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說文字相時是要弟子們離相還是著相? 更新六月十一號:樓184 第8頁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1-6-2008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1-6-2008 01:27 PM 发表
是的,就好像熟練的調琴師一樣,他能把弦調到極鬆極緊,卻能保住弦不讓其斷是一樣的。
这也关文字相?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2008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1-6-2008 01:28 PM 发表
这也关文字相?
謝謝你提出了很多人想問的:
我的答案是,
請別著了文字相,我是在說如何調心而不讓心著文字相的過程。 |
|
|
|
|
|
|
|
发表于 1-6-2008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1-6-2008 01:31 PM 发表
謝謝你提出了很多人想問的:
我的答案是,
請別著了文字相,我是在說如何調心而不讓心著文字相的過程。
简单的文字相就变越解说越朦胧了。。。可惜。
人各有志,习气不同。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2008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1-6-2008 01:33 PM 发表
简单的文字相就变越解说越朦胧了。。。可惜。
人各有志,习气不同。
是的,「文字本無相,因妄而生相」,謝謝你點出了文字這東西如果被「解說」就會越朦朧的觀點。因此呢,面對文字的時候,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心被朦朧住,也是一個避開著文字相自我警示的作法。 |
|
|
|
|
|
|
|
发表于 1-6-2008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1-6-2008 01:20 PM 发表
真正明白某个词汇的涵义,依需要使用之,就是不着那个词汇的文字相。
不明白某个词汇的涵义,却乱去使用这个词汇,就是着这个词汇的文字相。
大乘佛法,还有一个更深入的文字相讨论。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着文字相,不着文字相的意思。
海神的解释,简单,易懂。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2008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見四聖諦心。
佛告文殊師利
若見一切法即不生故即見苦諦。
若見出生一切法消除故即是集諦。
若見最上涅盤一切寂靜法相即是滅諦。
若見究竟一切法性即是道諦。
節錄: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這部經典裡記載的四聖諦和一般大家接觸到的四聖諦應該有一些不一樣吧?
如果自己把自己過去看到的四聖諦認定為標準來否定這部經典裡說的四聖諦,那麼就是有著了文字相的問題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2008 08: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見八正道。佛告
文殊師利。若不見正。乃至不見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是為正見。
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離諸罣礙。非離罣礙。心無所著。是為正思惟。
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無有邊際。稱無邊際平等善說。是為正語。
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無有動作。離悲慜心。本不生故。是為正業。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喜無瞋諸法不生。是為正命。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有起滅無有力用。是為正精進。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無有知覺離諸思惟。是為正念。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自性非性。而能遠離無有所著。是為正定。
文殊師利。此八正道。應如是解即能了知
。。。。。。。。。。。。。。。。。。
雜阿含經單本:佛說八正道經
佛告諸弟子。聽我說邪道亦說正道。何等為邪道不諦見不諦念不諦語不諦治不諦求不諦行不諦意不諦定。是為道八邪行
何等為道八正行。
一者諦見。諦見為何等。信布施信禮信祠信善惡行自然福信父母信天下道人信求道信諦行信諦受。今世後世自黠得證自成。便相告說是為諦見
第二諦念為何等。所意棄欲棄家不瞋恚怒不相侵。是為諦念
第三諦語為何等。不兩舌不傳語不惡罵不妄語。是為諦語
第四諦行為何等。不殺盜婬。是為諦行
第五諦受為何等。是聞有道弟子法求不可非法。飯食床臥病瘦正法求不可非法。是為諦受
第六諦治為何等。生死意共合行所精進行出力因緣行。乃精進不厭意持。是為諦治
第七諦意為何等。生死行合意念向意念不妄不共意求。是名為諦意第八諦定為何等。生死意合念止相止護已止聚止。不可為。不作所有罪。不墮中庭。是名為諦定
竹:佛陀向不同的有情說的八正道是怎麼樣的呢?如果在比較當中產生了不接受、迷惘、不知所措、懷疑等等非「法喜充滿」,那麼就要小心已著文字相了。
|
|
|
|
|
|
|
|
发表于 2-6-2008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30-5-2008 09:27 AM 发表
佛言:「大王!文字者,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 、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論議。所有宣說、音聲、語言、文字、章句,一切皆如, 無非實相。若取文字相者,即非實相。」
有个疑问。。。
佛陀时代有文字?那还需要用口传经文? |
|
|
|
|
|
|
|
发表于 2-6-2008 09: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_pang 于 2-6-2008 09:49 AM 发表
有个疑问。。。
佛陀时代有文字?那还需要用口传经文?
大乘经错误白出,自我矛盾是公认的。。 |
|
|
|
|
|
|
|
发表于 2-6-2008 10: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08:44 AM 发表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見八正道。佛告
文殊師利。若不見正。乃至不見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是為正見。
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離諸罣礙。非離罣礙。心無所著。是為正思惟。
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無有邊際。稱無邊際平等善說。是為正語。
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無有動作。離悲慜心。本不生故。是為正業。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喜無瞋諸法不生。是為正命。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有起滅無有力用。是為正精進。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無有知覺離諸思惟。是為正念。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自性非性。而能遠離無有所著。是為正定。
文殊師利。此八正道。應如是解即能了知
请问从这段经文里,你能告诉我,你要如何修八正道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2008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2008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_pang 于 2-6-2008 09:49 AM 发表
有个疑问。。。
佛陀时代有文字?那还需要用口传经文?
古印度文明會沒有文字的可能嗎?王宮裡的使用的文書也需要文字來記載的吧?這句是佛陀對仁王也就是波斯匿王說的。
至於口傳經文是顯示了當代人們對經典的恭敬的文化和習俗,就好比吠陀經一樣,
「神的語言,凡人不可載寫,全靠背誦吟唱口傳相授,直到1500年前,才有文字的記載。」來源: http://www.what.org.tw/db/detail.asp?hid=185
註:我沒有把兩教的經典等合化,我只是在指當時人的習慣而已。 |
|
|
|
|
|
|
|
发表于 2-6-2008 10: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解,也许我漏掉了什么重点。
五蕴
色= 物质
受= 领受
想= 想像
行= 思维
识= 分别判断
六根(人体的感官)
眼睛
耳朵
鼻子
舌头
身体
意识
六尘
色(眼看)
声(耳听)
香(鼻闻)
味(舌尝)
触(身、感觉)
法(意识、心念)
五蕴是通过我们的感官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接收到外来的六尘 色、声、香、味、触 所形成的。人是很容易受到(受)外在的物质(色)所影响(想)的,然后产生分别(识)的意识(行)。
《法句经》
33.
心是飘浮不定的,
难以控制,难以防护。
智者训练其心,使它正直,
如矢师矫正箭一般。
327.
当乐于精进、防护己心。
如受困的象脱出泥沼般,
你亦应使自己脱离烦恼的泥沼。
豆认为,绝大部分的我们虽真正了解文字相却又很难避免自己起心动念,依然不知不觉陷入其中,或者后知后觉不停犯同样的错误。豆浅见,就我本身纵然有些基本的佛学知识(知道)却缺乏实践佛陀的教诲(戒)在日常生活上,依旧是没有意义的。
戒 ~〉定 ~〉慧
豆的意思,六根原本都在,我们那颗没有受过训练的心才会因为五蕴的缘故对文字著相。而佛法的基础建立在戒、定、慧之上,每个人的层次和机遇不同自然在不同的阶段修习佛法。而豆先要通过戒的阶段,实践佛陀的教诲在日常生活里、不断精进,才有定力和智慧不著文字相。
以上是豆的看法,如有错误还请师兄姐们多多指点。
|
|
|
|
|
|
|
|
发表于 2-6-2008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6-2008 10:37 AM 发表
這也是無可避免的事情,只要有被翻譯過的任何文獻,就會有矛盾的存在,所以才要注意著文字相方面的事情咯。
先不说此经典的真实性,但是用梵文来口述、相传,着典已经违反律法了。 |
|
|
|
|
|
|
|
发表于 2-6-2008 1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無有知覺離諸思惟。是為正念。
何谓“无有知觉”? |
|
|
|
|
|
|
|
发表于 2-6-2008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2-6-2008 11:25 AM 发表
何谓“无有知觉”?
要像石头一样,无有知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2008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2-6-2008 10:30 AM 发表
请问从这段经文里,你能告诉我,你要如何修八正道吗?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見八正道。佛告
文殊師利。若不見正。乃至不見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是為正見。
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離諸罣礙。非離罣礙。心無所著。是為正思惟。
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無有邊際。稱無邊際平等善說。是為正語。
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無有動作。離悲慜心。本不生故。是為正業。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喜無瞋諸法不生。是為正命。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有起滅無有力用。是為正精進。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無有知覺離諸思惟。是為正念。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自性非性。而能遠離無有所著。是為正定。
文殊師利。此八正道。應如是解即能了知
我會盡力而為:
首先,這一句經文是佛對菩薩說的,如果對象是菩薩(不是指神話的菩薩,而是指修行已有時日和程度的有情),那麼只有那些修行境界類同的有情,才會完全體悟佛要說的,畢竟佛是因材施教的。
我不是所謂的菩薩,所以只能以目前的我的見解來回答你了,請你見諒。
若不見正。乃至不見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是為正見
竹:修正見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要保持對法(人事物)有正確(沒有偏見)的看法與認知,而有正確看法與認知以後也不會因為這樣的看法與認知讓自己亂了待人處事的方寸。
若見一切法離諸罣礙。非離罣礙。心無所著。是為正思惟。
竹:修正思維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不被自己過去的認知或看法(也可能是習氣)蒙蔽自心,以致沒辦法好好去對法(人事物)作一個離開偏見的認知。
若見一切法無有邊際。稱無邊際平等善說。是為正語。
竹:修正語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不說其(人事物)長短、好壞、是非等有邊之事,而以平等心闡述。註:至於要怎麼以平等心闡述呢,我想前面有提到了。
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無有動作。離悲慜心。本不生故。是為正業。
竹:修正業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因把心處於「正道─前者三或後者四」而了然明白法(人事物)所展現的一面,並不是我們以煩惱心看到的那樣,而不於法「起」煩惱「心」「動」無明「念」,所以說是正業。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喜無瞋諸法不生。是為正命。
竹:修正命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不於法(人事物)有喜歡、不喜歡、瞋、不瞋或有借題發揮之舉而隨法(人事物)於「該時該界該因緣」的展現時保持清淨心般的去圓滿自身於所投生之處的因緣。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有起滅無有力用。是為正精進。
竹:修正精進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要保持心對法(人事物)以自然對待而不生有、無、起、滅的想法。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無有知覺離諸思惟。是為正念。
竹:修正業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正常「會有的」念是不對法(人事物)上因相起諸與法(人事物)「不匹配」的念,然後不於一切法(人事物)有著要知覺或思維法(人事物)的某方面,而導致自己忽略了大局。
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自性非性。而能遠離無有所著。是為正定。
竹:修正定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切法(人事物)的時候,能與對其(人事物)的本來面目或是自認為是其的本來面目保持一個距離,而此距離不是因為執著而做。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2008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s 于 2-6-2008 11:22 AM 发表
先不说此经典的真实性,但是用梵文来口述、相传,着典已经违反律法了。
如果不用梵文,那是用哪一種文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2008 1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2-6-2008 11:25 AM 发表
何谓“无有知觉”?
凡夫以分別為知,以無明為覺,因為要糾正這種知覺,所以會說 「無─遠離」不究竟的有、無有知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2008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