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5-6-2021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5-6-2021 10:01 PM 编辑
七、【 兴大悲。悯有情 】
‘ 兴 ’就是发的意思,要发起大慈悲心,悯念有情的众生,这是因为一切众生真的是迷惑颠倒。
七、【 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
这四句话都是讲教学的方便、教学的方式。
‘ 演 ’不但是讲解,还得作给他看,也是表演;不但是有言教,还有身教,作出榜样给大家看,‘ 辩 ’是言教。
‘ 授法眼 ’,‘ 授 ’是传授,‘ 法 ’是方法,‘ 眼 ’是比喻,使他明白这个方法,懂得这些道理。
‘ 杜恶趣 ’,‘ 杜 ’是防止、防范;‘ 恶趣 ’是恶道,怎样不堕恶道?必须要不造恶业,不造恶业自然不堕恶道。
‘ 开善门 ’,‘ 善门 ’浅而言之,人天善法;这是有一类的人,他不想出三界,你要是跟他讲出三界,成佛作祖,他害怕,他不敢。
但是你跟他讲来生再做人,作一个大富大贵的人,他很高兴。遇到这样的人,你就教给他这样的方法,这是‘ 善门 ’,人天的‘ 善门 ’。
如果能够志向广大的人,他知道三界都苦,三界没有意思,天上虽然福报大、寿命长,总有一天还是要死,总不是究竟,最好能够超越三界,你就把超越三界的方法教给他,教他这个‘ 大善门 ’。
实在讲,任何一个法门,要想在一生当中真正能成就,除了念佛,恐怕就找不到第二个办法了,这是我学佛四十多年当中的体验,实在找不到第二个方法了。
念佛法门确实殊胜,能把这法门介绍给大家,这是‘ 至善之门 ’,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
七、【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极济负荷。皆度彼岸。】
这是就是对人和对自己没有两样,这实实在在就是大乘佛法里所说的‘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于一切众生视若自己,只要他肯接受,我们就全心全力去帮助他。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bfnn.org)
|
|
|
|
|
|
|
|
发表于 14-7-2021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句为我们说明了佛为什么要到这世界来,这点我们要晓得,佛为什么出现在印度?为什么不出生在中国?为什么不出现在欧洲?美洲更不必说了,美洲没人,佛来了无众生可度。
欧洲的丈化比我们还晚,我们中国文化虽然久,中国人最高的只有一个生天的意念,没有出三界的念头。
至于讲来生作人,或者生天,我们中国儒家、道家这些方法够了,佛用不著来啊。
再看看印度,那佛就不能不来,释迦牟尼佛出现的那个时代,印度宗教最发达,我们在佛经看到‘ 六师外道 ’,大约九十六种,这些里面确实有禅定的工夫,像婆罗门教,婆罗门、瑜伽、数论,他们这些人,定功高的能到四空天,这个我们中国人作不到。
我们中国人、说老老实实话,天上也是在欲界天,色界天的意念都没有;印度人能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就是不能超越,而且把四禅天、四空天当作涅槃的境界,这是很大的误会。
所以在那时间看看全世界,确实,印度那边众生根性、机缘成熟,佛是‘ 矜哀三界 ’,出现在这个地方,帮助他们超越六道,得真正的菩提涅槃。
所以佛并没有偏心,那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用什么方法来教化,像《 普门品 》所说的‘ 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印度那边是要用佛身说法,中国这边是要用菩萨身来说法。
这是示现的不相同,他的目的是相同的,目的在‘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 拯 ’是拯救,是拯济。‘ 群萌 ’是一切众生。‘ 真实之利 ’,这里面也有差别,满足众生的愿望就是‘ 真实 ’。
这个人想生天,佛教给他生天的方法,他真的生天了,这是他得到‘ 真实之利 ’;绝对的真实,究竟圆满的真实是成佛,等觉菩萨比如来还差一等,不是究竟圆满,唯有究竟圆满,那就是最真实的利益。
佛跟大家讲《 无量寿经 》,把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方法告诉大家,这才是究竟圆满的‘ 真实之利 ’。
诸位细细的看看三经里所说的极乐世界,四土、九品,依正庄严,一生圆满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所以这是释迦佛在这一会里面跟我们讲的是绝对的真实。
佛在此经讲过三次‘ 真实 ’,这里我们看到‘ 真实之利 ’,一部经上讲三次‘ 真实 ’,很少见。
下面是几首偈,值得我们记诵,‘ 记 ’是记住,‘ 诵 ’是背诵,对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好处。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bfnn.org)
|
|
|
|
|
|
|
|
发表于 17-8-2021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 】
这是我们应当要向往的,不要去想世间的名闻利养,不要想这些,这些东西是空的、是假的,俗话常讲 ‘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决定得不到 ;得不到的东西,天天打妄想,想得到,这太苦了,这实在讲也太愚痴了。
一切得不到的东西不想,《金刚经》上说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 ,你想这些干什么?
要想,就想这个,和佛一样 ‘ 清净声 ’,想尽虚空遍法界,弘法利生。
你能够想这个好,常常想这个,不知不觉和一切诸佛同心、同愿、同行,那有不成佛的道理?
|
|
|
|
|
|
|
|
发表于 17-8-2021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 宣扬戒定精进门。 】
这就是戒、定、慧三学。
十、【 通达甚深微妙法。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无明贪嗔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 】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 ‘ 三昧力 ’ ,‘ 三昧力 ’ 就是第二条讲的 ‘ 定慧力 ’ ,这些愿望真想得,是从 ‘ 三昧力 ’ 里成就的。
‘ 通达甚深微妙法 ’ ,‘ 甚深微妙法 ’ 是指什么?告诉诸位,就是指净土法门。
《华严》、《法华》是 ‘ 微妙法 ’ ,《华严》、《法华》和《无量寿经》一比,《 无量寿经 》是第一,所以《 无量寿经 》就是 ‘ 甚深微妙法 ’ 。
相信《华严》、《法华》不难,相信《无量寿经》难,最难信之法。
所以我们跟人家介绍,人家不相信,我们也会笑一笑,为什么?不相信是正常的。
这一介绍他就相信,那个人不平常,那不是普通人,佛在《 无量寿经 》讲过,那不是凡人,决定是再来人,凡人你跟他讲,他一定摇头不相信,所以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 ,惟有智慧才能够把身心的污染洗刷干净,内心里清净 ;惟有内心清净,一尘不染,智慧才会现前 ;所以它那个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相辅相成,所以产生无量的法喜。
就是你真有一分功夫,就多一分智慧 ;多一分智慧,信心生,又能增长一分功夫 ;增长一分功夫,又增长一分智慧。
这是定、慧相辅相成,永无止尽。
应用到事相上,他就超过一切 ‘ 恶趣门 ’ ,‘ 无边恶趣门 ’ 也是比较当中所说的。
在我们六道里,饿鬼道和地狱道相比,饿鬼道是善,地狱是恶 ;畜生和饿鬼相比,畜生是善,饿鬼是恶 ;‘ 恶趣门 ’ 哪!菩萨和佛比,佛是善,菩萨是恶,诸位明白这个就得了。
所以 ‘ 无边恶趣门 ’ 包括了声闻、缘觉、菩萨,一直到你圆满成佛,这就对了。
‘ 速到菩提究竟岸 ’ ,他这里有个究竟,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未破,还不算究竟,所以等觉菩萨和佛比,等觉菩萨是恶趣,不能算是善道。
‘ 无明贪嗔皆永无 ’ ,这是指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断尽了,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 惑尽 ’ 就是三种惑统统断尽了,一切过失再也没有了,这是 ‘ 三昧力 ’ 。
明白这个事实,才知道 ‘ 三昧 ’ 是我们现前修学的中心,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修 ‘ 念佛三昧 ’ 。
念佛三昧在《 弥陀经 》里面称为 ‘ 一心不乱 ’ ,在《 无量寿经 》里称为 ‘ 一向专念 ’ ,都是此意。
虽然里头境界有浅深不同,那是说法的方便。
其实 ‘ 一向专念 ’ 、‘ 一心不乱 ’ 、‘ 念佛三昧 ’ ,总而言之,都是相同的,但是里面有功夫浅深差别不同而已,这是事实。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bfnn.org)
|
|
|
|
|
|
|
|
发表于 18-8-2021 0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lakia2012 于 18-8-2021 02:13 PM 编辑
念弥陀 发表于 17-8-2021 07:44 PM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的,未来心不可得,不知啥鸭 要点哪个心捏?
果然是個附佛外道,若當下的心都不能掌握,你要如何守好你的五戒?
還敢應用金剛經呢,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是不是想打臉你的阿彌豆腐!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21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贪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这是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怎么作法,我们现在身体还在,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去,每天还得应付许许多多的人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方式?
佛在此地教我们,‘ 常行 ’,‘ 常 ’ 不是偶然的,经常要这样作。
‘ 布施 ’ 是舍,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你放下,你就自在了,所有一切苦恼的来源都是你放不下。
乃至于疾病,乃至于生死轮回,都是因为你妄想、执著不肯放下,自己招来的,真的是自作自受,一切要放下,所以 ‘ 布施 ’ 就是舍,就是放下。
‘ 戒 ’ 就是持戒、守法,奉公守法,人自然心安,远离一切恐怖。
‘ 忍 ’ 是忍辱,《般若经》告诉我们 ‘ 一切法得成于忍 ’ ,所以 ‘ 忍 ’ 也是一种坚强的耐性。
世法要成就都要相当的耐性,何况是出世法,一定要能够忍耐。
‘ 精进 ’ ,‘ 进 ’ 就是不退,‘ 精 ’ 是纯而不杂,专精,这个很重要。
我们见到许多同修不是不努力,他也很发奋,但是他不是精进,他是杂进,他学很多,学得很杂,所以他是乱进,故功夫不能成就,不如一门精进。
这一门进步非常快速,我们举个很简单的比喻,一个人只学一部经,他学上一年,很有成就。
一个人同时学十部经,他一年的成就决定比不上那个学一门的,一个道理。
所以学经不难,诸位要是明白这道理,我专学《 阿弥陀经 》,天天念,天天研究,你要是一部经研究上十年了,十年之后,你走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人家看到你 ‘ 阿弥陀佛来了。 ’,阿弥陀佛的化身哪,你和阿弥陀佛没两样。
你十年学十部经,学二十部经,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了不起。
你十年学一部《地藏经》,那你成了地藏菩萨了。
你学《普门品》,那你就变成观音菩萨了,就这么一个道理,问题在你肯不肯专,专攻、专精。
现在一般人喜欢要博、要多,那就没有办法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是一个失败的思想,不能成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一定要知道的。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bfnn.org)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21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跟大家讲我沾一点师承的边缘,还不是完全听老师的话,当中还打折扣,要完全听,我今天还得了,不得了啦,所以现在想想后悔,没有完全专精。
我在李老师会下,跟老师十年,十年学五部经。
你看那个佛学院,一个学期都不只学五部经,我十年才学五部经,因为老师规定一部经没有学好,决定不能学第二部。
学到怎么样子,还要老师同意,是他的标准而不是我的标准,他认为可以了,可以再学一部了;他认为不可以,这一部继续努力去作去。
所以俗话说 ‘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人的经验,的确我们现在佩服,年轻人无知,意气用事,不相信老人的经验,所以就吃亏了,这 ‘ 精进 ’ 非常重要。
‘ 定慧 ’ 前面说过了,合起来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叫 ‘ 六波罗蜜 ’ 。
这六大纲领就是佛教给我们,日常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守住这个原则。
‘ 定 ’ 就是自己要有主宰,不为外境所动 ;‘ 慧 ’ 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理智,不会感情用事,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你就不会作错事情了,不会犯过失了。这六条是日常生活行持的准则。
‘ 未度有情令得度 ’ ,用现代的话来说,没有接触佛法,不懂佛法的人,我们要想方法找机会让他接触到,让他认识到佛法。
‘ 已度之者使成佛 ’ ,已经是佛的人了,而且是发大心,想快速成就,那我们就帮助他,用念佛法门来帮助他,他这一生决定得到成就。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21 1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后这二句非常重要,‘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世间人求佛的多啊,供养佛菩萨福报很大,修供养,求福、求长寿、求发财,求这个,佛告诉我们 ‘ 不如坚勇 ’ ,坚定你的志愿、信心,勇猛精进,求生净土,生到净土就一生成佛,不如求这个。
讲到供养,实在说,不但是佛菩萨你今天供养不到,佛菩萨不在,阿罗汉、须陀洹,你也没有这个福份,你也见不到 ;我们今天能供的是什么?佛菩萨的形像,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有没有福报呢?要看你怎么供养,你不会供养的,天天这样供,没有福报,会供养的就有福报。
怎么叫 ‘ 会 ’ 呢?
你要懂得佛法里真正供养的意义,《华严经》清凉大师的《疏钞》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
这边念《地藏经》的人多,《地藏经科注》注解里讲得很详细,供养是表法的,佛前供花,花代表因,植物先开花后结果,花是因 ;供果是代表果报 ;我们供了花,时时刻刻眼睛一看,就提醒 ‘ 我要修行,我要信、愿、持名。’ ,这是花 ;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果,所以供到果,看到果,就想到我要到西方世界去,我要见阿弥陀佛。
所以花、果是常常提醒自己的,如果你认为这个供养使佛菩萨好看,我多供一点,佛菩萨就欢喜我,喜欢我就保佑我,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就完全搞颠倒了。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最简单的供养是一杯水,水供养在那里代表什么?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一样的平,平等 ;是自己看的,不是给佛菩萨看的,心要像水一样清,没有一点灰尘,没有一点污染,平等没有一点起伏,它是教育,它是教学。
供养的灯,灯是表光明,我们心地要正大光明,要能牺牲自己,帮助别人。
所以这灯就用油灯,油烧干了,照耀别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叫大慈悲。
现在多用电灯,这现象就很难看得到了,所以从前用油灯、蜡烛很容易看到 ‘ 燃烧自己,照耀别人。’ ,用电灯不太容易见到这个现象。
所以佛门里种种陈设,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大家把这个意义忘掉了,都搞迷信了,变成谄媚佛菩萨,巴结佛菩萨,这成什么话?这错了嘛,世间正人君子都不受你巴结的,何况佛菩萨,这叫侮辱佛菩萨。
佛菩萨要是有知的话,早就把你赶出去了。
所以一定要晓得它是非常良好的教育设施,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21 1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讲座,今天是第二次,在上一次曾经和诸位报告过,我们这次在这边是尝试将大经选择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经文、教诲,特别摘出来,以很短的时间介绍给诸位同修。
我们知道佛经是世间最好的教训,它的典籍之多是世人共知的,但是往往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不同时间、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之下,使我们当前所需要的,就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的人会有一些不相同。
一部大经几乎有一半是我们用不到的,甚至于有一些经典,百分之九十在我们生活上都用不上的,这样的经典如果在此地讲,一定浪费大家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得不到实际上的受用。
所以也为了这个原因,我们选择经典的好句子,完全适合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学了就立刻用得上。尝试从《无量寿经》里摘出了几十句,我们现在看第十二句。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bfnn.org)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21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 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经上给我们讲的是道理,‘ 道 ’ 是很难得到的,既然很难得的都可以得到,那何况其余容易得到的,岂不是更容易了吗?但是要怎样有求必定有得,求一定会得到?这里面要懂得理论,要懂得方法。
理这个地方也有,方法也有,理就是 ‘ 至心 ’ ,‘ 至心 ’ 就是真心,但是我们讲真心,一般人还是不容易体会,每个人都说 :‘ 我的心是真心,不是假心。’ ,其实全都错了,这个真假不是佛所说的标准。
‘ 真心 ’ 也就是大乘佛法里讲的 ‘ 菩提心 ’ ,才是真心,儒家所讲的 ‘ 诚意。正心 ’ ,这就是 ‘ 真心 ’ 。
那怎样才叫 ‘ 诚 ’ ?我现在这个心难道不诚吗?
曾国藩先生在他著述笔记里给 ‘ 诚 ’ 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得很好,‘ 一念不生谓之诚 ’ ,这个标准和佛所说的标准相同,换句话说,什么是诚心?心里有一个念头,你的心就不诚。
佛法里讲 ‘ 真心 ’ ,假如你心里头还有一个妄念,你这心就不真,就不是 ‘ 真心 ’ 。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21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10-2021 11:42 PM 编辑
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好,‘ 本来无一物 ’ 那是真心,有一物就不是真心了 ;用这真心去求,求什么就得什么。
你要问,为什么他有求就能得到呢?因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诸佛菩萨神通广大,我们看到大乘经典里,菩萨手里能出无量珍宝,他为什么能变出来?我们为什么变不出来?说实在话,他是真心,他会变,我们妄心怎么变也变不出来,就这么一个道理。
‘ 真心 ’ 是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大乘经上佛说得好,讲一切法 ‘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
大经大论把这个道理,把这个事实为我们说得非常透彻,说得非常详尽。
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典里读到的,那里的生活环境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什么东西,东西就摆在面前了。
我们今天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什么原因?西方世界的人心都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心,没有别的。
我们今天的心,里面妄想太多了,烦恼太多了,忧虑太多了,牵挂太多了,这那来的真心?所以这 ‘ 至心 ’ 重要,在此特别要记住这个。
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只是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真心就现前了。
‘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二字是理,‘ 真心 ’ 是理。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21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法是 ‘ 精进不止 ’ ,‘ 进 ’ 是求进步,‘ 精 ’ 是精纯,纯而不杂,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无论是佛法、世法一定会有成就。
所以 ‘ 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 ,天下那有不能满的愿望?什么愿望都能够得偿,只要我们懂得道理、方法去做,摆在我们眼前,无论是学业,无论是事业,学佛的人还有一个道业,用这个理论、方法都能成功,都能够圆满。
所以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诸位特别要记住,就是真心,以真诚之心,世出世间没有难事,难就是我们心里面有邪念、有邪思、不真诚,这个障碍必竟还是自己造成的,确实 ‘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
第十三段里为我们说了一桩事实,这个事实是极乐世界的形成,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凭什么建立的?我们节录这一段,这一段非常重要。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bfnn.org)
|
|
|
|
|
|
|
|
发表于 16-3-2022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 法藏闻佛所说。】
这个佛是世间自在王如来,‘ 法藏 ’ 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就是在初学时候出家的法名,他的老师就是世间自在王如来。
他把他自己的愿望向老师报告,请求老师教导他,老师对于学生,如果学生有善愿、有大愿,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
所以他想要知道的,佛都告诉他了,不但告诉他了,而且还把十方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现在他面前,让他看得清清楚楚。
世间自在王如来有此能力,我们再想想,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经》里也曾经作了一个这么表演,《观经》发起的因缘是韦提希夫人遭了家庭的变故,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国家发生了政变,他的儿子要杀他的父亲,要害母亲,纂夺王位,于是乎意冷心灰,遭这样大难,求释迦牟尼佛,问佛还有无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太可怕了,她不愿住了,那里有好地方,让她到那个世界去往生。
释迦牟尼佛并没有主动给她介绍,而是把十方诸佛的世界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看,让她自己选择。就和世界自在王如来对法藏比丘用的是同样的手法。
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自己选择的,然后佛教给她用什么方法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一部《观无量寿佛经》。
法藏听了他老师的教导,而且老师把十方诸佛刹土展现在他面前,他都看见了。
十三、【 皆悉睹见。】
他统统都看见了。
|
|
|
|
|
|
|
|
发表于 16-3-2022 1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 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
所以极乐世界不是阿弥陀佛天天在那里打妄想想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凭空有个理想来建立的,他不是的 ;他是确确实实见到了许许多多诸佛刹土,根据经上讲的 ‘ 二十一俱胝 ’ ,那就是所有一切诸佛世界统统见到了。
这 ‘ 二十一 ’ 不是数字,是圆满的意思,圆满就是一个都不缺,这才叫圆满,所以这 ‘ 二十一 ’ 是表法,佛门里有许多数目字都是代表圆满的。
《弥陀经》里讲的 ‘ 七 ’ ,‘ 七 ’ 是圆满的意思,就是四方上下当中,这就圆满了,所以 ‘ 七 ’ 是表这个意思,不是数目字。
《华严经》上用 ‘ 十 ’ 代表圆满,那是用数字一到十是个圆满的数字,十个十就是一百。
在密宗里 ‘ 十六 ’ 代表圆满 ;‘ 二十一 ’ 也是密宗里表圆满的数字。
所以它代表圆满,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数字。
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情形差别很大,有的世界非常美好,有的世界有许许多多的缺陷,所以他说 ‘ 于彼 ’ ,‘ 彼 ’ 就是指十方诸佛的世界。
‘ 天 ’ 是指天道,‘ 人 ’ 是指人间,讲 ‘ 天人 ’ 就说了六道,就是一切诸佛刹土里的六道这些众生,有善有恶。这是讲人事环境,人有善有恶。
‘ 国土粗妙 ’ 是讲环境,‘ 妙 ’ 就是环境非常美好;‘ 粗 ’ 就是环境很恶劣,不怎么好。这是十方世界都差不多。
他的极乐世界是怎么建的呢?是 ‘ 取人之长,舍人之短。’ ,那个世界好的,我才取,我要;不好的,我不要。
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集十方一切诸佛世界美好的大成,一切诸佛世界,好的它都有,坏的它统统没有,它是这样建造出来的。
这要是以我们现代人观念来说,非常合理,他是到处去参观,到处去考察;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所以他听了、看了之后,便 ‘ 选择所欲。结得大愿。’。
这个 ‘ 大愿 ’ 便是四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并不是凭空发出来的,是在参观考察当中,他的心得,从他感想心得里面发出来的,所以四十八愿也不是一次发的,也许这时候发了一愿,再过几天发了两愿,是这样长年累月修学心得当中产生的,四十八愿是这样来的,在一一世界选择而得来的。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bfnn.org)
|
|
|
|
|
|
|
|
发表于 29-8-2022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
前面我们讲 ‘ 至心求道。精进不止。’,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法藏比丘确实作出来了,‘ 便一其心 ’ 就是 ‘ 至心 ’ ;‘ 选择所欲 ’ 就是 ‘ 求道 ’ 。
下面 ‘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 这四句就是 ‘ 精进不止 ’ 。
‘ 行 ’,一定先有 ‘ 愿 ’ ,有愿就是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我要向这个目标、这个方向去努力,然后精进的 ‘ 求索 ’ ,‘ 求索 ’ 就是修持。
譬如四十八愿中第一愿里,他看到十方世界都有六道,六道里都有三恶道,三恶道太苦了,所以他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将来他建立的国土没有三恶道,这是愿,结得的大愿,参观他方世界结这么一个愿。
那要怎样才真正作到我这个世界没有恶道?
诸位要晓得,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是果报,果必有因,假如我们把这因消灭了,那果就没有了。
如果因要是存在,果一定是有的,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果报;这不是佛菩萨设立的,也不是阎罗王制造的,换句话说,与任何外人都不相干,六道轮回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
阿罗汉超出了三界了,为什么?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变现六道轮回的原因,他有此因,必有此果。
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往生的人,决定不造恶业,那个地方就不会有恶报,这是他如此要求所有去往生的人。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bfnn.org)
|
|
|
|
|
|
|
|
发表于 29-8-2022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法门最殊胜、最特别的叫 ‘ 带业往生 ’ ,我们无量劫来造作的恶业并没有消除掉,在理上讲,你的恶因存在,你的果报不会消失,那就是说轮回的现象决定存在的,你在轮回之中,你不能出三界,不能超越轮回。
净宗这法门叫 ‘ 带业往生 ’ ,叫 ‘ 横超三界 ’,这很特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里所说一切经里都没有的,所以这法门叫 ‘ 特别法门 ’ ,叫 ‘ 横超 ’ ,从人间就走了,不必经过天上,不必经过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就在人道就离开了。
虽然说带业,带著烦恼,但是里面还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古大德告诉我们,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是什么?以前所造的,
没有遇到这法门之前我造的,这个可以带;不是说我学了这法门之后,可以带业往生,我就天天造业,没关系,反正到时候还照样去,那就错了,那你把带业的意思解错了,这是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实在讲,新业我们天天在造,那天不造业?想不造业不行啊,它偏偏要造 ;于是这个说法我们听了,虽然觉得有道理,但是觉得自己没指望。.gif)
古人又说,多听听,多参考参考,这个事情就会搞清楚了。
|
|
|
|
|
|
|
|
发表于 30-8-2022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8-2022 12:11 AM 编辑
古人又说,虽然不能够灭除业障,但是要伏住业障,就是讲我们要伏烦恼;断烦恼难,把烦恼伏住,我们逐渐逐渐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了。
所以用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伏住。
烦恼是什么?就是念头,就是妄想、杂念。
这念头一起来,古德也说 ‘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念起来不怕,如果你不起念头,那你已经成佛了,成菩萨了,凡夫那有不起念头的道理,一定会起念头。
要觉悟的快,第一个妄念起来了,第二个就阿弥陀佛,把这个妄念压下去了,这就叫 ‘ 功夫 ’ 。
愈快愈好,阿弥陀佛要不快起来,那妄念一个接一个,它就麻烦了,就造业了。
第一个念头起来还没有造业,我一句 ‘ 阿弥陀佛 ’ 把它伏下去了。
所以佛号念久了,专心念,一心听念,念久了佛号就有力量了,这叫 ‘ 功夫 ’ 。
为什么?确确实实能把妄念伏住,控制住,有此本事就能往生。
所以虽然不是断烦恼,是伏烦恼,伏烦恼容易,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可以作得到。如果讲断,那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作到的。
虽然伏烦恼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就恍然大悟。
西方世界没有恶源,所以你到那个地方,烦恼习气没有断,就环境也把你伏住了,没有源嘛。
那个地方的人都是 ‘ 诸上善人 ’ ,没有坏人,没有害人的人,也没有欺骗人的人,都是好人;不但是好人,是最好的人,上善之人。
西方世界的环境,六尘都说法,所以那有不开悟的道理?
故我们带著烦恼去西方极乐世界,到那边去不多久,烦恼真断了,他们的 ‘ 精勤求索 ’ ,一个是求理论,一个是求方法,然后才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
|
|
|
|
|
|
|
发表于 30-8-2022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8-2022 12:12 AM 编辑
‘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谨慎;这样你所修学的才不致于丧失。
下面说他修学的时间,这时间不是一个短时间,是五劫这么长的时间。
这 ‘ 劫 ’ 在此地我们也不必细说了,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佛经里说劫,有很多种的说法,其中我们最常听到的是 ‘ 增减劫 ’ 。
佛告诉我们,我们娑婆世界的人,这人的寿命是讲平均的寿命,平均寿命最短的时候是十岁,那世界非常、非常之苦,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过一百年就十一岁,再过一百年就十二岁。
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是平均年龄最高的。
然后再从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 ‘ 小劫 ’ 。
二十小劫叫一个 ‘ 中劫 ’ ,四个中劫叫一个 ‘ 大劫 ’ 。
这个经是大乘经,大乘经上讲的劫数,一般都是大劫。
法藏比丘修行的时间这么长,这样长的时间才能将一切诸佛刹土的长处、美好的地方,自己统统吸收了;不如人意之处,统统都舍弃了,完全取它最美好的。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bfnn.org)
|
|
|
|
|
|
|
|
发表于 8-1-2023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所以它是集一切佛国里美好之大成,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这么建来的。
因此到他那个地方去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呢,是十方世界移民去的,移民的条件很单纯,只要心清净,‘ 心净则土净 ’,教我们用信、愿、行这个方法修清净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能把妄想、分别、执著伏住,就达到初步清净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能生凡圣同居土。
|
|
|
|
|
|
|
|
发表于 8-1-2023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住真实慧。勇猛精进】
前面曾经和诸位报告过,佛在《无量寿经》给我们说了三个真实的智慧。
‘ 住真实慧。勇猛精进。’怎么个讲法呢?
你能够在一切法中认识佛法,这是真实智慧。
这世间所有的法太多了,你能认识佛法,不容易啊。
在一切佛法当中,你能认识大乘;在大乘法门当中,你能够认识净土;在净土法中,你能选择信、愿、持名,求愿往生,把心真正安住上面,这叫‘ 住真实慧 ’。
然后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教我们用功的方法,这方法简单的讲就是对于这法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就是‘ 勇猛精进 ’。
我们这一句佛号,一天到晚不要中断,知道只有这个是真实的,其它的都是虚妄的。
我们世俗人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因为现在我们还没死,所以妄想还很多,什么时候死,谁知道呢?没有人晓得。
其实我们每天晚上睡著了,跟死了没有两样。
所以晓得世间这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一场空,这是我们真正要觉悟的。
惟有念佛往生,生到西方,寿命同佛;阿弥陀佛无量寿,西方世界每一个人都是无量寿,所以修行时劫的长短,那就无所谓了,为什么?因为你有足够的寿命。
无量寿来看五劫,算什么吗?这时间不算长,所以说寿命长这才是真实的,没有寿命,所有一切都落空了。
所以这才是真实的智慧,没有比这个更真实了。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bfnn.org)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