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太和

道家金丹修炼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0-3-2011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观赏了晤留手道兄的视频后,有感。。。虽说从历史上耒看应是道(玄门),儒,释顺序排下,跟着朝代不同,有者喜爱道,有者喜爱儒,有者喜爱佛,造成了百花齐放。然各因其统治因素,要各百姓有一惯性的依归,所以有了道藏,四书五经,大藏经等著作流行,从文革过后更统一为无神论,其所说无不是尽诉宇宙最高主宰“道”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3-2011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筑基期间,一次多久?十五分钟够吗?
可面向屋外吗?

外面陽手的大拇指交叉,就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氣,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氣接通之效。〈---把手放在膝盖上又怎么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3-2011 10: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是20分鐘以上。
可以,最重要是環境清靜,而且不要讓風吹。
我比較喜歡用這種坐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11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手哥哥的图...小弟在真空教的道观里好像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11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脫上衣練会有問題嗎?因天氣悶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11 1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w97589


    這位丹兄可以略略介紹一下貴派的靜坐法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1-3-2011 1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97589  22
其实前人对静坐是有一定要求的,就如道院,要求就少十六分钟,朝北,因为它把四分钟为一度, 最少坐四度,为一年四季的缩写(四度)一小时为十五度,一天为三百六十度(一周圆的度数)如此恒持,可与四时,大自然融合,只是后耒人己没有那么要求了。静坐要求舒适自然,恒持。若面向屋外太刺眼或气流冲面而耒的话就避免。之前静坐方式是以手放在膝盖上的,从旁看去就好像一个婴孩先天在母腹中的感觉。手抱太极及放在靠近下丹田与手放在膝盖上的作用是不同的,后者的含意是膝盖为肾的外象,手心是心的外象,把手心放在膝盖上意味着心肾相交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3-2011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你,sangleere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3-2011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回光守中

  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即关尹子)。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气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之诀,是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生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自然聚。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气。非止一时之妄想,直空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凡人自哬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矣。此贯彻三教工夫也。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工夫下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工夫始终则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

  圣圣相传,不离返照。孔云“知止”,释号“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返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返者,自知觉之心,返乎形神末兆之初,即吾六尺之中,返求个天地末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闲坐,反顾其私,便云返照,安得到头?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而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认指为月。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太开眼,则视远,而不见鼻矣;太闭眼,则眼合,亦不见鼻矣。太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去处,彼光自然透入,不劳尔注射与不注射也。

(闵一得按:盖以中黄,在人身地天之正中,即易之黄中,释氏所谓缘中,吾宗名曰玄牝之门,乃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玄窍。修真成道之基,基于此者。)

  看鼻端,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道言中黄,佛言缘中,一也。不必言头中,初学但于两目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眼之齐平处,光自然透入,不必着一念于中黄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小止观》书,印证可也。

  缘中二字妙极。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此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义,活甚妙甚。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所谓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法,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志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11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脫上衣練会有問題嗎?因天氣悶熱.
sangleeren 发表于 31-3-2011 11:28 AM


不是闷热啦,是你的任督二脉以通,真气全身运行才觉得热 jie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11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97589


    這位丹兄可以略略介紹一下貴派的靜坐法嗎?
sangleeren 发表于 31-3-2011 11:29 AM


小弟只是路人。没过教的,只是偶尔看到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011 04: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回光调息

宗旨只要纯心行去,不求验而验自至。大约初机病痛,昏沉散乱,二种尽之。却此机窍,无过寄心于息。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所化也。吾人动念至速,霎顷起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应。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槁灰死矣。然则欲无念乎?不能无念也。欲无息乎?不能无息也。莫若即其病而为药,则心息相依是已。

故回光必兼之调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坐时用目垂帘后,定个准则,便放下。然竟放,又恐不能,即存心于听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一有声,即粗浮而不入细。当耐心,轻轻微微,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盖心细则息细,心一则动气也。息细则心细,气一则动心也。定心必先之养气者,亦以心无处入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所谓纯气之守也。

  子辈不明动字,动者,以线索牵动言,即掣之别名也。既可以奔驰使之动,独不可以纯静使之宁乎?此大圣人,视心气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后人也。丹书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妙诀也。盖鸡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气也。暖气止能暖其壳,不能入其中,则以心引气入。其听也,一心注焉,心入则气入,得暖气而生矣。故母鸡虽有时出外,而常作侧耳势,其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即活。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易走,即以气纯之;气易粗,即以心细之。如此而心焉有不定者乎?

  大约昏沉、散乱二病,只要静功日日无间,自有大休歇处。若不静坐时,虽有散乱,亦不自知。既知散乱,即是却散乱之机也。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去奚啻千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乱者,神驰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乱易治,而昏沉难医。譬之病焉,有痛有痒者,药之可也,昏沉则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乱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则蠢蠢焉,冥冥焉。散乱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乱尚有魂在,至昏沉,则纯阴为主矣。

静坐时欲睡去,便是昏沉。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虽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于此寄焉。凡坐须要静心纯气,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虽然,心用在息上,又要善会,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听可耳。

此句有微义。何谓照 ? 即眼光自照,目惟内视而不外视。不外视而惺然者,即内视也,非实有内视。何谓听 ? 即耳光自听,耳惟内听而不外听。不外听而惺然者,即内听也,非实有内听。听者,听其无声;视者,视其无形。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则闭而欲内驰。惟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走,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日月交精交光者也。

(目不外视而心有微觉,是为真正内视;心寄于息而不着意,是为真正内听。昏沉之病,病在心不觉。以心照临,则提纲挈领,昏沉可除。丹家功夫运用之妙,全在一个“中”字。)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柱香为妙。过午人事多扰,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柱香,只要诸缘放下,静坐片时,久久便有入头,不落昏睡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011 06: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了一贴调息心法与各同道共研是参!

调息收心入虚无

一、调息简述:
  “调息”一词来源于佛家天台宗。天台宗认为,各门各派的功夫的修炼,都离不开三调,即:调身(形体训练),调息(呼吸训练),与调心(心意训练)。后来三调的思想被各家广泛延用,成为气功修炼的三大基本要素。
  调息是养生修炼当中呼吸训练的内容。呼吸的方法大致有这么五大类:外呼吸、内呼吸、内外结合呼吸法、屏闭呼吸、断息等。具体的呼吸训练方法有一百二十多种。可以说,不同的功法,不同层次的要求的呼吸方式也不相同。不同的呼吸方式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功能等。比如,鼻吸鼻呼可以治疗鼻炎,吸闭呼的训练,可以产生胎息,文火呼吸用于养内药,武火呼吸用于炼药等。我们这里所说的调息训练,是一种通过观息而调和呼吸从而达到收心入静的目的的呼吸训练方法。它来源于清代太医汪昂所著的《勿药元诠》中的调息之法。虽然原于此法,但可以说各家各派都有许多类似的呼吸训练方法。所以,汪氏在其著中写道:“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此法亦是我们进行先天内炼而选取的有效的入手功法。
二、调息的原理与意义:
  呼吸,我们称之为息。一呼一吸为一息。“息”者,自心也。可见心与息是相依的。息调则心定,息不调则心不定。这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是有体会的。在你心意烦乱的时候,你的呼吸就会加粗加重。在你心意祥平静之时,你的呼吸就会轻柔和缓。我们进行养生修炼,不管哪个法门,都离不开收心求静的内容。你心静不下来,后面的功夫基乎没法谈。所以,为了收心求静,我们可以从呼吸上面入手。把呼吸调好了,心就自然静下来了,这是其一。
  其二呢,观息守息,也是一个一念代万念的入静方法。我们没有经过入静训练的人,平时心中的杂念是非常多的。纷纷扰扰,什么念头都有。而我们进行观息,心中专注呼吸这一处,心系一处,其它的杂念自然就消退了。这是调息利于收心的另一个原因。
  对于我们先天养生内炼的要求来说,我们是要求要能进入先天的水源清的虚极静笃的状态的。因为我们内炼的是先天的精气神。而先天的精气神要得以显发,必须返归先天状态,而先天状态的特点就是虚无,虚空一体。我们只有进入这个状态,才能与虚空感通,才能天人合一,得天地之灵气以养其身。从们我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要进入这个先天虚无态,虽然收心的方法很多。但调息可以说是目前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故而,我们选用调息的方法收心求静,直入先天虚无状态。
三、调息的主要方法:
  1、功前准备:
  在正式打坐之前,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可以使调息训练得到更好的成效。主要方面如下:
  A、打坐前,先净身。先排尽大小便,以免功中憋得难受。然后漱漱口,使口中清淡,没什么味,容易静心。
  B、关好门窗,堵上风源。可以防止功中伤风,也可以防止意外惊功。保证室温在10度以上,亦不可过热过闷。
  C、可以对室内光线进行调整。拉上窗帘,防止室内过亮。打坐时,要背光打坐。
  D、最好坐在硬板床上或凳上,这样比较稳当,要垫上软的东西,如坐垫,利于气血运行。
  E、宽衣解带,凡是不利于气血运行的,象手表、眼镜,发卡,领扣,皮带等,最好都解开,松开。松紧带不宜过紧。
  F、若功前有做较大的体力劳动或量大的体育运动。先休息一阵,放松平静后,再开始打坐练功。
  2、打坐的姿势及要领:
  可以采取盘坐式或普通坐式练功。盘坐可以用单盘、双盘或普通盘。要求要坐稳。加个意念,不摇不动。两手可以结定印:“两手拇指指尖相触,左手四指置于右手四指上(或相反),然后置于下丹田处。两肩自然下沉,两肘自然下垂。稍稍用意调整两手臂的角度,调整到百会气感最强时为度。这是古今实修者共同总结的东西。正确的姿势,可以采集宇宙超能。有助于自身功能功力的迅速提高!亦可将两手置于两膝盖上,两手心向上,有高血压或头部疾病的,手心向下。
  虚灵顶劲:其要领是以头顶百会穴为中心,头有意识的向上顶,往虚空中顶。好象要顶着一个东西似的。上顶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身体自然直起的感觉。然后再对胸背自然调整,将胸口微微内收,不要挺胸。体会腰背在虚灵顶劲的过程中,自然拔直的感觉。同时注意颈部,腹部以及全身放松的感觉。具体姿势的细节问题,可以参考《气功修炼三大基本要素》一文中的调身部分。
  若是自然坐,则坐于椅子边缘,这样身形自然拔直,两手心向上,放两膝盖上。有高血压或头部疾病的,手心向下。
  3、辅助功法及作用:
  在进入正式调息之前,做一些辅助的小功法,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对正式调息也有很大的辅助功效。建议按以下程序进行:
  A、盘坐后,可以先放松身体,注意呼吸。特别是身体在活动后,呼吸比较粗重,心情比较兴奋,先放松下来,平心静气的坐一会,等心情平和,呼吸平缓后再开始吐纳。
  B、吐浊纳清:可以面向东方,先行“赤龙搅海”用舌搅舌下华池(下颚,下牙以内的空腔处),来回数遍,然后吐浊纳清,先转头向非东方的地方(南方或北方),微微张口,以口呼气,想着将身中的混浊之气全呼出去,呼到天的尽头,呼气要缓和,以耳中听不到呼吸声为度。然后以鼻柔匀细长的吸气,将东方清气吸入体内,如此一呼一吸为一息,共做三息或九息以排除身中浊气。
  C、舌顶上颚候津生:津,在这里就是指口水。是略带甘甜的口水。古人称之为琼浆玉液。认为炼津可以化精。古人认为这个津是非常重要的,对人体培育元气有非常好的作用。可以滋补身体。现代人研究发现,口水中含有很多的活性酶,对人体的营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练功中,有津液产生,一定不要吐掉,要分口下咽。下咽时,要注意感觉咽下后,其流入下丹田的感觉。这对培养元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舌顶上颚,可以促进口中津液的生成,可以治疗内分泌失调而导致的干燥综合症。在呼出身中浊气以后,可以以舌顶上颚,并以意观照舌下玄膺穴,则生津效果更为明显。舌顶上颚,是用舌顶住上齿后那一排似牙印的内凹的地方。顶时要轻松,要自然,不要用力,僵直。玄膺是舌下舌系带中间的穴位,它位于舌下玉液、金津的两个穴位中间。有些针灸书上,把玄膺的穴位标为海泉。玄膺一穴是津液之海、升华之源,能用内视去观照玄膺,则真精自然摄提而上,金液,玉液不仅是练功有效产生的一种现象,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大药,吞腹和灌溉全身后,对祛病健身、滋养身体有很好的效果。
  D:鼓漱咽津:在舌顶上颚观照玄膺一段时间以后,口中会津液满口,这时就开始鼓漱,象我们平时嗽口一样,来回鼓漱十几遍后,分三口咽下,每咽下之时,也有咕嘟之声,而后用意注意其下流至丹田的感觉。
  E:叩齿凝神:叩齿,就是上下牙互相敲击,叩叩有声。叩齿,古人认为有凝神的作用,也就是能聚敛较高层次的能量。另外,现代人还认为叩齿有固齿的作用。所以,不练功时,平时都可以适当叩齿,一则炼能,二则固齿。一次的次数,以三十六次为宜。
  以上辅助功法完成以后,则心意也相对清净,可以开始入手调息了,调息之前,先再次舌顶上颚,然后面带微笑开始观息。这里强调面带微笑,其作用是:第一、面带微笑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愉悦,这就有利于我们修炼。第二、微笑是最好的放松法,人在微笑的时候,全身都会处于松驰状态。第三、笑是入静的法门,人在笑的时候,大脑会处于一种空白状态。有利于我们入静甚至入定。第四、人在微笑的时候,会有提肛缩肾的感觉,是很好的强肾功法。
  4、调息的方法:
  经过前面的辅助功法的训练,我们心意基本上清宁了,气缓神清,这时候可以开始两眼垂帘或闭上眼睛。至于是垂帘或闭目,要根据你自身掌握的情况来决定。如果你能垂帘观祖窍,眼皮能放松,不累不难受,那就用垂帘。这样成效来得快,也不容易昏沉。如果你这个掌握不了,眼皮沉重难受,很累,那就干脆闭上眼睛守息。我们根据你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
  先说说垂帘的方法:就是两眼自然下垂,微闭,但不全闭,眼留一线光,观注鼻端,眼前有虚白的一片模糊虚白光亮。然后意会鼻前呼吸出入的感觉。这里的要领是:心意微微注鼻端。眼皮要松,自然下重,不要刻意半睁半闭。为什么这么做呢?有两个原因:
  一则,一般人打坐,闭目,看不到光,神气就容易昏暗,特别是在比较困的时候练功,很容易昏睡。造成神昏气暗。坐着坐着,就睡着了,即使不睡,也是昏沉沉的,一点清灵的感觉都没有。这叫昏沉,是静坐练功的大忌。所以,我们眼留一线微光,这样眼睛有光线的刺激,则不容易昏沉,甚至昏睡。二则,这是一个快速见性光见本性的妙法。佛家的释尊顿法,道家北宗的安神祖窍都是这么训练。在这样凝神鼻端时,心能很快静下来,配合上调息训练,能很快进入虚无的先天清源状态,加上凝神的训练,则性光能很快的显发出来。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个是顿法,但一般人不容易掌握。一则眼皮放松不好,眼睛累,难受,静不下来。二则,要凝神要求你心要能快速清净下来,心未调好,心不静,强行凝神,不但见不到性光,还会头昏脑胀,甚至血压升高。如果做不到这些,我们倒不如把眼睛闭上,先调息入虚无,再凝神显性光。
  双眼微闭以后,你就开始注意鼻端的呼吸。如果杂念还比较重,你就可以数数。数呼吸的次数,数上一阵,感觉杂念少了、轻了,你就开始注意鼻端呼吸一来一往的感觉。开始,我们可以稍稍控制呼吸,让呼吸做到柔、匀、细、长,一来一往。如果,你有鼻炎的毛病,你就注意吸气,注意气吸进来,从鼻根吸入脑部的清爽感觉,呼气只是随之而已,并不太在意。这样可以治疗鼻炎的毛病。如果你没有这类毛病,你就微微的控制呼吸,每一息让它归于气穴。呼吸经细柔匀长,意念控制要轻微,不能重,意重则火重,就是武火呼吸了,容易过火伤身。在进行这样一段时间轻微的控制呼吸后,感觉呼吸顺畅了,一来一往比较畅快,你就不要再控制,这时候呼吸可能会变得更弱,更短,不再那么深长了,也不要控制,顺其自然,你只注意它一来一往的畅快感觉。为什么要注意这个畅快感呢?有了这个畅快感,心情比较愉悦,心意就会轻灵,就不容易昏沉,甚至昏睡。守这个畅快感觉,心会随息再慢慢的深入下去,呼吸变得绵绵软软,细微柔弱了,你就守着这个绵绵软软,细微柔弱,并随之继续深入下去。“顺其自然,坐久愈妙,其静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 此心在寂然灵灵之中,随意而无心的去观照静中的一切意境。境自生动,我心不染不随,只有空明。象静水一潭一样。如此心息相抱,则可返入先天虚无大定之态。总而言之,息在什么状态,心就随之守着它什么状态,心随息行。随之而观。从而最终进入虚无状态。
  要收功之时,微微加一个意念,我要收功了。然后慢慢的恢复神志,缓缓活动手足,活动开了,再慢慢起身走动一下。却忌在功中或收功时突然动作。收功以后,若身上有麻胀酸的不适的地方,用手给它揉捏开。直至舒服为止。特别是脊柱上有酸胀不适的地方,一定要揉开,否则时间一久,容易得柱病。无法根治。
  以上即是调息训练的主要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011 06: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呼吸的四相:
  呼吸有四种征相,即:风相、喘相,气象,息相。
  风相:虽然呼吸顺畅,但耳朵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似呼呼风声,为风相。守息守此风相,则气不能凝,使气散无功。
  喘相:虽然呼吸无声,但鼻中似乎阻塞不畅,或是刻意为不出声而强制压低呼吸,使其无声,这样呼吸同样憋闷不畅,或是呼吸始终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这都属于喘相。守住喘相则使气於结不畅,容易造成憋闷气喘。
  气相:虽然呼吸不喘不滞,往来也很顺畅,耳中也听不到声音。但呼吸一来一往,非常“清楚明显”,这就是气相,守此气相,使人不能真正放松,徒劳无功。
  息相:呼吸无声往来顺畅,呼吸如游丝一般,绵绵柔柔,似乎消失了,而又似乎存在,非常微弱,心神与气息亦是绵绵细长,神息绵绵相抱,这就是息相。
  前三种相,都不是调息要达到的状态,调息要达到的是息相。但一开始入功,都不可能直接达到息相。一般都是前三种相的一种或几种。如何处理呢?练功者首先要明白,这三相在练功入手及初期都是正常的,调息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这三种非功态的呼吸状态逐步训练,直到调节到息相上来。这里要注意的是:1、不要刻意的要求自己处在息相上,这是做不到的。这样虽然绵绵细长也没有声音,但是是故意压制造成的,实质就是喘相。2、息相是在不断的守息中,由量变产生质变,心息不断归一,最终自然演变而成的息相。所是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观息法。
  以上是呼吸的四种征相。
五、调息过程中的心息变化过程:
  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在调息过程中,心与息会经历一个怎么样的变化过程,我们了解了这个过程,就能比较对照自己的练功情况,判断自己在调息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达到入虚无的训练目标。
  在我们开始辅助功法的静坐之时,调好身体姿势后,因为刚开始注意自己的心意与呼吸。因为大脑皮层还处在兴奋态中,呼吸还没有缓和下来,心很散乱,杂念很多,有可能越坐越烦,甚至想下坐的情况。而注意自己的呼吸时,发现呼吸很粗重,好象在喘气,有些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这时候,不要急着开始辅助功法,先平心静气的坐在那里,可以稍稍注意下自己的呼吸与心态,时不时的去注意一下,看看是否平静了,呼吸是否缓和了。没有缓和,也不要去控制,只要静静坐在那里就行。渐渐的,呼吸与心意自然会平缓下来。这时候,能感觉到现在杂念慢慢的沉积下来,心境慢慢的清朗明亮起来,身体也自然松驰顺畅起来,坐着不会累了,很舒服,呼吸也细微,缓和。若感觉身体仍不顺畅,可以再虚灵顶劲,体会身体松直的感觉,进行重新调整。心息达到以上状态时,再开始进行辅助功法的训练。
  辅助功法训练过程,都是在平心静气,心意清朗的状态下进行的。特别是舌顶上颚观照玄膺时,舌下生起甘甜,心神自然愉悦,心息会为清朗细微。
  经过辅助功法训练后,进入正式守息阶段,刚开始,可能呼吸会处在风相状态,不喘不滞,但呼吸比较顺畅,耳中粗听,即可听到呼吸一来一往的呼呼风声。若此时觉得自己察觉不到呼吸,那就再反观一下,看看是否是有意控制呼吸,不使呼吸粗重了。若有,则放弃控制,继续观息。过了一段,风声渐细,此时再继续细听,则可听到较明显的风声。风声细后,再进一步微微着意细听。直到感觉呼吸轻柔,听不到声音为止。此时耳中无声,而呼吸仍然一来一往有形有相。这就进入了气相状态。经过一段调息训练后的人,辅助功法完成后,可能直接不控制的情况下,就能直接进入气相状态。进入气相状态后,你再有意注意呼吸,有可有呼吸又明显了一些,那就再把它观细。这时候,心念已经比较细微,似空中游离的尘埃,似存在,而又不明显。因为这时候心细了,往往就未注意心息了,去注意身体的感觉了。这时身体也会产生相应的气感。全身或某部位温热、或清凉、或微胀,或麻酥酥、或哪里发痒,想去抓扰。(这时要忍心住)甚至感觉身体某些部位有气团跳动,窜动或是有压力感。常见的有百会清凉或沉重,或下丹田温热,或清凉等。或是感觉全身通泰温暖等。这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气感现象。这时候,心往往会专注于这些气感。那就可以细心去体会一下这些气感。体会之后,气感可能会慢慢由弱变强,过了一些阶段后,再由强变弱。这时,再将心意回到呼吸上来。
  经过了气感的调理,身体健康会得到一定的恢复。呼吸会进一步缓和,心意也变得轻微。这时,我们观注呼吸,注意它一吸直吸入丹田气穴,一呼,不在意,随之而已。或是一呼,感觉浊气呼出,一团能量气团直下气穴。这个呼吸可以稍稍用意控制,注意它很细、很柔、均匀而又深长,虽然深长,但不明显。控制一会,就会感觉到身心微起一些畅快感觉,呼吸一来一往,细微畅快。然后就守着这个畅快感觉,不再有任何意识控制呼吸,它长就长,短就短,深就深,浅就浅,慢慢它又会轻微下去,柔弱下去。很快就呼吸微微,心意微微了。
  再下去,呼吸就变得似有似无,稍稍起意,好象还有点呼吸,但绵绵软软,似乎又摸不着它。只有一点似存似亡的心意与这个似有似无的呼吸相依相应。这就算进入初步的息相状态了。再到后面,则神息绵绵相抱,不即不离,妄念不起,欲念不生。绵绵密密不知所以,则在息相状态中了。
  在息相状态中,我们不要停止,继续住持在这个息相态中,自然相忘,慢慢就会突然感觉到身形特别高大或特别渺小。或是出现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方向感全消失了。再下去,突然感觉心念似有一动而又没有,突然就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感觉身心完全化在了虚空当中,只有一点灵灵的微微的意识尚存,其它,整个世界,身体,全消失了。这就算进入初步的虚无态中了。
  进入这个状态,是否就可以开始凝神了呢?还不可以,刚进入这个状态不久,心念尚不能自主,稍一起念,即会回神过来。退出这个状态。所以,此时应住守这个状态,不即不离,渐渐的身心轻安就开始出现。身轻安,就在这个冥冥状态中,突然一震一动,感觉整个身心瞬间都受到了施化,全身温暖快乐,精气充沛,受到了极美妙的滋养。心境安适,轻灵、微微灵灵而似快乐无比。这时,心念似乎开始明朗起来。但与前面的念头似有不同,此念明明,不扰不动,寂静而又可以把握。这就是真意显现了。这时方可以真意微微运转两目,虚守祖窍玄关,知而不守,默而不动,静静等待。不一会,性光遍灵灵欲动的显发出来了。
  以上就是调息入虚无的心息状态变化的全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4-2011 1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回光差谬

诸子工夫,渐渐纯熟。然枯木岩前错落多,正要细细开示。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今则可以言矣。吾宗与禅学不同,有一步一步证验。请先言其差别处,然后再言证验。宗旨将行之际,预作方便,勿多用心,放教活泼泼地,令气和心适,然后入静。

静时正要得机得窍,不可坐在无事甲里(所谓无记空也)。万缘放下之中,惺惺自若也;又不可着意承当。凡太认真,即易有此。非言不宜认真,但真消息,在若存若亡之间,以有意无意得之可也。惺惺不昧之中,放下自若也;又不可堕于蕴界。

所谓蕴界者,乃五阴魔用事。如一般入定,而槁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阳春之意少。此则落于阴界,其气冷,其息沉,且有许多寒衰景象,久之便堕木石。又不可随于万缘,如一入静,而无端众绪忽至,欲却之不能,随之反觉顺适,此名主为奴役,久之落于色欲界。上者生天,下者生狸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亦自受用风月花果,琪树瑶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数千岁,然报尽还生诸趣中。

此数者,皆差路也。差路既知,然后可求证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4-2011 1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回光证验

证验亦多,不可以小根小器承当,必思度尽众生。不可以轻心慢心承当,必须清事斯语。

静中绵绵无间,神情悦豫,如醉如浴。此为遍体阳和,金华乍吐也。既而万类俱寂,皓月中天,觉大地俱是光明境界。此为心体开明,金华正放也。既而遍体充实,不畏风霜,人当之兴味索然者,我遇之精神更旺。黄金起屋,白玉为台;世间腐朽之物,我以真气呵之立生;红血为乳,七尺肉团,无非金宝。此则金华大凝也。

第一段,是应《观无量寿经》云:“日落大水,行树法象。”日落者,从混沌立基,无极也。上善若水,清而无暇。此即太极主宰,出震之帝也。震为木,故以行树象焉。七重行树,七窍光明也。(西北乾方,移一位为坎,日落大水,乾坎之象也。坎为子方,冬至雷在地中,隐隐隆隆,至震而阳出地上矣,行树之象也。余可类推矣。)

第二段,即肇基于此:大地为冰;琉璃宝地,光明渐渐凝矣;所以有莲台,而继之佛现也。金性即现,非佛而何?佛者,大觉金仙也。此大段证验耳。

  现在可考证者有三:一则坐去,神入谷中,闻人说话,如隔里许,一一明了;而声入皆如谷中答响,未尝不闻;我未尝一闻。此为神在谷中,随时可以自验。

  一则静中,目光腾腾,满前皆白,如在云中;开眼觅身,无从觅视。此为虚室生白,内外通明,吉祥止止也。

  一则静中,肉身氤氲,如绵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腾腾上浮。此为神归顶天,久之,上升可以立待。

  此三者,皆现在可验者也。然亦说不尽的,随人根器,各现殊胜。如《摩诃止观》中所云:“善根发相是也。”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须自己信得过方真。

  先天一气,即在现前。证验中自讨,一气若得,丹亦立成。此一粒真黍珠也。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有时时之先天,一粒是也;有统体之先天,一粒乃至无量是也。一粒有一粒之力量,此要自家愿大,为第一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4-2011 1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回光活法

  回光循循然行去,不要废弃正业。古人云:“事来要应过,物来要识过。”子以正念治事,即光不为物转。当境即回,此时时无相之回光也。

日用间,能刻刻随事返照,不着一毫人我相,便是随地回光。此第一妙用。清晨,能遣尽诸缘,静坐一、二时,最妙。凡应事接物,只用返照法,便无一刻间断。如此行之,三月、两月,天上诸真,必来印证矣。

(紫阳真人云:修行混俗且和光,圆即圆兮方即方。显微逆从人莫测,教人怎得见行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4-2011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老君内观经  

     老君曰: “ 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予内观之,历历分也。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难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着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由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殢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随健羡,身欲肥轻,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  

  老君曰: “ 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最为灵。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内观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贵,妄染诸尘,不净臭秽,浊乱形神。熟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长生,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  

  老君曰: “ 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  

  老君曰: “ 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静,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系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 ”  

  老君曰: “ 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亦犹欲贵,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宝;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  

  老君曰: “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  

  老君曰: “ 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心通者,无窒碍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数语,余可思也。 ”  

  老君曰: “ 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  

  老君曰: “ 道也者,不可言传口授而得之。常虚心静神,道自来居。愚者不知,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 ”  

  老君曰: “ 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纯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以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阴煦阳,制魄拘魂。亿岁眷属,千载子孙。黄尘四起,骑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  

  老君曰: “ 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  

  老君曰: “ 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4-2011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君曰: “ 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

这句可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4-2011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和 于 5-4-2011 03:30 PM 编辑
老君曰: “ 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

好!

道家内丹修炼派别。
老子傳授传----第三部分-大道密授關尹子
祖述文始真人关尹子,以《文始真经》为丹法要旨。此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为丹法中最上一乘。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已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但又绝非无想压制,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人我,同天地”,通天也。

这是此派丹法的最高境界,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径。由于此派只主张以神御炁,不讲求精炼炁,更不讲火候药物,因而是一种直指大道的顿修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2025 06:52 PM , Processed in 0.13005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