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素还真

为什么佳礼一些南传人对大乘佛教充满激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11-2011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三法印


    三法印,让我连续你之前的故事。


佛陀責備過嗏帝比丘後,繼續告訴比丘們說:
...
第一论坛 发表于 13-11-2011 02:25 PM



    善哉!善哉!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11-2011 10: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生的识??
轉生是嗎?>帶業往生的意思…
洪七公 发表于 14-11-2011 10:34 AM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Guy998 发表于 14-11-2011 10:38 AM



    彼此互相提醒而已。有時我也錯別字多,經文故事善忘…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cks123
看看佛陀怎样说, 也许你不认同佛陀说那也不奇怪, 因为你都是反佛教的...



有一次,佛 ...
三法印 发表于 13-11-2011 02:16 PM



    师兄引用经典也沒用
因为南传尼柯耶(Nikaya)里沒有有分识这名词!!!
就如三法印也是出自于大智度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引用经典也沒用
因为南传尼柯耶(Nikaya)里沒有有分识这名词!!!
就如三法印也是出自于大智度 ...
cks123 发表于 14-11-2011 11:26 AM



    所以你是说三法印是出自大智度论不是南传所有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4# cks123

南传尼柯耶(Nikaya)里沒有有分识这名词, 对呀..

这说明了"有分识"非佛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4-11-2011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14-11-2011 01:53 PM 编辑
师兄引用经典也沒用
因为南传尼柯耶(Nikaya)里沒有有分识这名词!!!
就如三法印也是出自于大智度 ...
cks123 发表于 14-11-2011 11:26 AM

尼柯耶(Nikaya)也没有十六观智和七清净,非佛说,丢掉吧,你可以不必理会了。
当你学马哈希或帕奧禅法时,你也大可跟他们说这些禅法尼柯耶(Nikaya)里没有,非佛说,是自创的,也不必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6# Guy998


    我也认同您,出家人未毕是证果的,而初证果也未解脱,不过,怀疑并且可能的推测不如法的就必须有足够的证据。否则的话,间接中就毁谤了佛法。此外,这涉及了整个大乘佛法,范围更大。做为一个未证者,是否应该更需要有更多的智慧,否则的话,如此会侮辱了众多大乘法师,高德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11-2011 0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7# Svaha
七清净是来自中部第二四傳車經

有一次,佛陀與比丘們,來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在城北郊外的迦蘭陀竹園結夏安居。
  這天,一群在自己故鄉結束結夏安居的比丘們,來到迦蘭陀竹園禮見佛陀。佛陀問他們說:
  「比丘們!在你們故鄉中,哪位比丘的精進、德行與教化成就,是大家公認最崇高的?」
  「世尊!那是尊者富樓那滿慈子了。」來訪的比丘們一致推崇道。
  這時,坐在佛陀旁邊的尊者舍利弗,心想:
  「尊者富樓那滿慈子是多麼地榮幸與幸福啊!受到這些有智慧的同伴們,在老師面前如此一致地推崇,改天有機會,一定要與他談一談。」
  幾天後,佛陀決定結束在王舍城的安居,前往憍薩羅國舍衛城南郊的祇樹給孤獨園。而尊者舍利弗與來訪的比丘們,在王舍城一同多住了幾天,也跟著前往祇樹給孤獨園。
  另一方面,尊者富樓那滿慈子也結束在家鄉的安居,來到祇樹給孤獨園,禮見了佛陀。尊者在聽聞佛陀的說法與鼓勵後,便起身告辭,前往安達林安頓。
  這時,就有比丘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尊者舍利弗。
  於是,尊者舍利弗在傍晚時分,來到安達林,打算找尊者富樓那滿慈子一談。
  尊者舍利弗依著別人的描述,找到了尊者富樓那滿慈子,但不是那麼地確定,於是,尊者舍利弗問道:
  「道友!您是跟隨沙門瞿曇修學的嗎?」
  「是的!」
  「那您是為了『守戒而德行圓滿』的目的,跟隨沙門瞿曇修學的嗎?」
  「不是!」
  「不然,是為了『心清淨』的目的,而跟隨沙門瞿曇修學的嗎?」
  「也不是!」
  「再不然,是為了『見解正確』的目的,而跟隨沙門瞿曇修學的嗎?」
  「也不是!」
  「再不然,是為了『斷盡疑惑』的目的,而跟隨沙門瞿曇修學的嗎?」
  「也不是!」
  「再不然,是為了『清楚什麼是正確的修行方法、什麼不是』的目的,而跟隨沙門瞿曇修學的嗎?」
  「也不是!」
  「再不然,是為了『清楚修學之路』的目的,而跟隨沙門瞿曇修學的嗎?」
  「也不是!」
  「再不然,是為了『完成修證』的目的,而跟隨沙門瞿曇修學的嗎?」
  「也不是!」
  「那您到底是為了什麼目的,而跟隨沙門瞿曇修學的?」
  「道友!我是為了證得無所取著的涅槃之緣故,而跟隨沙門瞿曇修學的。」
  然而,什麼是「無所取著的涅槃」呢?於是,尊者舍利弗繼續問道:
  「道友!沙門瞿曇是以『守戒而德行圓滿』為『無所取著的涅槃』嗎?」
  「不是!」
  「以『心清淨』、『見解正確』、『斷盡疑惑』、『清楚什麼是正確的修行方法、什麼不是』、『清楚修學之路』、『完成修證』為『無所取著的涅槃』嗎?」尊者舍利弗繼續一一地問。
  「不是。」尊者富樓那滿慈子一一分別回答。
  這僅僅「不是」的回答,似乎難以讓尊者舍利弗確認尊者富樓那滿慈子的意思,因此,尊者舍利弗請尊者富樓那滿慈子詳加說明其中的意涵。
  於是,尊者富樓那滿慈子說:
  「道友!如果世尊沙門瞿曇僅僅以『守戒而德行圓滿』為『無所取著的涅槃』,那麼,所有還帶著取著的,都可以稱為涅槃了。
  同樣的,如果世尊沙門瞿曇僅僅以『心清淨』、『見解正確』、『斷盡疑惑』、『清楚什麼是正確的修行方法、什麼不是』、『清楚修學之路』、『完成修證』為『無所取著的涅槃』,那麼,所有還帶著取著的,都可以稱為涅槃了。
  但是,如果世尊離開這些而說涅槃,那麼,一般不修學的平常人,也都是涅槃者了,因為他們都成就不了這些;離開這些法。
  所以,道友!是『守戒而德行圓滿』的緣故,才能達到『心清淨』;『心清淨』的緣故,才能達到『見解正確』;『見解正確』的緣故,才能達到『斷盡疑惑』;『斷盡疑惑』的緣故,才能『清楚什麼是正確的修行方法、什麼不是』;『清楚什麼是正確的修行方法、什麼不是』的緣故,才能『清楚修學之路』;『清楚修學之路』的緣故,才能『完成修證』;『完成修證』了,才是證得了『無所取著的涅槃』。
  道友!且讓我打個比方:以前,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在首都舍衛城,因有急事要在一天之中趕到很遠的薩迦陀城去。為了這樣,他想了一個方法,就是在兩城的路上,含頭尾共設置了七個驛站,每個驛站都備妥了體力充沛的馬與保養良好的車。國王從舍衛城的王宮乘車出發,當每到一個驛站時,立刻捨棄原來疲憊的馬車,換乘等在那兒的新馬車,這樣,就在預定時間內,趕抵了薩迦陀城。
  這時,如果群臣問國王,能這麼快抵達,到底他是乘哪一輛馬車來的,波斯匿王應當怎麼回答?」
  「道友!波斯匿王當然會說,他是乘第一輛車出發,到第二驛站換第二輛車,一共換了七輛車,才能在一日中,快速地抵達的。」尊者舍利弗回答。
  「是啊,道友!波斯匿王應當這樣回答。就像這樣,道友!『守戒而德行圓滿』的緣故,才能達到『心清淨』;『心清淨』的緣故,才能達到『見解正確』;『見解正確』的緣故,才能達到『斷盡疑惑』;『斷盡疑惑』的緣故,才能『清楚什麼是正確的修行方法、什麼不是』;『清楚什麼是正確的修行方法、什麼不是』的緣故,才能達到『清楚修學之路』;『清楚修學之路』的緣故,才能『完成修證』;『完成修證』了,世尊才說,這樣是證得了『無所取著的涅槃』。」
  尊者舍利弗對這樣的說明,大為佩服,就問道:
  「道友!敢問您的大名?您的同伴都怎麼稱呼您?」
  「道友!我的名字叫富樓那,同伴都叫我滿慈子。」
  尊者舍利弗面對這位心目中早已十分敬佩的尊者,是更加敬佩了,於是,當面表白了對尊者富樓那滿慈子的諸多敬仰與讚歎。
  此時,尊者富樓那滿慈子也感受到眼前這位提問者言談之中的不平凡,問道:
  「道友!敢問您的大名?您的同伴都怎麼稱呼您?」
  「尊者!我的名字叫優波提沙,同伴都叫我舍利弗。」
  尊者富樓那滿慈子,也早已知道尊者舍利弗的名聲,於是,也當面表明了對尊者舍利弗諸多敬仰與讚歎。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部第二四傳車經》、《中阿含第九七車經》。
  二、印順法師在其《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中,指出《中阿含經》是以僧團為中心所集成的教典,所以,「修道次第的條貫」,無可迴避地成了《中阿含經》的課題之一(第七三二至七三五頁)。本則故事所列舉的七個修學次第,未明確提及「禪定」,其說明的偏重上,雖有別於「戒→定→慧」、「六觸入處律儀→三妙行→四念處→七覺分→明解脫」之體系,但展現佛法重於「修道次第」的精神,則是無庸置疑的。
  三、次第中,「心清淨」之定義與內涵,難以從原經文中明確解讀,菩提比丘英譯本,在註解中作「離五蓋」,極為明確,也很合理,值得參考。又,「斷盡疑惑」與「清楚什麼是正確的修行方法、什麼不是」似乎就是初果成就「斷三結」中的「斷疑」、「斷戒禁取」。
  四、以七部車的次第接力,比喻「守戒而德行圓滿」到「完成修證」七個修學步驟的前後關係,說明了佛法修學的次第性與完整性,不是一蹴可及的。這樣的主張,與一般所說的「頓悟」成就有所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vaha
七清净是来自中部第二四傳車經

有一次,佛陀與比丘們,來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在城北郊 ...
三法印 发表于 14-11-2011 02:01 PM

有“七清净”和“十六智观”这名词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9# 三法印

你用“三法印”,那么你是龙树的传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七清净”和“十六智观”这名词么?
Svaha 发表于 14-11-2011 02:05 PM


朋友,建议你多多去了解南传佛教。不要一再的显示你的无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建议你多多去了解南传佛教。不要一再的显示你的无知。
新新网友 发表于 14-11-2011 02:11 PM

建议你先爬帖,不要一再的显示你的无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引用经典也沒用
因为南传尼柯耶(Nikaya)里沒有有分识这名词!!!
就如三法印也是出自于大智度 ...
cks123 发表于 14-11-2011 11:26 AM

《清净道论》七清净门与禅观诸境----------马哈希禅师


四、除疑清净门
  心识之动乃因有心所缘境,并身根生识之故。每起观照,皆觉知其生起为有境可缘,并有身根生能缘心。观闻声时,知其生起为有耳能听及声可闻,因闻声故觉照乃生。观见色时,知其生起乃因有眼及色境,因见色故觉照乃生。因因果果,辨别如是。其余观照亦然。此种辨别之智慧亦属‘缘觉智’。诸言、行、觉知,皆无我体(atta-entity ),皆非我作。有关过、现、未三世我体之疑乃不得起,并大部分消释。此是‘除疑清净门’(kankha-vitarana-visuddhi)。

  3.三法印智
  其后,定慧增强,将体悟所观与能观之灭相。观腹胀时,立即可见所观胀与能观心之消失。观腹瘪、日常运作、经行、四肢曲伸等时,俱见所观能观之消失。观‘闻声’时,所闻声、闻觉知及能观心皆灭。观‘见色’‘身触’等,同见能所观心之灭。乃作如是思维:‘过去世未作如是观,故执诸法为常。今乃知法皆无常,即生即灭。’此名‘无常法印智’(anicca-sammasana-nana,彻见实见无常之智)。同时悟生者即灭,无足爱恋,虚不足恃,皆为苦患。这是‘苦法印智’(dukkha-sammasana-nana),更悟诸法缘生,不由我作,此即‘无我法印智’(anatta-sammasana-nana),使悟无我之理,悟知我身既无常、苦、无我,他身当亦皆然。不停止类此之观照作意,持续用功,观慧将迅速进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你先爬帖,不要一再的显示你的无知。
Svaha 发表于 14-11-2011 02:13 PM


都说了,叫你好好的学南传佛教,你才不会发表一些无知的言论。

你又不听。还是一再要强调自己的无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5# 新新网友

那方面无知,洗耳恭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11-2011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新新网友

那方面无知,洗耳恭听。
Svaha 发表于 14-11-2011 02:21 PM


是洗耳恭听,还是手指在键盘上等着反击。

不要捉到一点尾巴,就以为了解全部。

去多多了解南传佛法,然后再看回你所写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洗耳恭听,还是手指在键盘上等着反击。

不要捉到一点尾巴,就以为了解全部。

去多多了解南传 ...
新新网友 发表于 14-11-2011 02:30 PM

既然你说人无知,自己本身应该有独特的见解和过人的洞察力,那就说出来。
问你,你却说不出来?
目的是什么,说说人无知,过后就算了?
为了自己爽,还是要满足自己的我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你说人无知,自己本身应该有独特的见解和过人的洞察力,那就说出来。
问你,你却说不出来?
目的是 ...
Svaha 发表于 14-11-2011 02:34 PM


都说了,你的手指在键盘上等着反击。

无论我写什么,你还是要反击的。

如果你认为我是自爽而已。那么就当我是自爽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你是说三法印是出自大智度论不是南传所有咯?
Guy998 发表于 14-11-2011 01:33 PM



    是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10-2025 07:51 PM , Processed in 0.17106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