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yongszewei

中国历代文豪-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3-2-2007 09: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文英(1200年-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南宋词人。吴文英本来姓翁,后来过继给姓吴的人改姓吴。

吴文英终生未曾进仕。早年居苏州,后入杭州,与当朝的达官贵人交接甚密,比如丞相吴潜、史弥远等。其词多为恋情怀旧之作。当时由于他写词奉承贾似道,被当时的人所鄙视。晚年他寄居荣王赵与芮门下。
周邦彥之後詞風開始吹起一股重視形式之風,史達祖、吳文英這一派的詞人承繼了形式至上的風格,開始創作堆砌的、華麗的詠物詞作。

然而這樣的風格卻常不見容於中國的詞學審美標準,因此吳文英的詞作飽受被邊緣化之苦,而吳文英的名氣也一直大不起來。但吳文英的文藝創作是有其價值以及代表性的。
宋代詞家張炎評論他的詞時說:「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晦昧。姜白石詞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跡;吳夢窗詞如七寶樓台,炫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此清空質實之說。」

清代詞評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夢窗之詞,余得其詞中一語以評之,曰:『映夢窗,零亂碧』。」

以下是他的一篇詞作「風入松」:

聽風聽雨過清明 愁草瘞花銘 樓前綠暗分攜路 一絲柳 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 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 依舊賞新晴 黃蜂頻撲鞦韆索 有當時 纖手香凝 惆悵雙鴛不到 幽階一夜苔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2-2007 09: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敦儒(1081年—1159年)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年间,朝廷数次召唤都未答应。绍兴三年(1133年)被推荐补右迪功郎之职,五年(1135年)赐以进士出身担任秘书省正字。

后历任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而后致仕(退休),住在嘉禾,到秦桧下台,依旧不出,直到绍兴二十九年去世。

《宋史》卷四百四十五《文苑》七《朱敦儒传》称:“敦儒素工诗及乐府,婉丽清畅”。有词三卷,名《樵歌》。有人把朱的词风分为三段:即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词风激越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后人比之李白,誉为词仙。代表作有《鹧鸪天·西都作》,《水调歌头·淮阴作》等。

代表作

鹧鸪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2-2007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谥文穆,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褒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

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其代表作,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他同时还是著名的词作家,或许还可说是一位地理学家。

有《石湖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鹭录》、《吴船录》、《吴郡志》等著作传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2-2007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蒋捷(1245?~1301?),字胜欲,号竹山,是一位南宋末、元朝初的词人,与周密、王沂孙和张炎一起被称为“宋末四大家”。

蒋捷出生阳羡(今江苏宜兴)。宋恭帝咸淳十年(1274年)進士,他生活在宋朝灭亡,元军入侵江南的时期,尤其在南宋灭亡后他被迫多次迁徙,生活非常不稳定,元朝多次招他为官,“臧陸輩交薦其才,卒不肯起”。晚年在太湖竹山定居,著有《竹山詞》。

蒋捷的詞多承蘇、辛一路,内容多为怀念故国、山河之慟、風格多樣,

最著名的是〈虞美人〉: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2-2007 09: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吕祖谦(1137年—1181年)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伯恭,因呂姓郡望東萊,世稱東萊先生,婺州(金華)人。

生平

   曾任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官。與朱熹、張栻齊名,時稱“東南三賢”。論學主“明理居敬”,認為“居敬有力,則其所窮者益精;窮理浸明,則其所居者亦有地”。

   祖謙反對空談陰陽性命之說,開創“呂學”(“婺學”),為金華學派的代表,開“浙東學派”先河。南宋淳熙二年(1175),由呂祖謙邀請,朱熹與陸九淵等人參加的一次學術會議,名之為“鵝湖之會”,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雙方“相與講其所聞之學”,陸九淵提出“堯舜之前有何書可讀”,認為只要“明心見性”即可,致使“朱熹不慊”,不歡而散。

   陳亮尊奉呂祖謙為“道德一世師表”。著有《左傳說》、《東萊博議》、《歷代制度詳說》等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先(990年—1078年)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人亦称张安陆,北宋词人。于北宋词坛开风气之先,与柳永齐名。有名句云:娇柔懒起,帘坠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云破月来花弄影。时称“张三影”。其词含蓄雅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正如清末词家陈廷焯云:“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

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白雨斋词话》卷一)。《词学通论》中引吴梅评价云:“子野上结晏、欧之局,下开苏秦之先,在北宋诸家中适得其平,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既正,气格亦古,非诸家能及也。”南宋中后期“醇雅”派中姜夔的词受其影响极大。《词洁辑评》中先著提到:“(子野)白描高手,为姜白石之先驱。”

张先一生安享富贵,诗酒风流,颇多佳话。好友苏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为其生活写照。据传张先在八十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宴上,苏轼再度赋诗调侃:“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代表作


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3: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岳飞雕像,武汉黄鹤楼后


岳飞(1103年—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湯陰(今河南安阳市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追謚岳武穆王,為中国南宋时期的名将。

生平

岳飛少年時喪父,由母親養育成人。傳說其母透過在他的背上刺“盡忠報國”[1]四個字,讓他銘記國仇家恨。曾經拜周侗為師學習武藝。且喜歡看左氏春秋、孫子兵法。

1122年19歲從軍為真定宣撫劉韐部下。1127年正月,劉韐死节。岳飛归于京城留守宗澤军中,屢建戰功,嘗以八百岳家軍大破五萬金兵,聲名大噪。歷官御前忠武統軍、鄂州驻荅诸军都统制使、河阳等三镇节度使。
1126年靖康之變,金兵攻破開封,北宋覆亡。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首次伐金,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1135年,镇守武昌,紹興六年(1136年)再次北伐,佔伊陽、洛陽,後因孤軍作戰而被迫撤回武昌。岳飛在這次北伐中壯志未酬,於武昌寫下《滿江紅》。
紹興十年(1140年)春,金兀朮南侵,岳飛出兵大破金兵,收復鄭州、洛陽,兵臨朱仙鎮(今河南开封南20公里),直迫北宋故都汴京。岳家軍士氣高昂,高喊「直搗黃龍」。

主和派秦檜向宋高宗獻計,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岳飛退兵前,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結果岳飛的北伐因為政治原因而失敗。之后岳飞父子被秦桧以谋反罪名予以逮捕审讯,由於找不到證據而無審訊結果,最終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不見得沒有)」),於紹興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被賜死。

至紹興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準備北伐,便下詔平反岳飛,追封鄂王,諡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棲霞嶺,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並立廟祀於湖北武昌,額名忠烈,修宋史列誌傳記。

被處死的原因

宋高宗處死岳飛父子的原因有多种说法:
岳家軍誓言迎欽宗回宋,一旦成功,欽宗回宋,明显是以彼帝废此帝。尽管南宋另有其它大将拥有重兵,但若面对欽宗和岳飛,不见得会站在高宗一边,而战场上更不见得谁能击败岳家軍。

岳飛由於深受重用而干涉高宗立嗣的問題[2][3][4]。高宗本人無後,而岳飛屢次上書建議高宗為社稷安定著想早日立嗣,犯了高宗的忌諱。岳飛用十二道金牌才被召回更顯得擁兵自重。所谓“莫須有”罪名是指其拥兵干涉立嗣,不需要证实其谋反罪名就可处死。
宋高宗擔心如果岳飛取勝,可迎徽欽二帝回朝,宋高宗天子地位可能不保。但有人認為:『宋高宗並不擔心此事。徽宗當時已死,而高宗和金國紹興議和時屢次強調要迎欽宗回宋。後來由於金國的反悔欽宗才未被釋放。欽宗本人在執政時就已心生退意,高宗並不懼怕失去權利。』但也有人认为:『欽宗本人无时无刻都想回宋。但金国只有二皇子完颜宗望一人愿意放人,高宗一上台,宗望就病死了。从此金人一边倒地要更立异姓,使汉人国势易动,以便金能够徐图混一。高宗明知这一点,所谓迎欽宗回朝很难说不是官样表面文章』

為討好金人,以利和谈。 秦檜是金國奸細。此說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無稽之談。
一种大胆的猜测,岳飛可能是宋徽宗流落民間的兒子,高宗趙構的兄弟。趙構因發現此事,才在短短的一年裡由高度信任岳飛轉而指示秦檜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此说法的问题是论据不够,有如戏剧。而且若岳飛是高宗的兄弟,当可用作霍去病或卫青,高宗读书甚多,汉武帝利用亲戚大破匈奴的典故肯定是知道的。


作战能力

岳飞的军事地位之高,其重要原因是因为他是金立国初年军事无敌时,唯一一个能够在马军野战中[5]击败金军主力部队的宋将,且部下均为精兵悍将。岳飞原来是宗泽的部下[6],到了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岳飞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这才拥有了人马万余,着手建立所谓的“岳家军”。

岳飞成为岳家军主帅后和金国各兵将对阵时,据《金史》记载,有被用计吓退的记录,但本军主力并无溃败的记录[7]。在大约和岳飞相同的一段时间里,刘锜在城郭防御战中(顺昌之战),韩世忠在利用湖泊河流的水战中(黄天荡之战)均大败过金军主力部队。在各种小战中击败金军非主力部队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但辽人根据其抗金经验已有传言曰:(野战时以马军为主时)『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8]这只有岳飞能反其道而行,大破金军耗费巨大的最强最精锐的马军部队。就是到了后金时代,汉人部队里也只有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可以违反这条所谓的“规律”。

后来的吴玠、吴璘(大散关和尚原之战),李宝(唐岛之战),虞允文(采石之战)仍然是以山口防御战、水战大败金军,以运动受限的强驽、投石机击退列阵进攻的部队,这并不能给金军主力以致命打击(马军撤退则可保全)。在冷兵器时代,马军骑兵来去自如,进可攻,退可逃,对其致命的打击必须来自更强悍的骑兵部队(如蒙古灭金前对其发动的三峰山之战歼灭了金的主力部队)。防御战、水战虽然可以用来自卫,但对收复宋之中原失地无重大作用。

金军主帅完颜宗弼是在前两个主帅完颜宗望病故、完颜宗翰年长不再直接带兵打仗后的无争议的军队总领导人,其最精锐之马军就是金国最精锐的部队[9],被岳飞击溃,岳飞子岳云和部将杨再兴还反而以马军直冲『满万不可敌』的金军精锐,对完颜宗弼造成人身威胁。完颜宗弼在郾城、颍昌连战连败,实际上已经处于被动之中[10]。

文学中的岳飞

岳飞充满传奇色彩的悲剧故事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素材,也是元代到清代,甚至辛亥革命时汉族反抗異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斗争的精神旗帜。



岳母刺字圖

孝道

在所有的故事中,岳飞被同时描绘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完美军人与恪守儒家道德规范的模范。这些故事有的强调他与生具来的民族主义精神,如(岳母刺字),其母通过在他的背上刺“盡忠报国”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这个民间杜撰的故事也体现了他的“孝道”,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社会有特殊寓意。

军事

有的故事强调他的军事天才,在《岳家军》等民间文学作品中,岳家军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屋,令行禁止,甚至让敌人也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他出师百战百胜,朱仙镇大捷,将金兵打得一败涂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着重描绘了他的个人悲剧,并把它和民族命运相联系。

政治

这些描写的共同范式如下:在战局顺利,本可直捣金国黄龙府的情况下,岳飞被南宋皇帝赵构十二道金牌招回,又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处死。这些描写体现了中国社会不自觉的“泛道德化”倾向,即用道德标准评价政治事件,把政治矛盾描绘为政治人物“忠”,“奸”的道德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岳飞被诬陷至死而宁死不反,体现了儒家的忠君之道,也同时为这些作品所肯定。在明代话本《黄龙府》中,作者采取了反历史主义的立场,将历史改写为岳飞打败金朝军队,“直捣黄龙”。关于冤屈与忠诚的类似的命题也可以在《水浒传》这样的作品中被發现。

其他

诗词
如同很多中国古代的将领和政治家一样,岳飞也以文才传世。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全世界华人所熟知。

岳飞另有一首《小重山》,写出了他一心忧国却在朝中孤立无援的心境.

军事、武术
除诗词外,据说有岳武穆兵书,有岳家拳,岳家枪传世。且被心意六合拳派尊为祖师。


书法

岳飞的书法也令人称道,“還我河山”四个字气势磅礴,现为杭州岳庙匾额。



紀念

下列各地建有岳飞庙:



岳坟



林森公園岳飛像

菜园乡程岗村岳飞庙——河南汤阴城东15公里。
朱仙镇岳飞庙——河南开封南20公里。
杭州岳坟——浙江杭州西湖栖霞岭南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捣毁,因为岳飞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1980年代以后被修复。
武汉武昌黄鹤楼后有岳飞塑像、石碑,纪念岳飞镇守武昌。
中華民國臺灣台北市林森公園內,設有岳飛銅像紀念之。

參考文献

宋史
金史
三朝北盟会编
说岳全传
中国人物新论第四篇《岳飞死因之分析》(简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3: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清照(1084年-约1156年),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济南章丘)。

生平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名门闺秀,善文学。1101年与长她三岁的赵明诚结婚。赵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丈夫病故和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的全部散佚也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据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但已经遗失。现有《漱玉词》辑本。

文学贡献

李清照对诗词的分界看的很严格,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词的典雅和音律性,擅长白描手法。用字自然浅显而音节和谐、词意婉转。经常在寻常词语中创出新意,在文学词坛中独树一帜,后世对李清照的词评价非常高。
在词的内容上,她一方面以女性特有的艺术感受,使两宋以来的婉约雅词的题材、意境更加深化、细腻,将婉约词派推向了新的高峰。同时通过描写个人的苦难遭遇,反映出两宋之交整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悲剧。

名句

声声慢》开首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由疊字组成而意境天成。
元伊士珍《琅嬛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其它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参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3: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
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国史院编修官。

后为王安石的新党排挤,宋紹聖初年,秦觀被貶為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遠徙郴州(湖南郴縣),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放还,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

他的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轻婉秀丽,受欧阳修、柳永影响,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

。与张耒、晁补之、黃庭堅并称「苏门四学士」。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经典作品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情感真挚纯洁,情调高雅,为爱情词杰作。

后人评论

  • 张炎《词源》卷下:「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3: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天祥祠中的塑像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後,他又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詩人,以忠烈名傳後世。

生平

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寶佑四年,其年有二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禦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參加殿試時,帝親拔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但4天后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3年。後歷任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家產,招募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進行反元鬥爭。

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到最後僅餘6人。次年,任右丞相,赴元營談判,不意被伯顏拘留,押解北方。後於鎮江脫險。力圖恢復,轉戰東南。但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投降,文天祥為此屢遭猜疑戒備,不得不顛沛流離至溫州。這時,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趙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文天祥與當時朝臣張世傑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

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岩、梅州,攻入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10縣、吉州4縣,人心振奮,抗元形勢轉好。但好景不長,元軍主力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到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兒也被元軍擄走。
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請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計畫失敗,文天祥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文天祥在五坡嶺兵敗被俘。張要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 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範笑而置之,不久遣使護送至大都,路上絕食八日,不死。被關押在北京府學胡同,拘囚四年。帝昺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文天祥仍堅守初志,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獄中作《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
元世祖愛其才,先後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招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次日於柴巿口執行死刑,天祥向南方跪拜,從容死掉。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死時年僅四十七歲。行刑之際,“俄有詔使止之”,而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地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

文天祥著有多篇作品,以《過零丁洋》和在獄中所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其中前者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絕唱。

為了紀念文天祥,在北京文天祥曾被關押的地方,成立了文丞相祠,後成立文天祥紀念館。
而香港新界新田區文氏族人(香港原居民新界五大氏族之一),因源自江西吉安,被稱為文天祥的後人,而這些文族人士,在新田附近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

民族英雄还是爱国英雄

近年中国历史教学改革,将文天祥、岳飞等过去所说的「民族英雄」改为「爱国英雄」,这一事件引起广泛争议。结合「四分法」一说淡出中学历史教科书,被一些民族主义者所批评。
另外在台灣,文天祥今仍於歷史教科書上被視為民族英雄。1950年代,多處台灣地名以天祥誌之,例如花蓮中央橫貫公路的入口-位於太魯閣峽谷的天祥、花蓮秀林鄉天祥路與台北中山區的天祥路。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3: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密(1232年—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先世济南人,南渡后寓吴兴。宋末尝入临安府幕,监丰储仓,后为义乌令。入元不仕。

周密为南宋末年雅词词派领袖,有词集《萍洲渔笛谱》 ,词选《绝妙好词》流传于世。他虽出身望族,却无意仕进,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为布衣,可谓一个「职业江湖雅人」,从其自号「草窗」便可见端倪 。

从周密留下来作品中更可以窥见他充满雅趣的生活和经历。他在词、诗、书、杂文、画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比如他曾作《志雅堂杂钞》录有关图画碑帖、诸玩、宝器、医药、阴阳算术、仙佛、书史等方面的知识。

又撰《云烟过眼录》记载当时各家所藏奇珍古玩(如玉器、古琴之类)及评论书画。其《澄怀录》则是前人片断散文的辑录,其中多是古人写自然风光或田园生活的,表达他对林泉高致的向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3: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晏殊﹙991年—1055年﹚是中國北宋前期婉約派的詞人之一。字同叔,撫州臨川文港鄉(江西進賢縣)人。七岁能文,十四歲時就因才華洋溢而被朝廷賜為進士。之後到秘書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後,升官做了集賢殿學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歲時過逝。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他生平著作相當豐富,計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刪次梁陳以下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

晏殊的詞在北宋時期被認為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其词工于造语,多以男欢女悦、别绪离情为内容,风格闲雅清婉。他的主要詞集「珠玉詞」共有120多首詞。

此外他著名的詞有相當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應為「蝶戀花」中的一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3: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幾道﹙1030年 - 1106年?﹚中國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鄉(江西進賢縣)人。

他是北宋詞人晏殊第七個兒子。然而並不像晏殊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他只作過一些小官,如開封府判官、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等。

一般講到北宋詞人時,稱晏殊為大晏,稱晏幾道為小晏。

晏幾道的詞經常都是多愁善感。可能與他晚年家道中落有關。

此外,他的生卒年至今仍無法確認。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應為「臨江仙」,詞的內容為: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
      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3: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夢得(1077年─1148年),字少蘊,自號石林居士,原籍蘇州吳縣(今屬江蘇),居烏程(今浙江吳興)。

紹聖四年(1097年)進士。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汝州。

南渡後任建康(江蘇南京)知府,致力於抗金防備及軍餉勤務。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授戶部尚書,遷尚書左丞。後任江東安撫使。

陳振孫說他「平生所歷州鎮,皆有能聲。」博學多才,能工詩,早年風格婉麗,中年學蘇東坡[1],南渡後多感懷時事之作。晚年居卞山下,奇石森列,藏書數萬卷,啸咏自娱[2]。

著有《建康集》、《石林詞》、《石林燕語》等。《宋史》卷445有傳。

注釋

1)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后来学东坡者,叶少蕴、蒲大受亦得六七,其才力比晁、黄差劣。”
2)毛晋:《石林词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3: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劉克莊(1187年—1269年)初名灼,字潛夫,號後村居士,莆田城廂(今屬福建)人。南宋愛國詩詞家。

生於宋朝孝宗淳熙十四年,以父蔭入仕,任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因寫《落梅》詩“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得罪權貴。

理宗淳佑六年(1246年)以‘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賜進士,歷任樞密院編修、中書舍人、兵部侍郎等,官至龍圖閣直學士。

其間因彈劾宰相史嵩之而先後五次貶官。早年與四靈派翁卷、趙師秀等人交往,詩學晚唐,刻琢精麗。

創作大量的愛國詩詞,著作有《後村先生大全集》,有詩5000多首,詞200多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3: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一生力主抗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生平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曾任太常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尚書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務,官至寶謨閣學士。

主張抗擊金人,收復失地,以正直敢言,一生奉行「正心誠意」,嗜茶如命。後因奸相韓侂冑專權辭官居家,隱居十五年不出,開禧二年(1206年)憂憤而死。

臨終前寫下“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的遺言。其诗起初模仿江西诗派,后则弃之而另辟蹊径。他在《荆溪集自序》自述:“余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陈师道)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

……戊戌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终于自成一家,即嚴羽《滄浪詩話》所谓“诚斋体”,“誠齋體”的特點之一,是富於幽默詼諧、活潑自然,一反“江西詩派”的生硬槎椏。

此对当时诗坛风气之转变,颇起作用。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在当时,杨万里却是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有《诚斋集》传世,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3: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京,宋痒之弟,安陆(今属湖北)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生平

与兄庠共举进士。任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后迁龙图阁学士,史官修撰。与其兄以诗文齐名,人称“二宋”。

宋祁處於北宋階級矛盾的時期,寶元二年(1038年)時任同判禮院,上疏認為國用不足在於「三冗三費」,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三費是道場齋醮、多建寺觀、靡費公用。

主張裁減官員,節省經費,宰相呂夷簡指責他是朋黨,並加以打擊。宋祁文简古艰涩,亦不乏畅达之作,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著有《宋景文公集》。曾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

據說宋祁修史期間好寫冷僻字詞。一次歐陽修寫了“宵寢匪貞,禮闥洪休”八個字去請教他,宋祁想了一會兒,說道:“ 這是說‘夜夢不詳,題門大吉吧’?”歐陽修笑而不答,宋祁明白了他的用意。

後來,他寫文章再也不用冷僻字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3: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北宋大臣。字平仲,华州(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皇帝重用。

太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

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準力主真宗亲征,反对南迁。真宗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后,军心渐渐稳定,后射杀辽军主帅挞览,于是订立了“澶渊之盟”。景德二年,升任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

三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阳)等地,病死于当地。留有《寇莱公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3: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陳師道(1053年—1101年)字履常,一字無己,別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北宋詩人。

生平

元佑二年(1087年),由蘇軾、曾巩等薦為徐州教授,後歷任太學博士、潁州教授,绍圣元年(1094年),被目为苏轼党,罢职回家。元符三年(1100年)秘書省正字,以病卒。

一生淡薄仕途、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蘇門六君子之一,常與蘇軾、黄庭坚等唱和,见黄庭坚诗,爱不释手,把自己过去的诗稿全部烧掉,重學黃詩,後致力於學杜甫,是江西詩派重要作家。

著有《後山集》、《後山談叢》、《後山詩話》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7 03: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雱(1044年-1076年),字元澤,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是王安石的兒子。

生平

天資敏慧,是個神童,五歲時,父親的朋友送來一隻獐和一隻鹿,那位朋友聽聞王雱聰明過人,問道:「何者是獐?何者為鹿?」王雱從來都沒見過這兩種動物,卻巧妙地回答說:「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

治平四年(1067年)中進士。熙寧四年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後與呂惠卿同時編修《三經新義》。王安石變法時成為父親的助手。後因推行新法受阻,憂憤成疾,只活了33歲,以英年早逝,存世的詞作有二首。

王雱在野史中記載頗多。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宋王荆公之次子名雱,为太常寺太祝,素有心疾,娶同郡庞氏女为妻。逾年生一子,雱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竟以悸死,又与妻日相斗哄,荆公知其子失心,念其妇无罪,欲离异之,则恐其误被恶声;遂与择婿而嫁之。”

《古今词话》、魏泰《东轩笔录》也有類似的記載。《今古奇觀·蘇小妹三難新郎》曾寫過王雱與蘇小妹的故事,應該虛構成份居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8-2025 03:22 PM , Processed in 0.20479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