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7-7-2009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三法印 的帖子
"独立存在的外境"是离不开识而存在, 那还能叫"独立存在"?
所以唯识学说,这种"独立存在的外境"只是我们的偏计所执,乃龟毛兔角
所讲的外境不是外境本身
应该说外境有"外外境"和"内外境"
这样讲也错,依然偏计所执。依照唯识学,我们以为真真实实的主体和客体,只是心识的投影和表象。用唯识术语来讲,心识转化/变现出相分(客观世界,客体,所缘,所取)和见分(主观世界,主体,能缘,能取)。客体/相分就是你讲的"外外境",主体/见分就是你讲的内外境
你必须认真参考第一楼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7-7-2009 03:56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7-7-2009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27-7-2009 03:42 PM 发表 
凡夫的境和识都离不开妄想执取,境识俱灭说的是妄想执取熄灭。她不是在否定(缘生缘灭)的存在
这就好像从原始佛教来看,凡夫的的五蕴必然是五取蕴,五取蕴灭说的是妄想执取熄灭。她不是要我们摧毁(缘生缘灭)五蕴
妄想从何而来?
原始佛教有说过五取蕴灭是妄想执取熄灭? |
|
|
|
|
|
|
|
发表于 27-7-2009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upatissa 的帖子
建议upa兄参考一下唯识二十颂,师兄是说了大纲但是还没有真正说到要点,在下多事了。 |
|
|
|
|
|
|
|
发表于 27-7-2009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7-2009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外境是根尘识接触而产生的影像..
意根, 意尘, 意识---接触而产生的影像?
那"意尘"是指什么?
不是根尘识接触应产生受吗...??
(六)根(六)尘(六)识接触应产生(六)受--〉(六)思,(六)想,(六)爱。。。
所以我们的认识作用都离不开(六)根(六)尘(六)识的和合。。。。
一般上我们都会以为有独立存在的(六)根/ 见分
和(六)尘
(相分),前者成为我执,后者称为法执,所以唯识学首先要破的就是这种我执和法执。。。这可以通过万法唯识,唯识无境来转化。。。
然后就是破除以为有独立存在的识,
识(依他起/缘起)有境无
境无识也无
达到境识俱灭的境界。。。
许多人只看到万法唯识,唯识无境,切看不到这个识不是独立存在的识,而是依他起/缘起的识。以根境识来讲,如果没有独立存在的根境,又怎么可能有独立存在的识呢?
一般佛教徒所认为的山河大地是心变出来的,所以没有山河大地,只有心识,就像做梦一样所看到的景象,都是心识的幻现,我觉得这是错解唯识学。。。唯识学只是说,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都是不可知的X. 我们所认知的山河大地,只是根境识和合以后所产生的认识而投射出来的影像/表象,是经过识的了别作用,经过识的加工,不是山河大地的原貌,山河大地的实像似不可知的。一般凡夫不明白,以为他所知道/认识的山河大地,是真实(常乐我净)的,执取于他。为了破除这种执著,唯识学指出我们所谓真实的山河大地,只是心识的影像/表象,是虚幻的,不值得执取于他。。。
至于觉悟的圣者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又如何呢?这是另外一个课题,唯识学讲的识,是针对凡夫,是妄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7-2009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第二 的帖子
唯识学博大精深,我是漠视了他对于哲学的贡献,只是狭义的从修行角度来看...如果要讲完整的唯识学,我是不够资格的 ....
或许师兄可以提出所谓的要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7-2009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peggy_str 的帖子
无论是从五取蕴灭还是脱离轮回来看,都是要断爱/取,但当然再追上去,就是无明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7-2009 04: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7-2009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peggy_str 的帖子
姐姐认为一个瞎子在还没有瞎之前所见到的姐姐的样子和他瞎之后所心识所显现的姐姐的样子,有离开识的作用吗?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7-7-2009 04:49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7-7-2009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upatissa 的帖子
无形象认识论 - 外在的境界是不可知的X,人们对于外境的认识只是我人心识反射出来的影像/表象,外境真正的形象是不可知。唯识学就是无形象认识论。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都是不可知的X.],
请问出自唯识学中的那一部经?
还是这是乌巴的创见?
色法和名法---识属于那一法?
我们所认知的山河大地,只是根境识和合以后所产生的认识而投射出来的影像/表象,是经过识的了别作用,经过识的加工,不是山河大地的原貌,山河大地的实像似不可知的。
------
山河大地(境)+眼睛(根)+"认识"而投射出来的影像/表象(识)
-->受-->想--
识只有"了知"做用.. 识没有了别加工做用!!! 了别加工做用不是识的功能....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7-2009 06: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把一切现象归纳为色法和名法- 识自然归为心。。。
不过我要提醒你一件事,唯识学的核心在于修证,而不是对于存有的论述,后者不放可以有不同立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7-2009 06: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形象认识论 - 外在的境界是不可知的X,人们对于外境的认识只是我人心识反射出来的影像/表象,外境真正的形象是不可知。唯识学就是无形象认识论。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都是不可知的X.],
请问出自唯识学中的那一部经?
还是这是乌巴的创见?
这是当时印度对于外境存有的立场。。。
这是当时印度的知识论
如果我们把外境的实像 = 形象,
1。外境实在论- 认为知识可以从外境得到,人们可以正确的认知外境的形象,心只是扮演照耀的功能。佛教的说一切有部和胜论外道(或者有唯物倾向的哲学)都是这个派系
2。外境非实在论- 认为外境的实像不可知,所谓的形象只是心识反射的表象/影像,不是外境的形象。经部和全部的唯识学派
至于你所认为的,外境是心识变化出来这种彻底唯心论,是属于吠檀多的梵我说,而非唯识学。如果要用现代哲学来解释的话,唯识学充其量只能算是观念论。唯心论认为万物由心识变现出来,而观念论只是说,没有离开观念/名言/概念/心而存在的万物。。。。
当然最后我必须再提醒,关于圣者(尤其是大乘佛教所讲的圣者)觉悟后,所见的外境,是否依然不可知,这一点我是存而不论 |
|
|
|
|
|
|
|
发表于 27-7-2009 06: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upatissa 的帖子
我看不懂你的兜轉印度話.
(1)佛法--------''唯識''必須以''唯物''作為''第一因素''或基礎.
如果我死了,老婆帶了孩子去改嫁,地球還是繼續運轉,馬照跑,舞照跳,股票跌了呱呱叫.
(2)魔法--------''唯識''不必以''唯物''作為''第一因素''或基礎.
如果我死了,全世界都會跟我一起死掉. |
|
|
|
|
|
|
|
发表于 27-7-2009 07: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upatissa 的帖子
那请问--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如何说?
你所认为的,外境是心识变化出来这种彻底唯心论,是属于吠檀多的梵我说,而非唯识学。
但我觉得--外境是心识变化出来这种彻底唯心论是属于吠檀多的梵我说,也就是后期的唯识学只是借佛教名字而进入佛教里边..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27-7-2009 07:3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7-7-2009 07: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guilimen 的帖子
''唯識''必須以''唯物''作為''第一因素''或基礎.
不错应该是这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7-2009 07: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guilimen 的帖子
老人家的问题主要出现在10年前,验证你思想的人,那次经历让你和深刻的佛法擦肩而过,乌巴不才,本来想在自己的能范围,让你看到佛法深刻的一面,无奈老人家选择“缩沙“,也只能说是你的造化。。。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7-2009 07: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guilimen 的帖子
那请问--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如何说?
前面已经讲解过。。。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7-7-2009 07:43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7-2009 07: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人家的问题主要出现在10年前,验证你思想的人,那次经历让你和深刻的佛法擦肩而过,乌巴不才,本来想在自己的能范围,让你看到佛法深刻的一面,无奈老人家选择“缩沙“,也只能说是你的造化。。。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7-2009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所认为的,外境是心识变化出来这种彻底唯心论,是属于吠檀多的梵我说,而非唯识学。
但我觉得--外境是心识变化出来这种彻底唯心论是属于吠檀多的梵我说,也就是后期的唯识学只是借佛教名字而进入佛教里边..。。
我注意到了你用后期的唯识学这个字眼,可以多加解释吗?
个人对于唯识学的理解,即使是玄庄的唯识体系,也不能单纯讲她是彻底唯心论,不过观念论的味道很重 |
|
|
|
|
|
|
|
发表于 27-7-2009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 upatissa 的帖子
我當年的確是曾經和三個強調吃素,而看不起吃雞飯的人擦肩而過.
他們沒有查清楚為甚麼我只持齋而不吃素的原因就下定論對我來個分別心.
他們不知道我用一個人的財力來養活75隻被遺棄的狗.
如果我不和賣雞飯的老闆相親相愛,我那20包的雞骨就落空了.
如果你能夠在同一間雞飯店吃30年的雞飯而不反胃嘔吐的話,
我給你贏.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