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19-6-2011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倚门倚闾"
王孙贾15岁被召进王宫当齐王的侍臣。
王孙贾的母亲很爱王孙贾,每当他入朝,母亲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
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的倚在门口等他回来。
公元前284年,燕国的军队很快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
齐王仓惶出逃,这天王孙贾没有在齐王身边,听说齐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寻,没有找到齐王,只得回家了。
他母亲见了,问他:“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
王孙贾说:“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
他母亲非常生气,说:“你每天回来晚了,我都会倚在家门口等你。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儿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
王孙贾听后,很惭愧,马上离家去打听齐王下落。
“倚门倚闾”比喻长辈对子女的盼望和爱护。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6-2011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公元550年,北朝的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
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
有一年出现了日食,高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问一个亲信:“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
那亲信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没有把刘氏家族斩尽杀绝。”
高洋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杀光,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来,东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
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 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6-2011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背水一战"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
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
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
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
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
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
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
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
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
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
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11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强大的秦国常常欺负赵国。
在代表赵国出使秦国中,蔺相如智勇双全,把和氏璧安全带回赵国,在渑池大会上又保全了赵国的荣誉,被拜为上卿,地位跃居大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说:“我为赵国立了多少汗马功劳,才有今天。蔺相如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 见到蔺相如,我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为避免和廉颇见面,蔺相如就称病不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门,远远的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过来,赶快退到小巷子里,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蔺相如的门客们觉得蔺相如胆小怕事,请求离去。
蔺相如劝阻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
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些。”
蔺相如说:“对呀!秦王我都不怕,我怎么会怕廉将军呢?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 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们两人不和,秦国就有机可乘了。”
廉颇知道了,赤着膀子,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家里请罪,他说:“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如此容忍我,请您处罚我吧。”
“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11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防微杜渐"
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窦宪兄弟把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朝政混乱不堪。
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人们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发生日食。司马丁鸿上书汉和帝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亮是代表臣子的。日食现象象征君王的权力被臣子侵夺,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日蚀出现过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
“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告我们,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啊。穿透岩石的水,开始时都是涓涓细流,参天的大树,也是由刚发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刚露头的时候防止它,这样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了。”
“防微杜渐”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出自《后汉书•丁鸿传》)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6-2011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鹤归华表"
在苍凉古迈的关东大地,山峦无尽,岭岱莽莽。
在这连绵的山岭中,有近千座状似莲花的奇峰组成的千山。
千山,古称为千朵莲花山,又名千华山,也叫积翠山。
千山第一高峰是仙人台,海拔708.3米,它以丁令威成仙化鹤归来的传说而得名。
据晋陶潜《搜神后记》中记载,汉朝时,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
后来,经过多年的苦修,丁令威得道成仙。
千年后,他化成一只仙鹤飞回到辽东,落在城门前的华表柱上。
有一少年,见此,就拉起弓弦想射他。
丁令威就飞到空中,徘徊良久,不肯离去,并说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说完后,他冲天飞去。
后世常用“鹤归华表”感叹人世的变迁。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6-2011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半途而废"
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心中平静淡然,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表现出来而有所节度,叫做“和”。
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专走极端,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或许有人会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半途而废”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止,有始无终。
(出自《中庸》)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6-2011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安身之地"
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刘表派刘备驻守新野。
在新野,刘备诸葛亮巧用火攻,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将夏侯??。
刘备担心曹操会来报复,诸葛亮说:“新野是个小县,不能久居,最近听说刘表病在旦夕,可乘此机会,夺取荆州作为安身之地,也许可以抵抗曹操。”
刘备说:“你说得很好,但是我受刘表的恩,怎能忍心呢?”
诸葛亮说:“你今天不取,过后一定会后悔的!”
刘备说:“我宁可死,也不忍心作忘恩负义的事情。”
“安身之处”喻指建立事业的根基。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6-2011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五里雾中"
张楷,字公超,是东汉人,对道学很有研究,门徒常常上百人。
每天造访他的人车马盈门,填塞街巷,有人便在他家附近开办旅舍饭馆赚钱,张楷只好搬家。张楷很穷,以摆摊卖药维持生计。
永和年间,被推荐出任长陵(今咸阳市东)县令,张楷不就,搬到华山峪隐居,一时到华山峪求道者很多,致使华山峪成了集市,人们索性把华山峪叫成公超谷。
张楷能在五里范围内弥漫云雾,人们把学道叫“学雾”。
元和三年,皇帝召他,他又推脱了。张楷活了70岁。
“五里雾中”原指修道,现形容迷离恍惚、不知所从的状态。
(出自《后汉书•张楷传》)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11 0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原宪桑枢"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小屋是茅草搭的,门是蒿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
子贡穿着雪白的衣服、驾着高大的马车来拜访他。
原宪戴着破裂开口的帽子、柱着藜木拐杖开门迎接他。
子贡问:“您生病了吗?”原宪说:“我听说,没有财产叫贫困,学道而不能身体力行叫病,我是贫困不是生病。”
子贡听了面有愧色。 耶酥对门徒们说:“我告诉你们,不要为吃什么担忧,也不要为穿什么忧虑。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服。”
“原宪桑枢”喻指安贫乐道。
(出自《庄子•让王》和《耶稣传》)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11 0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文章憎命"
.唐宪宗元和初年,30岁的诗人贾岛抱着“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豪气,来到长安参加科举,然而时运不济,屡试不中,考到60岁了也没考上,被人称为“举场十恶”。
到后来,贾岛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田野里去摘野菜充饥。
唐代诗人孟郊一生贫困潦倒。
41岁入长安赶考落榜,心情非常沮丧,说自己的心被刀割伤了。
43岁再考又落榜了,晚上睡不着觉,要起来感叹多次,连梦都不能作完整。
46岁时才考上,高兴的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是由于不善交际,四年后才得了个县尉的小官,64岁时贫病而死。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说命运要磨练磨练文章写得好的人。
“文章憎命”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出自《天末怀李白》)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11 0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朝三暮四"
.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下就是那么一回事,因此不会为了得到什么而特别追求,做起事来总是心平气和。
总是心平气和去做事的人,会渐渐体察到这个道理,体察到了,也就离道不远了。
做而无求。 不知道这个道理而劳心费神的人,叫做‘朝三’。什么叫‘朝三’呢?
有一个养猴子的人给猴子喂栗子吃,说:“早上三颗,晚上四颗。”
猴子都非常生气。主人便说:“既然这样,那么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好了。”
猴子们都很高兴。实质没有什么差异,只是情绪发生了改变。
所以圣人没有高兴和不高兴的,只是随自然规律而行,我是我,事情是事情。
“朝三暮四”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表面假象蒙骗。现指人说话、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出自《庄子•齐物论》)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11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圣人之勇"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匡城,被人包围了好几圈,孔子的琴声和歌声一直没有停过。
子路跑进去见孔子,说:“老师怎么还有闲情弹琴唱歌呢?”
孔子说:“仲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想摆脱困境已经很久了,可还是不能避免,这是天命啊。我想寻求通达已经很久了,结果还是不行,这是时运不济啊。碰上了尧舜那个时代,天下没有失意的人,这并不是人们的智慧高明;碰上了桀纣那个时代,天下没有得意的人,这也并不是人们的智慧低下,是时势造成这样的。那在水里行走不怕蛟龙的,是渔夫的勇气;在陆地行走不怕犀牛、老虎的,是猎人的勇气;雪白的刀子架在面前,把死亡看做和生存没有区别的,是壮士的勇气;知道穷困是命运,知道通达需要时机,面临大灾难而不会畏惧的,需要圣人的勇气。仲由啊,安静些吧!我的命运已经上天已经安排好了。”
没有多久,带领士兵的将官进来了,抱歉的说:“我们以为您是阳虎,所以把您围了起来;现在我们知道您不是的,很对不起,我们在此向您道歉并撤退士兵。”
(阳虎是鲁国贵族季氏的家臣,曾经侵犯卫国匡城百姓,当地百姓痛恨他。孔子面貌像阳虎,所以发生误会。)
(出自《庄子•秋水》)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11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闻所未闻"
刘邦刚刚平定天下,汉人尉他在南越自立为王。
刘邦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尉他傲慢的坐着接见陆贾。
陆贾说:“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纷纷而起,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纷纷归顺他,当时强大无比。但是汉王只用五年时间就平定了中国。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现在大汉天子不愿百姓再受战争之苦,派遣我来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您理应到郊外远迎,拜倒称臣,但是您却如此桀傲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捣毁你的祖坟,诛灭您的宗族,再派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自己就会杀了您而投降汉朝。”
尉他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通过交谈,尉他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到你来到这里,使我每天都能听到了以前从没有听到过的事。”
“闻所未闻”形容事物新奇罕见。
(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11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沐猴而冠"
项羽小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后来改学剑,也不肯用功,他的叔父很生气。
项羽说:“读书有什么用,只能记名姓而已。学剑也只能抵挡一个人,我要学能抵挡万人的本事。”
后来项羽带兵攻入咸阳,杀了秦二世子婴,烧了秦朝的宫殿,收拾了秦朝许多宝贝财物就准备回去。
有人劝他说:“关中这个地方很险要,土地肥饶,可以建都称霸。”
项羽见宫殿都烧毁了,又想著赶快还乡,说:“富贵了不回家乡,就像穿著锦绣衣服在黑暗中行走一样,谁会知道呢!”
劝说的人叹道:“人家说项羽像只戴著帽子的猕猴,徒有虚名,果然不错。”
后来项羽在垓下打了败仗,逃到乌江,乌江亭长有一只小船,劝他渡江,说:“江东虽然小,也有方圆千里的地方,几十万人口,也可以称王啊。”
项羽说:“是老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要渡江呢!开始我和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来,现在无一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可怜我、让我称王,我又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没有真正的能力。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6-2011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穿井得人"
鲁哀公问孔子说:“听说舜的乐师夔只有一只脚,可信吗?”
孔子说:“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建议再派些人去协助他,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足 ’( 夔一个人就够了),不是‘一足’( 夔有一只脚)啊。”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每天要有一个专人负责出外打水。后来,他家凿了一口井,用不着再派人出去打水了,告诉别人说: “我家开了一口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消息,立即把它传出去了,说:“丁家开井,挖出了一个人。”
很快,全国各地都在谈论着这件事。终于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氏说:“我是说省出一个打水的人,家里多了一个劳力,不是说在井中挖出了一个人呀!”
“穿井得人” 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6-2011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风起云飞"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经过连年的征战,刘邦后来居上,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
可是没几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军势极盛,
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在得胜回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趟故乡沛县,和昔日的朋友、邻里叙旧畅饮了十几天。
一次在热闹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刘邦伤感的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风起云飞”喻天下大乱,有时也指触景伤情。
(出自《汉书•高帝纪》)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2011 07: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前程万里"
汉朝的贾逵家里很穷,他姐姐每天都抱着5岁的贾逵隔着篱笆听邻居家的孩子们读书。
10岁时,贾逵能背《六经》。
姐姐问:“我们家从没有请过先生,你怎么会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且背诵起来不漏一句呢?”
贾逵答道:“当年,你抱着我隔着篱笆旁听邻家读书,至今仍没有忘记其中的任何一句。”
不到20岁就有许多人来跟着他学习。
唐朝的宰相崔铉从小就很聪明。
一次他跟父亲去拜访名士韓滉。韓滉指著架上的鷹叫他歌詠。
崔铉接过纸笔,很快就作了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
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韓滉說:"這個孩子可以說有萬里前程啊!"
"前程万里”比喻前途远大,不可限量。
(出自《太平广记》)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2011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开门揖盗"
.三国时代,江东的孙策遭了暗算,重伤而死。
他的弟弟孙权这时才15岁,天天啼哭,无法处理朝政。
大臣们劝说没用,都很着急。
谋士张昭对孙权说:“现在天下大乱,豺狼满道,如果你只顾悲啼,不理国事……这好比大开着房门,拱着手把请强盗进来一样,岂不自招祸患。”
听了张昭的劝说,孙权觉得说的对,马上换了朝服,登朝理事,视察军队,安定了军心、民心。
吕布被曹操大军围在下邳城。
谋士陈宫建议吕布屯兵于城外,自己领兵守城,以形成犄角之势,只等曹操粮食用尽。
吕布回去收拾东西,他的妻子说:“你一个人孤军远出,如果一旦有变,我可怎么办呀?”
三天后陈宫来催,吕布说:“我想还是死守城池为好。”
陈宫又献计说:“听说曹军的粮草早晚将至。请将军准备引精兵去断其粮道。”
吕布又被妻子劝住了,出来对陈宫说:“曹操诡计多端,我们最好不要轻举妄动。”
后来城破,吕布被杀。
成语“开门揖盗”的意思是: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
出自《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和《三国演义》)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011 03: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难能可贵"
子路、子贡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弟子。 子路很勇敢。
子路63岁时是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
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孔悝被劫持,子路知道消息后,马上赶往京城救难。
到了城外,遇到卫国大夫高柴由城内逃出,高柴劝子路不要进去,子路说:“我拿孔悝的俸禄,就应该救孔悝的难。”
进城后被杀。 子贡的言语绝世无双。
叔孙武叔说:“子贡比孔子贤能。”
子贡知道后,说:“拿围墙来做比喻吧,我的墙齐肩高,站在墙外,就能看到我家里富丽堂皇;孔子的墙几丈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见雄伟壮观、多姿多彩的景象。进得去门的人太少了,叔孙先生这么说,也是可以理解的!”
冉有有治国才能。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问孔子:“冉有可以从政吗?”
孔子说:“冉有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不可以的?”
季康子就请冉有辅佐自己。
鲁哀公十一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冉有力排众议,帅领鲁国军队抵抗强敌,获得了胜利。 宋代的苏东坡说:“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了不起。
(出自《论语》和苏轼《荀卿论》)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