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10-2008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ckphang 于 1-10-2008 10:02 PM 发表 ![](http://cforum3.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你现在的思想是你从以前(也可以是生前,不过我还是不明白这个,可能gullimen可以帮忙解答)到现在的想法。
真我是宇宙本来就有的思想(或者是宇宙的潜意识)。由于我们有本身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都做了违反自然 ...
心灵是一体的概念没得分,指心理跨越无意识、潜意识、意识三方面,身体则指生理、神经系统、器官。而心灵和身体也是一体的,不必去加以分裂他们。
世界上根本没有圣人,圣人其实就是自己。
人要好好发掘自性,把自己融合进宇宙,不是抛弃自己。其实“不孝顺父母”不能做为一个很好的解释列子,如果你深入去看老子,我忘记讲什么了(完全脱节了不要意思),总之鱼生了卵不照顾他的卵,虫生了蛋不顾,不因为它们没有孝慈,而是天地不仁。
宇宙,道,自然,实质上也有他的法则,规律,可是绝对不是以“人为”做为标准,而是事件演化整体性,人必须从中体验,感受,才能领悟到那么一点点。
道=》德=》仁=》义=》礼=》智=》利
解剖社会的一种人性境界。
凡人向外观,圣人向内观,超人内外兼顾,所以说内圣外王。。。才能真正称为统一体。(如果进阶读到庄子就会知道了,庄子又把圣人分为七等三人境界。分别为神人、至人、圣人)
以前研究道家哲学也略有小成,但是因为小的懒没做功课,道家思想完全脱节了,现在专究在奥修哲学、心理分析学和面相学。如果有关于道家哲学不明有问题的地方可以提出一起讨论,但是如果叫讲解就免了。。不只限于老子,庄子,杨朱,列子都可以。
[ 本帖最后由 深川菊 于 1-10-2008 11:13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10-2008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深川菊 于 1-10-2008 11:12 PM 发表 ![](http://cforum1.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心灵是一体的概念没得分,指心理跨越无意识、潜意识、意识三方面,身体则指生理、神经系统、器官。而心灵和身体也是一体的,不必去加以分裂他们。
世界上根本没有圣人,圣人其实就是自己。
人要好好发掘自性,把自己融合进宇宙,不是抛弃自己。其实“不孝顺父母”不能做为一个很好的解释列子,如果你深入去看老子,我忘记讲什么了(完全脱节了不要意思),总之鱼生了卵不照顾他的卵,虫生了蛋不顾,不因为它们没有孝慈,而是天地不仁。
宇宙,道,自然,实质上也有他的法则,规律,可是绝对不是以“人为”做为标准,而是事件演化整体性,人必须从中体验,感受,才能领悟到那么一点点。
道=》德=》仁=》义=》礼=》智=》利
解剖社会的一种人性境界。
凡人向外观,圣人向内观,超人内外兼顾,所以说内圣外王。。。才能真正称为统一体。(如果进阶读到庄子就会知道了,庄子又把圣人分为七等三人境界。分别为神人、至人、圣人)
太棒了,又多一个知己。
天地不仁所以至仁,不仁是手段,至仁才是终点
道=》德=》仁=》义=》礼=》智=》利,
由于没有道,所以才会有德、仁、义、礼、智、利的演变。
而如果大家都遵循道,那么我们就可以废弃德、仁、义、礼、智、利。
宇宙,道,自然,实质上也有他的法则,规律,可是绝对不是以“人为”做为标准,而是事件演化整体性,人必须从中体验,感受,才能领悟到那么一点点。
人由于受外界影响,所以没有办法区别外在和内在。不知这说法正确吗?
世界上根本没有圣人,圣人其实就是自己 VS 圣人分为七等三人境界。分别为神人、至人、圣人 这里有点矛盾,可否解释?
其实我从小就有点奇怪,就是到底我是谁?谁是我?是我控制我的大脑,还是我的大脑控制我?
[ 本帖最后由 jackphang 于 1-10-2008 11:34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10-2008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ckphang 于 1-10-2008 11:31 PM 发表 ![](http://cforum3.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太棒了,又多一个知己。
天地不仁所以至仁,不仁是手段,至仁才是终点
道=》德=》仁=》义=》礼=》智=》利,
由于没有道,所以才会有德、仁、义、礼、智、利的演变。
而如果大家都遵循道,那么 ...
不一定要废,因为我在研究到后面也引用了其他思想比较,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卢梭的社会契约等,从中我们所知“本能”,欲望的原始体,人是无法去除的,而且深深的被控制,但老子反“欲”持“性”,庄子又说圣人无梦,但深入去了解梦的解析,人不发梦是不可能的,还有尼采提出的部分观点做自己超越别人“上帝已死了”,和庄子的逍遥游,老子的无为有很多值得参考的共同点。
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慢慢参详,因为我现在还有统考要考,必须等到毕业后才可以慢慢对照资料和你一起讨论。
《道德经》这本书可以说是“人性活于世界中的一种生存智慧”,但我们不仅仅用这本书,这本思想去为“人”为“自己”定型。
对,但外在不只是深深影响人的区别能力,而是深深的扭曲了人性,所以老子中强调人类回到婴儿时期的“单纯”,用“真心”体现“真我”。
前指老子所说圣人标准,后指庄子所说做人的境界层次。
参考178楼,关于圣人我对老子这点的看法。
http://cforum3.cari.com.my/viewt ... tra=page%3D9&page=8
至于庄子所谓的7等3人,我要回学校借庄子原本来看,因为我已经完全脱节了。才告诉你《道德经》这本书可以说是“人性活于世界中的一种生存智慧”,但我们不仅仅用这本书,这本思想去为“人”为“自己”定型。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10-2008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0-2008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0-2008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0-2008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0-2008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10-2008 08: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生包 于 2-10-2008 02:25 PM 发表 ![](http://cforum1.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一条一条来看。你之前说过,为了要与宇宙结合,所以才要放弃自我,以便得到真我。这就是我问你的,为什么你这么说?自我该如何放弃?
另外,你也说,灵魂就是有灵,也有魂。那么你是把灵魂分成两个部分了。这 ...
首先我想知道为什么你要问为什么我说?
以及为什么是我写的就应该问我?
这些是你写的啊!所以应该问你吧!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10-2008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10-2008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 言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道德经》一书越来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自韩非的《解老》、《喻老》至今,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千种。但到今天为止,可以说哪一个注本都没能真正地说明老子究竟说了些什么。世界各国的注本也很多,发行量都很大,但是,中国人的经典,中国人不能悟透,何况外国人。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至今还普遍存在着老子思想是反对仁义智慧,反对革命,主张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甘守懦弱、逆来顺受、保守倒退的观点。这些观点也是历代哲学家比较普遍的观点。历史教材是这么说的,哲学教材也是这么说的,老师讲授的时候也就讲:“有为不如无为,有用不如无用,活着不如死了。”因此,在强调“有为”的社会里,很少有人去读《道德经》,我亦是。这些年,气功能够强身健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体弱多病的我自然找一些气功方面的书来读,这便使我零星地接触到老子的学说。待到系统地阅读了《道德经》以后,真是感慨万千,哪里是老子消极、反动?分明是人们误解了老子!于是,我便产生了重解《道德经》,还老子本来面目的冲动,因此也就有了眼前的完全否定了前人歪曲老子哲学思想的《道德论》。
拙作决非人云亦云,实为有感而发。多年的默修实践经验告诉我,老子的《道德经》是真理。但是,没有高深的道的境界和丰富的哲理思维,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经》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实在是太难太难。所以,我决不敢说我理解了老子,但是,我坚信,我理解老子的思路是对的,对老子哲学思想的充分肯定也是正确的,并深切体会到整个人类价值体系的转变必将从人们真正理解老子的《道德经》开始。当然,是对是错,只要面向了读者,自有道德大师们来斧正,这也是我衷心希望的。我知道,我现在对《道德经》所作的解释还是十分浅陋的,其中的许多章节连我自己都不满意,原因就是我的学识实在是太有限,境界也太浅太浅。倘若再过十年、二十年,那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道德论》决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可以说,无论是字面功夫还是哲理的体悟水平都会有所提高,可我不愿这样做。学问要靠大家做,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只要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老子的道德思想早日遍布人间,我的心愿也就实现了。
作者 写于 2002年12月4日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10-2008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 道经 一章 论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这种解释是前人从没有过的,前贤解老,开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说论,这就为打开老子道的大门设置了障碍。
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道”,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学内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两方面内容:一、道体(有),即“道之为物”,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二、道性(无),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最一般规律。道体、道性不可分离,二者相互对立统一,构成了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朴”(二十五章);中间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圣人内求,所得之名,虽虚而实;常人外求,所得之名,虽实而虚。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10-2008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章 论道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无:道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则是化生宇宙万物的原动力,故“名天地之始”;有:道体。化生万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故“名万物之母”。
“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二章)“有”为实,“无”为虚,道体为实,道性为虚。彼此阴阳对立,虚实相合,共同构成宇宙的始母——道。
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是现实世界最一般的存在方式。 把世界的本体看作是精神的(无)或者物质的(有),都是主观片面的、非辩证的。老子的有无论是辩证本体论,即从世界的本体上确立了对立统一规律
[ 本帖最后由 jackphang 于 2-10-2008 08:21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10-2008 08: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章 论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因此。常:常常。道性是永恒的、至诚的、无私无欲的,我欲“观其妙”,就必须“无欲”。这是说自我之性须符合道性。无欲:没有自我外在欲望。自我外在欲望即目之色欲,耳之声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体之亲欲和名利之欲。自我欲望在外,而妙景在内,所以,只有无外欲,才能进入客观存在的道的境界,体会宇宙之奥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脑透过心灵对微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这一妙境,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这一境界是最适宜的,妙境来不及应接,心笑来不及安排。其实,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说的“极乐世界”、基督所宣扬的“天堂”的境界和穆圣所谓的“天启”的境界。
有欲:识道之欲。因为追求智慧是人的本性。徼:是边际、边界的意思,这里是指矛盾的对立层面。“观其徼”,就是于“观妙”之中寻求矛盾双方的本质联系,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都属于“观其徼”的范畴。
“观其妙”是同一说,面对的是道的境界,其前提条件是“无欲”;“观其徼”是对立说,面对的是现实世界,前提条件是“有欲”。要想实现人生之“大欲”,必须从“无欲”入手。只有“无欲”,才能进入道境,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生、造福社会。“无欲”是实现“有欲”的方式和策略。这里,“无欲”和“有欲”是辩证的。“无欲”是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观规律、有害于生命的欲望;“有欲”是增强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认识和改造人类命运的欲望。越是“有欲”,越具备“无欲”的坚强意志;“无欲”的境界越高,人生价值越大。因为只有体悟大道,才能取得大智大慧,从而更好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
[ 本帖最后由 jackphang 于 2-10-2008 08:22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10-2008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jackphang 的帖子
我有个建议给你。
去找一本[红旗出版社]出的【老子到底说什么】<此书名可能有误..
作者的翻譯水准很高.
符合以下标准。
老子作为曾经的大周王家图书馆馆长,
道德經一定会反映出老子对当时的看法,
以曾经的大周王家图书馆馆长身份。
-所以,作者推论〔我也认同〕
道德經是以老子自任[老师]对天子型的人讲的。(至少是贵族<有影响力的)(平民没机会读)
讲的主题是政治.(其中渗了其他的道理是为了帮助表迖他的想法)
P/S: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3-10-2008 07: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自闭乐 于 2-10-2008 11:12 PM 发表 ![](http://cforum5.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我有个建议给你。
去找一本[红旗出版社]出的【老子到底说什么】<此书名可能有误..
作者的翻譯水准很高.
符合以下标准。
老子作为曾经的大周王家图书馆馆长,
道德經一定会反映出老子对当时的看法,
以曾经的 ...
我也是这样觉得,
可是他的道德经是他离开后才写,所以,我相信他的对象群不止是贵族。
而他喜欢用水来做比喻,证明了他自幼就在水边生活。
喜欢说养身之道是因为他喜欢养神。
喜欢说政治之道是因为他喜欢政治。
而我喜欢写上面几句话,是因为我喜欢道德经。
p/s:悟道有深浅,你我和他人层次不同,不过只要方向属于宇宙的规律-对立统一,那么我们就可以一法通而万法通。 |
|
|
|
|
|
|
|
发表于 3-10-2008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10-2008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花生包 的帖子
阿生...
我的反问,是有予备解答的.<帮肋他们了解(也可能教坏人)
BUT
你的反问,有予备解答?
如是单纯要让他们知丑而退。。
不多好吧...
当然你锺意就好。。 |
|
|
|
|
|
|
|
发表于 3-10-2008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自闭乐 于 3-10-2008 01:32 PM 发表 ![](http://cforum1.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阿生...
我的反问,是有予备解答的.<帮肋他们了解(也可能教坏人)
BUT
你的反问,有予备解答?
如是单纯要让他们知丑而退。。
不多好吧...
当然你锺意就好。。
嗯。。。。。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什么是予备解答?
为什么发问会连贯到让他们知丑而退??
好奇怪的想法!
若是这样,我还是离开这里比较好。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4-10-2008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生包 于 3-10-2008 03:11 PM 发表 ![](http://cforum3.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嗯。。。。。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什么是予备解答?
为什么发问会连贯到让他们知丑而退??
好奇怪的想法!
若是这样,我还是离开这里比较好。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
小兄弟,先别生气,让我来替你解答这些问题,然后你自己再思考再来问问无妨。
我想问你:为什么你想要问“自我该如何放下”?你是否是因为你也想要自我放下?
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够放下,你再问一百次都不会有答案,毕竟答案只有自己才能够明白,别人只能指引你。如果你连你问问题都不知道为什么,你又如何能够让别人指引你找到你要的答案?
所有的事物都是对立,而趋向于统一,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到有因必有果,有阴必有阳,有凡人就有圣人,有向外观必有向内观。
如果你认同我的说法的话,我们才有统一的思想,不然比较难于沟通,不知你认同吗?
[ 本帖最后由 jackphang 于 4-10-2008 12:17 A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