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jackphang

道德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0-2008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ckphang 于 1-10-2008 10:02 PM 发表

你现在的思想是你从以前(也可以是生前,不过我还是不明白这个,可能gullimen可以帮忙解答)到现在的想法。
真我是宇宙本来就有的思想(或者是宇宙的潜意识)。由于我们有本身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都做了违反自然 ...

心灵是一体的概念没得分,指心理跨越无意识、潜意识、意识三方面,身体则指生理、神经系统、器官。而心灵和身体也是一体的,不必去加以分裂他们。

世界上根本没有圣人,圣人其实就是自己。

人要好好发掘自性,把自己融合进宇宙,不是抛弃自己。其实“不孝顺父母”不能做为一个很好的解释列子,如果你深入去看老子,我忘记讲什么了(完全脱节了不要意思),总之鱼生了卵不照顾他的卵,虫生了蛋不顾,不因为它们没有孝慈,而是天地不仁。

宇宙,道,自然,实质上也有他的法则,规律,可是绝对不是以“人为”做为标准,而是事件演化整体性,人必须从中体验,感受,才能领悟到那么一点点。

道=》德=》仁=》义=》礼=》智=》利
解剖社会的一种人性境界。

凡人向外观,圣人向内观,超人内外兼顾,所以说内圣外王。。。才能真正称为统一体。(如果进阶读到庄子就会知道了,庄子又把圣人分为七等三人境界。分别为神人、至人、圣人)



以前研究道家哲学也略有小成,但是因为小的懒没做功课,道家思想完全脱节了,现在专究在奥修哲学、心理分析学和面相学。如果有关于道家哲学不明有问题的地方可以提出一起讨论,但是如果叫讲解就免了。。不只限于老子,庄子,杨朱,列子都可以。

[ 本帖最后由 深川菊 于 1-10-2008 11:1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0-2008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深川菊 于 1-10-2008 11:12 PM 发表

心灵是一体的概念没得分,指心理跨越无意识、潜意识、意识三方面,身体则指生理、神经系统、器官。而心灵和身体也是一体的,不必去加以分裂他们。

世界上根本没有圣人,圣人其实就是自己。

人要好好发掘自性,把自己融合进宇宙,不是抛弃自己。其实“不孝顺父母”不能做为一个很好的解释列子,如果你深入去看老子,我忘记讲什么了(完全脱节了不要意思),总之鱼生了卵不照顾他的卵,虫生了蛋不顾,不因为它们没有孝慈,而是天地不仁。

宇宙,道,自然,实质上也有他的法则,规律,可是绝对不是以“人为”做为标准,而是事件演化整体性,人必须从中体验,感受,才能领悟到那么一点点。

道=》德=》仁=》义=》礼=》智=》利
解剖社会的一种人性境界。

凡人向外观,圣人向内观,超人内外兼顾,所以说内圣外王。。。才能真正称为统一体。(如果进阶读到庄子就会知道了,庄子又把圣人分为七等三人境界。分别为神人、至人、圣人)

太棒了,又多一个知己。


天地不仁所以至仁,不仁是手段,至仁才是终点


道=》德=》仁=》义=》礼=》智=》利,

由于没有道,所以才会有德、仁、义、礼、智、利的演变。

而如果大家都遵循道,那么我们就可以废弃德、仁、义、礼、智、利。

宇宙,道,自然,实质上也有他的法则,规律,可是绝对不是以“人为”做为标准,而是事件演化整体性,人必须从中体验,感受,才能领悟到那么一点点。

人由于受外界影响,所以没有办法区别外在和内在。不知这说法正确吗?


世界上根本没有圣人,圣人其实就是自己 VS 圣人分为七等三人境界。分别为神人、至人、圣人 这里有点矛盾,可否解释?

其实我从小就有点奇怪,就是到底我是谁?谁是我?是我控制我的大脑,还是我的大脑控制我?

[ 本帖最后由 jackphang 于 1-10-2008 11:3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08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ckphang 于 1-10-2008 11:31 PM 发表

太棒了,又多一个知己。


天地不仁所以至仁,不仁是手段,至仁才是终点


道=》德=》仁=》义=》礼=》智=》利,

由于没有道,所以才会有德、仁、义、礼、智、利的演变。

而如果大家都遵循道,那么 ...


不一定要废,因为我在研究到后面也引用了其他思想比较,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卢梭的社会契约等,从中我们所知“本能”,欲望的原始体,人是无法去除的,而且深深的被控制,但老子反“欲”持“性”,庄子又说圣人无梦,但深入去了解梦的解析,人不发梦是不可能的,还有尼采提出的部分观点做自己超越别人“上帝已死了”,和庄子的逍遥游,老子的无为有很多值得参考的共同点。

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慢慢参详,因为我现在还有统考要考,必须等到毕业后才可以慢慢对照资料和你一起讨论。

《道德经》这本书可以说是“人性活于世界中的一种生存智慧”,但我们不仅仅用这本书,这本思想去为“人”为“自己”定型。

对,但外在不只是深深影响人的区别能力,而是深深的扭曲了人性,所以老子中强调人类回到婴儿时期的“单纯”,用“真心”体现“真我”。

前指老子所说圣人标准,后指庄子所说做人的境界层次。
参考178楼,关于圣人我对老子这点的看法。
http://cforum3.cari.com.my/viewt ... tra=page%3D9&page=8

至于庄子所谓的7等3人,我要回学校借庄子原本来看,因为我已经完全脱节了。才告诉你《道德经》这本书可以说是“人性活于世界中的一种生存智慧”,但我们不仅仅用这本书,这本思想去为“人”为“自己”定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0-2008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深川菊 于 2-10-2008 12:10 AM 发表


不一定要废,因为我在研究到后面也引用了其他思想比较,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卢梭的社会契约等,从中我们所知“本能”,欲望的原始体,人是无法去除的,而且深深的被控制,但老子反“欲”持“性”,庄子又说 ...


不错不错,祝你统考顺利。

上次我短期出家,发现到心灵健康的人通常都有不错的成绩。




[ 本帖最后由 jackphang 于 2-10-2008 12:1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08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ckphang 于 1-10-2008 11:31 PM 发表
其实我从小就有点奇怪,就是到底我是谁?谁是我?是我控制我的大脑,还是我的大脑控制我?

这里有一遍我在周记写的《浅解精神分析学》本来想写来send给全校发泄下的,但是因为太爱他了。。。所以写剩最后一个“本能”的部分就停了,打算11月在完成他。。。或许对你有帮助吧,不过希望你看得明白


人到底是什么,或许我天生和科学数学没缘吧,但是我却很在意人类的想法,人到底是促使人类去行动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评价值,不谈道理,更

我们从一种知识结构看人。我们可以用此去解析人类思想或生存意志,但我们却不能用此去解构人性的层次。

具体的我不讲,我只是简单的带出一个概念。

同时必须说清楚,即是原创的,当然在过程中加入了不少自己的见解和弗洛伊德原本学说上的解释有不少出入的。

在今年4月份月底,我对人的总概做出了一个这样的概念图:




以精神分析学和分析心理学作为总该论的主构,在引入美国哈佛大学霍德华教授所提出7种智商(原本7种我把在内的情商给独立了出来),在引用16世纪思想启蒙时代,荷兰的伊拉斯莫提出感性思维的威力比理性大越24倍,在从尼采深入讲解感性部分。
(图只供参考,详细的就不讲了,上网可查到这些基本资料,有疑问或不同的看法可提出来讨论)
以下是网上的名词解释:


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为一种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担负着稽察者的任务,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稍纵即逝的心理现象。他反对把意识和心理等同起来的观点,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小而非主要的部分。意识服从于现实原则,调节着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着心理中那些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但是,意识同外部联系,与其同机体内部环境联系相比,既要受较多条件的限制,又距离比较远些,所以,不仅潜意识系统,就是意识系统,归根到底,还是由先天的本能、抑而未发的欲望所决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08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潜意识与无意识上有一定的区分的空间,潜意识和前意识不同于意识及无意识,这两个系统是在人内外所产生的刺激,在意识中抗衡下所形成的。

1)前意识,这个也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特色之一,可以说是它独立的,但却似乎有点接近无意识还不如因而具有双重特性:

A它是潜伏于意识,内隐于自我中,因而它属于无意识中的一体(事实上他本身就是潜意识,是潜意识中又分两种,一种是在被排挤压抑后永远都无法成为意识,直到被封印于无意识中。第二则是很可能经过努力,集中注意力,让他转移成意识部分的潜意识,这个弗洛伊德把它给独立出来称“前意识”。)
B他可时常转别成意识,而又随意的在人的意识中消失,“前意识接近无意识,但他更近似意识。”



A=环境=外界刺激,无意识=内在神经系统的刺激(也就是生理所需求,性欲的驱动),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内外互相影响同时开始对自我进行施压。自己不是自己,所谓的自己不外乎是由从感觉系统接受外在感性材料,及内部无意识释放出来的本能冲动通过“检验”而进入意识。往来大家所认识的自己,书上有一句“外部客观世界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产物或它是来自外部客观世界情感与经验。”对于自己知觉上的吸收除了外还有内,而内指的更不是情绪,了解多少呢?有认识呢?


B=担负着“稽察者”的任务

C=作为意识压抑一部分部分的备份储存。

D=意识压抑形成,潜意识逃过前

E=经过内外压力的协调,形成“自己”也就是自我的部分,而在自我部分中由附带着“情商”与“智商”两个领域。

F=即使形成了自己,也无法摆脱内在性力的推动和刺激,而且这种刺激动力,在人自我形成后,自己也独立的形成精神系统。继续对自我施压,也是把人带向“中心”过程起端,这里分“原始压抑”和“真正压抑”详细另谈。

G=投射,原本应该是移置,可是懒惰改。人类对欲望,性力上的的寄托,虽然拥有投射\逃避性质,可是他的质不在于逃避,而是逃避后的安慰。同时借此寻找代替品。就好比如:小时候利用吸吮来满足,对生理需要同时释放出来的性力,但在长大后则用咬口香糖,吸烟等来代替。往后而人格上的升华则就是通过这一点来达到。
H=如果说需要来自于身体的信号, 那么需求则来 自于人性自我的信号。当人的意识发展到自我这个部分,不在于简简的对生理基本的要求,而是更深一层的“物质”享受,他是人自我对人性逃避,投射在外界上所形成的一种机制。
I=在精神分析学的一条理论纲领中,弗洛伊德明确的指出“精神分析以研究性本能为本身第一工作。”性本能即使精神动力,在精神分析学中也称“里比多”





内外刺激,来源。

内在可以说来自深处一种本能的驱动,而对于这种驱动只能一个字去概括“欲”(从精神分析学上称“里比多或性力),人性是乎每一刻都在追求欲望的体现,从基本的神经刺激(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这个可以参考“马斯洛”生理层次论底层,吃,喝,睡,住等基于人类生存需求都从而来。)直到人性在物质上的追求都一一体现出,人类的生存生活为的就是自我满足。

而从欲望来观,弗洛伊德以“性”作为“欲”的核,同即提出性本能和死本能,对人性本能分做两类。

原帖由 jackphang 于 2-10-2008 12:14 AM 发表


不错不错,祝你统考顺利。

上次我短期出家,发现到心灵健康的人通常都有不错的成绩。


= = 认同。。。谢谢你的祝福,可惜我不是健康的一分子。。

[ 本帖最后由 深川菊 于 2-10-2008 12:3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10-2008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jackphang 的帖子

道德經講的是人類的盲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08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ckphang 于 1-10-2008 10:02 PM 发表

你现在的思想是你从以前(也可以是生前,不过我还是不明白这个,可能gullimen可以帮忙解答)到现在的想法。
真我是宇宙本来就有的思想(或者是宇宙的潜意识)。由于我们有本身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都做了违反自然法则的事情-比如:不孝敬父母。
自我该如何放弃?为什么你要放弃自我?

我也不是很明白心与灵,不过灵魂=心灵。灵魂就是有灵,也有魂。

不知道你不知道胃溃疡的病症是由心理造成的?


一条一条来看。你之前说过,为了要与宇宙结合,所以才要放弃自我,以便得到真我。这就是我问你的,为什么你这么说?自我该如何放弃?

另外,你也说,灵魂就是有灵,也有魂。那么你是把灵魂分成两个部分了。这个灵是什么?魂又是什么?

至于你说的病症,我倒是认同的。不止是胃溃疡而已,连癌症也是如此,被情绪而影响。不过,说是互相影响,却未必代表着身必须依靠灵的养分才可以成长。更何况,灵是什么,都还没有弄清楚。


人因为有自我意识,所以不能够和宇宙结合,唯有放弃自我,才能得到真我。

凡人向外观,圣人向内观。

人分为身心灵,灵需要养分,身才能够成长


这些是你写的啊!所以应该问你吧!

我很注意你写的,凡人向外观,圣人向内观。

我们凡人是怎样向外观的?观什么?而圣人又是怎样向内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0-2008 08: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生包 于 2-10-2008 02:25 PM 发表


一条一条来看。你之前说过,为了要与宇宙结合,所以才要放弃自我,以便得到真我。这就是我问你的,为什么你这么说?自我该如何放弃?

另外,你也说,灵魂就是有灵,也有魂。那么你是把灵魂分成两个部分了。这 ...


首先我想知道为什么你要问为什么我说?

以及为什么是我写的就应该问我?

这些是你写的啊!所以应该问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0-2008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

基本上我所学的就只是这里的一点皮毛,希望和大家分享,然后一起讨论。

http://lzdxyj.51.net/topics/page0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0-2008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 言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道德经》一书越来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自韩非的《解老》、《喻老》至今,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千种。但到今天为止,可以说哪一个注本都没能真正地说明老子究竟说了些什么。世界各国的注本也很多,发行量都很大,但是,中国人的经典,中国人不能悟透,何况外国人。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至今还普遍存在着老子思想是反对仁义智慧,反对革命,主张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甘守懦弱、逆来顺受、保守倒退的观点。这些观点也是历代哲学家比较普遍的观点。历史教材是这么说的,哲学教材也是这么说的,老师讲授的时候也就讲:“有为不如无为,有用不如无用,活着不如死了。”因此,在强调“有为”的社会里,很少有人去读《道德经》,我亦是。这些年,气功能够强身健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体弱多病的我自然找一些气功方面的书来读,这便使我零星地接触到老子的学说。待到系统地阅读了《道德经》以后,真是感慨万千,哪里是老子消极、反动?分明是人们误解了老子!于是,我便产生了重解《道德经》,还老子本来面目的冲动,因此也就有了眼前的完全否定了前人歪曲老子哲学思想的《道德论》。
拙作决非人云亦云,实为有感而发。多年的默修实践经验告诉我,老子的《道德经》是真理。但是,没有高深的道的境界和丰富的哲理思维,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经》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实在是太难太难。所以,我决不敢说我理解了老子,但是,我坚信,我理解老子的思路是对的,对老子哲学思想的充分肯定也是正确的,并深切体会到整个人类价值体系的转变必将从人们真正理解老子的《道德经》开始。当然,是对是错,只要面向了读者,自有道德大师们来斧正,这也是我衷心希望的。我知道,我现在对《道德经》所作的解释还是十分浅陋的,其中的许多章节连我自己都不满意,原因就是我的学识实在是太有限,境界也太浅太浅。倘若再过十年、二十年,那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道德论》决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可以说,无论是字面功夫还是哲理的体悟水平都会有所提高,可我不愿这样做。学问要靠大家做,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只要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老子的道德思想早日遍布人间,我的心愿也就实现了。

作者 写于 2002年12月4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0-2008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 道经 一章 论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这种解释是前人从没有过的,前贤解老,开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说论,这就为打开老子道的大门设置了障碍。

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道”,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学内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两方面内容:一、道体(有),即“道之为物”,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二、道性(无),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最一般规律。道体、道性不可分离,二者相互对立统一,构成了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朴”(二十五章);中间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圣人内求,所得之名,虽虚而实;常人外求,所得之名,虽实而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0-2008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章 论道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无:道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则是化生宇宙万物的原动力,故“名天地之始”;有:道体。化生万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故“名万物之母”。

“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二章)“有”为实,“无”为虚,道体为实,道性为虚。彼此阴阳对立,虚实相合,共同构成宇宙的始母——道。

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是现实世界最一般的存在方式。 把世界的本体看作是精神的(无)或者物质的(有),都是主观片面的、非辩证的。老子的有无论是辩证本体论,即从世界的本体上确立了对立统一规律

[ 本帖最后由 jackphang 于 2-10-2008 08:2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0-2008 08: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章 论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因此。常:常常。道性是永恒的、至诚的、无私无欲的,我欲“观其妙”,就必须“无欲”。这是说自我之性须符合道性。无欲:没有自我外在欲望。自我外在欲望即目之色欲,耳之声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体之亲欲和名利之欲。自我欲望在外,而妙景在内,所以,只有无外欲,才能进入客观存在的道的境界,体会宇宙之奥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脑透过心灵对微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这一妙境,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这一境界是最适宜的,妙境来不及应接,心笑来不及安排。其实,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说的“极乐世界”、基督所宣扬的“天堂”的境界和穆圣所谓的“天启”的境界。
有欲:识道之欲。因为追求智慧是人的本性。徼:是边际、边界的意思,这里是指矛盾的对立层面。“观其徼”,就是于“观妙”之中寻求矛盾双方的本质联系,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都属于“观其徼”的范畴。
“观其妙”是同一说,面对的是道的境界,其前提条件是“无欲”;“观其徼”是对立说,面对的是现实世界,前提条件是“有欲”。要想实现人生之“大欲”,必须从“无欲”入手。只有“无欲”,才能进入道境,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生、造福社会。“无欲”是实现“有欲”的方式和策略。这里,“无欲”和“有欲”是辩证的。“无欲”是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观规律、有害于生命的欲望;“有欲”是增强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认识和改造人类命运的欲望。越是“有欲”,越具备“无欲”的坚强意志;“无欲”的境界越高,人生价值越大。因为只有体悟大道,才能取得大智大慧,从而更好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

[ 本帖最后由 jackphang 于 2-10-2008 08:2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08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jackphang 的帖子

我有个建议给你。
去找一本[红旗出版社]出的【老子到底说什么】<此书名可能有误..
作者的翻譯水准很高.
符合以下标准。

老子作为曾经的大周王家图书馆馆长,
道德經一定会反映出老子对当时的看法,
以曾经的大周王家图书馆馆长身份。
-所以,作者推论〔我也认同〕
道德經是以老子自任[老师]对天子型的人讲的。(至少是贵族<有影响力的)(平民没机会读)
讲的主题是政治.(其中渗了其他的道理是为了帮助表迖他的想法)


P/S: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0-2008 07: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自闭乐 于 2-10-2008 11:12 PM 发表
我有个建议给你。
去找一本[红旗出版社]出的【老子到底说什么】<此书名可能有误..
作者的翻譯水准很高.
符合以下标准。

老子作为曾经的大周王家图书馆馆长,
道德經一定会反映出老子对当时的看法,
以曾经的 ...


我也是这样觉得,
可是他的道德经是他离开后才写,所以,我相信他的对象群不止是贵族。
而他喜欢用水来做比喻,证明了他自幼就在水边生活。
喜欢说养身之道是因为他喜欢养神。
喜欢说政治之道是因为他喜欢政治。
而我喜欢写上面几句话,是因为我喜欢道德经。

p/s:悟道有深浅,你我和他人层次不同,不过只要方向属于宇宙的规律-对立统一,那么我们就可以一法通而万法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0-2008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ckphang 于 28-9-2008 11:41 AM 发表
道德经乃我见过最欢喜的一本书,虽然只有5千字,但包含了宇宙论、哲学等等。

大家不妨分享一下心得?

我的心得:

道乃一切宇宙之真理
德乃寻求道的方法

人因为有自我意识,所以不能够和宇宙结合,唯有放弃自我,才能得到真我。

而这个世界是对立而统一的。

有美就有丑
有高就有低
有有就有无

凡人向外观,圣人向内观。

人分为身心灵,灵需要养分,身才能够成长。

有舍才有得,学会放弃才会学会珍惜所有。


以上这些是楼主写的。

我想要问:

你之前说过,为了要与宇宙结合,所以才要放弃自我,以便得到真我。这就是我问你的,自我该如何放弃?

我们凡人是怎样向外观的?观什么?而圣人又是怎样向内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0-2008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花生包 的帖子

阿生...
我的反问,是有予备解答的.<帮肋他们了解(也可能教坏人)
BUT
你的反问,有予备解答?
如是单纯要让他们知丑而退。。
不多好吧...
当然你锺意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0-2008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自闭乐 于 3-10-2008 01:32 PM 发表
阿生...
我的反问,是有予备解答的.<帮肋他们了解(也可能教坏人)
BUT
你的反问,有予备解答?
如是单纯要让他们知丑而退。。
不多好吧...
当然你锺意就好。。


嗯。。。。。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什么是予备解答?

为什么发问会连贯到让他们知丑而退??

好奇怪的想法!

若是这样,我还是离开这里比较好。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0-2008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生包 于 3-10-2008 03:11 PM 发表


嗯。。。。。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什么是予备解答?

为什么发问会连贯到让他们知丑而退??

好奇怪的想法!

若是这样,我还是离开这里比较好。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

小兄弟,先别生气,让我来替你解答这些问题,然后你自己再思考再来问问无妨。

我想问你:为什么你想要问“自我该如何放下”?你是否是因为你也想要自我放下?

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够放下,你再问一百次都不会有答案,毕竟答案只有自己才能够明白,别人只能指引你。如果你连你问问题都不知道为什么,你又如何能够让别人指引你找到你要的答案?

所有的事物都是对立,而趋向于统一,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到有因必有果,有阴必有阳,有凡人就有圣人,有向外观必有向内观。

如果你认同我的说法的话,我们才有统一的思想,不然比较难于沟通,不知你认同吗?

[ 本帖最后由 jackphang 于 4-10-2008 12:1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2-2025 08:27 PM , Processed in 0.12585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