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0.875]「清大泰晤士排名首度掉出400名!」、「台大從10年前的115名下滑至現在170名」、「頂大拿國家這麼多資源,怎麼離世界百大愈來愈遠?」每年世界主要3大大學排名公布,是國人最關注高教領域的時刻,無不引頸期盼,並以此衡量大學的辦學品質。
這股風潮除了來自亞洲文化對排名的熱衷,更多是由政府帶頭而起。2006年起,教育部陸續推動的「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又稱5年500億計劃),明定「10年內至少1所大學躋身世界百大」,將資源集中在有潛力「邁頂」的理工醫農大學身上,配套的「獎勵教學卓越計劃」也引導大學教授朝世界大學排名的要求靠攏。
直至現在,雖然去年上路的「高教深耕計劃」已淡化「前進世界百大」的成分,台灣民眾對於每年泰晤士(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QS、上海交大等大學排名的公布,還抱持著儀式性的追尋,以此調整對各大學、台灣高教環境的印象分數。
但很少人了解世界主要大學排名機構如何運作,以及各家排名的指標與權重。大學排名到底是如何排出來?它代表的意義又是什麼?一味追求指標就能提升大學的品質嗎?從《天下》的調查結果來看,顯然並不盡然如此。
QS大學排名:學校的名氣很重要談到大學排名,多數人心中浮現的不外乎QS與泰晤士排名,卻不熟悉這兩家機構其實曾為一體。
2004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報刊與QS高等教育調查機構還是同一個組織,他們發布的「THE-QS大學排名」透過高比例的同儕評鑑,產生有別於「上海交大排名」只使用次級資料的結果,而享有國際權威。兩家機構在共同經營6年後拆伙,獨立成今天人們熟悉的泰晤士報大學排名以及QS大學排名。
QS公司全名為Quacquarelli Symonds,是英國專門經營教育及升學、就業的公司。在與《泰晤士報》分家後,在2010年宣布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朝鮮日報》、英國《太陽報》合作,發布世界大學排名。
QS排名的指標有6項,其中學術聲譽與雇主聲譽都是透過調查獲得,合計共佔一半的比重,雖較為靈活、有參考性,但也備受爭議。以學術聲望調查而言,由QS發問卷給全球學術界,雇主聲望調查則來自畢業生工作的企業。
長期研究大學排名的台大圖資系教授黃慕萱認為,聲望調查對世界有名的大學較有利,「對台灣的本地大學,校名有『台灣』兩字的更有利,外國學者比較容易認得。」
黃慕萱有一次參加研討會,與某一排名機構的負責人搭同一台車,好奇詢問對方「台灣的成功大學怎麼沒上榜」,雞同鴨講一陣後,才知道對方將「成功」與「長庚」搞錯了——足以見得,距離歐美文化圈較遠、知名度較低的台灣,在聲望調查中屈居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