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bluecandc

一面佩戴佛牌,一面修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6-2012 0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看到蓝糖师傅头顶发光了,加油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6-2012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一则故事: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
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 ...
bluecandc 发表于 6-6-2012 11:03 PM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12 06: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6-2012 06: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看到蓝糖师傅头顶发光了,加油加油
LP坤迷 发表于 8-6-2012 01:48 AM

等你送牌给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12 06: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你送牌给我
bluecandc 发表于 8-6-2012 06:42 PM



    你去出家吧,我送一尊牌给你。 然后等你出牌后,你送多多牌给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6-2012 07: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去出家吧,我送一尊牌给你。 然后等你出牌后,你送多多牌给我。
LP坤迷 发表于 8-6-2012 06:45 PM

算啦,不如我送一尊 龙普坤的自身牌给你,不过以后你必须要把生意所得的盈利的20% 捐出去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8-6-2012 07: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算啦,不如我送一尊 龙普坤的自身牌给你,不过以后你必须要把生意所得的盈利的20% 捐出去啦
bluecandc 发表于 8-6-2012 07:15 PM



    嘻嘻嘻,算过那条数,怎么算都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6-2012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修行的方法

對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師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許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錯了路。

在修行的準備工夫而言,節制五欲,是很重要的。這是由於五官的媒介而產生的種種不好的心理活動。這些由五官反應而生的種種是修行的障礙。

所謂五官的反應,是指 眼所見、耳所聽、舌所嚐、鼻所聞,以及身體所觸,而使心裡產生了喜怒哀樂種種情緒,這就叫作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對日常物質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聲、色等五欲所迷亂,然後才能講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薩的主要修行方法,叫作六度。
六度是用六種方法由有生死有煩惱的凡夫這一邊,到無生死無煩惱的那一邊去。
也就是從生死的苦海到達涅槃;從煩惱的凡夫轉成菩提。
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種器具設備的船,航向對岸成佛的路上去,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無錢也無力的人怎麼辦呢?那你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
啞子呢?那就只要心想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錢、出力,專門叫人去做好事、幫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

事實上他勸人為善的行為,即是出力的布施。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並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謂同病才能相憐,自己有痛苦有困難,覺得需要人家幫助,因此見到別人有痛苦困難,便也希望有人去幫助。

有人厭惡不肯出錢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稱之為「為富不仁」。其實富人的錢,如果不是橫財,原是由於捨不得用錢,把一個錢一個錢省下來,積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錢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們應該勸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

布施有二個對象:一是布施貧窮的人,即是幫助需要救濟的人;另一是布施宗教團體,即是佛教說的佛、法、僧三寶。

我在紐約曾對學生說,你們要多多布施給三寶,有一個學生嘻嘻笑起來,我說:「你笑,是不是因為我是三寶中的出家人,我要你們布施,要你們不可貪心,結果把錢都給了我?」
他說是的。

諸位有沒有想到為什麼要布施三寶?

佛教說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功德來得大。
我們用錢救助人,是希望以一個錢救十個人,還是希望一個錢救不了一個人?

布施給三寶,三寶所做的事是,要救濟的人得到佛法。因為人類的真正痛苦,不在於缺少物質。佛教的重點是幫助人們在心理上解決痛苦、解決煩惱,這是徹底解決痛苦的方法。

布施給三寶,三寶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解決重大的問題,所以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的功德來得大。

也有人說,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沒有錢布施給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

告訴諸位,布施並不全是用錢,而且,用錢財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為救濟人身的困難是小布施,救濟人心而得解脫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與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to be continu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6-2012 08: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ontinued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樂的話,就是我昨天所說的「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了。

四、精進
第四「精進」,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謂肉體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軀的生活現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則是我們的信仰所賴以延續的活動現象。為了神聖的悲願,我們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縮地做下去,便是
精進,假若沒有精進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頭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麼,無論是對日常的生活,對身體的維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廢,便是萎靡不振,無法達成預期的目的。

五、禪定
第五「禪定」,我教禪定,分成三個步驟,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雙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們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們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經驗所希望達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萬物合而為一,凡是中西歷史上的大哲學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達到這一階段。
3.        物我雙亡,只有禪才能達到這一目的。禪,就是教你達到「無」的境界;無,並非等於沒有東西,而是沒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並不等於物我合一。物我雙亡是到了真正開悟之後,覺得我們這個世界完全是假的,雖然是假的,世界還是照常存在。
在此三階段之中,我們又可以用三個名詞來解釋。

1.        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階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狀態之下的平靜安逸的自我感。
2.        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階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萬物的存在合而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裡或我在上帝裡面,都是大我的觀念。
3.        物我雙亡是無我的階段。既無小我,也無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潑地、無礙地存在。
諸位不要以為修禪定必須要坐在那裡的。修禪定有許多方法,靜坐只是一種基本方法而已,禪的開悟,並非只靠靜坐,只是開始時,需要靜坐的基本訓練。實際上念佛、誦經、懺悔、禮拜、祈禱,無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禪的初步工夫,
便是如何訓練你的心力集中。所謂「誠之所至,金石為開」,「誠」便是心力集中。心無旁鶩,只有一個念頭,集中在一個念頭,這就是禪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諸位不可把禪定的範圍看得太狹小,禪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內的,禪是通於大小三乘及顯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

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種修行方法,是一體的,其重心則在智慧上。不過,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則必須兼修其他的五種方法。如果撇開其他五種,僅修其中一種,譬如說老是打坐的話,縱能開悟,悟也不會深的。

在此,我要告訴諸位,為什麼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後,因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無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終目標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開了悟,開悟可使人們擺脫煩惱。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煩惱,煩惱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現,
智慧出現了,煩惱便解除,這是循環而互為因果的,所以修行愈深悟境愈高,智慧愈深煩惱愈薄。

最後為諸位祝願,身心愉快,法喜充滿。
(摘自1977年10月24日聖嚴師父講於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山紀念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7-2012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當你無法包容別人時,看看這則故事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一個小和尚講故事。這個小和尚對自己的頭腦、學問、智慧還算比較自信。聰明人當然願意和聰明人交流,那確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而遇到學識淺薄、思維混亂、說話纏夾不清的師兄師弟,每每會氣急敗壞,大發脾氣,常常把一句:“你怎麼還不明白?你豬腦袋啊”掛在嘴邊。師父為此批評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認錯誤,但一遇到類似情況,仍然忍不住要發脾氣。可是有一天,一次上山打柴的經歷讓他改變了看法。

這一天柴打得特別多,他的心情也很好。回去的路上他累了,就放下柴擔到溪水邊喝點水,洗一把臉。這時“小強”來了。小強是山裡的一只小猴,經常來這邊玩,也經常碰到上山打柴的小和尚。日子久了,他們就成了好朋友。小和尚洗完想要拿汗巾擦臉,卻發現汗巾還掛在那邊的柴擔上,他也確實是很累了,於是就指著柴擔,示意讓小強替他去拿汗巾。

小強跑過去,從柴擔上抽了一支木柴,給小和尚拿了過來。小和尚覺得很有趣,又讓小強去拿,並用手比劃呈方形,嘴裡說著:“汗巾、汗巾”。小強又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小和尚笑得更開心了,這次他拿一塊石頭丟過去,正好丟到汗巾上,然後指給小強“看到了吧?拿那個汗巾”。小強再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而且還是一幅得意洋洋的表情,好像在說“你看,我多能干!”看著小強一幅志得意滿的樣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後合。

回來以後,小和尚把這件有趣的事告訴了方丈。於是方丈問他:“你跟師弟們講道理,他們聽不明白,你就會發脾氣。可是小強聽不明白,你為什麼反而覺得有趣?”小和尚一愣,回答說:“小強聽不懂是很正常的,因為他是猴。可師弟他們是人,他們不應該聽不懂我說的道理。”

方丈說:“應該?什麼又叫做應該呢?首先每個人天生的悟性不同,悟性好的人,並不是他的功勞;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過錯。就算是悟性相同的,後天所處的環境又不一樣。出生在書香門第的人,並不是他的功勞;出生在走卒屠戶的人,也不是他的過錯。就算是環境一樣的,能遇到的師父又不一樣。遇到一燈和尚的,未必是他的功勞;遇到酒肉和尚的,未必是他的過錯。人與人有這樣大的差異,你憑什麼就能說誰‘應該能’怎麼樣呢?”

小和尚聽到這裡,低頭不說話了。方丈接著說:“更何況,天道無常,人世無常。今天他比你差,你可以看不起他,明天他若比你強了呢?那時候他再來看不起你,你心裡感受卻又如何?”

小和尚慚愧的說:“師父,我知道我的錯了。”方丈卻搖頭道:“不,其實你最大的錯,卻並不在於此。”小和尚睜大了雙眼問:“那我的錯在哪裡呢?”

方丈說:“錯在你沒有學著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小和尚忽然覺得,自己似乎就要領會到一些什麼東西了,於是連忙磕頭說:“和尚慈悲,求師父教我!”

方丈微笑道:“你仔細想一想,同樣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為什麼你對師弟就會發怒,對小強就會開懷大笑?他們是相同的,而變化的是你自己。所以問題並不出在他們身上,而出在你身上。你不對小強發怒,是因為你是人,他是猴,你比他的智慧高得多,因此你就可以包容他的錯誤。而你師弟他們是人,你也是人,你的智慧跟他們是同一個檔次,因此就包容不了他們的錯誤。如果是佛呢?佛看到你師弟們的錯誤,他會發怒嗎?他當然不會,因為佛的智慧可以包容一切。”

“你最大的錯誤就在於,沒有試著用佛的眼光去觀察世人,用佛的慈悲去憐憫世人,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wilteoh + 5 经典~借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7-2012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雜誌Humanity Magazine
Q:拜佛可以消業障嗎?
■ 編輯室

A:學佛的過程中,相信很多人都遭遇過不少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礙,例如:打坐時老是妄念紛飛,或者一聽經就打瞌睡,甚至心緒不定,無法長時間誦經,而無論障礙多麼千變萬化,法師給的答案總是一句「多拜佛,消業障」,為什麼?拜佛真的可以消除業障嗎?

業障,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從過去種種行為累積下來所產生的障礙,這些行為包括心裡想的念頭、口中說出來的話,以及身體的姿態、作為。拜佛的時候,心念虔敬而慈悲,口中默念佛號或懺悔偈,沒有散心雜話,加上身體的動作是輕柔,達到身、語、意三業清淨的狀態。

不過誦經、持咒、打坐都能達到三業清淨,拜佛最獨到的地方在於,拜佛的動作──五體投地,能起到轉化的作用。五體投地是以最尊貴的部分去頂禮對方最卑下的部位,在這個姿勢當中,會讓人生起謙卑、不足之感。一般人總認為自己高高在上,不願對他人低頭或認錯,當我們願意俯身拜下,把自己全然交給大地、佛菩薩時,放下自我,心也會變得柔軟、謙下、澄淨,一次禮拜便能折服一分煩惱習氣。

一般人說錯話、做錯事,會認為只要心裡知道自己錯了,下次改進就好,為什麼還要拜佛?聖嚴法師在〈懺悔業障是恆課〉中指出,對著佛像表達慚愧懺悔之心,一方面是藉由殿堂的莊嚴、佛菩薩的福德威德,讓人感受到信仰的安定力量,另一方面則是請求佛來證明我們是誠心發露懺悔。真正生起慚愧心時,才能真正的懺悔業障。

從佛法的因果定律來看,罪業並不會因為拜佛而消失,但是透過一次又一次至懇懇切的拜佛、懺悔,體悟到身心上的障礙並非外來的懲罰,而是自己所作所為的應現,很自然地會生起慚愧心、感恩心,心念轉化的同時,便能坦然接受,進而放下種種的罣礙與不安,心也才能真正安頓下來。

因此在佛七期間,總護法師便會勉勵大眾,參與共修之外,每天最少禮佛三百拜以上;而西藏的金剛乘傳統,剛入門修行的人是從四加行開始,第一個加行便是禮佛十萬遍。(更多內容請看2012年7月號《人生》雜誌347期「大家來拜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7-2012 06: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佛的眼光去觀察世人,用佛的慈悲去憐憫世人,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

喜欢这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7-2012 1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很好的分享^_^
期待糖糖更多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鼓山
【聖嚴法師法語】得失心不要太重~

人生實在沒有什麼值得痛苦的事,如果我們能夠做自己的主人,不論有錢也好,沒錢也好,都應該活得非常快樂。

如果你問我,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我想第一個就是讓自己快樂,第二個則是讓其他的人也快樂。

如何讓自己快樂呢?關鍵在於得失心不要太重,能得的得,不能得的就不得。不要過度在乎別人的想法,如果你將別人的價值觀,變成自己的價值觀,那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至於如何讓別人也快樂呢?

我認為物質上所產生的快樂,只是一時間的,精神上所帶來的快樂,會比較真實且長久。如果我們能夠讓自己快樂,也讓其他人快樂,那麼大家就等於是生活在人間的天堂裡,人間淨土就可以達到了。本文摘自《 快樂自己決定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7-2012 0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板,你头上的光圈越来越亮了,加油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7-2012 09: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7-2012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7-2012 06: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旅行到一條小溪

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有其意義,遠在阿拉斯加的鮭魚,在湍急的溪流中,即使遍體鱗傷仍努力往上溯游,這不是薛西佛斯的懲罰,而是在創造自己的生命奇蹟。鮭魚,是勇敢的旅行者。
■ 邱常梵

這天,旅行到一條以鮭魚為名的小溪,那本是一條很普通的小溪,卻因為溪中擠滿勇敢的鮭魚而顯得格外特別。

陽光下,數以千計的鮭魚在清澈的溪流中奮力上游,水花沿著擺動的斑斕魚身鑲出閃亮的花邊,在微風輕送,兩岸青草綠樹的陪襯下,本應是一幅美麗浪漫的寫真畫,卻因魚身的遍體鱗傷而蒙上陰影。

看了有點不忍心,想要別開頭轉身離去,但好奇心又驅使我挪不開腳步,牠們游在水裡,為什麼會一身是傷呢?我沿著岸邊往鮭魚來的下游方向走了一小段,發現有道溪床陡峭,高低落差使得流水湍急,而且水中布滿尖銳嶙峋的大小石塊,鮭魚在往上躍衝時,躲不過石塊的尖峰,皮膚被劃破,傷痕累累滲著血絲。而在這之前,不知已遇過多少劫難了,舊傷加上新創,全身於是體無完膚。

陡峭的急流擋住了不少筋疲力竭的鮭魚,每一次衝躍都被急流的力道沖回,只見鮭魚就順著水流被捲到緩流處,停在原處,鼓動著魚鰓,大口大口喘息著,等休息夠了,再次往上衝,再次被急流的力道沖回,再次往上衝,再次被急流的力道沖回……,就這樣重複又重複,隨著失敗次數的增加,牠們停留喘息的時間也隨之延長,衝躍的間隔愈來愈久,卻總在我以為牠就要放棄時,卻又看到牠再次一鼓作氣往上衝,繼續薛西佛斯推石上山的演出。

希臘神話裡,傳說大力士薛西佛斯(Sisyphus)得罪眾神,被懲罰將一塊巨石從山腳推上陡峻的坡頂,但當他用盡全身力氣將石頭推上坡頂後,石頭卻立刻滾下坡,因此薛西弗斯日復一日重複著相同的動作,把生命花費在徒勞無功的工作上,眾神認為這是對他最殘酷的懲罰。

那麼,薛西佛斯真的被懲罰了嗎?薛西佛斯的生命變得沒有意義了嗎?

法國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曾以薛西佛斯的神話說明生命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他說:「單單朝向高處的奮鬥本身就足以填滿一個人的心靈,我們必須想像薛西佛斯是幸福的。」

是的,薛西佛斯展現了對眾神與命運的一種不屈不撓的反抗;只要他接受重複推巨石上山是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不管結果只管過程,那麼,他就獲得了勝利。

這麼看來,傷痕累累、不屈不撓的鮭魚也應該是幸福的,也獲得了勝利,因為單單奮鬥的過程就已呈現價值連城的意義。

在一次又一次地衝躍後,幾條鮭魚成功了,躍上了水階梯,繼續向前接受下一段挑戰,也有那不幸的,終於耗盡最後一口氣,魚肚往上翻白,提早結束了今生這趟旅程。「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我望著死亡的鮭魚,牠們一定很不甘願吧!

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驅使鮭魚這樣執著無悔的回溯?彷彿活著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斷地逆流而上。

根據研究,除了少數陸封型鮭魚外,所有的鮭魚在河流淡水中出生後,就會洄游到食物豐富的大海中成長,經過一到七年,當牠成熟到準備生育時,強烈的返家欲望會趨使牠們返回自己出生的那一條河流。當牠們進入河流後,身體會從銀白色依不同種類漸轉變成鮮亮的綠、紅、紫色,以幫助同一族群互相找到進行交配,雄鮭魚甚至會在下顎長出特別的鉤爪。而雌鮭魚從海口進入溪流後便不再進食,身體逐漸退化,從那一刻開始,牠唯一的目標就是到達出生地產卵,繁衍下一代,然後結束一生。

從茫茫大海到原鄉是一段漫長的歸鄉路,鮭魚是如何找到自己誕生的那一條河流呢?專家研究說是牠們能記憶水的味道,靠著靈敏的嗅覺辨識,這也太神奇了,可以說是生命的奇蹟!

有人計算過,最遠的一條歸鄉路是大鱗鮭魚從太平洋溯流到加拿大育空河上游產卵,必須跋涉將近四千公里,十個台灣的距離,多麼不可思議啊!在這段遙遠的旅程中,一路並非都是風平浪靜、風和日麗,但無論狂風暴雨、夜黑風高,都阻止不了鮭魚歸心似箭的腳步,恁它日出日落,只一心一意奔赴新生與死亡。

有所堅持、充滿勇氣的生命是讓人感動的。

駐足在小溪邊許久,看著看著,淚水竟然從眼眶裡滲出來了!(摘錄自法鼓文化出版《旅行,聽見生命的回音》)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 ... _count=1&ref=n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7-2012 07: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鼓山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工作不只是保住飯碗

什麼是現代人應該有的正確、健康的職業道德觀念呢?時下有些年輕人,只把職業當成謀生的飯碗,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每當有額外工作時,有些人可能會這麼想:「反正我現在飯也夠吃了,衣服也夠穿了,房子也有得住,大不了比別人吃差一點、穿差一點、住差一點,而我也不指望這一輩子能發什麼大財,乾脆休息算了。」因此要他加班,他不願意;能夠少做一點工作,他就盡量少做;逮到休息的機會,他絕不放棄。

另外,有些人則是從十幾、二十歲開始工作,工作二十到二十五年之後,不過四十來歲就退休了。拿了退休金以後,過起退休生活,開始養老。因為他已經心滿意足,覺得錢已經賺得夠多,生活還過得去,要那麼多錢做什麼?工作對他而言,只是為了謀生,既然發不了大財,想陞遷也陞不上去,就乾脆提早退休好了。這種心態,也不是健康的工作觀念。

對一個學佛的人而言,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賺取生活費用,也不是為了追求名利,或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讚歎、嘉獎。工作就是工作,工作本身就是自我生命的責任及權利,也正是生命的意義、價值所在。只要活著一天,就要工作一天,否則,這個人活在世界上就跟毛毛蟲一樣,不像個人了。

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特殊意義,那就是一種努力奉獻他人的精神。我常常鼓勵許多年屆中年的在家居士,如果物質生活已經沒有困難,應該利用多餘的時間,投身各種公益慈善、社會福利事業的義務工作。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所得到的是身體及心理的健康;因為在做義工時,我們不忮不求,不為了得到什麼,只是單純地奉獻自己。想想看,有那麼多人因為你做義工而得到好處、得到幫助,這是多麼有價值而令人歡喜的事!

正在工作崗位上努力的人,也應該建立這種觀念,不管有沒有陞遷機會,不管薪水有沒有增加、調整,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以及為了服務會,我們都應該奉獻一己之力,盡心工作。奉獻不能以薪水多寡來衡量,這一份薪水只是工作所得到的一部分回饋,代表的是人家對我們的感謝,工作的代價絕不能以一小時幾塊錢來計算的。

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奉獻、為了服務,如果能以這種心態來從事任何一項工作,一定可以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會很歡喜樂意地把每一件來到手上的工作都做得很好!




工作自在語
工作就是工作,工作本身就是自我生命的責任及權利,也正是生命的意義、價值所在。

本文摘自《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7-2012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命理运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6-2024 12:56 AM , Processed in 0.07072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