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表于 7-2-2012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南传也流行如来藏思想。 
 阿迦索:
 
 我们最初的心意状态是纯洁的:平静、光明和清洁的。但是当它被烦恼所污染,它撤入了心意的硬壳中。”阿迦索《正道足迹》中说:“心意的本质,从其初始,就一直是光明和清净的。但是因为主观的偏见渗入并遮蔽了它,心意的光明就暂时暗淡下来了,也使得世间随之黑暗了。阿姜查:
 关于这颗心,……它本来是清净的,它的本身也已经宁静。……心不平静是因为它追随种种的情绪;真正的心什么也不是,它只是“自然”的一面。它会变得平静或烦乱,都是因为受到情绪的欺骗。没有受过训练的心是愚痴的,法尘欺骗它陷于快乐、痛苦、高兴和悲伤之中。可是,心的本性都没有这些东西。
 谈到「真心」,可以用另一个方法来帮助了解。我们为了学习而设名言,但事实上,本质并未因而改变,它还是它。例如,坐在楼下这石头地板上,地板是基础——它并未移动或去任何地方。上面的楼房是在这基础之上生起的。楼房就如心中所见的一切事物——色、受、想、行,它们不如我们想像得一样存在,它们只是世俗的心。它们生起后就灭去,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
http://cforum6.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2629928
 | 
 |  |  |  |
 
|  |  |  
|  |  | 
 |  | 
 
 发表于 8-2-2012 09: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  | 
 
 发表于 8-2-2012 10: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罪过罪过 .gif) | 
 |  |  |  |
 
|  |  |  
|  |  | 
 |  | 
 
 发表于 8-2-2012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佛陀说苦,集,灭,道四圣谛,而本来清净什么都不是的佛性是灭圣谛。何以对灭谛大作文章,而不谈苦谛,集谛和道谛呢?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1-2-2012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对心来说,根本就没有对或者错,一样我们认为对的东西,在不同的时代做,不同的地方做,却可以是对的。希特勒那时侯,还有几百万人支持他那么做,当时那里的人,还有他自己,都认为他做的是对的。但是经过文化的改变,我们现在把他做的当做是错的。
 对错只在于文化赋予的判断,对心来说,他是不生不灭的,他根本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对心来说,不会有对错之分。...
 凌云 发表于 7-2-2012 10:29 AM
 
 如果把“对错”的认知看成属于文化赋予的判断,那么,“轮回和解脱”岂不也是属于文化赋予的判断?
 
 到时候,修不修行也岂不是一样?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1-2-2012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如果把“对错”的认知看成属于文化赋予的判断,那么,“轮回和解脱”岂不也是属于文化赋予的判断?
 ...
 wusen 发表于 11-2-2012 12:00 PM
 
 
 对心来说,轮回根本不是痛苦的事,只是体验。所谓修行,就是学会听心的声音,如果你永远都是听从心的意愿,了解心的智慧,你就开悟了。但是听从心的意愿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也许我们几世人都做不到。心的意愿就是所谓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最纯粹的爱。大家无时无刻都在修行,因为人不得不修行,即使你在做负面的事(这里不说坏,因为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却有负面和正面的差别,后面再说),也是修行,只是修行的程度低而已,等到心了解到负面的事不是他的本性的时候,他才会体验到爱才是他的本性,他会更快乐,而去追求更高的体验,所以看一个人的乐趣是什么,就知道这个人的进化程度到哪里了。心需要轮回啊,因为如果没有到这个二元性的世界,他无从体验爱是什么,直到他的程度越来越高了,他会到其他轮回比较少,或者不需要轮回的地方学习,直到最后回归本性,不需要轮回为止。
 
 在这个二元性世界,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却有正负阴阳之分。所谓正面,就是爱,融合,统一,积极等,负面就是恐惧,分离,分化,消极等等。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1-2-2012 05: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对心来说,轮回根本不是痛苦的事,只是体验。所谓修行,就是学会听心的声音,如果你永远都是听从心的意愿,了解心的智慧,你就开悟了。但是听从心的意愿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也许我们几世人都做不到。心的意愿就是所谓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最纯粹的爱。大家无时无刻都在修行,因为人不得不修行,即使你在做负面的事(这里不说坏,因为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却有负面和正面的差别,后面再说),也是修行,只是修行的程度低而已,等到心了解到负面的事不是他的本性的时候,他才会体验到爱才是他的本性,他会更快乐,而去追求更高的体验,所以看一个人的乐趣是什么,就知道这个人的进化程度到哪里了。心需要轮回啊,因为如果没有到这个二元性的世界,他无从体验爱是什么,直到他的程度越来越高了,他会到其他轮回比较少,或者不需要轮回的地方学习,直到最后回归本性,不需要轮回为止。
 在这个二元性世界,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却有正负阴阳之分。所谓正面,就是爱,融合,统一,积极等,负面就是恐惧,分离,分化,消极等等。...
 凌云 发表于 11-2-2012 12:34 PM
 
 当做坏事的时候,或者用你的文字说成“当做负面的事情”,这时候,不会有惭愧的意思,一旦完成了这些事情,心里才会惭愧,或者说这些不是他的本性所喜欢的事情。
 当他不断惭愧,自责了许久,渐渐地,他又回复平复的心情。
 
 时间久了,他的坏习惯又重犯了,再次地干那些让自己惭愧的事情,这种情形,没完没了。
 所以,我们又如何能够看见“体验到爱才是他的本性”呢?
 
 每一个负面行动的开始,都是有“相应的爱”,比如,他爱金钱女色,所以他随顺这种“爱”而追求金钱和女色。之后,他惭愧了,他发现他的本性是另一种“爱”,为了爱这个本性,他随顺这这种“爱”而去追求另一种爱。
 如此,我们如何知道这个本性的爱,是否就是最终的目标呢?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2-2-2012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当做坏事的时候,或者用你的文字说成“当做负面的事情”,这时候,不会有惭愧的意思,一旦完成了这些事 ...wusen 发表于 11-2-2012 05:06 PM
 
 
 你必须把他分层来看,心不会忘记任何你做过的事,想过的,或者说过的。当你死了以后,这些记忆才会归还给你,你会发现这一世做得如何如何,然后你可以选择再回到人世的时候,下一世的计划是怎么样的,因果循环地让自己体验被害的感觉。然后当你投胎了,你又会忘了所有的事了。这个定制的神性是在非常深层的意识里面。如果这个人相信地狱,很可能就会让自己在地狱里面受苦,但是这个地狱,和这个人间一样,是一个心造的幻象。
 
 你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时间久了,他的坏习惯又重犯了,再次地干那些让自己惭愧的事情,这种情形,没完没了。
 所以,我们又如何能够看见“体验到爱才是他的本性”呢?
 
 这些因果会让你体验被害的感觉,这些所有的记忆都会在心(灵魂)里面,当下一次你遇到这样情况的时候,你的感觉会不一样,会比较不想做,然后这个时候又是考验你的时候了,如果又做错了,只好再让自己体验果报,直到你学会为止。爱永远就是答案。
 
 你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每一个负面行动的开始,都是有“相应的爱”,比如,他爱金钱女色,所以他随顺这种“爱”而追求金钱和女色。之后,他惭愧了,他发现他的本性是另一种“爱”,为了爱这个本性,他随顺这这种“爱”而去追求另一种爱。
 如此,我们如何知道这个本性的爱,是否就是最终的目标呢?
 
 我们离最终目标还很远很远呢,大概多一万世我们都不会达到,我们要做的,就是做自己心里爱做的,会让你快乐的事。可能你会问,如果这个事是坏事呢?首先对心来说没有对错好坏,只有体验,当人的觉醒程度越高,他了解到的宇宙法则越多,他的乐趣会是越大的大爱,会是更趋向于心灵的享受,而不再是身体的享受了。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2-2012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你必须把他分层来看,心不会忘记任何你做过的事,想过的,或者说过的。当你死了以后,这些记忆才 ...凌云 发表于 12-2-2012 12:31 AM
 
 以下是当世界转变(也就是一劫的发生)之后,所有的有情会如何变动。
 当然,全部都回投胎。
 但是,他们在光音天的时候,并不能记忆前世的事情,一切从头开始。。。。
 【南传长部】起世因本经 Agga~n~nasutta.m
 
 
 如是我闻。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国清信林园之鹿母讲堂。时,婆悉吒与婆罗堕,欲修比丘行而入比丘之群。时至黄昏,世尊由静思起而出。。。。 十
 
 婆悉吒!或经过相当长久时期之后,此世界有转起。此世界转起之时,大部份之有情生于光音天,而彼等住于彼处,于意所成,以喜为食,自放光明,飞于虚空,保其光辉,长久时期之间,维续如是之状态。婆悉吒!又经过相当长久之时期后,此世界有转起。此世界转回之时,大部份之有情,舍弃光音天之生存,复归于此世。而彼等于意所成,以言为食,自放光明,飞于虚空,保其光辉,长久时期之间,维续(如是之状态)。
 
 十一
 
 然,婆悉吒!其时,万物皆成为水,黑暗而不见物,日月不现,星宿不显,昼夜不分,日月之黑分,白分不分明,无年之季节,无男女之别,万物唯是万物而已。于彼等万物,或经过相当长时期后,甘美之地味,周偏于水中。犹如煮沸之牛乳粥,将冷于表面生泡,而现出大地。彼地色具、香具、味具也。恰如有完全之醍醐,或如呈现纯粹乳酥之色,又如混入蜂蜜之味。
 
 十二
 
 婆悉吒!其时,或有贪欲性质者,言:“呜呼!此是如何之物?”以指尝甘美之地味。再三以指尝甘美之地味,转而被甘美所诱,于身渗出欲望,婆悉吒!其他者等亦仿彼,以指尝试甘美之地味,再三尝试甘美之地味,转而被甘美所诱,于身渗出欲望,婆悉吒!其时,彼者等,以手掬甘美之地味,始恣意食之。婆悉吒!
 尔来,彼等由手掬甘美之地味,始恣意食之,彼等自放光明渐渐转薄,由自放光明渐转薄而日月显现,由日月之显现而星宿亦显现,由星宿之显现而知昼夜之区别,由知昼夜之区别而知日月之黑白,由知日月之黑分白分,则年及季节显现。婆悉吒!如是,如此世间再转回。
 
 十三
 
 然,婆悉吒!彼等食甘美之地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婆悉吒!由彼等食甘美之地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可见彼等之身渐益坚固而起容貌之变化。或者容貌为美,或者为丑;美者欺侮丑者,思惟:“我等比彼等美,彼等比我等丑。”而且彼等恃凭自己之美而生憍慢,如是,消失甘美之地味。由甘美地味之消失,彼等集合,集合已,恸哭而言:“呜呼!美味……呜呼!美味……”。今日,当众人获得甘美之味,曰:“呜呼!美味……呜呼……美味……”。众人只是重复过去之辞句而不知其本义矣。
 
 十四
 
 婆悉吒!其时,彼等消失之时,甘美之地,出现地饼2。此恰如菌之发生。彼地饼具色、具香、具味。其色实如完全之醍醐,或纯粹之乳酥;其味又实如混蜂蜜;婆悉吒!其时,彼等开始食地饼。而且彼等食此,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婆悉吒!由彼等食地饼,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彼等之身渐益坚固而现起容貌之变化,或者容貌美,或者容貌丑。美者欺侮丑者,思惟:“我等比彼等美,彼等比我等丑。”而且恃凭自已之美而生憍慢,如是,地饼消失。由地饼之消失而蔓草出现。此恰如竹之出现,具色,具香,具味……乃至……如混蜂蜜。
 
 十五
 
 婆悉吒!其时,众人开始食蔓草;而且彼食此……乃至……众人只是重复过去之辞句而不知其本义矣。
 
 十六
 
 婆悉吒!其时,彼蔓草消失之时,此等之人,不耕作而熟米出现;此无糠、无壳、有佳香、肌身细。晚上,以此为晚食,持回家者,至早上再生长而熟如旧,早上以此为早餐,持回家者,至晚上再生长而熟如旧,不见有切痕。婆悉吒!以其时,此等之人,不耕作而食熟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婆悉吒!此等之人,由不耕作而食熟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彼等有情之身体,渐益坚固,容貌之变化甚显着,女子现女子之相,男子现男子之相。而且女子实积极地思慕男子,男子亦同思慕女子。各各互相思慕而生欲情,恋慕而身焦,遂由恋慕而行交会。婆悉吒!其时,其他人见彼行交会,或者投泥,或者提灰,或者投牛粪而言:“灭矣!污秽者!灭矣!污秽者!众人何可对他人作如是事?”正如今日,当某些地方尚有追放新娘,或投泥、投灰、投牛粪。众人只是顺从过去之惯例而不知其本义矣。
 
 十七
 
 婆悉吒!于其时认为不道德者,今认为是道德;婆悉吒!其时,行交会之人,于一月或二月之间,不许准入村镇。婆悉吒!其时,彼等人,因其不道德而招致激烈非难,彼众人为隐蔽其不道德而入小屋。婆悉吒!由此,或怠惰之性质者,如是思惟:“呜呼……何故自劳苦,晚上为晚餐,早上为早餐而持来米谷耶?晚餐及早餐份之米,一次运来者如何?”婆悉吒!于此处,彼等将早晚餐之米,充分地一次持运。其时,其他者近至彼前,近至已,如是言彼等曰:“来,友!往收集米。”
 “友!不必了。我已一次运来了早晚餐之米了。”婆悉吒!于此处,彼等仿彼者之例而一次搬运二日份之米,曰:“确实如是为妙。”婆悉吒!其时,其他之人来此人之处,来已而言:“来!友:往收集米,”“友!不必了,我已将二日份之米一次搬来。”婆悉吒!于此处,彼等仿彼之例,一次将四日份之米搬来,曰:“确实如是为妙。”……乃至……一次将八日份之米搬来,曰:“确实如是为妙。”然,婆悉吒!其时,此等之人开始食蓄积之米。如是成为糠包混淆米,壳包混淆米,收获之后,不再生,可看到破碎口,米之株割而成束也。
 
 待续。。。。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2-2012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十八 
 婆悉吒!其时,彼等之人集合,集合而后恸哭,曰:“呜呼!恶法于众人之间出现,诸友!不管如何,我等于过去,是意所成,以喜为食,自放光明,飞行虚空,此状态长久之间继续不失光辉。或经过相当长时之后,此对于我等,甘美之地味,周偏水中;具色、具香、具味。我等以手掬甘美之地味而开始食此。由手掬甘美之地味而开始食此,我等则消失自已之光;由消失自己之光而日月出现,由日月之出现而星宿出现;由星宿之出现而显昼夜;由显昼夜之分而现月、半月;由现月、半月而现年及季节之分。食甘美之地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于我等恶不善法出现,则甘美之地味消失。由甘美之地味消失而地饼出现,具色、具香、具味也、我等开始食地饼;我等食此,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于我等恶不善法出现而地饼消失。地饼消失而蔓草出现,具色、具香、具味也。于我等开始食蔓草。我等食此,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于我等恶不善法出现时,蔓草消失。由蔓草之消失而不耕作之熟米出现,无糠、无壳、纯粹而有佳香,肌身滑,晚上以此为晚餐,持回家者,至早上再生长而熟。早上以此为早餐,持回家者,至晚上再生而熟,不见有切痕。我等食不耕作之熟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于我等恶不善法出现,糠包滑米,壳包滑米,株割之后,不再生长,切痕出现,米之株割成束。今我等欲分稻田,欲造界限。”
 婆悉吒!其时,其有情分割稻田,造作界限。
 
 十九
 
 婆悉吒!其时,或贪欲性质者,守自己之领域,更夺他人之领域而享受之。人人捉捕彼,捉捕已,如是曰:“呜呼!汝身行恶事,为何守自己之领域,更夺他人之领域而享受。然,汝不应再作如是事。”婆悉吒!彼人答言:“唯然!”婆悉吒!彼再度……乃至……彼二度守自己之领域,更夺他人之领域而享受。人人捉捕彼,捉捕后……乃至……或者以手打、或者以土块打、或者以杖打之。婆悉吒!如是开始,窃盗显现,非难显现,妄语显现,刑罚亦显现矣。
 
 二十
 
 婆悉吒!然,此等之人集合,集合已,恸哭曰:“呜呼!恶法将出现于众人之间;不管如何,窃盗将出现,非难将出现,妄语将出现,刑罚将出现也。于今,我等或选任一人,其人对于我等,该怒之时则怒,该非难之时则非难,该驱逐之时则驱逐。我等又对其人供与一定之米粮。”
 婆悉吒!其时,此等之人于众多之人中,更美丽,容貌更优秀,更和蔼,至更有人气者之处,言彼人曰:“然,汝于该怒者则怒,该非难者则非难,该驱逐者则驱逐。我等可以米分期供给汝。”婆悉吒!彼人答应彼等:“宜然”,便于该怒时则怒,于该非难时则非难,该驱逐时则驱逐。彼等便以米分期供给彼。
 
 二一
 
 婆悉吒!摩诃三摩多是“依全民选出者”之意;于是“摩诃三摩多”则被称作第一之惯用语;婆悉吒!刹帝利是“农场主”意;于是刹帝利则被称作第二之惯用语;婆悉吒!王是“依法令他人喜悦”之意:于是“王”则被称作第三之惯用语;婆悉吒!如是,此刹帝利是依往昔初生之辞句而应用其名,此实由彼等之人而生起,非依其他者也。于彼相应之类,而非不相应;彼依法而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于此世、于他世,法是人类最胜者也。
 
 二二
 
 婆悉吒!彼等之人,有某些人如次思惟:“实是恶汉将出现于众人之间。窃盗将出现,非难将出现,妄语将出现,刑罚将出现,驱逐将出现也。然,我等应除掉恶不善法。”而彼等除掉恶不善法;婆罗门是“除掉恶不善法”之意。于是“婆罗门”则被称作第一之惯用语;彼等住于森林,作木叶之家,于木叶之家而思念:于彼燃烧之炭火消失、烟绝,杵被舍弃;晚上为晚餐,早上为早餐,往市、村、镇求食物;彼等获得食物之时,再回归阿兰若处木叶之家,以拟作静虑。人人见此,曰:“此等之人,住阿兰若处,作木叶之家,于木叶之家静思。彼等燃火消失、烟绝,杵亦被舍弃。晚上为晚餐,早上为早餐,往市、村、镇求食物。彼等获得食物,再回归阿兰若处木叶之小屋拟作静虑。”静思者是“静虑”之意。婆悉吒!于是“静虑者”则被称作第二之惯用语。
 
 二三
 
 然,婆悉吒!此等人中之某些人,不能于阿兰若处木叶之小屋继续静思而移居村、镇之郊外作圣典。人人见此,曰:“彼等之人,不堪于阿兰若处木叶小屋作静思而下来村、镇之郊外作圣典,彼等不静思”。婆悉吒!学习者是“彼等不静思”之意;于是,“学习者”则被称作第三之惯用语。婆悉吒!如是尔来,婆罗门是依往昔初生之辞句而应用之名。此实由彼等之人而生起,非依其他者也。于彼等相应之类,而非不相应也;彼依法而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于此世、于他世,法是人类最胜者也。
 
 二四
 
 然,婆悉吒!彼等人之中,有某些人,行结婚之生活,从事种种之商业,吠舍是“行结婚生活,从事种种事业者口之意,由此,吠舍成为惯用语;婆悉吒!吠舍是依往昔初生之辞句而应用之名;此实由此等之人而生起,非依其他者也;于彼等相应之类而非不相应也;彼依法而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于此世,于他世,法是人类最胜者也。
 
 二五
 
 婆悉吒!彼等人中之残余者,皆为狩猎者;婆悉吒!首陀罗是“以狩猎为业,又以杂事为业”之意;由此,首陀罗成为惯用语;婆悉吒!首陀罗是……乃至……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于此世,于他世,法是人类最胜者也。
 
 二六
 
 今,婆悉吒!某时,有些一刹帝利轻蔑自己之法,由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言:“我是出家者”。有一些婆罗门,轻蔑自己之法,由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言:
 “我是出家者”。有一些吠舍亦轻蔑自己之法,由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言:“我是出家者”。有一些首陀罗轻蔑自己之法,由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言:“我是出家者”。婆悉吒!由此等四种姓,出现出家沙门之团体,其名实由彼等而起,非由其他;于彼等相应而非不相应者;依法而不依非法故;婆悉吒!不管如何,法于此世,于他世,法是人类最胜者也。
 
 二七
 
 婆悉吒!有刹帝利于身口意行恶行,有邪见、邪见解,采取此行为之结果,身体坏灭命终后,再生于恶生、恶趣、险难处、地狱。有婆罗门……乃至……有吠舍……乃至……有首陀罗……乃至……命终之后,再生于恶生、恶趣、险难处、地狱。
 
 二八
 
 复次,婆悉吒!有刹帝利,于身口意行正行,有正见、正见解,采取此行为之结果,身体坏灭命终后,再生于善趣、天界。有婆罗门……乃至……有吠舍……乃至……有首陀罗……乃至……命终之后,再生于善趣、天界。
 
 二九
 
 婆悉吒!有刹帝利于身口意行善恶二行,有混合之见,混合之见解,采取此行为之结果,身体坏灭,命终之后,受乐、苦两受。有婆罗门……乃至……有吠舍……乃至……有首陀罗……乃至……命终之后,受乐、苦两受。
 
 三十
 
 又,婆悉吒!刹帝利之某者,防护身口意,修七觉支,于现世成就涅盘。有婆罗门……乃至……有吠舍……乃至……有首陀罗……乃至……于现世成就涅盘。
 
 三一
 
 婆悉吒!不管如何,此等四姓之任何人,为比丘、成为阿罗汉,灭尽诸漏者,应作已作,舍负重担,得无再生之位者,灭尽有缚者,有完全智者,为解脱者,此人,于此等之中,称为最上者。依法而不依非法故。不管如何,婆悉吒!法于此世、于他世,法是人类最胜者也。
 
 三二
 
 婆悉吒!次句之偈乃由常童子梵天所说:
 以重家系等人中
 刹帝利族为最胜
 明行完全具足者
 于人天为第一人
 婆悉吒!然,此句,由彼常童子梵天所善歌唱,非恶歌,是善告而非恶告,是有甚深之利益而非无利益,我爱诵之,婆悉吒!我亦歌之:
 以重家系等人中
 刹帝利族为最胜
 明行完全具足者
 于人天为第一人
 世尊如是说已,婆悉吒与婆罗堕,心欢喜、踊跃世尊之所说。
 
 注:
 1 .对于经题之agganna,于巴利圣典出版协会之巴英辞典,分解为agga+nna于志鲁达斯之辞典,把agganna分解为agra+jna,同样由此而想,虽为recognised as primitivephmeval,jna非受伤之意。勿论,agganna是aggam+ja||aggan+ja依于类化作用,成为agaanna为“最初生”之形容词?或该译为“原人”。或想更妥当者于大事(Mahavastu I.P1.340)有类同agrinya语。例如anya anna,bhan yabhanna,agrinya等于aganna该是不会错吧!
 2 .地饼(pappataka)或言“地膏”。牛乳与米混煮而作如圆子之食物,巴利圣典协会之巴英辞  典为“芽”“瘤”树节上之芽”等,但不采用此。
 3 .此上原本缺vusitava“梵行己立”一句。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2-2012 1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29# wusen 
 
 是的,光音天不是心的程度,只是比较高层次的灵,空间。心的程度没有任何事物,只是能量,组成任何密度空间的一切的材料。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2-2012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2-2012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wusen 
 
 是的,光音天不是心的程度,只是比较高层次的灵,空间。心的程度没有任何事物,只是能量,组成任何密度空间的一切的材料。
 凌云 发表于 13-2-2012 12:19 PM
 
 能量,能组成一切的材料,
 
 如果不能组成任何东西,又不能改变任何东西,还属于能量吗?
 
 那么,能量能否独自存在?
 
 没有能量,被组成的东西是否可以独自存在?
 
 组成的东西,和组成它的能量,是否同时候存在?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2-2012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能量,能组成一切的材料,
 如果不能组成任何东西,又不能改变任何东西,还属于能量吗?
 
 那么,能 ...
 wusen 发表于 13-2-2012 04:34 PM
 
 
 这个能量是永恒存在的,是宇宙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的组成材料,是最纯粹的能量,这种能量的不同的振动频率形成不同的粒子,以组成物质。换句话说,它不需要改变任何东西,它只需要改变自身的振动方式和频率,物质就改变。
 
 这个能量一向来是独自存在的,而且永远是独自存在,因为没有东西不是它。
 
 不会没有这个能量,这个能量永远存在,从时间的开始,到时间的结束,都是存在(时间实际上只是一个错觉,这里是用一般的说法)。
 
 即使是空间,也是这个以这个能量为基础而存在,所有没有这个能量不存在的地方,因为它存在于每个地方,不论是有东西或是没东西。
 
 它组成的东西,和它是同时存在的。正确点来说,并没有其他东西,一切唯心造,相由心生。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2-2012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这个能量是永恒存在的,是宇宙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的组成材料,是最纯粹的能量,这种能量的不同的振动频率形成不同的粒子,以组成物质。换句话说,它不需要改变任何东西,它只需要改变自身的振动方式和频率,物质就改变。凌云 发表于 13-2-2012 09:09 PM
 別亂抄襲
 抄玄超弦理論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2-2012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別亂抄襲抄玄超弦理論hawmes 发表于 13-2-2012 09:59 PM
 
 
 不是抄,就是超弦理論。我已经说了,一个事物不论用什么名字放上去,它依然是它。从超炫理论的角度来看,就是这样。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2-2012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不是抄,就是超弦理論。我已经说了,一个事物不论用什么名字放上去,它依然是它。从超炫理论的角 ...凌云 发表于 13-2-2012 10:08 PM
 
 幹嘛拿還沒証明的理論來講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2-2012 10: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幹嘛拿還沒証明的理論來講hawmes 发表于 13-2-2012 10:11 PM
 
 
 其实你可以不信,任何人都可以不相信我讲的。科学到了一个程度,自然会发现再上就是形而上学的东西。这就是科学家为什么不能证明超弦理论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理论对科学家来说,是最可以解释的理论。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4-2-2012 10: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这个能量是永恒存在的,是宇宙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的组成材料,是最纯粹的能量,这种能量的不同的 ...凌云 发表于 13-2-2012 09:09 PM
 
 
 
 如果根据以下的经文,有一些修行者,精进修行直到心得三昧,
 就会看见所有的前世,包括无数劫以前的我们,是如何地生老病死。
 然而,即使给他看见所有的前世,但是当他们对这些宇宙产生了“有一个永恒的东西”,那么,他们就会随着这个理论而往生该处。
 
 
 如果我们不断认为有一个永恒的能量,或者有一个永恒的东西可以组成这个世界,那么,往这个方面努力修行,直到心得到三昧,
 我们就会看见所有的前世,包括无数劫以前的我们,是如何地生老病死。
 这时候,我们也会随着这个理论而往生在“有一个永恒的世界生活”。
 
 当我们认为有一个可以成就永恒的本性的世界,从这个方向修行,直到心得三昧,也会往生在这个“永恒的世界”生活。
 
 请看:
 【南传长部】第1经 梵网经
 。。。
 
 三十
 
 诸比丘!或有沙门、婆罗门,持常住之见,以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住。彼等沙门、婆罗门之尊者,依何、依据何为常住论,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耶?
 
 三一
 
 诸比丘!今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正忆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能想起过去种种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百生、多千生、多百千生,“生彼处,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乐,如是寿量。我从其处殁,生于他处。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乐,如是寿量。我从其处殁,而生此处。”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种种过去之存在。而彼如次言:“我及世界是常住,如无所生产之石女,如常住山顶,如直立不动之石柱。而诸有情之流转、轮回,殁去、生来,我及世界之恒存常住。所以者何?因我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正忆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能想起过去种种宿住。例如一生……乃至……多百千生等。“于彼之生、有如是名……乃至……生来此生。”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过去种种之生存。由此而知我如何及世界是常住,无所生,如常住山顶、如直立不动之石柱。而诸有情之流转、轮回,殁去、生来,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
 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张,依据此,其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我及世界是常住。”
 
 三二
 
 又第二主张。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说我及世界是常住耶?
 诸比丘!今有某沙门、婆罗门,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正忆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种种过去之存在。例如一成坏劫、二成坏、三成坏、四成坏、五成坏、十成坏等。“知生于彼处,我有如是名、……乃至……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
 诸比丘!此为其第二主张,依此、根据此,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我及世界是常往。
 
 三三
 
 又第三主张,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说我及世界是常住耶?
 诸比丘!今有某沙门、婆罗门,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正忆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过去种种之存在。例如十成坏、二十成坏、三十成坏、四十成坏等。“知生于彼处,我有如是名……乃至……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诸比丘!此为其第三主张,依此、根据此,某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我及世界是常住。
 
 三四
 
 又第四主张,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说我及世界是常住耶?
 诸比丘!今有其沙门、婆罗门,是推论家、审察家。彼以自己推论锤炼而得,并以审实寻思之理解,而如是云:“我及世界是常住,如无所生,如常住山顶,直立不动之石柱,而诸有情之流转、轮回,殁去、生来,我及世界是恒常存在。”
 诸比丘!此为其第四主张,依此、根据此,其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我及世界是常住。
 
 三五
 
 诸比丘!此即彼等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以此四种之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住。诸比丘!任何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我及世界是常住,皆根据此四种,依此等任何之一,此外即无依据。
 
 三六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来生。”如来不仅如此,如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取着,不取着故,得知内心寂静。然,诸比丘!如来如实知爱之集、灭、味着、过患及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三七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而且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诸法。此,如来自证知、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者,始为真正之赞叹。”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4-2-2012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以下的经文告诉我们,有一种修行人,不敢分别什么是对和错。 
 他认为一旦分别了对和错,就是一种贪欲,或者是一种执着。
 
 经文如下:
 【南传长部】第1经 梵网经
 。。。
 二五
 
 又有第二主张。伪乱无序之诡辩论者沙门、婆罗门,对此被询问时,依何、根据何,而言其伪乱无序之诡辩论耶?
 诸比丘,今有某沙门、婆罗门,不如实如此是善,不如实知此是不善,彼思惟:“我确实不如实如此是善、不如实如此是不善。然,我实在不如实如此是善、不如实如此是不善者。如果我答此是善、答此是不善时,我即有欲、贪、嗔、恚;当我有欲、贪、嗔、恚时,我即有取着;当我有取着时,我即有坏、恼;当我有坏、恼时,我即有障碍。”彼畏取着、嫌恶取着。对此被询问时,即不答此是善,亦不答此是不善,而言其伪乱无序之诡辩论:“我不以为然、亦不以为不然,无异想、亦非无想、亦非无无想。”
 诸比丘!此即其第二主张。某伪乱无序之诡辩论者之沙门、婆罗门,对此被询问时,依此、根据此言其伪乱无序之诡辩论。
 | 
 |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