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转轮圣王

关于难以理解的倒驾慈航、乘愿再来。(附加疑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4-2012 10: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一家,都是佛陀坐下的弟子。
在法遵比丘尼她主修南传但是她的书籍(灭苦之道)则是在大乘寺庙完成的。
心量有多大,修行就有多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4-2012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上述的说法,大乘佛教是贵精还是贵多?
从密教的角度看,大乘佛教是贵多。对密教信者来说,汉传显宗大乘佛教不足以完满解释大乘义理,所以不够圆满。配上密教各种法门,就显得圆满。

就从我的观点看,大乘佛教是贵精。这好比大道理,三岁小孩也知道,可是八十岁老头却也无法办到。

大乘佛教走向贵多路线,结果各式各样的新兴法门就出来。各种各样新奇古怪的方便法也出来了。甚至跟佛法原则/戒律相冲突的思想也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2 10: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佛陀,假如没有搞错的话。
在古印度是指已经觉悟,已经达到解脱的修行人,不一定是指释迦牟尼佛。

若有其非佛教他修行人以佛,佛陀之名称来称呼本身的老师,也属正常。

再来,目前大家所看到的文字经典,都属于后期整理出来的。
所以个人觉得误把他教的佛,佛陀,当成是释迦牟尼佛是有可能的。

毕竟他教只修行,也有可能性与佛教类似,只不过是对于觉悟,解脱,修行的终极目标的程度可能有些差异而已。

再说所谓的"伪经",也有可能是当时的文学作品。
从古印度的历史来看,古印度时期的经典,绝大多数都是已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到了后期才突然出现大量以文字记载的方式出现。
个人相信,那些写经的作者,也应该曾是接触过"真经"的,甚至是对"真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再以文字书写出来,过程可能有增有减,加以优化,加以解说,对原义做更深的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2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一家,都是佛陀坐下的弟子。
在法遵比丘尼她主修南传但是她的书籍(灭苦之道)则是在大乘寺庙完成的。 ...
Gap_Gezz 发表于 20-4-2012 10:50 AM



    法遵比丘尼并不是学习南传佛教,而是以原始自居,不然不会对目前南传佛教之传统有所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2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遵比丘尼并不是学习南传佛教,而是以原始自居,不然不会对目前南传佛教之传统有所偏见。
das 发表于 20-4-2012 11:07 AM


是嘛。那是我看错了,我还以为她是南传的。真抱歉。
但是大乘寺庙的主持也很包容她,留下空间给她写作,可见大乘里也有心量广大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2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haluking


    最怕这种人。我考虑迟点开个贴分享讨论大家所遇到这种人的状况,so far这种人你要用正法来度他简直mission imposi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0-4-2012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證須陀洹果。逆生死流。七來人間。七生天上。了苦邊際。決證菩提。斷三障及貪瞋癡。一來人間。了苦邊際。證斯陀含果。斷五種煩惱及隨煩惱。證阿那含果。

世間很多人在須陀洹果內上上下下,有的今證斯陀含果或阿那含果,羅漢果。


是要依法,這依法是指出要之法。佛陀引力之法。就有不退轉之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2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倒驾慈航,乘愿再来,据我对大乘经典以及众人的理解,有四种看法。
第一:佛陀入灭后,因愿力再出世普渡众生。

第二:证得不生不灭法身的佛菩萨,以无量寿命的报身佛住于佛世界。此尊报身佛化身千百亿菩萨,化身佛应于诸小世界向众人说法,呈现生老病死。报身佛境界唯有菩萨或借助佛菩萨神力方能到达。报身佛寿命多久就不得而知。

第三:佛陀在秽土(比如现在的娑婆世界)或净土(极乐世界或未来的弥勒佛世界)成佛,说法,入灭。入灭后的佛陀,菩萨深入禅定仍能与之沟通。诵念佛号的众生仍可以得佛加持。

第四:一尊法身佛(被塑造成有形象的佛)呈现千百万亿尊报身佛,化身佛。究竟来说就只有一尊法身佛。这看法出自密教。

以上的看法,个人倾向第三种看法,保留第二种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4-2012 1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證須陀洹果。逆生死流。七來人間。七生天上。了苦邊際。
決證菩提。斷三障及貪瞋癡。一來人間。了苦邊際。證斯陀含果。

斷五種煩惱及隨煩惱。證阿那含果。



如何都好,世間依然有這些人在傳法。輪回不停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12 0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丝毫不质疑大乘佛法,确实有菩萨道。
问题是倒驾慈航、乘愿再来、留惑润生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12 0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转轮圣王 于 21-4-2012 01:35 AM 编辑
倒驾慈航,乘愿再来,据我对大乘经典以及众人的理解,有四种看法。
第一:佛陀入灭后,因愿力再出世普渡众 ...
素还真 发表于 20-4-2012 11:37 AM

对于以愿力倒驾慈航,我有疑问,愿力入胎轮回就说是倒驾慈航?

十二因缘清楚的显示生的前提是业有,而业有的前提是无明贪爱。

说佛陀可以入胎,违背了缘起法。您不觉得吗?

第三:佛陀在秽土(比如现在的娑婆世界)或净土(极乐世界或未来的弥勒佛世界)成佛,说法,入灭。入灭后的佛陀,菩萨深入禅定仍能与之沟通。诵念佛号的众生仍可以得佛加持。

倒驾慈航是过去成佛了,再次入胎成佛,似乎和深入禅定与佛沟通的情况不大相同吧?
我认为禅定禅定只是让心变得平稳敏锐,用来观察缘起证悟空性。除此之外,难道尚有获得什么天启的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12 0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素还真

为什么学佛人不能好像基督教徒那样,对圣典一字不改,坚持原汁原味?种种疑问看来都解不开。

我不觉得基督教圣经是原汁原味。
不过至少可兰经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12 0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山野草夫
    佛,佛陀,假如没有搞错的话。
在古印度是指已经觉悟,已经达到解脱的修行人,不一定是指释迦牟尼佛。

古印度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成佛吗?还有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4-2012 09: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灯会元》公案。

《岩头禅师》

问僧:「甚处来?」曰:「西京来。」师曰:「黄巢过后,还收得剑么?」曰:「收得。」师引颈近前曰:「斩!」曰:「师头落也!」师呵呵大笑。

僧后到雪峰,峰问:「甚处来?」曰:「岩头来。」峰曰:「岩头有何言句?」僧举前话。峰便打三十棒,趁出。

我们都知道,黄巢是汉朝有名的乱贼,有所谓「黄巢杀人八百万」。所以想必黄巢的灾横过后,唯户户家败人亡,处处鸡犬不宁。于是劫后余生的人,必将想到『拥剑以自保』─赶快勤练一身武艺,至少如再有任何恶党匪徒,便可用剑来保护其生命财产的安全。

所以这问题:「黄巢过后,还收得剑么?」,对常人而言,如果回答曰:「却未收得剑也!」那真是不知死活哩!岂不闻:「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若在经历黄巢作乱后,竟还不知『拥剑以自保』,未免太浑噩了吧!

但是如果回答:「已收得剑矣!」─我乃全力作好『防护』的准备,却是与『禅法』、与『解脱道』,了不相应。甚至唯南辕北辙而已!

所以对这个问题,是既不能回答『已收得剑』,也不能回答『未收得剑』,这是个两难的问题。而高明的禅师,乃多好用这种问题来勘验行者的功夫。

是以于岩头禅师的公案中,乃问僧曰:「黄巢过后,还收得剑么?」然而这僧是太生嫩了?还是过疏狂也?竟回答「收得」─剑在禅法中,乃一向被比喻为智慧也。故收得剑者,即寓言其已开悟矣。于是岩头禅师甘脆引颈而近前曰:「斩!」─这『斩』,也不明说:是我斩你,还是你斩我。而那钝根阿师却一厢情愿地以为「请斩头去」,故曰「师头落也!」于是岩头禅师费尽心机,劳而无功,故也只好呵呵大笑。

被取笑过后,这钝根阿师还不明就理,故又到雪峰禅师处卖俏。而雪峰禅师一听之下,乃叹竟有这种无可救药之人,还是甘脆用棒赶出,免得徒费口舌。

公案到此结束,而禅机未了。因为对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不知该如何回应?其实禅法的问话,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的。故应机时会怎么回答,还得看行者一向的功夫与临场的心态。

也许是受到大地震无比的冲击,故对这个问题,我乃直觉:「早粉身碎骨矣,何用剑为?」不是吗?剑本是用来自我保护的,现若已粉身碎骨了,还要用剑作什么呢?

摘自 <<法云灌顶>> 黄巢过后,还收得剑否?[果煜法师] 

其实, 学佛法主要对治自己的毛病, 自己有减少煩惱了吗? 毕竞, 学佛法是个减法的过程, 而現在世间奉行加法的资本主义, 我们还"加"的不夠嗎 ? 那些个"加"煩惱的问題 . . . 有时是无解的, 有一天你也是八地菩薩就了解了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4-2012 10: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以愿力倒驾慈航,我有疑问,愿力入胎轮回就说是倒驾慈航?

十二因缘清楚的显示生的前提是业有,而 ...
转轮圣王 发表于 21-4-2012 01:29 AM


倒驾慈航是佛陀再次入胎,还是法身变现的幻象,这些看法我是懒得去理会的。反正就是与我们切身无关。我把我所理解的事讲出来,至于其是否真实如此我就不理了。

我觉得现今的大乘佛教太多枝枝叶叶,以致人们不懂得何谓重点,只喜欢投入在枝枝叶叶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12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认为是邪说,有些人不确定,有些人认同。

倒驾慈航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涉及“生相”与“无明”的原理,不过这解释我还是难以认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4-2012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认为是邪说,有些人不确定,有些人认同。

倒驾慈航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涉及“生相”与“无明”的原理 ...
转轮圣王 发表于 21-4-2012 03:52 PM


倒驾慈航,乘愿再来属于佛陀法身之境界。偏偏佛陀境界不可思议,属于无记的问题。既然如此讨论就没什么意义。

到底有没有倒驾慈航?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信字。信有就有,信没有就没有吧。反正也无从证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4-2012 1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4-4-2012 12:13 PM 编辑

回复 1# 转轮圣王


  若过去久远劫已经成佛、涅槃了,要倒驾慈航为菩萨,是要把过去证悟的境界和功德都降了下来才行?但是,不是说成佛了,就永不退转的吗?


因为你不明白什么是三佛身, (三佛身也就是成佛心的三种层次)

说久远劫已经成佛、涅槃了- 是指真谛观的法身(也就是心的本质)
说要倒驾慈航为菩萨 - 是指报身和化身的假谛观的迹象(也就是心的精神和物质的显现)

在认知真谛观的法身与报身和化身的假谛观之间的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就中道的中谛观的实践

因为三世十方诸佛都是共一法身,从法性/如来藏/佛性来讲,都是同一的无始无终的本质。

但在开教救世这方面,就要演化出不同的菩萨行为来引导众生回归法性/法身的本质。
这菩萨行就可以演化出不同身了- 如声闻身,菩萨身,天人身,转轮圣王身,鬼王身,鹿王身,在家身,出家身,外道身,等等
因为你还迷所以就认为你与佛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但如果你开悟就知道你的心的本质本来就是佛身/法身,而你的修行本来就是法身所演化出来的其中一个修菩萨行的化身而已。。那你的人身观就不同了。。


古印度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成佛吗?还有什么?

这句话也不对,只能说古印度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次在我们当今的历史记载下开教佛法
但历代的各佛教第子同样有开悟成佛成圣得各种圣果的,只是层度上当然比不上释迦牟尼佛的第一次开教佛法
如果这开教的佛法在这两千六百多年来无法造就一些圣果的成就来,那这开教的佛法还有用吗?

其实在佛教法藏上所收录的各历代佛教大师圣者等的教化法论等其实都已是开教法身的一部分了
也就是说这些历代佛教大师圣者是代他们的老师佛陀教课的。。所以他们当然也是开教佛身的一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4-2012 1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4-4-2012 12:32 PM 编辑

回复 30# 转轮圣王


本人丝毫不质疑大乘佛法,确实有菩萨道。
问题是倒驾慈航、乘愿再来、留惑润生呢?


其实在大乘佛教来说佛是也称为佛菩萨的,
为何呢?因为从大乘佛教的教义来说,佛是指一个修道者成佛的心境,而菩萨是指那修道者在行救济引导他人的心境
两者佛与菩萨的心境都是指同样的一个人,所以古书上佛家称佛为心的本而菩萨为圣行的迹。

倒驾慈航 - 有两方面来讲,一是佛为了慈悲而用他的化迹身来开讲佛法,一是佛的第子开悟后要行菩萨道要在生死道上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4-2012 05: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4-4-2012 06:00 PM 编辑

回复 31# 转轮圣王


    你所混乱的是始觉和本觉的不同。

    你说释尊在古印度成佛与十二因缘的无明,都是始觉的思想
    而说為一切眾生本性之自性清淨心,本來具照明之德,是本觉的思想

    大乘起信論曰:「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阿黎耶识中有觉和不觉两义。其中的觉分为本觉和始觉。
   所谓本觉,是作为吾人本来的自性而具有的觉体。
   所谓始觉,乃由于策励修养之功而显现大智慧光明等的功德的本觉。

   然则始和本,原来是不二的,不外乎一体的两义。
   故可以说,本觉之外无始觉,始觉之外无本觉。
   然就义而区别起来,本觉是体,始觉是用;

   本觉是先天的固有的性德,始觉是后天的人为的修德;本觉生始觉,故是能生方面,始觉是所生方面;
   本觉由于始觉而显现,故是所显方面,始觉是能显方面。

    倘就位置而论,在迷界称为本觉,在悟界称为始觉。
    即本觉是在缠的真如,始觉走出缠的真如。

    始觉原是从初发心到究竟位的总称,但现在且限于究竟位,作为悟界的、出缠的而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10-2025 07:08 PM , Processed in 0.11239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