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3-11-2011 0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物质世界本来就是虚幻的
将微观世界的原子电子质子分解过后,就是一个“无”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3-11-2011 02:32 PM 编辑
所以终极解决方法,便是完整主义。
即用唯物又用唯心,用各种滤镜之余,也用肉眼去观看世界。
各种 ...
句子Sentence 发表于 23-11-2011 02:12 PM 
滤镜并非无用,但是必需有能力放下后再来重新使用时,才能做到客观和减少偏见。
唯物辩证和逻辑辩证都是必修科,谈论它的局限不表示否定这两个知识体系的的功能性和重要性。
佛道两家的思想是教导如何放下滤镜的方法,其实和宗教无关(但不否认部分内容带有宗教性质)。
若能结合哲学、艺术、宗教、科学各方面的长处,人类就能在意识和知识的结合上达到最大程度的进化,这就是未来的生命科学。
这里根本没有否定任何一个学习系统的功能性,也和句兄提议的完整系统没有冲突。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是唯心的标准答案来的,B可以说A戴着A滤镜,A也可以说B戴着B滤镜。
看来却是把重点回避了。
唯心是要放下执著,唯物其实也是不要执著嘛!
倒是唯心认为唯物主义是在执著和追求物质。。。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掉入了現代科學發達的"形而上陷阱".
我們老早就已經從野獸升格為人類了.應該積極討論文明世界生活上的"互動教養" ,
而不是走回頭路 ,跑去研究細胞分子原子或精蟲會不會游泳的問題.
需不需要用特大號的"顯微鏡"來觀察我們的"已經存在"呢?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3-11-2011 03:01 PM 编辑
这也是唯心的标准答案来的,B可以说A戴着A滤镜,A也可以说B戴着B滤镜。
看来却是把重点回避了。
唯心是 ...
神气 发表于 23-11-2011 02:43 PM 
过去我也是唯物主义和逻辑主义者,现在既是唯心也是唯物,也是两者都不是。何来的A、B之分?
就是因为分别择边,好好的哲学系统结果落到五马分尸,每个人只分到一条腿肉,辩到死也没人占到便宜。
还不如骑马去寻牛,管你去辩个他死我活?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谷成
呵呵,我是从研究佛教思想下手的。
大家互相交流心得,没关系。.gif)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谷成
呵呵,我是从研究佛教思想下手的。
大家互相交流心得,没关系。
神气 发表于 23-11-2011 03:00 PM 
佛法要实修才能知其奥秘,你试过再做知性的结论还不迟。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3: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guilimen
同意。
研究哲学思想就有这种问题,很多人原本是唯物主义的,
只要碰到一个解释不了的东西也是很容易就反过来变成唯心主义,信神信鬼了。.gif)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要实修才能知其奥秘,你试过再做知性的结论还不迟。
谷成 发表于 23-11-2011 03:05 PM 
生命科学其实还没有建立上来,科学当然也讲求实在的东西,而且也很严格。
只是现代科学还没把方向搞清楚。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3: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23-11-2011 04:24 PM 编辑
话说回来,楼主说科学证明物质世界是虚幻的,这个论点是怎么确立的呢?
其实是从科学把物质用分解的方式来研究,一个物质一直分解下去,看到它时由非实体性的物质构成的。然后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物质是虚幻的。
我们研究事物可以这么搞吗?不能的。
万事万物不是片面的,它是普遍联系的。物质它有质量、能量和信息。是不能以质量、能量和信息等任何一个片面的特性来否定它的整体特性。
佛教是抓住了事物的可变性,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然后来否定它。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他的目的是要让我们去掉执著。
其实应该承认实在的物质,认识到它在不断运动,再认识到我们要打破思想中的私有观念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4: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神气
我愛看這一段
Quote (佛教史抓住了事物的可变性,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然后来否定它。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他的目的是要让我们去掉执著。)Quote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5: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3-11-2011 06:02 PM 编辑
生命科学其实还没有建立上来,科学当然也讲求实在的东西,而且也很严格。
只是现代科学还没把方向搞 ...
神气 发表于 23-11-2011 03:41 PM 
佛法是主观科学,只能透过当事人的实践进行主观的验证,却无法客观的表述经验。
科学是客观科学,必需将所有证据摊在阳光下供检验,而且需要符合可重复检验的标准。
两个方法都很好,也是各有优缺点,但是具有互补的功能。
我觉得未来的生命科学可以结合两者的长处,透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对生命真相奠定基础原理和认识,但是科研人员也学习禅定(却未必要信仰宗教),透过实践去研究实验室里无法验证的生命实相,并透过统计学的计算方法来提高主观知识的客观性。
如此才能将主观的知识客观化,经过实践了才来进行科学的结论,才能达到不偏不倚的中立结论。目前西方科学家对频死现象的研究正在开启了这门学问的系统化发展,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时间一久就可以逐步克服目前各说各话的分歧现象。
惟有开放的态度和意识,才有可能在生命科学的探索路上得到突破性的成功。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谷成
雞同鴨講 ,表錯情.
guilimen 发表于 23-11-2011 03:55 PM 
如果鸡和鸭愿意暂时放下自己的语言,使用中立的语言就可以初步沟通。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7: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来讲讲photon(光子)的动态。
一台雷射枪的直射放射钱是如何的呢?
(posted by mobile)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07: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参考一下Copenhagen Interpretion...
(posted by mobile)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11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科学和宗教不能相提并论?
爆炸头爱因斯坦就说过:“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 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
如果纯粹为了避开迷信之说而撇清宗教和科学,这就不是科学该有的精神。
佛说“成住灭空”,就是科学给与的“有效期限”。
科学的有效期限是可见的,比如列印在产品上;而宗教的则无法看见,以缘份计算。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24-11-2011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科学和宗教不能相提并论?
爆炸头爱因斯坦就说过:“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 religion w ...
横眉冷对 发表于 23-11-2011 10:16 PM 
真的要比的话你要用什么角度来比?用科学角度的话宗教就是不堪一击,用宗教角度的话科学就是为了宗教的“真理”而服务的,不是的话那就是科学并不是万能的、或者科学是虚幻的。
但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你告诉我要怎样比?我只知道宗教很喜欢和科学比,但是科学就尽量不扯宗教进来 |
|
|
|
|
|
|
|
发表于 24-11-2011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ashlyner 于 24-11-2011 01:02 AM 编辑
佛法是主观科学,只能透过当事人的实践进行主观的验证,却无法客观的表述经验。
科学是客观科学,必 ...
谷成 发表于 23-11-2011 05:40 PM 
不能说佛法是主观科学,佛法本来就不是科学,科学的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客观,不存在主观的部分。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但是人类的主观性也造成科学不能完全可观,所以每一个科学理论都要经过很多科研的考验来尽量客观化,科学家走的路和佛教学是完全相反的,因为科学家不推崇自我认为,而是要客观验证,而佛学则是推崇自我修行自我觉悟,缺乏客观的规范造成门派众多外道滋生。
科学的验证也和佛法的验证不同,科学的验证是能够有理有据拿出来说服人的,而佛法的验证却不能,不然的话为何那么多活佛还是大法师依然被佛教徒们批评?
我赞成科学就是将主观的知识客观化,但是和宗教或者佛法比起来是没半毛钱关系,西方很多基督教科学家,懂得把宗教和科学分开,而东方人更喜欢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推崇个人崇拜和造神运动,如果对比下东西方的历史可以看出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史学家们很少以英雄式的观点来描述他们的伟人,他们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都是很清晰明了的,争议很小。而东方的都是很喜欢写人物传记,推崇圣人等,这导致很多学说都是主观化几充满争议性。西方人对佛教的热衷都是在禅定方面,这对心理学和社会学来说是个很好的参考,但很可惜这两个学科都不能严格的称为科学。
所谓的科学态度就是大胆假设(开放的思想),小心求证(严格客观的科学验证),两者缺一不可,大胆的假设但是没有求证的空间,那么就是空口说白话,也就是目前很多宗教学家试图引用科学所犯的错误,因为他们的假设都是无法纠正的(他们会允许经书写错东西而被更改吗?),因为太过抽象化或者超现实,满足不了科学理论必须是 falsifiable 这个前提。 |
|
|
|
|
|
|
|
发表于 24-11-2011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谷成
雞同鴨講 ,表錯情.
guilimen 发表于 23-11-2011 03:55 PM 
规伯伯一针见血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