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6-7-2011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楼说了华严经是后来的人写出来的,代表着不一定是佛陀的教导,可能只是断章取义或者是理解错误。
要用逻辑证明某经典符合原始佛教,不能用类似“用圣经证明上帝存在”这种方法吧?需要用旁证,当然旁证也是要经得起推敲 |
|
|
|
|
|
|
|
发表于 26-7-2011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6-7-2011 1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bashlyner
不是说了吗, 没有所谓的原始经典, 大乘和部派的经典都是后来的, 考古都不能分出先后。。 |
|
|
|
|
|
|
|
发表于 26-7-2011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susupapaya
不, 这在学术界很有名的,各国学者都有谈到, 也可以看印顺法师的。。
满梵行就是菩萨六度婆罗密(圆满行) |
|
|
|
|
|
|
|
发表于 26-7-2011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bashlyner
不是说了吗, 没有所谓的原始经典, 大乘和部派的经典都是后来的, 考古都不能分出先后 ...
清池 发表于 26-7-2011 12:28 AM 
至少阿含经是公认的最原始的佛经吧?只要从阿含经的内容开始学习就可以了,有了个基础,总好过先去学习那些不知道真假的经书 |
|
|
|
|
|
|
|
发表于 26-7-2011 1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26-7-2011 12:51 AM 编辑
"乱乱改动经文原意"在论坛上已经有个活生生的列子, 就是说人的心是可怕的, 狡滑的没有道德, 所以使我确信后期的伪经是由这一类狡滑的没有道德的人乱乱改动经文创造出的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7-2011 0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清池
謝謝 清池在這裡糾正我... 我去改正一下...
你說的部分我會慢慢思維... 實際上佛法的歷史太久遠了 要考究實際上還要靠大家集思廣益才行...
佛陀说, 不, 阿难, 这修善道不是作到佛法教义的一半了,而就是我教义的全部。
但是這裡並沒有說明何謂善道... 我稍微補充一下 如果有錯你們糾正我...
善道實際上並不是世人所認為的慈善機構式的
(如果佛陀鼓勵慈善機構、那麼當時的比丘就不注重於修行了。正命裡面有提到以自淨其意 - 通過內觀來淨化自己的內心)
在我的理解當中
最好的善道莫過於守護自己的根門不讓諸根起貪嗔痴。。。
一個人必須先保護自己的心念才可以把慈愛播種給別人。。。
諸善當中 以法施為最上。以修行戒、定、慧為最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7-2011 0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清池
如果說原經 我們可以推斷第一次寫下來的 由500位阿羅漢 阿難 與 大加舍尊者寫的 是原經
因為他們是由 阿難背誦 論藏 (實修理論上的阿比達摩)
是佛學史 上比較可靠經典。。。
可以算是最接近佛陀原意的教化經典
我個人認為 不管我們是什麼乘 大或小。我們都是佛弟子 應該回到原經尋找真正佛陀的教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7-2011 03: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清池
看了 你11樓的說法, 善行跟善知識是不一樣的東西。。雖然同樣是有善字。。。
我們討論的是 過於執著善行的禍害。佛陀好像也說過一句話大意是:
即使是我教的法,你們可以在手中把玩他、討論他。可是你們不修習他也是枉然。
不知有人可以確認一下嗎? 其中的大意是 修行者應該對佛陀教的修行 但是不能執著於其理論。
同學千萬不要弄亂了
善知識是指一位知道真理的人並且教導別人真理的人。
善行是指行善助人,或者天天與慈善機構一起的人但是沒有修行戒、定、慧的人。
但是他們的觀念中彷彿佛陀只要我們行善而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7-2011 03: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乱乱改动经文原意"在论坛上已经有个活生生的列子, 就是说人的心是可怕的, 狡滑的没有道德, 所以使我确信后 ...
三法印 发表于 26-7-2011 12:50 AM 
這也沒有辦法的事情。所以我才要提倡說回去看原經。
他们将会舍弃某些对于法的增上是非常更本重要的训诫并且说是佛陀应许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7-2011 03: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我會在第3樓分享 上傳隨佛比丘的mp3 開示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下載聽聽  |
|
|
|
|
|
|
|
发表于 26-7-2011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7-2011 10:27 AM 编辑
回复 29# Gap_Gezz
不知有人可以確認一下嗎? 其中的大意是 修行者應該對佛陀教的修行 但是不能執著於其理論。
同學千萬不要弄亂了
善知識是指一位知道真理的人並且教導別人真理的人。
善行是指行善助人,或者天天與慈善機構一起的人但是沒有修行戒、定、慧的人。
但是他們的觀念中彷彿佛陀只要我們行善而已。
亲近了善知识,能引导众生走向正确的道路,信、闻、念、施、慧皆得以增长,就此意义而言: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也。
佛陀是他自己得道的, 他不是有一个已成佛的老师所教出来的,所以才会称佛陀。
佛陀是依靠他自己的修为和行普萨道万善才能成佛的,这才是佛陀成佛的正因正缘-称为正善知识, 那燃灯佛只为他授记
由于亲近善知识就是是圆满梵行, 不是指说善知识就是圆满之人, 而是指那会生产正因和正缘的动机,才能得到正果报,
这正因和正缘不是外在的人,而是从你自己的心中产生的。。
释尊本人也是因为从近善知识故,行万善菩萨道,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度化众生,令其脱离生死。如果释尊往昔没有从近亲知识的正因的话,也终必无法得正缘遇到到燃灯佛来授记
在佛法跟一起同修们一起学习,他们是你的善知识,对外面的众生去教佛法,那外面的众生也是你的善知识,因为是他们给你这机会的修行施法的, 还有对那些对你恶言谤法也是你的善知识,因为是他们给你这机会的修行忍法的。
所以佛陀说提婆达多是他在世的最大善知识, 因为有他的挑战才能显出佛陀教法的正确。 |
|
|
|
|
|
|
|
发表于 26-7-2011 10: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Gap_Gezz
空海法师 关于玄奘大师的论述,我觉得跟历史有点不符合。
当时候在中国,我们现代所认知的“原始佛教”,阿含、阿毗达摩等,在中国是很流行的。而且玄奘大师是深入的学习过这些经论的,因为不满意,所以才发愿到印度去取经。
而且在一路上,除了学习中观唯识之外,对于那些“原始佛教”的经论,玄奘大师还是不断学习的.....
一些佐证,我记得当时候除了那烂陀寺在弘扬大乘教法之外,还有不少的僧团及长老在弘扬小乘佛法(原始佛教)(p.s. 我也不愿意称他们小乘,但是为了区分,暂用这个名词),这些玄奘大师都有接触过他们,甚至跟他们辩论。
玄奘大师在印度的那场最著名的辩论,其实挑战者除了外道、及大乘学派之外,小乘学派也有人的。后来玄奘大师辩赢了之后,这些小乘学派的人还给大师一个称号“解脱天”....
另外。历史上许多的大乘论师及长老,很多都是从小乘学派出身的。换句话说,都是精通我们现在所认知的 “原始佛教” 的,因为不满意或不满足,才进一步学习大乘教法。这些,如世亲无著等大乘论师的故事可以知道、鸠摩罗什大师也是小乘学派出身的、龙树菩萨也是.........
换句话说。在当时这些精通 “原始佛教” 的大师们眼里,并不是所有都认为 “大乘非佛说”, 很多都后来拥抱大乘学说,而成为 大乘教法的一代大师的.....
这些实事,很少人提到,所以在此补充...... |
|
|
|
|
|
|
|
发表于 26-7-2011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7-2011 10:36 AM 编辑
回复 29# Gap_Gezz
看了 你11樓的說法, 善行跟善知識是不一樣的東西。。雖然同樣是有善字。。。
在佛法跟一起同修们一起学习(他们可能与你一样的层度,都还没开悟),但有他们在一起,你修行比教不会退转。。所以他们是你的善知识,
对外面的众生去教佛法,那外面的众生也是你的善知识,因为是他们给你这机会的修行施法的,
还有对那些对你恶言谤法也是你的善知识,因为是他们给你这机会的修行忍法的。
所以佛陀说提婆达多是他在世的最大善知识, 因为有他的挑战才能显出佛陀教法的正确。
所以真正的善知识-不是外在的人,而是正因和正缘,是从你自己的心中产生的动机。。 |
|
|
|
|
|
|
|
发表于 26-7-2011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7-2011 10:44 AM 编辑
回复 2# Gap_Gezz
西元前80年,雕刻佛像之風興盛,都是受到羅馬、波斯文化跟希臘文化所影響的。佛教從原來不崇拜偶像,到後來漸漸不得已,轉變為有佛像的雕刻
这个也不正确,因为就算当今和古代,南传所供养的佛陀的佛像,也都是从希腊的阿波罗-太阳神的样子而制作的而延续下来的。当时各部派佛教都有用佛像了。。 |
|
|
|
|
|
|
|
发表于 26-7-2011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7-2011 11:02 AM 编辑
请看完整的经典,重点在于佛陀解说什么才是善知识和圆满的佛法修行的正确定义(蓝色部分)
雜阿含726經[正聞本923經/佛光本738經](覺支相應/道品誦/修多羅)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夾谷精舍。
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念:
「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佛告阿難:
「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所以者何?純一、滿{靜}[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靜}[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
|
|
|
|
发表于 26-7-2011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7-2011 11:18 AM 编辑
对比南传的部分:(好像加入很多修習八支聖道的加长内容,还有部分中略)
相應部45相應2經/一半經(道相應/大篇/修多羅)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釋迦國,名叫那軋拉迦的釋迦族人城市。
那時,尊者阿難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阿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是梵行的一半,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
「不是這樣,阿難!不是這樣,阿難!
阿難!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阿難!當比丘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必將修習八支聖道、必將多修習八支聖道。
而,阿難!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的比丘,如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習八支聖道呢?阿難!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而修習正見;依止遠離……(中略)修習正志……(中略)修習正語……(中略)修習正業……(中略)修習正命……(中略)修習正精進……(中略)修習正念;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而修習正定。阿難!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的比丘,這樣修習八支聖道、多修習八支聖道。
阿難!以此法門,依此應該也能被體會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阿難!由於以我為善友,生法的眾生從生脫離;老法的眾生從老脫離;死法的眾生從死脫離;愁悲苦憂惱法的眾生從愁悲苦憂惱脫離。阿難!以此法門,它應該能被體會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
巴利語經文 SN.45.2/(2) Upaḍḍhasuttaṃ
2. Evaṃ me sutaṃ–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akyesu viharati nagarakaṃ nāma sakyānaṃ nigamo. Atha kho āyasmā ānando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ṃ nisīdi. Ekamantaṃ nisinno kho āyasmā ānando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upaḍḍhamidaṃ, bhante, brahmacariyaṃ, yadidaṃ– kalyāṇamittatā kalyāṇasahāyatā kalyāṇasampavaṅkatā”ti.
“Mā hevaṃ, ānanda, mā hevaṃ, ānanda! Sakalamevidaṃ, ānanda, brahmacariyaṃ, yadidaṃ– kalyāṇamittatā kalyāṇasahāyatā kalyāṇasampavaṅkatā. Kalyāṇamittassetaṃ, ānanda, bhikkhuno pāṭikaṅkhaṃ kalyāṇasahāyassa kalyāṇasampavaṅkassa– ariyaṃ 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bhāvessati, ariyaṃ 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bahulīkarissati.
“Kathañcānanda, bhikkhu kalyāṇamitto kalyāṇasahāyo kalyāṇasampavaṅko ariyaṃ 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bhāveti, ariyaṃ 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bahulīkaroti? Idhānanda, bhikkhu sammādiṭṭhiṃ bhāveti vivekanissitaṃ virāganissitaṃ nirodhanissitaṃ vossaggapariṇāmiṃ; sammāsaṅkappaṃ bhāveti vivekanissitaṃ …pe… sammāvācaṃ bhāveti …pe… sammākammantaṃ bhāveti …pe… sammā-ājīvaṃ bhāveti …pe… sammāvāyāmaṃ bhāveti …pe… sammāsatiṃ bhāveti …pe… sammāsamādhiṃ bhāveti vivekanissitaṃ virāganissitaṃ nirodhanissitaṃ vossaggapariṇāmiṃ. Evaṃ kho, ānanda, bhikkhu kalyāṇamitto kalyāṇasahāyo kalyāṇasampavaṅko ariyaṃ 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bhāveti, ariyaṃ 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bahulīkaroti. |
|
|
|
|
|
|
|
发表于 26-7-2011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7-2011 11:11 AM 编辑
南北傳經文比對:
1.北傳經文「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參看《雜阿含1經》、《雜阿含30經》「經文比對」。
2.北傳經文的「獨一靜處,禪思思惟」,參看《雜阿含200經》「經文比對」。
3.北傳經文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南傳經文作「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
「善友誼」(kalyāṇamittatā,直譯為「善友的狀態;作為善友這件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好友誼」(good friendship)。按:「善友;善朋友」(kalyāṇamitta),或譯為「良友」,古譯為「善知識」,參看《雜阿含91經》「經文比對」,字尾加「tā」表示「在……的狀態」。
「善同伴之誼」(kalyāṇasahāyatā,另譯為「善同伴的狀態;作為善伴侶這件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好夥伴之誼」(good companionship)。
「善同志之誼」(kalyāṇasampavaṅkatā,另譯為「善友的狀態;作為善友這件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好同志之誼」(good comradeship),並解說這三者(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為同義詞。
4.北傳經文的「半梵行」,南傳經文作「這是梵行的一半」(upaḍḍhamidaṃ…… brahmacariyaṃ ),參看《雜阿含1238經》「經文比對」。
5.北傳經文的「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此處南傳經文作「這是梵行的全部」(Sakalamevidaṃ……brahmacariyaṃ ),參看《雜阿含1238經》「經文比對」。
6.北傳經文的「念覺分、……捨覺分」(七覺支),參看《雜阿含713經》「經文比對」。
7.北傳經文的「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南傳經文作「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
「依止遠離」(vivekanissitaṃ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基於隔離」(is based upon seclusion),並引註釋書的解說(論師們的「五重遠離」說):1.由練習毘婆舍那而達暫時的「彼分遠離」(tadaṅga viveka )。2.由入禪定而達暫時的「鎮伏遠離」(vikkhambhana viveka)。3.由出世間道而達永久的「斷遠離;根除遠離」(samuccheda viveka )。4.由證果位而達永久的「安息遠離;平息遠離」(paṭippassaddh viveka)。5.由證涅槃而達永久的「出離遠離;逃脫遠離」(nissaraṇa viveka )。「遠離」(viveka),另參看《雜阿含545經》「向於遠離」「經文比對」。
「依止離貪」(virāganissitaṃ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基於]冷靜」([is based upon] dispassion)。「離貪」(virāga),另參看《雜阿含262經》「離欲」「經文比對」。
「依止滅」(nirodhanissitaṃ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基於]停止」([is based upon] cessation )。
「捨棄的圓熟」(vossaggapariṇāmiṃ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解開上成熟」(maturing in release ),並解說「捨棄」(vossagga)有雙重含義:「永捨之捨棄」(pariccāga vossagga )與「躍進之捨棄」(pakkhandana vossagga ),前者是捨斷雜染:從練習毘婆舍那的「彼分」(tadaṅgavasena)到出世間道的「斷」(samucchedavasena ),後者是進入涅槃:由練習毘婆舍那時傾向它(tadninnabhāvena ),以及在聖道中作為所緣(ārammaṇakaraṇena )。捨斷雜染而進入涅槃,就是「捨棄的圓熟」。而「捨棄」(vossagga )與「斷念;定棄」(paṭinissagga ),在詞源與含意上是緊密關連的,但用在《尼科耶》中,一個細微的差異似乎將它們分離。「斷念」主要用在毘婆舍那階段,對所有有為法經由洞察無常而積極消除雜染,發生在「安那般那念」的第十六階(參看《雜阿含803經》),「捨棄」則用在聖道成熟(the path matures ),可能意味著完全放棄所有執著的最後狀態(probably signifies the final state in which all attachment is utterly given up ),因此在意義上與涅槃緊接。
8.北傳經文的「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參看《雜阿含716經》、《雜阿含729經》。
9.南傳經文的「八支聖道」,參看《雜阿含70經》「經文比對」。
10.南傳經文的「必將修習、必將多修習」、「修習、多修習」,參看《雜阿含717經》「經文比對」。
11.南傳經文的「生法的眾生從生脫離」(jarādhammā sattā jarāya parimuccanti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屬於出生的生命從出生被釋放」(beings subject to birth are freed from birth)。
12.南傳經文的「[以]法門」(pariyāyena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下列]方法」(By [the following] method)。另參看《雜阿含241經》、《雜阿含248經》、《雜阿含250經》「經文比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7-2011 1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26-7-2011 11:46 AM 编辑
回复 35# 清池
你沒有看完我寫的 看完再論吧
我現在講佛法的演變史。
原始佛法是不崇拜佛像的;是後來演變出來的我有寫了。先不要急著提異議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7-2011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26-7-2011 11:49 AM 编辑
回复 33# 蓝袍术士
當時是有各家各派的說法。
所以關於原經已經傳入唐朝應該也會有。
但是不能否認玄奘大師是有疑惑才起行去印度取經的。
也就是當時的佛法已經有對立說法的情況了。可能對 可能錯 可能兩個都不對。
謝謝 你的補充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