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8-5-2012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度论卷第六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释初品中十喻  
 
 
﹝经﹞如实巧度。  
 
  ﹝论﹞有外道法,虽度众生,不如实度;何以故?种种邪见结使残故。二乘虽有所度,不如所应度:何以故?无一切智,方便心薄故。唯有菩萨能如实巧度。譬如渡师,一人以浮囊草[木+伐]渡之,一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悬殊;菩萨巧度众生亦如是。  
  复次,譬如治病,苦药针灸,痛而得差;如有妙药名苏陀扇陀,病人眼见,众疾皆愈;除病虽同,优劣法异。声闻、菩萨教化度人,亦复如是: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坐禅,观苦而得道,声闻教也。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如文殊师利本缘:文殊师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过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佛及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佛以三乘而度众生。国名千光明,其国中诸树皆七宝成,树出无量清净法音: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所有之音,众生闻之,心解得道。时师子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菩萨众亦复如是。是诸菩萨,一切皆得无生法忍,入种种法门,见无量诸佛,恭敬供养,能度无量无数众生,得无量陀罗尼门,能得无量种种三昧。初发心新入道门菩萨,不可称数。是佛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时佛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亦不复出。尔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是喜根法师,容仪质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别善恶。喜根弟子聪明乐法,好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嗔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挂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嗔无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得法忍,于实法中不动如山。胜意法师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得四禅、四无色定。胜意诸弟子钝根多求,为分别是净是不净,心即动转。胜意异时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处坐:赞说持戒、少欲、知足,行头陀行,闲处禅寂。訾毁喜根言:是人说法教人入邪见中,是说淫欲、嗔恚、愚痴,无所挂碍相,是杂行人,非纯清净。是弟子利根得法忍,问胜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答言:淫欲是烦恼相。问言:是淫欲烦恼,在内耶?在外耶?答言:是淫欲烦恼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于我无事,不应恼我。居士言:若淫欲烦恼非内、非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遍求实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灭;若无生灭,空无所有,云何能作烦恼?胜意闻是语已,其心不悦,不能加答,从座而起。说如是言:喜根多诳众人著邪道中。是胜意菩萨未学音声陀罗尼,闻佛说便欢喜,闻外道语便嗔恚;闻三不善则不欢悦,闻三善则大欢喜;闻说生死则忧,闻涅槃则喜。从居士家至林树间,入精舍中,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菩萨虚诳,多令人入恶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痴相及一切诸法,皆无碍相。是时,喜根作是念:此人大嗔,为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当为说甚深法,虽今无所得,为作后世佛道因缘。是时喜根集僧,一心说偈: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  
  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  
  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  
  见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  
  说如是等七十余偈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声闻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脱。是时,胜意菩萨身即陷入地狱,受无量千万亿岁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劫中不闻佛名。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为道而复舍戒,如是六万二千世常舍戒;无量世中作沙门,虽不舍戒,诸根暗钝。是喜根菩萨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其土号宝严,佛号光逾日明王。尔时,胜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观尔时受是无量苦。文殊师利复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诸苦者,不应破诸法相而怀嗔恚。佛问文殊师利:汝闻诸偈,得何等利?答言:我闻此偈,得毕众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说深义,于诸菩萨中最为第一。如是等,名巧说诸法相,是名如实巧度。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5-2012 08: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Gap_Gezz  
 
师兄,我没有忘记实修啊,实践的事我在上面写了。 
 
你也是实修的,知道法的好处,但也想想看,你还不知道什么是法的时候,你会实修吗?也要有人跟你讲,有人带你进法的世界。有的人,讲一下就可以了,有的人,你让他修一个法门,他感觉到了,也懂了,但是,有的人,听过,学过,但还是不会啊。 
 
 
我拿我的身边故事来讲,我的表弟在别的宗派上了佛堂课很多年了,到现在只是知道佛法很难,其他的他真的不会。那时有人教他咒语,也和他讲过,不可以随便说出来。所以在生活上,他念阿弥陀佛,不是念咒,后来他跟我讲,他有事的时候,自然念阿弥陀佛,不会去想到咒语。简单讲,就是因为他平时没有修咒。 
 
 
我的表弟,不会看书,不会看漫画,只是看动画,最好是卡通的,我只有在youtube找有关佛法基本的video.他也是很懒惰修法的,你说如果我不用这个方法,谁来让他认识法? 
 
 
我当然知道基础,我当然知道要修法,我当然知道修行实践出来,比较能够让人看到法的好处。就是有人看到了,他也不信。但还是要度! 
 
 
暂时不要讲太远。我目前能做的,只是让那些想认识法的佛教徒,就是,那种没有修过法,只是知道拜拜的连五戒也不会的,然后心里有很多疑问的,给个方便而已。 
 
 
_/\_ 
让师兄关心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5-2012 08: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知道要给哪位回复,公平一点就只是在贴回复。 
 
我要度人的法,不是文字上的度,也不是辩论出个高下的,我要做的,是给人一个信心。给人一个正见。自己会去看经书的朋友,我不用去多事。 
 
我所认识的法,也不是有人赞同就会好,别人觉得不好就没有用,也不会因为文字上的错误而影响。其实各位也不用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个贴的目的,只是找出什么方法比较方便众生。每个人都可以讲出哪里错,指出对的人,又有几个? 
 
真的,佛法故事,看不完啦,法学不完的。我对抄过来的东西没有兴趣。 
曾经,有个修道的,在很多年前来佛教法音骂人,他觉得,不会用自己的心意和自己的意思来讲法的都是在骗自己。用学术语,很容易让自己觉得“会“了,但是,放弃学术语,你还能够讲出法和你的心吗? |   
 
 
 
 |  
| 
 | 
 
 
 | 
 | 
 
| 
 | 
 | 
 
 
 
 | 
 | 
 
 
发表于 28-5-2012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清池  
 
谢谢 清池纠正并提供我参考的文章 .gif)  |   
 
 
 
 |  
| 
 | 
 
 
 | 
 | 
 
| 
 | 
 | 
 
 
 
 | 
 | 
 
 
发表于 28-5-2012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29-5-2012 12:17 AM 编辑  
 
回复 22# shirosora  
 
 
表弟懒惰,其实是缺乏十波罗密的信(信心)、进(精进)。 
如果要度他,必须先让他从修行中体会到坚定的心念。 
 
以下是雷迪大师 - 三十七道品(阿罗汉的足迹)里的描述.... 
 
有关佛法中的陈述,在此告一个段落了。 
“神足”(iddhipada),这个字的意义是:“证得圆满的根基,就称为神足”。 
“神足”共有四种,分别是: 
 
 
“欲”(chanda)是指,想要证得、达成、圆满、完成的欲望。此处所指的欲望是一种极端的或过度的欲望,这不是任何事物或人可以阻绝的欲望。这种欲望会引起这种念头:“如果我今生没有证得这种圆满状态,我是不会安心满足的;要是无法证入,我宁愿死亡。”迦叶佛时代(乔答摩佛之前的佛),波罗奈城的法泉王(Dhammasonda)(Rasavahinl,Jambudipuppatti-katha)就具备了这种欲望。法泉王向自己说:“如果我没有机缘听到迦叶佛的教诲,身为波罗奈城的国王有什么用?”因此,这位国王放弃了王位,找寻可以复诵迦叶佛教诲的修行人,纵使这种教诲只是短短的一句偈颂而已。 
 
如同在频毗婆罗王(译按:参见《小部》《户外经》)、毗合佉居士以及给孤独长老者(译按:参见《法句经注疏》第一偈颂)的例子中,如果这种欲望圆满了,才会安息下来。只有当这里有些微的暗示指出,这种欲望是可以证得的,只是还没有具足圆满,此时心灵会迷惑,并且会生起一种,与其无法满足这种欲望而活下来,不如去死的念头。 
 
在多弥亚王(Temiya,译按:参见《本生经》〈哑躄本生谭〉,J.538)、护象王(译按:参见《本生经》〈护象本生谭〉,J.509)以及佛陀住世时候的许多国王、贤人、富人,也都还有这种欲望,他们舍弃了皇宫、随从以及其他的生活奢侈品,来到佛陀的僧团中生活。 
 
“勤”(viriya)是指带有四项特质的正勤精进,具足“勤”的修行人,会受到只要精勤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的思想鼓励。即使人们告诉他会经历极大的苦难,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经历了极大的苦难,也不会心生退怯。即使人们告诉他需要经年累月地实践努力,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已经有一段长年累月付诸努力,也不会心生退怯。 
 
在“勤”上软弱的人,一旦面临要极大的努力,就会从修行上退缩下来。当人们告诉他们必须远离亲朋好友与尘嚣的时候,他们就会畏怯、退缩。看到必须经历长时间的止观,他们就会畏怯、退缩。当人们告诉他们必须节食少睡,他们就会退缩,看到必须经历长时间的止观,他们就会退缩。他们很像:“白狗不敢冒险踏入草丛。”白狗之所以害怕进入一腕尺(译按:肘至中指的长度)以上的芦苇丛当中,是因为它们认为这些芦苇会栖息着豹、虎、象。 
 
“心”(Citta)是指当修行人接触、听闻到佛法的时候,固著在“如意”上。这种固著是极强烈的热情。 
虽然一个人生活在美好奢华的世界,生活在权势与幸运当中,一位修行人是不会被这些事是所引诱的,他在经典当中,并且加以研究,他的心灵总是朝向“如意”的。只有当一位修行人全神贯注在与“如意”有关的事务,他才能够获得满足与宁静。就像炼金师全神投入将根本物质转化为金银的活动上,这位炼金师对於其他的事物漠不关心,只集中在炼金活动上。他废食忘寝,走路的时候会漫不经心。“心”就是这种巨大的专心活动,或这种性质的固著活动。 
 
“观”(Vlmamsa)是指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地狱、轮回巨大痛苦的知识或智慧。这种知识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如意”的利益,可以安住在深沉、艰困的“法”上,以及“法”的性质上。具足这种知识的人,除了追寻“如意”之外,不会在任何世间的追寻上发现乐趣。只有在追寻深奥的“如意”中,他才会得到满足。愈是深奥的“法”,他想要证得的欲望就愈是强烈、巨大。 
 
修行人只要具足了四种“神足”的其中一种,终其一生会在“身念住”的安住以及佛法当中更高的层次,诸如“心清净”、“见清净”等上面,持续努力精进,不会懈怠、无力。只有那些从未具足任何一种“神足”、无力区分生命深浅以及法的深浅的人,才会感到无力,无法持续从事任何的努力。 
 
修行人只要具足了四种“神足”当中的任何一种,无论是在今生或来生当一位天人,都可以按照他的“波罗蜜”达到“出世间的如意”。至於修行人具足了二种、三种或四种“神足”的话,就更不用说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28-5-2012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29-5-2012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在地球的众生们都只是佛陀一个人在度,其他的后世第子只是依照佛陀的各种不同的教导,再讲给其他的人听而已,只要进到佛陀的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得度,上船了。。 
度就是引导修身到完满之义,开智慧到完满之义。。 |   
 
 
 
 |  
| 
 | 
 
 
 | 
 | 
 
| 
 | 
 | 
 
 
 
 | 
 | 
 
 
发表于 29-5-2012 09: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清池  
 
 
    此言差矣,度与渡,依般若思想,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到涅磐的彼岸。所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   
 
 
 
 |  
| 
 | 
 
 
 | 
 | 
 
| 
 | 
 | 
 
 
 
 | 
 | 
 
 
发表于 29-5-2012 09: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shirosora  
 
 
    虚空粉碎狂心息,山河大地是如来,生活处处都是佛法...佛法不在佛学讲座...佛法在生活,活出佛法很重要 |   
 
 
 
 |  
| 
 | 
 
 
 | 
 | 
 
| 
 | 
 | 
 
 
 
 | 
 | 
 
 
发表于 29-5-2012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9-5-2012 09:52 AM 编辑  
 
回复 28# jackson2009  
 
 
    此言差矣,度与渡,依般若思想,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到涅磐的彼岸。所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其实你看梵文的经纶就知道了,这度就是paramis/paramita/波罗蜜的翻译,也就是说进入从事修行到圆满的目标之义。 
 
当然,当今只有佛陀一个人达到完全福慧圆满, 他们其他第子最多只是达到相对的近福慧圆满而已。。 
 
当然若宇宙没有佛法那佛陀如何能教?, 若没有佛陀的教导如何学?但没有历代长老们的传播如何保存,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进修习如何得道? 
 
这四者都很重要。。 |   
 
 
 
 |  
| 
 | 
 
 
 | 
 | 
 
| 
 | 
 | 
 
 
 
 | 
 | 
 
 
发表于 29-5-2012 09: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29-5-2012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jackson2009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你悟什么。。 |   
 
 
 
 |  
| 
 | 
 
 
 | 
 | 
 
| 
 | 
 | 
 
 
 
 | 
 | 
 
 
发表于 29-5-2012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5-2012 06: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Gap_Gezz  
 
到最后,还是要讲。你讲的我也想到或做到了,谢谢提醒。 
 
其实各位在网络上都是在讲。。。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5-2012 06: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回复此帖。目前没有任何新的内容,都是一些老话题。 
 
愿大家快乐。 
_/\_ |   
 
 
 
 |  
| 
 | 
 
 
 | 
 | 
 
| 
 | 
 | 
 
 
 
 | 
 | 
 
 
发表于 29-5-2012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真够力  
 
 
    我是引用这句话,来解释“度”的含义 |   
 
 
 
 |  
| 
 | 
 
 
 | 
 | 
 
| 
 | 
 | 
 
 
 
 | 
 | 
 
 
发表于 29-5-2012 1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回复此帖。目前没有任何新的内容,都是一些老话题。 
 
愿大家快乐。 
_/\_ 
shirosora 发表于 29-5-2012 06:57 PM    
 
有想过为什么要度众生吗?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5-2012 09: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jackson2009  
 
现代大乘佛教讲究人间佛教,不是不好,只是只讲到一半,佛说三界如火宅,快逃啊!度别人也是修行一部分,众生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学习的机会。虽然不能讲到圆满,但大家也一样, 
慢慢学。 |   
 
 
 
 |  
| 
 | 
 
 
 | 
 | 
 
| 
 | 
 | 
 
 
 
 | 
 | 
 
 
发表于 30-5-2012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 shirosora  
 
 
    说人间佛教就是没有出世意愿?看来你把人天佛教和人天善法给混淆了...人间佛教的主要思想,是通过人间事业,行解脱道,形菩萨道..也是出世间法... |   
 
 
 
 |  
| 
 | 
 
 
 | 
 | 
 
| 
 | 
 | 
 
 
 
 | 
 | 
 
 
发表于 11-6-2012 1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Gap_Gezz  
 
 
   Sadhu Sadhu Sadhu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