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4-4-2012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陈颍霄
"无为≠儒家之大德敦化。儒家清 楚确立三纲五常等道德内容以敦 (忠厚)化黎民百姓、服侍权贵, 以期最终能平天下。"
诚如所言;儒家三纲五常等标杆准则,如小德川流,喻为儒(小德)之引导。
而叫化把大德敦化喻为无为,因道德经有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 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 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 之而有以为也。
所以大德敦化,上德无为,是为仁。 |
|
|
|
|
|
|
|
发表于 24-4-2012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陈颍霄
庄子一书,叫化不熟。不过看过似乎动物也有会说话的寓意,对吗?
老子庄子,时代相同??
孔子拜老子,同时代。
孟子是隔孔子几代后了,对吗?
而在wikipedia,庄子与孟子约同代;
莊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1] ,名周,生卒年失 考,約與孟子同時。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 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 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 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 莊”也。
老子有弟子及死迹?可传文章祥文? |
|
|
|
|
|
|
|
发表于 24-4-2012 10: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hamitaichi
显然呀!!法治,法治,法治公正,惩罚有别。
应以,
或曰:「以德報怨,何 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 直報怨,以德報德。」
及,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 怨报怨,则民有所惩。
为准则…。
而,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 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以德报怨,是心宽仁修者能吧… |
|
|
|
|
|
|
|
发表于 28-4-2012 08: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颍霄 于 28-4-2012 08:03 PM 编辑
回复 22# 洪七公
这是个可著书论说的问题,在此只能根据上几楼提及的约略说明。儒家之德列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道德规范以供教化或敦化群众,故敦化乃属“明知不可而为”之有为层次,与道家无为之德有所区别。有人甚至说儒家才是真正愚民工具。
道家无为(权力下放)之玄德并无明确的道德规范,《老子》提供类如“久”(可持续)、“用”、“果”等目标为参考,其中亦有对有德者不少玄远之形容,故其承载性强,可发挥空间亦甚大。
而叫化把大德敦化喻为无为,因道德经有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 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 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 之而有以为也。
所以大德敦化,上德无为,是为仁。
如上所述,敦化乃属有为之层次,大德敦化亦属儒德之说,故不适用于道家无为之玄德。老子确认儒之有为仁义乃次于及有别于道家无为之德曰:“上德(道家玄德)无为···上仁为之···上义为之···”由于道家不鼓励标榜仁义,故上德(道家玄德)无为≠儒家之仁义。
庄子一书,叫化不熟。不过看过似乎动物也有会说话的寓意,对吗?
《庄子》之中确有许多寓言,但有名有姓的故事不会空穴来风,故亦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老子庄子,时代相同??
孔子拜老子,同时代。
孟子是隔孔子几代后了,对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老子(老聃)生日不详,但不会晚于孔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庄子和孟子肯定是在老子和孔子之后。
历史多是后人记录前人的事迹,庄子记录老子事迹并不等于他们同年同代。
《庄子·养生主》:
“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弔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弔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
|
|
|
|
|
|
|
发表于 28-4-2012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洪七公
这是个可著书论说的问题,在此只能根据上几楼提及的约略说明。儒家之德列明三纲五常、三从 ...
陈颍霄 发表于 28-4-2012 08:01 PM ![](http://cforum.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了解你的意思。希望叫化并非强词。
1.不同频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确实是整句。您意为整句为儒家法,敦化为有形式教导法,对吗?
叫化本意为借喻比物,一句分二段。小德为儒法,川流为规范的引导如三纲五常五伦等的。而大德为道家,敦化是淳化,有"清风协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请看 http://www.chazidian.com/r_ci_2a9606cc05f4836584f5a21b0e790c98/
应该是叫化胡涂强词了,以为大德敦化可喻如为太阳德照,无私遍照似的。
所以是不同频道,叫化强词了。 |
|
|
|
|
|
|
|
发表于 28-4-2012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洪七公
《中庸》作者之所以写出“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实以尊师之德 ...
陈颍霄 发表于 21-4-2012 05:20 PM ![](http://cforum.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续1.儒家确实愚民,如果前提自身是达到上德明理人,又或前提自身是重益之人。
儒在当时,君不君,臣不臣,五伦不分等,有喻为夷蠻似的。这样讲对吗?
所以孔儒当时才规范教引。实,孔与老子意境,矩差不多相当接近的。。。 |
|
|
|
|
|
|
|
发表于 28-4-2012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洪七公
这是个可著书论说的问题,在此只能根据上几楼提及的约略说明。儒家之德列明三纲五常、三从 ...
陈颍霄 发表于 28-4-2012 08:01 PM ![](http://cforum.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续1,阁下或者例了儒家之德。
但,您的"道家无为……亦甚大"只讲出道德经之玄微妙"理" ,并非其"德"。
毕竟德,必须发挥其自身德性,才会有其德。
所以你只指出道家之理,而非其德。 |
|
|
|
|
|
|
|
发表于 28-4-2012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与2约同。
3.叫化讲出寓言,在於是庄子是借用无有事实之理喻意他理。
如有用或无用树不会讲话,但他是借喻比物的方式。所以<庄子>的人物解理,要注意当心冯空了。 |
|
|
|
|
|
|
|
发表于 28-4-2012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28-4-2012 10:13 PM 编辑
4与5,
唔。。。
孔后,论中大孟等经,都是一贯的。有时间人物相传,如笔记口传由曾子子思子思子孟子等,又有宫室孔教记录等。是一贯,从上而来的。。。
而庄子与老子,应隔有250~300多年,先有道德经,而后有<庄子>。
中间隔离空白太远了,老子只有道德经可考察。是否真有弟子或仙游还是个"?"
所以庄子,如何记录种种包括老子一事呢?是,非从上而来,非一贯啊!除非冯空借喻比物。。。 |
|
|
|
|
|
|
|
发表于 28-4-2012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神气超版曾答复叫化,<庄子>一书,人物喻理解说或有真有假,叫化个人是比较接受的。。。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5-2012 0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陈颍霄
哦. 你和洪七公的儒學道學太厲害了, 超出我可以理解的範圍. 我搭不上邊, 你們討論.
. |
|
|
|
|
|
|
|
发表于 3-5-2012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到他人不理解,团团转,就叫[深]。。。。。呵呵呵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颍霄 于 6-5-2012 02:54 PM 编辑
回复 30# 洪七公
呵呵,当时人作此段文歌颂孔子,而后人若引用,那是妄想盜版了。。。
已有言明非己文者,不存在盗版问题。
不同频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确实是整句。您意为整句为儒家法,敦化为有形式教导法,对吗?
对道家而言儒家大德敦化乃伤害本性之有为教化。
叫化本意为借喻比物,一句分二段。小德为儒法,川流为规范的引导如三纲五常五伦等的。而大德为道家,敦化是淳化,有"清风协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
即为有为之教化,又何堪谓之“通于自然”。虽说魏晋玄学曾试图融合儒道,儒家仁义之说是否属于自然仍为一大争议。
儒家确实愚民,如果前提自身是达到上德明理人,又或前提自身是重益之人。
儒在当时,君不君,臣不臣,五伦不分等,有喻为夷蠻似的。这样讲对吗?
所以孔儒当时才规范教引。实,孔与老子意境,矩差不多相当接近的。。。
原始儒家确有礼崩乐坏之说,故其视教化天下为己任。老子则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虽说双方皆欲达致“治”之目标,但意境却有明显不同之处。
续1,阁下或者例了儒家之德。
但,您的"道家无为……亦甚大"只讲出道德经之玄微妙"理" ,并非其"德"。
毕竟德,必须发挥其自身德性,才会有其德。
所以你只指出道家之理,而非其德。
“理”可为“德”之内容,儒家天理即一例,天理良知即儒家所信心中天生之德。但道家之德乃不标榜仁义等教化之玄德,故其理亦为玄理。
叫化讲出寓言,在於是庄子是借用无有事实之理喻意他理。
如有用或无用树不会讲话,但他是借喻比物的方式。所以<庄子>的人物解理,要注意当心冯空了。
是否寓言得视《庄子》中行文而定,那些有名有姓的故事都有一定的可信度。你不是也相信孔子曾拜见老子吗?那是源自《庄子》的故事!为何你却不能接受其中老子有徒弟之说呢?
孔后,论中大孟等经,都是一贯的。有时间人物相传,如笔记口传由曾子子思子思子孟子等,又有宫室孔教记录等。是一贯,从上而来的。。。
而庄子与老子,应隔有250~300多年,先有道德经,而后有<庄子>。
中间隔离空白太远了,老子只有道德经可考察。是否真有弟子或仙游还是个"?"
所以庄子,如何记录种种包括老子一事呢?是,非从上而来,非一贯啊!除非冯空借喻比物。。。
读过《庄子》原文者多为其知识之磅礴恢宏而叹服,故其必有所师承或典籍依据,而当时之典籍依据经历秦朝焚书坑儒浩劫之后已与今日有所不同。
至于年代隔空的问题,现今研究春秋战国之历史学者不都是隔离逾两千年之历史时空在作学问吗?其研究早没有你所谓的一贯性,为何我们能接受其著作之可信度呢? |
|
|
|
|
|
|
|
发表于 6-5-2012 0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hamitaichi
你太客气了,大家都在学习、切磋。 |
|
|
|
|
|
|
|
发表于 7-5-2012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洪七公
已有言明非己文者,不存在盗版问题。
对道家而言儒家大德敦化乃伤害本性之有为教化。
...
陈颍霄 发表于 6-5-2012 12:39 PM ![](http://cforum.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与君一席话,叫化翻查后也受益良多。
大致,了解您所说。
叫化大致看了[庄子]里的外篇●天运 第14,孔子拜见老子的对话。一些疑点,是关於时间上前后的不符;
1.老子"…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34),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35),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
>照理,时间上,"儒墨皆起"的墨家应该是在孔子死后的事情。所以当时,不可能老子会与孔子谈到墨家的存在,或墨家[当时]并不可能已经成名或与儒家齐名。
2.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这"六经"两字,出自[当时]孔子口中是不成立的。因为儒家的四书五经(六经)是孔子死后,后人才举荐成立的。
看看,http://wapbaike.baidu.com/view/110096.htm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 中”。所谓“六经”,指《诗》、《书》、 《礼》、《乐》、《易》、《春秋》。这些 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 期,庄子转述孔子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 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
|
|
|
|
|
|
|
发表于 7-5-2012 1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洪七公
已有言明非己文者,不存在盗版问题。
对道家而言儒家大德敦化乃伤害本性之有为教化。
...
陈颍霄 发表于 6-5-2012 12:39 PM ![](http://cforum.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 已有言明非己文者,不存在盗版问题。"
借用一些先贤被歌颂的句子来歌颂后人,是有点不智的,"盗了对某先贤专有的歌颂版词",这样也不凸出歌颂当事人的专有性质或贡献。
如"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若后人借用为"天不生某某,万古如长夜" ,这是不智不敬先贤,也冒犯先贤被歌颂的专有版。
如,张学友当时被呼唤为歌神,但他很敬辈的指出歌神实是许冠杰。 |
|
|
|
|
|
|
|
发表于 13-5-2012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颍霄 于 14-5-2012 03:12 PM 编辑
回复 35# 洪七公
叫化大致看了[庄子]里的外篇●天运 第14,孔子拜见老子的对话。一些疑点,是关於时间上前后的不符;
1.老子"…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34),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35),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
>照理,时间上,"儒墨皆起"的墨家应该是在孔子死后的事情。所以当时,不可能老子会与孔子谈到墨家的存在,或墨家[当时]并不可能已经成名或与儒家齐名。
2.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这"六经"两字,出自[当时]孔子口中是不成立的。因为儒家的四书五经(六经)是孔子死后,后人才举荐成立的。
看看,http://wapbaike.baidu.com/view/110096.htm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 中”。所谓“六经”,指《诗》、《书》、 《礼》、《乐》、《易》、《春秋》。这些 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 期,庄子转述孔子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 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1.有关墨家创始人墨翟之记载多曰其生卒年不详,近代学者胡怀琛甚至认为“墨翟”非名非姓,而是“貊狄”或“蛮狄”之转音,借指一不知姓名之外国人,故其是否生于孔老之后乃可争议之课题。
2.六经确为孔子所研治精选以供其弟子研习之经典,孔子称之为六经并非不可能。
严言之,《庄子》乃一文哲书而非历史书,故研读时应着重其精义,尚达“得意忘言”之境。 |
|
|
|
|
|
|
|
发表于 13-5-2012 03: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 洪七公
" 已有言明非己文者,不存在盗版问题。"
借用一些先贤被歌颂的句子来歌颂后人,是有点不智的,"盗了对某先贤专有的歌颂版词",这样也不凸出歌颂当事人的专有性质或贡献。
如"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若后人借用为"天不生某某,万古如长夜" ,这是不智不敬先贤,也冒犯先贤被歌颂的专有版。
如,张学友当时被呼唤为歌神,但他很敬辈的指出歌神实是许冠杰。
我引用该文意不在歌颂人,而在批判其内容太过,有违中庸之道。 |
|
|
|
|
|
|
|
发表于 13-5-2012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13-5-2012 09:29 PM 编辑
回复 洪七公
1.有关墨家创始人墨翟之记载多曰其生卒年不详,近代学者胡怀琛甚至认为“墨翟”非名非姓 ...
陈颍霄 发表于 13-5-2012 03:14 PM ![](http://cforum.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与阁下所谈,让叫化又了解一些东西,肯定证实了—些东西。谢了。 |
|
|
|
|
|
|
|
发表于 15-5-2012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