
要安排时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9-2006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arma_t 于 27-9-2006 01:03 PM 发表
我的已经不多,也已经给苏曼佳王剪了。。。这个到时再看把!!
要安排时间~
桑结些切密续你不请啊!一起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9-2006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香供、煙供、火供的大德開示
第十三世大寶法王——煙供聚資法(積聚福德資糧)
煙供聚資法是由藏密第十三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杜都多傑所傳,為方便行者修持,經漢譯整理廣為普傳,以利人天,行者將因誠心精進修法之功德,而獲諸佛、菩薩加持,天龍八部擁護。尤其是人世間的諸惡因緣,可得轉輕、息滅,所求諸事滿願成就。行者即使一生只修一次煙供法,其功德將永存於法界而不滅,如此當知修持煙供,其利益不可思議。
焚香的意義
許多人燒了一輩子香,卻不知道燒香的真正意義,更不知道在燒香的時侯也可以修法除障、聚財、增福。這種運用燒香來修行的方法,就叫做煙供聚資法,顧名思義即是運用燒香的供養來聚集福德資糧的一種方法。
佛法的修行,無非是透過外在有形的種種動作,用來啟發內在每個人本身就具足的佛性。而這種燒香供養聚集福德資糧的方法,乃是藉由修行者每天燒香時,特別再賦予觀照思量和持咒發心的方法,使燒香的立意更趨於圓滿和豐富,並日漸具足成就的資糧,減少修行過程的障礙,可說是一種自利利地,極稱方便和有益的最佳法門。(維摩經)有雲:上方有眾香世界,眾生聞香入律,自然止惡生善。雖然這是指眾香世界的行者聞香而令行止有戒律,並且息滅惡念而生出善法,對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可適用。因為好的香,自然會讓聞者生出喜悅,這種喜悅對平素有修持的行者,馬上會轉換般若性智,對沒有任何修持的眾生,也可因此獲攝受,暫時止息惡念,進而生出向佛的善念。尤其重要的是六道眾生當中,有諸多眾生尚會覺知病痛和饑餓,這些眾生全靠佛教寺廟每天午供、藥食等佈施,才能稍解饑渴,其他的宗教均付之闕如。而身為一個佛教徒,應該分擔這些如來家業,每天在家中修習煙供,普令一切六道眾生聞香而食,滿足六道眾生的饑渴,如此結緣,日積月累,將是修行者成就的最佳資糧。
煙供所使用的香,必需具足(上供下施)的功能,否則不易竟功。所謂上供即是供養諸佛菩薩,下施即是佈施六道眾生。坊間一般的俗香皆未如法制作,故皆不具(上供下施)的功用。供養諸佛菩薩可用五香、五寶、五穀、五藥、五甘露,這些是娑婆世界最好的東西,而佈施六道眾生則必需另加舍利、甘露丸、經咒,使六道眾生得以攝受而獲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9-2006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煙供法的由來
相傳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佛法由印度傳到中國,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座佛教的寺廟-白馬寺(經書由白瑪馱運而來)。而佛法傳到西藏地區,當時藏王赤松德贊想建一座寺廟來弘揚佛法,但是白天蓋廟晚上卻被妖魔鬼怪破壞,蓋了很久一直蓋不好,於是派人到印度請來了法力高強的蓮花生大士。
當時大家都認為蓮花生大士(簡稱蓮師)一定會跟這些妖魔鬥法,但是事出意外蓮師來到當地;收集了許多香樹木、松樹等,以及一些好吃的食物、好看的物品;等到晚上,將這些一切美好的事物燒起來,同時配合上經咒,供養這些妖魔鬼怪,此時的妖魔們身受感動之餘,便盡心盡力幫忙蓋廟,於是日夜動工,這座寺廟反而提早完工,而這座寺廟便是西藏的第一座寺廟-桑耶寺;蓮花生大士便成為藏土的精神指標;而這種供養的方法便是供法的由來。
一般我們在家自行做的煙供,有桑和束二種。早上做的稱為【桑】,傍晚做的稱為【束】。桑及束二種,都含有"上供和下施"。(上供和下施是在一起的,不是分開的)
【桑】主要是清淨及消除礙障。【束】主要是回向、給予眾生。
煙供的材料:修《桑》時可以用一些乾淨的樹、草,最好的是松樹或柏樹的材料,可以淨除障礙及幫助消除蒙敝智慧的障礙。主要修的時間在早上。在修《桑》的時候,藏文裏有一段提到供養一些我們沒有聽說過的佛菩薩、冤親債主、我們六道眾生、障礙我們的眾生、奪取我們壽命的眾生、弱小的眾生、三界裏的一切眾生。
修《桑》主要是清淨、並可幫助我們的運氣、減低障礙。修《桑》的材料,"不可有熏食"或不淨物。
修《束》的話,有分『白供』及『紅供』。供素食的名為白供,而可供葷食名為紅供。若供白供的話,供品中"不可有葷的食物"(在家居士不宜使用紅供---昆桑仁波切開示)
修《束》主要可幫助中陰身的眾生、或是孤魂、野鬼、亡者、鬼怪、六道眾生,修習以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主、能讓一切眾生滿願,眾生有何需要即變現何物。
《束》的煙供,又稱"嗅供",因為有的眾生必需借著吸取煙而獲得飽足或滿足。
煙供的功德:二種煙供,裏面皆包含了供養上師、本尊、護法三根本,供養了佛菩薩、六道眾生、一切眾生。
供養上師~可獲得上師賜予加持;供養本尊~可獲得本尊賜予的二種成就:(a)不共同成就~亦稱勝義成就,指成就佛道上的成就 (b)共同成就~指事間上的財富、權力、消除病苦、消除障礙;供養護法~可完成息、增、懷、誅四種事業並也可消滅修持佛法上的礙障。
修桑或束的煙供,皆可説明地獄道的眾生遠離熱、冷等諸苦;可幫助餓鬼道的眾生、遠離饑餓等諸苦;可幫助畜牲道的眾生遠離互相殘殺、被殺的痛苦及幫助其消除投生畜牲道之根;可幫助修羅道的眾生遠離鬥爭等諸苦;可幫助人道的眾生遠離人道中的痛苦;可幫助天道的眾生遠離墮落的痛苦;並可幫助中陰身的眾生消除恐懼、燒著等一切痛苦。借著煙供的佈施,可使眾生離開痛苦。
煙供的供器:若是全供素食或清淨的材料,修【桑】或【束】的容器可以用同一個。若是在修《束》的煙供時,是以供紅供的方式,有供到熏食、或餅乾內有熏食的話,不可以用同一個供器、必需分開(比方說蝦味鮮、蝦餅、牛排口味的洋芋片、有用到動物油的餅乾等等的話、就算是紅供,必需分開供器。
煙供的時間:【桑】是在早上,當然下午也可,不過早上較好(一般修《桑》煙供時,都是在早上,最好的時間在清晨天亮太陽出來時是最好。) 而修【束】,最好在下午傍晚時,晚上亦可,因為有些眾生常在下午傍晚過後出沒。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9-2006 05: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祈竹活佛等談如何供香、供香的功德、藏香的益處
燃香必須用無化學原料在內的配方,如純檀香或沉香的粉或木條均可,許多藏香亦適合這用途。供香為的是供香氣而不是供黑煙,所以我們不必把香爐放在太近佛像的地方,而應把燃點了的香在供桌前略為熏揚一下,再把香爐置較遠的地上,這樣便不會把佛身熏黑。佛陀的鼻根非同凡夫,絕不會因香爐放遠了而受不到供養,所以大家不必有此幼稚的顧慮。漢地的香爐常常印上經咒,這是很不合乎傳統的商業做法,大家千萬不要買。要買香爐的話,應選沒有印上佛像、經咒的簡單類型。此外,漢地賣的電香支是幾根閃爍、像香的東西,並無供香氣的意義,而且閃爍不定的光明也是一種不佳緣起,大家避免為宜。
——祈竹仁寶哲著作《福慧明燈——佛法入門知識導修開示》
甘丹派大善知識普穹瓦是以常供三寶作為主要修行的,以此他的修室外,供香的香氣,經常芬香不絕。他說:"我最初只能供辛辣刺鼻的粗劣草香,繼能供四種香料合制的香氣撲鼻的線香,而今我能供用極貴的沉香及安息香等香料合制的香氣馥濃的極品香。據說有一次他配製香料的價值,就值二十二兩黃金。
--菩提道次第傳承諸師修心語錄選集 之貳 積資懺罪
西藏對於供佛用的香,重視程度及製造嚴謹之程度並不亞於其制藥傳統。藏香採用佛經中記載的古方,以沉香、檀香、丁香、木香、當歸、肉桂、沒藥、甘香、菖蒲及紅花等二十多種乃至百多種天然香料及藥材合以金、銀等珍貴礦物制香,其中不含任何化學香料,而且各成份之比例及處理方法均有嚴格規定,不同
于漢地商業香莊的制香態度。在解放前,西藏的香廠每年還會被有關部門查驗製作過程及確保成份與比例符合古方,絕對馬虎不來!由於其成份包含多種既是香料、也是藥材的原料,而且古方中亦已顧及使用者的健康,藏香對嗅者的身心同時也有安神益智、預防流感、定驚、令心緒安寧及消毒等妙效,對使用者有很大的好處,並不同漢地市面上售賣的商業化學香料。
現今在市面上,有多種稱為「藏香」的商業產品,它們並非這 所說的真正藏香,與西藏制香傳統亦沒有關連。近年來,也有不少佛教徒以印度香供佛。這些印度香成份中亦有不少化學香料,對身體無益,而且有些更採用罌粟等具迷幻作用的香料(這是印度教制香傳統中的配方成份之一,對嗅者之心神有某種影響)
。嚴格上來說,這些印度香是佛教徒不可採用的。在解放前的西藏,寺院中大多嚴禁供奉這些印度香枝。
——此內文摘自《與西藏有緣》一書
隨著生活品質提升,焚香,除供佛、敬神、祭祖、禪坐外,在繁忙工作後,泡茶休閒時,點燃一支藏香,享受藏香舒解緊張,通經脈安神的熏香功效,伴您定、靜、安....。
焚燃這些藏香猶如實地體驗來自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海拔天然藏藥草的純正芳香和來自高僧喇嘛與佛菩薩的祈福庇佑!
佛教香文化知識問答
1、 為什麼供佛之香最好不要用化學香?
答:大藏寺祈竹仁波切在《獅子吼》說:"香的目的是以香氣供養聖衆的鼻根或嗅覺,所以必須用真正的香,而不宜供漢地流行的假電香。由於香供旨在供香氣而非煙霧,香爐不必放佛壇上,長期供香以免把佛像熏黑了反而不好。香枝不必供太多,但宜用無化學原料的天然香料所造香枝。佛陀等聖衆當然不會受有毒化學香料所影響,但上供的我們卻要天天吸入,而且供有害物質之緣起不佳,所以必須挑無化學原料、無毒、對己無害之香料。供香時持香枝在壇前恭敬地發願,然後把香枝放在佛壇附近的香爐內即可。"
2、 香分何三品?
答:《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大毗婆沙論》等經論所分:[好香]聞之歡喜,清淨有益身心之味道;[惡香]聞之不適、厭惡、有害身心之味道;[平等香]無特別影響之香,則為平等香。
3、 何謂五分法身香?
答:《六祖壇經》以香喻為五分法身:[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之為戒香![定香]即觀諸善惡相、自心不亂,名定香![慧香]即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之慧香![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故,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之解脫香![解脫知見香]自心即無所攀緣善惡,不可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之為解脫知見香!
4、 香在供養中的用法和含義?
答:在供養三寶中,塗香表清淨義,能淨除一切染垢汙穢、燥熱煩惱;若以此香供佛,則代表除滅一切生死煩惱流轉,得清淨自在!《蘇悉地經》說五種供養為:塗香、花、燒香、飲食、燃燈;香占其二!在《行法肝葉抄》中,以六供象徵六波羅蜜,水錶佈施;塗香表持戒;花表忍辱;燒香表精進;飲食表禪定;燈表般若波羅蜜!另有八供之說:名為三種供養之總和,即把恭敬供養、利益供養、修法供養集中為八供:所供物品為:水、水、花、燒香、燈、塗香、食、樂;學密弟子供之為上!在《法華傳記》卷十《十種供養記九》中,鳩摩羅什曾說,若要供養《法華經》須依經說,略備十具(1)花(2)香(3)瓔珞(4)抹香(5)塗香(6)燒香(7)幡蓋(8)衣服(9)伎樂(10)合掌 於其中,香占其四 !可見供香于學修供佛中非常重要,應不可輕易而為,均應如法為上!
5、 在密宗中,各部有何用香之別?
答:胎藏界三部用香之別,在《蘇悉地羯羅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記載:供佛部應燃燒沉水香!供金剛部應燃燒白檀香!供蓮花部應燃燒鬱金香!或混合三香通用三部!……安息香獻與藥叉…熏陸香則獻與天女等…在實際是修法中,對治不同之修法之障礙亦應用不同之香,如修生圓次第的用香是有所區別的!
6、 息、增、降伏、敬愛時應用何香?
答:據不空三藏《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則記載,於息災法應焚沉水香!于增益法應焚白檀香!於降伏法應焚安息香!於敬愛法應焚蘇合香!在《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行儀軌經》卷下《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等經典中也有相同的說法。
7、 欲成就諸真言時應備辦何香?
答:在《蘇悉地羯羅經》卷下《備物品》中說:即沉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
8、 不同曼荼羅應供何香?
答:在《一切如來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荼拿羅經》卷一中記載了供養曼荼羅的各種方法:又復有諸香等,於供養義亦有區別,所謂:白檀香、乳香、烏屍覽香等….諸香搗為末用以混合為香,可用供養最上曼荼拿羅!
又白檀、龍腦、沉香、麝香….如是等香可用供養中等曼荼拿羅!又復以安息、牛角、動物皮等為屑,用摩你木汁和合為香,如是等香可用為調付法之用!
9、 護摩法中應用何香?
答:何謂護摩?其義是將供物投入火中供養,即燒食供養之義,亦稱"火供"。源于古印度婆羅門供火神,驅魔求福之法!在《大日經疏》卷二十中說:"護摩是智慧之火焚燒煩惱的薪柴,使其窮盡無餘。"在《尊勝佛頂真言修瑜伽軌儀》卷下則說,護摩者就如同為火天一般,火能燒草木森林,使其無有剩餘,所以智火也是如此,能燒除一切無明,無不窮盡!因此,多用丁香、白檀、沉香、熏陸香等和合為丸;其義表示總集之煩惱,投入火中,以示智火燒盡諸煩惱之業障,有時一日三時,一時燒36 丸,共燒百八丸,示百八煩惱,配以六度時,與敬香合表精進之義!另有煙供燒施香(今後詳情另介,此略)
10、《楞嚴經》中所說的香嚴童子聞何香而得成就?
答:因香之特性而入菩提,香嚴童子以聞沉水香,觀香氣出入無常而入本心!佛曾在《戒德香經》中告阿難,只有持戒之香不受順、逆風影響,而能普熏十方!均因香之特性故!同時香也用來比喻念佛之功德《首楞嚴經三昧經》亦有"香光莊嚴"之喻!
11、 密法中之五香是指何香?
答:在《成就妙法蓮花經王瑜伽觀智儀軌》之《建立曼荼羅及揀擇地法》中說:密教建壇時,與五寶、五穀等具埋地下之五香為:沉香、檀香、丁香、鬱金香、龍腦香。
12、供佛為什麼要用好香之義?
答:供香是對佛菩薩的真誠供養,也喻自身煩惱的止息,得到解脫的清涼自在!因此,供香一定要自己的實際經濟能力成辦,用好而純之香,千萬不可用化學的香料(因緣起不對故),好香,會使人諸根持攝,鎮靜身心,可使定力增強……對修行者尤為重要!因其六根敏銳,氣脈暢通故,如用化學香,入體則毒,擾亂定境,易引煩惱,火氣上升,不但不安神,反使身心受損,徒增違緣!故真修法弟子不可不察!
13、 如何辨別香之好壞?
答:(1)外觀表面是否均勻,未染色,取時不掉香粉,不沾手,立香腳細而直(2)點燃後產生香之味清雅耐聞,不刺眼,不刺鼻,香味滲透力與持久性強(3)尤為關鍵之一點是,好香必須是以天然香料研磨製成,不含任何化學物品,有益健康!
14、 如何感受好沉香?
答:好之沉香,聞之身心沉靜,復聞香之味道,會感到有一股清涼之氣從喉頭沉下,非常舒適,室內如有發黴之地方,一經熏伏,不再生黴。足見好香,不僅清淨身心,亦可清淨環境,益于身心修持!
15、 供香方法和儀軌?
答:不同之乘,有所不同,此為廣傳之方法:(1)清淨身心(如洗手、端身、靜心)(2)供佛菩薩及本尊(3)持誦真言(4)皈依諸佛(5)念誦香偈(6)恭敬禮佛(7)回向祈願
16、 沉香及檀香在佛教中的地位如何?
答:在《法華經》卷十九《法師功德品》中,提及持誦《法華經》者,可得證鼻根功德,善能嗅聞及分別種種天香,檀香、沉水等妙香……在佛經中,也常以檀香妙香於眾香中的殊勝,來表示大乘菩薩比小乘聖者殊勝之處,如在〈〈頂生王因緣經〉〉卷三中說。在〈〈佛說戒香經〉〉中,也以沉香、檀香為世間上等之香,用來喻持佛清淨戒香者,當獲諸天愛敬,諸魔遠離!
17、沉香之分類?
答:沉香依沉木中油脂含量分三:為沉水、箋、黃熟;沉水又分為四:熟結、生結、脫落、蟲漏!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沉是越南的奇楠沉,次為惠安(即善緣聖殿星月香之主料)!天然沉香稀貴!因此,所含成分越高價格就越貴!其功效可通經絡安神,芳香健胃,治氣逆喘,特別見效!亦為供佛部、修增益法專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9-2006 05: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家認為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
佛家認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關係,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聖,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據經書記載,佛於說法之時,周身毫毛孔竅會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動三界。故在佛教的經文中,常用香來譬喻證道者的心德。
如《戒德香經》所記,佛陀對弟子阿難講述,持守善德的人具“戒香”,此無上之香普熏十方,雖順風逆風也暢達無礙,非世間眾香所能相比;《六祖壇經》中,慧能大師即以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講述了五分法身之理;在《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闡述修持者若能專誠地憶念佛性,則能受到佛的加持與接引,將之喻為“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佛家還把香引為修持的法門。其中最著名的是《楞嚴經》中的香嚴童子,以聞沈水香,觀香氣出入無常而悟道。據經中記載,在楞嚴法會上,香嚴童子敍述自身得悟的因緣,就是以聞香入手。“我于居處靜堂養晦自修,看見比丘們燒沈水香,香氣寂然,入於鼻中。我觀察這個香氣,並非本來就有,也不是本來就空;不是存在煙中,也非存在火中,去時無所執著,來時無所從來。我由此心竟頓銷,發明無漏,證得阿羅漢果位。現在佛陀問我達到圓通所用的法門,如我所證悟者,以香的莊嚴為最勝。”
另有一位孫陀羅難陀,也是觀鼻中氣息出入如煙而悟道。據《楞嚴經》記載,孫陀羅難陀曾自述,“當初我出家隨從佛陀入道時,雖然具足戒律,但是心卻常常散動,無法證入無漏解脫。於是世尊教我觀鼻端一片白,我開始定心諦觀,經過二十一日,只見鼻中氣息出入如煙,內在身心虛空清淨如琉璃。後來,這個煙相逐漸消失,鼻息成為白色,心中開明,煩惱盡除,出入的呼吸都化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由此入道,得阿羅漢果。”
在佛家描述的極樂世界中,還有一個“香積淨土”,即“香積世界”、“眾香國”。其處之佛為“香積如來”,以香開示眾生,天人坐於香樹下,聞妙香即可獲得圓滿的功德。
佛家認為香能溝通凡聖,為最殊勝的供品
佛陀住世時,弟子們就以香為供養。佛家認為“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內容。從日常的誦經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會、水陸法會、佛像開光、傳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動,都少不了香。特別是法會活動,必以隆重的上香儀式作為序幕。
佛教中用於供養的香品種類十分豐富,除了用於熏燒的“燒香”,香料製作的香水、塗在身上的塗香、研成粉末的末香等都是常用的供物。其中香水還用於浴佛,是一種很高的供養。如《法華經》之“法師品”列出了“十種供養”: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其中四種都是香品。
在居士家中,無論供品陳設繁簡,香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常用的供品是香、花、燈,如果供品的種類再增多,那麼就會多使用幾種香品;如果簡化到一種,也會是香煙一炷敬佛。
香不僅供在佛像前,還用於供奉經書。也常把香料摻入塗料中粉刷佛殿的堂柱門窗,在重要的場所和還常潑灑香水
不僅用香,而且上香前後都要有恭敬鄭重的禮儀。特別是在重大法會上,上香之前,全體僧眾先要跪拜持誦專門的燒香偈語才能上香,上香之後也要再誦念贊偈。據《禮佛儀式》記載:“禮敬贊德,先須至於香台,端身息慮,思念聖德,目睹尊容,雙膝著地,手擎香爐,而舉偈言: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台遍法界,供養十方無量佛,聞香普熏證寂滅”。
據經書所記,佛陀本人及其他聖眾,都反復講到香是最重要的供養。佛陀曾對清淨慧菩薩講述,“以牛頭栴檀、紫檀、多摩羅香、甘松、芎藭、白檀郁、金龍腦、沈香、麝香、丁香等種種妙香”製成香水沐浴佛像,再取少許洗像之水置於自頭上,“燒種種香,以為供養”。此為“諸供養中最為殊勝”。
再如《華嚴經》記載:“以善根回向、供養諸佛,以無量香蓋,無量香幢,無量香幡,無量香宮殿,無量香光,無量香焰,無量香住處,無量香佛世界,無量香須彌山王,無量香海,無量香河,無量香樹,無量香衣,無量香蓮華”……“以如是等無量無數眾香莊嚴以為供養”。
香不僅是婆娑世界的供品,天人也用香來供佛。據《大寶積經》記:“……興起光照一切香花,善妙香、常熏香、烏虛延香,常有花樂、眼目樂,如是眾花興雲致雨。雨眾雜香,鼓天妙樂。”
藏香簡介
藏香,是西藏民間日用中不可缺少的,人們用它朝佛、驅邪。凡是舉行宗教活動時都用它。市場上供應的品種名目繁多,其中有種叫果樂聶阿香,它是藏醫師們按照藏醫書中記載的方法研製成功的,它主要採用價格昂貴的麝香、穿山甲、檀香、肉豆蔻、野丁香五種藥品,滲進草果、樟腦、沉香、芸香、黑香、白芸香、茯苓、冬青子、藏蒿、青藏攏牛兒苗、唐古特青藍、當歸、草蒲、肉桂、唐古特纈草、菌陳蒿、青木香、廣木香、火漆、甘松共25種藥品炮製而粉,調合為泥狀,再加工成人們點的藏香,用它防治傳染病、流行病等多種疾病,據說還可以預防核武器的放射擊性毒素之污染。其用法是在淩晨將這種衛生香點燃,嗅十五分鐘最佳,吸收後將會感受到滲透肺腑,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西藏密宗行者更是以香上供養三寶、本尊護法福田物,使諸佛菩薩、本尊護法心生歡喜,時時護臨並且可以下施鬼神及六道眾生等得以受用,令滿足而不來障礙行者,更甚者可以淨壇遣魔鉤召本尊,令行者生起戒、定慧學。而西藏香的法是依據諸佛菩薩密續經典記載,加入:
心臟良藥肉豆蔻
肺之良藥竹黃
肝之良藥藏紅花
命脈良藥丁香
腎臟良藥草豆蔻
脾之良藥砂仁及麝香、紅白檀香、黑香、冰片、當歸等數十種中藥草
並且更加入珍貴天珠、金、銀、銅、珍珠、珊瑚及喜瑪拉雅山聖地之高山藥材,其中部份香更加入各種加持甘露丸,實為彌足珍貴,使香不僅是對上師三寶的供養,並且積聚無量無邊的福智二資糧,對行者的身體、氣脈及心神更有裨益,而這也是西藏香品的特色,亦是西藏傳承古老佛文化下的瑰寶。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