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新網友

揭秘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两千年骗局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引用龙树无着等人的"经"来为大乘佛教辩护,贼说他自己不是贼,他就不是贼了吗?万部<<华严>>,都无济于事.

  其一,龙树、无着等出现于佛陀涅槃的700年之后[3],他们本身就是大乘经典的制造者,因此其对“大乘非佛说”的观点进行驳斥的论述,并没有客观的说服力。至于汉地近两千年来都是兴盛大乘,对佐证“大乘是佛说”,更加没有丝毫的帮助。

  其二,佛教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如果是无法考证的,那与迷信是没有区别的。而担忧整个大乘汉传佛教面临着被根本上推翻的危险,这属于宗教感情,怎么可以作为维护“大乘是佛说”的理由?

  至于所引经论试而作的商讨,则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依教证来看,所引《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中说:“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毗昙经为三藏,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 又《序品》卷初说:“是时,弥勒大士告贤劫中诸菩萨等,卿等劝励诸族姓子,讽诵受持增一尊法,广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而这仅仅是托以阿难尊者的口吻而作的序品,即通常而言的序文,根本就不是经文的内容,这怎么可以拿来做论据呢?除了《序品》中出现了三次“大乘”的字眼,在《增一阿含经》所列的佛说经文中,只出现了一次“大乘”,那是须深赞叹佛陀:“善逝有此智,质直无瑕秽,勇猛有所伏,求于大乘行”[1]。普遍认为,在阿含经文里偶一出现的“大乘”一词,即是指八正道,并没有佛陀鼓励提倡众生应该累世累劫行菩萨道的内容。另:北传的小乘四部阿含经之一,大乘、小乘都是北传佛教的特有分法,按照南传佛教,并不接受北传的阿含经,认为阿含经混杂了各部派观点,不同与巴利三藏所记载的尼科耶经藏。根据巴利三藏,没有大乘,也没有小乘,只有佛陀教导的佛法正法。

  二、依理证来看,有太多的证据,证明许多大乘经典非佛说。所举无着菩萨《大乘庄严经论·成宗品》的注释,等于自说自话,没有说服力。相反,龙树菩萨的众多论著中,没有对阿赖耶识的论说,就足以证明大乘佛教中唯识的许多经典,是在龙树菩萨之后,即大约公元200年之后,才开始被编造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含经》

  在中国向来不受重视,不被读诵,不被研究,甚至被误解为「小乘经典」,
  究竟何以造成这种现象呢?
  这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纪元一世纪左右,
  「阿含」、「阿毘昙」及「大乘经典」被陆续地翻译为中文。
  古代的中国佛教大德,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足的限制,
  无法了解,印度佛教在此之前,已经历佛世之「根本佛教」(公元前五三O——四八六),
  佛灭至部派分裂前之「原始佛教」(公元前四八五——二五一),
  部派分裂后至二十部派分立完成之「部派佛教」(公元前二五O——四一),
  部派分裂间至公元一世纪「大乘佛教」兴起的演变历程,
  以为「大乘经典」就是佛在世说法的记录,佛在世就说了大小乘法门。
  因此,隋?天台智者大师、唐?贤首法藏大师将「阿含」判做「藏教」、「小教」,
  致使此后一千二百多年间,中国佛教徒很少重视《阿含经》。

  严格的说,并没有所谓的「小乘经典」。

  「阿含」是佛世流传的「教法」,
  是佛灭后经历王舍城的五百结集、毘舍离的七百结集而来。
  结集是多数圣者,将佛在世的教法,以合诵的方式诵出,
  经共同审定,编成次第,而后展转传诵下来,
  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

  在早期的结集中,并没有「大乘经典」的出现。

  大乘经的出现,要推迟到纪元前一世纪,由部派分裂后,
  思想较为进步的大众部,经过长时间,所陆续新编篡而成。
  因此「大乘经」可以和部派佛教时期的「阿毘达摩论典」相比对,
  而有「小乘论」与「大乘经」的分别。
  但是绝无理由把「阿含」称为「小乘经典」。

  《阿含经》

  价值的重新被定位与肯定,
  是始于「十八世纪末叶百多年以来,
  欧美学者从印度、中亚细亚等地古手抄经典及出土古物,
  由宗教学、语言学、文献学、考古学等多方面研究,
  了解到『四部阿含』及『五(部)尼柯耶』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时代公认的佛教圣典,
  是佛陀根本思想及言行的最早记录。」

  一八八一年,数字欧美学者,
  在英国伦敦创立巴利圣典协会(The Pali Text Society,略称P.T.S.),
  专刊巴利圣典及有关研究之著作。

  在一九三O年,「五(部)尼柯耶」的英译本出版。
  其后更继续出版注释。

  一九五六年,《律藏》全卷的英译本出版。
  同年,协会又出版巴利三藏索引。
  自协会成立百余年以来,巴利圣典的英译、注释、研究及出版,
  在协会众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原始佛教的研究大门,由此打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

  源于释尊的正觉而流传出来,经历了两千五百年的传播,
  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经过许多流变,而形成现今三藏十二部庞大的教典。

  初学佛法的人,在面对如此部帙浩瀚的三藏典籍,常有不知如何下手的慨叹。
  如果以一颗树的种子,在土壤中发芽生根,
  到枝叶繁茂与开花结果为譬喻,来说明佛法的发展 ,
  那么《阿含经》无疑的代表了这棵树的根,
  而大、小乘的各式教典,就是这棵树的枝叶与果实。

  唯有探究佛法根源,才有可能理清佛教发展的脉络,
  分辨出甚么是方便?
  甚么是真实?
  甚么是不了义?
  甚么是了义?
  否则,不知本末,不辨权实,
  很容易舍本逐末,以方便为真实,而得不到佛法的精粹。

  可惜,很多学习佛法的人,一开始便……
  谈空说有,论圆道妙,不切实际;
  学佛多年,却仍掌握不住佛法的根本精神;
  最后,不是流于空谈玄论,再不就是迷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佛教历佛世之「根本佛教」(公元前530~486),佛灭至部派分裂前之「原始佛教」(公元前485~251),部派分裂后至二十部派分立完成之「部派佛教」(公元前250~141)。当部派分裂间至公元一世纪,佛塔崇拜风气的兴起,新兴塔寺供养群众的不断增加,本生故事的不断传出,对佛陀的怀念之情愈发强烈,犹如佛陀的本生重现人间一般,让群众有如面对世尊,倍觉亲切。

  这种以佛陀的本生故事为基础,刻意跳过声闻行,直接要效法佛陀本生的思想,使得原始教义与教团组织都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些以大众部为主亦有部份上座部参与,包括出家人与广大在家人的新兴团体,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到了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终于在南印度案达罗与阿盘堤;因此后人以为「大乘经典」就是佛在世说法的记录,佛在世就说了大小乘法。

  严格的说,并没有所谓的「小乘经典」。大乘经的出现,要推迟到纪元前一世纪,由思想较为进步的大众部,经过长时间,所陆续新编篡而成。因此「大乘经」可以和部派佛教时期的「阿毘达摩论典」相比对,而有「小乘论」与「大乘经」的分别。

  如果以一颗树的种子,在土壤中发芽生根,到枝叶繁茂与开花结果为譬喻,来说明佛法的发展,那么《阿含经》无疑的代表了这棵树的根,而大、小乘的各式教典,就是这棵树的枝叶与果实。

  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天,五百阿罗汉举行了第一次的结集,审定佛陀的遗教──「法」与「律」。「阿含」(āgama)是佛世流传的教「法」,是佛灭后经历王舍城五百结集、毘舍离的七百结集而来。结集是多数圣者,将佛在世的教法,以合诵的方式诵出,经共同审定,编成次第,而后展转传诵下来,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其所结集的「法」,就是《杂阿含经》里的「蕴、处、缘起、食、谛、界、菩提分等类」,称为「相应修多罗」。第一结集以后,佛法不断的从各处传出来,由「经师」与「律师」分别的审核保存。到公元前三○○年左右,由于戒律问题而举行了第二次的大结集,在经法方面,集成了五部:《杂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长阿含》、《杂藏》(南传佛教分别称为:《相应部》、《中部》、《增支部》、《长部》、《小部》)。

  其中《杂阿含》是四部阿含的母体。结集过后,僧团分立为东、西方二部,佛教进入部派分立的时代,所传持的经、律,也随着各部派的风格而有所增损,但共同的部份,还是有脉络可寻。现存的汉译四阿含和南传佛教的四部,就是由不同的部派所传承下来的。

  古来传说四部阿含各有不同的特色:

  《长阿含》是「吉祥悦意」,通俗的适应天神(印度神教)信仰的佛法;

  《中阿含》是「破斥犹豫」,分别抉择法义;

  《增一阿含》是使人生善植福,「满足希求」;

  《杂阿含》是「显扬真义」。由于现存的《杂阿含经》是第二次结集的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阿含经》卷8:「复有七法,谓七勤法:一者比丘勤于戒行、二者勤灭贪欲、三者勤破邪见、四者勤于多闻、五者勤于精进、六者勤于正念、七者勤于禅定。」

  "勤破邪见"乃是世尊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佛教的宣化上人,狗急跳墙,泼妇骂誓,可是却拿不出一个证据来证明楞严经不是伪经.大家看其表演啊:


  W1351100 | 九级
  上人也不过如此,就最后一段说点自己的看法。

  我(宣化上人)今天向大家提出保证,保证楞严经是真经如果楞严经是伪经,我愿堕地狱,因为我对佛法不认识,以假当真,心甘情愿接受此种的果报。若楞严经是真的,我仍发愿,生生世世要弘扬楞严大法,要宣讲楞严真理。
  ---一位佛法出后世几千年的人,如此保证略显空洞吧。

  各位想一想,楞严经若不是佛说的,谁能说出这种正确的法?
  ----佛说过法?,何苦执着于楞严经到底是谁所说,后代高僧假佛之口,弘扬佛法有何不妥?。

  我盼望批评楞严经是伪经的人,赶快忏悔,痛改前非,否则,必定堕入拔舌地狱。
  ---有恐吓之嫌否?

  我祈祷预祝念楞严经的人,讲楞严经的人,宣扬楞严经的人,流通楞严经的人,统统早成佛道。
  --有引诱之嫌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顶首楞严经
  其中所说楞头青
  无上甚深微妙法
  无非武后夺权心

  所谓顶首楞严经
  后世辩斗无穷尽
  则天称帝一场戏
  后世衲子迷不醒

  所谓顶首楞严经
  天下谁破老狐精
  女主临政说轮王
  大云深处道秘情

  所谓顶首楞严经
  百年公案谁能清
  桃花要做天魔舞
  不把伪说当正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在印度《楞严经》被列为国宝,禁止输出国外,凡是出境者,皆严格检查,深恐此经流出。关口对出境的僧人,特别注意。当时 (唐朝) 印度有位高僧,名叫般刺密帝三藏法师,他费尽心机,想尽办法,将《楞严经》藏在臂内,竟瞒过检查人员,带到中国,从广州登陆。此时,有一位被武则天女皇所贬的宰相房融,在广州做太守,乃请般刺密帝法师翻译此经,而他为润笔,成为文学的巨著,遂献于武则天。因为当时有《大云经》伪造的风波,故武则天将此经存在宫下,没有流通。后来神秀禅师为国师时,在宫中受供养。有一天,发现此经,认为对于禅宗有价值,乃流通于世。这时,中国才流通《楞严经》。据传说《楞严经》是最后来到中国,但在末法时代,《楞严经》最先毁灭。其他经典,则渐渐被毁灭,到最后,只剩下一部《弥陀经》。"

  古印度想出国也这么难?哄谁呀?那时候随便找个小道就出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并不是释迦牟尼开示的"成佛最快法门",而是"古印度本具净土信仰",请看:

  中国佛教派别源流述略

  净土宗
  古印度本具净土信仰;世尊悟道,亦采入佛法。东汉灵帝间支娄迦谶来华译《清净平等觉》、《般舟三昧》经始,继有竺法护、支谦、畺良耶舍先后译《弥勒所问》、《下生》、《大阿弥陀》、《观无量寿》等,由是中土乃现净土崇拜。
  东晋中,后赵佛图澄弟子道安穷览经典,注疏诸经;依《阿含》所云创弥勒净土说,风行时世,梁齐时尚有所闻,未几渐衰;后往恒山大扬师法。门下慧远厉然不群,于般若实相甚有心得;未几前秦难发,道安遣散徒众,慧远遂迁庐山东林寺,力倡内外合明说;太元十五年集刘遗民、雷次宗等名士一百二十三人立莲社,约誓阿弥陀像前,共期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法门于焉流布南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华严经》,开篇自己也承认,。。。
  您写这么一篇,又不是现场讲座,倒是严谨点行不。华严经开篇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一时之间各方菩萨天人来礼。。哪来的自己承认是龙宫来的了?
  还有戒疤,这种佛门陋习也不是佛经提倡的啊,早被革除了的,还拿来当罪状。
  就随便扫了几眼,再没看,没找到更多瑕疵,请谅解啊。
  南传佛教是佛说,北传大乘又何尝不是佛说呢?比如一老师讲座,先从数学基本讲起,一直讲到微积分,而学生有聪明的,有资质平凡的,有基础好的,有基础差的,有水平高的,有水平低的。这样一堂课下来,听懂了微积分的,说老师讲了微积分;没听懂的,只说老师讲了数学基本,并且说哪来什么微积分,根本是瞎编。您认为后一种说法的人是对的吗?当然,这个比方有点不妥,严格来说,接受佛法还有所谓根基来里面,有每个人生生接触的程度在里面,不单单是水平基础聪明与否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是从「阿含经」或「律部」里,皆处处可见佛陀明白地诃斥咒语,由此可知佛从未教授他的学生持咒!
  事实上,如果以佛陀的教义去检验,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咒语根本与「苦」、「集」、「灭」、「道」的思惟背道而驰,是「戒禁取」,是「邪见」。

  现今大乘经典里处处宣扬咒语的功德,密宗更将持咒视为基本修持方法。面对如此矛盾现象,令人无所适从,这时更需要理性及冷静的思考,如果我们相信佛陀是宇宙中的实语者,是谛语者,是不妄语者,那么佛陀说话便不可能自相矛盾,或自打嘴巴,对同一件事情于甲处说A,于乙处却说非A,犯下如此严重的谬误。

  经典的流传及演绎过程中或有可能失真,更有可能是后人或外道恶意灭佛而伪造,但戒律的规定却不容有太大的出入。许多法友对于佛陀是否教诵咒语一事仍心存疑惑,因相关资料繁多,仅就「北传阿含经」、「比丘与比丘尼戒律」中节录选译例示部分证据,供诸位有智法友们自行斟酌,绝不强迫各位相信「咒语非佛所说」,只是事证既已明确,就留待各位看倌们自由心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在本经中明白的表示咒语与四圣谛背道而驰,只有凡夫才会企图以持咒来灭除烦恼,而初果(见谛【真理、正法】者,得法眼净者)以上的如来圣弟子绝不会如此。

  选译节录自北传《中阿含心品多界经第十》              

  佛陀对阿难尊者说:「阿难,凡已亲见正法者还会再去相信卜卦、问事吉、凶者,绝无可能;但凡夫相信卜卦、问事吉、凶者,这是一定会有的现象。

  阿难,凡已亲见正法者还会因心中的痛苦或烦恼再去询问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以此为真者,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但凡夫就很有可能如此。

  阿难,凡已亲见正法者产生极重的痛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甚至因此断送性命,如果还会舍离从内心去探求灭苦之道,反而向心外求法,去学习外道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语,以此祈求令我脱离痛苦,这种行径反而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已亲见正法者绝不可能如此;但凡夫就有可能会这么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咒语的态度,请再看看一则禅宗公案吧。

  皓月供奉有一天请示赵州禅师道:

  “如何是陀罗尼(密咒)?”

  赵州禅师不开口,以手指指着禅床右边。

  皓月:“这个?”

  赵州:“你以为这不是陀罗尼咒吗?僧却诵得。”

  皓月:“还有人诵得否?”

  赵州禅师又指着禅床左边。

  皓月:“这个?”

  赵州:“有什么不对,僧亦诵得。”

  皓月:“我为什么听不到呢?”

  赵州:“大德岂不知道,真诵无响,真听无闻。”

  皓月:“这么说则音声不入法界性了。”

  赵州:“离色求观非正见,离声求听是邪闻。”

  皓月:“如何是不离色是正见,不离声是正闻?”

  赵州禅师示偈道:

  “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

  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

  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

  一般人想从咒语音声求得即身成佛,就如皓月供奉不解色法音声当体即空一样。皓月虽经赵州指点总持一切义(陀罗尼)──即色即空,仍然不解,以为音声不入法界性。岂知法界性不离色相而显,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色法音声等俗谛)求菩提(胜义谛),犹如觅兔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明确指示可以吃肉,

  楞严经却禁止吃肉,大肆诅咒吃肉的下地狱.这不是完全违背佛陀的教导吗?

  <楞严经>: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译文:怎奈何如来入灭之后,那些吃肉的修行人,假称自己是佛弟子,你应该知道,这些人,纵然是心悟到像禅定一样的境界,也都是大罗刹(类似大力鬼神之类的),福报最后必定落入生死苦海,根本不是什么佛弟子。

  <楞严经> 食肉之人,死堕恶道,受无量苦。

  魔鬼诅咒人诅咒这么狠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传佛教中没有提到过阿弥陀佛。但《佛说阿弥陀经》,是佛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讲的。据说参加法会的有一千多人。那么这样一部经,为什么没在三次集结中收入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中呢?一千多人听过,而且是在凡间不是在天上讲的。为什么会在500年后大乘佛法兴起时才出现呢?有人说大乘佛法是龙树菩萨取自塔中。但当时一千多人听法,就没有人口传下来?为什么非要记录在书中,等500年后供人发掘呢?

  大乘佛教的狡辩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不装厚脸皮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我的推断,

  阿弥陀佛乃是大魔王!甚至可能就是那个波由旬.

  中国历朝历代有不少高僧,其实都是魔子魔孙,伪装成佛教徒来破坏佛教.

  大乘佛教徒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们的经典是真的.

  于是只能开口大骂.

  两千年来的历史上一直是这样,

  大乘佛教其实就是通过暴力手段骂别人骂出来的,人家的骂功是天下第一.

  在加上世界上最无耻强大的诅咒,威胁,加上依傍皇权的大屠杀.

  这就是大乘佛教征服中国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阿含经》卷8:「复有七法,谓七勤法:一者比丘勤于戒行、二者勤灭贪欲、三者勤破邪见、四者勤于多闻、五者勤于精进、六者勤于正念、七者勤于禅定。」

  "勤破邪见"乃是世尊的要求.世尊从来没有讲过"修行唯心",修行修的是行为,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在世时定下了很严格的金钱戒,不准僧人触碰金银,在全部二百多条比丘戒中,金钱戒属于十大戒之一.对僧人来讲,动用金钱是重罪.

  看了个内地到泰国去的居士的文章,出于习惯性的给僧人捐钱,结果那些泰国僧人都不要,她就把钱放在他们手上托的钵盂里,可是那些僧人竟然任凭钱被风刮走也不去碰.

  释迦牟尼亲定的这个金钱戒对大陆人来讲,是个很陌生的概念,因为大乘佛教是禁止非受戒的居士看戒条的,偷看的就认作是盗法行为.

  然后大乘佛教又故意把金钱戒隐藏不说,比如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洋洋洒洒多少万字,于金钱戒却只字不提!总是什么不能邪淫,不能吃肉....

  这是大乘佛教僧人对中国人的集体诈骗行为.

  大家千万记住:以后到寺庙里,见到向你要钱的僧人,千万不要给钱,因为接受钱的僧人就违背了释迦牟尼的大戒,而你作为给钱的人,促成了他破戒,也将种下恶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陀灭度之后百年,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上座耶舍比丘,往东方毗舍离城,见当地的跋耆族比丘,在布萨日向民众求施金钱。耶舍比丘认为此举非法,遂向民众宣说此为非法,却令当地比丘大怒而赶他出城。

  耶舍比丘回西方动员其他大德比丘前往东方,跋耆族比丘也动员,与西方比丘辩论戒律。结果有七百人集会,最后谈判破裂,而上座部则宣传东部比丘僧团对于戒律的十种看法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而在这个事件后,相传东方僧团也召集了一万僧众[1],自行集结出经典与戒律。由于他们人数众多,后世因此称他们为大众部。这是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揭开了部派佛教时期的序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4 05: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座部佛教居士可以读律藏,可以阅读所有戒条

  巴利三藏未有任何禁止居士读律的记载,

  上座部佛教允许居士阅读全部律藏。
  南传上座部僧团亦鼓励在家居士学习和了解比库学处。

  “为了无信者生信,为了已信者增长”

  1.
  《南传上座部佛教经藏》·增支部·第3.13.129 经

  “诸比库,这三种东西是亳无隐瞒的照耀给人们看的。三者为何?一为明月、二为炎阳、三为如来经、律也。”

  2.
  律藏记载

  《律藏·巴拉基咖》中记载佛陀说:

  “诸比库,缘于十义,我为比库们制定学处:为了僧团的优越,为了僧团的安乐;
  为了折服无耻之人,为了善行比库们的安住;
  为了防护现法诸漏,为了防御后世诸漏;
  为了无信者生信,为了已信者增长;
  为了正法住立,为了资益于律。”(Pr.39)
  义注在解释“为了无信者生信,为了已信者增长”时说:

  “为了无信者生信:有了学处的制定,那些无信心但却知道学处的制定、或者见到比库们遵照学处而行的智者们会说:‘对于世间上大多数人染着、秽恶、愚昧之事,这些沙门释迦子却能远离、离而安住,他们确实行难行之行,确实行重大之行。’从而生起信心,就像看了律藏后的邪见者三吠陀婆罗门一样。所以说‘为了无信者生信’。

  为了已信者增长:那些对佛教有信心的善男子知道了学处的制定,或见到比库们遵照学处而行,[说]:‘啊,这些圣尊行难行之行,他们终生只吃一餐、行梵行、守护律仪。’从而信心越来越增长。以此故说‘为了已信者增长’。”(Pr.A.39)

  从佛世尊“为了无信者生信,为了已信者增长”这两项利益而制定诸学处来看,在家人了解和学习比库学处是很有必要的。

  3.
  经藏记载

  《南传上座部佛教经藏》·长部·沙门果经(Samannaphala Sutta) 记载,佛陀向在家人阿迦答沙都王(Ajātasattu,阿阇世王)详细解说了“比库如何具足戒行”的“小分戒、中分戒、大分戒”。

  4.
  误解的根源

  《南传上座部佛教律藏》·九十二巴吉帝亚法(pācittiya)·第一 妄语品

  〔九〕任何比库,将某比库之粗罪,向未受比库戒(具足戒)者说的,除非得到该比库同意外,巴吉帝亚(波逸提)罪。 粗罪者:四巴拉基嘎及十三桑喀地谢沙(四波罗夷及十三僧残)。

  有的人写文章将与上述记载相应的《摩诃僧祇律》等的晦涩的古文断章误读,把律藏本意是不得向未受具足戒者说某比库的粗罪,解释为不得向未受具足戒者说律,这上座部佛教无关。

  居士读律之功德

  在家居士了解比库戒律,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五项功德:

  1、增长对佛法以及僧宝的净信心;
  2、佛陀的教法包括正法与律两大部分,明白戒律有助于更完整地学习世尊的正法、律;
  3、懂得如何通过如法、如律的方式护持僧团和比库;
  4、对某些比库轻慢、违越戒律的言行进行监督和劝谏。
  5、对于有心出家者,可先打好戒律基础,做好梵行生活的准备,出家后便可以少犯戒并致力于禅修。

  补充内容 (2014-2-3 00:14):
  诸比库,这三种东西是亳无隐瞒的照耀给人们看的。三者为何?一为明月、二为炎阳、三为如来经、律也。”《南传上座部佛教经藏》·增支部·第3.13.129 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8-2025 10:49 AM , Processed in 0.12094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