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11-11-2016 05: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脑袋的佛经字眼有限,
只能 简单讲... 
1. 非非想定,不等于【 】
2. 【 】,需先证入八识,
再体征【 】,最后超越 。
3. 而理论上,所有的【 】,
都只是种有意识的【执着】。
最接近佛陀【 】的概念,
非要说的话... 就是:中道。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1-2016 06: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5-11-2023 09:41 AM 编辑
是的,同意你說的這些
1. 非非想定,不等于【 】
2. 【 】,需先证入八识,
再体征【 】,最后超越 。
3. 而理论上,所有的【 】,
都只是种有意识的【执着】。
最接近佛陀【 】的概念,
非要说的话... 就是:中道。
事實上
一個人要是能 真正的 理解
自然就能
自證与辨别【 】、 和【 】这些
再而 理解
佛陀所說之“中道”
也只是緣於
世間的通稱、世間的語言、世間的慣用語、世間的安立 之 有與無
“緣而說”之。
簡單來說
要是有人覺得自己
凡事都是 隨“中道”而“行”。
這
只能說明
這個人還沒 真正的理解
佛陀所說之“中道”
而是執著在【中道】。
真正的理解“有”與“無”之究竟真相,
自然能明白
其實 沒什麼 是可執著的。
如不理解
難免就會“執著”,
许多人就是不明白,才会执著於 有没有空无 這些,
也因为执著,就此离中道更远,更加无法明白了,
一切只是 因為 不知道 不明白 不理解。
|
|
|
|
|
|
|
|
|
|
|
发表于 17-12-2020 01:10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1-2023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的角度看事物
每个人对同一件事 持有不同结果的看法,是因为各自看事物的角度高低深浅远近不一样而出现的结果,
在相同的角度才会出现一样的结果,虽然结果一样,但并不表示这结果就是事实的全部,这个结果只不过是事物的冰山一角而已。
也因为看待事物的角度高低深浅远近不一样,影响了判断的结果,只有里外全面的看清事物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所有事实与真相。
事实证明,有些问题,佛陀 保持沉默 是正确的。
看看以下这段
時,婆蹉姓之普行沙門,來至世尊住處,與世尊共會面……
坐於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門,白世尊曰:“尊瞿曇!我是有者如何?”作如是言時,世尊默然。
“然則,尊瞿曇!我是無者如何?”世尊再次默然。於是,婆蹉姓普行沙門即從座起而離去。
四
時,婆蹉姓普行沙門離去未久,尊者阿難白世尊曰:“大德!何故世尊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質問,不予回答耶?”
五
“阿難!餘若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問:“我是有耶?”答為“我是有”者,阿難!此則與常住論者之彼沙門婆羅門等相同。
六
然而,阿難!又餘若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問:“我是無耶?”答為“我是無”者,阿難!此則與斷滅論者之彼沙門婆羅門等相同。
七
阿難!餘若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問:“我是有耶?”答為“我是有”者,則順應餘以智慧所發現之“一切法是無我”否?” “大德!不然。 ”
八
阿難!餘若對婆蹉姓普行沙門之問:“我是無耶?”答為:“我是無。 ”者,阿難!此愚昧之婆蹉姓以“先前餘非有我耶?其我如今則無。 ”則更增迷卻。”《无记说相应》
佛陀之所以 保持沉默 是清楚知道后 再以智慧与先见 处理未来,非是无知的默默面对现实与未来。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
不明白的人,知道了 也不懂,只会 自下定义,误己误人,
理解了的人,不说 也能辨别。
有的人与常住論者一样用‘有’的角度 去看待事物,结果自然是与常住論者同样的看到有。
也有人与斷滅論者一样以‘没有’的角度 去看待事物,结果当然与斷滅論者一样见到没有。
这两者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 困 在【有没有之空间】里,导致无法以智慧‘见’ 事实与真相。
虽然有人会用‘苦’的角度来看世界,
却很少人会与佛陀一样以‘缘起’‘无常’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更少人不是凭‘有’或‘没有’之【空間】来决定一切。
佛陀说的‘缘起’是以事实之『因果』来确定之真相,
何為有?
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是以此謂之 有。
有何故有 有? 緣何而有 有?『果』
有取故而有 有,緣取而有 有。『因』
而不是颠倒的以【因为这样所以有那样】来作决定。
佛陀说的‘无常’是以『非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作定义,而不是用【有没有】来判断。
佛陀说的‘苦’是由『‘缘起’‘无常’』作决定,而不是用【有没有】来确定。
人们不理解‘缘起’‘无常’‘苦’,『无明』
往往执意在 是不是有沒有,『贪』
想多了 自然出现更多的妄想,『生』
深陷在【是不是】锲而不舍寻找【有没有】,『痴』『有』‘有’
则只会在‘有’ ‘没有’之【空間里】重复的苦苦寻觅结果,卻苦于無法見到真相。『轮回』『执迷不悟』
明白‘缘起’‘无常’才能理解 ‘有’ ‘没有’,『知苦』
理解了‘事实与真相’,『见苦』
不惑不疑了,『无明灭』
才能‘修应修’‘舍应舍’。『灭苦』『苦灭』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25 10: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 的含義是 覺悟者,
佛説的法滅 之真正含義
是指 辨別正法的能力消失。
而法 之真理與實相 可説是 非有亦非無,
事實上 它非物理接觸上之存在,而是緣於個人覺知 而發現之結果,
也因為人們的愚昧和貪婪追求,因而一無所覺,唯有依正法糾正了自己的愚昧和貪婪欲得之心態,緣生起的智慧方能發現到這些真理與實相。
佛陀在世時,因為有佛陀即時正確的糾正,所以當時凡是能夠遵循佛陀的正法教誨而改變自己心態的人,都因此能與佛陀同樣的依循正法緣生出智慧才發現這些真理與實相而自覺自證自悟。
人類最大的悲哀莫過於都抱持著 【我對你錯】的心態 去對待所面對的事物,
隨著佛陀的離世,
大家都恢復隨著自己的心態去決定所有的對與錯
而少以真心遵循佛陀過去的正確教法,
一旦人們動用了分別心,自己去決定【法】之對錯,
卻“無正法可依”去察覺自身的貪婪,
正法就無緣可相應依合,
真理與實相 也就無法在他的世界裡頭顯現,
真正的事實 欲求而不得,
因此人們只能憑著心中僅有的認知去創造本身所想要的答案,
依照自己貪婪的認知 向外尋求 自己心中幻想的【所要之答案】
繼而將【神】【佛】【法】混同在一起造就了後世滿天都是神佛的假象,自己都無法得知真相,卻教導他人以假去修真,似是而非, 愚癡的人無法去辨別而只能依人不依法地附和隨從而消耗餘生。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8-2025 10: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 為何會 輪迴生老病死?
這是引起悉達多的疑惑
而產生出家的起因,也是導向他成佛之因緣。
想要知道 釋迦摩尼流傳下來的
如何成佛之過程 的“正法”,
可以去辨別自己所學的 是否符合以上的條件。
簡而言之,
凡是能 讓自己
清楚的 明白
生老病死輪迴 的這些現象,
此外也能讓 現世當下的你
導向 覺知自己的內心
對於生老病死這些循環現象
所造成的重複糾纏 於輪迴的迷思
完全的 消失,
從此對於 “有”和“無”
不再生起任何一絲之糾結
與斷卻 生死之疑惑,
並且親證 對於“輪迴之苦”的徹底止息與解脫
的“法”,
既是“正法”。
反之
若自己雖然很精進的習修,卻由始至終一如既往 內心滿懷著寄望未來,
倘若如此,要不是已被引導向不正確的方向 就是自己學習之心態未曾調整。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8-2025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要真正的理解“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是什麼意思,
必要的先決條件是
能真正的明白 何為“我”,
唯有跨出了“我”執的思維 之人,才能真正的去理解“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所要表達的正確含義。
否則,只不過是以讀死書死讀書而緣生出的思維在紙上談兵,
再將自己之心態裡的認知 都強加于法上空來空去的胡說八道罷了。
為什麼「明白何為我」是絕對的先決條件?
“我執” 是一個人之認知的基礎:
凡夫的一切認知、情緒、行為,都先建立在一個根本的預設之上——有一個獨立、永恒、不變的「我」。
因為有「我」,所以自然有「你」、「他」、「眾生」。
這是一切分別、愛憎、得失的總根源。
「我」是能度者,「眾生」是所度者: 在「度眾生」這個行為中,邏輯上必然預設了三個要素:
1. 一個能度眾生的「我」(主體)
2. 一個被我度的「眾生」(客體)
3. 一個「度化」的這個行為(過程)
只要這個三元結構存在,就仍在「相」中打轉:
如果內心深處還堅固地認為這三者是真實存在的,那麼所謂的「度眾生」就會滋生出巨大的煩惱:
傲慢(我真是個慈悲的菩薩)、
疲厭(眾生難度,我好累)、
分別(這個眾生順眼,那個眾生討厭)。
破除了「我執」之後,會是怎樣的心態?
當一個人通過修行,在體驗上(而不只是理論上)勘破了「我」之疑惑,真正地領悟到「諸法無我」而破除了「我執」。
破除了「我執」之同時 連帶地對於「眾生」之疑惑也消失了。
這時再來看「滅度無量眾生」:
因為
眾生是因緣和合的暫有現象。
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實實在在的「眾生」在 度與被度。
一切只不過是一個暫時處於困境中的生命形態 轉化其狀態。
既沒一個實體的 叫「我」之東西:
誰在度?
度誰?
如何度?
其實
「涅槃」、「滅度」這些概念也只是為了言說而建立的世間語言,其本身也是無自性的。
度眾生
也只不過是一種隨緣應化的自然功能,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如同太陽普照萬物,從不覺得是自己在照耀。
佛法的學習分為「聞、思、修」三個步驟。
大多數人只停留在「聞」(聽聞理論)和「思」(思考理解)的層面,這會產生很多看似高明但實則隔靴搔癢的「紙上談兵」。
而「修」的層面:這必須是一種心性的實際轉化,是內在體驗的飛躍,
而不是純粹的智力遊戲。
那些未能破除「我執」頑固思維模式的人,
無論他如何去解釋「諸法無我」,
都只是在用一個「我」的概念去化另一個叫做「空」的概念,
結果這個「空」又變成了一些新的、更隱蔽的執著對象(如「一切皆空」、「真我」)。
這是「將自己的心態裡的認知 強加于法」,是用「我」的濾鏡顛覆性地扭曲了正確的法之中道真相,結果必然造成反反覆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8-2025 09: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説
「佛有欲望嗎?有七情六欲嗎?有貪嗔癡嗎?」
佛與凡夫兩者之所以不同,
是「懂得」與「不懂」之差異。
佛有慾望嗎? 有七情六欲嗎? 有貪嗔痴嗎?
要知道這些問題
不能簡單的從他人的 有或沒有之回答 而得到真正的答案。
而是 自己
必須要 真正的懂得
知道什麼是「有」,明白什麼是「沒有」,理解為何不再「有」,
要徹底釐清「有」與「無」的本質。
上述這些
佛都懂得。
凡夫則是
都認為自己也懂,
但當佛說「無我」時,
凡夫卻堅決地認為「我就是這個身體,現在是我,將來也是我,會出現這個念頭的就是我」。
這就好比:
凡夫的心, 像一池渾濁的水。
水中的渾濁本質就是貪嗔癡,水裡的洶湧動盪就是不斷翻滾著的欲望。
凡夫卻緊緊抱著這池渾濁水,以為就是「我」。
佛的心,
懂得 清楚知道 上述那一切真相,
也就是因為凡夫
將那渾濁的水據為己有,
而佛理解到這些貪嗔癡的欲望會形成苦
這才是 苦之真正來源,
因而懂得把它完全根除棄捨,
讓內心不再渾濁動盪(再無貪嗔癡),
回復像一片浩瀚清澈平靜的海洋,是純淨、寧靜、深邃的。
海洋並非死寂,它會因外在的風(因眾生的祈請求知正法)而隨緣起漣漪,
卻沒個人妄想而造成的內在之動盪(無凡夫之欲望)。
這與渾濁水的翻騰有本質區別:
一個是無我的 隨緣自然顯現;
另一個是為了我、執著的索取掙扎。
當佛說
清楚知道自己 已斷除一切欲愛時,是指內心達到了絕對的清明與寂靜。
而凡夫只是會問「佛有欲望嗎?有七情六欲嗎?有貪嗔癡嗎?」,
這是因為凡夫不知道
自己是站在那渾濁的水裡,用自己的狀態去揣測衡量那片清澈平靜的海。
佛不再有 凡夫的貪嗔癡與情欲,但擁有究竟的智慧與 隨緣的大悲。
凡夫如若沒「知悉有或沒有之真相」的智慧,就只能繼續被困在「有和沒有之間」隨著自己的慾望去做出選擇 而不知不覺。
這就是「懂得」與「不懂」之間,最根本的差異。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8-2025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9-8-2025 10:09 AM 编辑
南传经典中确实有“先精修证果,后富有/成功”的例子,但需要正确的去理解。
典范例子:给孤独长者(Anāthapiṇḍika) 他是佛陀时代最著名的在家居士,是一位大富长者。他是先皈依证得初果(须陀洹),成为一位坚定的圣者,然后继续经营,之後發展成商业帝国。
关键点在于:
他的“成功”和“财富”不是他修行佛法后所追求的目标,而是他精勤经营的果报。
作为一位初果圣者,他对财富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
1. 财富是工具,而非目标:
他不再因“我执”和“贪爱”而积累财富,而是将财富视为维持生活、供养僧团、广行布施、支持佛法传播的工具。
他的快乐不是依赖于财富的积累和享受,而是来自于布施的喜悦和修行的解脱。
2. “拥有”但不“执着”:
他拥有财富,但心不系缚于财富。
经典记载,他即使遭遇巨大的财产损失,也能因为对佛法的不动摇信心而以平常心保持内心的平静而非如一般人因财物的失去而感受痛苦。
这是“无执著”的体现,
非执着“渴爱”因“无拥有”而在受苦。
3. 成功是“副产品”:
他的德行、智慧和布施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信任,这反过来促进了他的事业成功。
但这种成功是善业和福报的自然结果,而不是通过世俗的“执着”和“渴求”去强求得来的。
所以,给孤独长者是一个“先证果,后以正确的心态拥有和运用财富”的完美范例,
而不是“以证果为手段,去追求财富”的例子。
佛陀清晰地指出,“苦”的根源是一个人的“渴爱”,
即对感官享受、存在、非存在的 有着强烈贪求和执着。
修行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削弱并最终根除这种贪爱的过程,
修行的核心是“离苦”。
“渴爱”与“离苦”是相对的,
因此
在正統佛教的教义和典范中,不存在“一边精进修证道果(如初果及以上),一边积极追求世间欲望(如财富、名望、感官享受)并以此为目标”的例子。
一个精进的修行者,
通过智慧观照,
能彻底看清感官享受的 无常、苦、无我 本质,
对于贪染的渴爱 会自然减退,最终趋向涅槃的“无欲无求”(此处的“欲”是指贪欲)。这并不是变得无情冷漠,而是拥有了更高阶、更宁静的乐——解脱连带的喜悦。
至于“修行会让人低欲望,不利于成功”的说法,
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
修行并非是让人变得消极无能,而是将能量从无明的贪欲转向智慧的善法。
就好比
一般凡夫如飞蛾,常因不明所以而向着自己所执爱的火扑去,以此为乐。
而因修行所缘升起的智慧,
却能助一个“能看清火会烧伤”的人,虽不曾有烧伤经历,却再也不会去徒手抓火而受伤害。
|
|
|
|
|
|
|
|
|
|
|
发表于 29-8-2025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不再有 凡夫的貪嗔癡與情欲,但擁有究竟的智慧與 隨緣的大悲。
看来这位网友是把本人在另个楼的言论拿来这里探讨了。
其实在本人看来,不再有贪嗔痴,情欲等欲望,才是危险的事情。
因为这样的人,基本上是不能在俗世面对生活里的挑战的,在本人看来,就是退化的一种。
生物的目的,最终只有两个:生存和繁殖。
而欲望是基因下达的指令,让生物产生生存和繁殖的直接和间接动力,同时,基因会让生物不断进化,来迎接对生存和繁殖有威胁的挑战。
进化的结果,叫做能力,有的有尖牙利爪,有的会飞会游,而高级生物的能力主要是智力。
高智力(能力)的进化,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高欲望而产生的。
当欲望高过能力的时候,能力满足不了欲望的时候,基因就会下达指令让人类产生荷尔蒙,让人类产生痛苦的感觉。
当能力高过欲望的时候,能力可以满足欲望的时候,基因就会下达指令让人类产生荷尔蒙,让人类产生快乐的感觉。
每当能力满足了欲望的时候,基因就会设法提高欲望,让人类产生痛苦,痛苦又会让人类提高能力,来达成更高的欲望,周而复始,我们几百万年的进化,就是这样来的。
Correlation between Emotion, E, Desire, D and Intelligence, I - 佛教法音 - 佳礼资讯网
在本人看来,贪嗔痴,情欲等,不过是生物学上的荷尔蒙化学作用,促进生物去完成生存和繁殖的目标而已。
我们想要考100分,但是如果我们的能力,就只能考50分,我们就会长期痛苦。
传统佛法,是古人在无法提升能力/智力来达成欲望的条件之下,选择通过降低欲望,来调节荷尔蒙,减少痛苦和烦恼,就此而已。
而为何一个人在降低欲望后,会产生快乐的感觉?这是因为智力/能力过剩的缘故。就像一个人的智力考到了50分,但是他的欲望只打算靠20分,所以他很快乐。
但是传统佛法的问题是,这种快乐,是通过降低欲望,消极避世,逃离现实,转投心灵和精神世界得到的。
身为古人的佛陀,不具备现代生物学和化学等知识,因此,这些进化心理学他是不会的。
进化心理学,生物学,化学已经覆盖了佛法做不到的部分了。
所以佛陀只做到一半,从守戒控制欲望开始,通过梵行减少欲望,到最后看破欲望,断除欲望。但是,他没有想到,正确上来说,我们除了可以调节我们的欲望来配合我们的能力,其实我们还可以进化我们的能力来配合我们的欲望,来达到减少痛苦,达到快乐。
|
|
|
|
|
|
|
|
|
|
|
发表于 29-8-2025 05: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呢,相信也是探讨本人之前说过的话的。
南传经典中确实有“先精修证果,后富有/成功”的例子,但需要正确的去理解。
典范例子:给孤独长者(Anāthapiṇḍika) 他是佛陀时代最著名的在家居士,是一位大富长者。他是先皈依证得初果(须陀洹),成为一位坚定的圣者,然后继续经营,之後發展成商业帝国。
但是,给孤独长者到底是不是先精修证果,后富有/成功,是非常可疑的。
关键点在于:
他的“成功”和“财富”不是他修行佛法后所追求的目标,而是他精勤经营的果报。
给孤独长者,梵文 Anāthapiṇḍada,本名 须达多(Sudatta)。他生于舍卫城(Savatthi)一个极为富裕的商人家庭,父亲名叫 苏摩那(Sumana),家族是当地最显赫的富商之一。须达多成年后,娶了来自王舍城(Rājagaha)的富商之女 Puññalakkhanā 为妻。
从这里看来,他在还没有接触佛法的时候,就通过出生在富有的家庭,和富商之间的联姻,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事业。他的财富,不是因为精修佛法之后取得的。
作为一位初果圣者,他对财富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
所以,给孤独长者是一个“先证果,后以正确的心态拥有和运用财富”的完美范例,
而不是“以证果为手段,去追求财富”的例子。
须达多原本信仰婆罗门教,但性格乐善好施,名声极佳。佛教经典记载,他第一次听到佛陀之名,是在一次前往王舍城做生意时。他拜访姐夫家,见到家中准备丰盛供品,以为是迎接国王或婚宴,问起缘由,姐夫告知:“今日佛陀与僧团将来应供。”听闻“佛陀”二字,须达多心中大喜,惊叹道:“世间竟出现一位 圆满觉悟者 !”当即决定亲自去拜见。
第二日清晨,须达多因心切,天未亮便出发。在途中,一位友善的夜叉(yakka)劝他继续前行,表示前路平安。须达多最终见到佛陀,佛陀以其本名“须达多”呼唤他,使他惊讶不已。佛陀随后为他开示 四圣谛,须达多听法后,断除怀疑,证得 须陀洹果(Sotāpanna,初果圣者)。
在本人看来,这个不叫做精修而证果。见佛陀的第一面,听几句话后,就叫做证果,那么那些每天刻苦修行的出家人弟子到底在修什么?本人质疑,这是佛经上为了鼓励大众学这位长者大量布施而随意颁发一个“证果”的奖状而已。
听闻佛法后,须达多发心为佛陀和僧团建一座永久道场。他返回舍卫城,遍寻合适地点,选中 祇陀太子(Prince Jeta) 的园林。须达多向祇陀太子求购此园,太子不愿出售,便戏言:“若能以黄金铺满全园,我便卖给你。”
须达多毫不迟疑,命人将黄金一枚枚铺满园地。祇陀太子见其诚心,深受感动,最后同意将土地卖出,并 自愿捐出园中树木,协助建造精舍,并出资修建大门、围墙。须达多为购地和建造祇园精舍耗费巨资,据说花掉三分之二的家产。该精舍后称 “祇树给孤独园”(Jetavana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a),成为佛陀弘法的中心道场,佛陀在此讲述了大量经典。
从此,须达多成为佛陀 首席男居士护法,与 毗舍佉(Visākhā) 并称佛教史上最伟大的施主。他每日供养僧众,供应饮食、衣物、医药,且亲自参与护持工作。佛陀称赞他是 “布施第一” 的男居士。 《增支部·给孤独品》
描述他贫困,甚至要变卖家产:给孤独长者,以前富有,现在贫困。佛陀劝他行中道,不要耗尽家产,布施应量力而行。
《长部注》
注疏记载:他因长年大量布施佛陀、僧团及穷人,财产渐渐耗尽,后期生意又受饥荒影响,致经济困窘。
注疏还强调:他依然维持信心,但财力衰减,不得不出售部分产业。《给孤独长者经》
汉译有提及:“长者常施,家中财物渐尽,犹复欢喜。”强调他的态度是“虽贫不悔”。
《本生经》
记载他仍保有少量资产,不是乞丐,而是由“巨富”变为“普通家主”
根据这些估计,他应该是越来越穷了。只是后来的经典记载,地神因劝他停止布施被驱逐,后求助帝释(Sakka)。帝释指示地神赎罪:找回失落黄金、追回债款、提供无主宝藏。因此,长者不仅恢复财富,甚至比过去更富有。
总结来看,给孤独长者其实一直布施,把他父亲和妻子的家产挥霍到七七八八,没有看到他如何通过自己的赚钱能力让自己越来越有钱。
之后的经上记载地神帮他恢复的财富,更是属于那种靠运气,靠神话的,有如魔术变出来的那样。
给孤独长者曾对家人说:“佛、法、僧才是真正的财富。”
因此,这种佛法,在本人看来,是属于会让人抛弃物质财富和欲望,转而追求心灵上的层次。
因此,本人认为,一个人如果精修佛法后,他是不会变得很积极的追求世间欲望的,反而,他会渐渐的失去这个能力和动力。
而且,佛教里,本人没有看到一个例子,是一个人精修佛法后,然后这个佛法可以让他在追求世俗欲望时获得成功的。给孤独长者给本人看到的例子,是从见到佛陀第一面的开始,就财富不断减少了。
因此,本人认为,传统佛法,是属于出世的哲学,会让人越来越放弃物质欲望,越来越消极,逃避现实。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8-2025 10: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
成佛后的悉达多
与一般人的身体状况并无两样,沒多也沒少。
只是不再有 凡夫内心固有的貪嗔癡之情欲和新增超越一般凡夫的洞察力与智慧,
这并非是退化,而是一种意识的进化或转化,转向另一个更高维度的心境去面对生活里的挑战。
一般生物就如你所说的只有生存和繁殖两个目的,
但人类与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 是有独立的強大辨别思维,
凡夫因为无明,所以只是看到各种貪嗔癡與情欲的事物表面的和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去筛选能带来的一些短暂美好的结果,却无能力洞察最终内里形成苦的本质,
因此人在满足了基本生存和繁殖的欲望后,依然会感到无止境的空虚和痛苦。
至于 智力方面
成佛后的悉达多比起未成佛时的智慧之超越是无法衡量的,一个是一世受困于苦而不断做出不同的选择又不順心,另一个一世无苦无忧无疑无惑地乐在其中。
真正的能力,不是满足所有空虚的欲望,而是能如实看清事物的本质,从容面对而不再继续因其美好却短暂的外在被困受苦之实力。
佛法追求的不是生物性的退化,而是一种意识的提升和转化,
佛法的习修是学习积极的提高自己的智慧去实践扭转固执的心态,
達至能真正舍弃苦因 而终结苦忧,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并非是以科学方程式加加减减计算或依靠表面推测出来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往往都是无穷无尽的然后又然后,没完没了。
凡有智慧的人都不会因为苦的失去而觉得可惜,没苦之后的乐,那种乐就像是体验回复了孩童时期原本那种身心无忧愁苦之乐,这点乐相信现在绝大部分的人都早已遗忘而不复存在了。
简单来说
唯有
真正的懂得
知道什麼是「有」,明白什麼是「沒有」,理解為何不再「有」。
能徹底釐清「有」與「無」之本質 的人才能感受到,而这并非是绝无可能之事,只是因为个人执着的心态不愿意改变而无法通达发现。
在29# 的开始已经有这样的注明
在南传经典中确实有“先精修证果,后富有/成功”的例子,但需要正确的理解。
典范例子:给孤独长者(Anāthapiṇḍika) 他是佛陀时代最著名的在家居士,是一位大富长者。他是先皈依证得初果(须陀洹),成为一位坚定的圣者,然后继续经营,之後發展成商业帝国。
关键点在于:
他的“成功”和“财富”不是他修行佛法后所追求的目标,而是他精勤经营的果报。
以上说的是
“先精修证果,后富有/成功”的例子。
并非是指
先精修证果,以后永續富有/成功。
这点要辨别清楚以及正确的理解。
如何去定义富有?
简单一句
比之前多 就是。
经营的成功
是有很多的因素在内,
但一段时间内获得正当财富大量集合累积是不可能无须精勤经营而能达成的。
佛法的精修
并非是说一定需要大量或长久的练习,这样的说法只是一些没能成事的人所做出的结论。
精修
最需要的是能依法正确的领悟。
可以这样说
佛陀所要传达的真相 世间原本就有,
世上 凡是明白什么是有无生滅的人 基本都已知道,
只是因为执着自己之认知 的心态改不了,
被自己的执着的意愿牵着跑才无法贯通理解去发现本质上的一切真相,
而给孤独长者刚好那时接触到关键的法之精粹,因而一霎那就纠正了心态也自然地贯通理解而发现了究竟真相。
这也是为何他与佛陀初次见面听法后就即刻证得须陀洹(初果),意味着他已断除了“身见、疑、戒禁取”这三种束缚,看到了法性,也就是说入了正确法门,走上了光明正道,也为他将来的心态带来了正确正面的转变,因而可以从容地面对后来那能给人造成沉重打击的生意失败。
要能真正的理解和发现有与没有之本質的真相,
只能依循正法之因缘法的有无生滅无常法的现象如理如实去理解以扭转自己固执的心态才能贯通理解而发现,是理解 非是跟随自己固有的认知去盲修瞎练。
就好比
在人的固有认知里,水和火是不相容的,
但是在「水火不相容」这句子里,需要将这几个文字「连接贯通」才能正确的理解当中的含义,要能贯通句子就须将 内心认为不相容的固执心态放下,而非顽固的认定但凡是不相容的一切就永远不能在一起,试问单独只看一个字又如何能去理解水和火是不相容的真正事实呢?
也就是说
去接纳所有不同的事物 然后放下已固有的认知 去理解新的结果。
否则就像
一个不知道自己還站在那渾濁的水裡之凡夫,用自己的狀態去揣測衡量那片清澈平靜的海,得出的任何的结果都是毫无意义的。
一些后人因为自己的不真正理解,所以才将佛描述得神秘兮兮和高深莫测的样子,完全违背了佛陀实事求是之精神,道听途说也难怪会造成你的误解和疑心。
要知道
佛陀所发现的其中一个真相就是“无常”,
这也契合了为何笃信佛法的给孤独长者晚年的商业帝国也会遭遇彻底崩塌。
其实从这里也可以依法验证一个人是否学习到正法或是道听途说。
根据经典记载,他即使遭遇巨大的财产损失,却无 如一般人因执着“渴爱”的商业帝国之失去而展现出撕心裂肺之痛苦,而始终只是平常心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是正法中的“无执著”的体现,
这说明此时的给孤独长者已真正的学习到了法之精髓。
佛法并非否定一切世俗生活或要我们像其他生物剩下只有生存和繁殖两个简单的目的那样的退化,而是学习辨别认清事物本质的究竟真相。
它所说的“灭苦”,实际上是以辨别 和跨越那些能带来痛苦的所有欲望 以达致“灭苦”。
你可以把欲望看作两类:一类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比如对食物和安全的渴望;另一类是源于无止境的计较和执着,比如对名誉、财富的贪求。
佛法并非要你放弃一个人吃喝或生存之本能,而是让你洞察到,无止境的贪婪和愤怒,才是痛苦的根源。
从你的帖看得出你已被书里的杂质带偏了不少,如若真心有意要知道佛陀究竟教导了些什么,建议去看南传的早期经典吧,正确的佛法 是能逐渐净化身心提升自己智慧辨别出世间的如实知见之正法,是能让人截断对于事物之间的轮回疑惑,非是以新的答案去掩饰之前的疑惑,你是聪明人,没必要囫囵吞枣地让那些文字上的杂质 带你去那无止境的有无两极端,寻找你最想要的答案。
|
|
|
|
|
|
|
|
|
|
|
发表于 31-8-2025 05: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佛后的悉达多
与一般人的身体状况并无两样,沒多也沒少。
只是不再有 凡夫内心固有的貪嗔癡之情欲和新增超越一般凡夫的洞察力与智慧,
这并非是退化,而是一种意识的进化或转化,转向另一个更高维度的心境去面对生活里的挑战。
其实,进化还是退化的标准,在本人这里,是指世俗上,或者物质世界的各方面,尤其是,生存和繁殖方面的挑战。
如果一个人,通过能力去提高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方面的机率,这个叫做进化。
如果一个人,去降低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方面的机率,这个叫做退化。
佛陀的佛法里,看似精妙,如看破欲望,不执着等等,但是最终会让一个人失去生存和繁殖方面的欲望,没有欲望后,这个人的生存和繁殖方面的能力也跟着降低了,他会在剧烈竞争里的环境遇到淘汰,最后灭绝,这样的做法,在本人看来,是退化。
凡夫因为无明,所以只是看到各种貪嗔癡與情欲的事物表面的和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去筛选能带来的一些短暂美好的结果,却无能力洞察最终内里形成苦的本质,
因此人在满足了基本生存和繁殖的欲望后,依然会感到无止境的空虚和痛苦。
本人曾经发表过文章,基因会让人类不断的进化,基因会下达指令,让人类体内的荷尔蒙释放快乐和痛苦的感觉和情绪,而这个感觉和情绪,其目的是让人类远离减低生存和繁殖的环境,靠近增加生存和繁殖的环境的。
所谓快乐和痛苦的真相,其实,就是荷尔蒙的化学作用而已。
而人类每提高自己的能力达成一个欲望,基因又会释放荷尔蒙,让人类有更高的欲望,然后达不到更高的欲望时,荷尔蒙就会让大脑再次感觉痛苦。
所以,我们要明白的是,我们人类不过是一堆细胞和化学物质的组合,一切感受都来源于荷尔蒙等化学作用,就此而已。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能力去达成欲望,来离苦得乐,或者,我们也可以降低自己的欲望到我们的能力之下,也可以做到离苦得乐。
甚至,我们可以用化学药品,让我们有一样的效果(毒品)。
至于 智力方面
成佛后的悉达多比起未成佛时的智慧之超越是无法衡量的,一个是一世受困于苦而不断做出不同的选择又不順心,另一个一世无苦无忧无疑无惑地乐在其中。 佛陀的智力有多少,这个是很受质疑的。
其实让自己无欲无求,自己的欲望远低于自己的智力/能力时,人本来就会快乐的。在本人看来,佛陀本身缺乏解决世俗困难的能力,他所谓的快乐,就是逃避现实,降低自己的欲望而快乐,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而已。
我们首先,明白自己是基因的载体,而基因下达指令让我们的目的是生存和繁殖,以及进化来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机率。痛苦和快乐。
我们通过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及适当调节我们的欲望,来平衡我们的荷尔蒙。
真正的能力,不是满足所有空虚的欲望,而是能如实看清事物的本质,从容面对而不再继续因其美好却短暂的外在被困受苦之实力。 其实欲望早被科学家们看穿了,欲望导致的感觉和情绪的本质就是荷尔蒙的化学作用,就此而已。
当一个人面对世俗问题而产生烦恼时,其实是:基因让人产生欲望:达到更好的生存和繁殖,然后人们在达不到的时候,基因下令释放痛苦的荷尔蒙,于是人类就会采取行动,提高自己的能力,去达成这个欲望,达成后,基因下令释放快乐的荷尔蒙,让人们产生快乐的感觉。然后基因就会下达指令,让人们有更大的欲望,周而复始。
几亿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进化来的,我们的文明,也是这样来的。
佛法追求的不是生物性的退化,而是一种意识的提升和转化,
佛法的习修是学习积极的提高自己的智慧去实践扭转固执的心态,
達至能真正舍弃苦因 而终结苦忧,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佛法其实,不就是从守戒梵行开始的禁欲,到后来的看破欲望,到最终的结果,肯定是无欲无求的。
无欲无求=痛苦的荷尔蒙不会被释放,人类就不会有痛苦,这种快乐,其实在本人看来,属于生物上的退化。
凡有智慧的人都不会因为苦的失去而觉得可惜,没苦之后的乐,那种乐就像是体验回复了孩童时期原本那种身心无忧愁苦之乐,这点乐相信现在绝大部分的人都早已遗忘而不复存在了。
在生物学上来说,本人认为,人应该要有苦,还要接受这个苦,苦和乐是基因提高生物生存率和繁殖率的方法。那种孩童时期的快乐,其实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需要面对生存和繁殖的困难而已。试试看把他们丢到社会上自力更生,他们未必会快乐的。
简单来说
唯有
真正的懂得
知道什麼是「有」,明白什麼是「沒有」,理解為何不再「有」。
能徹底釐清「有」與「無」之本質 的人才能感受到,而这并非是绝无可能之事,只是因为个人执着的心态不愿意改变而无法通达发现。
本人认为,理解这个世界,不过就是原子,物质和能源的组成。人类,不过就是一堆的细胞和化学物质的组合,遵守基因给人类的动力去生存和繁殖,在进化的同时,也接受现实的一切,这样更可以做到明白和通达。
|
|
|
|
|
|
|
|
|
|
|
发表于 31-8-2025 06: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传经典中确实有“先精修证果,后富有/成功”的例子,但需要正确的理解。
典范例子:给孤独长者(Anāthapiṇḍika) 他是佛陀时代最著名的在家居士,是一位大富长者。他是先皈依证得初果(须陀洹),成为一位坚定的圣者,然后继续经营,之後發展成商业帝国。
关键点在于:
他的“成功”和“财富”不是他修行佛法后所追求的目标,而是他精勤经营的果报。
以上说的是
“先精修证果,后富有/成功”的例子。
并非是指
先精修证果,以后永續富有/成功。
这点要辨别清楚以及正确的理解。
首先给孤独长者,不是证果后发财的,他本身出世在富豪之家,又迎娶另个富豪的女儿,这才是他财源的由来。
但是从他接触佛法之后开始,他就一直把财产一直的捐献给僧人团体,他也一直积极参与佛教的各种活动如法会的护持,医药,建精舍等等。看样子,他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经营他的生意了。后来佛经记载他变穷了,也是证明了这点。
如果在今天社会看来,这个人的做法,应该会被我们说成是被人骗进了邪教,捐出全副身家。
如何去定义富有?
简单一句
比之前多 就是。
经营的成功
是有很多的因素在内,
但一段时间内获得正当财富大量集合累积是不可能无须精勤经营而能达成的。
他加入佛教后,就一直捐钱给佛教团体,后来的衰败,应该可以说,过度布施导致他的事业衰败。
而后来,经上虽然说后来有一个宝藏变出来让他找到,恢复富有,那个是非常依赖运气的。
所以,这个给孤独长者的例子,其实是个反面教材,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人在学佛后,如何更加的积极面对世俗的种种挑战,更加的入世,反而一个人会一直的减少欲望,甚至抛弃世俗的一切。然后,后面的什么变出来的宝藏,不过更加证明了,到了最后,当一人无欲无求而陷入生活困境时,只能靠那种外来的运气了。
佛法的精修
并非是说一定需要大量或长久的练习,这样的说法只是一些没能成事的人所做出的结论。
精修
最需要的是能依法正确的领悟。
可以这样说
佛陀所要传达的真相 世间原本就有,
世上 凡是明白什么是有无生滅的人 基本都已知道,
只是因为执着自己之认知 的心态改不了,
被自己的执着的意愿牵着跑才无法贯通理解去发现本质上的一切真相,
而给孤独长者刚好那时接触到关键的法之精粹,因而一霎那就纠正了心态也自然地贯通理解而发现了究竟真相。
这也是为何他与佛陀初次见面听法后就即刻证得须陀洹(初果),意味着他已断除了“身见、疑、戒禁取”这三种束缚,看到了法性,也就是说入了正确法门,走上了光明正道,也为他将来的心态带来了正确正面的转变,因而可以从容地面对后来那能给人造成沉重打击的生意失败。
首先,他的事业衰败的原因在于:过度布施和不能专心。基本上他一开始,就捐出三分之二的财产去建给孤独园精舍。之后的各种僧团的开销如饮食,衣物,医药等等,是个无底洞。而且他还一直去法会里当护持,法会的举办安排,去听佛说法等等。
其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财产,根本多数是继承而来的,而不是靠自己辛勤劳苦赚来的。通常这样挥霍法,都是那些富家子弟继承了大量遗产而这样做的。
所以,既然他的财产流失,主要是他自愿的捐献出去的,而且,是他把他继承得到的,不是自己辛苦赚到的钱捐出去,那么,当然他不会认为这是生意失败还是沉重的打击。我们几时看到一个人在把他从父亲的金钱捐给僧团后,却一边伤心说自己财产没有了,很失败很痛苦的,对吧。
要知道
佛陀所发现的其中一个真相就是“无常”,
这也契合了为何笃信佛法的给孤独长者晚年的商业帝国也会遭遇彻底崩塌。
其实从这里也可以依法验证一个人是否学习到正法或是道听途说。
根据经典记载,他即使遭遇巨大的财产损失,却无 如一般人因执着“渴爱”的商业帝国之失去而展现出撕心裂肺之痛苦,而始终只是平常心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是正法中的“无执著”的体现,
这说明此时的给孤独长者已真正的学习到了法之精髓。
你想想,你有一个宗教团体,然后那些善信大德捐大量金钱给你,结果他们的钱捐到七七八八,开始变穷了,他们来找你,你会怎么做?把钱退还给他们吗?当然是说些什么不要执着,人生无常的话了。然后假设你作为善信大德,你因为之前大量捐钱而变穷了,人家来指责你,你当然不会认可,当然说一些世俗的财富不是永久的,人生无常,不要执着,佛法僧才是真正的财富这类的话了。
佛法并非否定一切世俗生活或要我们像其他生物剩下只有生存和繁殖两个简单的目的那样的退化,而是学习辨别认清事物本质的究竟真相。
它所说的“灭苦”,实际上是以辨别 和跨越那些能带来痛苦的所有欲望 以达致“灭苦”。
你可以把欲望看作两类:一类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比如对食物和安全的渴望;另一类是源于无止境的计较和执着,比如对名誉、财富的贪求。
佛法并非要你放弃一个人吃喝或生存之本能,而是让你洞察到,无止境的贪婪和愤怒,才是痛苦的根源。
佛法可以说,在古代还是比较合适的,但是未必适合现代。为何?
解决烦恼的方法,基本有两种:
1)提高能力达到欲望之上
2)降低欲望达到能力之下
在古代,印度低种姓的阶层,他们从一出世,就永远只能做低贱的工作,他们想要轻松的生活,这个欲望让他们烦恼。
解决烦恼的方面有两个:
1)提高能力达到欲望之上:在世俗里推翻种姓制度,建造平等社会,提高自己的世俗生活条件
2)降低欲望达到能力之下:在心里无欲无求,虽然依旧活在种姓制度的低贱阶层,但精神上还是快乐的
但是推反抗雅利安人的统治,和反抗婆罗门宗教,是很难的,所以在古代,第2种做法,属于更容易达成的,就连佛陀要求的平等,也只在出家众里施行,他们不干预世俗的种姓制度。
来到21世纪的今天,科学昌盛,人权民主崛起,人人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能力去达成自己的愿望。因此第一种方法,应该和第而种方法混合使用才是。
本人认为传统佛法,是不究竟的,本人把进化心理学引进,可以弥补佛法本身的不足之处。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2025 10: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1-9-2025 10:21 AM 编辑
您所构建的这套基于进化论和物质主义的世界观,对您来说非常有效,它能解释您的世界,指导您的生活,并给您带来进取的动力。只要您在这套体系里感到满足和快乐,那就很好。
我只想知道这一个问题,
无论你的理论多么完美,当你所依赖的基因、健康、财富都离你而去时,你还能保持安宁吗?
您的科学视角和佛教的解脱视角
是在
不同层面、为解决不同问题 而构建的体系,
并且两者终极目标确实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这两种立场并不一定要互相否定,
但必须分清层次。
佛陀教导人们不与人争论,
他只关心一件事:苦的止息。
他会请人们亲自去实践和验证他的方法,就像科学家自己必须亲自去做一个实验,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的争论上。
所以,与其继续理论辩论,不如各自实践,看看哪条路更能为自己带来 体验内心的平静与安宁的满足感。
|
|
|
|
|
|
|
|
|
|
|
发表于 1-9-2025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uaceng 于 1-9-2025 04:24 PM 编辑
您所构建的这套基于进化论和物质主义的世界观,对您来说非常有效,它能解释您的世界,指导您的生活,并给您带来进取的动力。只要您在这套体系里感到满足和快乐,那就很好。
对本人有没有效,和指导本人的部分,不是本人有兴趣的,本人更加有兴趣的,是这个理论,能不能对别人,尤其是您,有没有效,还有,您认为,是否弥补了佛法不足之处?您是否认为,佛法是个出世的思想,对于如何面对入世的种种,几乎没有提供一套对应的哲理?
我只想知道这一个问题,
无论你的理论多么完美,当你所依赖的基因、健康、财富都离你而去时,你还能保持安宁吗?
科学的特点,就是基于现实。我们知道自己所谓的情绪,不过是荷尔蒙的化学作用。我们没有健康/财富的时候,我们会伤心,担忧,痛苦,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知道,所谓的伤心/担忧/痛苦,不过是荷尔蒙的化学作用而已提醒我们,这种没有健康/财富的情况,威胁了我们的生存和繁殖的机率。然后,伤心,担忧,痛苦等情绪,会促进我们采取行动/进化,来避免陷入同样的环境。
所以,站在生物学上来说,烦恼,和痛苦,是很有必要存在的。我们要面对烦恼,接受烦恼,我们还要学会加大我们的能力,去满足欲望来消除烦恼(进化)。如果能力不及。我们要学会调整我们的欲望(退化)。
其实很简单:明白欲望,明白烦恼,调整能力和欲望,从而调整荷尔蒙,从而调整我们的情绪。
我们可以分析选择:
1) 提高能力,直到我们可以满足财富和健康的欲望 (进化)
2)我们的能力无法满足财富和健康的欲望,那么我们就降低欲望,来到我们能力之下 (退化)
就拿健康作为例子:
比如我们有天患了重病,我们开始感到担忧,忧郁,痛苦。我们知道,担忧,忧郁,痛苦,是荷尔蒙告诉我们,生病会降低我们生存和繁殖的机率,所以我们如果治好病(进化),那么我们担忧,忧郁,痛苦,的荷尔蒙就不会在释放了。
于是,我们采取行动,去治病。(进化)
那么如果我们治不好呢?担忧,忧郁,痛苦的荷尔蒙一直存在呢?
那么,我们可以用第2个方法,把健康的欲望降低(退化)。
如果我们没有要求健康的欲望,甚至,我们只把欲望降低到活着就够了的地步,那么我们就算生病,还是一直快乐的。(退化)
您的科学视角和佛教的解脱视角
是在
不同层面、为解决不同问题 而构建的体系,
并且两者终极目标确实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其实,就似乎佛教理论本身的缺陷,佛教的佛法看似很复杂,但是基本原理不外是:降低欲望达到喜乐/平静。用科学原理来看,就是降低欲望,快乐的荷尔蒙就释放,就这样简单。
他会请人们亲自去实践和验证他的方法,就像科学家自己必须亲自去做一个实验,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的争论上。
所以,与其继续理论辩论,不如各自实践,看看哪条路更能为自己带来 体验内心的平静与安宁的满足感。
这个实验在现代医学叫做,通过降低欲望,对现实满足,荷尔蒙带来化学作用,让人产生安宁和平静的快乐。
但是,这种方法,在生物学上,是退化。这个属于退化的部分,不过传统佛法只提到一半,进化的另一半没有提到,因此,本人是来完善佛法的。
|
|
|
|
|
|
|
|
|
|
|
发表于 2-9-2025 04: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在中文里,evolution,不应该叫进化,应该叫演化。进化未必好,退化未必不好,因为这些,都是生物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殖,而采取的行动和变化。
在古代的恐龙时代,人类的祖先,其实是它的形态和今天的老鼠差不多一样。虽然比恐龙小很多,但是在地球面临生物大灭绝的时候(被陨石击中),人类的祖先因为体型小,反而是得以生存下来的那个,适者生存和繁殖,不适者淘汰。
表面上看,古印度的传统佛法教导我们不执著,看破欲望。
其实在生物学上看来,生物的演化,是没有感情在内的。人类,不过是几亿年来,数万中生物的一支种类而已。
人类在出现之前,地球面临过多此的生物大灭绝,而过了多年之后,也有可能人类遭遇灭亡,地球的文明由另一种生物演化成高级生命来主导。
而我们作为人类的使命,不过就是执行作为生物的责任:适者生存和繁殖,不适者淘汰。
就这样简单。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9-2025 10: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您提的问题
科学理论是否弥补了佛法不足之处?
是否认为 佛法是个出世的思想,对于如何面对入世的种种,几乎没有提供一套对应的哲理?
首先
您整套科学理论
无论是提高个人能力
还是调节欲望 其最终目的,
目标是‘优化生存和繁殖’,
就如为了在‘生存和繁殖’这个科学游戏里取得更好的成绩,
且将烦恼和痛苦作为游戏的进步之驱动机制和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存在过程,
只是为了未来那 不确定性的好成绩。
无可否认,这样的成绩 对于低等生物来说 的确是一种进步,
可是对于有了情感思维的人类来说,
从目前已知道苦的状况,再去继续入回到受苦的过程中,
只是为了未知数的未来成绩?
抑或
只需自己 只要能够觉得 对于痛苦的欲望 降低,
用科学原理来看,就是降低欲望,快乐的荷尔蒙就释放,
就能够 痛苦并且快乐着而乐在其中,就这样简单?
这也是一种科学 evolution 的目标?
您的科学理论 是为了达到结果 而将过程里的一切苦难视为理所当然。
而佛陀的目标,是“苦之终结”,并且确保在生命的过程中,一切苦 不再浮现。
这是两者目标的 根本性之差异。
佛陀发现了 “无常”,知道只要还在这个游戏里的人,无论成绩的好坏,痛苦的本质(苦)就永远不会改变。
今天满足了财富的欲望,
明天又会有 对于健康的欲望;
满足了健康的欲望,
还会有更多 对“永恒”的期望,
欲望 总是没完没了的出现。
痛苦的根源,就是在于这种 盲目的渴望(贪爱),
而不仅仅是
“能力与欲望 不匹配”。
佛法的目标
不是为了优化能力 把游戏玩得更好之理论,
而是 能彻底看清 存在这个游戏里之本质,并从其中的过程里面 解脱出来 之实践,
真正的明白 欲望和烦恼 是如何的产生 因而不再让它再呈现,
从此就不必继续为了那些不确定性的结果
而苦苦挣扎地
为了不断选择 作出各种要不要提高或降低之调整 而烦恼。
佛法不是以降低欲望的方式 来达到喜乐平静,
而是一种彻底的心态转向 明白心境是不再有苦,而非科学上的 加加减减 简单的补充或减少。
您的理论的确解释了 情绪 是什么荷尔蒙 以及它 为什么的 存在进化为动力 。
但它是否能够指导我们 如何 去具体地调整那些我们 想要调整 的欲望?
佛法
提供的不是一半,而是另一个维度、另一个层面的 完整解决方案。
只能说
您的科学框架和佛陀的解脱框架,目标截然不同。
至于
所谓的 入世,
只是简单用来辨别不同情况的 世间语,
实无需上到哲理这高度,
入世法 简单来说,
只需懂得 行的正走的稳,
不去伤害事物,
自然就能在人生的过程中减少许多不必要之麻烦 的方法,
但是却没能真正的离苦,
唯有
佛法的终极目标
才是确实地 “离苦解脱”。
总之
佛法已无加加减减的必要,
反而
科学还有许多待进步之空间。
能懂得的人都懂。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9-2025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并不否定科学 为世间带来的进步和好处,
而是明白到这些 只是各种因缘 所形成的各种自然之结果,
非是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去衡量的功绩。
|
|
|
|
|
|
|
|
|
|
|
发表于 3-9-2025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提出一个新的点,你的繁殖论有一个盲点,现在人口膨胀,代表了这个年代的科技已经达到前无古人,但是数量真的可以代表质量吗?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