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自在心

传统与佛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8-8-2010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三法印

佛陀也是善巧应用当下时代的文化传统说法。比如说,善生经。
善生的每日生活里,清早洗净身体,礼敬六方。
然而,佛陀善巧的说圣弟子应如此礼敬六方。。。间中带出的生活智慧无数量,法就在生活中。
父母是东方,师长是南方,
妻儿是西方,朋友是北方,
工仆是下方,沙门等为上;
能礼此诸方,堪为居家士。
重点是当事人赋予传统仪式什么意义。外在形式不是重点。
随顺当下的因缘做弘法利益众生的工作不是问题,问题在人心。

(中)http://cforum1.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113386&extra=&page=2
(英)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dn/dn.31.0.ksw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8-2010 10: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peggy_str

有矛盾吗?
在那里呢,请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8-2010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自在心

每个人做事情都有他的理由, 当然你也给你自己找个好的理由, 其实简单的说佛陀有这种智慧来把错误的事态改正. 不代表我们也有那种智慧改正事态, 或许我们把对的事物去转变成坏的事, 我们还自以为是. 因为"无明, 欲望和贪心"的人没有看请自己的"无明, 欲望和贪心"的问题, "无明, 欲望和贪心"从心中伸出一支无形的手去推动错误的行为. 即使是明白修行的方向和入门后也不要高估自己, 因为当一个人高估自己的智慧时, 同时他也失去原有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10 09: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eggy_str

有矛盾吗?
在那里呢,请多多指教。
自在心 发表于 18-8-2010 10:36 PM


以静制动
以不变应万变
无招胜有招
萬物靜觀
靜觀萬物

这招应该多用在自己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10 08: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自在心

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102/102-14.htm
上座部佛教讓四位女眾受俱足戒,10月22日在澳洲西部覺乘寺(Bodhinyana Monastery),上座部佛教第一次讓四位尼眾受俱足戒,這也是泰國森林禪修傳統的第一次。。。。由該寺創立者及住持、睿智的阿姜布拉姆(Ajahn Brahm)主持上座部二部僧授戒。此舉對於重建比丘尼法脈,邁出重要的一大步。畢竟,比丘尼受戒是世尊親手建立的,要讓僧團在現代社會受人敬重與長久住世,比丘尼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有著良好訓練與嚴守淨戒的尼眾,具有巨大的價值、傑出的典範,也可以是尋道者的老師,讓世界更合諧的和平種子──與僧侶毫無二至。
自在心 发表于 17-8-2010 10:17 PM


比丘尼的传承在古印度男尊女卑的环境中走向灭亡.
是外在因素所造成的,这是很不幸的,对女众出家人也不公平.
现今男女性走向平等,重建比丘尼僧团是指日可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8-2010 1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阿月渾子

传统在佛法的传承扮演一定的角色,比如,僧众的存在,佛教礼仪等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9-8-2010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三法印

变,是自然法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10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自在心

你的修行只得一字, "变"??!! 不是静观其变, 而是由我来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8-2010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三法印





若有“我”,那么要它变也行,不变也行。


有静。有变。


文字的沟通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10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自在心

那变不变由什么来决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8-2010 09: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三法印

成住坏空,因缘和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8-2010 0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国出家人有许多传统的规矩。。。比如:比丘从女众手中接物,不可直接用手接,比丘会打开一块布平放在桌面或地面,比丘手碰着布的一端,女众就把物品放在布上面。

比丘不能触摸女性,甚至雌性动物也不能触摸 . 女性也不能会见比丘如果没有男性一起 .这是比丘的戒律. 你是不是想比丘破戒???
这是基本的佛法 。你是不是应该重新去学习和了解基本佛法 .
佛佗不同意用音乐和舞蹈弘扬佛法. 你是不是觉得佛佗没有创意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8-2010 06: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2-8-2010 11:24 AM 编辑

【随方毗尼】 (佛教术语)戒律中佛未禁止之事,佛未开许之事,不经开(开许)废(禁止)之新事例,得随其时其处之宜而开废之,是谓随方毗尼。
有部百一羯磨十曰:‘尔时佛在拘尸那城壮士生池娑罗双树间,临欲涅槃,告诸苾刍曰:我先为汝等广已开阐毗奈耶教,而未略说,汝等今时宜听略教(梵云僧泣多毗奈耶)。且如有事,我于先来非许非听。若于此事顺不清净违清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若事顺清净违不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顺行。’然依五分律,则即经世尊之开遮者,于余方似亦许取舍也。
律二十二曰:‘告诸比丘: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因而义净三藏以五分律之文为译者之谬。
寄归传二曰:‘有现着非法衣服将为无过。引彼略教文云:此方不净,余方清净。得行无罪者,斯乃译者之谬,意不然矣。’由小乘涅槃经之说及佛平素之训诫观之,却似五分律为正。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

【随方毗尼】指戒律(毗尼)可随各地之风土习俗而有开制、缓急之别。
《五分律》卷二十二谓,假令佛所制戒于他处不合当地风土习俗,则不可用。又若虽非佛所制戒,但于他处为不得不施行者,则必当施行。此为如来在世亲口宣说之教,
《华严大疏钞》卷八十五加以申论,称之为随方毗尼。
《明了论》中说时处毗尼,也认为应依时、处之宜而受持毗尼。
《四分律》在阐明开边方五事时也说,受戒有十人受、五人受等繁简不同,其威仪作法,皆随中原、边地而不一致。

按,气候、风物因地而异,教门隆盛与否也因地方习俗而有差别,
例如‘十事非法’之诤议,即因地方习俗之异所产生。
又如《西域记》所载,中印度于六、七月雨期时行夏安居,而北印度的滥波至睹货罗一带,则于冬末春初霖雨相继时期行冬安居。就衣制而言,此等寒烈地方也舍轻衣而用重衣。

其后佛法东传我国,教外人士视僧侣之威仪作法为殊方异俗之卑礼而加以非难。
另一方面,佛教也由风土有别而逐渐与东土之习俗同化,
例如衣制方面即有很大变化。直至后世,由于各宗所使用之法衣已渐背离律制,故有法衣之制定。
及律宗兴起,主张竭力墨守古法,但同时也有不重戒律者,托辞随方毗尼,以求免于非难。因此,元照于《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上叹言(大正40·167a)︰
‘今世愚僧不知教相,破戒作恶习俗成风,见持戒者事与我违,便责不善随方,呵为显异,邪多正寡,孰可言之?法灭世衰,由来渐矣。又东南禅讲,半夜啖粥、过午方斋、木 钵纱衣,不殊外俗,循名昧实,并谓随方。不学愚痴,一至于此。慎之!’
[参考资料] 《四分律行事钞》序、卷上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

【随方毗尼】谓随风俗民情之需,对戒律可斟酌取舍。即戒律中佛陀未禁止之事、未开许之事等不经开许废止之新事例,得随顺地方之风土、气候等而斟酌开许废止。
依五分律卷二十二(大二二·一五三上):‘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盖虽是佛陀所制之法,然不适宜他方之习俗,则不应行之,如印度以手抟食、袒胸、赤足等之习俗,行之于中原汉地,则与中原汉地俗不合。
又佛陀未曾制定之法,然为他方之习俗,则应遵行之,如我国食必用匙箸,行必着鞋履等。以上所言,乃就轻戒而论,重戒则不为此限。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上、华严经疏演义钞卷六十二、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衣食所须条]

【随方毗尼】是说戒律(毗尼)可随各地之风土习俗而有开制、缓急之别。随风俗民情之需,对戒律可斟酌取舍。即戒律中佛陀未禁止之事、未开许之事等,得随顺地方之风土、气候等而斟酌开许废止。
《五分律》是化地部(弥沙塞部)所传诵.
在《律藏》中,佛陀为住在边地(中印度以外的地方)的比丘开了四种规定,
1、在边地允许持律五人僧为人授具足戒。2、在边地允许穿多层底的鞋子。3、在边地允许常常沐浴。4、在边地允许用兽皮来做敷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8-2010 05: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自在心
成住坏空,因缘和合。
那你算不算因缘的一分子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8-2010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wimaxworld

佛陀应该是非常有创意的。看阿含经,佛陀如何让外道心服口服,让没因缘者种下学法因缘,受三归五戒,让因缘成熟者得法眼净,入圣道。。。
看善生经,一个外道礼拜六个方向的习俗,佛陀可以长篇大论说了五戒十善,如何做好本分,做好人际关系。
看佛陀制戒律,他随顺因缘改了又改。他是因为有信众说外道在新月和月圆之日都有聚会,为何佛弟子没有?佛陀就以此因缘制定了比丘比丘尼新月和月圆之日集合诵戒。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8-2010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三法印

算啦!我也想请问您,这个小小的因缘的作用在那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8-2010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清池

谢谢清池师兄提供经典资料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8-2010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3-8-2010 01:55 PM 编辑
谢谢清池师兄提供经典资料参考


http://zh-cn.oldict.com/%E9%9A%8F%E6%96%B9%E6%AF%97%E5%B0%BC/46/

随方毗尼 在 <佛教术语汉英> 中的 解释:
Vinaya, or rules, suitable to local conditions; or to conditions

随方毗尼 佛光大辞典 中的 解释:
  谓随风俗民情之需,对戒律可斟酌取舍。即戒律中佛陀未禁止之事、未开许之事等不经开许废止之新事例,得随顺地方之风土、气候等而斟酌开许废止。依五分律卷二十二(大二二·一五三上):‘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盖虽是佛陀所制之法,然不适宜他方之习俗,则不应行之,如印度以手抟食、袒胸、赤足等之习俗,行之于我国,则与国俗不合。又佛陀未曾制定之法,然为他方之习俗,则应遵行之,如我国食必用匙箸,行必着鞋履等。以上所言,乃就轻戒而论,重戒则不为此限。[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上、华严经疏演义钞卷六十二、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衣食所须条]

随方毗尼 佛学大辞典 中的 解释:
(术语)戒律中佛未禁止之事,佛未开许之事,不经开(开许)废(禁止)之新事例,得随其时其处之宜而开废之,是谓随方毗尼。有部百一羯磨十曰:“尔时佛在拘尸那城壮士生池娑罗双树间,临欲涅槃,告诸苾刍曰:我先为汝等广已开阐毗奈耶教,而未略说,汝等今时宜听略教(梵云僧泣多毗奈耶)。且如有事,我于先来非许非听。若于此事顺不清净违清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若事顺清净违不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顺行。”然依五分律,则即经世尊之开遮者,于余方似亦许取舍也。律二十二曰:“告诸比丘: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因而义净三藏以五分律之文为译者之谬。寄归传二曰:“有现著非法衣服将为无过。引彼略教文云:此方不净,余方清净。得行无罪者,斯乃译者之谬,意不然矣。”由小乘涅槃经之说及佛平素之训诫观之,却似五分律为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8-2010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imaxworld

佛陀应该是非常有创意的。看阿含经,佛陀如何让外道心服口服,让没因缘者种下学法因缘 ...
自在心 发表于 22-8-2010 09:46 PM


以佛陀的智慧,佛陀当然有能力以种种"创意的"方法向众生开示。

若没佛陀的智慧,还是规规矩矩的按照佛陀所制订的戒律修行直到证果。

不知道您认同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8-2010 09: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山野草夫

是的。认同之下,不妨也放开心胸。烦恼的地方,就是菩提显现地方。共勉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0-2025 10:02 AM , Processed in 0.15020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