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不能解 发表于 8-6-2012 09:47 PM 
回复 7# 龙的使者
那为何佛陀又为众生而说地藏经超度的重要呢? 那为何不同宗教都有帮往生者做埋葬仪式 ...
您的这段回复让想起了以下这段解说【即将在我自己的主题楼发布--目前还在整理另一篇文章的思绪】--就节录一小部分。。。
原始佛教的佛陀观
韩国威德大学讲师 元弼圣
圆光佛学学报第五期(2000.12)
提 要
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佛教子由于对佛陀永恒的思念,努力追求可以取代释迦牟尼佛的具体佛陀;后来的弥勒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乃至毗卢遮那佛,都是在这种信仰力量的推动下,所慢慢产生的,形成了佛陀观的系列开展。但是一切的发展皆以释迦牟尼佛为基础,因此了解原始佛教中佛弟子心目中的佛陀形象,就成了研究佛陀观开展的一个起点。本文即以《阿含经》和《律藏》为线索,从“历史的佛陀观”和“理想的佛陀观”两面,探究佛陀在原始佛教文献中所呈现的形象。
【关键词】:1.佛陀观 2.佛身论 3.法 4.十八不共法 5.原始佛教
一、前言
佛陀在世,说法教化弟子,亲自受教见佛身形、听佛音声的声闻弟子,具体感受到佛的伟大人格发自一与己身形无异的人,思维教法时亦不离佛的身语的示现。当佛一入灭,不能亲见佛的身影,于是转而将对佛的永恒思念,投射到佛的舍利、遗物乃至佛曾经游化的圣地等。虽然佛临入灭时一再告诫弟子以后当以“法”和“律”为师,当“自归依”勿“他归依”。但源于人类内在的宗教渴望以及对佛的永恒思念,佛陀崇拜的方式大致上有两种发展:一者努力追求可以取代释迦牟尼的具体的佛陀;二者则是对同一佛陀,区别有“色身”与“法身”的不同。前者是“佛陀观”的论题,后者则是“佛身论”的内容。[1]
《阿含经》中已有三世佛的思想,有过去七佛以及未来的弥勒佛。弥勒菩萨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现住于兜牵天,即将在五十六亿年后于此世界成佛,这种未来佛的思想,某种程度弥补佛陀入灭的缺憾,时间虽然久远,却让众生能有一个归依、向往之处。在这未来佛之后,慢慢有了来世他土佛的思想产生,亦即此土必须在五十六亿年后才会再有佛出世,为求早日见佛闻法,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外的他土,祈求藉由今世的修行果满,来世可以往生他方的佛世界,东方妙喜国的阿閦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即是其中的代表,相对于三世佛的思想,这又可称为他方世界现在有佛的思想,一从时间,一从空间,寻求另一佛来取代释迦牟尼,作为人们仰信的对象。在来世他土佛的信仰后,又产生了十方遍满佛的思想,如《华严经》的毗卢遮那佛(Vairocana),像日光遍照十方,即使是在现在,于此世界,也有佛存在。后来,《涅盘经》中所讲的“佛性”,如来藏经典中的“如来藏”,或许都可以看作是十方遍满佛所演化而来的内在佛思想。以上即是佛陀观在印度发展的概要。[2]
--------------------------------------------------------------------------------
1. 参考田村芳朗:<法华经?佛陀观—久远实成佛>,收于《讲座.大乘佛教4—法华思想》(东京:春秋社,1983),p.83。
2. 参考田村芳朗前揭文,pp.83-84。
---------------------------------------------------------------------------------
以下蓝色字是我风起云涌观照后写自己的感言
无可否认很多时候很多人知道的或者兴趣的就是第一段之后的解说【甚至故事内容】-然后编制出或者找出可接受或者共识的部份传布。。。也许是比较容易吸引人吧--君不见这主题的延伸很明显就走到了所谓“中阴身”这个词上面去了。。。人们都是好奇的-而会有更多的人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编织更多的来满足你。。。大乘演义的推进其实与当初释迦佛陀正法相去甚远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