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5-2009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7)第四輛馬車--供佛馬車,得佛授記
一時,佛在捨衛城。有一天,世尊特意到王捨城去化緣,途中遇見一位婆羅門乘著馬車與世尊同路,他們幾乎並排而行。時婆羅門見佛陀相好莊嚴,於是將自己的車乘供養了佛陀。
(師言:供養的功德很大,目前修上供有兩個竅訣:一是切莫輕視《百業經》;二是圓滿此傳承。因為暇滿人生極難得,人身既得勝法難遇,今人身已得,勝法已遇。所以,諸位徒眾應好好地想一想,今生能第二次聽聞《百業經》的機會不會再有,現在遇此勝法的有緣眾,也是前世累劫中積累資糧的果報,諸位徒眾心當生喜,以歡喜心來諦聽佛語,以信心來取捨因果,以此以後一定會精進修持的。從傳承方面,傳講的時間可能較長,但無論遇到什麼違緣都最好不要間斷,無論何人何事,凡對你們聞思修作障礙的都是魔的加持,無論如何一定要圓滿《百業經》的傳承啊!)
佛陀於是顯示神變,坐在馬鞍上方的虛空中。(師言:當年阿底峽尊者初來藏地,也是在馬鞍上方一尺許的虛空中跏趺而坐,令藏地的人生起很大信心。)這位婆羅門更加生起信喜心,世尊也是開顏微笑,身放白、紅、藍、黃四光,光至十六地獄處,遣除了他們的熱惱與寒苦。當他們知道是佛陀的大悲神變所致時,立刻對世尊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因此而消盡了他們的惡業,即得轉生到人天中去了。
有的轉生到四天王天,有的轉生到四禪天,有的轉生到三十三天(Tavatinsa)。他們到天界後聽到了空、苦、無常、無我的法語,共誦偈曰:「生起出離心,入於如來教,摧毀諸四魔,誰人能行持,清淨梵淨行,遠離輪迴苦,滅盡諸煩惱。」世尊放光繞三千大千世界,最後入於佛的白毫間,以示那位乘馬車的婆羅門將得到獨覺的果位。
時阿難尊者見此,便恭敬合掌請問:「世尊,今以何因緣,破顏微笑?身放四色毫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若無因無緣世尊不會如此,願為演說。」
世尊告曰:「諸如來、正等覺無緣無故是不會放光微笑的。你剛才看見那位乘馬車的婆羅門了嗎?」
「見到了。」
佛告阿難:「剛才那位婆羅門以供養馬車的善根,將在未來的十三大劫不墮惡趣,又將於十三大劫轉生人天享樂。最後,轉人身出家並在阿蘭若處,獨修三十七道品,現前獨覺果位,名曰施馬車獨覺。故此我放光授記,歡喜微笑。」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2009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8)干布國王--殺眾羅漢,恆受獄報
一時,佛在捨衛城。有一位正在地獄受苦的眾生,其軀體龐大,無有雙眼,週身糜爛,中有諸多小蟲時時刻刻噬食其身。他不堪其苦,四處狂奔亂吼。當他跑到平原時,有眾多獅子、猛虎、烈豹、人熊等群獸,用鐵嘴一塊一塊地撕咬他的身體,他痛苦難忍;於是又跑到河裡,卻有鐵嘴大鱉魚或摩羯窮追不捨,追食著他;他無法忍受,再飛到空中,空中的鐵嘴雄鷹、烏鴉、鴟梟等群鳥也爭相啄食;他無比難受,再跑進森林,森林剎那變成鐵刺林,佈滿了劍、矛、弩、弓、大嘴矛、一杵金剛等各種兵器,這些兵器紛紛刺向他,他全身被刺得千瘡百孔,痛苦極了;他又跑到牆角或山洞裡,又有業力所現的許多人,手持刀矛劍弩等各種武器擊打他,他沒有安身之處,到處奔跑到處受害,身心痛苦不堪,大聲嚎叫。
(師言:各位,現在仍有許多如母眾生在地獄裡哭喊、號叫,忍受著不堪忍受的痛苦。其中有曾為我們造下罪業而墮入地獄的父母們,而我們現在為救度自己往昔的父母作一點苦行,受一點不足掛齒的人間痛苦,相比之下能算得了什麼?所以,各位對《百業經》之道理不能僅在文字上理解,而應該深深領悟,銘記其內在的義理:因果如實不虛!如果不如理取捨因果,若墮惡趣該如何是好?若能自然而然地生起這種定解,說明你修法是有一定的境界了。否則,不聞《百業經》,對因果不能如理取捨,去閉關修什麼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我不敢相信能修成。今天六千僧眾一齊共念七遍六字真言「嗡嘛呢唄咪吽……」,為普度惡道眾生。)
(譯者:人間不及地獄苦百萬分之一,現在稍有一點病痛都很難忍受,如果我們現在不勵厲懺悔業障,萬一墮入地獄,那又該如何忍受?你們看那位地獄的眾生在受苦時無一人能代受,無一人能救度,真是可憐極了。所以,我們學院中那些看上去不雅觀的藏族老居士們,上師發大悲心不顧外界的種種謠言還是攝受他們、因為他們造了很多惡業,若現在不攝受他們,讓他們懺悔的話,以後惡業成熟受大苦報,那太可憐了。)
我等大師釋迦世尊及一切三世諸佛,具二智慧、四無畏(Catasso Appaman Nayo)、七菩提支(Sa-ptabodhyangani)、八正道分(Aryastan Gikamarga)、九等持、十力等無量功德,晝夜六時觀照一切眾生,哪些眾生該以何種方法調化等,如是恆時觀照著。即便是大海離開波浪,佛陀對眾生的大悲心剎那也不會離開。
我等大師釋迦世尊觀察捨衛城的有情,該用何等方法來調化?世尊觀知當以使他們生起厭離心的方法來調化,便以神變力將那位正在地獄受極大痛苦的眾生勾召到人間來,顯現在捨衛城邊的康丹大河內。
(譯者: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如來的幻變亦不可思議,那位在地獄受苦的眾生在人間還是感受著地獄裡的痛苦。)
他四處奔跑,到平原時,有眾多獅子、猛虎、烈豹、人熊等群獸,用鐵嘴一塊一塊地撕咬他的身體,他痛苦難忍;於是又跑到河裡,卻有鐵嘴大鱉魚或摩羯窮追不捨,追食著他;他無法忍受,再飛到空中,空中的鐵嘴雄鷹、烏鴉、鴟梟等群鳥也爭相啄食;他難受無比,再跑進森林,森林剎那變成鐵刺林,佈滿了劍、矛、弩、弓、大嘴矛、一杵金剛等各種兵器,這些兵器紛紛刺向他,他的身體被刺得千瘡百孔,痛苦極了;他又跑到牆角或山洞裡,又有業力感召所現的許多人手持刀、矛、劍、弩等各種武器刺殺他,無論他躲到哪裡都被各種禽獸爭相逐食、各種兵器窮追殺打,他沒有安身之處,到處奔跑,到處受害,身心痛苦不堪,於是大聲地哭喊,大聲地嚎叫。其哭喊嚎叫的聲量大至全捨衛城的老少婦孺都能聽到。
(師言:據阿底峽尊者說,他的故鄉班格拉城有十萬戶人家,其還不在印度六大城市之中,由此推知,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的捨衛城中,至少有幾千萬戶人家。)
一時,城中成千上萬的眾生傾城而來,全都目睹了那位地獄眾生所遭受的一幕幕極為痛苦的慘景,他們都覺得稀有,互相議論著:「這到底是什麼業緣?這到底是什麼果報?」
此時,世尊告阿難集合眾比丘一同前往康丹河邊。(師言:世尊肯定帶著上萬位比丘隨同前往,為度化眾生故。當年,阿底峽(Atisha)尊者入藏時,有二十五位大班智達(Pandita)隨同,世親菩薩出門平時都是上千的僧眾隨從。現在有些持戒具慧具德的上師外出弘法時,有眾多隨從則會令人生信心,若是山兔學雪獅則會貽笑大方的。)遠遠地,眾人都見到佛陀向康丹河邊走來,他們議論紛紛。
未信佛法者趁機輕毀道:「你們看,本來世尊規定出家人不得看集會,可今天他親自率眾比丘去河邊觀看……」
(師言:當高僧大德在弘揚佛法時,總有魔來干擾,借人之口亂造謠言。)
而信仰佛法者滿懷欣喜 :「你們看,今天佛陀親臨,肯定會有一個精彩的授記,或者有一個殊勝的法緣……」
在眾人的議論中,世尊率領眾比丘來到了河邊,敷座入座。大家都看見那位受苦的眾生。世尊心想:我應該讓他能回憶前世,並以人話與我對答從而使大眾自然而然地深信因果。之後,世尊就入了使他能憶起前世並能以人話與世尊對答的禪定。
世尊慈祥地問他:「你是干布嗎?」
他垂淚說:「世尊,我是干布啊!」
「你真的是干布嗎?」
「我真的是干布。」
「身口意所造的業有報應嗎?」
「有啊,有報應啊!」
「所感受的果報你覺痛苦嗎?」
「痛苦,非常痛苦!」
「你以前依止何等惡知識,今天成這樣呢?」
他說:「不是其他的,只是我未能調伏自心。」
當世尊與他問答時,在場的觀眾都覺得奇怪,議論說:「干布是何人?他怎能回憶前世?不但如此還能說人話,說有報應受痛苦。」
眾人很是懷疑,卻因佛陀的無比威嚴而不敢親問世尊,只好在一邊悄悄地問阿難尊者。阿難尊者也不知道,也只好發心代眾人請問。於是,阿難尊者恭敬、頂禮、長跪合掌請問:「世尊,剛才那位眾生是何人?造了什麼惡業受大痛苦?祈佛開示,唯願欲聞。」
佛告阿難:「無量劫以前,有位俱光如來出世,(譯者:較賢劫千佛更久遠,這裡要思維業報在時間上的不可思議,真是「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在他的教法下有五百羅漢。有一天,這五百羅漢出遊,到了王宮內化緣後,去附近的公園裡,在樹下結跏趺坐入滅盡定(Nirodha Sampatti)。
第二天早上,干布國王帶著王妃眷屬共去花園中遊樂,干布國王獨坐一處觀賞景色,王妃眷屬們四處採花擷果自由地戲耍。當她們看見了樹下一一安祥坐禪的羅漢時,頓時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便對他們合掌,恭敬祈求傳法,其中一位長者對她們宣說了佛法。
當時,國王聽見花園中有男人的聲音,因嫉妒生起大嗔恨心,他立刻抽出寶劍,怒氣沖沖地向羅漢們衝去,用鞭子把羅漢抽打得遍體鱗傷、死去活來。然後,命手下持各種劍、弩、矛等兵器刺他們,割他們。並且還用劍、刀等將他們切割成一塊一塊的,干布國王以邪眼瞅著羅漢們,叫兇手把他們丟出去餵狗,就這樣一一地把五百羅漢全部殘殺了。」
諸比丘,汝等作何想?當時的干布國王就是這位正在受極大苦的眾生。當時國王生嗔心又以邪眼盯著羅漢們,故其今世無雙目;用鞭子抽打他們,故其全身糜爛;因他殘殺五百羅漢的惡業成熟,他自俱光如來至今,都一直在無間地獄中受大痛苦。」
眾比丘緊接著請問世尊:「既然如此,干布國王還需受多久的苦報?」
佛告訴曰:「未來賢劫五百佛出世後,干布方從此苦報中解脫並轉生在劣等種姓家做獵人。一天,他來到了一片綠草叢生的森林中,心想:這麼優美的環境,肯定會有野獸來此。於是便在林中設下一些網罟,準備次日再來取回獵物。恰巧當天來了一位獨覺,於此處坐禪,諸野獸不敢親近。
第二天他滿懷希望四處察看,只見一位獨覺在那裡參禪入定,其餘一無所獲,他便生起了憎恨心,想:如果沒有這位獨覺,肯定能捕到獵物。於是在一怒之下把獨覺殺害了。因此,又墮入無間地獄(Avici)受無量劫難言之苦。
(師言:往昔所造諸惡業,必須依四對治力進行懺悔,立誓絕不再犯,一定要有這樣的決心。否則,這個等流果繼續下去是很可怕的。一方面為不再造惡業而誠心好好懺悔,另一方面為不再造惡而好好發願。)
此業報盡,遇正覺師如來,在其教法下出家得證羅漢果。他得聖果後,現比丘相,外出遊方。一天,他到王宮化緣後,在王宮附近的花園內坐禪。當時,國王帶著王妃一同遊樂,王妃四處採花擷果,恰巧見到他,對他生起信心祈求傳法,在傳法時,國王的耳邊傳來了男子的聲音,立即跑過來舉鞭抽打他,又令兇手拿刀、劍、矛、弩等各種兵器切割鞭打他,把他身體切成塊餵狗,這樣他的果報才完全受盡。」
(師言:據《俱捨論》講:得羅漢位後照樣感受業報,只限身受苦但心住自在。此處羅漢受苦是不了義的說法,殺生的報應,即便得聖果仍要受報。)
釋迦世尊宣講了這個漫長的因果過程,捨衛城的所有觀眾們諦聽了佛言後,都覺得因果不虛,人身是苦,於是生起了極大的厭離心及無比的憂愁,世尊也覺得他們堪為法器,給他們宣說了相應的法。聞法後,有些得到加行道的暖、頂、忍、世第一位;有些得預流果(Sotapanna)、一來果(Sikitagami)、不來果(Anagami)、羅漢果(Arahat);有些得金輪王位,有些得梵天位;有的得獨覺果;有的種下了無上菩提的因;其他的人也對佛法真實地生起信心而皈依佛門了。
(師言:無始以來我們肯定造了惡業,故我們應當猛厲懺悔。消盡惡業的方法有四種:一是發起一個度化眾生的無畏菩提心,可以消盡業障;二是入無上大圓滿的境界,證悟等淨之實相,無有輪迴涅取捨,可以消盡業障;三是具足四對治力修持金剛薩埵懺悔無始以來之業障;四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後業障可以消盡。欲懺清罪業,當以此四竅訣勤修。)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2009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9)耶惟檀王妃--同行等流,兩世被辱
一時,佛在迦毗皤窣堵城(印度六大城市之一)。提婆達多(Devadatta)當時殺害了蓮花色比丘尼,(師言:提婆達多原本造了兩個無間罪(Panca Nantariya),此時又造一個無間罪。)因此,薩迦國王把他驅逐出境,他無處可歸,就想:應該到迦毗皤窣堵城去。到了之後他又琢磨:我現在殺釋迦比丘沒有能力,證得佛果也沒有能力,那就回到原來悉達多太子的王宮裡去,跟那些王妃搞好關係,再進一步得到王位。他作著這樣的美夢。之後,他特地派人跟耶輸陀羅(Yasodhara)、耶惟檀等說:「釋迦比丘說自己遠離了貪心,可又娶了這麼多王妃,若無貪慾心就不應娶妃子,這種作法很不如法。如果您們對提婆達多有信心,就跟他商量,他很想做國王。」
聽後,兩位王妃一起商量對策。後來她們決定:我們如果直接制止可能不太好,不如讓他來王宮,我們當眾奚落羞辱他。於是派人告訴提婆達多說:「我們很樂意讓你來宮中,有什麼事我們一起商量,會讓你如願以償的。」
提婆達多聞此欣喜若狂,立刻趕赴宮中。當時宮中仍有悉達多太子的法座,他得意洋洋地想坐法座,但諸天以為很不如法,馬上把法座用神變隱藏。
耶惟檀王妃帶著所有王妃坐在宮門前的台階上準備接待提婆達多。耶惟檀獨自高坐,當她見到提婆達多得意忘形地走來,內心覺得好笑,就上前假裝殷勤地說:「歡迎您的到來。」提婆達多合掌對王妃客套幾句。王妃上前狠狠地捏住他的雙手,他使勁抽也抽不出來,就這樣耶惟檀王妃把他雙手捏出血來。
提婆達多疼痛難忍,繼而王妃又將他摔倒在地,狠狠地踢他,眾王妃一湧而上,以各種東西砸他,有的用牛糞打他,有的用油燙他。最終他狼狽不堪、遍體鱗傷地回到了他的眷屬果呷樂嘎那裡。果呷樂嘎等人問他:「今天你運氣不錯吧,去王宮與王妃一起享樂。」提婆達多十分尷尬。
諸比丘得知此事,前白佛言 :「今天耶惟檀王妃等當眾羞辱了提婆達多。」
佛言 :「耶惟檀夫人不僅是今天羞辱他,往昔也曾當眾羞辱了他。很早以前,印度鹿野苑有位梵施國王(提婆達多的前世),離印度不遠的不德哈拉城有位自在部國王(世尊的前世),這兩個國家因一些嫌隙互相作戰,殘殺了很多人。一天,梵施國王與眾臣談論一些關於女人的事情。
梵施國王問眾大臣:『哪些女人長得最漂亮?』群臣各抒己見。
其中一個人告訴國王:『他們所見的都比不上自在部王妃(耶惟檀的前世),其貌美非其他女人能比!』
聽到此言,梵施國王突然生起了極大貪慾心,想:無論如何,我一定要得到自在部王妃,但要得到她唯有先平息兩國之爭,緩解矛盾之後再找機會。於是便設法與自在部國王言歡和解。
過了一段時間,他專門派人告訴自在部王的王妃說:『兩國和合我意在於你,能否賞個機會,我倆面談為宜!』
自在部王妃就將此事悄悄地告訴了自在部國王並說 :『如果您同意,我想召集眾人當眾羞辱他。
國王同意了。接著她又寬慰國王:『請您放心,我會處理好的,您不要過於計較!
然後自在部王妃派信使告訴梵施國王:『臣妾明白陛下之意,但有礙於自在部國王,若您真有誠意,最好先殺掉他方便我倆行事。』
梵施國王得信後覺得這很容易。他馬上又惡化兩國之間的關係,並派四大軍隊攻打自在部國 。一天早上,整個布德哈拉城被包圍得水洩不通,自在部國王手下的一些人也被殺害了。
這時,王妃又派人對梵施國王說:『你殺下面的人有什麼用,你的目的是為了我,現在本宮僅有我獨自一人,你穿上一套普通市民的衣服來就是了。』
梵施國王信以為真,馬上迫不及待地找了一套破爛衫換上,溜進王宮。這時候,自在部王的王妃突然抓住他的手高喊:『自在部王、王子、大臣、商主們,梵施國王非法偷溜進我宮,欲行邪淫……。』
自在部國王進來說:『你身為國王卻溜進我宮中欲行邪淫,實不如法,當以刑處之。』
自在部王妃說:『殺了他也沒多大意義,不如當眾羞辱他,再讓他滾。』於是,王妃上去狠狠地踢他,眾人也用各種東西打他,用油燙他,他也是半死不活地離開了自在部王的王宮。
眾比丘,當時的自在部國王就是現在的我,王妃就是現在的耶惟檀王妃,梵施國王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
(師言:這個公案說明了釋迦世尊與提婆達多前後的因緣也是一種同行等流果報。所以有些專門害別人的人,也是前世業力所現。)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2009 1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梳發女--同佛母願,精進第一
佛為兜率天子時,印度迦毗羅衛城(Kapilila-vastu)有一獅須國王,與王妃過著美好的生活。他們先後生了四個王子、四個王女,分別取名:淨飯、白飯、斗飯、甘露飯,淨母、白母、斗母、甘露母。邦西城有個施迦薩國王,與王妃生了兩個王女,取名為:大幻化母、幻化母。(譯者:大幻化母就是摩耶夫人(Maha Devi),幻化母是世尊的姨母摩訶波 婆提夫人(Maha Prajapadi)。兩位王女出生後,宮中用牛奶等餵養,她倆如海中蓮迅速地長大了。有位相士說:「幻化母可以生一個具足相好的太子,而大幻化母可以生一個金輪王。」鄰國的獅須國王得知這個授記,派人去施迦薩國那裡求婚:「請您將兩位王女許配給我淨飯太子吧!」(當時釋迦族的規矩是不能一夫二妻。)
獅須國王派人進一步疏通,終於得到了整個釋迦族的同意,施迦薩國王就將兩位王女許配給淨飯太子。獅須國王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施迦薩國王還送給兩位王女一位女僕—梳發女。她們一起與淨飯太子過著舒美的生活。
不久,大幻化母生下了悉達多太子,七天後便轉生到三十三天(Trayastrimsat Deva)。梳發女非常憂傷,任何人都無法解除她心裡的痛苦。悉達多太子長大後,見生、老、病、死等痛苦,便捨棄王位出家苦行六年,獲證無上正等正覺。他回到迦毗羅衛城,許多釋迦族的王子隨佛出家,幻化母也隨後出家為眾生主母。梳發女也跟隨世尊出家,她精進修持,斷盡了三界一切煩惱,證得羅漢果位,為世尊教法下的精進第一。
諸比丘請問世尊:「世尊,梳發女以何因緣轉生富貴之家卻身為女僕?」
世尊告曰:「這是她前世的願力成熟故。九十一個大劫(Maha Kalpa)以前,毗婆屍佛(Vipassi Buddha)出世。時有二女,見佛相好莊嚴,一女發願:『願將來我能生下一位象毗婆屍佛那樣的太子,即生成佛。』另一女發願:『我願作太子的姨母 。』還有一女隨同發願:『我就作你們的梳發女。』此中前兩位發願女即大幻化母和幻化母;另一位即梳發女。」
諸比丘復次請問:「世尊,梳發女以何願力得於世尊教法下出家證果,並精進第一?」
世尊復言:「這也是往昔的願力成熟。在如來(Tathagata)正等覺(Samma Sambuddha)、人天導師迦葉佛(Kasspa Buddha)出世時,有位堪姆(師言:『堪姆』這一名詞早在迦葉佛時就有,不是藏地密宗特有。)為迦葉佛教法下精進第一。其座下有一比丘尼見自己的堪姆如此的精進,就發願:以我一生中持戒聞思之善業,願我將來於釋迦佛教法下出家證果,並且精進第一。當時發願的那位比丘尼,即今梳發女是也。現在她的願力已成熟,故在我教法下出家證果且精進第一。」
(譯者:大家知道,迦葉佛時一位普通的比丘尼,僅以願力在釋迦教法下出家得果。所以,我們現在修行雖然沒現前神通成就,但要好好發願,再積累資糧,因果是不會虛妄的。有些人認為今生不成就沒多大意義,好像不承認後世和因果報應一樣。另一方面,現在的堪姆們應該作個楷模,讓別人都見賢思齊:精進第一,智慧第一,持戒第一……以後在弘法利生方面會有很大的利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2009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蓮花色比丘--供聖得報,今證聖果
一時,佛在捨衛城。有位涅德比丘,四處參訪,到了仲雪。此地有一位富如多聞天子的施主,與愛妻過著幸福的生活,但美中不足的是膝下無子。施主常常擔憂:我們有這麼多財富,若無子繼承,等我倆死後也是被國王沒收。所以,他夫婦二人常祈求大梵天、帝釋天等諸神,也常到佛菩薩前作供養。久而久之,因祈禱與眾緣和合,終於有一個凡夫來入胎了。
妻子高興地對丈夫說:「我身已有孕且右側偏重,肯定會生個男孩……。」
說畢夫婦倆都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共同祈願:「願這個小生命長大後孝順父母,對整個家族種姓有利,對佛法有利,在我們去世後能好好地做個超度。」施主還另建一座宮殿,宮內冷暖適宜,設備齊全,還有五味飲食、動聽的音樂等,非常舒適。
懷胎九月,施主的妻子果然生下一個非常莊嚴的男嬰,身如白蓮,夫婦就為他取名『蓮花色』。他們用上好的食品精心餵養著蓮花色,蓮花色猶如海中的蓮花般迅速成長。他長大後,無礙通達世間的十八門學問,並對釋迦教法生起極大的信心。祈請父母同意後,就到那位四處參訪的涅德比丘前出家受戒。
有一天,蓮花色比丘未稟白自己的堪布,便擅自出遊了。
【師言:按照教規:初出家始,當依止上師十年不得離開,除繞塔外,凡一切事經上師開許後方可,師不開許則不能去,若違師言將於自己的修行方面不得增益。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希望全院的四眾弟子(Catu Parisa)千萬不要亂跑。】
(譯者:我在此也奉勸各位,得遇一位戒律清淨、聞思究竟的上師,或者是遇上自己具有極大信心的上師,一定要恆時依止,並常常祈禱上師三寶空行護法加被自己的身心,才能有這個福份恆時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師。你們中間有的人固執己見,不辭而別,我是沒辦法。但對於修法呢,請大家以後慢慢地觀察,會自有分曉的。)
蓮花色比丘到磨吐羅城(覺拉市),與城中的僧眾一同安住下來。一天清晨,蓮花色比丘著衣持缽去城中化緣,因初到此地,人生地疏,竟然走到一家妓院去了。一妓女見到蓮花色比丘,即刻慾火縱燒,生起了極大的貪心,便迎上前去熱情地說:「尊者,請到我家應供吧!」
蓮花色比丘還真以為她是位虔誠的信徒,就隨她去了家中。難以抑制貪慾的妓女坦然地對他說:「尊者,您相貌端嚴,我青春貌美,我倆一定有很深的緣份,應該同眠共枕。」
此言一出,蓮花色比丘真是大吃一驚,連忙摀住耳朵不敢聽下去,並請求她:「請你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我已出家受了戒,無論如何是不能這樣做的。」
妓女聽了並不以為然,強辯道:「您如果不能這樣做,卻為什麼跑到妓院來呢?」
蓮花色比丘忙解釋:「我跑來這裡是想應供,別無它意,我新來此地,既不知這裡是妓院,也不知你是妓女,我的確不是生貪心而來此地的,不管怎樣,我是不會做破壞戒行的事。」
妓女忍不住貪慾便威脅道:「那好,你若不答應我,今天,我是不會放過你的。」
蓮花色比丘聽了,害怕極了,不顧一切地衝出去逃走了。
(師言:希望我的每位弟子每到一處首先要仔細觀察處境,否則,像蓮花色比丘去了不該去的地方也很難免,但像他那樣具正知正念,能當下對治的怕是很少!)
他沒再化緣,空著肚子一直跑回經堂去了。
那位妓女慾火焚燒,難以克制,想盡辦法找到了一位會咒術的賤女。
賤女對於咒術非常精通,能很快勾召來男人。妓女對賤女說明自己的心意,並許諾若能圓滿這個心願定會以很多黃金回報。賤女就答應了,她用牛糞做各種壇城,供香花、食子等,燒護摩、白芥子等,口中念誦儀軌、咒語,果真把蓮花色比丘勾召到她家來了。
(師言:咒語的力量不可思議。在馬羅札瓦譯師的傳記中,當時馬羅札瓦譯師想殺米拉日巴,就專門唸咒語。果真把米拉日巴勾召來了,但怎樣也殺不了他,馬羅札瓦譯師很奇怪。米拉日巴告訴他:「因咒語的力量不可思議,使我不得自在被勾召來,但我的殺業已懺悔盡,所以你殺不了我。」)
賤女說:「今天勾召你來有兩條路任你選:一是你跟那位妓女過夫妻生活;二是將你作火供。你自己看著辦!」
蓮花色比丘毫不猶豫地自言自語:「如來出世猶如曇花一現,暇滿人身亦是難得,出家為僧更是難中之難。我今已得出家就應堅守淨戒,所以,跳入火坑是我最好的選擇。」
(譯者:請大家仔細地觀察一下自己,若遇到這樣的違緣,有沒有象蓮花色比丘那樣堅定的信心?)
賤女聽了這番話,頓時覺得非常慚愧,想到自己的言行又很懊惱,自己造了太大的惡業,立即對蓮花色比丘生起恭敬心,放棄一切勾召儀軌等,恭敬、合掌、頂禮於比丘前懺悔。在一旁的妓女見此事,她也減退貪慾之心,二人共在蓮花色比丘前誠懇地懺悔後,祈求傳法。蓮花色比丘給她們傳了相應的法,她們如理修持後,證得了預流果。二人再次祈求:「我們願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受持比丘尼戒。」蓮花色比丘把她們交給其他比丘尼眾,在那裡出家受戒修法,她們二位勇猛精進,最終得證羅漢果。
(譯者:佛法平等,人人都有佛性,無有高下,無有貴賤。這裡原來是妓女和賤女,後來也證得羅漢果,何況其他人。只要你具足信心和精進,無論是什麼人都能成就。)
(師言:《薩迦格言》裡,有一位大天比丘,他傳法後許多弟子都證得羅漢果位。他死後,這些具神通的弟子才觀察上師轉生哪去了,一個觀察到上師正在無間地獄裡哭喊著。他覺得是不是看錯了,再次觀察時,上師已在三十三天(Tavatin-sa)了。於是他們去請問佛陀,佛陀告訴他們:「因他曾造了無間罪故墮地獄,剎那許,借他傳法使許多弟子得聖果之功德而得升三十三天(Tavatinsa)。所以,傳法上師假使沒有功德、成就,只要弟子具信心也能得究竟成就,如果弟子不具信心,上師是普賢如來,也無法引凡入聖。)
蓮花色比丘見她倆已得聖果,心生慚愧;我可以成熟他人的相續,但自相續卻沒能成熟,弟子已是羅漢,自己仍是個凡夫。爾後,他請佛說廣聞五德:1知根、2知界、3知處、4緣起、5處與非處。按照教言而斷除煩惱,開始精進聞思修,滅盡所有煩惱,證得羅漢果。時諸天降下花雨,齊聲讚歎他的功德。得果後,他又在磨吐羅城住了一段時間,才返回捨衛城。返回後,他就詳細地講述了自己在磨吐羅城的經歷。
時眾比丘請問:「世尊,妓女以何因緣首先對蓮花色比丘生極大貪心?又以何因緣她倆今生成為妓女和賤女,爾後出家得羅漢果?祈請開示。」
佛告曰:
「妓女與蓮花色有五百世的夫妻因緣,因往昔的習氣現前,故她一見蓮花色自然生起了貪心。後來妓女得出家證果是她往昔願力成熟故。
曾賢劫在人壽二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鹿野苑有一大施主,娶有二妻,他們共同享受人世間的美好生活。漸漸地施主對迦葉佛生起了很大信心。
一天,他告訴兩位妻子:『我對迦葉佛的教法很有信心,並準備出家修梵行,望你倆在家和睦度日。』
二位妻子也說:『夫君,您若發心出家,我倆也想出家。』
大施主聽了很高興,說:『那很好,我先把你們送到僧團出家,我把財物妥善處理後,再出家。』
他就把她倆帶到尼眾經堂,交給尼眾出家受戒。事畢,施主就回到家中把財物上供下施,都安排妥善後,也出家了。出家後他精進修學,很快通達了三藏,具足一些功德,成了位說法師,得到衣食藥物等供養。
而那兩位比丘尼呢?則是業習未斷,常常跟僧眾起煩惱並惡口罵人,一個罵:『簡直像個妓女』;另一個罵:『真是個賤女』等等。這位比丘卻是對僧眾做廣大佈施供養,還供養迦葉佛的指甲與頭髮,並發願:『願我生生世世財富圓滿,生富貴家,相貌莊嚴,於釋迦教法下令佛歡喜,出家證果!』
當時,那兩位比丘尼問他發了什麼願?他如實地告訴了她們,她們也發了同樣的願,並且又發願:願我們在僧眾中惡口罵人的惡業不要成熟。當時的比丘即現在的蓮花色比丘,兩位比丘尼就是先作妓女和賤女後出家證果的比丘尼,他們當時咒罵僧人的果報,今世先變成卑賤的妓女和賤女,又以發殊勝慧願的果報,而證得聖果。」
眾比丘復次請問:「世尊,以何因緣蓮花色比丘身色如蓮花甚為莊嚴?」
佛告曰:「這也是往昔的善願成熟。曾經有一位看守眾人喜院根呷拉瓦(指經堂或大園子)的人,他經常用各種花、香、水供養經堂,經堂內有鮮花水果,又有天鵝群鳥,是個鳥語花香非常幽美的環境。後來有位獨覺來到根呷拉瓦打坐修行,守門人見了生大歡喜,對獨覺供養食品及蓮花,同時發願:「以此善根,願我生生世世生富貴家,身色如蓮花。諸比丘,此守門人即今蓮花色比丘,因其願力成熟,故身色如蓮花,甚為莊嚴。」
(師言:《百業經》中多是往昔願力成熟的公案,故我們平時在誦《普賢行願品》時,每句願詞的內容都應用心觀想,若不能全部作觀,即使是其中的『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偈能觀想也可以,切莫隨隨便便在字音上滑過去。若這一是為度化無邊眾生而發心念誦,也會直接得到普賢如來的果位。有的念《普賢行願品》發願供養;有的發願得佛、菩薩的果位。但不管怎麼樣,好好地發願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每年的普賢雲供是為你們四眾弟子(Catu Parisa)打開了一個積累資糧的方便大門,故每次念誦時別忘了自己發願。)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09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2)屠夫之子--獵人供聖,今證聖果
一時,佛在捨衛城。有一個富裕的屠夫,與妻子共同過著美好的生活。後來,妻子生下一個極為莊嚴的男孩,非常逗人喜愛。他們為孩子的降生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取了一個適合其種姓的名字,並用牛奶、酸奶、油餅等餵養他。長大後,他既孝順又能幹。當父親表示希望他能繼承父業做屠夫時,他推辭說:
「父親,我自己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難道我還願意殺生(Pana Ghata)嗎?」
那位有善根的母親聽後便勸屠夫說:「既然兒子這麼說了,就不要勉強他,屠夫又不是一門很好的行業,不要讓他造業,事情可以另請別人幫忙,讓他隨緣吧。」
(譯者:古印度的習俗對種姓非常重視,是貴族的就一定是貴族,是下劣種姓的一定是下劣種姓,絲毫不得越界。從生活到事業都有相當嚴格的界限,如今雖然政府規定不分種姓作業,但不少城市的民間風俗流傳相當久遠。若想了知,我的《印度巡禮記》中有記載。)
由於父母通情達理,屠夫的兒子捨棄了父親傳下的行業。後來,他對釋迦佛的教法生起了極大的信心。佛在祗陀太子園林時,他去佛前聞法,並發心捨俗出家。經過父母同意後,在釋迦佛的教法下出家受戒,精進修持,摧毀了三界輪迴的一切煩惱,證得羅漢果位。在他的境界中:黃金與牛糞等同,虛空與手掌無別。諸天共讚他的功德。此時,他用神通觀察所化眾生的因緣,首先應該調伏的是自己的父母,於是他就回到父母前對他們宣說佛法,使他們從殺生的行業中解脫出來,夫婦倆也立誓斷惡行善,皈依三寶,行持五戒,廣做佈施,屠夫家財源如同井水,求施者連綿不斷。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此比丘以何因緣生於富裕的屠夫家?雖生在屠夫家卻不做屠業,並在釋迦佛的教法下出家證果?唯祈演說前後因緣。」
佛告眾比丘:「這是往昔的願力。很早以前,在一寂靜森林裡有一群獵人聚集生活,正在享用飲食時,有一位獨覺前來化緣,其中的一位獵人見到獨覺頗為歡喜,立即上前供養了許多食品,獨覺默然受供,並以身體的示現傳授了一些佛法,再飛入空中。
(譯者:據佛規,獨覺、羅漢們雖俱神變力能取一切所需,但要遵循因果規律,自己必須去化緣。)
供養的獵人見了,更加歡喜,並發願:以今供養獨覺的善根,願我生生世世得生富裕的屠夫家,但不造任何惡業,並能於比獨覺更殊勝的尊者前,令他歡喜,並出家修證成果。當時做供養的獵人就是現在的那位比丘,願中的『比獨覺更殊勝的尊者』就是我,因願力成熟故,今於我的教法下出家證果。」
(譯者:這個公案是兩世的願力成熟於一生:一個是作獵人時的發願,一個是作比丘時的發願。以《般若經》的觀點是不能發小乘願,但我們發願:若今身未成就,最遲在彌勒佛出世時,自己回小向大,現前正等覺。特別是臨終前發願最殊勝,也易成熟。平時在諸佛菩薩僧眾前做少許的供養時,殷重發願能即生證悟大圓滿。《百業經》中多是凡夫發願而成熟的,所以大家現在應以《普賢行願品》或《大圓滿願文》的願詞來作廣大的發願。)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5-2009 0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3)金色比丘尼--供養佛塔,得金色身
一時,佛在捨衛城,有一個下劣種姓的人家,生下一個具十八丑相的女孩。
她的父母都很憂愁,她的父親說:「這樣難看的孩子,乾脆到晚上把他溺死,然後再拿去餵狗。」母親說:「夫君,您不要這麼說,殺人是天理所不容的,(譯者:但現在很多人由於行為的不如法,造成很多非法懷孕,然後又來墮胎,使許多無辜的生命處胎時,就夭亡了,這在因果上是很不好的,真是眾生業力所感!)畢竟她是我們倆的孩子,等她長大生活能自理了就把她趕出門。」
丈夫聽了,想了想就同意了。從此後,他們就把她關在家中悄悄地餵養,不讓任何人知道,也不讓任何人看見。到她能獨自行走時,父母就把她驅出家門。她流浪街頭,四處行乞,每日食不充腹,衣不弊體,本來相貌奇醜,又染上了嚴重的麻瘋病,實在是痛苦難忍,在街道上輾轉亂喊。
阿難尊者見此情景生起無比的悲心,於是上前以溫和的語氣問道:「女孩,你是誰呀?怎麼成這個樣子?」
她的神智還清楚,悲傷地對尊者祈求說:「尊者,這是我前世的業力所感,才成這個樣子,祈求尊者把我的惡業消盡!」
尊者悲愍地安慰道:「你不 必擔心,我教你行善,以善業之力來消盡你的惡業。」便從別處找來些芝麻油、供香等,並把她帶到佛的發塔和指甲塔前作了香、燈、塗香、花等等供養。
孤獨長者剛好也來到此處,見了這一情景就問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長者。長者看見醜女無衣穿便生起悲心,給了她一件衣服。
同時,我等大師、遍知佛陀知道這個可憐的女子,就親臨塔前。醜女見佛陀三門寂靜、相好莊嚴、圓滿嚴飾的金身,馬上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心想:我供養發塔、指甲塔的功德很大,今若能親自供養佛陀,功德更是不可思議。想著想著,她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供養了佛陀,(師言:雖然是件髒血垢染的衣服,但釋迦世尊還是樂意接受了她清淨的供養。)她無比地歡喜,在佛前合掌祈禱,後來她在對佛的歡喜心中去世了。死後,她轉生到當地的一位商主家,生下來時非常端莊,且身色金黃,故取名『金色』。
商主這家用牛奶、酸奶、油餅等餵養,金色剛滿七歲就對佛生起信心,求父母同意她在釋迦教法下出家。她出家後晝夜精進,很快就滅盡了煩惱,獲得羅漢果位,成為具大神通的羅漢。以後,她用神通觀察自己的前世,知道是阿難尊者把她從十八丑相的劣種中救了出來,她對阿難尊者特別地感激,天天恭敬供養阿難尊者。
眾比丘見之便去請問:「世尊,金色羅漢以何因緣生富貴家,身色金黃,年齡尚幼能具信出家證果?唯願為說。」
世尊說:「你們還記得捨衛城曾有個具十八丑相的女子嗎?」
「記得,記得,其醜無比!」
「當時,她正供養我的發塔時,我親自去了,她見我後生大信喜心,並在充滿歡喜及信心之中去世了。後來,她投生到當地的大商主家,身色金黃。」
「那麼,請問世尊,她造了什麼業而成為十八丑相的賤女呢?」
世尊告曰:
「這是她往昔業力成熟。早在人壽兩萬歲,有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印度鹿野苑有位施主,家有一女,長大後對迦葉佛具有信心,祈求父母同意她出家。出家後,她個性剛強,恃財好勝,時常惡口罵別人『賤人』、『醜人』等。
(師言:我的根本上師土嘎如意寶(Cinta Mani)也曾經常講給別人取外號的果報,並引用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所講的公案:有一位人常為別人取牛頭馬面綽號,後來他轉生成有一身十八個頭的眾生。故大家平時說話要講文明禮貌。)
後來,她一生中修行梵行,臨終前發願:今生出家修持雖無成就,唯以出家功德,願於釋迦佛教法下,令佛歡喜,出家獲證羅漢果;並願惡口罵人(Pisuna Navaca)的惡業不要成熟。然而,因果不虛,罵人的惡業先成熟了,使她成為一個具十八丑相的劣種女,後得遇我並起信心,出家獲證羅漢果。前後因緣如是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5-2009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4)牧人--惡口戲罵,今證羅漢
一時,佛在捨衛城。有一位威力無比的薩迦國王。(師言:薩迦國王在釋迦佛時代非常著名,世界上稱他是第五大王,僅在四大天王之後。)他有一次恭請世尊及眷屬在祗陀太子園(處靈鷲山下,距捨衛城很近)應供三個月,國王用牛奶、酸奶、醍醐等各種上好食品供養,並派五百牧童幫忙做雜事。
三個月圓滿後,薩迦國王對釋迦佛供養無價妙衣,對應供僧眾也以各種資具一一供養,然後世尊率眾眷屬回經堂了。當時,五百牧童不約而同地想:薩迦國王往昔一定是造了很大的善業,才成為一位有權勢、有威望、有福報、舉世聞名的國王,可他現在繼續上供,積累資糧。而我們這些人呢?因前世未造善業,故今世為牧童。現在我們得了人身也應該發心供養僧眾(Bhi-kkhu Sangha),他們就共同決定以飲食供養世尊及僧眾,一切準備就緒。(師言:對一個牧童來說,雖然財物不是很多,但發心清淨,功德同樣很大。)便恭請世尊及眷屬應供,世尊默許了。
中午,世尊率眷屬前來應供,牧童們虔誠供養。供養已畢,五百牧童一起去世尊前求法。世尊觀察他們的根界意樂,傳給他們相應的法,他們以智慧金剛摧毀了二十個薩迦耶見,得預流果位。得果的牧童們發心出家,就先到對佛法極有信心的薩迦國王那裡祈求,得到開許後,再去世尊前祈求:「我等欲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戒,唯請世尊悲愍攝受。」世尊開許了,並以「過來」之方便言詞,令他們當下得到近圓戒體。五百牧童成了身披袈裟、手持缽盂、淨持梵行的清淨比丘了。
世尊又給他們傳了相應的法,他們各自六時精進,很快摧毀了三界煩惱,獲證阿羅漢的果位。在他們的境界中:黃金與牛糞等同,虛空與手掌無別。諸天見之無不歡喜讚歎!得果後,他們心想:現在有沒有我們可以調化的眾生?若有則在何方?他們以神通觀察到了一些具緣調化的眾生,就前去調化。
其中有一個牧女,想盡辦法也不能使她對佛陀生起信心,無奈之餘他們就強拉硬扯把她拉到世尊前。她一見世尊三十二相好,頓時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勝於十二年的禪悅,不可言說。她看到左右的人都捧著供品,而她什麼也沒有。她看見路邊的果夏達呷花很好看,便採下來去供養佛陀,並在佛前恭敬禮拜,祈求傳法。世尊觀知她壽命不長,給她傳了相應的法。傳法圓滿後,牧女就回去了。
不久,她因四大不調很快去世了,因她對世尊生起歡喜心故,去世後得以轉生天界,成為一個可愛的天女。一般天人有個規矩:得生天界後進行三觀察:觀察自己前世是哪一道眾生?以何因緣得生天界?以後又轉生何處?這個天女觀察到:自己前世是人道的一個牧女,因為以歡喜心供佛果夏達呷花的善根而轉生成天女。她懷著對世尊的感恩之心,想馬上去拜見大恩世尊。於是,身著妙衣霓裳,上下金裝銀飾,手持天上的青蓮、白蓮、曼陀羅花等來到世尊前,合掌恭敬,供養鮮花,再祈傳法。世尊給她傳了相應的法,她以智慧金剛摧毀了二十個薩迦耶見,獲證了預流果。又對世尊頂禮,右繞三匝返回了天界。
當時,有前後夜精進不眠的比丘們見到夜間光芒普照,以為是大梵天(Maha Brahma)、帝釋天或四大天王來拜見世尊。次日就去請問:「世尊,昨夜光亮如白晝,是否是大梵天、帝釋天亦或四大天王來世尊處?」
世尊說:「昨夜既不是大梵天、帝釋天,也不是四大天王前來。你們還記得一個牧女對我歡喜地供養果夏達呷花嗎?」
「記得,記得!」
佛曰:「這個牧女以歡喜心對我供花,死後得以轉生天女。為報恩故,昨夜前來拜見我,我又應她所求傳了相應的法,她得聖果後返回天界了。」
「請問世尊,此天女以何因緣今生轉為貧窮的牧女?後又轉生可愛的天女?唯願宣說前後因緣。」
世尊告諸比丘:
「這是前世的業力與今生的因緣。所謂前世的業力就是:早在賢劫人壽二萬歲,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有一位比丘尼,性情暴躁,以嗔心惡口罵人『牧女』。
(譯者:『牧女』意思是下劣、貧窮、愚笨的人。蓮師說過:『上至班智達,下至牧童間』其喻意亦在於此。有時想起我當年讀書時,能說會道,別人讓我幫他們取外號去嘲笑他人,我可以馬上根據其相貌取個令人哄堂大笑的外號,取了好多,現在想起來念懺悔心咒對我很重要。上師也講:聽《百業經》後僅僅是謹小慎微、不造口業也是一大收穫。上述公案中,大多都是口業成熟之過,所以大家應該注意不要造口業。)
臨終前生大慚愧的比丘尼發願:我於迦葉佛教法下一生持清淨梵行,雖然沒有證果,但願我在釋迦佛出世時,在佛教法下,令佛歡喜並得以證果:願我惡口罵人之業不要成熟。』眾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時惡口比丘尼即今牧女,此是前世業力成熟。所謂今世的因緣,就是她以歡喜心供養了我一朵果夏達呷花而得生天女,此是今世的善業所感。」
諸比丘復次請問:「世尊,那五百名牧童,以何因緣今世共為牧童?後來遇佛並出家證羅漢果?願樂欲聞,唯願為說。」
世尊告曰:
「早在賢劫人壽二萬歲,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那五百名牧童都是比丘,當時他們以『牧童』互相戲罵。臨終時發願:雖然在迦葉佛前我們沒有什麼聖者的境界和功德,但是,以一生中持戒的功德,願於釋迦佛出世時,於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歡喜,得證羅漢果位;願惡口相罵之業不要成熟。
(師言:平時業力現前,不留意罵了人,馬上念「嗡班札兒薩多吽」至少一千遍,乃至十萬遍,方能懺清,以咒力不可思議故。)
當時的五百位比丘就是現在的五百牧童。以惡口之業成熟故,又以其願力成熟,今生能遇佛,令佛歡喜,出家後精進修持,證得阿羅漢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5-2009 0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5)扎德沃--青年供花,佛述前因
一時,佛在捨衛城。有五百位悠閒自在的扎德沃青年,他們經常逛野外的公園,享受大自然明媚的風光。在盛開著白蓮、青蓮等各種奇花異草的公園裡,他們無憂無慮地嬉戲,還經常編織各種花蔓作頭飾、耳環、鼻環、項鏈、臂環、手環等等,一邊還放著動聽的妙樂,他們就這麼歡快地度日。
我等大師、遍知、能仁釋迦世尊以慈悲度化他們。一天早上,世尊著衣持缽去城中化緣。很遠處,這五百位扎德沃人就看見了佛閃閃發光的金色身相,頓時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紛紛跑到世尊前供上各種花,恭敬頂禮令佛歡喜,右繞三匝後才依依不捨地離去。世尊此時破顏微笑,身放白、紅、黃、藍四種光,光上照天界,下徹八寒八熱地獄。地獄眾生各自覺得冷暖舒適,都誤以為是業報已盡當轉生它方世界。後來知道是世尊的慈光給他們消除寒苦熱惱,便對世尊生起了極大的信喜心,因此而轉生到各個天界,同時得到了無常(Ani-ccam)、苦(Dukkha)、空(Sunnata)、無我(Anatta),共偈曰:「生起出離心,入於如來教,摧毀諸四魔,誰人能行持,清淨梵戒行,遠離諸輪迴,滅盡諸痛苦。」佛光隨後繞三千大千世界三匝復入白毫間。
阿難尊者見此,恭敬合掌請問:「世尊,如來正等覺無因無緣不會放光微笑,今世尊以何因緣面顯微笑身放四光?唯願為說,願樂欲聞。」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來、正等覺無因無緣是不會放光微笑的。今吾見五百扎德沃人以信喜心供養鮮花,右繞我三匝故,彼等當於十三大劫中不墮惡趣,再十三大劫轉生天界享受欲樂,然後轉為人身出家(Nikkhamamana)修行(Padipata),在阿蘭若處獨修三十七道品而得獨覺果位,其名曰:無願獨覺。以此因緣,令我破顏微笑,身放四光。」
時諸比丘聞此,復請問:「世尊,彼等往昔以何善業對您作鮮花供養?」
世尊告曰:「諸佛善逝是往昔積集善業,我亦如是。本來一切眾生的業不會成熟於器界的地水火風,而是成熟於自身的界蘊處。所謂:『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那是在久遠前第二個大阿僧祗劫時,有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燃燈佛(Dipamkara Buddha)出世。燃燈國王安住在燃燈王宮內如理如法的掌管上下,舉國安泰,佛法興盛,無有戰爭災難,人人都安閒度日。有一次,燃燈國王準備恭請燃燈佛光臨王宮應供。同時派人特邀其部下的具財子國王到時也能參加應供。
(譯者:以後堪布、活佛到漢地去了,居士們應該像燃燈國王一樣通知別人,不要保密。密法是該保密的卻不保密,堪布活佛不該保密卻偏要保密,密法是有傳承的應該保密,對堪布活佛保密卻至今未找到傳承。)
此具財子國王也是財富圓滿行大佈施者,他已是十二年如一日地恆行上供下施。這次,他準備作最後的五大供養:金盤、金掌、金瓶、五百嘎夏巴涅及一位美女。
在另外的地方,有二位婆羅門的兒子在一婆羅門上師前學習《吠陀》,學了很久,想報答上師恩德卻又苦於沒有財物。後來他們聽說了具財子國王好施,就前往求施財物。在他們未到前,具財子國王的天尊告訴他:『今來二人,一名賢慧,一名智慧,他倆前來求施,如果你將五大供品奉獻給賢慧,則勝過你十二年的上供下施功德。』
言畢不久,果真來了二人,具財子國王把他倆迎進宮中,一問之下知道是賢慧後,就滿心歡喜地將五供品獻給了賢慧,而賢慧僅是沒有接受美女,其餘的四供都歡喜納受了。因為他覺得自己已受梵行不淫戒,不宜接受美女。可這位美女卻是鍾情於賢慧,願意隨他去,在一旁悄悄地說:『賢慧,既然國王已把我賜給您,還是接納我吧!』賢慧還是毅然地謝絕了。
這時美女已是無處可依,便獨自朝燃燈國走去了。見一位賣花的人,她就把全身的金銀珍寶交於賣花攤主,並要求道:『我把這些很值錢的金銀珍寶全交給你,以後我將每天定時來取一朵青蓮去供養天尊。』
(譯者:這裡所謂的天尊,也許是燃燈佛,在經論中有時佛和菩薩也可用天尊之名。)
賢慧得到四大物品後去供養他的上師,上師唯有五百嘎夏巴涅沒有接受。當晚,賢慧就做了十個夢:一是自己飲用大海水;二是行走於虛空;三是手持日輪;四是手持月輪;五是乘國王的馬車;六是乘仙人的馬車;七是騎大象;八是騎天鵝;九是騎獅子;十是登懸崖。清晨醒來,他覺得稀有,便四處探詢能解夢的人。後聽到附近有位具五神通的仙人擅於解夢,他便前去求解。
仙人告曰:『此夢非吾所能解,聽說最近燃燈國王將恭請燃燈佛去王宮應供,屆時汝亦可前往,請求燃燈佛解你的十種夢相。』賢慧聽畢,就前往燃燈國。
與此同時,具財子國王也率八萬大臣前往燃燈國。燃燈國王為供養燃燈佛,在前七天就規定:國內所有鮮花一律交給王宮以備供養燃燈佛,任何人不得違越!因此,全國大小地方沒有一朵花敢留下來。那位美女還是照例去取她每日訂購的一朵花,賣花者說:『您看,國王有約,不得留一朵花,我已全部上交了。』
美女稍作默然,爾後很有把握地告訴賣花人:『你去蓮池邊看,以我福德力,肯定池中有綻開的蓮花。』
賣花人半信半疑地走過去。果然,池中有綻開的七朵青蓮。他覺得稀有,回告美女:『奇哉!奇哉!我剛剛全採了,怎麼突然又有新開的七朵青蓮?』美女讓他採下,他怎麼都不敢去採,因為害怕有違國王條規。
美女靈機一動說:『不要緊,你去採來後,我把花放在寶瓶裡用水養著,任何人都不得見的,放心好了。』賣花人採來了花,美女把它們裝在寶瓶裡,藏在身上往城中去了。
此時,賢慧也到了燃燈國,他自言自語:『我沒有供品很不應理,應該找些鮮花供養燃燈佛。』於是,他走遍全城的大小花園,從東門出,北門進,四處尋找鮮花。可是一無所得,正失望地往回走時,又與那位美女不期而遇了。以賢慧婆羅門的福德力,美女藏在寶瓶中的青蓮從瓶中露出來了。
賢慧婆羅門見到了開在瓶外的七朵青蓮,很想借此供佛。於是他上前對美女商求道:『我給你五百嘎夏巴涅,能否把青蓮花給我?』
美女定神看了看賢慧婆羅門,故意不肯地說:『噢,是你呀!不就是當初不願接納我的那位婆羅門嗎?怎麼?現在想要我手中的花?我當然是不會給你的。』
但美女還是忍不住又接著問他:『不過……,您要花到底做什麼?』
賢慧說:『別無他意,只是想借花獻佛而已。』
美女略微思考了一下說:『給你倒可以,但我不要錢,只是要您發個願︰生生世世讓我作您的妻子。否則,我是不會給您花的。』
賢慧聽後很真誠地對她說:『我一生好行佈施,將來生生世世中將會佈施自己的妻子、兒女,甚至我自身的血肉,你還是好好考慮考慮。』
美女說:『無論如何,在您以後的佈施中我絕不造任何違緣,只要您現在發願就可以。』
(譯者:這個故事在義城王子為婆羅門佈施兒女時其妃不願,王子勸他:『你曾經發願……』當時她回憶起往昔之願)
之後,美女將五朵蓮花送給了賢慧,並同時發願:『您何時成佛轉法輪,我就何時作您的弟子行持佛法,乃至未成佛間,我生生世世作您的妻子。』
燃燈佛光臨燃燈王宮應供的日子臨近了,宮庭內外,大街小巷掃灑清潔,無有瓦礫沙石,地平如掌。用甘露水、塗香、妙香敷撒大地,種種幢幡、寶蓋、傘蓋林立,莊嚴著宮城內外,環境非常悅意。燃燈國王手舉百幅寶傘,率領他手下各持寶傘的大臣們,具財子國王也率領他手下的八萬眷屬們一起前往迎請燃燈佛,在佛前頂禮合掌祈求:『恭請世尊及眾比丘光臨我王宮應供!』
燃燈佛率眾比丘默許前往。一路上,燃燈國王手持百幅寶傘舉在佛的上方,其餘的隨從也打著寶傘。這時,燃燈佛給他們作個加持,他們每個人突然間都覺得在親自為佛打傘。燃燈佛被隆重地迎請到王宮,當佛的雙腳跨在門檻上時,整個大地震動,盲者復明,聾者能聽,喑啞說話,跛子能行,瘋狂者恢復正常,難產孕婦順利生子,余多苦縛眾生各自自然解脫;大象、駿馬能說人話,布谷鳥等也叫出悅耳的聲音,各種樂器不擊自鳴,美妙動聽,大地鮮花怒放等等。出現許多瑞相。不計其數的眾生,各持香花紛紛對燃燈佛頂禮供養。
在這熱鬧非凡的擁擠人群中,賢慧、智慧及美女三人也隨眾想親近燃燈佛。當時,燃燈佛以慧眼觀察到賢慧婆羅門是眾多人中福報最大的人,就想給他一個機會,馬上用神變下了一場大雨。結果,擁擠的人眾都被雨淋散了,賢慧三人就馬上去親近佛陀。他以無比的歡喜心把五朵蓮花供養了燃燈佛,燃燈佛加持這五朵青蓮,馬上大如車輪,並上升到燃燈佛頭頂的上空,如傘蓋一樣,佛陀行走時,這五朵青蓮也跟隨著;佛陀安住,這五朵青蓮也停留。
美女見了生起很大的歡喜心,把剩下的兩朵也供養了燃燈佛,佛陀加持後也大如車輪停留在佛陀的雙耳旁而隨佛陀一同停留。燃燈佛在前行,賢慧見前面泥濘不堪,就把自己的頭髮舖在地上,對燃燈佛祈求:『如果我能現前菩提果位,成就轉法輪的話,就請佛陀的雙足在我的頭髮上踏過!』果然,佛陀在賢慧的頭髮上踏過了。當時,智慧卻生了嗔恨心,想:怎麼佛陀把賢慧作畜生一樣對待,竟然從他頭髮上踏過,不應理。後來,燃燈佛對賢慧授記:『你將來得解脫現前無上正等正覺,號釋迦牟尼佛,成為三界輪迴的唯一明燈!』
授記畢,剎那騰入空中,離地約七多羅樹(Tala)高的虛空中,剛才踐踏脫光頭髮的賢慧同時又長出了新頭髮。在場的無數的信眾都有目共睹,生起了信喜心共同發願 :願我們將來在釋迦佛的教法下成為聲聞弟子。
(譯者:當上師如意寶(Cinta Mani)講解到此處時,禁不住淚水橫溢,哽咽良久,深深地勸誡大家:即使將此身心奉塵剎,也難足以報佛恩,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些人披如來袈裟,吃如來的飯,還天天破如來的教規。大家好好地想一想,當時我們也在其中發願的話,現在可能已得解脫了;但轉念一想畢竟我們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得出家守戒,也許當時我們也在其中發願。可是在座的有些人在當時連一隻螞蟻都不是,非常痛苦。深憶這些前後因緣,釋迦佛對我們的慈恩深似大海、廣似虛空,如果我們與世尊在因地沒結上緣,現在不可能出家修行,不定將輪迴到何時?每每我自己想這些末法年代的眾生,報佛恩者寥若晨星,內心難以抑制地痛苦。)
美女也深深發願:以今天供花之功德,願我將來在釋迦佛轉法輪時成為他的聲聞母,在未成佛之前生生世世作他的妻子。時諸天人見了也發願 :在釋迦佛轉法輪時我們願成為佛的首座聲聞。(後佛於鹿野苑轉法輪時有八萬天子證得聖果,即此緣起。)那些被燃燈佛踏落在泥坑裡的頭髮,燃燈國王把它撿起來,具財子國王求得了,數了數有八萬根,就分給了他手下的八萬大臣,他們回去後都做了發塔(Kesa Dhatu)。
(譯者:以前燃燈佛、迦葉佛時,做發塔非常重視,供養功德很大; 但現在,一般若上師健在是不能修發塔的。上師也一再強調,他在世時任何人不得用他的頭髮修塔。)
賢慧得到授記後,燃燈國王、具財子國王和其他許多信眾對他作了歡迎和供養。當時,賢慧問智慧是如何發心的,智慧說:『完了,我算是完了,當時燃燈佛在踏你頭髮時,我生了嗔心(Dosa)。』賢慧聽了很可憐他。他們一起去佛前出了家,賢慧很快地精通三藏,後來轉生到兜率天;智慧則墮入地獄。眾比丘,當時的賢慧婆羅門就是現在現前菩提果位的我,因供花於燃燈佛前的果報,我在輪迴中也得到了很大的福報和安樂,以此善根,我得無上正等覺果位,也是有很殊勝的因緣,得果後又受五百扎德沃人的供花其緣於此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5-2009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6)無畏與鼓聲孩童--發心得佛授記
一時,佛在王捨城,準備徒步去捨衛城。途中走進了一片寂靜的森林, 林中有些令人畏懼的猛獸,世尊在樹下小憩。小憩後就繼續走,阿難看見一個路叉口就稟白世尊:「世尊,通往捨衛城有兩條路,一條是直的,但有很多獅子、猛獸等,很可怕;一條是彎彎曲曲的,但沒有什麼違緣。請問世尊,我們該選哪條路?」佛告阿難:「如來、正等覺從無任何畏懼,走直路就是了。」佛率眾眷屬朝著直路走了。
路旁有兩個孩子正在玩耍,他們看見佛的莊嚴身相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一個手拿小鼓一個手拿弓箭,蹦蹦跳跳地跑到世尊旁邊。對佛陀恭敬頂禮後說:「世尊走這條路有猛獸很可怕,但我們可以作您的侍衛保護您。」
世尊笑著問:「你們怎樣保護我?」
一個說:「如果猛獸來了,我就搖小鼓嚇唬它。」一個說:「如果它們來了,我用弓箭射它們。」
(師言:曾在石渠求學時,我們有四個人去觀音上師那裡朝拜。當時,三天三夜都下大雪,又沒飯吃,非常困難。到了一個地方有二十多條狼在狂吼,我們幾個都很害怕,有的拿人腿骨笛吹、有的搖手鼓,都沒有嚇走狼。後來祈禱上師,狼才慢慢散了。)
釋迦牟尼佛聽了很高興,覺得他倆發了清淨的心,積累資糧很圓滿,就告訴他們:「不用給我護身,你們已經圓滿資糧,可以回去了。」這時世尊放光微笑,光繞三千大千世界後入於白毫間,以示他們將得到獨覺的果位。
(佛陀身光入處的不同,其授記眾生的去處也不同。如:授記過去事則光融入於世尊的後面,授記未來事光入世尊的前面,授記去地獄光入世尊的腳掌,授記去傍生道光入世尊的腳跟,授記去餓鬼道光入世尊的腳拇趾頭,授記轉生人道光入世尊的膝蓋,授記轉生天人光入世尊的肚臍,授記為大力轉輪王光入世尊的左手掌,授記為金輪王光入世尊的右手掌,授記得聲聞果光入世尊的臉面,授記得緣覺果光入世尊的白毫間,授記將得無上正等覺光入世尊的頂髻。)
阿難合掌請問:「世尊,今以何因緣放光微笑?」
世尊告曰:「剛才的兩個天真的小孩對我生起清淨的歡喜心故,將於十三大劫轉生人天享樂,爾後轉人身出家在靜處獨修三十七道品,證得獨覺果位。一名無畏獨覺,一名鼓聲獨覺。故我放光微笑。」
(譯者:可能有人懷疑:為什麼此經中有很多情節基本相同?我認為這是世尊的願力所致。凡發願單獨與佛結緣者至少也將得到獨覺果位,在眾多人一起結緣時不一定授記僅得獨覺果位,肯定是發願力。上師說:這次講《百業經》的目的有三個:一是為一切眾生發起一個大悲心;二是對上師三寶生起永不退轉的信心;三是對因果產生堅定不移的信解。故大家不要辜負我的這片期望。)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5-2009 1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7)寶海童子--供養佛塔,俱生具寶
一時,佛在捨衛城。城中有一位富如多聞天子的大施主,娶妻後他們一起過著美好的生活。其妻懷孕後,有許多不共的瑞相:所居宮殿自然顯出佛幢、寶傘等各種嚴飾;大地開滿鮮花,芬香四溢;所睡的床也變成天人的寶床……等等。這些瑞相令施主疑惑不解,他擔心妻子著魔了或遭到夜叉的危害,於是找了一位相士問究竟是什麼原因?相士告訴施主,並非遭到違緣,而是因胎兒的福德力故顯現。聽了這話,施主放心地回去了。
十月過後,妻子生了一個非常可愛且端嚴的男嬰。與眾不同的是:他沒有胎盤,無血污的垢染,非常潔淨,俱身有寶珠、瓔珞、天衣等嚴飾。僕人們準備給他沐浴時,想脫下他身上的服飾,可剛脫下來,馬上又自然顯出一套,(師言:本來出家人不能穿白衣、不能佩戴飾物,但像這種俱生的特殊情況是開許的。如:在釋迦佛其它公案中的白衣比丘尼,因她福報顯現,生來就著天人無垢的白衣;另外有一位經常去餓鬼道的「桌新吉」,他俱生就帶一付昂貴的金耳環,復摘復現。這些於戒律中都是開許的。)
僕人沒辦法,只好遵其母言合衣沐浴。浴畢將他抱上床,床剎那就變為妙寶大床,房頂上顯出一個非常莊嚴的宮殿,宮殿上方有寶幢、寶幡、巴達等,宮中有五彩繽紛的鮮花和芳香撲鼻的香水,床前顯出一個寶塔,塔裡有各種寶藏,取出很多寶藏也無有減少,非常稀有。施主內心無比喜悅,給孩子舉行了非常隆重的誕生儀式。因他生下來家中寶藏如海,故取名寶海童子。寶海童子由八個姨母用牛奶、酸奶、油餅等護理餵養,他如海蓮般迅速成長。無論他走到哪裡都有非人為他舖地毯,非人、天人散鮮花。
長大後他精通了文學、醫術及八種觀察,父親為他造了春夏秋冬四個宮殿,宮殿上寶蓋幢幡自然出現,很多天女也下凡與他一起戲樂,他盡情享受著這美好的生活。
後來,他對佛法僧三寶生起了很大的信心,獨自思維:世間的人天福報我已享受夠了,現在該出家,精進修行,斷除生死輪迴的一切痛苦。之後,他做了廣大佈施,使許多窮人得到安樂,在佛陀教法下出家。出家後,不管到什麼地方,還是很多非人為他舖地,為他舉寶幢,很多天女也跟著他。其他出家人都覺得:這是搞什麼?他自己也是為此苦惱,便去問世尊這一切該如何對治。
世尊告訴他:「你觀想這一切都不必要,它自然會消失。」他依教奉行,果然一切都消失了。他覺得很輕鬆,更加精進修持,不久斷除了三界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位。
諸比丘請問:「世尊,寶海童子以何善業得生富貴之家,相貌端嚴,俱身有各種寶飾,生下來身無垢污,自然顯現宮殿、寶塔、鮮花,所到之處非人天人為他舖地散花?以何因緣對三寶生起信心出家得證羅漢果位?唯願為說,願樂欲聞。」
世尊告諸比丘:
「這都是他前世發願力(Adittha-na Bala)。賢劫人壽二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印度鹿野苑有一位施主,富如多聞天子,對三寶很具信心。他特地建了一座經堂,迎請迦葉佛及其所有的眷屬,供養各種甘美的飲食,請他們沐浴,還將迦葉佛的頭髮和指甲造塔供養。他見很多飛鳥在塔上築巢拉撒覺得這樣很不應理,就在塔上再修一層樓並以幡蓋、寶傘裝飾,室內用瓔珞等裝飾得非常圓滿。
後來,他發願:以此善業,願我生生世世轉生富貴之家,相貌端嚴,俱身有各種寶飾,生下來身無垢污,自然顯現宮殿、寶塔、鮮花,寶藏任人取之不盡,所到之處非人、天人為我舖地散花,然後對三寶生起信心,並在釋迦佛的教法下出家,獲證羅漢果位。眾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當時的施主就是現在的寶海童子,當時有如此善業及願力,故今生他獲得世間一切圓滿,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證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5-2009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8)寶喜--捨自生命,救五商主
爾時,世尊從嘎西城出遊到鹿野苑。在鹿野苑森林中有心喬陳如等五比丘(Panca Vaggiya Bhikkhu)(阿若心喬陳如(Kondanna)、安頁革卑(Asajit)、拔提(Bhad-rika)、十力迦葉(Dasabala Kasapa)、摩訶拘利(Ma-hanama Kulika))在苦行,他們遠遠地看見世尊向他們走來時,就共同商定:
「沙門果達瑪今天到我們這裡來了,我們一剎那都不應對他恭敬,不得起身迎接禮拜,只是坐在那裡招呼一下:『你來了,請坐!』就可以了。因為原來我們一起苦行,後來,他就不是少欲知足了,每天吃的是飯菜、酥果、芝麻等許多甘美豐盛的食物,還用熱水沐浴,這些行為很不如法。他今天來是可以,不要對他多做其它的侍奉。」
漸漸地世尊已經臨近了,以其內在的威德力,五比丘都不由自主地有的敷座,請佛入座;有的端來溫水,請佛洗足;有的接過袈裟;有的接過手杖、缽盂並熱情地說:「果達瑪,您來了,請入坐!」世尊知道他們都違背了自己內部的誓言,但還是緘默不語。入座後,五比丘直呼世尊的名,直接叫世尊的種姓,語氣態度仍有失恭敬。
(師言:在學法的弟子中,對我有信心的會恭稱:法王如意寶(Cinta Mani)、金剛大阿舍黎、大恩上師、勇列吉祥賢等,但那些對我有看法的人則直呼我的名字,這些對我是無利無害的。但按規矩:對傳法、灌頂等六種上師必須要有一個自己最恭敬的稱呼,不能直呼上師之名,否則,果報很大。這在許多經論中有專門的教證。)
釋迦牟尼佛對他們說:「你們不應該對我如此稱呼,這樣你們自己將在輪迴中恆時受苦,對圓滿一切功德的如來、正等覺必須有相應的恭敬稱呼。」
聽了世尊的這些話,他們也就直言不諱地說:「以前你和我們一起苦行,你沒有得到聖者的一些功德;現在,從功德和智慧方面好像你也沒有什麼增長,不同的是你求名利、不知足、不少欲,多貪食物,享用熱水沐浴……。」
世尊就問五比丘:「現在,我身色金黃,諸根調伏,你們沒有現量見到嗎?」
五比丘異口同聲地回答世尊曰:「見到了,見到了。」
然後世尊慈祥地對他們講:「我們修行要想得成就,就不能墮入二邊:一是不能過於耽著世間的享受;二是不能使五蘊(Panca Khandha)過於受苦,畢竟是欲界眾生,墮入任何一邊都不易成就。(師言:在一般欲界凡夫修行的過程中,如果世間各方面享受過於優越,則不易生起出離心;如果太苦了,無食充腹、無衣蔽體就不安,身不安則道不隆, 所以大乘論典中講不墮兩邊,應行中道。)遠離二邊,當依現前菩提的中觀道。」五比丘聽了世尊的開示後,態度迥然不同,對佛生起了恭敬心,祈求傳法。於是,我等大師、如來、正等覺釋迦牟尼佛,從此便開始為他們轉法輪。
此時,世尊與五大比丘共住在鹿野苑附近的森林中,他們把化緣與聽法作了適當的安排:上午兩位比丘留下聽法,三位比丘去城中化緣,回來與大家共享;下午三位比丘聽法,兩位去化緣。這樣一起共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世尊為五比丘傳授四諦法1:苦諦2(Dukkha Sacca)、集諦3(Samudaya Sacca)、滅諦4(Nirodha Sacca)、道諦5(Magga Sacca)。應知苦而斷集,滅集而修道。(世尊在此作了廣泛的演說,詳見藏文原版)此五大比丘聽受四諦法後,都摧毀了三界的一切煩惱,獲證阿羅漢的果位。
世尊初轉四諦法輪,欲界、色界的人、非人、天人等聽說佛在鹿野苑轉法輪,都議論紛紛。此時許多眾生請問:「世尊,此五大比丘以何因緣從輪回的大海中解脫出來,獲得無上菩提之珍寶?唯願為說,願樂欲聞。」
世尊告曰:「不僅是現在我把這五大比丘從輪迴的大海中救脫出來,往昔我也曾用自己的生命把他們從世間的大海中解救出來。」
「請問世尊,往昔是怎樣把他們從大海裡解救出來的?」
世尊曰:
「久遠以前,印度鹿野苑由梵施國王執政。當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財富圓滿,無爭無災,佛法興盛,國王也是聲望極高,為世人所公認。在這個吉祥圓滿的國度裡有位名叫『寶』的大商主,財富圓滿猶如多聞天子。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個很莊嚴的孩子:其身色金黃,頭如寶傘,鼻形妙高等等。商主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因父親特別高興,就給他取名『寶喜』,用牛奶、酸奶、油餅等上好的營養品餵養著寶喜,他如海蓮般地迅速長大。年少的寶喜對文理、觀察、衣服、珍寶、如意寶(Cinta Mani)、香、藥、大象、駿馬、兵器等八種觀察法都已精通無礙。且具有大慈大悲心,常藉父母之力對貧窮的人作大佈施。
一次,寶喜的父親生病了,他就採些根、莖、葉等配製 成草藥,想方設法地給父親治病。但終因沒有療效,其父親去世了。寶喜用黃、紅、白、藍四種布將屍體裹起,供養了很長時間,盡了子女對父親的孝道後,才把父親的屍體抬到屍陀林去。後來,梵施國王為寶喜加冕,封他為大臣。寶喜大臣經常輔助國王處理很多國事,如商業貿易,外交等等。
原來,寶喜曾借先父之財富做了大佈施也滿了很多眾生的願,可他想:那些財 富都是先父積累的,如果我自己想行佈施就應該憑自己的能力才應理;僅借先父之財富來佈施,別人會譏笑:『這人沒有一點福報,只借父親的財富來佈施, 這是不應理的。』我應該自己積累財富廣作佈施。
於是他便通告下面的人:現在你們當中生活困難、財資匱乏無錢交稅者,誰願意跟我一起去大海裡取各種珍寶?這個通告發佈後,約有五百商人紛紛牽著牛、駱駝、驢、騾等滿載著出海的資具,經過大大小小的城、鎮、森林、荒原等抵達大海邊。寶喜大臣用五百嘎夏巴涅包了艘大船,並且安排了五位負責人:一位負責飲食的生活委員;一位負責調解人際爭論矛盾的治罰管理員;一位負責排水清理船艙的衛生員;一位負責全艙財務的管理員;一位負責觀察天氣方位、下錨起錨的巡邏員。當五百位商主見到波濤翻滾的大海時,心驚膽戰怕得都退失了信心。
這時,寶喜大臣叫巡邏員如理如實地把去大海的利益功德介紹給各位商主們聽。於是巡邏員高聲地對他們說:『南瞻部洲的商主們,這次出海遠航能取到如珍珠、藍寶石、海螺、寶石、珊瑚、金銀石藏、冰珠石(帶在身上能制止各種傳染病、瘟疫)、紅寶石、右旋海螺等各種珍寶,你們當中誰需要這些珍寶,並且想對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奴僕、親友滿願,還能對比丘、仙人等做供養,想得到今生與來世的安樂,就上船與我們同舟共濟!』聽了這番話,大家爭著往船裡湧。人太多了,寶喜大臣又叫巡邏員如理如實地將去大海的一些違緣告訴他們。
於是巡邏員又高聲地對他們說:『南瞻部洲的各位商主們,海中取寶誠然很殊勝,但可能會有很多違緣,有很多大得連人都可吞得下的魚,又有可怕的黑風會掀翻輪船,直接沉下海底,有專門吃人的鯨魚、嘎巴和西西瑪等大鱉魚(梵語摩羯),還有穿藍色黑色衣服的海盜會搶走財產等違緣。你們當中誰願捨棄自己的父母、妻兒、奴僕、親友的,自己也是能捨身忘死的,我們可共同出海!』
聽了這些話,一些膽小的都下了船。這樣,正合這艘船的載重量,就準備正式啟錨遠航。照例啟錨前解繩三次、警告三次:「今天要遠航,大海有種種的危險,是否真要去?」這樣依次解下第三根系索後,剩下的一部分人穩坐在船艙裡,大船揚起風帆,如雲般駛向寶洲。
一帆風順地來到了寶洲。在取寶之前,巡邏員又告誡大家:『各位!來到寶洲有以下幾方面的須知:一是此中珍寶有真有假,要仔細鑒別以免後悔;二是此地有很多魔女會千方百計地引誘你們,請大家千萬別上當;三是有一種水果不能吃,若是吃了七天中將昏迷不醒; 四是這裡還有非人引誘,七天內可以與它共住,過了七天後它會有些要求,如果不能滿足,它馬上造違緣把船毀在大海裡。請大家千萬注意!』這些話事先都已明告,商主們小心翼翼地行事。在巡邏員的引導下,他們各自圓滿地得到了珍寶滿載而歸。
回印度後諸位商主以各種金銀財寶廣行佈施滿眾人的願。如此,寶喜大臣六次航海取寶都順利返回。寶喜大臣已擁有自己的財富,做了廣大的佈施,滿足了無數眾生的願望,已是遠近聞名。
後來,在寶喜附近五大城中共有五大商主,他們曾屢次去大海中取寶,而每次都是失敗而歸。他們覺得自己的福報不夠,應該有一位具足福報者同去,方可成功。他們得知寶喜大臣曾六次去海中取寶,每次都是圓滿順利地歸來,便共同商量:如果我們能令寶喜生歡喜心,答應與我們同去,那麼我們就會有發財的機會了。他們商定後便到寶喜
大臣那裡請求:『我們久仰您的大名,六次都能順利地取回珍寶,而我們每次都遭違緣,空手而返。我們今天特意來拜訪您,請求您能一同去海中取寶。』
寶喜大臣告訴他們說:『古往今來去大海中取寶有一個規律:前六次取寶可以順利返回,但第七次卻不會如此順利地回來,能回來的是史無前例。雖然我擔心自己回不來,但為了滿你們的願,無論如何我發心與你們同去。』
這五位商主聽了非常高興,他們就一起去大海裡,在寶洲取了各種各樣的珍寶往回返。寶喜大臣心想;這次順利回去是不可能的,途中肯定會遇上違緣,為了滿他們的願,我應把所有珍寶裝在口袋裡繫在腰上。
然後,他告訴五大商主:『萬一我們遇到違緣,請不要擔心,你們只要抱著我的身體不放,就能度過違緣。』話音剛落,船就撞到一座小山上,翻了。五位商主緊緊地抱著寶喜大臣。這時,寶喜大臣心想:我們六個人都從大海裡解脫是不可能的,如果我自殺,他們一夜之間就會回到岸邊……。他一邊想一邊安慰他們:『你們不要擔心,不要著急,我會有辦法把你們從違緣中救出來的,但你們沒到岸邊前,一定不放開我的身體,到岸後解下我腰上的口袋,將裡面全部的寶貝分了,你們的子孫七代可借此過幸福日子。』
寶喜大臣一邊安慰他們,一邊發無上的菩提心:願我以此捨身之善根,將來獲得如來、善逝、人天導師、無上正等覺果位。發願的同時,他就用寶劍砍掉了自己的頭。因為大海裡的龍王喜歡潔淨,不跟屍體共住,馬上會把屍體推到岸邊,這是大海的習性。所以,很快他們被巨浪推到岸邊。上岸後,五大商主每人分得一份珍寶,滿了願。又將寶喜大臣的屍體造塔供養後就回去了。諸比丘,當時的五位商主就是現在的五比丘,當時的寶喜大臣就是現在現前正等覺位的我。當時,我用自己的生命把他們從世間的大海中解救出來,使他們得到世間的珍寶;現在,我用自己修證的四諦法,使他們從輪迴的大海中解脫出來,得到出世間無上菩提的珍寶,功德圓滿,獲得涅槃。」
世尊如是演說,眾比丘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5-2009 1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9)第一隻大熊--捨命救人,遭彼殺害
一時,佛在捨衛城。一天,佛陀在去嘎雅山的路上,顯現感冒,(據印度史及根頓秋培的記載,世尊在嘎雅山居住了七年。)請了當時最著名的耆婆醫生用酥油、草藥等調合製成湯藥,供世尊服用。病癒後,剩下了許多藥。耆婆醫生請問:「世尊,這剩下的藥該如何處理?」
(譯者:現在有些邪見:某某上師可能不是高僧大德吧,否則怎麼還會生病呢?殊不知世尊在成正等覺後,仍然顯現生病,其目的是使眾生知曉因果無欺的道理。同樣,現在的大德高僧所顯現的病痛及許多凡夫不能理解的行為,都有其密意與調化方便。所以,切不可以凡夫之心測度大德高僧之腹,更不能信口評論、妄加言說,以免徒增自己的口業。若有不明白之處應以誠心祈禱三寶加持,自己能明瞭其究竟之義。)
佛告耆婆說:「供養僧眾即可。」
耆婆醫生(Bhisakka)遵佛所教,均分給每位僧人,可誰也不敢接受。
(譯者:不敢接受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佛有不共的功德,佛的藥一般人不敢同佛一樣享用;二是佛的法身與自己的肉身在體質上不同,恐怕自己吃了消化不了,難以吸收故不敢接納。平時,我們對待上師的所給,也不要隨便接受,要按《上師五十頌》的教言去做才比較如法。)
提婆達多(Devadatta)見了,上前問耆婆醫生是怎麼回事。耆婆醫生說:「你看,這是世尊服剩的藥,令我均供給每位僧人,但誰也不敢接受。」
提婆達多不以為然地說:「這有什麼?他們不敢接受,我敢!沙門果達瑪(Samana Gotama)(釋尊)的藥有什麼,他服多少我照樣能服多少。」
耆婆醫生勸誡他:「可能不行,你還是注意些,世尊的體力強且消化力強,你想跟世尊一樣服用,可能消化不了吧。」提婆達多不聽勸告,把剩下的藥照世尊的服用量一樣吃下去了。結果因未能消化而生病了。
耆婆醫生又給世尊做了稀飯,提婆達多又知道了,也要喝。醫生就說:「你還要喝世尊的稀飯?昨天的湯藥你還沒消化呢!」
提婆達多蠻橫地說:「什麼沒有消化?他沙門果達瑪能消化的,我也能消化,我就是要喝!我就是要喝!」強要去後,他喝了,馬上就體內不調,疼痛難忍,在地上翻來滾去,大聲哭喊。
(譯者:世間有句俗語:無論再好的人也有三個敵人,無論再惡的人也有三個好友。)
當時,提婆達多的一些好友就特地去告訴阿難(據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記》中記載:阿難與提婆達多是白飯王的兒子,佛陀與難陀 (Nanda)是淨飯王的太子):「快!提婆達多生病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痛得倒在地上翻滾,醫生也不見人影,該怎麼辦?」
阿難對自己同胞兄弟特別關照,馬上跑到世尊前祈求:「世尊,我的兄弟提婆達多已瀕臨死亡,請佛陀慈悲救護他!」
大慈悲的佛陀聽後,立刻去提婆達多前,給他摸頂加持,(譯者:此經中顯然世尊早就有摸頂之舉,並非藏傳佛教另僻獨徑的不如法的行為,如果摸頂不必要的話世尊僅念一句佛號就可以了。)並慈祥地對提婆達多說 :「提婆達多,你天天加害於我,與我子羅目侯羅(Rahu-la)天天承敬我,在我的心中沒有任何差別,是平等無二的,若我心中實具平等心,則願以此真實力的加持,你的病馬上痊癒。」世尊說畢此諦實語,一剎那提婆達多病痛痊癒了,高興地跳了起來。
這時,很多比丘在提婆達多前讚歎說:「世尊對你的恩德很大,是世尊的加持使你病癒。」
提婆達多反而埋怨道:「如果不是他的藥我也不會生病,生病全都怪他;再說,我的病,它自己生自己滅,與他加持不加持又有什麼關係?」他一副蠻不講理的神態。
諸比丘聞此,即稟世尊:「世尊,提婆達多的言行實不如法,非但不報恩,而且不知恩,人格真不好。」
世尊告諸比丘:
「提婆達多不但是現在不知恩不報恩,往昔也是對我恩將仇報。很早以前,有寂靜的山林,離此不遠的城裡有位窮人,以賣草賣柴維持生活,天天上山砍柴。有一天,他又去山上砍柴,突然狂風四起,大雪紛飛。他走投無路,將近凍死的時候,看見一個山洞,竭力爬了進去。在山洞裡有一位菩薩幻化的大熊,大菩薩身雖墮入惡道,但心卻沒有墮落,它平時都是積累果實、草藥來維生,從未傷害過任何一個眾生。
砍柴的人爬進山洞後發現竟有一隻大熊,他嚇呆了。心想:今天可是逃不脫了,大熊肯定會吃掉我的。生起了很大的恐懼。這時,大熊安慰他(當時有些傍生也會說人話):『朋友,請不要害怕。』說著就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他。因大雪封山,七天當中都沒轉晴,每天大熊都用身體溫暖著他,與他共吃水果等。
七天後天氣轉好了,大熊慎重地對他說:『現在你可以回去了,去後,一定不要跟任何人說我在這裡,因為有很多怨敵想殺我,想吃我的肉,念在我對您七天中的解救之恩,請您不要說我在這裡!』
這個砍柴人表面應承:『是的,你在七天中對我解救之恩,我非常感謝。』說畢他就背著柴下山了。快到城鎮時,遇見了兩位獵人,他們見了在山上住了七天的砍柴人,心生詫異,想:這人在山上七日是怎麼活著回來的。於是上前問他,砍柴人就詳詳細細地把經過如是如是地告訴了那兩位獵人,兩位獵人聽了之後就生了貪心,想殺大熊。就對他說:『你帶我們去,把那隻大熊打死後,也給你三分之一的肉,如何?』
這個砍柴人心裡合計著:七天中它照料我,這也沒什麼;回去後家裡也沒什麼吃的,如果我帶他們去打死那隻大熊得到一份肉,回去後,又能飽餐一頓。想了想, 他就帶著兩位獵人直到大熊的山洞前,他們見了大熊就用毒箭射中了。
當時,負傷的大熊說了一個偈子:「吾常住靜處,從未奪他財,飲用草水果,從未害他眾。今知臨終死,我亦無可奈,眾生之苦樂,皆以往昔業。」說畢,大熊就去世了。那兩位獵人剝開熊皮,將肉分成三份,一份給砍柴人,當他伸手正準備取肉時,突然雙手掉落在地上。
獵人見了懷著恐懼的心問他:『為什麼你的雙手會突然落在地上?』
這時,他才如夢初醒,說:『可能是因果報應,這隻大熊在七天中照料我,也叮囑我不要告人知,我卻帶來你倆把它殺了,肯定是這個果報。』聽了這番話,兩位獵人也不太高興,覺得這個大熊肯定不是一般的傍生,我們吃它的肉實不應理。他們就將熊肉送到經堂裡供養僧眾,當時有一位羅漢以神通觀察,警告諸比丘:『這是賢劫中一位大菩薩的肉,我們不能隨便食用!』即說偈頌:『此熊大緣份,菩薩持木軛,具有大悲心(Maha Karuna),三界皆應供!』偈畢,羅漢率眾比丘及獵人將熊肉做成遺塔供養。
諸比丘,你們是怎樣想的?當時的大熊就是現在現前菩提的我,當時那個恩將仇報的砍柴人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他往昔也是不知恩也不報恩的劣種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5-2009 0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0)第二隻大熊--捨命救人,恩得仇報
一時,佛在捨衛城。一天,佛陀在去嘎雅山的路上(據印度史及根頓秋培的記載,世尊在嘎雅山居住了七年)患了感冒,就請當時最著名的耆婆醫生用酥油、草藥等調合製成湯藥供佛陀服用。病癒後,藥還剩下了許多。耆婆醫生請問世尊:「世尊,這剩下的藥該如何處理?」
世尊告耆婆說 :「供養僧眾即可。」耆婆醫生就依佛所教,平均供養每位僧人,可誰也不敢納受。這時,提婆達多(Devadatta)見了,上前問耆婆醫生是怎麼回事,耆婆醫生說:「你看,這剩下的藥是世尊服畢令我均供給每位僧人,但他們誰也不敢接受。」
提婆達多不以為然地說 :「那有什麼?他們不敢接受,我敢接受,沙門果達瑪(釋尊)的藥有什麼的,他能吃多少,我照樣也可以吃多少。」
耆婆醫生就勸誡他 :「可能不行吧,你還是小心為好,釋迦牟尼佛的體力強且消化力也強,你想跟世尊一樣服用,可能消化不了吧。」提婆達多不聽勸誡,把剩下的藥照世尊服用量服下去了。結果,未能消化而生病。
耆婆醫生又給世尊作了稀飯,提婆達多又知道了,也要喝。醫生就說 :「你還要喝稀飯,昨天的湯藥你還沒消化呢。」
提婆達多蠻橫地說:「什麼沒有消化?他沙門果達瑪能消化的,我也能消化,管它三七二十一,我就是要喝!我就是要喝!」強要了稀飯喝下肚,他馬上體內不調,疼痛難忍,倒在地上翻來滾去,抱著肚子哭喊。
(世間有句俗語:無論再好的人也有三個敵人,無論再惡的人也有三個好友。)
當時,提婆達多的一些好友就特地去告訴阿難:「提婆達多生病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痛得在地上翻來滾去,醫生也不見人影。快!該怎麼辦?」
阿難對自己胞兄特別關心,馬上跑到世尊前祈求:「世尊,我的兄弟提婆達多已瀕臨死亡,請佛慈愍垂護救他!」
大慈悲的佛陀聽後立刻去提婆達多前先給他摸頂加持,再慈祥地對他說:「提婆達多,你天天加害我,與我子羅目侯羅(Rahula)天天承敬於我,在我的心中是一樣平等無別的,若我確實具此平等心,則願以此真實力的加持,你的病馬上痊癒。」世尊說畢諦實語,剎那間,提婆達多病痛消失,身體完好地跳了起來。
這時,很多比丘在提婆達多前讚歎說:「世尊對你的恩德很大,是世尊的加持,你的病才痊癒的。」
提婆達多反而埋怨道 :「什麼呀!我生病全怪他?如果不是他的藥我也不會生病;再說,我的病它會生,它自己也會好的,與他加持不加持又有什麼關係?」他還是不高興。
諸比丘聞此,即稟:「世尊,提婆達多的言語真不應理,不知恩也不報恩,人格真不好。」
世尊告諸比丘:
「提婆達多不但是現在不知恩不報恩,往昔對我也是恩將仇報。那是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寂靜的山林,離此不遠有個城市,城裡有位窮人以賣柴維持生活,天天上山砍柴。
有一天,他在去山上砍柴的路上,遇到一頭飢腸轆轆的大獅子緊跟著他,他害怕極了,跑著跑著看見前面有棵大樹,就急匆匆地爬了上去,抬頭卻見樹上已有一隻大熊,這只大熊也是被獅子追食,先躲到大樹上了。
這個人心想:『地上有獅子,樹上有大熊,我在中間,今天肯定逃不脫了』。他嚇得渾身發抖。
因大菩薩身雖墮入惡道,但心是不會墮落的。它看到這個擔驚受怕的人,生起了大悲心,勸慰道:『朋友,請不要害怕,我可以保護您。』說著就伸出熊掌把那個人拉了上來,他們兩個共住在樹上,可獅子還是不肯離去,等在樹下。
大熊就跟那個人商量:『你我都知道有很多象獅子一樣的猛獸都想吃掉我們,這樣的話,我倆輪番休息,你睡了我可以保護你,我睡了你可以保護我,互相照應能得到安樂。』那個人也答應了。首先他熟睡了很久,大熊一直悉心地保護著他。樹下那只久等的獅子對大熊說:『大熊,你最好把那個人甩下來,他是個不報恩的惡劣人,你把他甩下來我吃了就離去,你也得到自由。』
大熊告訴獅子:『凡是皈依我的眾生,我甚至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會捨棄他們的。』這時,那個人也睡醒了。大熊說:『你醒了該我休息了,你要好好保護我。』那個人也答應了,大熊便睡了,樹下的獅子又騙那個人說:『你最好把大熊甩下來,我吃掉它就離開,你最好是我在這裡的時候甩下來,不然,我不在這裡,它會吃掉你的。』那個人覺得也是個道理,就真的將大熊甩下去了。
即將落在獅子口裡的大熊說了一個偈子:「嗚呼此世中,非法極可怕,劣種惡人中,也有害恩者。」說畢,獅子就把它吃了,吃飽了的獅子就離開了。
樹上的那個人在甩下大熊時清清楚楚地聽了這首偈子,心裡一直有很大的執著,口裡也一直不由自主地念:『嗚呼此世中,非法極可怕,劣種惡人中,也有害恩者。』他時時刻刻地念,懊悔不安,後來瘋了,到處一邊呼叫一邊念這個偈子。
他的親戚朋友四處尋醫,給他看病,但都查不出是什麼病。後來,就帶他去附近的一位具五種神通的大仙人前詢問:『他究竟是什麼病?』大仙人用神通觀察知道:是因為他害了一隻對他有救命之恩的大熊,在他遇到獅子窮追不捨的時候是大熊救他上樹保護他,他居然把大熊甩給獅子吃了,是這個果報現前。大仙人就專門對他宣說一首偈子加持他:『你卻不講理,獅子追你時,大熊救護你,非但不報恩,反將它送命,今以此果報,今生來世中,無量苦逼身。』講過此偈,那個人的精神基本正常了,然後在仙人前出了家。
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當時的那隻大熊即今現前菩提的我,當時那個砍柴人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往昔他也是對我不報恩反加害於我的。」
(師言:我們無論哪一個人在即生中對自己的大恩上師和恩人要結善緣,千萬千萬不要結仇緣,否則,生生世世不能清淨。有些全是前世的仇緣,但今生一定要好好懺悔,自己要觀想:凡是我的冤仇與我同時在上師三寶前懺悔,發誓再不結為冤仇。有些是今生才結上惡緣,這樣結上惡緣後應馬上懺悔,不要報到來世。提婆達多就是因為沒有好好懺悔以至於生生世世與世尊是仇緣。)
(譯者:也許有人認為這裡是不了義的公案,這一點不能這麼斷定,大乘經典中也說提婆達多是佛的化現。但是,在顯現上因果是不昧的。譬如《佛遺教經》中說:將來說法師全是佛的化身。 但現在的善知識、說法師仍多是前世因果的報應。所以,大家一定要銘記因果不昧,時時謹小慎微,勿以惡小而為之。)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09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1)小駝背--餓死母親,聖者受報
一時,佛在捨衛城。城中有一婆羅門非常貧窮,以乞討為生。他妻子懷孕了,自妊娠起,他乞討更加困難,幾乎一無所獲。懷孕九月生下了一個男嬰,他又瘦又小又醜還是個駝背,父母給他過了生日,取名小駝背,就用牛奶、酸奶、油餅餵養著。過了幾天,因他前世業力現前,他母親的奶水就枯竭了,只好靠牛、犀牛的奶汁來餵養他,又因業力顯現,牛奶也不易得到,好不容易餵養他,僅僅是不會死而已。因為他是一個最後有者,在沒有受盡業報,還沒達到自己的境界以前是不會死的。這樣,總算是把小駝背拉扯大了。一天,父親對他說:「我們家是乞食為生,沒有務農經商,你現在已經長大了,一直靠家裡養你是不可能的,你自己應該去乞討。」小駝背依父親所教,便開始去乞討了。
小駝背離家行乞,因其業力現前,不像其他乞丐能討到很多食物的,他經常討不到吃的,僅僅是維持生命不至於死掉。身體遭受如此的饑寒,內心也是異常的痛苦。漸漸地,他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一天,他見到一位比丘,就向比丘祈求:「我願意在您面前出家、守持比丘戒,請求尊者開許。」
比丘問他:「你父母還健在嗎?」
「在」。
「如果父母在,他們有沒有開許?」
「沒有。」
「我們釋迦牟尼佛教法下的聲聞必須要通過父母開許方可出家,所以你必須先去父母前請求開許。」
然後,小駝背回家祈求父母道:「我能不能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
父母心想:我們家裡實在太窮了,他自己的生活也很艱難,如果他出家也許今生能得一些安樂,來世也有利益,給他開許較好,就對他說:「你願意出家我們也同意,只是若你得到成就那時回來看看你的二位老人。」得到開許的小駝背高興地跑到祗陀園,在那位比丘前祈求出家受戒,那位比丘攝受了他,給他剃度授戒。初時幾天他與師父一起吃住生活得還可以。
一天,師父對他說:「我像一隻野獸一樣到處找吃的,一隻野獸養另一隻野獸是不可能的,最好從現在開始,你自己去化緣吧,天天養你那是不可能的。」從此,小駝背有時與僧眾一起去受供,有時獨自去城裡化緣,就這樣在僧團中生活。但他與僧眾一起受供時也經常得不到食物,其他的比丘都吃飽喝足。有時輪到他時施主的供飯恰巧沒了,有時排列到他,施主突然有急事走了,回來又不供給他,接著供養下面的比丘。所有的僧人中他是最苦的。
很多比丘知道這種情況很憐愍他,就去世尊前請問:「世尊,小駝背比丘經常吃不到飯,有時後面的比丘們已經吃到了,卻漏掉他,該怎麼辦?」
世尊馬上制定了:「上面的比丘未得食前,下面的比丘不能受食。」的一條戒律。儘管如此規定,但在實際中小駝背還是經常吃不到飯。
有時他到城中化緣,也是經常得不到,空缽而返。(若人沒有往昔的福報,辦什麼事情都有很大的困難,真是;有慧若無福,羅漢托空缽!)
後來有兩天他去打掃世尊的內殿都吃得很好,身體也健康起來,他就勇猛精進,斷除了一切煩惱,獲證羅漢果位。雖然已是位羅漢,但仍受業報。他想:我還是很願意天天打掃經堂,可以生活得好一些。就又去打掃佛陀的內殿,但當天另一位比丘已經先來把殿堂內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他心想:「今天可能又吃不著飯了,乾脆化緣去。」然後,他著衣持缽在城中四處化緣,還是一無所得。第二天,他早早地拿著掃帚很有把握地去打掃殿堂,誰知早已有位比丘把殿堂打掃乾淨了,他覺得在哪兒都得不到飯吃,就回寮了。
回去後聽說當天附近有位大施主中午給世尊及眷屬做供養,小駝背心裡有點希望,想:到中午我可以隨世尊他們一起去施主家應供。看看時間還早,他就回房中坐禪去了。可施主因有急事提前請佛等去應供了,而小駝背比丘仍在坐禪又不知道。(譯者:據佛制,凡大眾事當楗槌集眾的,怎麼他會不知道呢?)爾後,世尊率眾比丘應供畢,為施主回向傳法,回到祗陀林,施主也出門了。這時,坐禪的小駝背見已是中午便出來,準備隨佛等同往施主家應供,哪知供齋已結束了,今天他又沒吃到飯。第三天,他又是早早地拿著掃帚去打掃殿堂,又見已有比丘打掃了,心想:今天又得不到飯吃。就回寮了。
阿難(Ananda)得知他已是第三天沒吃到飯,就特意給他介紹一位施主:「今天中午你一定要給小駝背比丘供養。」施主爽快地答應了,阿難又特意回到小駝背那裡告訴他:「今天我已經給你介紹了施主,中午去他家受供。」小駝背也答應了。然而,施主又出了一件大事必須馬上出門,匆匆忙忙,也忘了囑咐家人:今天中午將有一位比丘來應供。
中午,小駝背著衣持缽到了已經介紹的施主家化緣,可誰也不理他,他又沒吃到飯。阿難於城中化緣回來,聽說小駝背羅漢又沒吃到飯,心生憐愍,去寬慰他:「你不要擔心,明天我好好供養你。」第四天早上,阿難尊者手持二缽到城中化緣去了,化到滿滿的兩缽,一缽自己吃了,另一缽準備帶給小駝背比丘。到了祗陀林時,因小駝背的業力現前,來了很多惡狗搶吃缽裡的飯,阿難想盡辦法也沒能對付,只剩空缽。阿難尊者想;再去化吧趕回來已過午了,下午羅漢不管怎樣都不會吃的。這樣,小駝背又沒吃到飯。
目犍連(Moggalla-na)聽說小駝背羅漢已經是四天沒吃飯了,心裡很不是滋味,就想去給他化緣。第五天目犍連就持兩個缽去城中化緣,化了滿滿兩缽,一缽自己吃了,一缽準備帶回來。又是到了祗陀林,突然飛來一群烏鴉,把缽裡的飯搶得盡光。目犍連想盡辦法也沒能護住缽中的飯食。
(師言:本來目犍連在佛陀的教法下是神通第一,即便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與他對抗的話也會敗在他的手下的,但眾生業力的顯現,目犍連對這幾隻烏鴉也是束手無策。)
目犍連自忖:若再返城中化緣已經過午了,也就只好空空地回來了。小駝背羅漢又沒吃到飯。舍利子(Sariputta)聽說小駝背五天沒得飯吃,就去安慰他:「不管怎樣,明天我給你好好供養。」第六天,舍利子持兩個缽在城中化得滿滿的,一缽自己吃了,帶著另一滿缽往祗陀林來,以小駝背的業力突然來了一群非人,他們搶走缽一會兒就不見了,舍利子無奈(在佛陀教法下,舍利子尊者是智慧第一,業力現前時,他也無可奈何),覺得再去化緣吧過午了,只好空缽回來了。小駝背羅漢又沒吃到飯。他又安慰他:「不管怎樣,明天我給你好好供養。」
第七天,舍利子又持兩個缽到城中化緣,化了滿滿的兩缽,一缽自己吃了,另一缽就順利地帶到了小駝背的房前,可是因為小駝背羅漢的業力現前,全部的門窗都封死了沒法進去。這時,舍利子現神變進到房裡,叫小駝背羅漢洗臉受供,他洗臉後準備用齋,可手剛一伸,缽就落在地下一直墮落到金剛大地(距地面四萬由旬),舍利子立即顯示神變把缽從金剛大地拿回來再讓他吃,小駝背取第一口食,剛到嘴邊被非人搶走不見了。取第二口又被非人搶走了,舍利子就親自持缽親手餵他,而他的口卻緊閉著,捨利子再顯現各種神變想打開他的嘴,怎麼都打不開。過了一會,已經過午不能食了,他的嘴又好好地張開了。舍利子萬般無奈,最後問他:「你現在是否很痛苦,有什麼感受?」他說:「其它沒什麼,只是口乾,最好給我一口水喝。」舍利子就取一缽水,又是業力現前,眾多非人把灰撒進水裡成了一缽灰湯。最後,小駝背羅漢知道是自己前世的業障,就喝了一口灰湯,顯示種種神變取入涅槃(Nibbana)了。時有天降冰雹、打雷各種瑞相。爾後,諸比丘將他的遺體做成塔,並做種種供養。
眾比丘往世尊前合掌請問:「世尊,小駝背造了什麼業,在七天中眾比丘都竭盡全力也沒能使他得救,雖得羅漢果位卻是餓死而取入涅槃的?唯願演說。」
佛告眾比丘:
「這是他前世的業力所現,一切眾生的業力不會成熟於外面的地、水、火、風上,而是成熟於自己的界蘊處,所謂:『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那是很早以前,有一位大施主,娶了一位妻子,夫妻都好行廣大佈施。他們的孩子長大後,那位大施主就去世了,他的妻子繼續作廣大佈施,可她的孩子很反對,告訴母親:『父親廣行佈施,而我們不能這麼做,你不要把家裡的財產全部佈施(Dana)給別人。』多次這樣警告他母親,但母親仍作廣大佈施。他心生惡念:我已警告她多次卻不聽,不如把她殺了。
有一天,他真的把母親關在一間房子裡,不給吃的,不給喝的,母親哀求他:『你把我放了吧,以後一定聽你的話,不再佈施了,這樣活活地餓死真太難過了。』他惡狠狠地答道:『我會把你的屍體放出來,那是等你死了以後,在你還有一口氣前,不要想我會把你放出來。』他居然忍心把自己的母親關了七天,一口飯也沒給,一口水也沒給。
七天後,他的親戚朋友們都聞風而至,呵責他,讓他立即釋放他的母親,等他被迫放出母親時,母親已是奄奄一息,親戚們問她:『現在你需要什麼?』她說:『想喝一口水。』兒子聽了,覺得:把水裡撒進去灰,她喝了肯定會馬上死的。於是他就在母親要喝的水裡撒了灰,母親喝了一口灰湯,就去世了。
眾比丘,你們是怎樣想的?當時這個不孝順的兒子就是現在的小駝背羅漢。因他用這樣的手段殺了母親而於千百世中墮入地獄,不論轉生何處,都是這樣餓死的,現在雖然他已是最後有者不再轉生輪迴(Samsara)了,但也是喝了口灰湯涅槃的。」
(譯者:這都是他往昔業力成熟,所以今生無論是智慧(Prajna)第一、神通(Abinna)第一的大阿羅漢都無法救度。業力成熟現前時,上師加持也有點困難,就象生米做成了熟飯,再也沒辦法讓飯變成米一樣。前天我們在縣上買屠夫的牛放生,有一頭牛,首先我們找到賣主他不願意,找屠夫也不肯,晚上講價到十二點多,加七百元還不肯,第二天早上再加了錢勉強可以,剛準備去拉牛,又一位屠夫來說:如果這樣……恐怕以後不方便,又不答應了。我們再找到辦婚事的小伙子,把他說通了準備去拉牛時,他父親來了,我們對他說市場上有牛肉賣等等,說了好半天勉強答應了,他母親又來了,死活不答應。沒辦法,這一頭牛最終還是被宰殺,這是眾生的業力現前,已經是想盡一切辦法都解救不了。所謂的「眾生業現前,如來亦無力」)。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09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復告曰:諸比丘,他還有另外的一個因緣。那是在賢劫人壽二萬歲,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有一施主,家有雙胞胎,長大後對迦葉佛教法生起了信心,兩位都出家了,後來他們都成了說法上師,得了許多供養。一位心地純善的,就把自己所得的財物供養僧眾,尤其對那些生活水平困難的出家人長作供養。另一位不但不隨喜,還反對說:『你不要把我們的財產全部供養僧眾。』那位純善的法師就勸他:『我們這麼充裕,而許多僧人那麼困難,作為一個具悲心的出家人,有什麼理由不作上供下施?』這位純善的法師講得他沒法回答,還是一直做供養;另一位實在無奈就勸他到別處去說法。因此,僧眾沒人供養,受到很大的違緣。
僧眾中又派人請他們兩位回來,那位人格不好的吝嗇(Maccharayati)法師聽到後,生氣地說:『這些僧眾原來是我們對他們做供養,現在,我們到了別處還是糾纏不休讓我們做供養,整天都是沒吃沒喝的,簡直象餓鬼(Peta)一樣。』他當時這樣惡罵(Pisuna Navaca)僧眾(Bhikkhu Sangha),那位善良的法師好言相勸說:『你這樣惡口罵僧眾很不應理,應好好懺悔(Khamapana)。』他自己也覺得不應該如此,生了很大的後悔心。在臨死前他發願:願我對僧眾惡口相罵的惡業不要成熟,願我將來在釋迦牟尼的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歡喜,並獲證羅漢果位。」當時那位人格不好的吝嗇法師,就是如今的小駝背比丘,他因惡口罵僧眾的果報,使他五百世中轉生餓鬼。後來,無論轉生為哪一道的眾生全是餓死的。又因他臨終發願將來在釋迦佛的教法下出家證羅漢果,故他今生在我的教法下對我生歡喜心,出家後摧毀三界煩惱,獲證羅漢果位。」世尊如是宣說。
(譯者:通過這個公案,可能大家會有很大的感受。這位小駝背比丘已得羅漢果位,可是在他業力成熟時,連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的聖者都救不了他。在座的各位,若真正對業力不可思議有甚深的定解;或有一定的認識,則在以後修行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病痛、嫉妒、辱罵、誹謗、加害等違緣時,會立即生起懺悔心,覺得是自己的業報就不會生煩惱,並且會高興地對待,會像《修心八頌》中所講的「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那樣。另一方面,有些人遇到違緣,請上師加持、僧眾唸經都不能遣除就覺得上師沒有加持力,僧眾也沒有加持力,這樣本來就因業障重才不能遣除違緣,又加上個邪見,真應該好好懺悔前愆,殷重地發個殊勝究竟的大願,否則將會受苦綿綿無絕期的。有時看到現實生活中的乞丐以及那些被屠宰的傍生,欲救不能時,總是內心又悲愍又想到業力現前時無法改變,這是因果不昧的真實道理。所以,大家在平常的生活細節乃至廣大眾生的共不共的苦樂中,都應該靜靜地思維觀察其中的道理所在。對因果不昧這個道理能有解行,即是自己得了如意寶(Cinta Mani)。)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09 07: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2)一隻大蟲--盜用僧物,恆時受報
一時,佛在捨衛城。城外有個不淨糞池,池中有個奇形怪狀的動物:頭是比丘頭,身是大蟲身。(譯者:有人認為不可能有這樣的怪物,這是孤陋寡聞及不懂業報的緣故。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造什麼奇怪的業就有什麼樣的業報。如曾經四川江油市的一位姑娘,三年中晝是姑娘夜變毒蛇;去年新加坡的一位九十五歲的老人,頭上長出牛角,其照片在我手中;前幾年有個對婆婆很惡的婦女去拜九華山時,拜著拜著手變成了豬蹄等等。)這個大蟲身上有許多似針似毛的小蟲寄生在它的身上啖食著它,又有難以忍受的臭氣恆時熏著它,使它難受極了,它實在難忍就痛苦地在糞池中大哭大叫。
如來、正等覺釋迦牟尼佛具足種種功德,如來悉知一切眾生的根基,時時刻刻觀察著眾生的苦樂。此時,世尊以智慧觀知這個大蟲應該授記了,借此調化捨衛城的眾生因緣也到了。於是佛就作了一個加持,使那個糞池的臭味瀰漫整個捨衛城,城內所有的人都覺得奇臭無比,追究根底才知道是城外那個大糞池裡散發出來的,便都自然而然地集中在糞池邊查其原由。看見了一個奇怪的動物:比丘頭,大蟲身。
他們都自忖:它究竟是前世造了什麼業才會這樣?有些覺得稀有,有些覺得討厭,有些覺得可憐等各種感受。
此時,釋迦佛陀知道該去調化眾城民了,就率眾比丘一同向城外走來。遠遠地他們都見了佛陀,紛紛議論。未信佛法者趁機輕毀道:「你們看,本來世尊規定出家人不得看集會,可今天他卻親自率眾比丘來此觀看……。」而信仰佛法者滿懷欣喜道:「大家看,今天佛陀親自光臨,肯定會有一個精彩的授記,或者將有一個殊勝的法緣……。」
在眾人的議論中佛陀已經來到了糞池附近,知道有各種根基的人都集中在此,世尊想:為了讓更多人相信因果,我應該與這個受苦的眾生進行對話,讓它親口說一點覺受給眾人聽。為此,世尊特意對這個傍生作了加持,再入一個能令它回憶前世,且能說人話的禪定。
(師言:現在並不是說瑜伽士、空行母等沒有神通,如果他們說地獄、中陰的眾生跟他們說話了,那至少也能入這個定,諸佛菩薩專門有這樣的禪定,否則與牛等世間傍生不能對話而與地獄眾生對話恐怕要有困難。)
過了一會兒,那個大蟲就能說話了,佛陀慈祥地問它:「賢首,你是三藏(Tipitaka)法師嗎?」
它說:「世尊啊,我是三藏法師。」
「你真的是三藏法師?」
「真的,我真的是三藏法師。」
「那身口意所造的惡業會不會成熟?有沒有報應?」
「身口意所造的惡業確確實實會成熟,一定有報應。」
「那報應是怎樣的感受?是安樂還是痛苦?」
「世尊,惡業感召的痛苦不堪忍受。」
「你以前曾依止哪位惡知識才致於此?」
「不是因為惡知識,而是因為沒能調伏自心的緣故。」
(師言:我們每個人在修學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調伏自相續,像這個傍生所感受的痛苦,並不是因為善知識如何而是自心未能調伏,所以說:是心作佛,是心墮地獄,調伏自心甚為重要!)
眾人們聽了這番對話都疑惑不解:「這三藏法師是何人?到底造了什麼樣的惡業?都暗自懷疑低聲耳語,想請問世尊又懼世尊之威嚴,望而卻步。就找到阿難問:「剛才說的三藏法師究竟是誰啊?到底造了什麼惡業?」
阿難說:「我也不知道,你們去請問世尊吧。」眾人都說我們懼於世尊的威嚴,還是勞駕您代為請問吧。
阿難便去世尊前恭敬合掌請問:「世尊,這個眾生能憶前世又說人話,它到底是誰呀?」
世尊說:「它是往昔造惡業的三藏法師轉成了今天這樣的傍生。」
阿難緊接著問:「世尊,它前世造了什麼惡業以至於轉生成這樣一個傍生?」
世尊復告曰:
「在久遠劫前,如來、正等覺、人天導師普勝如來出世。在他的教法下有一位大施主對佛法生起極大信心,後來捨俗出家。出家後精進修學,精通了三藏,人們都稱他為三藏法師。人人對他恭敬供養,他財物圓滿,本人也很發心,將許多財物供養僧眾,僧眾因此生活得比較圓滿。
有一年,在洛日的地方準備結夏安居(Vassa)三個月,會集了有學、無學的僧人共七萬七千位。安居時需要有一位具福報又能幹的安居執事員,負責安居僧眾的生活、紀律等裡裡外外的一切事務。他們都覺得三藏法師財富比較圓滿,與許多施主有很好的聯繫,多方面因緣比較成熟,是這次安居中最理想的執事員。(有關戒律中規定:在安居中請執事必須經本人同意方可,否則不得實行。)
他們就到三藏法師前徵求他本人的意見,問他:『我們七萬七千僧人準備集在洛日山安居,想請您擔任我們的安居執事員,僧眾依靠您能順利地結夏,您同意嗎?』
他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並說:『我將盡力而為,可以擔任你們的執事員。』這樣,他們七萬七千位僧人在洛日山開始安居了。
三藏法師每天把他們的生活紀律各方面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時隔不久,他自己覺得:七萬七千僧人全靠我,我卻安閒居住不太應理,應該外出跟一些施主化緣,把僧眾各方面安排得更好一些。一天早上,他就著衣持缽下山化緣去了。他到城邊之時,正巧遇到從大海裡取寶回來的五百名商主在卸貨。他們看見洛日山上集聚了眾多僧人,生起了很大信心,一邊卸貨一邊向洛日山看。
當他們見三藏法師托缽向他們走來時忙問:『法師去哪裡?』
三藏法師就把事情告訴他們:『今洛日山上集七萬七千僧人結夏安居三個月,我是他們的執事員,所以下山來找一些施主,對他們做供養。』
這五百位商主都很發心說:『既然如此,我們剛從大海裡取寶回來,供養七萬七千人的生活沒問題,三個月的生活我們全部負責,不要到別處化緣去了。』
法師也很高興,商主們給了他很多金銀財寶並囑咐說:『若是不夠,儘管來取,不但整個安居生活我們全負責,而且等安居圓滿時,我們將供養每位僧人一套僧服。』
三藏法師興奮地拿著這些財寶往回走。可在路上他生起了一個貪念,把這些財寶全藏起來據為己有。(師言:這個人平時是佈施供養,但因一念之差,沒能很好地對治,還是很危險。若發心的人平時不觀察自心,因一個惡念便造極大惡業,摧毀了今生和來世的善根。所以,對僧眾的財產一定要謹小慎微,必須專款專用,供佛的錢只是供佛,供僧的只供僧,供燈的只供燈等等不得挪用,更何況盜用?在別人知不知、見不見時都應注意因果,如理取捨,切莫因今生之小惡而苦了後世受惡報!)
因此,僧眾一天比一天困難,經常吃不飽,大家意見也很大,很多人找到三藏法師請他想辦法,他不像原來答應的那樣,而是推辭道:『我只有這個能力,不然你們自己找施主化緣吧。』
僧人們確實無法忍受,就派幾個僧人下山化緣去。剛下山也是遇上那五百位商人,就上前問他們:『你們能不能給我們七萬七千僧眾供養,現在我們的生活很困難。』
商主們說:『我們早就把財物交給三藏法師了,還告訴他不夠儘管來取。』
這幾位出家人說:『這些我們不知道,現在僧眾的生活非常困難。』
聽了這話,商主們都有點不高興,就專程來找三藏法師質問:『那天已經答應所有安居僧三個月的生活全由我們負責,為什麼不把我們供養的金銀財寶拿出來供養僧眾?』
他見事已暴露,就掩飾說:『本來想給他們供養,但他們不讓我作執事員了,也就沒辦法了。』
那幾位僧人聽他簡直是胡說八道,就據理力爭反問他:『誰不讓你作執事員?當初發心答應盡力而為也是你,現在把施主的供養不拿出來供僧也是你,害得大家無法生活下去,我們只好自己外出化緣。』
這些話更加暴露他的惡行,他頓時惱羞成怒生大嗔心破口大罵:『你們這樣當眾羞辱誹謗我,願你們以後變成享用不淨糞的傍生,一直住在糞池裡生活。』
眾人見他如此惡口罵人已造了極大惡業,就不再說下去,擔心他會造更大的口業。後來,他自己也有點醒悟,覺得自己不應理,就到僧眾前發露懺悔,僧眾對他說:『我們可以原諒你,但在因果面前可能得不到原諒。』
眾比丘,當時普勝如來教下的三藏法師就是現在正在糞池中受苦的大蟲,(師言:三藏法師所造的惡業極其嚴重,將七萬七千僧人結夏安居的供養全貪污了,還惡口罵人,以至於恆時中自受果報。我們平時若是貪污了僧眾的錢或是粗心大意沒認真對待三寶的財產,這個後果非常可怕!)(譯者:以前四川新都寶光寺的一位當家師無意中將一個供養僧眾的寶瓶放在地板下沒安排妥,後來變成一隻牛來到他原來住房裡,一直用牛角頂破地板,見到寶瓶還很樂意地舔著,有些老和尚知道原來的當家師有個供僧的寶瓶沒安排好,覺得可能與此有關,就與它對話:「你是不是原來的當家師?」牛點點頭。「是不是曾把寶瓶丟在地板下了?」牛又點點頭。老和尚告訴它會把這事妥善安排,叫它常來聽法。後來,它一直去經堂聽法。死時,是在野外作獅子臥去世的。這個公案以前在《台州佛教》、《四川宗教》等有關報刊上報導過。這是無意錯對僧眾財產的果報,若是故意這麼做,那果報更是不可思議!)(師言:你們發心為常住做事的人一定要仔細取捨,人生是短暫的,雖僅一念之差,其果報卻是恆常的。現在我們當中的活佛堪布不要認為精通三藏做事情很方便,若不仔細取捨因果,我很擔心像三藏法師一樣將來受報應。)自普勝如來至我的教法這麼長時間,它生生世世都是變成大蟲受果報。」
眾比丘又請問世尊:「世尊,這個眾生到何時才得解脫?」
世尊復告曰:「在賢劫五百位佛出世後,(譯者:應該想想他受苦如是的漫長,從普勝如來到釋迦世尊之間很多佛出世也未解脫。本來他聽到佛金剛語並與佛進行對話可得解脫,但因其業報未盡還不能解脫,現在它正在受苦,以後彌勒佛等出世也不能解脫,真是……。)它才得解脫。五百位佛出世後,有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作明如來出世,它才得一人身出家,因前世業力現前,又造一個無間罪,墮地獄幾萬年受苦。受盡後得一人身,在作明如來的教法下出家,摧毀三界煩惱,獲得阿羅漢果位。大家對他恭敬供養,最終取得無餘涅槃(Parinibbana)」。
當時,捨衛城所有的城民,聽世尊詳細地講述了這個因果報應的經過後,都對三界輪迴生起了厭離心,深深感覺到因果不虛的道理。世尊觀知他們已堪為法器,就為他們傳了相應的法,其中有些得到加行道的暖、頂、忍、世第一位;有些得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羅漢果;有些得金輪王位;有些得梵天位及帝釋天;有些得聲聞、緣覺、辟支佛位;有些種下了無上菩提的因;其他多數人也對佛法真實地生起信心而皈依佛門。之後,佛陀率領僧眾返回了經堂。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5-2009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3)甘藏嘎比丘尼--百世佛母,解經第一
一時,佛在沃達那城郊的寂靜森林中。一日清晨,佛陀著衣持缽往城中化緣。遠處一位衣衫襤褸的村婦頭頂一罐水走著,當她看見佛陀金光閃閃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莊嚴時,欣喜萬分,立即放下水罐,不顧一切地衝向世尊,一邊喊著:「兒子,兒子,我的兒子!」一邊想抱住世尊。很多隨從比丘上前阻擋,(戒律中有男女授受不親之條規,更何況抱住。)
世尊告諸比丘:「不要擋她,否則,她會立刻吐血致死的。」諸比丘就隨她去抱。
她抱著世尊的脖子仍舊喊著:「我的兒子,我的兒子……。」等她平靜下來後,世尊觀察她的根基,為她宣說了相應的法要,她用智慧金剛摧毀了二十種薩迦耶見,獲得了預流果。
這時,已得聖果的村婦跪在佛前恭敬合掌祈求:「世尊,我願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比丘尼淨戒。」
世尊答應了,把她交給眾生主母為她剃度授戒,還傳了相應的法,她自己也精勤修持,摧毀了三界輪迴的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在她的境界中:黃金與牛糞等同,虛空與手掌無別。諸天讚歎她的功德。時佛陀授記甘藏嘎比丘尼於我教法下聲聞比丘尼中,其解經為第一。
〔譯者:在《釋迦牟尼佛傳記》中,諸比丘中目犍連神通第一、捨利弗智慧第一、須菩提(Subhdi)解空第一等等;比丘尼中也有甘藏嘎解經第一、梳發女精進第一等,優婆塞(Upasaka)優婆夷(Upsika) 中也是如此。〕
諸比丘請問:「世尊,在化緣時有成千上萬的婦女見到佛陀,沒有一個像這位村婦那樣抱住世尊的,這是什麼因緣?請為演說,願樂欲聞。」
世尊告曰:「這是往昔的緣份。從此世以前的五百世,她一直作我的母親, 今天這樣,是她前世習氣的現前。」
諸比丘又問:「世尊,她曾五百世作您的母親,今生為何不再作您的母親?」
世尊告曰:「她今生不作我的母親有兩個因緣:一是我今生的母親大幻化母她有這個願,在我成佛時她作我的母親;二是往昔她作我的母親時,她的一些做法不如法,讓我生起了厭煩心。」
「世尊為何生厭煩心?」
世尊告曰:「大菩薩(Maha Bodhisatva)喜歡佈施,具足出離心,她做我母親五百世中經常對我做布施、生出離心造違緣,所以對她生厭心。」
「世尊,她造了什麼業,使她轉生成窮人?到晚年才出家呢?」
世尊復告曰:「這是因為她作我母親時,經常對我佈施和生出離心做違緣的業報,使她今生貧窮,晚年才得出家。」
「請問世尊,她又以何因緣在佛的教法下摧毀三界煩惱,證得羅漢果位,並且解說佛經第一呢?」
世尊告曰:
「此乃她往昔的願力。賢劫人壽二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有一位比丘尼,她的堪姆在迦葉佛教法下解經第一。這位比丘尼終身行持淨戒,臨終時發願:我在迦葉佛的教法下出家。一生守持淨戒,雖無什麼境界,願我將來於釋迦佛的教法下出家,令佛歡喜,並能像我的堪姆一樣,解說佛經第一,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因她臨終的願力今已成熟故,於我教法下出家,對我生歡喜心,獲證羅漢果,並為尼眾中解說佛經第一的比丘尼。」
(譯者:這個公案主要講述了前後世的因緣關係:她前世作佛陀的母親,今世認識前世的兒子。藏地以前也有類似事情發生過:是在巴塘的一個大寺院裡,一位大格西文革後去世了,轉生在拉薩的漢人家裡,誰也不知道。後來他姐姐去朝拜拉薩覺沃神山時,路過一幼兒園,正巧是中午放學,老師帶著幼兒園的孩子們回家。其中有一個六、七歲的男孩見了她拉著不放,並用深情的眼光看著她哭喊:「姐姐,姐姐……。」她猜疑:是不是已去世的格西弟弟的轉世?四處尋問別人。當時寺院的兩位喇嘛來拉薩請《大藏經》(Tipitaka),她跟他倆說了當時的情況,他們三人一塊兒去幼兒園裡看大格西,大格西馬上認出了本寺院的兩位喇嘛,姐姐覺得肯定是她的格西弟弟無疑,就去跟他家人商量帶他回本寺院,後來他家人也答應了。八歲時請回寺院準備舉行上座儀式,他一到寺院就非常熟悉,高興地上到自己原來的最高的那個法座上,因為他生前是寺院裡的三大格西中最大的,法座也最高。以前做格西的習氣都顯現出來了,當時因各種因緣不具足,沒有舉行上座儀式,又將他護送回拉薩一寺院裡。在寺院裡背誦解經深義都勝過常人,又非常頑皮。一位老喇嘛把他送到印度,請一位大喇嘛認定,這位大喇嘛用佛教所特有的觀察方法和竅訣,認定他即是以前的大格西。現在,國外如美國的靈魂研究機構等,都是通過生命轉換形式的瞭解研究,從而證實輪迴不虛,因果不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5-2009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4)兩位仙人--偕眾眷屬,出家證果
爾時,世尊住在印度阿丹瑪城郊的一個名叫仲付羌的地方。一天早晨,世尊著衣持缽去城中化緣畢返往住處。這時,阿丹瑪城的上空霹雷陣陣轟響,霹死了兩兄弟和四頭牛,許多人圍著他們哭喊。世尊正好路過這裡,從人群中走出一個人,到世尊前恭敬合掌頂禮,然後跟著世尊。
世尊問他:「城裡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哭鬧?發生了什麼事嗎?」
那個人回答說:「世尊,剛才打雷了,打死了兩個人及四頭牛,故大家一直在那裡哭鬧 。難道那麼大的雷聲,世尊您未聽到嗎?」
世尊言:「我沒聽到。」
那個人覺得有點奇怪,便問世尊:「啊!世尊您是不是睡著了?」
世尊言:「我沒有睡覺。」
那人更加驚奇地問:「世尊,您既未睡覺,耳根又尚好,怎麼雷聲那麼大竟然沒聽見呢?」
世尊言:「是的,我既未睡覺,耳根又具足,但我確實沒聽到雷聲。」
那人想:既然佛未聽到雷聲的巨響,那麼肯定是入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禪定,真是稀有!他便對世尊生起了更大的信心。
在阿丹瑪附近有兩個森林:一個森林中住著一位名叫革涅雅的仙人,帶著五百名具足神通的眷屬共同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另一個森林中住著
一位名叫熱俄的仙人,也帶著五百眷屬,共同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
我等大師釋迦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具有二種智慧、四無畏、七菩提支、八解脫、九等持和十力等無量功德,如來獅吼聲傳遍三界,並以大悲心時時刻刻觀照一切眾生。哪些眾生興盛、哪些眾生衰亡;哪些眾生具損害性、哪些眾生具善根性;哪些眾生墮惡趣、哪些眾生從中得解脫;哪些眾生具七聖財等等。如是觀察眾生的種種因緣,即便是大海離開波浪時,佛陀對眾生的大悲心剎那也不會離開,而恆時對眾生作觀察。
此時,世尊以智慧觀察到這兩位仙人該調化了,但以何種方便來調化呢?世尊略作思維,便覺得應該先給四大天王傳法,借此方可調化二位
仙人。世尊就對四大天王作個加持,讓他們會意這個緣起。四大天王領會了佛的密意後,各派一些眷屬到那個森林附近的海邊去舖座墊、散鮮花、灑香水等做一些傳法的準備。
革涅雅仙人見此情景便問:「你們在這裡做什麼?」
四大天王的眷屬說:「釋迦牟尼佛準備給四大天王傳法,我們在這裡事先做些準備工作。」
革涅雅仙人用傲慢的口吻說:「不知是我給四大天王傳法,還是釋迦牟尼佛給四大天王傳法呢?」
四大天王的眷屬聽了覺得好笑,不屑一顧地對他說:「哈哈!你傳法?你能傳得了什麼?搞清楚,不是你,是釋迦牟尼佛!」
革涅雅仙人不滿地反問他們:「那你們為什麼跟著我?」
他們說:「我們跟著你是為了保護你,因為四大天王來時會有很多眷屬,其中有些或許是要害你的,明白嗎?」
革涅雅說:「那你們僅僅是保護我呢?還是既保護我又保護釋迦牟尼佛?」
眾眷屬說:「釋迦牟尼佛是人天的怙主,自然會有眾多人、天等時刻保護著,根本不用我們保護;只是怕你到時有危險,所以,僅僅是保護你。」
革涅雅仙人心想:釋迦牟尼佛是人天怙主,人天時刻保護著,那肯定具足大神變,是很不可思議的。
爾時,釋迦世尊示現神變,從住處來到海邊。持國天王及其數千眷屬手捧鮮花等供品來到世尊前,恭敬頂禮供養畢,退坐東方,面向世尊;增長天王及其數千眷屬手捧各種珍寶來到世尊前,恭敬頂禮供養畢,退坐南方,面向世尊;廣目天王及其數千眷屬帶著各種珍寶來到世尊前,恭敬頂禮供養畢,退坐西方,面向世尊;多聞天王及其眷屬帶著各種金銀財寶,恭敬頂禮供養畢,退坐北方,面向世尊。世尊觀察到四大天王的方言不同,有些是中土方言,有些是邊地方言。便分別對他們宣說了相應的法,四大天王及其眷屬都得到了無垢法要(傳法經過在藏文《百業經》中有詳細宣說)。
釋迦牟尼佛對四大天王傳法後,四大天王對世尊恭敬頂禮供養,從世尊處受三皈五戒(師言:四大天王在佛教界都只知道是護法
(Dharmaphala),由此可知他們也是優婆塞,現在漢地幾乎每座寺院都在山門內第一層天王殿內塑有四大天王,是指護持正法。)他們雖然未能證得羅漢果位,但是他們發願護持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釋迦佛讚歎他們的功德,他們也稱讚世尊的種種威德,才對世尊作禮,退返天界。
時眾比丘合掌請問:「世尊,以何因緣四大天王有些會說中土語有些會說邊地語?唯願為說。」
佛告眾比丘:「此乃前世之願力因緣成熟故。賢劫人壽二萬歲時,我等大師、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當時須彌山下有兩大龍王和兩隻大鵬鳥(師言:你們以後塑大鵬鳥的像或配戴在身上,會有種種緣起、加持、護身作用的。因為一些天龍夜叉及世間的龍病等傳染病,也只有通過大鵬金翅鳥的修法才能對治。藏地佛教傳統中,用大鵬金翅鳥來表示金剛上師和降伏邪魔的本尊,用毒蛇表示被伏的邪魔外道,常見的大鵬鳥口中含咬毒蛇即是憤怒金剛降伏邪魔外道的標誌。)(譯者:還有一個緣起是我們的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Cinta Mani)也是屬雞的,雞與大鵬鳥同類。另外在喇榮溝我們學院的對面是一座護門的大鵬山,擋住了許多邪魔外道和違緣。上師如意寶(Cinta Mani)一九六八年十月十日,在大鵬山的山坡上放牧時,因眾生業力所感,當時,藏地雪域幾乎見不到僧人,佛法處於危機之時,上師發起大願,再次廣弘佛法於人間,並發願:為一切眾生的究竟利益,我願將佛法再弘於此國;並勸眾多人各自念誦文殊心咒一億遍。果然十二年後,就在大鵬山的對面,我們現在的喇榮溝裡創建了五明佛學院,再一次轉起法輪。上師本人也覺得大鵬山各方面的緣起殊勝,加持極大。有許多人認為,藏傳佛教有前弘期、後弘期和再弘期,而很多世界歷史研究者認為:再弘期將從我們的上師法王如意寶(Cinta Mani)這裡開始。)這兩隻大鵬鳥經常對兩大龍王製造恐怖,兩大龍王嚇得逃到金剛大地去了。後來,迦葉佛出世常轉法輪,這二龍王去親近迦葉佛,對佛生大歡喜心,從佛皈依,受居士圓滿戒。從此以後再不受大鵬鳥的危害,便從大海中來到人世間,自由自在地生活。兩隻大鵬鳥看到這兩大龍王時,便撲過來想侵害它們,但無論用什麼方法都無法侵害到它們。大鵬鳥心想;以前傷害它們是輕而易舉的,現在竭盡全力也無法傷它們一根毫毛,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大鵬鳥頗感懷疑。
一次,它們特意去問龍王:『為什麼以前害你們非常容易,現在卻怎麼都害不到你們呢?』
龍王說:『不是其它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我們皈依了迦葉佛,及受戒的功德所致吧!』
大鵬鳥問:『什麼是佛呀?』
龍王詳詳細細地講給它們聽,它們也對迦葉佛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並往迦葉佛前皈依受戒。兩隻大鵬鳥也覺得真正皈依後,遣除了很多違緣。
(譯者:佛經中有這種說法:一般皈依佛門後,前世的業障可以消盡。有些業障暫時不能消除,但皈依後,邪魔外道是侵害不了你的。所以,有些僅僅是辦個皈依證的所謂的信徒,說什麼魔來了怎麼怎麼的,如果真的是魔找到你,說明你沒有真正將自心至誠地皈依,不具甚深的信心,或者是你前世的業緣已成熟,暫時受到一些違緣。)
(師言:現在聽了《百業經》的人很多對因果非常害怕,擔心以後做事有意無意中會違背因果,做起來心裡很困難,一方面這種畏懼因果的誠心非常好,說明真正對因果不昧有信心和解行;另一方面也不用害怕,雖然在迦葉佛教法下造惡業者自己懺悔了,後來仍受果報,但是,他懺悔的方法僅僅是小乘的懺悔方法,根本沒有大乘菩薩的懺悔方法,如《入菩薩行》中寂天菩薩親口宣說:「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顯然「諸重罪」的對治法是無偽的「菩提心」;另一方面迦葉佛當時也是因機施教,對那些小乘根基的眾生前,只講造了業必須受報,所以,大家要搞懂了佛的密意,就不用害怕了。《普賢行願品》中有「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我們現在有大乘的懺悔法又有金剛薩埵等密乘的懺悔法,而小乘中他們僅是生後悔心只具有四對治力中的一個,余三種對治力都不具足,但造的業又重,那麼肯定受報。現在我們以種種懺悔方便法勵力懺悔,還有不少人身帶系解脫,每天口誦《一子續》,就不用害怕了。)
兩隻大鵬鳥和兩大龍王在臨終時發願:我們在佛的教法下受持三皈五戒,以此善根願我們生生世世都成一位主尊;(譯者:此《百業經》中主要結集了在釋迦牟尼佛教法下,出家人得阿羅漢境界的一些公案,所以講到傍生和在家人的很少。釋迦牟尼佛觀察他眼前一些出家人能證得羅漢果位的緣起,都是由在迦葉佛時出家發願之因。)將來釋迦牟尼佛出世時,我們對佛生歡喜心。時世尊告眾比丘:當時的兩個龍王即現在的持國天王(Dhata Rattha) 和增長天王(Viru Tarastra);當時的兩隻大鵬鳥即現在的廣目天王(Viru Paksa)和多聞天王(Vessavana)。前兩位說中土語言,後兩位說邊地語言,也是當時它們發了不同的願,以它們受持三皈五戒的善根,在我教法下轉成了四大天王並對我生歡喜心。」
(譯者: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受個三皈五戒,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本來是四個傍生,借此功德便轉成四大天王。故各位至少都是居士戒具足,再在此精進修學,發一個往生極樂世界的願,那肯定將來會有勝過四大天王的果報。)
當時,世尊給四大天王轉法輪及對眾比丘講述前後因緣時,旁邊的革涅雅仙人全都聽到了,馬上對佛陀生起了很大的歡喜心去親近佛陀。他對佛陀恭敬頂禮,佛陀觀察他的根界意樂,為他傳了相應的法,他以智慧金剛摧毀了薩迦耶見,獲證了一來果位(Sikitagami)。
得聖果的革涅雅仙人在佛前祈求:「現在已過午,我想供養世尊和您的眷屬各種水果飲料,祈求世尊納受。」世尊默許了。他拿來紅花汁、芭蕉汁、柏子仁汁、阿輸陀樹汁、曇花果汁、毛訶子汁、柿子汁、葡萄汁等八種飲料供養世尊及僧眾。世尊都一一接納了。並告諸比丘,雖已過午但可以飲這八種飲料。世尊及僧眾飲用後,革涅雅仙人又祈求:「世尊,請您和您的眷屬明天中午來這裡應供。」世尊也默許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5-2009 07: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請世尊今晚住在我們附近的森林中,可以嗎?」他進一步祈求,世尊又默許了。他異常高興,將世尊及眾著屬安排在一個森林中休息。次日拂曉前,革涅雅仙人就起身了,高聲吩咐:「所有的婆羅門兒子,諸位聖神、賢首們,快起來,一些人劈柴,一些人生火,一些人炒菜,一些人烙油餅……。」
當時,熱俄仙人也在此處過夜。天未亮時,他聽到革涅雅仙人一大早起來大叫大鬧的,他猜想:或許他們今天有婚嫁之事,或許有國王或貴客登門。熱俄仙人如是猜測著,便去問革涅雅仙人.是要辦婚嫁事,還是有國王貴客登門?革涅雅仙人說:「都不是,今天我要迎請釋迦牟尼佛及僧眾來此應供!」這從未聞過佛號的熱俄仙人,一聽到『釋迦牟尼佛』的聖號,立即毛髮豎立、淚如湧泉,生起了無比的信心,殷切地問:「什麼是佛呀?」
革涅雅仙人慢條斯理地向他道來:「在我們雪山有條古老的恆河,在恆河邊住著色迦仙人,離色迦仙人不遠的地方有個釋迦族,當釋迦太子剛降臨人間時,就有位婆羅門相士給太子授記:若太子出家將證得無上正等正覺(Samma Sambuddha)的佛果;若在家將做金輪王。後來,太子捨棄王位,六年苦行,於菩提樹下現前如來正等正覺的果位,所謂的佛就是這位證得無上正等覺的釋迦太子。」
熱俄仙人聽畢又問:「你剛說釋迦牟尼佛及什麼僧眾,僧眾是什麼?」
革涅雅仙人耐心地講給他:「所謂的『僧眾』(Bhikkhu Sangha)就是一些國王、太子、大臣、婆羅門、施主等眾多人隨佛出家修行的人。」
「現在佛及僧眾在哪裡?」
「在我旁邊的森林中過夜。」
「我能不能去拜見佛陀及僧眾?」
「你能去拜見,去了後肯定對你有極大的利益。」
熱俄仙人刻不容緩地奔向佛陀所在的森林,他很遠就看見佛陀身放金光,具三十二種莊嚴相,內心的喜悅勝過十二年的禪悅。即往世尊前恭敬頂禮,祈求傳法。世尊觀察他的根界意樂,給他傳了相應的法,他證得了不來果(Anagami)。
熱俄仙人懇切祈求:「世尊能否攝受我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比丘戒?」
世尊問他:「你有沒有告知你的眷屬?」
「沒有。」
世尊說:「你是有福報、威望高的人,若告知你的眷屬將有很大利益。」
聽了此話,他立刻回到自己的眷屬中,集中所有眷屬,宣告:「我想在世尊的教法下出家,你們是怎麼想的?」
這五百眷屬都說:「我們過去信賴您,現在仍是信賴您,您是我們的上師,上師怎麼做我們也隨上師怎麼做。」熱俄仙人說:「若想出家,就隨我來。」
於是他們全都跟著熱俄仙人到世尊前隨佛出家,世尊用「善來比丘(Ehi- Bhikkhu)」的方便言詞為他們出家授戒。此時,熱俄仙人及五百眷屬皆身披三衣,手持缽盂,身帶濾水器,成為名符其實的僧人。
爾時,革涅雅仙人已把午齋準備圓滿,往世尊前迎請:「世尊,午齋已備,恭請世尊應供。」世尊著衣持缽率領僧眾前去應供。革涅雅仙人請佛入座,待僧眾一一入坐,他親手供養飲食。當見到熱俄仙人已出家時,他非常高興地說:「你出家了,很好很好,我非常隨喜(Amodana)。」
熱俄比丘問:「你什麼時候出家?」「等供養圓滿後我就出家。」待飲食已畢,他馬上在佛前祈求:「世尊,我願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比丘戒,請佛慈悲攝受!」
世尊問他:「你有沒有告知你的眷屬?」
「沒有。」
世尊說:「你是有福報、威望高的人,若告知你的眷屬,將有極大利益。」
革涅雅仙人聽後馬上召集五百眷屬,對他們宣告:「我欲在釋迦牟尼佛教法下出家,你們如何做?」
眾眷屬異口同聲:「您怎麼做,我們也怎麼做。」
他與眷屬在世尊前三番祈求:「世尊,我及五百眷屬願在您的教法下出家,請世尊慈悲攝受!」
世尊以「善來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詞為他們傳授近圓戒。革涅雅仙人和熱俄仙人各帶五百眷屬在佛的教法下出家後,佛陀分別為二仙人傳了教言,二仙人也精進努力,斷盡了三界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位。佛陀又將一千名眷屬,分別交給嘎單那大羅漢五百(嘎單那尊者持戒非常清淨,甚至於小乘戒中的輕罪亦無犯)、目犍連尊者二百五十、舍利子尊者二百五十,並叮囑三位尊者好好攝受這一千比丘。
他們三位依教奉行,把一千比丘帶到海邊給他們傳法,嘎單那的五百比丘得了羅漢果,目犍連的二百五十比丘得了無來果,舍利子的二百五十比丘得了預流果。到了夏天,帶他們結夏安居三個月,有些住在森林中,有些住在山洞裡,有些住在茅蓬裡,有些住在屍陀林1(Sita Vana)。待安居圓滿後,舍利子、目犍連、嘎單那他們三位帶領眾比丘,皆著三衣(Ti Civara),去謁見釋迦牟尼佛,世尊為眾比丘也傳授了應機的法要,他們都證得了羅漢果。
眾比丘請問:「世尊,以何因緣嘎單那尊者的五百眷屬現證羅漢果,目犍連尊者的二百五十眷屬現證無來果,舍利子尊者的二百五十眷屬現證預流果?為何這三位尊者所化眷屬有不同果位的差別?唯願開示,我等樂聞。」
佛告諸比丘:
「不僅是現在有差別,往昔他們攝受的眷屬也有差別。在過去嘎單那比丘的眷屬全得了四禪五通,目犍連的眷屬全得了無色界的禪定,舍利子的眷屬全得色界禪定,也是有如是差別的。很早以前,有兩位仙人各自帶著五百眷屬安住在山林中,後來一位仙人去世了,他的眷屬把他的骨灰做了塔(Cetiya)供養。
他們苦於沒有上師,就去依止了另一位仙人,這位仙人也樂意攝受他們。到他年邁壽高時,他獨自心想:如果我死了,弟子們將無人依止,不如生前就安排好。就在弟子中選了三位能幹有智慧的人,並叮囑各位弟子:『若我在世別不多言,若我去世了,則當如理如法地依止這三位大德。』
(師言:本來一切無常,我們學院也是一樣。如果我在世不用多說什麼,如果我不住世了,則希望你們能好好依止我們當中的具足福慧功德的堪布活佛們,把喇榮溝當作自己的家,依舊聞思修,荷擔起如來的家業。萬一我不住世,喇榮溝裡不要人走鷹飛,那很不好,恐怕對你們以後修行不利。不管怎樣,大家觀修無常非常重要,易於成就。)
其中五百個交給一位婆羅門,他們都得了四禪五通;二百五十交給一位婆羅門,他們都得了無色界禪定;另二百五十交給另一位婆羅門,他們都得了色界禪定。
諸比丘,當時帶五百眷屬得四禪五通的婆羅門就是現在的嘎單那比丘,那位帶二百五十人得無色界禪定的婆羅門就是現在的目犍連,另帶二百五十人得色界禪定的婆羅門就是現在的舍利子。當時,他們各自眷屬的證悟有差別次第,是因為嘎單那的眷屬是利根的,目犍連的眷屬是中等根基的,舍利子的眷屬是鈍根的。然而,若是舍利子的眷屬依止嘎單那的話,不要說是預流果,甚至連加行道(Prayoga Marga)的暖位也得不到。
(師言:我們當中有些人,今天去依止這位上師,明天又依止那位上師,後天又另尋一位上師,天天東尋西找的,身無定處,心無深信,很沒意義。一方面要依自己前世的因緣,另一方面要看自己的信心和資糧,全憑上師這個單一的緣得解脫有點困難。所以在舍利子前能得預流果的眷屬,佛說在嘎單那前連加行道的暖位都得不到,說明前世的因緣很重要。)
諸比丘復次請問:「世尊,以何因緣革涅雅仙人和熱俄仙人,今生令佛生歡喜心,並在佛的教法下出家,斷盡三界煩惱,得證阿羅漢果位?唯願為說。」
佛告眾比丘:「這也是前世的發願力。賢劫人壽二萬歲,人天導師(Lokavidu)、如來(Tathagata)、正等覺(Samma Sambuddha)迦葉佛
(Kassapa Buddha) 出世時,印度鹿野苑有兩位大施主,對佛生起信心,捨俗出家。出家後二位很快精通了三藏,各自攝受了五百眷屬,得了很多供養。臨終時發願:願將來釋迦牟尼佛出世時,我令佛歡喜,並在其教法下出家,摧毀三界輪迴的煩惱(Kilesa),獲證阿羅漢果位。他們的眷屬們問他們發了什麼願(Aditthana)?他倆也如實地告訴了眷屬,他倆的一千位眷屬也發願:既然我們的上師如此發願,我等亦如是,願將來於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令佛歡喜,出家並證得阿羅漢果。諸位比丘,當時的兩位比丘就是現在的革涅雅仙人和熱俄仙人,當時的一千位比丘是現在的一千位眷屬,當時他倆及眷屬發了這樣的願,所以在今生中他們全部出家,獲證羅漢果位。
(師言:在座的各位,可能我們曾一起於迦葉佛前或其他佛前共同發過願,才有今天我們共同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受戒,現在我們再共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能在一起共同諦聽佛法,受持佛法,共享法樂,肯定前世我們有共同的願力。)
(譯者:我本人認為大家共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非常重要。如今法王如意寶(Cinta Mani)及其眷屬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若有一個人不這樣發願以後墮落也很難說。我們現在能一起共在一位上師的座下聞法、共繞一個壇城、共飲一溪水、共住喇榮溝、共同上課、共同下課、共同聆聽妙法等等、等等,皆是往昔的願力所致。我本人也很珍惜現在的法緣,如此公案中以前是五百眷屬現在又是,他們也是生生世世在一起的。我們也是這樣,今生幾千人在這裡共同聽聞妙法,來世願在極樂世界共享法樂。)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