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1-2006 10: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书局和长青书屋也有它的VCD/DVD哦~ |
|
|
|
|
|
|
|
发表于 1-1-2006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真正的《易筋经》谱是不止这十二式而已,还有很多东西的。但如这个功法谱交到你手上,也未必能看得懂。俺就有这本《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一书,看到俺蒙查查……。
这些是流传市面较广的易筋经功法:韦驮劲十二势,专求易筋;十二大劲,专求运力;立八段锦,专求运动血脉;坐八段锦,专求洗髓。 |
|
|
|
|
|
|
|
发表于 1-1-2006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1-2006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也是觉得比较像YOGA比较多,只是名字不同罢了. |
|
|
|
|
|
|
|
发表于 1-1-2006 04: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杨 于 1-1-2006 01:22 PM 发表
谢谢两位的解释,不过“洗髓”是什么意识?
"易筋" 应该就是指锻炼全身筋脉和筋骨和皮肤毛发的 "外功". "洗髓" 应该就 是锻炼比骨头还要更深一层的 "骨髓", 也就是 "内功". 这有点像有外丹功和内丹功的分别.
外功从 "动" 中练气, 内功从 "静" 中练气. |
|
|
|
|
|
|
|
发表于 1-1-2006 05: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杨 于 1-1-2006 01:22 PM 发表
谢谢两位的解释,不过“洗髓”是什么意识?
说白了不就是静坐炼丹,打通大小周天咯。 |
|
|
|
|
|
|
|
发表于 1-1-2006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极小旋风 于 1-1-2006 01:54 PM 发表
俺也是觉得比较像YOGA比较多,只是名字不同罢了.
虽说易筋经和瑜珈有相似之处,但也不代表就是由印度传过来的。因为达摩在少林寺传武一事,武术历史学对此有所保留(传禅宗佛学就是真的啦)。因为古时很多武术家为了发扬光大其武术,往往都将它托称某某神仙、高僧、道士所创的(这样才能吸引到大众嘛)。况且易筋经的历史比马王堆导引术和华陀五禽戏晚非常多,但看那两种功法也是和瑜珈有相似之处呀。 |
|
|
|
|
|
|
|
发表于 4-1-2006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0-2-2006 09: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0-2-2006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helloworld 的帖子
好像还没见马来西亚有《易筋经》班在流传哦……。 |
|
|
|
|
|
|
|
发表于 21-2-2006 1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来乍到,大家好! 原来马来西亚有这么个中文论坛,真是好呀!看见诸位亦对易筋经感兴趣,我也来凑凑热闹 : )我有收集该书的各种版本:近现代刊印的、民国版的甚至是清代的石印本以及木刻版线装书都有(其中一本就是大家所说的八十张图片的哪本,也就是附录于周稔丰先生编著的<<易筋洗髓经>>里边的古版本),也有向少林寺买的....其他养生书籍还包括清代刊本,比如<<遵生八笺>>和<<性命圭旨>>等等;至于文学古籍,明版佛经这里就不多谈了。民国版的也有其他武术书,少林的太极的、论坛里大家谈到的虎鹤双形初版本都有。待有空时拍些书影给大家看看,只是不知如何上传图像,只好请教各位了,先说声谢谢!届时再多谈些! |
|
|
|
|
|
|
|
发表于 21-2-2006 07: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
原帖由 云力青争 于 21-2-2006 12:28 AM 发表
待有空时拍些书影给大家看看,只是不知如何上传图像,只好请教各位了,先说声谢谢!
期待着! 
如何能把图像放入帖里? |
|
|
|
|
|
|
|
发表于 21-2-2006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林易筋经
少林易筋经相传为达摩大师所传,是强身健体、进修求道的秘法。包括有以天练人,揉法、观心返本、洗心退脏、法轮常转、凝神气穴、打洗神功、神勇八段锦等等功法。其中,揉法和以天练人是易筋经最重要的基本功法。现将其功法介绍如下。
一、内壮揉法论
外壮言勇,内壮言坚,内坚外勇,方为金刚之体,要想练好揉法而成内壮,其法有三:
1.守中积气。守中守的是脐上心下之间、存气之地。积气是使眼、耳、口、鼻、身、意六根凝聚一处。守中时要一念冥心,凝耳韵、似闻细语、匀呼吸、缄口气、逸身劳、锁意驰,先聚神、意、掌于心下脐上守中处,再断绝各种妄念,而渐入淡然不动的境界,使精气神俱注于一处。揉法是积气的最佳手法,而揉的功效全在于守中。守中时气归一处,入手才能做到坚实不虚,如此久而久之地使全身精气神集于—处,自然地练出不可估量的功力来。
2.勿他想。练习揉法时,如果杂念纷纭,驰想琐事,其所积凝的精气神则会走散入四肢而成外壮,而非内壮,揉而不积气是没有用的。
3.待其充周。通过揉法守中积气,精神气血都附守而不外驰,揉得久了,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则力自固,这就是孟子说的至大至刚、基于天地的浩然正气,假如气没有充周;就驰意外走,散于四肢,就成了外壮不全、内壮不坚的两不象了。
平日闲暇时,便可练习揉法,如果能用一年时间专门练习,效果更佳。练时心不外驰,气不外散,神不他用。注意不要强求外壮,一落外壮,终无内壮。外壮功成强盛不久,专求内壮,外效虽缓,一旦功成则铁石不磨。圣人和凡人的差别就在于此。练功应先行内功使病去身强,任督循行,内充气积,存想意纯,河车搬运,循其规矩,壹其心志,则外壮成而内壮愈至,此为最佳之法。
二、揉法行功
初月行功。由于练功时要裸露上身,所以最好在春月起功,待天气转暖后就更方便了。解开衣襟,平身仰卧,以右手掌按于心下脐上的中脘穴处,自右向左旋转推揉,使左右的肺气肝血互相交融。初月行功,要做到轻浅,徐徐均匀用力。掌不离皮,也不乱动游离不定。揉的时候,冥心内视,着意守中,勿离勿疾,精气神皆附于掌下。一月之后,可随自身气的凝聚而逐渐加力,切不可骤然加力,用力不匀,否则心火上升,内脏受损,对身体有害无益。所以练功者在用力的轻重上,一定要格外慎重。一只手揉累了,再换手揉。如果练功者守中功法纯熟,推揉均匀得法,在揉的过程中可渐入睡眠状态,这是最佳火候,大大超过醒守中的效果。揉法练到一定阶段,能积聚全身真气,精神专注停守而不外散,所运之气贮蕴中处而不外溢。直到积气日久的功力从练功者的形体上显示出来后,再将所积之气引达周身而成内壮。
二月行功。练功一月后,练功者周身的气逐渐凝聚,可感到气海宽大,努气鼓起约一寸余宽、硬如木片。这时在初月行功揉处,各旁开一掌,仍用前法揉,再通过木杆的捣法,使两肋之间自心向脐,软而有陷的膜腾起上浮与皮肉附着。
三月行功。在二月揉处两旁各开一掌继续练习,练法同上。
四月行功。再向两肋外侧揉功,并以木杵由轻至重,打中间三掌处。
功满百曰后(即五月六月)练此法,若能达到气满筋坚、膜腾,即为合格了。
七、八、九三个月行功。通过上边的练习,心下脐上和双肋梢处的膜已全部腾起了,这时千万要小心,按照心口上方到肋梢骨肉,再向上至肩的顺序,先揉后捣再打,循序而行,周而复始,练习一百日后,可使气满前胸,任脉充盈,须切记练功的顺序不可弄乱或倒行[捣法是以一石袋,密密由轻到重地捶打)。
十至十二月行功。当感觉任脉充盈后,把气转而后运入脊背,充入督脉。方法如下:先使气上右肩,上运至玉枕,再下转至夹脊、尾闾。每处都要按顺序和正确的方法进行揉、捣打。脊背一带软的地方,先用手掌推揉,再密密匝匝地捣打和揉。最后用手掌搓揉这几个部位,使气匀润,这样练习目日后,督脉充盈就可接下去练习凝神气穴的功法了。
三、以天练人
用日月精华来练功就是以天练人功法。日精月华,二气交融,是世间万物生养的珍宝,练功人若能采咽之,则能增强神智,百病自去,清灵之气生长畅达而出现灵光。其法如下:
1.采日精。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太阳久蓄初露,精气盈满。清晨出室登高,面对太阳以自然舒适的坐法坐定(双盘、单盘、自然盘皆可),调气使之平和,舌尖轻搭上腭处,然后用鼻细吸光华,吸满口后,凝神屏息片刻,将所吸的光华缓缓咽下,用意送至丹田关元处贮存。咽下之后张口将浊气徐徐呼出,然后再调息再吸、再咽,依法吸咽七次后,安静守护片刻即可。平日闲暇时;可意想心中旭日初升的形象,其大小如铜钱,在体内散发七彩光芒,收功时,先呼出一口浊气,再咽津液三十六口。上述的第二种功法随时可练,坐、卧、行时均可。
2.采月华。在每月农历十五晚月亮最圆最亮时出空坐定,调匀呼吸,如上法七采七咽,方法与采日精同。平日闲暇时,可意想月亮的光芒从头顶正中的百会穴直入喉、胃,最后贮于下丹田处。
练功要点:
(1)呼吸自然、细长,要做到吸气用鼻,呼气用口,这是“天门入清阳,地户出浊阴”的道理。
(2)初练咽气深浅顺其自然,一般而论,三个月后贮于双乳中间的中丹田,到能每次都贮于下丹田,则为气通督脉、凝神气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此法简单易行,可与别种功法同练。
(4)练时身要正直,吸咽日精月华时,不可太急促。练功时要避开疾风、雷电等大自然的怒气,在室内练功亦可,但不可坐立于风口处。
(5)必须空腹行功。
(6)如果初一、十五遇到阴雨,可在室内练或改在初二、三或十六、十七日练习。错过这几天,日月之气已缺,不宜再采咽了。
如此白天服食太阳精华,夜晚采咽月亮的光明,日月流光再随气通行,‘灌注全身;日久可除百病,五年后即全身灵光可见,上根器者十八年即可得道。日月精华是天地自然之利,有恒心和信心的人才能享用。这是易筋经中的一部大法,切勿轻视。得道。日精月华是天地自然之利,有恒心和信心的人才能享用,这是易筋经中的一部大法,切勿轻视。 |
|
|
|
|
|
|
|
发表于 21-2-2006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林易筋经
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各位可从下面所转载的练法中仔细体会。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健康指导: 易筋经气感强,收效快,尤其是内外兼修,身心同养,性命双修,具有御邪疗疾,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功效。从中医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经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曲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过程中,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而按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修习易筋经,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从而改善人体的内脏功能,推迟衰老。 易筋经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较高,因此,全套运动只适宜于体质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体质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选择地操练其中几势或减少每势操练次数。心脑血管和哮喘病发作期间忌用。 |
|
|
|
|
|
|
|
发表于 21-2-2006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筋經》所要達到的,仍是剛的效果。它所謂的「神勇」,比一般的剛猛勇力更勇,「併指可貫牛腹,側掌可斷牛項,孥拳可擘虎胸」;「吾腹,乃以木石鐵椎,令壯漢擊之,若罔知焉」(海岱遊人〈敘記〉);「綿弱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以血肉之軀,而易為金石之體」(〈總論〉)。內家拳則比較強調柔,因此多說鬆、虛、靜、用意不用力、氣沈丹田等。因此,我們可以推測《易筋經》是少林武者依少林拳之基本特性(剛猛),從內向化的思路上去採擷道教功法而成的,所以與內家拳、道教仍有所差異。
這是目標、性質方面的不同。在具體功法方面,它也不純用導引。而是以藥洗、服食、揉打來配合意守養氣。
所謂藥洗,是用湯藥來洗身體,幫助筋骨堅實。服藥與揉打則一內一外,所謂「外資於揉,內資於藥」。揉,即按摩之法,以揉按心臍之間為主。心臍間的膜,不容易揉按到,則用杵搗槌打。詳見其〈膜論〉、〈揉法〉諸篇。這種揉法及對筋膜的解說,亦是道教所無的。「般剌密諦」對此亦特加按語解說云:
易筋以練膜為先,練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空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這才是《易筋經》獨特的功法與見解[註9]。在此之前,東晉已傳〈天竺國按摩法〉,見《太清道林攝生論》、《正一法文修真要旨》、《備急千金要方》、《雲笈七籤》、《遵生八牋》等書中,共十八勢。又有婆羅門導引法,輯入王仲丘《攝生纂錄》中,凡十二節。其中都有槌打的方法,但前者僅談到「以手反槌背上」,後者只說要「兩手交槌膊並連臂,反捶背上連腰腳」,沒有像《易筋經》這種按揉搗打之法,更沒有筋膜說。不過,我遍考了道教所有導引法門,均無槌打者,故也許可以說槌打為天竺按摩導引法之特色,而《易筋經》就是發展了這個特色[註10]。
按摩槌打,是揉按、杵搗、槌打,漸次加重的。木杵、木槌之外,尚要輔以石袋、石杵。木杵、木槌,用於有肉處。骨縫間,則用石袋、石杵。它與道教運氣法不同之處,在於道教主要靠存想,以意運氣,讓氣流走於任督二脈;它不是如此,而是在揉打時,意注於揉打之處。所以揉打至何處,意與氣也就到了那個地方。先揉於前身心下臍上,「功至二百日,前胸氣滿,任脈充盈;則宜運入脊後,以充督脈」。共行功十二個月。
按月行功,是宋代發展出來的導引法,相傳出於陳摶。《四庫全書‧道家類存目》稱此為「按節行功法」,指它依照著氣節時令來行功,明朝頗為流行。《遵生八牋》、《三才圖會》、《保生心鑑》均曾載入,羅洪先《萬壽仙書》稱為〈四時坐功卻病圖訣〉。《易筋經》沿用了這種按月行功的觀念,所以內中有〈初月行功法〉、〈二月行功法〉、〈三月行功法〉、〈四月行功法〉、〈五六七八月行功法〉、〈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六篇。
經此十二月行功並服藥洗藥之後,神功已成,氣滿於內,但還有兩事需要補充。第一件事,揉打積氣,只在前胸後臂,故氣僅充於身體上,還不能把氣運到手上,所以接著要練手。怎麼練呢?一是仍用揉打之法,用石袋從肩頭往下打,直至小指尖再用手搓揉;二是也用藥洗;三是藥洗後加以鍛練。先努氣生力,然後用黑豆綠豆拌在斗中,用手去插,以磨礪其筋骨皮膚,類似後世練鐵沙掌之法。
第二件事,是要學習賈力運力的姿勢和方法。全身積氣,殆如水庫蓄水,水既蓄滿,便須學怎麼行水用水,此所以又有〈賈力運力勢法〉篇。
此類勢法,其實就是八段錦、十二段錦之類導引動功,也有些版本稱之為「易筋經十二勢」,但它說這是佛家功法:
此功昉自禪門,以禪定為主。將欲行持,先須閉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紛擾,澄心調息。至神氣凝定,然後依次如式行之。必以神貫意注,毋得徒具其形,若心君妄動、神散意馳,便為徒勞其形而弗獲實效。初練動式,必心力兼到。
早先所有動功導引八段錦、十二段錦廿四勢之類,均只說明動姿勢,很少強調心的修養,這則是一個特例。後來徐文弼《壽世傳真》及王祖源傳出的《內功圖說》皆沿襲之,以十二段錦的第一式為「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它把澄心解釋為禪定工夫,並認為除了在練八段錦時要用此工夫外,一切行功均以此為基本,是它理論上一大特色。故「般剌密諦」在〈內壯論〉之後又特加識語謂:
人之初生,本來原善,若為情欲雜念分去,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損,靈台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耳目之欲也。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鎖縛矣。……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其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 |
|
|
|
|
|
|
|
发表于 21-2-2006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守中,就是「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含其眼光等七句,是指閉眼、凝耳、勻鼻、緘口、逸身、鎖意、四肢不動、一念冥心。講的還是澄心靜慮的工夫。它以此為禪定,乃是援道以入佛,希望達成一種綜合佛理與道術的新架構。後來佛門接受此經,且將之視為佛門武術宗源,亦因它具有這種援道以入佛的型態。
五、仙佛武學的路向與疑難
《易筋經》在明末少林拳發展的關鍵時刻,吸收了道教的氣運學說,講呼吸吐納、守中積氣、採咽陰陽、修練導引,形成了一套配合少林剛猛拳風的內壯理論與內功功法,當然很快就奠定了它的典範地位。
但這種融合事實上是強水火於一冶,非常困難。《易筋經》也未能達致完美融會之境地,其理論與功法均有不少破綻。
先說功法。《易筋經》吸收道教功法時,混採了好幾種不同的路數,例如守中積氣是一種,服咽日月精華的服氣論又是一種,二者並不相同,經文兼取之,何者為正、何者為輔?守中固然可解釋為禪定,服食日月精華又與佛教思想何干?此即為其疏漏之處。
《易筋經》各本又多有〈內運周天火候歌〉、〈行功要訣〉。此純是內丹法,又與服氣論、積氣論迥異。重點在於「顛倒陰陽,更轉互屬」,添水返火、運用鉛氣。且行功只在子午,要以河車逆運坎水上崑崙,共運三十六度,企求五氣朝元。若用此法,則大談服食日月精華、揉打搓洗,便歸辭費。抽添水火,氣貫泥丸,又與內壯神勇有何關聯?《易筋經》兼收並蓄,而不知實自陷於左支右絀也。
又,道教丹法中是有歧途、有旁門的。所以道教煉丹之士稱好的煉丹法為金丹大道。不好的丹法,例如藉助性交貨採陰補陽者,便被稱為泥水丹法。《易筋經》援用了道教煉丹術,卻對此無力檢別,只說功夫若成之後,「修身堅壯,不畏飢寒,房戰取勝,泥水採珠,猶小用耳。修仙成佛,要不外是」(〈易筋經意篇〉)。它認為這只是功夫高下之分,殊不知修仙之法與陰陽採戰乃是兩條路,功夫並不相同。古修房中術者,固然有以性交為登仙秘徑者,但煉內丹之法,大興於宋元,尤其北派全真教均為出家道士,焉能以陰陽採捕或房中征戰為說?故內丹家說龍虎交媾、陰陽配合,主要乃是一身內氣而說。即使是東派男女雙修,亦與房戰採捕者不同。《易筋經》不知此中分判,誤為一談,可謂大謬。
不僅如此,《易筋經》因正面肯定房戰採珠之功效,竟發展出了鍛練陽具之法。教人攢、掙、搓、拍睪丸;咽、摔、握、洗束、養陽具。洗,指用藥水燙洗。束,指用軟帛束之勿屈。練之久久,陽物便剛強了,「雖木石鐵鎚亦無所惴」(〈下部行功法〉)。海岱游人說在長白山曾逢一西羌人即曾習此功夫,可以「以長繩繫睪丸,綴以牛車之輪,曳輪而走,若馳也」。現今市井間有號稱全真氣功之「九九神功」,練的就是這類繫睪丸、吊陰莖的工夫。這種工夫跟武術有什麼關係?無非乞求增強性能力罷了,故《易筋經》以此自云:「以之戰,應無敵手。以之延嗣,必種元胎。吾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大於是法者!」「設鏖欲戰,則閉氣存神,按隊行兵,自能無敵。若於應用之時,加吞吐呼吸之功,更精神百倍,氣力不衰,晝夜不寢,數日不食,亦無礙矣。」
它如此沾沾自喜其壯陽神效,是否恰當呢?若真是達摩傳經,授予少林寺僧,當然不會談這一套,也用不著這一套。且這種功法中顯示的性態度,是以性為天地間之至樂,以晝夜不寢不食地性交為樂事,更非僧人習武者所宜有。所以像這些地方,明顯地是為它所吸收的道教功法所誤,不及檢別,因而誤入歧途[註11]。
經中功法其他妄謬之處,頗與此有關,如〈無敵神功密法〉教人「兩腳盤坐身項直,雙手捧托腎囊前。……此段為運氣到莖卵功夫」。宣統三年梁子瑜刊全圖《易筋經》則引高子曰:「握固二字,人多不考,豈特閉目見自己之目,冥心見自己之心哉?趺坐時,當以左腳後跟曲頂腎莖跟下處,不令精竅洩云耳。」此皆妄談,乃讀丘處機《大丹直指》而誤者。
形成這類混淆與錯誤,可能也不能歸咎於古人造作經論時思慮欠周,而應考慮其時代風氣。宋元以來之道教丹法,本來就有三教揉合的性質;以長生為命功,以釋家明心見性為性功,而講性命雙修,更是普遍。故往往仙佛合言,混無生宗旨與長生久視於一爐。《易筋經》就顯示了這種理路。〈內運周天火候歌〉說:
《易筋經》,煉氣訣。……定氣凝神鎖心猿,兩手插抱趺足坐,識得先天太極初,此處辨識生身路。冥目調息萬緣定,念念俱無歸淨土。……此是神仙真口訣,君須牢記《易筋經》。 |
|
|
|
|
|
|
|
发表于 21-2-2006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既歸淨土,又成神仙,口氣與〈易筋經意篇〉說:「修仙成佛,要不外是」相同。都是仙佛合說。而在實際功法操作中,則是以修仙為成佛的。
此種型態,自宋以來已漸形成,至明末而大盛。如顏元就批評他家鄉「萬曆末年添出個黃天道」,「仙佛參雜之教也」。「似仙家吐納採煉之術,卻又說受胎為目連僧,口中念佛」(《四存編‧存人編》)。黃天道,亦以煉成金剛不壞之體,撞出輪迴為說,也每日三次參拜日月,也主張雙修法,均與《易筋經》有相同之處。同在天啟年間的道教伍柳派伍沖虛所著《內煉金丹心法》,成於一六二二年,增注本刊於崇禎十二年,改名《天仙正理直論增注》,更是說:「天仙,佛之至者也。」其弟子柳華陽《金仙證論‧禪機賦第十三》則云:「恐後世學禪者不明佛之正法,反謂吾非禪道,故留此以為憑證耳」,也以仙佛合宗自命。《易筋經》處此時會,援道入佛,欲修命以成佛,也是可以理解的[註12]。
此外,我們在前面曾經談過:明清朝時期一些民間教派常習武練氣。這些民間教派,都是混揉三教義理而成的,直至晚清均是如此。如道光年,揚州「周星垣,號太谷,能練氣辟殼,……遨游士商大夫間,多心樂而口諱之,積中師事久,頗得其術,太谷門徒寖盛」(《山東軍興紀略》卷二十一〈黃崖教匪〉)。「宿州張義法者,從永城魏中沅學彈花、織布兩歌,皆邪教之隱語。又令盤膝靜坐,名為『坐蓮花』;兩手捧腹,名為『捧太極』;一日三次,默誦咒語,名為『三省功夫』」(《金壺七墨》浪墨卷四〈教匪遺孽〉)。光緒年間,「霸州城西魚津窩村,有……密密還鄉道教門,即白蓮教門也。該教宗旨,恭敬孔子、老君、佛,吃常齋。……日日坐功運氣,望死後西方樂土,成仙作祖」(《拳時北京教友致命》卷八,北京救世堂一九二○年刻本)。又光緒間,有「一炷香」教。該教創於明末,「以敬佛為宗旨,不殺生,不害命,吃長齋,焚香,日日坐功運氣,其終向望死後脫下皮囊,往西天成仙作祖,為樂境也」。
這些教門,有兩方面與《易筋經》關係密切:一是它們都屬於混淆佛道,甚或混揉三教之世俗宗教型態,其教義取便流俗信從,故理論都不嚴密,也不深刻。錯謬之處,往往而有。即使不錯,理境也不高。《易筋經》也有這種現象,重在可以實用奉行,而非造論之幽玄精密。
其次,這些教派,常被官方或正統人士定義為「邪教」。除了教義未盡正宗之外,這些教派輒舞拳弄棍、練氣習武也是一個極普遍且重要的因素。因此,它呈現的,是一種宗教、練氣、習武混合的狀態。而《易筋經》所顯示的,也就是這個樣子。假若我們記得「火燒少林寺」的傳說,則這種類似性就更為有趣了。少林寺在清朝事實上並未被火燒掉。但那是歷史上的事。在武術界,少林涉及天地會反清復明大業,少林寺被燒、少林五祖逃出、分別創立洪拳等等,則是各門派心目中傳承已久之另一事實。這些武術派別,奉達摩為祖師,謂其藝皆傳自少林,似乎也不能說他們都是神經病,明明沒有的事還相信得如此誠篤,明明沒有的人物偏要供來做祖宗。假若《易筋經》跟那些民間宗教一樣,也有一個教團,用這樣的功法來教其教民,將宗教、習武、練氣合而為一,以致傳其藝者均自稱少林門徒,以致朝廷忌憚而剿滅之,不是也很有可能嗎?不是比說練武的都是神經病更合理嗎?只不過,這個名喚少林的教團,未必即是嵩山那座少林寺。我們看這些故事,均自稱為南少林;包括敘述達摩授藝的部分,如尊我齋主人編《少林拳術秘訣》云:「少林技擊,以五拳為上乘。……五拳之法,傳自梁時之達摩禪師。達摩師由北南來。」亦謂達摩是到南方授拳。豈不分明告訴別人:此少林非彼少林,此達摩非彼達摩嗎?達摩,釋典通作達磨,此則皆稱達摩,也有暗示畛域區隔之意。
這是一種推測。另一種可能性的考量,則是從明末另一本拳經覓線索。那就是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曹煥斗整理出版的《拳經拳法備要》。
此書實為兩書。《拳經》為張孔昭撰,《拳法備要》則係曹氏自著[註13]。張氏約為康熙時期人,其譜中有「少林寺玄機和尚傳授身法圖」,似其法本諸少林,後來張鳴鴞、張孔昭等轉益多師,又頗有自得之處,固已迥非玄機和尚傳授之原貌,但淵源本於少林,應是確實不誣的。據其所述,則明末少林寺拳勇已著盛名,亦有傳授,流布四方,所以《拳經》中已出現:「拳法之由來本於少林寺」之說。把宋太祖長拳、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銷、二十四氣探馬入閃、十二短打、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張敬伯之打,統統溯源於少林。這些武術,其實均為《紀效新書》上的記載,可是在戚繼光的敘述中,它們是跟少林寺棍法齊名的,並非源出少林。可見明末清初,少林拳勇聲名漸著之後,少林徒眾張大其說,高自標置,自居為武術宗祖,把各家武術都講成出自少林,已成為一種風氣。
而事實上,廣泛吸收各界長處,才是此刻少林拳發展的真相。例如《拳經拳法備要》中有醉八仙拳,號稱「此乃拳家之祖,從此化出」。佛教少林拳法,緣何而取義於醉八仙?僧家戒酒,又不奉八仙,此類拳法,自是汲取自異教而來。拳法中又有「走盤太極八步全圖」,又講陰陽、剛柔、借力、偷力,此均與佛理無涉,而是近於道家的理論,與其拳法有醉八仙相似。
此書亦已提到氣的問題,〈提勁運用之法〉云:「大凡運勁之法在乎氣,而氣之虛實全憑小腹下運之。蓋周身運量氣為之先。若氣不在小腹而在上胸,此上實下虛」,把力量歸原於氣,氣力則要由腰轉出。另有〈氣法指要〉云:
緊閉牙關口莫開,口開氣洩力何來?須知存氣常充腹,煞手休將氣放懷。迴轉翻身輕展動,灌通筋骨壯形骸,終朝練習常如是,體質堅牢勝鐵胎。
這種氣法,便很像《易筋經》所述導引法。足證少林拳法在明末清初確是朝結合氣論、道教思想、道教導引法之方向發展的。佛、道、武,混而為一。這也是一種「三教合一」,只不過,含有不少混淆與疑難,不可不辨。
六、《易筋經》的流傳與誤解 |
|
|
|
|
|
|
|
发表于 21-2-2006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筋》、《洗髓》二經,武學界仰若泰山北斗,傳習者多,深自秘惜者尤夥,影響至為可觀。但傳習誦法者,或不知其來歷,或不明其功法之底蘊,或不辨其謬,更勿能審其於武術史思想史之意義,矜習遺編,詫為奇術,聊資稗販而已。
以民國十八年張慶霖所著《練氣行功秘訣內外篇》考之。其書金一明序,謂其為少林衣鉢,推崇曰:「練《易筋》者,不能比其神;練《洗髓》者,不能知其妙。」作者張慶霖本人亦於內篇第十一章〈氣功歌訣秘抄〉,亦即全書結尾處,抄錄〈內運火候篇〉、〈無始鍾氣篇〉、〈四大假合篇〉、〈凡聖同歸篇〉、〈物我一致篇〉、〈六六還原篇〉,然後說:「本歌訣已極氣功之能事,酣暢淋漓,毫無所諱:其法與《易筋》、《洗髓》兩篇大同小異。至其道,則又高出《洗》、《易》萬萬也。是均在有緣學者熟爛於胸中揣摩之矣。」又說:「《易筋》、《洗髓》訣,蔣竹莊家藏刻本中有,但不及涵芬樓手抄秘笈錄中之詳而雅。至本訣則為秘抄,從未見刊行過。」其實此六篇歌訣,第一篇即在《易筋經》中;其餘五篇,則為《洗髓經》之文字。張氏謂其「從未刊行過」,又誇稱其法高出兩經萬萬,真乃天大之笑話。蔣竹莊家藏本便錄有此數篇歌訣全文,張氏蓋根本未曾寓目。涵芬樓秘笈抄本,確實較蔣藏本為「詳」,但所多出來的,乃是〈退火法〉及〈服藥十錦丸〉、〈五生丸法〉、〈五成丸法〉、〈十全丸法〉、〈便方〉、〈平起服法〉、〈平起洗法〉等藥方,又何嘗「詳而雅」?此即可見張氏大言欺人,非於《易筋》、《洗髓》兩書毫無所悉,即是陰竊其說,復張揚謂能勝於二經,以驚俗耳、以駭俗目也。此書有段祺瑞、金一明序。段氏非此道中人,或不嫻仙佛武術之事;金一明則為大行家,曾著《中國技擊精華》、《武當拳術》、《武當三十二勢長拳》、《練功秘訣》等書,乃竟隨聲附和,不知張氏此書不僅抄錄者即為兩經之歌訣,其所述功法亦衍兩經之緒,誠可怪嘆!
又,宣統三年梁士賢輯刊《全國易筋經》,僅錄第一套十二式、第二套五式、第三套五式,共二十二式。附青萊真人八段錦坐功圖八式、陳摶睡功圖二式。則是只以八段錦視《易筋經》,可謂管中窺斑,未見全貌。
蕭天石〈重刊易筋洗髓二經例言〉則說二經「為學佛坐禪之基先工夫」;「洗髓之於禪定,尤為重要,由此而入,方是坦途」。殊不知依二經之意,易筋洗髓均須運用禪定工夫。故非二者為學佛坐禪之基先工夫,乃禪定為其入門之坦途。蕭氏恰好說倒了。
蕭氏此刊,又自詡其《洗髓經》係乾隆間排印本,且謂「經前並有慧可序;後有跋,係月庵超昱緒欣據內典翻譯。全部《易筋經》亦係據原本天竺文翻譯」。凡此,亦均為誤說。兩經皆無梵文本,亦不在《大藏經》內。慧可序、月庵跋,也均為偽記。凌廷堪考證謂:慧可序,云:「初至陝西敦煌」,後魏時敦煌焉有陝西之稱《校禮常文集》卷廿五?《易筋經》乾隆間只有抄本,《洗髓經》時代更晚,是依附《易筋經》而造者,幻中出幻,乾隆間豈能遂有刻本?故此亦大言欺人而不識刊印之源流者也。書中又附所謂「易筋甩手功真傳」,云出道教《青城秘錄》等書。按,將此類功法與《易筋經》合刊,固足以供讀者參證,使知《易筋經》與道教養生功法之關聯;然甩手僅為養生之用,與《易筋經》之為武技內壯者功用殊途,恐不宜牽合。至於練易筋功時,「須絕對斷絕房事。……期滿後,亦以少親房幃為上,能行而不漏者亦然」云云,懸為厲禁,而實乏根據,經中毫無證案,乃蕭氏虛聲恫嚇以增人信此功法耳。
蔡雨良另由棲霞山老道處得一兩經合抄本,一九八一年由真善美出版社印出。較蕭刊本多〈推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增廣易筋洗髓內功圖說〉、〈易筋洗髓支流彙纂〉、〈內外功集成〉。易筋之學,流脈頗可考見,可謂洋洋大觀,裨益學林,不為無功。但刊印其書,旨在「發揚仙學」,提供給「有志性命雙修者」研究。《易筋經》本來乃是吸收道教導引運氣練丹之說,以發展武勇搏擊之術;此則遽以其言導引運氣練丹,而奉之以為成仙養生秘譜矣,豈不謬哉!
武術界所傳,別有五台山靈空禪師《全圖練軟硬功秘訣大全》一種。凡總論、練軟硬功秘訣、練功印證錄、練功治傷秘方四章。所指軟功,乃硃沙掌一指禪之類;硬功,乃金鐘罩鐵布衫之類。其法實均由《易筋經》所述搓揉、藥洗、努氣生力、以手插豆之法發展而來。其用藥洗手之藥方亦然。第一章第六節並述〈涵虛禪師練功學技談〉,可知該書所論功法與少林《易筋經》肸嚮相通,淵源正不可掩。但區分武功為內外兩類,云:「內功主練氣,趺坐習靜,與道家之導引術約略相似。外功主練力」,則是內外打為兩截,非以內功為筋骨力量之助。又述練外功之法,為「先練皮肉,次則練筋骨,皮肉筋骨既堅實,更進而練習個部之實力,實力既充,然後更進而練習運行氣力之法。練皮肉,用搓摩之法;練筋骨,用八段錦;練各部氣力,用努氣生力法,兼用石鎖鐵槓等器械之助,均與《易筋經》同,然次序顛倒了。《易筋經》是以氣為主,充氣於內,以壯筋膜血骨,再練皮肉。靈空禪師此法,則有外無內,雖衍《易筋》之緒,而實失其真傳[註14]。
也就是說,《易筋》、《洗髓》,地位雖高,真賞殆罕。無論仙學抑或武學,承流接響者固不乏人,但誤解既多,或虛飾而增華,或變本而加厲,或源遠而歧,或流別而分,殊難使人明其來歷、知其底蘊,於明清之際佛、道、武學參合之跡,尤難考案,故本文粗發其凡,以俾考覽。
【註釋】
[註1] 徐震,《國技論略》上編〈辨偽〉中〈易筋洗髓經不出於達摩〉、〈辨少林拳術秘訣言師授淵源時代之誤〉二節(民國六十四年,華聯版社重印本)。又唐豪,《少林武當考》上編第五節〈達磨與易筋經〉 (民國七十二年,華聯出版社重印)。
[註2] 林伯泉,《中國武術史》第五章第八節(民國八十五年,五洲出版社)。
[註3] 象形拳,又稱仿生拳。意謂模仿生物而成。其中猴拳起源甚早,《紀效新書》已云:「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曹煥斗《拳經拳法備要》也有站步式,注云:「亦名瘋魔步,猴拳從此化。」鐵拐李顛椿式,注云:「醉步此中生出,猴拳亦從此生出。」兩者對勘,可猴拳流傳已久,而少林拳法中亦頗重視猴拳,其法則以顛醉佯狂之步法為之。然而,後世所謂少林五拳,卻是龍、虎、豹、蛇、鶴,見尊我齋主人編《少林拳術秘訣》(民國七十三年,華聯出版社重印本)。此蓋猴拳在少林宗派中漸中其傳,而亦可證明少林五拳之說屬於後之附會。
[註4] 尊我齋主人編,《少林拳術秘訣》,亦以少林武術為「柔術」、「氣功」。此即其書晚出之證。
[註5] 海岱遊人敘記,一本題為元中統六年,見[註1] 引唐范生書。
[註6] 八段錦,有繁有簡,有坐有動,詳馬濟人《道教與氣功》,第三章十五至十九節(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註7] 《少林拳術秘訣》將此八段錦十二式擴充為十八式,稱為「達摩所傳十八羅漢手」。該書並未引用《易筋經》,但這顯然由《易筋經》來。
[註8] 點穴法創自內家拳師,且與道流淵源深厚,後少林才傳習其技,另見[註1] 所引徐震書上編〈存疑〉。
[註9] 論膜,極為特殊,後世少林拳術亦無承續其說者,僅《楊氏太極拳老譜》附錄有〈太極膜脈筋六解〉一篇,其中說:「膜若節之,血不周流。脈若拿之,氣難行走。筋若抓之,身無主地。」「抓膜節之半死,申脈拿之似亡,單筋抓之勁斷。」此似即與《易筋經》所言有關。該譜另有〈太極力氣解〉頁:「氣走於膜、絡筋脈。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壯於皮骨,形也。有氣者是內壯於筋脈,象也」,與《易筋經》內壯的講法也顯然是有關係的。
[註10] 《楊氏太極拳老譜‧太極字字解》將按、揉、摩、捶、打諸法,由練功之法,轉為技擊之法,云:「挫、揉、捶、打於人於己,按、摩、推、拿於己於人,開、合、升、降於己於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按摩捶打於己,就是練功之法,施之於人則是技擊之術。此顯然也是由《易筋經》所述按摩捶打之法引申變化而來。同理,〈太極空結挫揉論〉說:「有挫空、挫結;有揉空、揉結之辨。……揉空者,則力分矣。揉結者,則力隅矣。若結揉挫,則氣力反,空揉挫則氣力敗」等等,也是把揉法之用轉為搏擊之術。太極拳法本以掤、 、擠、按、採、挒、肘、靠為之,初無揉法;抓筋膜、閉六脈,亦非拳式中本有之義,故此均應為吸收自《易筋經》之說。世之論太極拳者,惜尚未考焉。
[註11] 自由出版社所刊蕭天石編《真本易筋經秘本洗髓經合刊》即刪去有關下部行功法的部分,謂其易流於房中採戰,恐為後世重雙修法之房中家所羼入。
[註12] 為道家功法者,應推萇乃周《萇氏武技書》,次則為王宗岳〈太極拳論〉。但王氏之說與道教丹法無關,萇氏〈中氣說〉則明白指出:「中氣者即仙經所謂元陽,此氣即先天真乙之氣、文煉之則內丹,武煉之則為外丹」。
[註13] 此書作者,各家考證,見解不盡相同。羅振常認為全都是曹煥斗作。唐豪認為一部分為張鳴鴞編,一部分為張孔昭或其門弟子所作。我的看法,則與他們不同。
[註14] 周述官《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十八卷,作於光緒二十一年,刊於民國十九年,卷帙最高,體例亦較特殊。其特點有三:一、將《易筋》、《洗髓》合為一體,認為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析分。二、兩經合論之後,他將《易筋》視為外壯功夫,謂《洗髓》為養心功夫,而所述功法,實偏於內養煉丹,已非武術神勇之技。三、他非常強調三教合一,是所有《易筋經》中唯一講三教合一的,不止為仙佛合論而已。周氏之術,據他說傳自少林靜一空悟法師。一九九一年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王敬等人編《中國古代密傳氣功》曾將此書重排了一次。 |
|
|
|
|
|
|
|
发表于 21-2-2006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2-2006 08: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ttat 于 21-2-2006 02:58 PM 发表
神气叔叔,不愧是气功第一高手!!!
别乱捧我! 一直让你叫叔叔,看看明年有没有机会给你红包。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