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cwch24

知与行之间的关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17 0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秋风死书 发表于 24-10-2017 01:46 PM
做人未必需全依據王陽明思想。

其實研究發現Doing nothing is doing something。
如果,如果,如果。。王阳明说法偏向doing nothing is just not something, 我会覺得他是活在美好時代,不昔人間煙火。

Do  ...

嗯,第一句话我是非常认同的。我之所以说根据王阳明的说法纯粹是站在讨论的角度来描述而已。

至于你说的“doing nothing is just not something",我是不大明白,或许你可以描述的更具体一点。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为何会推导出王阳明是活在美好的时代这个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10-2017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蓝血人 发表于 24-10-2017 02:16 PM
doing nothing is doing something 就要拉到道家的“无为”思想来讲了。。。。

这个我恐怕无法认同,英语里的doing nothing is doing something和道家里的“无为”不是同样的东西。
至少我们很清楚doing nothing is doing everything在英语体系里是不可能成立的,
但是道家的说法确实是“无为而无所不为”。
从这两句的比较来看,
doing nothing和无为不是同样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17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wch24 发表于 24-10-2017 02:26 PM
这个我恐怕无法认同,英语里的doing nothing is doing something和道家里的“无为”不是同样的东西。
至少我们很清楚doing nothing is doing everything在英语体系里是不可能成立的,
但是道家的说法确实是“无 ...

我对英文的体系就不很清楚了,但无为的思想则需要看环境和时势而进行,在大好形势下就要有做有为向前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17 03:0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蓝血人 发表于 24-10-2017 02:16 PM
doing nothing is doing something 就要拉到道家的“无为”思想来讲了。。。。

確是。一個不孝不養父母的人比一個養父母的人更讓我覺得他高深莫測和值得敬佩的中華曙光。不孝派比孝派更容易釐清種類,因為只有兩種可能種類,道家派和人渣派(包括兩輩自以為是道家派)。

*不孝派也包括兒子很孝順父親其實為人渣形態。父親自以為是逍遙快活的要命,人渣兒子繼續滿足人渣父親的私慾。會看門道的人都知道,表面孝順,實為不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17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林居民 于 24-10-2017 05:48 PM 编辑

秋风死书的论述,很好。富有丰富人情味。具人道主义的伦理思想。赞。
没人道主义伦理,自然类似禽兽。禽兽不需要伦理。只讲自然兽性冲动。


纯粹唯物论,纯粹自然主义,就有点像“纯兽性冲动论”。人渣之所谓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17 05:5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oing nothing is doing something= 無為是以有所為。
這個我來解說一下,以英語Doing nothing在這課堂是要表述真是無為狀態。把它修改會中文好理解免得爭議不斷。

  儒家有為的孝有三種,大孝尊亲 其次弗辱 其下能养,不孝有「不養」、「侮辱」、「不尊」,其實這也是從儒家有為孝轉變至無為至無所不為孝的途徑。無為恰好是道家初階相似未發芽的種子,它就是可以長期處於無為狀態,「不養」天地萬物,也不取天地一物,一朝供養天地萬物能驚天地。(恐龍滅絕期,無為種子能存活後誕生萬物)。這裡不管儒家或道家都同樣面對知行合一的問題,知而不行尊是為尊乎?(儒家困惑)。知而不行滅是以無為孝乎?(道家困惑)。王阳明也许看重这一点。不過實際來說,知行都是兩家共識,要做到知而不行卻能立身,我覺得唯有老莊一人而已,非儒道家派能極。這麼說來知行合一確是有一人缺席的份。

比較有爭議性的孝舉:
能養。無為的孝而不養。Do/Doing nothing
弗辱。罵事實不算辱,給外人看到變侮辱。辱罵以敵眾,以孝也。Option: Do it or back to stage 1
不尊。是時候討伐父母,囚禁父母免張揚邪念,e.g.跑去住老人院、獨居、出家。再不得已,消滅父母立義父以尊親,孝也。Option: Do it or back to stage 1

孝如果真的是有不犯上、不消滅為底線。從武王伐商到明清,歷朝歷代的朝代更替是怎樣的來的呢?我只能說道最大,皇帝也逃不過被道討伐的約束,何況是馬國現代人的父親如何能逃過被孝道討伐呢?

看不到的道理難理解,看得到的東西也一樣難理解。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boobanzhu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4-10-2017 07: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房学韬 发表于 24-10-2017 01:02 PM
前提是:

1. 对方需先了解,
什么是「知(心)」啊~
*这对山民比野猪学爬树还难

2. 知需处在「光明」
的「良好状态」才行啊~!

1+2,
看看佛教版就知不容易了~

这个的确是不容置疑,
否则就不用“为善去恶是格物”了。

格物在前,而后致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17 1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格物致知”,意思是“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可惜,华人一般是只讲不做。既没格物,也没至知。蒙蒙查查。狗屁不通,不知所谓



-------------------------------------
参考:

格物致知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其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该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段话,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这一程序性行为纲领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见格物致知在儒家学说中的确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广泛,这一段话,在孔子时代大概并不难解,孔氏本人未做解释,孔门弟子对格物致知含义亦未阐发,这导致后人在理解格物致知含义时出现很多歧义,每个人都想依据自己的哲学倾向对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释,这就使得在此问题上,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局面。



由此,我们今天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产生《礼记·大学》的时代,参考儒家其他经典,尤其是孔子的认识论思想,综合加以考察。据后人的研究,《礼记·大学》主要表述了孔子及其弟子曾子之意,而孔子在当时即以博物著称,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这自然与其治学方式有关。在另一儒家经典《中庸》中,孔子的孙子子思指出了儒家所主张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叫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之所以博学,其治学方式不能有异于此。由此,《中庸》的强调可以看做是对格物致知学说的注解。即通过广泛学习,细致研究某事某物,并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去实践体会,就可以获得真知。所以,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考察、检验或穷究,来获取正确认识,这可以认为是其本来的含义。



这一理解与古文献并不相悖。古代“格”字用法很广,其中有训为“量度”的。《文选》载鲍照《芜城赋》:“格高五岳”。李善注引《苍颉篇》:“格,量度也”。也有训为“正”或“检”的,《尚书·周书·?酌?罚骸啊???┚烂??衿浞切摹薄?资洗?唬骸暗???螅?炱浞峭??摹薄U庑┯梅ň?勺?逦?翱季俊薄ⅰ翱疾臁被颉凹煅椤薄S纱耍?洞呛!范愿裎镏轮?慕馐褪牵骸拔角罹渴挛锏脑?矶?竦弥?丁薄U庖唤馐筒晃?肫住?



汉儒郑玄注解说:“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这一注解有两点不可取:其一,它缩小了“知”的范围,认为“知”仅限于“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而在《大学》中,没有这样的限制;其二,它颠倒了“格物”与“致知”的因果关系,认为“格物”是由“致知”所致。无独有偶,这样的观点也得到后人响应,例如宋代杨时即曾强调说:“致知必先于格物”。



宋代是谈论格物致知比较多的朝代。一代名儒司马光,曾专门作《致知在格物论》,畅述己意。他首先指出:“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从这种认识出发,他解释格物致知说:“《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犹?I也,御也。能?I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他批评郑玄说:“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司马光强调要抵御物质生活的引诱,认为这样可以保持一个人的高风亮节,不为物欲遮蔽自己的聪明才智。此说当然有其不可磨灭之处,但亦未必合乎古人原意。他与郑玄一样,在此问题上都“师心自用”了。



“格物致知”到了宋代,被朱熹提到了特别崇高的位置。朱熹认为,《大学》一书缺了对格物致知进行解释的一章,他补上了这一章。朱熹增补的内容是:要获得知识,必须考察事物,以求认识事物的理。任何事物都有理,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知识。求学者应该把心中已知的理作为基础,进一步努力,以求达到认识的顶点。经过长期努力,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好像突然之间明白了一切,这就是认识的顶点。



朱熹所说的事物,包括自然界的事物,但主要是社会事物,包括读书和待人接物。比如考察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忠诚于君主等等。陆九渊和王守仁认为,心既然是理的凝聚,心也就是理,因此,要认识理,不必去考察外界事物。王守仁甚至认为,我心中固有良知,把这良知推广到事物,就是格物。



在格物致知学说上对后人影响较大的是宋明理学,其中主要可分为两派,程(颢、颐)朱(熹)一派和陆(九渊)王(阳明)一派。程朱等人释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程氏粹言》卷一)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补传》)这里的“即物穷理”,是要求人们运用已知的知识,深思客观事物,达到自己内心的豁然领悟。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内省式的思考过程。朱熹说:“《大学》设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为知之至也”。(《大学章句·补传》)显然,朱熹所追求的是通过“即物”,达到自己内心的豁然贯通,而不是对客观事物具体内涵、特征的掌握。



王阳明实践过朱熹这套方法,他坐在自己窗前“格”院子里的竹子,冥思苦想七昼夜,仍然不得要领,人也累病了。他不去反思自己格物方法的不当,反而走得更远,连物也不格了。他说:“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传习录下》)“若鄙心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显然,他所说的“致知格物”,不是要通过研究客观事物获得知识,而是要把“心”的“良知”和“天理”强加到事物上去,使事物与“心”、“良知”、“天理”相符合。这样的“格物致知”,不会促进科学发展。



宋明理学对“格物致知”的发挥,在后世也有人表示反对。例如颜元就公开批评朱熹说:“朱门一派,口里道是即物穷理,心里见得,日间做得,却只是读、讲、论……其实莫道不曾穷理,并物亦不能即,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那曾去格物”。(《习斋记余·阅张氏王学质疑评》)颜元主张格物要亲自动手,实地去做,不能离物而空洞地“穷理”。这样的格物致知,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实际上,因为格物致知学说具有研究客观事物以获取知识的含义,一些重视研究自然的有识之士也借用这一口号,赋予它新的内涵,用以阐发自己的思想。例如王夫之即曾这样说过:“密翁(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若邵康节、蔡西山,则立一理以穷物,非格物也”。(《搔首问》)王夫之所提到的“质测之学”,是方以智的创举,它的中心内容是要求以实证方法研究自然现象。王夫之认为只有质测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这赋予格物致知学说以崭新含义,标志着这一术语已经进入自然科学范围。



随着明末清初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人研究自然现象的热情也高涨起来。这时人们谈论格物致知,很多情况下都意味着研究自然以获取知识。古老的格物致知学说获得了新生,成了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理论根据。清末翻译的西方科技书籍,有些径以“格致”名之。格致一词成了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他所说的格致,就是指的这些自然科学。在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科学技术合流过程中,格物致知学说以独特方法参与并加速了这一过程,从而在科学技术史上取得了一席永久立足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10-2017 1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wch24 于 25-10-2017 12:22 PM 编辑
山林居民 发表于 25-10-2017 12:18 PM
所谓“格物致知”,意思是“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可惜,华人一般是只讲不做。既没格物,也没至知。蒙蒙查查。狗屁不通,不知所谓



-------------------------------------
参考:

格物致知这个成语家 ...

所以你的意思是中国传统文化伟博大精深,就是后人不怎么样,把伟大传统给糟蹋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17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林居民 于 25-10-2017 01:09 PM 编辑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或者理解成“肤浅”也可以。只外层说说,也未深入。结果怎样?没成果嘛。也“浮光沫影的言语当认识论”,没有“严谨方法论的认识”。
要到西学东来,才体验出真意义。而真懂的也没几个。包括阁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17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林居民 发表于 25-10-2017 12:38 PM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或者理解成“肤浅”也可以。只外层说说,也未深入。结果怎样?没成果嘛。要到西学东来,才体验出真意义。

嗯,那显然你只是纯粹转贴你之前发的贴咯。无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17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知,或者无知,不轮到阁下评论。

阁下,水平并不高。

秋风死书就显的比阁下高明,是稍微好点。或者,好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17 0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林居民 发表于 25-10-2017 01:12 PM
有知,或者无知,不轮到阁下评论。

阁下,水平并不高。

秋风死书就显的比阁下高明,是稍微好点。或者,好很多。

呵,你回头看看你发的贴写的是什么再说!
你连自己发的贴上面的内容都搞不清楚,这不是无知吗?
唉!怎么会有你这种硬要别人打你脸的变态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17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林居民 于 25-10-2017 01:30 PM 编辑

阁下狗屁不通。凭甚么打谁的脸也。

只能胡诌乱语。装牛B。
也是很好笑的笑话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17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林居民 发表于 25-10-2017 01:29 PM
阁下狗屁不通。凭甚么打谁的脸也。

只能胡诌乱语。装牛B。
也是很好笑的笑话嘛。

呵,那你讲解一下你之前发的那篇歌颂“格物致知”的文章究竟要表达些什么意思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17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林居民 于 25-10-2017 04:26 PM 编辑

转载文章只是帮助阁下理解一下,某些华人的一贯观点。

其实说到底,就是讲讲而已。所以没什么学术成就,或者开拓出“严谨方法论研究”的成果。

只原地踏步,重复前人论述。并没走出康壮大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10-2017 04: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林居民 发表于 25-10-2017 04:10 PM
转载文章只是帮助阁下理解一下,某些华人的一贯观点。

其实说到底,就是讲讲而已。所以没什么学术成就,或者开拓出“严谨方法论研究”的成果。

只原地踏步,重复前人论述。并没走出康壮大道。

呵,说白了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转贴了什么文章。你真是太无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0-2017 1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秋风死书 发表于 24-10-2017 05:56 PM
Doing nothing is doing something= 無為是以有所為。
這個我來解說一下,以英語Doing nothing在這課堂是要表述真是無為狀態。把它修改會中文好理解免得爭議不斷。

  儒家有為的孝有三種,大孝尊亲 其次弗辱 其 ...

我昨天听到一个论述和你之前提到的意识形态有一定的关联性。
那就是在"知“与“行”的关系里面加入选择的元素。
也就是说”行“的选择可以用来作为”真知“的判断。

我们可能每天都在表述”路不拾遗“这个道理,但我们是不是真的理解这个道理呢?
假设有一天我们在路上看到一笔非常大数目的财物,而且非常明显是他人遗漏的财物。

这个时候我们有很多选择,其中的两个选择是”路不拾遗“和”侵占这笔财物“。
那么我们的选择将会是我们的思想的一个验证,如果我们没有侵占这笔财物的话,则表明”路不拾遗“对我们而言是真知。
但是如果我们受不住诱惑而侵占了这笔财物的话,那就表明其实我们根本不理解何谓”路不拾遗“。

回到现实社会,
我们的确每天都在面对着不同的选择,
而审视对于”行“的选择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究竟我们平时表述的”知“是否为”真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0-2017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林居民 于 27-10-2017 01:00 PM 编辑
cwch24 发表于 25-10-2017 04:53 PM
呵,说白了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转贴了什么文章。你真是太无知了。

既然阁下认为你自己有知。
何以说来说去都是废话连篇。不知所谓。
“知”和“行”,都搞不清楚。这到底是“无知”还是“有知”。
所谓“行”就是“实行”的意思,当然需要考虑,现实“存在的条件”。
比如简单的说说吃饭问题。晚餐要在五星级酒店吃,还是,大排当,或者,在家简单吃吃。
而“知”嘛,基本知道自己口袋的条件。假如腰缠万贯,那自然不需要考虑甚么。假如中羞涩”;那还需要甚么考虑。
自然,以经济为考量了。
哎呀,假如头脑十分糊涂,那不好说了。

一些人头脑本就糊涂,乱七八糟的选择,选择吃霸王饭,那结果自然是悲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0-2017 1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林居民 发表于 27-10-2017 12:32 PM
既然阁下认为你自己有知。
何以说来说去都是废话连篇。不知所谓。
“知”和“行”,都搞不清楚。这到底是“无知”还是“有知”。
还是,根本是在胡说八道。头脑十分糊涂。

唉!连自己转贴的文章是讲什么的都搞不清楚,你真的是智障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1-2025 06:09 PM , Processed in 0.15536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