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一篇非常有啟發的文章 : 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家没有发现三段论?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24-4-2015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4-4-2015 05:0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哲 发表于 24-4-2015 11:58 AM
那就不是「原文」了啦~
叫翻譯原典啦
有说色空是不異相关的...等等注释。
[原文]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等
而它的梵文是....
(自己谷歌)
原文,就是不经增加注释性的原文。而注释性的是简易文了。
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在我们认知了解的原文,整句句文是。
当然你可给希腊原文,但那不是在我们所认知下的原文。 |
|
|
|
|
|
|
|
发表于 24-4-2015 05:0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哲 发表于 24-4-2015 05:02 PM
呃。。你誤會三段論證的內涵了。。
来~请~我后再来,忙去了。 |
|
|
|
|
|
|
|
发表于 24-4-2015 05:3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4-4-2015 10:3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4-4-2015 10:44 PM 编辑
洪七公 发表于 24-4-2015 04:52 PM
就那个每个人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讓我來會一會洪幫主
道的区分是仁与不仁。
君子是行仁义的。
所以君子是有道的。
道(C)是混合A(仁)與B(不仁)
君子是A(仁)
thus,君子存於道(C)之中。
但是,如果不仁也是道的話,這就形成logical fallacy
仁是道,不仁也是道,這樣會互相抵消,形成邏輯謬誤。
兵器之最乃矛和盾
矛乃是最鋒利的兵器,盾乃最堅韌的防護
thus,只是矛才是兵器之最?盾會不會比矛更勝一籌? |
|
|
|
|
|
|
|
发表于 24-4-2015 10:5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4-4-2015 11:03 PM 编辑
All A are B," "Some A are B", "No A are B" or "Some A are not B", where "A" is one term and "B" is another. "All A are B," and "No A are B" are termed universal propositions; "Some A are B" and "Some A are not B" are termed particular propositions
其實中文對這方面的解釋不夠全面,應該對照一下英語的註釋。幫主的應該是some A(道) are B(仁),all B are C(君子) ,thus,some 道 are 君子。 |
|
|
|
|
|
|
|
发表于 25-4-2015 12:10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文中的「是」是廣義的。
小明「是」老黃的兒子,椰漿飯「是」辣死你媽這兩句表達的意義是不等同的
英語世界的詞句定義很精確,但中文就不注重這點。
所以,我很注重精確的語言表達就是這個原因。
|
|
|
|
|
|
|
|
发表于 25-4-2015 12:22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5-4-2015 12:38 AM 编辑
如果有人問:if some A (道)are not B(不仁),
thus,is it still logic to some A (道)are B(仁)?
我自己問自己,自我矛盾化。如果誰知道請告訴我答案
突然靈感來了:
some Malaysians are bumi,
some Malaysians aren't bumi,也正確。
但是,仁與不仁是不是這個情形:
在仁的行為以外都被視為不仁?仁是道,不仁也是道,那麼仁來幹嘛?
|
|
|
|
|
|
|
|
发表于 25-4-2015 01:10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冲 发表于 24-4-2015 10:34 PM
讓我來會一會洪幫主
道的区分是仁与不仁。
呵呵,对於[道二,仁与不仁]叫化已经写好要回复你的文章。
不过,或许先看有没其它网友回复~~ |
|
|
|
|
|
|
|
发表于 25-4-2015 05: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哲学家有更为良好的白马论、指物论等等,所以才不需要三段论。 |
|
|
|
|
|
|
|
发表于 25-4-2015 06:3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冲 发表于 24-4-2015 10:34 PM
讓我來會一會洪幫主
道的区分是仁与不仁。
呵呵,
原文,孟子的[道二,仁与不仁]的注释可以解释为:可以以两种型式来划分区别认识道,那就是到底是有仁的作为或不仁的作为。只要分辨出,就可知道这人的作为是否有道了。
简易来说,就是;
道是仁,和不仁之分别。
这个句子[道二,仁与不仁],当然不可直接注释为道有两种,一是仁,二是不仁,的如此解法。
这道字,是指人道,非自然之道。
[道二,仁与不仁],
整个文章原文是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 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 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
若分析全文,会更了解[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的本意。
若林冲,又简易的三段论如下;
A:道是仁,非不仁。(道的区分是仁与不仁之别而已。出自原文道二,仁与不仁而已。)
B:君子是行仁的。(出自原文君子存仁心。)
C:君子是有道的(仁的,非不仁的)。(出自原文,君子之志於道。)
上面的三段论,是符和古代华哲强调的圣人贤人君子是有道有仁义的。
|
|
|
|
|
|
|
|
发表于 25-4-2015 07:2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匆匆忙忙写了以下,
孟子一书,所涵盖的是不离人道,心性,为政。只要掌握人道,心性和为政的三大要点(ABC),就可了解分析孟子一书是都不离开这三大要点的中心细节(A1A2A3...B/C亦是)。(为政一词,在大的层面上是指治理国家,其实在小的层面上是指管理学。)
简单的三段论华文句子排列又是;
A:人道不离心性。
B:为政要以人道。
C:心性是为政的标准。
就如叫化上楼所指,在华哲A1A2A3等是分析A的~
A:A1A2A3...(注明:是数学里小符号的123...)
A:人道
A1A2A3:仁义礼智信等
仁义礼智信等是人道条件。又或说仁义礼智等达到人道。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B:心性
B1B2B3: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C为政
C1C2C3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 居下也。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⑶,句践事吴⑷。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⑸。’”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皱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皱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
|
|
|
|
|
|
|
发表于 25-4-2015 07:3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明白,
人必须三餐温饱。
小明阿华是人。
小明阿华必须三餐温饱。
类似也是什么三段哲理。当然在数学逻辑上,它确是好用。但哪是属数学逻辑。
倒不如现实些教或想法三餐温饱其内涵才是哲理,实际得多。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5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数学科学的学理来解读人间社会,
本来就是一种错误。
就像那艺术想法来搞科学研究。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5 1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又在於这位作者认为;
因为古华哲没有三段论。
所以中国科学数学落后西方国。
这什么歪理?
苏格拉底人称西方哲理鼻祖,所以西方数学科学好,因为苏格拉底数学科学罗逻辑都很好?
用三段论是如此解了~
什么理?牛马不相干~苏格还是个穷光蛋呢~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5 1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苏格拉底也不是以数学科学闻名。
因此以哲学角度来看,文章作者根本就不逻辑。
而且可笑的是,由头到尾一直称公孙龙的学问是诡辩。
拜托,人家并不是为了诡辩才发展那些学理。
中国哲学家注重应用,
所以有自己的思辨方法,
不用三段论也能有杰出学理。
孙子兵法就是其中一例。
而且哲学应当以发展哲学为主。
而不是本末倒置拿来发展科学数学为主。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5 12:5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表述的“陈述”中,很多时候不用“是”,而用其他词,或者不用任何词。除了公孙龙及个别哲学家在罕见的场合(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将谈到),他们一般对陈述句中究竟表达同一性还是类属性是不作严格形式上的区分的。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是,“是”这个词在先秦时有着多重含义,它除了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同一性”和“类属性”这两重意思外,更多的场合是用来表示“这个”的意思。比如孔子的《论语》中“是”一共用了54次,当作联系动词(表示同一性或类属性)只用了5次,仅占10%;而有43次“是”用作指示代词、指示形容词,表示“这”,“这个”,占了79%;4%表示肯定。到《孟子》中,“是”作联系动词用的比例大了,占40%。8
“是”的形形色色的意义必须意会,在陈述的形式上没有严格区别开来。总之,我们可以把对陈述中的“同一性”和“类属性”进行严格区别看作发现三段论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唔~~看看以上段文。
猜猜作者是以何角度而作了以上观点论文??
作者是洋人,洋派?以翻译式的古哲华人都英文等,所以他以他的文化文字角度来看古华哲,发现文言文是很少用“是”字...
还是他以数学逻辑角度来观察古华哲的论点,发觉古华哲很少用“是”字...
我的妈呀!古华哲以文言文留下文章。文言文又重於重点,以最少最适合的字眼带出其要表达意义.。
哪里还有罗嗦的,是,因为,这样,所以,那样,字眼等的??
所以作者认为古华哲的用词字眼因为缺乏了数学逻辑的巴仙力,所以就力证认为中国科学数学落后是因为古华哲的问题了...?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5 12:5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洪七公 发表于 25-4-2015 06:35 PM
呵呵,
文言我不大會
道是仁非不仁
君子是行仁的
所以君子是有道的
這樣也有問題。帶入字母就是:
all A are B,
all C are B,
thus,all C are A 。
C 和 A 只有間接關係,沒有直接關係
如果all A are B,all B are C ,那麼 all A are C 就可以,但是all C are A 就不行。
在這種情形,結論可能會出現
1,some C are not A,
2, none C are A
3, 或all C are A
如此一來,就不能直接證明C君子是有A 道的。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5 01:09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26-4-2015 01:13 AM 编辑
林冲 发表于 26-4-2015 12:56 AM
文言我不大會
道是仁非不仁
没错。
C:君子是有道的。(有道是有仁非不仁)
A道有仁非不仁,的中心意义是:道是仁,而排除不仁的。
而C,君子是有道的。(有仁而排除不仁的)
有仁,是有仁。
不仁,是不仁。
非不仁,即是没有不仁。
也就是君子是仁的,没有不仁的。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5 01:19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冲 发表于 26-4-2015 12:56 AM
文言我不大會
道是仁非不仁
A人会死。
B阿明是人。
C阿明会死。
A提出了大因素本质成效。
B提出了小体的本质。
C是大因素与小体的成效。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