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Vajira

上篇《您认识佛教吗?》+ 下篇《佛陀如是说》-- Mahinda Bhikkhu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4-8-2009 1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如何去除困扰性烦恼

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就应该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呢?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佛陀曾经教导过许多修定的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业处(kammaññhàna),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种业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甚至到处惹是生非。如果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善用这颗心,让它朝着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在经典中,通常将培育到某种高度的定力称为“禅定”。禅定,即心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一个人若达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够持续地维持在极度喜悦、快乐、宁静和殊胜的状态一段很长的时间。

佛教将禅定分为八个层次,包括四种色界禅那和四无色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些定境是越往高处越殊胜的。在高级禅定中,即使连喜悦、快乐都消失,内心只处于极度宁静、微妙和殊胜的状态。

此外,还有一种心虽然专注但层次比较低的定,叫做“近行定”,意思是接近禅那的定。

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这些培育定力的方法至今仍然普遍地被教导和实践着。包括许多在家人在内的禅修者依照比库们的教导,都能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禅定境界,亲自证明佛陀教导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当禅修者在进入禅定的时间内,他的心不会出现任何的烦恼,甚至连杂念都不会生起。其间,困扰性烦恼完全被强大的定力所镇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8-2009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如何去除潜伏性烦恼

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考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观”,即如实观照名色法、观照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意思。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称为“止观”。

我们需要透过智慧来观照名色法,了解名色法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色身(肉体之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我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观照名色法是如何构成的?它们如何运作?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名色法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名色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也必定有其因。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造作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则产生相应的果报。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不同境遇,就是这些行为的结果。一旦拥有了生命,就执着生命;身心接触到不同的外境,又会产生新的烦恼。于是,烦恼、业与果报三者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致力于斩断这条锁链,中止这种循环,轮回之苦将是了无尽期。

了知名色与名色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透过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观智成熟时,即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智慧跟四圣谛息息相关。在经典中,将如实地了知四圣谛称为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对象就是四圣谛。

通过智慧了知名色法属于苦圣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圣谛。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称为观智。亦即是说,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即是苦圣谛和集圣谛。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彻底地断除相应的烦恼,证悟涅槃。涅槃即是灭圣谛,是道智的目标。证悟涅槃的道智即是道圣谛。另外,从道圣谛是导致苦之灭尽的途径来说,也可以把培育戒定慧的过程称为道圣谛。

当禅修者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之后,他即称为“漏尽者”——断尽一切烦恼的人。又可称为“阿拉汉”——值得礼敬、尊重、供养的圣者。

因此,通过持戒,能去除第一种最粗的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能去除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能去除潜伏性烦恼。所有的烦恼,皆可以通过培育戒、定、慧来解决、断除。

修学佛教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佛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离开了这些,就谈不上所谓的修行了。

大家想要去除烦恼,也必须培育戒、定、慧。要培育这三件事不会很困难,就要看大家做不做,能不能持之以恒。当然,作为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有社会责任,在这方面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像出家人那么高。对于出家人,品德的要求须做到持戒清净,足以为大众之师;平静的要求须证得禅那,智慧的要求须修到观智,这些都是专业要求。在家人虽然不能做到很专业,但至少也要达到业余水准吧!

  在一些经典里面,佛陀也会强调在家人要布施、持戒和禅修;也经常提到要拥有信仰、完善戒行,要乐善好施与培育智慧。 (15)

这些教导乍看上去似乎跟戒定慧有点出入,但其实还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只不过是对在家人给予一些更为基础的教导而已:有了信仰,精神生活将更加充实,人生将有更明确的价值观和方向感,更不容易被生活上、事业上或感情上的挫折所击败。在家人拥有钱财,也希望有美好的未来,因此,布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另外,禅修本身就是修习止与观、培育定与慧,当提及持戒和禅修时,还是在说戒定慧。

由此可见:佛教是佛陀的教导,是强调智慧、觉悟和实践的教导。佛陀教导我们要了解身心的真相,清楚自己的烦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烦恼。佛陀为断除烦恼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这条道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要提升自己的戒行、道德品质,第二要致力于内心的平静,第三是培育智慧,并通过智慧来断除烦恼,根除苦之因。没有了烦恼,就不会有生死轮回,不会再有苦。

这就是佛陀的教导!

-----------------------------------------------------------
(15)在经典里称为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和慧具足。见下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8-2009 0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感恩楼主的分享。
我读得很欢喜,打印了一份出来自己细读。
请问楼主可否把其余的章节也转贴过来呢?(如果不方便就不打紧)
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8-2009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LZ分享,我也是要打印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8-2009 1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詳細,收益不淺了,謝謝你。阿彌跎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8-2009 10: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龜之蠢蛋~ 于 21-8-2009 01:01 AM 发表
十分感恩楼主的分享。
我读得很欢喜,打印了一份出来自己细读。
请问楼主可否把其余的章节也转贴过来呢?(如果不方便就不打紧)
非常感谢。

原帖由 weileex5 于 21-8-2009 11:13 AM 发表
感恩LZ分享,我也是要打印起来

原帖由 Danmy 于 21-8-2009 11:39 AM 发表
非常詳細,收益不淺了,謝謝你。阿彌跎佛


很高兴大家喜欢这文章,我会尽快的转贴过来。
前阵子病了,家里的大大小小也陆续病了,转帖怠慢了,耽误了大家的阅读,真对不起。

接下来,尊重将介绍禅修,对帮助大家降伏烦恼非常有用。

[ 本帖最后由 Vajira 于 26-8-2009 10:2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6-8-2009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一节、入出息念

在这里将为大家介绍三种简易可行的修行方法,让我们的心通过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与智慧。
第一种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过专注呼吸培育定力的方法。

当您回到家之后,如果没有其他的杂事,可以抽一个时间段,半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要看电视,不要开电脑,把手机、电话都关掉,找个安静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间、书房坐下来。找一个舒适的坐垫坐着,垫大约高四指,或者更高一点,把臀部垫高一点,这样的话可以保持身体重心平衡,容易坐得久。然后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绷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全身放松,让身体处于轻松、自然、舒服、适合禅修的状态。这个时候,应当暂时放下工作的事务,放下生活的烦扰,放下家庭的琐事,把妄念纷飞的心收回来,不要追忆过去,也不要计划未来,把所有跟禅修无关的东西、外缘都统统放下,决意回到当下,回到这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当身心都处于自然、轻松、舒适的状态之后,再把心念确立在鼻头、人中或嘴唇上方这一带区域,尝试去觉知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软、细滑、轻盈、流动、热、冷、推动等感觉,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是让心觉知进出于鼻端、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行了。
在觉知呼吸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妄想很多,心仍然没办法平静下来,建议大家这时可以用数息的方法来克服。

数息的方法是:在吸气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呼气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后,吸气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呼气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着数息。

在数数的时候,可以从五到十之间任选一个数字。例如:选择从一数到八。这样,则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如果想选择在入息的末端数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八。也可以选择数到十。无论如何,在数息的时候,心应该放在呼吸上,数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不应当把心放在数字上。

如果这样数息,心还是有妄想的话,就应当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时候,心不飘走!”用数息的方法来设定一个时间段。假如我们数息从一数到八需要两分钟的话,那么,在这两分钟的时间段里心就不会飘走。如此一个数息来回是两分钟,两个来回就有四分钟,三个来回就有六分钟……用这种方法来逐渐增加我们专注的时间。

在数息的过程中,一旦发觉心飘走了,被妄想中断了,就应当重来。比如数到六的时候,发觉心飘走了,就不应当再继续数下去,重新回到一!假如仍然继续数下去的话,心将会对数息变得麻木,以后可能养成一边数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那么数息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旦察觉到在数息的过程中心飘走,就回到一!一定要让自己在从一数到八这段时间内心保持清净无染。

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持续地专注呼吸大概十五分钟、二十分钟,乃至半个小时,如果心平静了,妄想也减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数息,只是将心安住在鼻头、人中这一带区域持续地觉知呼吸就行。

觉知呼吸其实是很简单、很单纯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呼吸无时无刻都在,只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忽略它的存在而已。要觉知呼吸,无须造作,无须刻意,只须尝试去知道、去关心一直都存在的呼吸就行了。

这是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能经常学习关注呼吸,你将会发现:你的情绪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内心更容易平静了。

[ 本帖最后由 Vajira 于 26-8-2009 10:2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8-2009 10: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散播慈爱

接着再为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散播慈爱的方法。

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闭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开心,希望自己快乐。你可以默念:“愿我快乐、开心!”(16) 同时要用心感受自己真正地开心、真正地快乐。如果感受自己的快乐有点困难,那可以回想自己过去曾经做过的一件令你很开心的事情,例如帮助他人、乐善好施等,然后感受当时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维持下去。

这样做大概几分钟之后,再选一位你很恭敬、很尊重的人作为散播慈爱的对象,例如你的老师、对你有恩的人等,但必须是同性,异性是不适合的。将你的祝福发出去,用心去祝愿这位善人快乐、幸福。你可以默念:“愿这位善人快乐、幸福!愿这位善人快乐、幸福!”同时要用心去感受对方真的很快乐、很幸福!可以将慈爱散播出去后,就这样尽可能持续地维持下去。

能够对恭敬的人散播慈爱后,可以继续祝福其他恭敬的人,然后祝福你的家人,祝福你的朋友,祝福公司的同事,祝福所有的人,包括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乃至一切有情(17)。这就是慈爱!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的心必定是快乐的、喜悦的、平静的、柔软的、宽广的。她可以很有效地消除烦躁、不安、忧愁、怨恨、不满等情绪。要经常地学习散播慈爱,经常地学会祝福他人。当你拥有了慈爱,当慈爱成为你内心的素质之后,你将会发现:不但你的心情改变了,你的性格改变了,连你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也都改变了!

无论是觉知呼吸,还是散播慈爱都不难做到,大家应该尝试去做。不仅在特定的时间段可以练习,在平时有空时也可以练习。例如回到公司后,如果离上班的时间还早,可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闭上眼睛,先放松一下身心,接着觉知自己的呼吸……

还有其他很多种业处,虽然专注的目标有所不同,但方法都大同小异,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
(16)你可以选择任何喜欢的祝福语,例如:愿我没有危难;愿我免除精神的痛苦;愿我免除身体的痛苦;愿我快乐安稳等等。对于祝福他人也以此类推。

(17)有情:巴利语satta。有感情思维的生命,即众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8-2009 10: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正念正知

在佛教中还有一种很重要、很实用的修行方法——保持正念正知。

正念——让心稳固地沉入所专注的目标,不散乱、不飘浮。
正知——对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时刻保持清明、觉醒。

在巴利藏经中有一部很重要的经文叫《大念处经》。在这部经文中,佛陀曾这种教导:
“诸比库,比库在行走时,了知:‘我行走。’在站立时,了知:‘我站立。’在坐着时,了知:‘我坐着。’在躺卧时,了知:‘我躺卧。’无论身体处于何种状态,他只是如实地了知。……

再者,诸比库,比库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时保持正知,穿衣持衣时保持正知,食、饮、嚼、尝时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着、睡眠、觉醒、说话、沉默时保持正知。”

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并不需要限定在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地方,以及采用特定的姿势,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每时每刻,只要生起正念,就可以进行这种练习:以正知来做一切事情,对所有的事情只是保持正知。
在这里,我们以行走为例子来说明保持正念正知的实际操作方法。

有四种正知:
1.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在想要行走之前,先考虑所去的地方是否有益,选择有益的而行,无益则不去。

2.适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在行走之前,先考虑现在前往是否适宜,选择适宜的而行,在不适宜的时间则不去,等待时机合适才去。

3.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a)——这里的“行处”是指修定所专注的目标,即业处。在选择有益以及适宜的之后,将禅修的业处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在行走时持续地觉知它。例如在行走时也保持觉知自己的呼吸,而不是在走路时胡思乱想。

4.无痴正知(asammohasampaja¤¤a)——在行走时持续地修观,观照只是一堆名色法在行走,并没有所谓的“我在行走”、“有人在行走”等。

将心放在行走发生的动作本身,就是正念;清楚地了知行走,就是正知。

当一个人想到要走时,不假思索地动身行走,就是没有正念正知。

在行走时,保持持续地觉知禅修业处,这是在修止;持续地观照行走的名色法,或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这是在修观。

对于站立、坐着、躺卧、向前看、向旁看等,也同样以此四种正知来理解。

对于身体的姿势、动作是这样,对于感受、心念也是这样。当你感到快乐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生起了快乐的心?当你感到不满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生起了不满的心?当你贪恋一种东西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生起了贪心?当你对一件东西生气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在生气?当你感到紧张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很紧张?……

当一个人沉迷外境时,他的心很可能处于迷惑的状态——追逐外境、患得患失。将心抽离外境,这就是觉醒;当你清楚地觉知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时,这就是正念正知。

例如:当你对一个人的言行感到生气时,那是因为你在意他的言行,此时你的心已经被他的言行套住了。如果你能将心从他的言行中抽离出来,反观自己的心,你将会发现:生气只是将自己的心紧紧地绑在对方的言行上;而且,生气的心也是一样的丑陋,也好不到哪里去。将心抽离外缘,清醒地觉知当下的身心状态,这就是正念正知! (18)

只要你懂得了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你就懂得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并不只是正经八百地坐在蒲团上、坐在禅堂里才叫修行。掌握修行真谛的人,走路、站立、坐着、穿衣、吃饭、喝水,乃至上厕所,哪个时候不能修行?哪个地方不能修行?

将心安住于当下的身心状态,这就是正念正知!这就是修行!


--------------------------------------------------------------------------------------------------------------
(18)有人将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叫做“内观”。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传统的禅法,修观的对象必须是究竟名色法,但培育正念的对象则既可以是究竟法,也可以是概念法,而且在要求上也没有修观那么严格。在这里介绍的是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

[ 本帖最后由 Vajira 于 26-8-2009 10:3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8-2009 10: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调心的意义

佛陀在《法句•双品》中说: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
由此苦随他,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
由此乐随他,如影随于形。”

一切的行为根源在于心,生命的活动也源于心。唯有先产生了心(动机),才会有身体的行动和语言的表达。也就是说,在身、语、意三业中,意业是最主要的。有了意业的主导作用,才有身业和语业的产生。如果动机邪恶,所做的、所说的也都是恶的、不善的。造作不善业,因缘成熟了就会带来苦的、不善的果报。如果动机纯正,心念清净,所做的、所说的也都是善的、好的。造作善业,因缘成熟了就会带来乐的、善的果报。

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快乐的、幸福的结果总是与善业、与良好的行为有关;痛苦的、不幸的结果也总是与恶的、不良的行为纠缠在一起。善业与善报相应,恶业与恶报相应,这就是“业果法则”,或者称为“因果律”。业果法则是独立运作的,它不是由所谓的神佛菩萨所操控,也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当我们了解和认识了业果法则,就应当遵循这种规律。如果想要有更美好的未来,就不应该造作身语意恶业,应当多作身语意的善业,从而改变未来。也就是说:人生的浮沉、未来的好坏并非由神佛决定,也不能依赖他人。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如何改变未来呢?要先改变自己!想改变自己要从何下手呢?要学会调心!

正如佛陀在《法句•心品》中说:

“心轻躁难调,随欲望堕落。
 调伏心很好,调心导快乐。

心极细难见,随欲望堕落。
 智者保护心,护心导快乐。”

专注入出息是在调心,散播慈爱是在调心,保持正念正知也是在调心。佛教的所有训练方法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调心。

然而,即使连佛陀都说心是很难调伏的。心极快速地生灭,难以觉察。心就像猴子,躁动不安;心又像野马,狂放不羁。如果放纵它,听之任之,它就会追随着自己的喜好到处飘浮。放任心,人必成为心的奴隶。调伏心,我们才能做心的主人!

“万事起头难。”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不要担心自己没办法调伏心,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修行就是培育良好的品行与心智。培育需要时间,修行需要耐心。调心要慢慢来,不能着急,“欲速则不达”。无论是练习入出息念也好,练习散播慈爱也好,保持正念正知也好,都要慢慢养成习惯。习惯了,心自然就能够得到调伏。经过调伏了的心,能变得敏锐、清醒、明智、平静而且超然!

智者调伏了心,能够带来至上的快乐!通过调伏心,才能战胜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正如佛陀在《法句•千品》中说:

“虽在战场上,战胜百万人,
 不如胜自己,实最上胜者!”

愿:佛陀的教法长久地住立于世间!
    一切众生早日断除烦恼、离苦得乐!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8-2009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到此本书的上篇已经圆满结束,接下来将贴上本书的下篇《佛陀如是说》。

《佛陀如是说》里头都是一些从巴利文圣典中取出的一些佛陀的教导(经文)。
让大家能亲身体验佛陀伟大的教法。

Sadhu!Sadhu! Sad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2009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ajira 于 10-8-2009 11:11 AM 发表
今天向各位推荐这本书。目前太多朋友对南传佛教有很多误解或一知半解,大家以讹传讹,使到原本简明易懂的佛法,变得浑浊了,充满迷信色彩。

希望大家看了后能了解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南传佛教。

这本书很厚,我会 ...


从佛教的分布上而言,通常说北传的焚文系佛教---
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
是大乘佛教;
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
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是小乘佛教.
其实,这只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
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09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enny_ong 于 1-9-2009 12:11 PM 发表
从佛教的分布上而言,通常说北传的焚文系佛教---
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
是大乘佛教;
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
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是小乘佛教.
其实,这只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
...

大小乘是后期佛教用来诋毁南传上座部的一种伎俩。

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南传佛教 或 上座部佛教 。叫Theravada 而不叫 Hinayan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09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如是说》

佛陀在世时,虽然孜孜不倦地说法教化了四十五年,但却从来没有写过任何一本著作。所有的佛经都是在佛陀入般涅槃后,由其弟子们结集、传诵出来的。



古代的圣者们将佛陀一生中所教导的法义汇编为五部:篇幅长的经文编集为《长部》,篇幅中等的经文编集为《中部》,按内容分类的经文编集为《相应部》,与数字有关的经文编集为《增支部》,其余的诗偈、论文、故事类则汇编为《小部》。这五部就是佛经的总汇,称为《经藏》。



您想知道佛陀到底说了些什么吗?您想知道佛陀是如何教导在家人的吗?



请聆听佛陀如是说——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本经译自巴利经藏《长部》第31经。


本经是佛陀对一位名叫新嘎喇的居士子(Siïgàlakagahapatiputta)所作的教导,故名为《教诫新嘎喇经》(Siïgàlovàdasuttaü)

世尊教导新嘎喇居士子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作为在家人应当避免的不良行为和应当处理好的人际关系。

一、应当避免的不良行为共有十四种:四种污垢的行为、由四种不良心态导致的恶行、六种损耗钱财的行为。其中还重点探讨了人们应如何交朋处友:如何识别冒充的坏朋友和结交真正的好朋友。

二、应当处理好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六种,包括:亲子之间的关系、师徒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主仆之间的关系和在宗教方面的僧俗关系。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双向性的,其着重点在于作为一个在家人所应当承担的家庭和社会的各种义务与责任。

此外,经中还探讨了在家人应当如何积累财富和分配财产等问题。一个在家人如果能够真正地按照经中的指示去实践的话,他的人生必定是幸福与快乐的。

在上座部佛教的传统中,本经被视为是在家人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是获得幸福生活和美满人生的最佳指南。


[ 本帖最后由 Vajira 于 4-9-2009 10:3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09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教诫新嘎喇经 (Siïgàlovàdasuttaü)

如是我闻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林喂松鼠处。

在那个时候,新嘎喇居士子早上起来,走到王舍城外,将衣服和头发弄湿,合掌向各个方向作礼拜: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当时,世尊在上午穿好下衣,拿了钵及衣,准备进入王舍城托钵乞食。世尊见到新嘎喇居士子早上起来,走到王舍城外,将衣服和头发弄湿,合掌向各个方向作礼拜: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见到他这样做,于是问新嘎喇居士子说:


“居士子,你为什么早上起来,走到王舍城外,将衣服和头发弄湿,合掌向各个方向作礼拜: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呢?”

“尊者
,我父亲在临终时嘱咐我说:‘儿啊,你要礼拜诸方!’尊者,为了尊重、敬重、奉行、尊敬、敬奉父亲的遗嘱,所以我早上起来,走到王舍城外,将衣服和头发弄湿,合掌向各个方向作礼拜: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六方

“居士子,在圣者的教导中并不是这样礼拜六方的。”


“那么,尊者,在圣者的教导中是如何礼拜六方的呢?萨度!尊者,愿世尊指示我在圣者的教导中所应礼拜六方之法!”


“那么,居士子,认真听啊,好好地留意!我要说了!”


新嘎喇居士子回答世尊:“是的,尊者。”世尊这样说:

“居士子,圣弟子要远离四种污染的行为,不以四种理由来作恶业,又不接近六种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他离开这十四种恶行,保护六方,实行两世的胜利。他既于今世也于他世成功。当他去世之后,将能往生到善趣、天界。

四种污染的行为

需要远离哪四种污染的行为呢?居士子,杀生是污染的行为,不与取是污染的行为,欲邪行是污染的行为,虚妄语是污染的行为。需要远离这四种污染的行为。”世尊这样说。


接着导师又这样说:

“杀生不与取,及说虚妄语,
追求他人妻,智者不赞叹。”

四种理由


“不以哪四种理由来作恶业呢?追随欲望去作恶业,追随嗔恨去作恶业,追随愚痴去作恶业,追随怖畏去作恶业。居士子,圣弟子既不追随欲望,不追随嗔恨,不追随愚痴,也不追随怖畏,不以这四种理由来作恶业。”世尊这样说。


接着导师又这样说:
“欲嗔痴怖畏,被这些征服,
他名声败落,如月渐变黑。
欲嗔痴怖畏,不被征服者,
他名声充满,如月渐变白。”

六种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

“不应接近哪六种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呢?居士子,沉湎于酒类等麻醉品是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沉湎于在不适当的时间游逛街巷是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出入娱乐场所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沉湎于放纵的赌博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结交恶友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懒惰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

诸酒类的六种过患

居士子,沉湎于酒类等麻醉品有这六种过患:损失现有的钱财,增加纠纷,滋生疾病,名声狼藉,暴露私处,第六项是智力下降。居士子,沉湎于酒类等麻醉品有这六种过患。

不适当时间游逛的六种过患

居士子,沉湎于在不适当的时间游逛街巷有这六种过患:自已无保护、不安全,妻儿也无保护、不安全,自己的财产也无保护、不安全,若有恶事惹人嫌疑,对他招来谣言,遭遇诸多不幸事情。居士子,沉湎于在不适当的时间游逛街巷有这六种过患。

出入娱乐场所的六种过患

居士子,出入娱乐场所有这六种过患:哪里有舞蹈?哪里有歌唱?哪里有奏乐?哪里演说?哪里有手铃乐?哪里有鼓乐?居士子,出入娱乐场所有这六种过患。

赌博放纵的六种过患

居士子,沉湎于放纵的赌博有这六种过患:赢了滋生怨家,输了悲哀钱财,损失现有的钱财,去裁判所言语无影响,遭朋友轻蔑,婚姻无望——这个男人是赌徒,没能力养妻。居士子,沉湎于放纵的赌博有这六种过患。

恶友的六种过患

居士子,结交恶友有这六种过患:赌徒,痴迷者
,嗜酒者,诈伪者,欺瞒者,粗暴者。他与他们为朋友,与他们为同伙。居士子,结交恶友有这六种过患。

懒惰的六种过患

居士子,懒惰有这六种过患:太冷了不工作,太热了不工作,太晚了不工作,太早了不工作,太饿了不工作,太饱了不工作。他基于这些诸多的借口,还没有获得的财富将无法获得,已经获得的财富也将散尽。居士子,懒惰有这六种过患。”世尊这样说。

接着导师又这样说:

“有称为酒友,朋友啊朋友,
若有利益时,同伙为其友。

日寝.近他妻,生怨又无益,
恶友又吝啬,此六事毁人。

恶友与恶伴,恶行恶去处,
由此与他世,两世人破灭。

赌色酒歌舞,昼眠.非时行,
恶友及吝啬,此六事毁人。

赌骰子.饮酒,狎近他人女,
交贱.不近老,灭如月变黑。

无财.无一物,嗜饮如临井,
负债如沉水,加速致破家。

白天惯睡眠,至夜厌起来,
常酩酊大醉,不适住在家。

太冷与太热,说此太晚了,
如此弃工作,错过青春利。

若于冷与热,不思比草多,

做人所应作,其乐不消失。”

似友者


“居士子,应知道有这四种非友似友者:应知道什么都要的为非友似友者,应知道花言巧语者为非友似友者,应知道阿谀奉承者为非友似友者,应知道酒肉朋友为非友似友者。

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什么都要的人为非友似友者:
什么都想要拿走,只给一点要求多,
因其有难才做事
,有利可图才亲近。

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什么都要的人为非友似友者。


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花言巧语的人为非友似友者:以已过去的事情来奉承,以未来的事情来奉承,以无意义的事情来招呼,挑现有事物的毛病
。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花言巧语的人为非友似友者。


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阿谀奉承的人为非友似友者:认可恶事,不认可善事,当面恭维,背后诽谤。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阿谀奉承的人为非友似友者。


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酒肉朋友为非友似友者:沉湎于酒类等麻醉品时的同伙,沉湎于在不适当的时间游逛街巷时的同伙,出入娱乐场所时的同伙,沉湎于放纵的赌博时的同伙。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酒肉朋友为非友似友者。”世尊这样说。



[ 本帖最后由 Vajira 于 2-9-2009 02:2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09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导师又这样说:

“什么都要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
只说阿谀奉承话,以及玩乐时之友。
智者应如此知道:这四种并非朋友;
犹如危险的道路,应当远离及回避。”

善心朋友

“居士子,应知道有这四种朋友是善心人:应知道能周济援助的朋友是善心人,应知道苦乐与共的朋友是善心人,应知道好言相劝的朋友是善心人,应知道休戚与共的朋友是善心人。


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能周济援助的朋友是善心人:[在你]放纵时能挽救,放纵时能挽救其钱财,有危难时能作庇护人,有事业要做时给予两倍的资助。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能周济援助的朋友是善心人。


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苦乐与共的朋友是善心人:能告知秘密,能[帮你]保守秘密,危难时不舍弃,为[朋友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苦乐与共的朋友是善心人。


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好言相劝的朋友是善心人:能劝阻作恶,引导向善,使听闻未曾闻,告知往生天界的方法。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好言相劝的朋友是善心人。


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休戚与共的朋友是善心人:[在你]倒霉时不高兴,有成就时感到欢喜,阻止[别人][你的]坏话,称许[别人对你的]赞美。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休戚与共的朋友是善心人。”世尊这样说。

接着导师又这样说:

“周济援助的朋友,苦乐与共的朋友,
好言相劝的朋友,及休戚与共之友。

智者应如此知道:有这四种的朋友;

应当恭敬与结交,如母亲与亲生子。

智者具足诸戒行,犹如火光般照耀。

勤勉积集财富时,应如蜜蜂采花蜜;
财富逐渐多积蓄,亦如蚁垤逐渐积。

能够如此集财富,适合作为居家士;
善分钱财为四份,他实结交诸亲友。

日常受用一份财,两份用来营事业,
第四份则应储蓄,以备危难急用时。”

保护六方

“居士子,圣弟子如何保护六方呢?居士子,应知道有这六方:应知道东方是父母,应知道南方是师长,应知道西方是妻儿,应知道北方是朋友,应知道下方是奴仆、工人,应知道上方是沙门、婆罗门



居士子,儿子应以五种方式对待东方的父母:曾受养育的我将孝养他们,帮他们做事情,维护家财,继承遗产,先人去世后将捐赠布施



居士子,作为被儿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东方父母,也应以五种方式慈愍儿子:劝阻作恶,引导向善,让[]学习技能,为[]迎娶合适的妻子,在适当的时候分与家财。居士子,作为被儿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东方父母,也应以这五种方式慈愍儿子。如此则东方受到保护,安稳、无灾患。
居士子,弟子应以五种方式对待南方的师长:起立,奉侍,顺从,服务,恭敬学习技能。

居士子,作为被弟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南方师长,也应以五种方式慈愍弟子:使受到很好的调教,使受到很好的教育,传授一切技能知识,在朋友之间推荐[],在各处都保证[]安全。居士子,作为被弟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南方师长,也应以这五种方式慈愍弟子。如此则南方受到保护,安稳、无灾患。

居士子,丈夫应以五种方式对待西方的妻子:尊重,不轻慢,不邪行
,让与主权,赠送装饰品。

居士子,作为被丈夫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西方妻子,也应以五种方式慈愍丈夫:妥善整理工作(家务),善待佣人,不邪行,守护所得,娴熟且不懈怠地做一切事情。居士子,作为被丈夫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西方妻子,也应以这五种方式慈愍丈夫。如此则西方受到保护,安稳、无灾患。

居士子,良家之子应以五种方式对待北方的朋友:赠送礼物,柔和的语言,有益的行为,自他平等相待
,诚实不欺。

居士子,作为被良家之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北方朋友,也应以五种方式慈愍良家之子:放纵时能挽救,放纵时能挽救其钱财,有危难时能作庇护人,发生意外时不舍弃,尊重其后代。居士子,作为被良家之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北方朋友,也以这五种方式慈愍良家之子。如此则北方受到保护,安稳、无灾患。

居士子,主人应以五种方式对待下方的奴仆、工人:随能力安排工作,发给食物及薪酬,生病时给予照顾,分享珍馐美味,适时放假休息。

居士子,作为被主人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下方奴仆、工人,也应以五种方式慈愍主人:早起,晚睡,只拿取给与的东西,妥善地完成工作,称赞[主人的]名誉。居士子,作为被主人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下方奴仆、工人,也应以这五种方式慈愍主人。如此则下方受到保护,安稳、无灾患。

居士子,良家之子应以五种方式对待上方的沙门、婆罗门:以行动表达仁慈,以语言表达仁慈,以内心表达仁慈,不关闭门户,供养必需品。

居士子,作为被良家之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上方沙门、婆罗门,也应以六种方式慈愍良家之子:劝阻作恶,引导向善,以善意慈愍,使听闻未曾闻之法,净化已听闻之法,告诉往生天界的方法。居士子,作为被良家之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上方沙门、婆罗门,也应以这六种方式慈愍良家之子。如此则上方受到保护,安稳、无灾患。”世尊说了这些。

接着导师又这样说:

“父母是东方,师长是南方,
妻儿是西方,朋友是北方,
工仆是下方,沙门等为上;
能礼此诸方,堪为居家士。

智者具足戒,柔和有才智,
谦卑不顽固,如此得名誉。
勤奋不懈怠,危难不动摇;
智慧不断坏,如此得名誉。

摄取于朋友,宽容离悭吝,
教导再教导,如此得名誉。
布施及爱语,及于此利行,
于诸法同事,处处应如此,
摄取于世间,如栓令车行。

若无此摄取,母不获其子,
尊敬或供养;父与子亦然。
智者正观察:因为此摄取,
所以得伟大,他们应赞赏。”

如是说已,新嘎喇居士子对世尊这样说:

“奇哉!尊者,奇哉!尊者。尊者,犹如扶起跌倒的东西,显露遮蔽的东西,为迷路者指示道路,在黑暗中持来灯光,让明眼人能够看见颜色。正是如此,世尊用种种方式开示法。尊者,我归依世尊、法以及比库僧,愿世尊接受我为近事男
,从今日起直至命终都归依!”

——教诫新嘎喇经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9-2009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我也有看过,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大家去阅读。。。 谢谢你的分享。。。sadhu sadhu sad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9-2009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经 (Purisasuttaü)

本经译自《相应部•有偈品》第三相应第2经。

高沙喇国(Kosala,拘萨罗)的巴谢那地王(Ràjà Pasenadi,波斯匿王)前往请教世尊:有哪几种法 在人的心中生起时,能够给人带来不利、痛苦和不安乐。佛陀说:当一个人的心中生起贪、嗔或痴时,能够给人带来不利、痛苦和不安乐。

贪嗔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也是痛苦的根源。唯有在贪嗔痴的驱使下,人们才会造作各种各样的恶行、不善业。姑且勿论不善业要在未来成熟时才带来苦报,就算一个人在内心生起贪求、怨恨或愚痴的当下,他就不可能过得快乐!

在沙瓦提城。当时,高沙喇国王巴谢那地来到世尊的地方。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高沙喇国王巴谢那地问世尊说:

“尊者,有多少种法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

“大王,有三种法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

哪三种呢?

大王,贪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
大王,嗔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
大王,痴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

大王,有这三种法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

“贪嗔与痴,恶心害人;
芦苇结实,还毁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9-2009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Vajira 的帖子

请问论书/藏是佛陀所说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9-2009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aoMi 于 3-9-2009 11:01 PM 发表
这本书我也有看过,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大家去阅读。。。 谢谢你的分享。。。sadhu sadhu sadhu


我也觉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sadhu sadhu sadhu

原帖由 cks123 于 4-9-2009 11:04 AM 发表
请问论书/藏是佛陀所说的吗?


这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个清楚的。
如果想知道上座部佛教对论藏的看法,可以参阅这里
http://sss2002.51.net/books/mahinda/mxd-buddhism%20histroy.html#14

如果你看了还有疑问,为了避免离题讨论,建议您开个新帖,让大家一起讨论,如何?
谢谢您

[ 本帖最后由 Vajira 于 4-9-2009 11:4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8-2025 08:11 PM , Processed in 0.13981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