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9-4-2005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传古时候有两个好朋友,分别姓张和姓王,在一年的中秋夜,同登临江楼赏月。姓张的朋友仰望夜空,见那北斗七星,星光闪烁,低头俯视江水,见那微波粼粼,水清似镜,当场吟出一上联:
北斗七星 水底连天十四点
姓王的朋友听了后,连连高声称赞,一时间却对不出下联来。没多久,忽见歇在临江楼上的失群孤雁腾空飞起,便触动了灵感对出:
南楼孤雁 月中带影一双飞
这上下联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巧妙而自然,可说是匠心独具之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4-2005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天,住在金山寺的僧了元和苏轼、苏轍一同出游。一到巫山,僧了元出了对:
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轼不假思索地回答:
何叶能如荷叶圆
苏轍静默站在一旁,经过一番思索,对出了:
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和僧了元一听,齐声叫好。以[水]对[山]更觉工整。而三联之中的[无]舆[巫]、[何]舆[荷]及[何]舆[河]都是音同义不同的字,极为巧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4-2005 03: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画家喜欢和好友对饮,有一年春节喝得酩酊大醉,那位朋友乘着酒兴,出了一句上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
这一句里的[贾岛],是唐朝晚期名诗人,以苦吟认真琢磨闻名,曾有[贾岛推敲]故事流传至今,上文内容用他的姓名谐音为[假倒],用来切合当时醉得东倒西斜情景。画家藉酒引发灵感,点头沉吟:
刘伶饮尽不留零
下文的[刘伶],是魏晋时代[竹林七贤]之一,以好酒著称,这里也用他的姓名谐音[留零],用来切合当时喝酒喝得点滴无余的真情实状。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4-2005 03: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解缙性情刚直,常用诗嘲讽当朝权贵,难免遭人痛恨。
一次,在宴会上,有个权臣蓄意当众讥弄解缙,就出了上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
小猴字也敢对锯(句)
解缙一听,出口就对:
一马陷足污泥内
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那个权臣听了面红耳赤,哭笑不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4-2005 03: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时候,在一次科举考试,湖南永州有个考生叫伍茗,平常学习总是粗心大意,写字是不错,可是常有疏忽。
临考的时候,他看到卷中有句:[昧昧我思之。]不觉误昧昧为妹妹,因此就答:
妹妹我思之
阅卷官看了不禁噗嗤地笑了,便挥笔在考卷上批示:
哥哥你错了
考生的错句加上考官的批语,自然形成了一幅对仗工整、内容风趣的讽刺联,读来寓意颇为玩味。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4-2005 03: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黄庭坚和苏东坡在松树下饮酒下棋,忽见一松字落入棋盘,苏东坡灵机一动,便出了一上联:
松下围棋 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也不甘示弱,未等三步棋走完,便指着河边垂钓者,吟出了下联:
柳边垂钓 柳丝常伴钓丝悬
此联看似无奇,妙在其中,上联中[松子]、[棋子]皆有子,下联的[柳丝]、[钓丝]皆为丝。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4-2005 0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有个画家叫陈道復,一次舆好友唐伯虎游花园时,唐伯虎以花园为题,出了一句:
眼前一簇园林 谁家莊子
[莊子]一语双关,一是指莊园,一是指战国时的哲学家莊子所著的<莊子>。陈道復抬起头,见到墙上有几行无名氏的题字,便对出下联:
壁上几行方字 哪个汉书
[汉书]也是双关语,一是说班固写的<汉书>,一是指汉族文字。
随后,他俩走进一座道观,道观里的道童用锅子煮茶招待他们。唐伯虎见景生情又出对:
道童锅里煎茶 不知罐主(观主)
这时有个和尚送来了一壶酒,是从墙头那边递送过来的,陈道復想了一下,便对出下联:
和尚墙头递酒 必是私沽(师姑)
这副对联均以实景实情为内容,但上下联末两字:[罐主]舆[观主]、[私沽]舆[师姑]谐音相对,实在是难得的巧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4-2005 0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末李鸿章代表清廷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时日本人曾以此上联讥笑清廷:
朝无相 边无将 尔国家玉帛相将 将来难保
当时李鸿章急中生智,竟以此下联相对,以解窘态:
天难度 地难量 我皇上宽宏度量 量亦无妨
联虽工整,[无妨]确是[无妨],大清帝国,日落西山,不久就被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4-2005 0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常德有个陈二郎,以擅作对联闻名。邻县一名富商特地驾了艘大船来向他求联。船上放了一些桐油土漆,桅杆上挂着一条布,上面写着:
船装油漆桶 油七桶 漆八桶
一天清晨,有个老人来船上卖韭菜和香菜,便问船长这幅上联的来由,船长说:[听说贵地陈二郎擅於对对,特挂出此联向他求对。]
老翁笑呵呵地说:[何必去请陈二郎,我早就对好了。]船长惊问:[对在哪里?]老翁回答:[就在我手上啊!]他有板有眼地念出:
手提葱韭把 葱九把 韭十把
船长连声叫好。待老翁离开后,船长向旁人打听这位老翁,旁人笑着说:[他呀,就是你要找的陈二郎。]船长恍然大悟,便立刻将下联写在桅杆的长布条上,扬帆归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4-2005 0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有个秀才刚好在田梗上遇到一个挑着一担重泥的农夫,两人谁也不肯让路。於是农夫提议要舆秀才对对子,秀才自恃有才,满口应允,并且表示若对不上立刻让路。
这农夫出的上联是:
一担重泥逢子路
[重泥]两字一语双关,实指农夫重担,虚指谐音[仲尼](孔子)。[子路]两字恰好也是孔门弟子名。
秀才一时不解其意,再三思索后只好红着臉下田让路。农夫不禁得意地失声大笑,这一笑点醒懵懂秀才,对出了下联:
两岸夫子笑颜回
其中[夫子]既指农夫,也指孔夫子,后两字[颜回]也正是孔门弟子名--的确对得巧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4-2005 0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前有个旅舍老板,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大娇,次女二娇,都长得十分漂亮,往往有人慕名去投宿,络绎不绝。说媒的人也特别多,但店主对女儿的婚事自有主张,不轻易应允。
一天,店主从一到十写下一首诗,宣布如果有人能从十到一对一首诗,就把女儿许配给他。这上联是:
一大娇 二小娇 三寸金莲四寸腰
五六七两胭脂粉 八九打扮十兮俏
这对诗选婿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但不断湧到的客人却都是高高興興地去,垂头丧气地离开。
一天翰林院来了七个人,看过店主的诗后绞尽脑汁,不得其解,后来其中六人都自认无才,羞愧而归。唯有一人留了下来,向店主要了纸墨,提笔写出:
十九月亮八成圆 七个翰林六人惭
五更四点三兮明 二娇随我一人还
店主看了大喜,立即允婚。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4-2005 0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次,苏东坡舆苏小妹相聚一起,苏轼想试试苏小妹在学识上是否有长进,便出题让她应对:
水仙子持碧玉簪 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不慌不忙,看看门外走来的丫环,对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繍鞋 月下引来步步娇
此联妥贴地嵌入六个曲牌名: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虞美人、红繍鞋、步步娇,用词典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4-2005 0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位丝绸店老板请才子唐伯虎写一幅生意興隆的门联。唐伯虎随手落笔写了一副对联: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老板不满意,心想:生意人就是要赚钱,若只是生意如春意,那么等春天一过,财源不就中断了?唐伯虎一眼看中了老板的心思,於是又写了一幅对联:
门前生意 好似夏夜蚊虫 群进群出
柜里铜钱 猶如冬天虱子 愈捉愈多
此联形象生动,幽默诙谐,也有几分讥笑之意,展现了唐伯虎的另一番才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4-2005 0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清初,江苏有个名叫金之俊,字豈凡的大官僚。他曾任明末朱明王朝的兵部侍郎,后来投降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最后又在清朝任大学士,一生历经三个朝代,是个见风转舵、丧失气节的小人。再加上此人对权贵人士卑躬屈膝、逆来顺受,却对老百姓穷凶极恶,更纵容子孺和仆人横行做恶,有个教书先生便写了一副对联:
从明、从顺、从清,三朝之俊杰;
纵子、纵孺、纵仆,一代豈凡人。
联中巧妙地嵌入他的名和字[之俊]、[豈凡],尖刻而高妙地鞭撻其人,确为妙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4-2005 0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幼时非常聪明,应对自如。一天父亲的朋友来访,吴敬梓侍立在旁。客人对他说:[听说你聪明颖悟,我出个对联让你对对看:
一塔七层八面
这时他父亲举手示意他快说。吴敬梓向客人说:[家父已经对出来了。]
客人诧异地说:[令尊並未说话啊!]
吴敬梓回答:[家父用手势说:
五指三长两短
这不是最贴切的下联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4-2005 0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长洲(今江苏苏州)有位文学家蒋燾,幼年即文思敏捷,闻名乡里。一年冬天,他父亲的几位好友来访,刚走进屋里,便听见豆大的雨点迎窗打来。有位好文墨的朋友借景出一上联给蒋燾对:
冻雨洒窗 东二点 西三点
这是拆字联,难度较大。蒋燾想起父亲在夏天时切瓜给客人吃的情景,很快便对出下联:
切瓜分客 上七刀 下八刀
在座的人,个个拍手称奇。它难得的地方,在於上联拆[冻洒]二字,下联拆[切分]二字,而且又相当切合各联所要表达的情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4-2005 0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胞妹苏小妹,能诗善对,才貌双全。苏家为了替小妹找个如意郎君,便以文擇婿。地方豪门公子方若虚,闻讯后赶忙登门应选,呈上许多诗文,苏小妹一看,觉得没有什么特色,便在文卷末尾批上一联:
笔底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苏轼一见小妹如此题联,担心觸怒方家豪门,惹来是非。便偷偷地在小妹的上下联尾各添一字,把对联改成:
笔底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阅后高兴万分,急急要求见小妹。苏轼知小妹生来性子倔强,担心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便急中生智,藉故阻攔:[我妹妹不願见人,因为她长相不好,臉长额凸。不信还有我兄妹相戏所做的诗为证。]一边说,一边吟道: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流不到腮边
未出房门三五步
额头先到尽堂前
方公子信以为真,起身告退,避之唯恐不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4-2005 0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末翰林学士刘爾炘,晚年居住在籣州胜地五泉山,为山中的亭、桥、馆、阁写了不少对联。
在一个炊烟縷縷,夕阳西下的黄昏,他和挚友到山间闲遊,那位挚友随手折了一根小木做拐杖,並顺口吟出上联求对:
此木为柴山山出
上联里[此木]两字组成[柴]字,两山重叠为[出],除[为]字外,其余六字,字字关连,属拆字连环对。刘爾炘看见山脚下的村莊炊烟四起,便答对:
因火成烟夕夕多
这下联里[因火]两字组成是为[烟]字,[夕夕]相叠为[多]字,除[成]字外,其余六字也同样字字关连,对仗既工整巧妙,意思又自然连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4-2005 0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道光初年有个不学无术的举人,常剽竊他人诗句,充作自己的杰作,並四处宣扬。
后来举人的行为被魏源揭露了,举人老羞成怒,决心伺机报復,有天便当众出对考魏源,上联是:
油蘸蜡烛 烛内一心 心中有火
魏源也不甘示弱,立即对出:
纸糊灯籠 籠边多眼 眼里无珠
此联的格式巧呈顶针连珠。举人借句发泄心中有火,魏源借下联嘲讽举人眼里无珠,借物喻人,语带双关,那举人一听,自知不如,扫兴而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4-2005 0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毅同志率领四君进入茅山之后,想解决药品急需。他听说茅山深处有个乾元观---隐居着一个专门採药,为人治病的神医章三仙,便前去拜访。陈毅前后曾三访乾元观,和章三仙谈得十分投机,还一人一句对成了这副对联:
三顾道观 三拜三仙山心功
四咏雄文 四仰四军事理明
此联巧在不僅重複叠用[三]、[四],其中嵌入[三仙]、[四军],而且句末[山]、[事]恰是[三]、[四]的谐音,全联文情並茂,对仗甚工。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