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7-8-2011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谈心文摘 * (二十一)
********
美 的 起 源 (三)——“谈心篇”
作者 tanwen
在“过去的美学”的各类学术体系中,虽然各学说的根源,演绎以及结论各有不同,但其基本的“概念要素”却是大同小异。这里,我就从那些基本的“概念要素”谈起吧。
1. 关于“美的事物”
对于“人”、“事”或“物”,它美不美,传统上最通俗的定义是这样的:能使人产生“美感”的,那它就是美的。(好象有点“自我涉及”?!)而这里我认为“美的事物”,就是能使人产生“亲近感”的事物。再说得严谨一些,“美的事物”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笼罩下,具有“被亲近感”的事物。那么,这个“事物”对这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来说,就是“美”的。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美学”中,关于“美在物”还是“美在心”,一直是作为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争论不休。这个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美的事物”究竟是客观就存在的,还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主观臆造形成的?
上述的定义中,我之所以指派出事物的一个新属性——“被亲近感”,而不用“使人产生亲近感”,就是为了尽量使这个概念具有相对于“审美主体”的独立性。当然,最终“美感”效果的产生,就需要“审美主体”的介入了。
另外,这个“被亲近感”是一定要依存在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下的,且与之的“概念意象”层次越接近,那这“美的事物”就越具有广泛的社会接受度。(要注意的是,上述“社会文化氛围”一定要是“真实的”,“基础的”,而非“人为的”,否则,其他的问题我不说,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来说,容易使人误入歧途。)
其次,上面定义中“被亲近感”和“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感到困惑:到底是“亲近感”产生了美,还是由于美而带来“亲近感”?这个问题应该是不难回答的。
从逻辑判断上说,“被亲近感”和“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具有“被亲近感”的不一定是“美的”(如天然的血缘关系,种族或其他等等),但是“美的事物”则一定使人产生“亲近感”。
这里,“被亲近感”是更基础的,是与“天然之物”具有更直接联系的。
( 待 续 ) |
|
|
|
|
|
|
|
发表于 8-8-2011 06: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谈心文摘 * (二十二)
********
美 的 起 源 (三)——“文摘篇”
摘者 tanwen
......她身穿一套白色的网球服,超短的裙裤下面是两条笔直秀美的腿,连丝袜都不需要,光滑而润泽......当她拉开跑车的门,半倚在车身上微笑,青丝乌云一团地堆在左肩,眼角微微上吊的美目烟视雾行......
碧蓝的爱琴海中,星罗棋布的云石岛屿非常美丽,岛上疏疏落落有些神圣的树林,扁柏,月桂,棕榈,一片可爱的青草,小石遍地或山坡上种着一些谷物......大海凭藉无数的港湾和迂回曲折的地形侵入陆地;在游客带回的风景上,即使是陆上的影致,也多半能看到蔚蓝的海,或是一长条,或是一个三角形,或是一个半圆形,在远处闪闪发光。海水四周往往有陆上伸出去的石岩,或者几个相邻不远的小岛,构成一个天然的海港。
他们一味追求庞大:建筑用的石头堆在地上,长达一里,重重叠叠的全是粗大无比的柱子,围廊架空,穹窿高耸,一层一层的钟楼直上云霄,形式细巧到极点。门洞四周环绕好几层小型雕像;外墙上切出许多三角墙和怪物形的承溜;红绿相映的玫瑰花窗嵌着穹曲而交错的窗格;唱诗班的席位雕成挑绣的花边一般;钟楼、墓室、祭坛、凸堂与小圣堂,都有小巧玲珑的柱子,复杂的盘花,雕像和树叶形的装饰......
不难想像一个如此持久如此残酷的局面会养成怎样的心境。先是灰心丧气,悲观厌世,抑郁到极点。当时有个作家说:“世界只是一个残暴与淫乱的魔窟。”人间仿佛提早来到的地狱......一批野兽在混乱的环境中喘息未定,就得起来同狂嗥怒吼,兽性勃勃的第二批野兽搏斗......过去的回忆使眼前的灾难更显得可怕;还能读些古书的有头脑的人,模模糊糊的感觉到人类一千年来堕落到什么田地。
她的眼睛不是我所见者最美丽的,却是最深邃的,富于含蓄。当它们表现一种倾慕,一种情爱时,便闪耀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光辉。不过,这种表情实际上不是柔媚的,象是来自心坎和同时带有一种憧憬和愿望的那样;这种表情是来自灵魂,圆满丰富,象是只想给与而不需要人去接受它。
根据所有的我感觉到的事实,我的沉积,我的理解,——我认为,人的“亲近感”是美的源头,也就是说,美最初的起源是“亲近感”!
( 待 续 ) |
|
|
|
|
|
|
|
发表于 9-8-2011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laydaniel 于 9-8-2011 06:14 PM 编辑
********
* 谈心文摘 * (二十三)
********
美 的 起 源 (四)——“谈心篇”
作者 tanwen
2. 关于“美感”
“美感”,也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按照传统的最流行的说法,“它是审美主体在观照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感受,体验,认识和评介;也称为审美感受。
在这里,如果把“亲近感”作为美学体系展开的基点的话,那么我认为:美感,就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某一具有特定人文状况的个人或群体,根据其自身的人文特点,对拥有“被亲近感”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非平常态的精神状况”;并且这种“精神状况”是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和认识自我的。其外在表现往往是“愉悦”,“欢欣”的心情等。
我们知道,“美”是属于社会范围内的。当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它对“美”的感受就越呈现出一种“高品级”(High Degree)。
一个现代时装模特儿,在原始社会,她的美,可能只是由于“她是女性”,不论她的性情是多么的温柔;而在封建社会,她的美,可能就是由于“她是一个温柔的女性”,不论她的穿着是多么的有品味;但在现代社会的摄影舞台上,她的美,那就是人体与(时装)造型的完美结合。
在人类社会中,“艺术家”往往是最具美的感受力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古至今,绝大多数艺术家往往都是“孤独的”:一辈子躲在图书馆里阅读和写作的南美作家博尔赫斯是“孤独的”,以<<麦田守望者>>红透大半个美国,尔后远离尘嚣的塞林格是“孤独的”,最后变成精神妄想症的凡高是“孤独的”,著作甚丰的沈从文是“孤独的”,还有海明威,川端康成,卢梭,贝多芬......
(Sorry,以上有些查摘了一点资料。)
为什么会产生上述情况呢?简单地说,孤独的人往往比常人具有更强的“亲近感”。(复杂的,就不在本篇范围内了)......
厌倦了人情世故的时候,人们会觉得自然真实的景致更美;看惯了熟练技巧的美工画后,人们会觉得自由创意的艺术画更美。
我觉得,“基础的美”在于人的“生物性”的一面;而“永恒的美”在于人的“人性”的一面......
( 待 续 ) |
|
|
|
|
|
|
|
发表于 10-8-2011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谈心文摘 * (二十四)
********
美 的 起 源 (四)——“文摘篇”
摘者 tanwen
XX黑龙江鄂伦春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采集捕鱼为辅的少数民族......在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中,马是一种可亲的动物,因此......在木雕和剪纸中还出现马的形象作为装饰。
狩猎部落由自然界得来的画题,几乎绝对限于人物和动物的图形。他们只挑选那些对他们有极大实际利益的题材,原始狩猎者对植物食粮多视为下等产业,自己无暇照管,都交给妇女去办理,所以对植物就缺少注意。于是我们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在文明人中用得很丰富、很美丽的植物画题,在狩猎人的装潢艺术中却绝无仅有的理由了。
至于山水成为美的对象则是较晚的事情。在秦汉都是以人物画为主,到了魏晋南北朝山水画逐渐发展,但多以人物画背景,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东晋南朝时,山水画才开始成为独立画种。
山水诗画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兴起,也是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当时诗人画家主要是文人墨士或士大夫,有些是对现实生活不满,到自然中寻求慰藉,如陶渊明的诗中有:“久在樊笼里,复返得自然” ......
法国风景画家柯罗不仅画宁静的风景,还画一些崇高的自然现象。这说明自然美的领域更扩大了,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也可成为审美对象。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愈来愈向多方面发展,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从动物、植物扩展到山水等方面,这也是人类审美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 待 续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