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姜李尊者]《从少做起——对禅定初学者的开示集》
[复制链接]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1-2011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想死亡
Thinking About Death
日期不明
每一个人都会有同样的基本经历。一开始出生,中间这段在变化,最后衰败死亡。谁也不希望死,可谁也逃不了。走到路的尽头,都是死。
死随念,有益也有害。对那些见识短的人,是有害的,因为这让他们压抑、沮丧,以至于不愿在世上做一点好事。换句话说,他们看见的,只有死的那个部分,看不见不死的部分。实际上,每个人有两个部分,会死的那部分,还有不死的那部分。比方说,色身依照天性在不停地变,直到衰败。你可以说它会死,也可以说它不死。“死”这个词适用的事实是:那个人,从他或她的朋友与亲戚当中消失了,不过组成色身的元素只是回复原来的形式而已。地回归为地,水回归为水,火回归为火,风回归为风。好比冰块时间放长了,化为原来的水。因此可以说,色身会死,也可以说它不死——它只是不能维持原来的形态。根据世间常规说法,这就称为死亡,但是智者并不把死亡当成怪异或者不寻常的事件。唯一的问题是,这个死是不是随带功德。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曾经与色身在一起的心。这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不死。它只是随着善恶为它作的安排而变。换句话说,善恶整理着心的层次,决定它去哪里重生。如果你做善事,必然去善趣。如果你做坏事,必然去恶趣。如果你培养善德达到最高层次,以至于可以放下善恶,心就不再变了,或者称为不死[deathless]。但是我们多数人不理解真相,我们倾向于忽略它,那样永远不能达到不死。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愚蠢、缺乏明辨。无明把真相对我们隐藏起来。
心的天性,极其精细。你的眼睛看不见。有人说它不存在,那就是为什么那些思考不仔细的人会说,死后便湮灭了。拿火元素作例子,心好比火元素,色身好比点燃的蜡烛。当蜡烛的蜡与芯用完后,火不得不熄灭。但是火熄灭时,不说明世上火元素不存在了。我们可以点起另一根蜡烛,因为火元素在空气中还是到处存在。我们也一样:色身衰败时,只要还有贪、嗔、痴的燃料,心会产生一个新层次的自我。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弟子,不要失慎,尽量培养功德与善巧,因为正是功德与善巧,给我们此生来生带来幸福。
sukho puññassa uccayo: 功德的积累,带来安宁。
puññam sukham jivita-sankhamhi: 功德在命终时带来安宁。
puññani para-lokasmim patittha honti paninam: 是功德决定众生的来世。
功德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作为善行果报的幸福与安宁。我们的善行有许多形式,不过简单讲有两类:
(1) 作为因的功德,也就是我们得做的善行;
(2) 作为果的功德,也就是来自我们善行的福报。
作为因的功德有三种:布施的功德[danamaya] 、守戒的功德[silamaya]、禅修的功德[bhavanamaya]。在阿毗达摩中,这三种功德又细分为十类。布施扩展为还包括了把功德回向他人的功德[pattidanamaya]与随喜他人功德的功德[pattanumodanamaya]。这三类归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与嫉妒和悭吝相克。持戒的功德扩展为还包括了对值得尊敬者表示尊敬的功德[apacayanamaya],比如对长老、对该感恩的人的尊敬;还有助人行善巧之事,分享你的力量、财富与智慧的功德[veyyavaccamaya]。这三类归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与人际之间的美德有关。禅修的功德扩展为还包括了谛听佛法的功德[dhammassavanamaya];传法的功德[dhamma-desanamaya];与正见的功德[ditth'ujukamma]:这四类归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明辨的来源。
这些功德形式,只有当它们根植于无贪、无嗔、无痴的心态之下才能产生。如巴利经中所说,alobho dana-hetu,无贪是布施的基础;adoso sila-hetu,无嗔是戒德的基础;amoho bhavana-hetu,无痴是禅定的基础。
你做的功德会给身心带来自在。无论何时,想到自己做过的善事,总会使你快乐。它是一件跟着你的尊贵宝藏,就好比你的影子始终跟着你一样。即使死时,你的功德也会跟着你,给你安排一个重生的好地方。这就称为puññabhisankhara,功德为造作之因。
人将死时,好比旅客准备出国。走之前,必须给自己作好准备,只有那样旅程才安适。比方说,他们得在银行里存钱,把泰铢兑成外币,那样可以在国外用。如果只带上泰铢,出去什么也买不成。同样地,人死时离开这个世界,他们不能把财宝与产业带到下个世界去用。反之,当他们还活在这里时,必须在佛弟子的银行里存钱,换得尊贵的宝藏,或者说内在的财富。这个意思是,他们以礼敬佛、法、僧的名义布施。那样就可以在下个世界中用那样的财富。如果他们只有假币──也就是除了恶事、不善巧事之外什么也不做,哪个舒适、幸运的地方也去不成,因为他们没有把自己带去那里的资金。他们不能回到人界,因为缺钱──也就是把自己带到人界的人的价值。因此他们得去饿鬼界,到处游荡、迷失、骚扰、附体,受各种苦。为了这个原因,慷慨布施好比在银行存款,你出国时可以用。那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得一本护照,证明你的国籍。这个意思是,你要在佛、法、僧的善德中确立自己,遵守戒律,除去言行上的那些粗糙杂染,证明你是佛弟子中的一员。
第三步,是学习外国语。换句话说,你必须修止禅观禅,除去心里中等程度与精细程度的杂染,也就是五盖,使心端正,产生三种智。
pubbenivasanussati-ñana,回忆前世的智能[宿世智]。
cutupapata-ñana,了解众生生死的智能,了解他们为什么生于高低域界,是痛是乐[死生智]。
asavakkhaya-ñana,除去心漏的智能[漏尽智]。
这三种形式的智,可以说是你行路所需的外语。你的旅途会轻松愉快、光明耀眼、一路有奇珍异宝。你会见到从不曾见过的景观,比如天界与梵天界。这就是“善逝者”的意思。即使你还在这里时,也过得好。如果想回来,你可以做到。如果你不想,可以继续修,一直到涅盘,从不得不在生死轮回里游来荡去的命运中解脱。
因此,修持布施、戒德、禅定,会得到三种宝藏──人界宝藏、天界宝藏、与涅盘宝藏,取决于你的修持能力。把这三项都修得圆满的人,称为去得好、来得好、留的好,因为他们的意、语、行,训练良好。无论去哪里,不会遭受敌意与危险,因为他们受众生──无论世人还是天神──的爱戴与尊敬。
因此我们每个人应当看看自己的处境,意识到自己每天、每分钟走在死亡的旅途上,无计可逃。因此我们应当培养这三种善巧与功德──布施、戒德、禅定,使来自善行果报的幸福与安宁从内心升起,依己所能,带领我们穿越死亡。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1-2011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岸
Coming Ashore
1959年6月28日
法能洗涤心智,使它明亮、清净、快乐。世人秉性各异,有的粗糙、有的中等、有的精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依众人心性,多方说法。换句话说,他把短话解释成长话。举例说,有时他讲布施的果报,有时讲戒德的果报,有时讲擦亮心智、即禅定的果报。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教导人们净化心智。其它一切都是详细解说。
我们每一个人,好比独坐一叶小舟,在大海里漂行,周围是狂风巨浪。有的人漂得太远,根本看不见海岸。有的人上下沈浮,时而看见海岸,时而看不见。这代表那些在重复“哺哆-哺哆”的人。有的人漂得离岸近些,看见了鱼笼、帆船、岸上的绿树。有的人在拼命朝岸边游,还不曾到达。至于佛陀,他就像一个站在岸上的人,不再有海上的危难。他经历过人们正在遭遇的险境,因此有大慈悲,想助我们脱离大海、安全靠岸。这就是为什么,他教导我们修持布施、戒德、禅定,因为这些修持,能把我们安全地拉上岸。
我们下决心修持佛法时,必须瞄准法的真正目标。不要朝其它方向偏。你必须了解哪条路是错路、险路;哪条路正确、安全。好比渡海时把舵:船长必须看着灯塔的信号。又好比开车:交警在主要十字路口以红、黄、绿灯为信号。如果红灯亮起,你不停下,继续开会出危险,必定受罚。如果绿灯亮起,你不开,也错了。这就是为什么开车时必须理解交通信号,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同样地,你在求法的航行中,必须了解佛陀的交通信号。他的红灯是禁止、不许做的事。凡是让车船穿越红灯的人,必然会遭遇危险。因此我们在这里禅定时,必须确保不去穿越杂染的红灯。
佛陀把我们的杂染比作火。一个太阳,可以使世界这样热。想象有五、六个太阳会怎样。我们每个感官周围的杂染,好比太阳的热量。Cakkhum adittam: 眼如炽火。Sotam adittam: 耳如炽火。Ghanam adittam: 鼻如炽火。Jivha aditta: 舌如炽火。Kayo aditto: 身如炽火。Mano aditto: 心如炽火。不要让这六团火烧着你。平时,围绕眼、耳、鼻、舌、身、意升起的官感之欲,就是在心里烧个不停的一团团红色大火。如果我们在禅定时,把心伸进这些欲念里,就好比把点着的火柴伸进煤油、汽油。因此,你在禅定时,不要把心伸进家庭、房子、财产、任何人、任何事里。这就是佛陀的红灯,他告诉你不要走。
另一个信号是绿灯,也就是正在讲解的佛法。绿灯亮时,是要你往前走。这里的绿灯代表你已经学过的法,和你正在修习的法。绿灯亮时,无论快慢,我们都得走。不要徘徊、挡道,否则会给警-察抓住。换句话说,当法藉我们的眼、耳、舌、鼻、身、意升起时,我们必须追求那个善德。
法是朝向善德与宁静的推拉之力。绿灯就好比内心升起的清净之法。此刻我们的心是否进入了佛陀的品质?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必须有观察力,察看内心的动态,是走向绿灯,还是走向红灯。如果方向不对,得自己转回身来。好比我们采花、洗花、插入花瓶,确保没有蠕虫毛虫在吃它们。要使心成为瓶中纯净、绽放的莲花,这才算达到了“哺哆”的品质。换个比方:心就好比池塘中开放的莲花,清凉、清新。周围是滋养的水分,清凉、芬芳。如果你坐在这个禅修大厅里,心如池中莲花,不着五盖。这也称佛陀的品质。它叫做光明之心,更简单地说,它具有内在价值。心渗满这样的价值时,它有快乐自在。
法是一种专意,给心带来喜感、充足感、自在感。它升起时,经上教我们要尽量发展、培养它。保持这个专意,达到合一境界:那就是法。内心无论有什么善德,我们要努力提升它,达到越来越高的层次。要不停地评估它,始终念着它,看心怎样进入这个善境,这就称为念住的培养。
如果你保持念住,集中在一条道上,即忆念“哺哆”,不把心送到其它道上,心会培养起越来越深的内在价值。好比在地上踏路。如果在同一条路上来回踏,路必然平整起来。杂草长不起来,路越来越深,下雨时成一条水渠,可以灌溉庄稼,让它生长茂盛。我们可以卖得好价、富有起来,不再穷困。这就是为什么这样的功德品质,或者说内在价值,称为尊贵的财富。
深奥而精细的事物,质量比较高。如果呼吸精细起来、心精细起来、念住精细起来,我们的明亮觉知会传得越来越广,如电灯光照亮整个首都。它的光亮不同于油灯,想看清四周,得端着油灯走一圈。当心精细了、呼吸精细了,我们能够了解整个世上的呼吸能量。我们会看见各个元素的运作情形。心更为宽广,念住成为大念住。心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清凉。有更多的充足与喜感、绽放与自在。当心这般成熟起来时,你就有了尊贵的财富。你不再贫穷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1-2011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凉如水。地里有水,必定有鱼虾、螃蟹、水贝,那些都能致富。佛陀了解这种心态的富足感,这便是为什么他告诉比丘们:“不要种田。不要接受金银。只做一件事──用心修法,使你的心成为一乘道──那时候想要什么,必然会有。这是因为心满载了功德与法时,你常有富足。”
这便是使功德深入之后升起的力量──它深如湄南河,比泰国任何其它河流更深更宽。河里到处是舢板、小筏、机动船、蒸汽船、大船、小船,便于旅行通商。河里有鱼,地里有稻米、甜瓜、黄瓜、玉米、小麦──你的心里会有这一切,一应俱足。如果你不修持善德,怎样也不会富有。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比丘:“不事农、不行商。不要担心。你们不会穷苦。只要在内心培养大善大德,各样财富自会朝你们涌来。”
但是我们并不真正信他,反而信自己的杂染,于是我们的心不朝那团纯净与清明走,而是朝着烧红的火焰不停地滑过去。这就为什么经里教导我们:sukkam bhavetha pandito,智者培养清净光明之法。
到目前为止我提到的,是有关佛与法的品德。
僧的品德意味着使心往前走,不后退。我们不停地促使心智健康起来。比方说,眼见不良景物,心依然健康。耳听不良声音,心依然健康。鼻闻不良气息,心依然健康。舌尝不良滋味,心依然健康。身触不良事物,心依然健康。这就叫做
supatipanno,行道正善。我们始终使心保持在正道上,称为uju-patipanno,行道正直。当我们把心带到内观禅定的层次,获得超世智时,称为行道有方[ñaya-patipanno]。至于samici-patipanno,行道卓越,意味着使我们的善德越修越好。比方说,杂染在内心升起时,我们必须用佛法把它关起来。杂染好比不幸的疯狗在乱跑乱咬,直到给打死,或者自己死去。同样地,杂染升起时,必须赶快圈起来、控制住。不要放出来用它们。贪、嗔、痴是醉药。我们沈醉时,心就处于黑暗中。我们在黑暗中来回蹒跚、昏乱迷路,结果永远到不了想去的地方。
佛陀的绿灯会把我们带入佛、法、僧的明亮品质。当我们有这三宝,又坐在由七套尊贵财富组成的水晶宝座上时,会有什么苦?当我们使心进入法时,心漏就得消失。不再有什么污染心。我们就能逃离苦海。
一旦上岸,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乐趣,因为那里有许多海上见不着的事物。好比进入湄南河口,看见湿地树与鲜绿植物。我们着了迷,于是继续朝内陆走,进入苏胡提路。在那里看见了自行车、吉普车、各色漂亮汽车,于是更激动。有的人沈醉于陆地景象,换句话说,沈醉于禅定中出现的禅相。比方说,我们也许开始能回忆前世。忆起坏事,于是难过起来。忆起好事,便高兴起来。这样会转成渴求,这个那个的缘起欲望,有的人痴迷过头,以为自己真是禅相里的人物。
如果我们的明辨不够强,看见的景象会败坏洞见[vipassanupakkilesa]──好比有人看见一辆稀罕的车,激动起来,想进去坐一坐、开动一下,于是不看左右,便奔了过去,跑到路中央给车撞倒,或者撞死,或者断胳膊断腿。费了那么大功夫脱离大海,结果受到迷惑,又把自己置于险境。
几天前就有个例子。寺院里来了位老比丘,有些居家人问他从哪里来、想见谁。他说:“你们什么都不懂。阿姜李过去是阿育王,这就是为什么他造了阿梭卡让寺。我是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他的老朋友。因此我今天来看他。”他让弟子来通报,我告诉那位弟子:“快点、快点,回去告诉他走开。绝对不许进这里来。”这种事也会发生。这就叫做受陆地景象迷惑,受禅相欺骗。那位老比丘也许心里升起了一两个什么念头,于是忘形了。
但是如果我们的明辨足够强大,无论看见什么,都可以变成尊贵财富[ariya-dhana]。看见湿地林也有用,可以砍作木柴,自家用,或去市场卖了。杂草丛生之地,可以锄草为田。不休耕,必定有收成。
受禅相吸引,称为“辨识走偏”。如果你有禅相,正确的反应是,要记得评估它,然后依照它的天性放下。不要抓住你看见的事物,因为那一切都是无常。如果你生来贫穷,会为发财的欲望而苦。生来富有,会为守财而苦,怕损坏、怕给人骗走、怕小偷撬门进来偷。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禅相也一样。因此无论你看见什么,必须依照它们的天性放下。把树留在林子里、草留在草坪上、稻苗留在田里。如果你能这样做,就有自在,因为你知道在陆地上感觉怎样、水中感觉怎样,何时该进、何时该出。你一旦有了技能,可以在水上、陆地旅行,轻松自如。你可以进退无碍。这便称为世间解[lokavidu]。你可以守着知识,却不卡在里面。你可以住在海里不淹死。你可以住世不沈沦于世──如水中莲叶,水丝毫不能渗入叶中。
造作之事不属于任何人,没人掌管。如果你对它们作观察后依其天性放下──譬如放下一把刀,不去抓紧它──这时心会达到一个重要层次:即光明的心境。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1-2011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业,正果
Right Action,Right Result
1958年11月11日
法是恒常而真实的。我们看不见真相,原因是自己一直在转动。坐在车里,路上经过些什么,比如地上石头有多大、什么颜色形状,是看不清楚的。我们看树、看山、看田,它们似乎都在动。如果从生下来就一直在车里,从来不曾停下出来走一走,我们肯定以为车在跑、树在跑、山在跑。实际上,真相与我们所见并不一致。在跑的是我们自己、是车,而不是树、不是山。
属于法的一切,坚定、恒常。这就是为什么称它为真理。不真的,不是法。在法界里,佛陀的最高目标之一是获得明辨。他并非只追求宁静与自在,因为单单的心态平和并不是真正的宁静、真正的自在、真正的休憩。它仍然混杂着一些不安。至高之乐不仅超越了心的宁静,也超越了明辨。
我们多数人,感觉宁静、自在时,倾向于失慎、大意。结果长不了丝毫明辨。我们可以从日本人民那里学一课。那里土地贫瘠,庄稼生长慢,火山多。人们谋生辛苦,必须时刻警觉,有危险随时撤离。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这样活跃、聪明,善于解决困难、使国家繁荣。日子舒适的人,倾向于懒惰,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为灭苦而努力。
如今人们学了许多,可是照样愚蠢。怎么愚蠢呢?不会自己种稻米、自己做衣、自己洗衣。没有一技之长,总有一天会吃苦遭难。我们泰国人,多数抱怨外国人控制我们的经济,实际上是自己愚蠢。我们连脚趾头一般大小的快乐也得不着,只会坐着两眼盯着远处看。别人又跑又跳,为了幸福什么都做了,可我们只会闲坐着给家人惹麻烦。有苦,就给腐败开了道。吃了饭起身就走,不会自己洗碗收拾。如果我们的全副明辨,就在于知道怎么吃,能有什么出息?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传法时,同时讲因与果、善巧与果报。他首先教与我们直接有关的道理。我们自己修得好,才可以传播给跟来我们身边的人。无论什么因、什么善巧,能够带来宁静、自在、便利的,我们必须学。学了一定有果报。
从好的方面讲,戒德是定力的因,定力是明辨的因。从坏的方面讲,苦来自渴求。渴求来自哪里?来自我们自己的愚蠢。我们有多少愚蠢,就有多少苦。渴求升起时,会伤害周围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培养快乐、自在的因,防止这类危险,因为有困难时,心会以各种方式转动,让我们受苦。
因此,你一有机会便要自省。如果开始感到不舒服,要找原因。问你自己:“我今早起来后做了什么?想过什么?”你砍一棵树,却砍不断时,得看看斧头,是不是太钝了。如果你用牙咬树,是不会有结果的。想解决问题,必须追究根源。那样做时,才能解决困难。
知识必须来自我们内心升起的明辨。最低等、或者说最弱层次的明辨,既不了解因也不了解果。中等层次的明辨,了解果、不了解因。最高层次的明辨,既了解因、也了解果。换句话说,你知道自己的业会有什么样的果。但是多数人根本不知自己在造什么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果根本好不起来的缘故。如果想活得有进步,必须造起宁静、自在的因。换句话说,我们必须依照圣道道支修习禅定。
Samma-kammanta,正业,是宁静自在的因。我们的业[行动]有各种各样。怎么站着,是一种业。身体怎么动,是一种业。行动在世间指各种气力活,需要我们奔走,以肢体搬取物件。但是在法界,单单以正确的动机静坐,便是一种形式的工作或者说业。带着正确的动机躺下,是一种工作或者业。坐、站、行、卧,我们一切动作、姿势,如果带着正确的动机做,都是一种工作或者说业。当我们的业正确,便会有宁静与自在。但是苦又怎么会找上门?我们有苦,原因是妄业:也就是我们违背法义坐、站、行、卧。接着,在那些基本的业上,再做其他事,那些事必然也转成妄业。那就是为什么,佛陀改进了他的坐、站、行、卧方式,使它们在动机上完全清净。这个意思是,他在一切活动中不断地修持禅定。色身做什么,他的心必须一直跟着。如果心要色身做什么,却不跟着色身一起做,那么他便没有做成功。他不能让色身自己做工。心必须与色身在一起。否则,旧习惯会回来,控制他的心。
妄业的意思是感官欲念:想那些升起欲漏的官感对象。色、声、香、味、触、法,来自于身与心的共同活动。如果接下来心开始想要这些东西,那就称为贪。你希望有好东西,但结果跟你的期望不一致,就会升起嗔。如果你因嗔意而失控,那就是痴。
不过,如果你把思考指向呼吸,就可以灭除感官之欲。评估你的呼吸,就可以灭除恶意。评估有两种:(1)评估出息入息;(2)评估色身内在呼吸感,直到它们与色身其它元素相互作用。如果达到这一步,你会忘记任何恶意。一旦心与身充足起来,你会有自在感。因此,喜与乐是寻想与评估的结果。寻想与评估因此算是正业。因果原则,对于你的内在、外在一切活动都适用。
我们有苦,原因在于吃。吃怎么有苦呢?因为我们永远不餍足。色身不满足;心不满足。对于杂念永远没有餍足感,这样便升起了饥饿。
但是,当心停止对吃的关心,而是专工正业时,你就有自在了。你作禅定时,有时专注于因,有出离感,不去考虑果。有时你守着果,即心有安居处的自在感[vihara-dhamma]。即使这个工作做起来很难,你不担忧、不顾虑,心始终守着自在感。熟练起来时,你会了解何时专注于因、何时专注于果。这称为行动时理解因果。你不会卡在任何世间诱饵上。你独居法的自在之中。尽管修起来要花功夫,你不紧张。你带着安宁而做。
有安宁感时,心不会搅动。心这般寂止时,解脱洞见会升起来。我们做工会变成洞见在做工。你观看觉受的变化:形色触击眼时,喜与不喜升起了。你看着这些东西停留瞬间、分解消失。你把形色看成动态属性。眼是动态属性。意识──即对这些东西的知觉,也是动态属性。一切感官媒介都是这样:都有无常、苦、非我的属性。是明辨保持充分寂止,能看见什么在动、什么不动。接下来把两者都放下。那时你会看见,常规意义上的自在,在法义上是假的──因为在终极层次上,有一种真正的自在。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1-2011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净与透明
Clean & Clear
1957年8月3日
每一个人所希求的快乐,只能从内心得到。不过,有些形式的快乐,并不清净透明。清净与透明的快乐,是佛陀教导的至高之乐,换句话说,它是涅盘。除了这个形式之外的任何快乐,既不清净、也不透明。
心有快乐,必须以法为根基。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要了解法,依法培养善德,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幸福。
修持法,为什么这么重要?它的重要性在于,当一个人修持佛法时,它会提供清凉的安居处:(1)给修习的人;(2)也给周围其他人。如果世上少了法,我们哪里也找不到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在心里找到法,因为当前的世界变数横生,各种事件必然会渗入内心。受法保护的事物,有着喜乐的因缘。不受法保护的事物,有着动乱与不安的因缘。
我们人类,就好比树。如果花果丰盛、枝叶茂密、树干深扎于地、风吹不倒,会使定居的鸟儿快活,给过路的旅人荫凉。这好比心里有法作为坚实基础的人,这样的人为己为人提供了安居处。法好比细雨,使植物保持鲜绿。受法护佑的人们,内心有清凉的自在感,也可以传给他人,与大家分享。
举佛陀为例:他还是居家者时,是一个拥有大批财富随从、有至高权力的王子。他有大宫殿。要什么有什么,什么也不缺。即使那样,他意识到,这种快乐好比树上的熟香蕉,逃不过鹰、鸦的利喙,成为它们的口中餐。这就是为什么他放弃富贵,出家寻找持久、真实的快乐──换句话说,从苦中解脱。他找到时,在心里不停地叫:“极乐!极乐!”即使有时他遭遇难以忍受的困境,比如缺乏食物、生活条件艰难,他从来不觉得那是麻烦事。他对自己不停地说:“极乐!极乐!”一直到人们谣传他疯癫的地步。
尽管如此,当他找到真正的快乐时,自然而然对人类与其它众生的愚昧升起同情,他们依然如此悲惨地沈沦于苦,找不到解脱之道。佛陀有同情心,于是去各地的城镇乡村,向人们传法,传授灭苦之道,使人们也获得他找到的快乐。许多人谛听佛法时升起信心,于是把教导用于修持,也达到高层次的诸多快乐。于是他们带着儿孙、朋友来听佛陀说法,使更多的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果报。这就是佛陀的教导能够朝四面八方传播的缘故。如今佛教在泰国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社幷会各阶层都有人尊重佛陀的教导,程度从最低到最高。到处有人在学习法义,程度从最低到最高。同样,法的修持也一样,程度从最低、中等、一直到最高。我们当中程度最低的,就是坐在这里修习禅定的。中等程度的,从入流果以上开始。程度最高的,是阿罗汉。你必须有高度观察力,才了解这点。程度低的有许许多多,中等与最高程度的只有少数几个。程度真正低的,是那些想要功德、可动机不良的人。因此,我们的修行取决于自己选什么:你想吃叶子、吃花、还是吃那个果子?
如果我们想有吃着花与果的本事,必须有明辨──内在的明亮,称为法眼或者内眼。外眼指肉眼。为了让内眼的光明升起,看见真相,我们需要定力。外在的肉眼始终在欺骗心,使我们这样看问题、相信事物是那样。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培养内在智眼,洞察深远。
实际上,每个人有两部分。外在部分是色身,内在部分是心智。外在部分像木偶、塑模,由造苦的元素组成。无论我们怎样花大钱奉承它、照顾它,它不会跟着我们。到头来必然变成灰、埋入土。至于心智,那个比较持久的部分,我们却根本不怎么关心它、照顾它。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世人执迷不悟。看不见自己重要的那部分,只看见有欺骗性的那部分。我们就像猴子,看见镜中映影,以为是另一只猴子。于是伸舌、作鬼脸,想吓跑它──结果吓着自己,筋疲力尽、却一无所获。我们重要的部分是心。虚假的部分是身。哪怕用冠冕、头饰装点花哨,它改不了本性。一旦出生、便要老化、然后有病痛、接着死去。我们可以去全世界求学,挣多少学位,还是改变不了色身的本质。它逃不过一死。
这就是为什么,有明辨的人,关注自己的重要部位,换句话说,那个负责一切的部分:也就是心。色身对善恶根本不负责任。比方说,假定我们杀人偷盗,色身不去地狱。我们做多少好事,色身不会跟着去天界。我们看不见的心:是那个东西去。我们看不见它怎么去,但是它照样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去善处还是恶处的业,完全取决于心。这就是为什么说,训练自己心智的人,才是真正爱自己的人;而那些不训练心智的人,是在黑暗与无明之中。
当觉知的光明,或者说智能,在心里升起时,心就会有达到目标所需的臂、腿、手、眼。如果没有这个觉知,心便在一片漆黑中,什么也看不见,它必须完全依赖色身。但是,等到你修到内眼升起时,会看见色身是一回事、心是另一回事。它们不是同一个东西。目前我们的心还像孩童,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如此依赖色身作为护卫。但一旦心受训练,长大成年,便可以放下色身。孩童的天性,还必须依靠监护人。但是等到长大,可以自己出门,便不需要保护者了。不需要背着孩子来来去去了。如果我们不了解怎样训练心智,它就一直停在孩童层次。我们都受苦,原因是我们的心智还都是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要找到法作为依止,或者说作为心的安居处。目前我们的心无家可居。无论坐着躺着,心定不下来。停下的只是色身。这就是为什么心永不快乐,好比一个人总在游荡,不得休息,在日头下面又累又热。“心的居处”在这里的意思,指定力基础。好比一个人有许多财产,却没有保险的地方存放,因此不得安宁,同样地,定力是心的基础,没有定力的人,也就是没有心的基础,做了多少有功德的事,还会找不到宁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当训练心智入定。训练心智,好比吃饭:吃完后必须洗碗、收拾、放好,下一次想吃,马上有饭具。我们想能在活动中利用心,同样必须经常清洗,把它安置妥当。
告诉自己,你在这里坐禅时,是在朝一株菩提树的树荫下走过去,那就是佛、法、僧的依止处。你这样培养内在的善德时,决不能把心托付给这个世界,给任何人、任何事物。你要把它完全托付给一位值得尊敬的人,换句话说,你使心一直流向对佛陀的忆念,不让任何事中断它。用你的警觉审视内心,把色身当成活动场地。让念住始终掌管着心,随着出息入息,想着“哺哆”。你知道入息时怎样,出息时怎样。这就称为在佛随念中确立起来。那是第一步。
第二步,洗涤心智。你不要去关注任何与五盖有关的事,比如爱这个人、恨那个人、喜欢、不喜欢、好、坏等等。你关注怎样使心从这些东西中解脱出来。这样,法会从内心升起,带来清凉的舒解感。接着你看看心的清净程度,看看你每天生活的方式,是不是清净。不清净,意思是内心混有杂染。你坐在这里使心静下来时,不要去想色、声、香等等,那样会引出感官之欲、恶意、伤害意。如果贪升起,试着把它清洗掉。不要让它再升起来。如果怒意升起,试着把它清洗掉,不要让它再升起来。痴也一样。要努力把每一种恶驱除出去。
这就称为心清净。一旦心寂止下来,那就是清净升起之时──好比旅人在树荫下歇息,可以解乏,不再冒汗。贪、嗔、痴好比汗迹,侵蚀、污染我们的心。能这样停止冒汗,也就是修习佛随念,进入菩提树荫下,便会像坐在树荫下一般清净。心在善的素质中确立起来时,它就有了安居处,有了自在,这种自在来自于寂止与宁静。随着心越来越纯净,会像水那样清澈、透明,升起内在的明亮。有时候,它清澈但不明亮。换句话说,它一直在前后挪动,不能停在一个地方。不过一旦心明亮清净时,会升起觉知。
Cakkhum udapadi,ñanam udapadi,pañña udapadi,vijja udapadi: 升起了景象、升起了智识、升起了明辨、升起了觉知。你会升起三只眼: 看过去的眼回忆前世;看未来的眼了解众生的死生轮回;看当下的眼,了解心漏的终结。你会放下一切有毒的事物。你根本不会卡在过去、现在与未来。
这就是为什么,你培养定力时,会得到三只眼。换句话说,你的外在左眼看见好事,外在右眼看见坏事,它们把这些送到内眼,它保持平衡。你也会有三只耳,外在左耳听见赞扬,外在右耳听见批评,它们把这些送到内耳,它保持平衡。你会这样接待来你这里的一切世间访客。至于心的眼睛──也就是直觉智见,它会接待你的杂染。一旦它真正理解了杂染,会把它们送走。那样,你就可以舒适地活在世上,没有什么骚扰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了。你见到的只有光明与清净。
未曾训练的心,像个孩童。训练成了,就像大人。至于色身,本来以为又大又成熟,你现在看它,实在是个孩子。它是无常、苦、非我。训练成熟的心,不受这些东西的影响。尽管色身无常,无常不会在心里显现。尽管色身是苦,苦不会在心里显现。尽管色身非我,非我不会在心里显现,没有什么麻烦会在心里显现。心保持着寂止、平衡、无偏,根本不去抓取任何这些东西。
一旦心智训练到真正有力量时,便能够放下色身。因此,当我们不停地专注于佛随念,以此培养善德,会达到放下一切执取的地步。我们的心会进入法流,获得真正的直觉洞见,达到我所说的明亮、清凉与自在。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1-2011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修得真知
Genuine Practice,Genuine Knowing
1958年8月30日
你坐着禅定时,不要想你坐在这个禅定大厅里。告诉自己,你独个坐在深山密林里。断开一切承诺与担忧。不要想团体与任何人。什么好、什么坏,你有什么、缺什么,不去想它们。只想色身内部的事,把念住只放在呼吸这一件事上。或者,告诉自己,你与佛陀面对面坐在一起,因此得要一直让心守规矩。不让它动来动去、抓耳抓鼻、东挠西蹭。要把身体挺直,使心稳定,念住佛陀:也就是专注于你的禅定用词“哺哆”。对每一次出入呼吸要有念住。不要溜到别处去。
如果你做事不真心诚意,那是在欺骗老师、欺骗周围的人、也欺骗自己。这里的欺骗,指的是你闭着眼,看上去在禅定,可是心与身体不一致。这种情形下,你就有苦。
不真正用心的后果是,修行时好时差,有时你有知觉、有时没有。换句话说,你在找寻的好果报不恒常。那是第一个后果。第二个后果是心不在焉。心在想其他人、其它事,不与色身在一起,不在当下。你像个吃饭的人,本该专心把饭送进嘴里,可是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以为送进嘴里的是汤,结果是勺辣椒酱。伸手拿甜食,抓起一样东西,一咬是块泥沙。再好比盲人吃饭。明眼人给你送吃的,告诉你:“饭在这里。菜在这里。甜食在这里。”可是你不用心听,结果搞混了。不怪自己心不在焉,却怪她。
做事不真心诚意的第三个结果,是善忘。你失去念住、失去对呼吸的把握、失去自持。
这三种结果,都是修行的障碍。说明你对自己的职责并没有诚意。
知识有两类:真正的知识与仿冒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是即时即地与你在一起、别处哪也不去的觉知。你站着有觉知,躺下、说话、思考等等,有觉知。仿冒的知识,那是在追求标签与印象。标签是一种知识,但不是觉知。它们好比觉知的影子。真正的觉知是对当下有念住,了解因果。这就是明辨。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训练自己,升起明辨,那是不会骗我们受一大堆苦的真知。我们以修心,培养坚固的定力,以对呼吸有念住、慎密,以对每一个动作有警觉,以对职责有真正的诚意,以尊重老师尊重自己,来达到这个目标。这些因素会引导我们达到自己希望的快乐与安宁。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1-2011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宁静
Living in Peace
1957年8月24日
法给世界带来宁静、安居与幸福。如果世界没有法,我们根本找不到宁静。如果个人与团体心里始终有法,他们就好比牧场、山谷里的新鲜绿草,始终有泉水、雨水在浇灌。如果人们没有法,如果他们作恶、行事不善巧,就好比旱季、沙漠里的干草,在地里枯死。他们一无所有,不会吸引任何人的喜爱与尊敬。相反,只会给践踏、抛弃,收尝苦果。
心里有法的人,好比开着芬芳花朵的树。人人想走近他们、与他们交往。行为不端的人,好比有些树,也许花好看,不过到处长刺、没有香气,或者根本发臭。其他人必然讨厌他们、不愿靠近。
法也可以比作明灯。我们的心好比玻璃灯罩。如果灯罩不洗干净、盖着灰土,不管灯火多亮,也不能透过灯罩照亮四周。同样地,如果我们的心给恶念笼罩、蒙蔽,无论试着做多少好事,我们不会清洁、清净,因为心照旧有杂染玷污,好比灰土覆盖着灯罩。
我们既来到这个宁静的地方[指寺院],应当努力使业清净:在身、语、意方面保持清净。我们这样里里外外有清净时,就与这个宁静之地相称了。
宁静有因、也造果。因不存在,果也不存在。来自于热闹的那种快乐,寿命只有一口气。来自宁静的快乐,却可以保持久远。如果住处不安静,对我们无益。比方说,想读书写字、背诵书文,就做不成。这就是为什么宁静极其重要,我们都应当努力培养它。
我们的色身,好比一只大水缸;心好比缸里的水;我们的杂染,好比水中杂质。如果用明矾漂过,杂质沈到缸底,使水清洁透明。法就好比明矾,使心清洁透明。谛听佛法,带回家思考时,它会过滤我们的不善巧倾向,使杂染从心里分离沈淀下去。有法安住于心时,即使有怒意,我们不会跟着发怒。有恨意时,也不跟着发作。有痴意时,不跟着迷乱。不过即使这样,这些感受依旧在心里存着、等着,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培养更高形式的善德,把那些沈淀物从我们的水缸里完全除去。
我们必须培养的高等善德,是指修禅定,在内心升起宁静。心有宁静时,会增长内在价值,好比水静止时,会清澈起来。我们人类有三样大肇事者:眼、耳、口,这是在色身层次。在心理层次,肇事者指我们的心。是这些东西在制造不安。因此你必须小心,不让毒素从这些门户进来。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在吞食毒素,必须立刻吐出去。否则它会对你有害。换句话说,你的眼、耳、口,是必须多加约束之处。
平常,我们的眼总在找事;耳总在找事;口总习惯于说些惹事的话。说话不惹事,需要有智慧与明辨。你有了明辨,吃好东西,不会受伤害。即使误食毒素,也不会死。我这里说的明辨,是指宿世智、死生智、漏尽智。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明辨,必须特别小心地照顾自己,培养起对善巧、不善巧的辨别能力。
你在照顾自己时,必须:(1)警惕尚未升起的恶。(2)保护你的善德,使它不退失。(3)用你的善德获得善益。说话的方式,要有利于和睦。如果你说的话制造麻烦,就好比吃了毒素。这样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好比你在斗鱼缸里撒毒,一条斗鱼咬了另一条,伤口中毒,所有的鱼相互咬起来,结果全部中毒而死,像筏子一样飘在水面。因此当你意识到,自己内心还有贪、嗔、痴时,说话必须特别小心。你有念住,只说该说的话,想说不该说的话时忍住不说,这时你便是在看守自己的善德,确保它不退失,同时你是在防止恶的升起。同样地,你必须护住耳。有时别人好意说话,我们听着觉得是恶意。有时我们好意说话,其他人却误解。这种情形好比对着牛耳朵吹笛。毫无意义。
我们作为团体在一起生活时,相互接触时必定会有多种声响。打个比方,我们跟一个乐队没什么不同,有双簧管、锣、木管,有强音弱音、高音低音。如果所有乐器发出一样的声音,听起来就没乐趣了,单声乐队一点不中听。同样,许多人住在一起时,必定有好声音、坏声音。因此我们每个人,必须照顾自己的心。不要让你自己对坏声音感到生气、不乐,因为当有许多不乐时,必然转为嗔意。有许多嗔意时,必然转为恶意。有恶意时,便导致争吵与纠纷。
因此,我们应该对上、下、同等层次的人们传播善意。下属对我们有不良言行,应当原谅他们。我们能这样做时,就是在对团体的和平、宁静做贡献。
我们人类的心,很少有时间休息、放松。我们总有事,需要不停地思考。可以说,自从我们学会了人类语言,就一直在思考,从来不停下歇一歇,让心一直忙到死。如果色身有这副劲头,我们都成百万富翁了。可是心没有时间休息时,便会充满五盖,那就是为什么它不得安宁。因此我们要学习禅定,放下感官欲念。换句话说,我们关闭感官门户,不让心去外面纠缠,使心想着佛、法、僧的尊贵品质,寂止下来。我们不让它落进色、声、香、味、触、法之中,那些都是官感对象。
至于官感杂染,不要让心落进贪、嗔、痴之中。有时我们禅定进步顺利,于是高兴起来、忘乎所以。不顺利,便烦躁、气恼。这些都是贪与嗔。至于痴,是指有时我们坐在这里走神,忘记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我们心不在焉,好的坏的、对的错的,发生了什么都不清楚。这就会导致心智昏暗、迷惑。有时心飘到过去,想那些对我们不好的人,于是坠入恶念,想报复、想扯平。这样一来我们破坏修持、伤害自己。这三种杂染──贪、嗔、痴,是三堆干柴,在等着起火,因此我们必须把它们从内心彻底清除。
念住与警觉,是佛的品质。它们带来的清凉之乐,是法的品质。如果你能够守着那股清凉,直到它结成一块冰──换句话说,你使那个善德在心里巩固增强,那就是僧的品质。你一旦心里有了那块坚实强大的善德,可以拿起它来,作任何用途。无论你说什么,会有好果报。无论你做什么,会有好果报。你那块坚实的善德,会变成如意宝石,给你一路带来诸多快乐。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1-2011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的食物
Feeding the Mind
1957年8月10日
水在日晒火烧之下蒸发、剩下空壶空罐时,你能说水完结了吗?实际上它还在,只是热量把它变成蒸汽,散到空中。因此你不能说水不存在了。它在某个地方以另一种状态还存在着。心也一样。色身死时,心不跟着死。它只是根据你的善业恶业,搬到另一个地方。它以另一个状态存在,这就是我们说它不死的意思。
尽管如此,水用大火烧时,便散失了。这好比色身:色身给老、病、死的大火烧着,便衰败了。心受杂染之火,即贪、嗔、痴的大火烧着,也会衰败。这三堆大火越烧着心,善德越衰败。正因为我们的火在两边烧着身与心,结果它们分离开来、各走各的。这就叫做生与死。
因此如果你要幸福,必须训练心智、去除杂染。只有那时你才能够了结生死。但是如果你要问无生无死的地方在哪里,是很难指出的。好比把一头白象或者水牛指给盲人看:那是白费气力。同样,描述无生无死之处,想让一个无明的人理解,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你培养了明辨,你才理解他们死后去哪里,是否真有一个无生无死之处。这是因为有明辨的人有内在之眼──智慧眼[ñana-cakkhu]。这个意思是,他看见了真法。那样才使他有能力了解这个问题。佛陀说:“见法者,如见我”。换句话说,当我们看见不死之法时,便能看见那些不死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不死。因此当我们证得不死之法时,便会接触不死之处。只要我们还没到达那个地步,就得不断修持,去证得法眼。
问题是,尽管多数人外眼清晰,内心还是阴暗、迷糊。每天学的佛法好比聚光镜,给内心之眼投进一点光亮,好让我们摸着走,不至于掉进坑里、井里。即使那样,心依旧模糊不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观点:我们的眼还模糊着,不过至少还不瞎,隐隐约约能看见一些形状与影子。
有句话说:samanañca dassanam etam-mangalamuttamam: “见到一位行者是最高的福报。”这个意思是,凡是见到圣者──入流者、一还者、不还者、阿罗汉的人,看见的是一幅宏伟吉祥的景象。不过必须见着一位真正的圣者,这话才是真的。因此,你去哪里找一位圣者?他有什么特征你能辨认?如果你从外面看,根本不能确定。唯一能确定的办法是,修习佛法,在你的内心升起圣者的素质。只要你内心还没有那些素质,你看不见一位真正的圣者。你的眼睛还模糊着,看见的一切也模模糊糊的。你的心是凡人的心,因此到处看,只看见凡人。
为了助我们看见真相,佛陀教导了三条修持原则:
1) mattaññuta ca bhattasmim ──饮食有节制;
2) pantañca sayanasanam ──喜独居;
3) adhicitte ca ayogo ──确立于提升的心智,即提升心的快乐层次。
第一条原则──饮食有节制,这里指两类食物消费:色身食物与心的食物。色身食物有两种必须避免:由任何恶业获得的食物,与任何并不真正滋养身体的食物。你避免了这两类食物,就称为饮食有节制。
至于心的食物,有三类:
1) phassahara ──感官接触的食物[触食],即形色触击眼、声音触击耳、气息触击鼻、味感触击舌、触感触击身、念头触击心时的交接。
2) viññanahara ──意识接触的食物[识食],即在六个感官门户之处的意识。
3) mano-sañcetanahara ──心理动机的食物[思食],即使心着意于某个目标。
饮食无节制感,好比一个病人不了解什么食物会加重病情。他注定会短命、早死。不仅如此,还给周围的人造成负担:父母、配偶、儿女、亲戚,给他们带来各种麻烦。死时他们得凑钱支付葬礼,为他做功德。死前他们必须支付医疗费用。医生护士们得日夜看护,给他吃药、清洗屎尿、做各种事。但是如果你了解怎样照顾自己,小心进食,你会少病。有自在,也不给周围人增加负担。
五盖譬如细菌。如果在你的心里扎根,会繁殖、传播、不停地咬啮心,使它沦落到再也不能提升的地步。
意识的食物[识食],意思是,当形色触击眼、声触击耳等等时,在六个感官门户升起的意识。悦目的形色,就像糖浆蜂蜜,必然招致成群的蚂蚁虫蝇。可恶的形色好比茅坑,除了带菌,必然还招来各种坏东西、爬满蝇蛆。如果我们看不见那些蚂蚁、虫蝇、脏物,就把食物吃进去,对健康有毒。像个没牙的人吃鸡骨头,咬不成便囫囵吞,憋得眼珠凸起。如果你没有明辨,会连蛆虫带脏物、连蚁蝇带蜜糖,一起吞下。
因此你必须小心注意。吃之前,看看什么吃得、什么吃不得,什么要小心、什么不用担心。这叫做用刀砧处理食物,你能这样自己检查时,才会吃着材料好、煮得好的食物,不像个吃生食的怪物。你不检查事物,会误解正在发生的情形,把坏事当成好事、好事当成坏事。心不明了这些事情,是因为缺乏念住与明辨。你把有毒的食物一口吃到心里,这便称大贪、大痴,因为你进食不慎,给心带来灾害。
同样,耳识的食物也一样。你爱听的声音好比甜食美食。不爱听的声音好比发霉发臭的食物。如果你不加以明辨、约束与慎重,会去吃腐烂长虫的食物。只要是甜的都吞下去,结果蚂蚁蝇蛆一块下肚。这会给肠胃造成痛苦,给心造成混乱。你的心本来不健康,还大吃有毒的东西。这种情形下,除了你自己,谁也治不了你。
对待鼻、舌、身、意方面的识食也一样。无论打算咽下什么,首先得仔细检查,就像比丘用四种受用品前,要诵一段观想经文一样。同时,还要观想给我们带来食物的人,是不是有妄见、持妄命。否则我们的戒德招损。
因此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以念住获得证据、以明辨作出判断。那样才会吃到正当、公平的食物。凡是不用念住与明辨的人,就像吃死食、腐食、生食的妖怪。骨头、翅膀、皮毛,全部一口吞下,像个不懂道理的野人。
科学家们如今很聪明。他们可以把人们平时不吃的东西,加以蒸馏处理,变成可吃的,而且还有营养。缺乏明辨的人,让自己受贪欲与渴求的控制,结果翅、尾、骨、鳍,什么都吃。喜欢的东西粘在心里。不喜欢的东西也粘在心里。走到哪里,好
像喉里都有骨头卡着。不过如果我们在消化识食时,有戒德、定力与明辨,就好像有火、有灶、有刀,随时处理食物。
下一种食物,是心理动机的食物[思食]。如果我们把心意放在错误的目标上,它可能有毒害。如果你坐在这里想着你痛恨的人、令你恼怒的人,心里说等见着那人时,非要说这句那句话,这就叫做把心意放在错误目标上。如果你把心意放在正确的目标上,便会流向正确的方向。健忘与痴迷不会升起。比方说,你可以观想自己已经修习的戒德与布施,观想你的尊师。这就称为把心放在正确目标上。心会绽放。好比佛陀时代的人们,他们的心就在忆念佛、法、僧时便可以证果,进入尊贵的依止处。因此,我们应当使心倾向于会让它开放、成长的人与事上。这样会获得力量,从五盖中解脱出来,五盖好比雾障、又好比围咬着心的群虫。这样我们才有力量往上冲,直到证得涅盘的道与果。因此我们要这样做自己的好厨师。如果不知怎样切、煮、炒,只好如怪物一样吃生食。
第三口食物,是接触的食物[触食]。凡是由眼进来的形色、由耳进来的声音、由鼻进来的气息等等,你必须谨慎。自始至终注意什么有用、什么有毒。不善巧的食物,你必须马上摆脱它。对于接触心的观念也一样。你能这样做时,有益于眼、耳、鼻、舌、身的食物会不断流进来,渗入、沐浴你的心。你会远离恶食,远离杂染。Adhicitte ca ayogo: 你会确立于提升的心智中。通往低等域界的心理素质会消失,圣者的心理素质会升起。心处在坚定、稳固状态、一直朝涅盘走。那样它才能超越吞噬宇宙的大火。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1-2011 10: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德的精髓
The Essence of Merit
1957年7月23日
功德是你心里升起的动机,从你想做什么好事的第一个念头开始。比方说,今天你决定要来寺院。那个念头本身,就是心里升起的功德。接着,你来到寺院,依照你本来的心愿受戒、听一段开示。这样,你原来的动机成功了,实现了它的目的,也产生了更多的功德。不过,如果你本来想来寺院受戒、听法,可碰巧遇上别人反对或者批评你,情绪坏起来,那么你心里的功德──也就是原来的动机,就死了。即使其他人后来又邀你来寺院,你并不情愿来,坐在这里像根树桩,心里就不会升起功德。这是因为,你心里那个功德的精髓已经死去了。
你做的功德事件本身,并不是功德的精髓。比方说,布施、守戒、听法、坐禅,并不是功德的精髓。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得继续做这些事,使我们的旧功德壮大、健康,而不是衰退、消亡。因此,当你决定做什么好事时,要赶快去做。你一想到布施时,就去布施。你一想到受戒,就去受戒。你一想听法,就去听法。你一想禅定,就去禅定。这样一来,你的业果,在三个时段都达到完整、圆满。换句话说,起初想做时、正在做时、做完时,你的心对自己的功德怀着快乐、喜悦、与满足。
做善事的动机,也就是你那个善德的初始阶段,才是功德的精髓。这就像种树。你布施,好比是在树周围施肥。你守戒,好比在除掉吃花、吃叶的毛虫、蠕虫。而禅定,则好比以清洁、清澈、清凉的水浇树。这样你的树必定如愿成长,直到生出叶子、果子,让你享用。如果是花树,那些花明亮多彩、大朵、芬芳。如果是果树,那些果子又多、又大、又甜。布施、戒德、禅定,就是这样子培养你原来那个心念的功德。
但是,如果你心里带着愠恼,那么你不会从行功德、做布施的事件中得多少果报。好比给一株死树施肥。哪怕你只想树上结一粒释迦果,也不能如愿,因为你施的肥滋养了边上的草,对你的释迦果什么也没做。同样地,如果只是做一遍功德的动作,你的原始目标──遣除贪、嗔、痴,不会结出果来。布施的动作只是功德的肥料。功德的精髓死去时,你不能吃肥料,因为那只是些污秽──牛粪、鸡粪。怎么能要这些脏东西帮你呢?不过,你比起那些从来不施肥的,也就是那些尚未培养戒德、定力、明辨的人,要好点,因为起码可以收集你施肥长成的香草,煮点汤、作个菜。
因此,无论你做什么时,应当检查内心是不是有功德的精髓。有的人行功德时心坏恶念:他们就像竹筒烤甜糯米,上面松软熟了,底下要么生的、要么焦硬。这样的东西不能吃,因为整筒质量不好。多数人行事方式,与他们的心不一致。有的人布施,可心还有贪意,比如赠礼时想做百万富翁。有的人布施一块钱,希望有一千块、十万块的回报。有的人守戒,可心里还在对这人那人生气、嫉妒、怀恨。有的人禅定,是指望来世长得美、身段好看、或者做天神。还有人希望成这成那,总在找什么作交换。这样的功德,还是远远偏离了目标。
佛陀教导我们,为了遣除贪而布施、为了遣除怒而持戒、为了遣除痴而禅定,不是为了培养这些杂染。有的人来这里禅定、静坐──闭着眼、身体挺直、一动不动,外面看真像那么回事,可是他们的心,却在到处跑:有的去自家果园田地;有些人的心,嗖地一下窜到国外找自家孩子、朋友去了;有的在想各种各样的事。他们的心没有跟身体坐在一起。这就称为身与心不一致──就像竹筒里的甜糯米,上熟下生。
如果你能够小心守护着心里功德的精髓,那么想做什么善事,就去做。不要跟在你那个功德的尸体后头来寺院;换句话说,如果你本想来寺院,其他人骂你,结果来时心里懊恼,这样做功德,对你没有什么帮助。
* *
我们要训练心,使它在法中坚定、强壮,原因在于我们必定会遭遇世上的三种危险:(1)苦、病、贫穷。(2)死亡。(3)敌人与蠢友。我们必须有准备,这些东西来时,心力足够强大,能勇敢无畏地对付它们。不管从哪方面进攻,我们有办法打败他们。这就是为什么,每天的护佑经文里说,“Icchitam patthitam tumham khippameva samijjhatu ”意思是,“愿你心意速成。”换句话说,当心智坚强有力时,无论你想做什么,一定成功。
如果你在来布施、持戒、禅定之前,让你原来那个功德的意愿从心里死去、消失,那么原来那个动机的果就不会培养起来,不过你比那些根本不来的人要好些。功德的初始心意,好比一株树。如果你的树不死,那么施肥越多、长得越大、分枝越多。换句话说,你的业会美好、宁静。无论你手上做什么,会有功德。无论你的脚踏到哪里,会有功德。无论你嘴里说什么,会有功德。无论你的心想什么,会有功德。你的全身是功德。到了这个情形,你只有快乐。
* *
戒德从形式上讲,包括了持守五戒、八戒、十戒、227戒。从意义上讲,是在思考、说话、行动方式上不伤害任何人。你思考时,心里带着善意。说话时,心里带着善意。行动时,心里带着善意。从滋味上讲,戒德清凉。因此,守戒这个动作并不是戒德的精髓;它只是在给戒德,也就是我们的初始心意施肥,使它壮大、坚固。
巴利文中戒德这个词──sila,来自sela,也就是石头,因此培养戒德时,必须使你的心大如巨石。石头是什么样子?它坚硬、稳定、清凉。即使日晒一天、雨砸一夜,它不动不摇。而且它的内部保持着清凉。那是什么样的清凉?勇敢、敏捷、慎密。这样的清凉是一种美德,不是慢吞吞、懒洋洋的人那种清闲。如果你有清凉,你的清凉必须来自内心的戒德。心有戒德,好比家里有座水池。家有水池时,房子怎么会起火?有这样的清凉感照料你的心时,怒意、恨意、恶意怎么能控制它?
此外,戒德这块清凉的盘石,内部还有一种火,但不是杂染之火。它是一种清凉的火,你可以用来做各种好事。你用一块石头撞击另一块石头时,火星可以点起火来,做饭、给屋子照明。这是戒德的一些益处。
* *
当你修习定力,心却还不曾在真正的功德中确立起来时,魔罗会来笑嘻嘻地追逐你。这是指五蕴之魔:你全身疼痛、概念混乱、行蕴会想一万八千件事、你的意识到处走。好比没有熟透的甜糯米:吃了不消化。
修习定力时,你得小心,不要太强迫、挤压心智,同时你不能让它到处跑。必要时强迫;必要时放松。重要的是,自始至终有寻想与评估在掌管。这样,心的素养就提升了:它不会逃学、或者偏离善德之道。有善,自然会有恶事溜进来,就好比有富人,必然有小偷悄悄等着抢他们。你做功德时,魔罗必然会百般阻挠。因此,你在禅定时,要小心不落入妄念与妄定之中。
妄念是指你的念住离开了四念住:身、受、心、法。这里,身指的是呼吸,受指的是舒适与不舒适感,心指对色身的知觉,而我们要的法[直译为心理素质],指的是当下。
妄定是当你健忘、没知觉时,比如你对色身怎么坐着、心游荡到哪里、它又怎么回来,毫无知觉。心既缺乏念住,又缺乏警觉。
但是当你的定力确立起来时,心会提升起来。心提升到高处时,就没有什么能够着它、摧毁它的善德了。好比天上放光的日月群星,即使有云经过,那些云够不着日月星辰,使光明转为浑浊与阴暗。
* *
功德是尊贵的宝藏。它是我们一切内在价值的源头。当它在内心升起时,不要让任何人碰它。你有这样的财源时,好比有了一块钻石原坯,它比地产、牛群、雇工那样的财富要好上一百倍,因为那些东西又远、又难照料。如果你有一块钻石原坯,只要用布包起来它就长。只是要确保不去切它磨它。如果你把它变成一块切过的钻石,放一百年它也不会再长。
同样,定力在内心升起时,你必须照料它。不要让任何标签与概念接触它。那样,你的定力会一步步增长。你的心境会越来越高。快乐与清凉朝你流过来。你期望的一切会获得成功,最后你会证得通往涅盘的道与果。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1-2011 10: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心
Intent
1957年8月25日
当一个人决定做一件事,转身却做其它不相干的事时,他最初的动机根本不会有结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很愚蠢的:他对自己忘恩,对自己背叛。就好比一个孩子向父母辞行说他上学去了,可是却出去游荡,看电影、看演出。父母不知情,以为孩子在学校里。等到发现真相,已经浪费了许多时间。这样一来,孩子以四种方式伤害自己:(1)有欺骗父母的恶业。(2)浪费父母供他上学的学费。(3)本该在学堂里学的知识不曾学到,他继续无知。(4)死亡一日日逼近,孩子自己为人父母,还是大字不识三个。
同样地,当你不能一心一意修行时,也就是你来坐这里禅定,心却不跟身体在一起;它出去游荡,想着与法不相干的事,想家事、想儿孙、想这人那人、想身前身后的事;你的心不能在寂止中确立起来;眼闭着,心却溜出去找各种念头取乐;看见猫狗,就逗一逗。发生这样的情形时,你也以同样方式伤害自己:(1)你有欺骗老师的恶业,你告诉他打算禅定,结果却不做。(2)老师不知情,作开示讲到口干,什么结果也没有。(3)你自己继续无明。坐着修三年,一点结果也没得到。人们问你修得怎样,你什么门道也讲不出,给老师造成坏影响。(4)死亡来临时,你有痛有难,没什么内在财富带去来世。因此你就继续在轮回里,再转不知多少辈子,永远不能达到涅盘。
这一切,都来自不能一心一意。如果你做到一心一意修习佛法,无论怎样,一定有果报:或大或小,取决于你的能力。如果你打算修习禅定,要用心修。如果你打算听法,要用心听。如果你打算讲话,要用心讲。无论你做什么,要用心做。那样,你会从你的业中得到你要的果。
要有果报,你用心时必须包括四个方面,才会成功。换句话说:(1)Chanda: 欲神足,指你想做的,如果你想禅定,要安于念住呼吸。(2)Viriya: 勤神足,要精进,不气馁。即使身有痛感,要忍耐。(3)Citta: 心神足,做事全心全意。不戏耍。不让心游荡出去想其它事。(4)Vimansa: 辨神足,当你真在禅定时,要观察,看见是什么使身与心升起宁静与自在感。
当你的禅定具备这四神足时,就好比坐在一把四腿坚实的椅子上。你不必担心它会倾斜翻倒。这与坐在只有一两条腿的椅子上不同。谁要是还在回想过去,可能会翻倒摔个仰面朝天。不过如果你坐在四腿坚实的椅子上时,即使谁撞了你,或者抓着椅子摇一把,你不必担心会跌倒。即使他们搬起椅子挪到别处,你还是在上面坐得舒适。你根本不怕任何危险。
你让心坚定有力地专意于正在修持的善德时,就是这个情形。坐着、躺着,你有自在。在寺院、在家里,你过得自在。吃、或者不吃,照样自在。做许多事、做一点事,照样自在。有一百亿、一分钱没有,照样自在。死亡来临时,你不受苦,自在地死。谁能做到这点,天神会拍手称快。做不到这点,天神皱眉,魔罗与随从会拍手大笑,因为他们又打败了一个佛弟子。想一想,你真要做魔罗的弟子吗?
我们必须以善巧与功德磨练自己,直到发光发亮。换句话说,我们以戒德、定力、明辨,擦亮自己的业。当你以定力训练心智,直到把它调理得柔韧、强大,它会宁静、清凉、明亮、闪光,好比深井中静止的水,又好比天上的星。五盖不能肆意践踏你,因为心的层次一直越长越高。它升得高时,会清凉起来。好比我们坐在这里不觉得特别凉快,不过上升到离地面两三公里高处,马上清凉。不仅清凉,我们的眼睛也可以看得远远的。我们能看见人界兽界的生存状态,看见下面世界里生存的一切危险与困苦。我们对这些危险的理解深刻起来,于是再也不要回到下面去了。
我们谈到心处在高层次上,意思并不是它像飞机那样升在高空,只是说,心的觉知由定力与明辨的训练,提升到高层次。这时候,你会看见一切真假之事的因与果。你看见流转轮回的危险,对于生老病死升起厌离感,把它们当成除了忧苦之外,什么也不值。等到你这样看待世事时,就对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东西失去一切挂念。你会专注于培养心智,从一切杂染与漏中解脱出来,再也不要在世间的生死轮回中游来荡去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1-2011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的新鲜滋味
The Fresh Flavor of Dhamma
1959年8月23日
你坐在这里禅定时,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一件事上。如果你从那件事上溜开,就好比掉进了地狱。这里的“地狱” 是指什么意思?Cakkhum adittam: 任何藉着眼进来的,称为一团地狱火球。Sotam adittam: 任何藉着耳进来的,称为一团火球。任何藉着鼻、舌、身、意进来的,都是一团团火球。如果你去注意那些东西,它们会使你发热,热得就像此生落入地狱之火。那就是为什么,你应当斩断一切那类关注。根本不让它们扰乱你的心。
* * *
杂染好比卤水,法好比清水,以三种方式利益世界:(1)可以饮用。(2)可以清洗物件。(3)助植物生长。至于卤水,你不能喝,不能用来洗东西,浇溉植物,它们会死。
一个坐在杂染中发酵的人,好比一条咸水鱼。咸水鱼腥味强。有一次我在尖竹汶府,住在莲池寺,有一群渔妇拉着一堆海鱼经过寺外,距离大概有80米。即使那么远,鱼腥味照样冲,实在臭。淡水鱼有气味,但不及咸水鱼。同样,杂染多的人,实在腥臭:没人愿意让他们靠近,到哪受人嫌。
一般情形下,咸水鱼只喜欢生活在海水里。如果你抓了它放进淡水,立即会死。淡水鱼也一样:抓了它放进盐水,它立即会死。但是现代科学家发现一种把咸水鱼变成淡水鱼的办法。他们把咸水鱼放在盐水里,一点一点兑进淡水。那些鱼慢慢地熟悉了淡水,一直到可以养在淡水池里不死。淡水鱼也同样:科学家们把盐水逐渐兑进淡水鱼池里,那些鱼慢慢习惯了咸水生活条件,直到科学家可以把它们放进海里不死。同样地,满是杂染的人,就好比咸水鱼。他们一开始来寺院时,带着所有杂染一起来。接着,随着诵经、坐禅,开始尝到法的滋味,他们的心逐渐远离原来的咸腥:也就是贪、嗔、痴。善德一点一点渗入内心,逐渐稀释了杂染之恶,一直到他们的心有了法的滋味,焕然一新。内心的焦躁与混乱感会消失,他们满足地安住于法中,有快乐、有宁静,像一条咸水鱼习惯了淡水。
淡水有四种:静水、流水、下落的水、上涌的水。静水是湖里、井里的水。流水是河道、运河、小溪的水。下落的水是指瀑布和雨水。有时这类水又重又冷,变成冰雹,砸在头上发痛。上涌的水是涌泉、喷泉的水。同样地,法有各种各样──四十个禅定主题中你可以随意选择。
当你跟你的杂染纠缠不清,或者喜欢来回穿梭于外在的观念与辨识之间时,你跟怒海中一只小船里的人,没什么不同。坐着、躺着,得不着一点休息,因为浪头不停地冲击,你头晕反胃。心在翻搅,找不到一点安宁。只会在那里叫:“我要死了!我要死了!”
不过,当你努力把自己从那一大堆杂染、一团团地狱火球中拉出来──也就是使心进入佛、法、僧的品质,在定力中确立起来时,你便脱离了风浪。好比一个上岸的人,脚踏坚实的大地。脚踏坚实大地的人,可以随意坐着、躺下、站起、行走、蹦跳。他比那些还在海里的人要舒适多了。因此,我们应当训练心智,达到正定,彻底斩断一切外在的观念与辨识。这样,我们都会得到安居处,得到休憩。
法的滋味,好比长生甘露。如果你与法常住,那么死时会到一个好去处,成为身心纯净的净居天神[visuddhi-deva]。这样的人,不轻易死,也不像一般人那样死。如果你想达到不死境界,必须以清凉、清洁、清净的法,洗涤你的思想与行为,使它们清洁发亮。那样,你就会尝到不死的滋味,超越死亡,最终达到超世与涅盘。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1-2011 10: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