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德源

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 - 相应部第四七相应第一九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12-2007 1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N LV 21 (相应部)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在他的故鄉迦毗羅衛國遊化,住在尼拘律園裡。這一天,釋迦族的摩訶男居士前來參訪,向佛陀恭敬頂禮後,退坐在一旁,問道:「世尊,這迦毗羅衛是一個富裕、繁榮而且人口眾多的城邑,街道上充滿熙來攘往的人潮。我出入其間,常遇上疾走的象、奔馳的馬、王家的兵車、民間的馬車與形色匆匆的路人,而在這種混亂嘈雜的情況下,我往往會忘失了對佛、法、僧的憶念。於是,我想到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萬一我在那種情況下忽然死去,我會往生到何處?」

佛陀開示道:「摩訶男,不要害怕。死亡不會令你受生於惡趣,永遠都不會了!摩訶男,譬如有人將一瓶油擲入一個深水池裡,瓶破油出,瓶子的破片會沈入池底,而油則會浮上水面。正如同這個譬喻,摩訶男,一個人的心意一向為虔誠的信仰、精進、多聞、佈施、智慧所薰習,當他身壞命終之際,這由地、水、火、風所構成、父母所生、一向用衣食滋養裝飾的身體也就會歸於壞散。他命終後,身體可能成為鳥獸的食物、火化、土埋而歸於塵土,而那久受善法薰習的心意必將使他受生於善處。」

佛陀接著說道:「摩訶男,倘若有一株大樹一向都朝向東方傾斜生長,有朝一日它被人從根部截斷,它會朝向哪個方向倒下呢?」摩訶男居士答道:「它會朝向它一向傾斜的方向倒下。」佛陀開示說:「摩訶男,一個已經於佛、法、僧有了不動搖的淨信且聖戒成就的聖弟子正如同這個譬喻中的大樹,會向著既定的方向而去,最終證得涅槃。摩訶男,不要害怕。死亡不會令你受生於惡趣,永遠都不會了!」

聽了佛陀這番開示,摩訶男居士充滿法喜,起身頂禮告退。


[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10-4-2008 02:3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12-2007 09: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應部》四十六.五十三《火經》            蕭式球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Bali/BaliRelate46-53fire.htm


當時,在早上的時候,有一些比丘穿著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他們想道:
現在入舍衛城化食時候還早,讓我們先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吧。

之後,比丘們前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當抵達那裏後,跟外道遊方者們互相問候,互相交談,然後坐在一面。外道遊方者們對比丘們說:
同修們啊,沙門喬答摩這樣教導他的弟子:
比丘們,來啊,捨棄令內心污染、能削弱智慧的五蓋,培育七覺支。我們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弟子:
同修門,來啊,捨棄令內心污染、能削弱智慧的五蓋,培育七覺支。同修們啊,這裏的義理並沒有不同,沙們喬答摩的教法和我們的教法有什麼分別

比丘聽後既不隨喜,亦不反駁外道遊方者的說話。他們起座而去,想道:
我們將往世尊的座下去了解這個義理。

之後,這些比丘入舍衛城化食,化食過後前往世尊那裏,當抵達後,向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面。這些比丘把以上發生的事情對世尊說一遍。
之後,世尊對比丘們說:
比丘們啊,若外道遊方者這樣說的話,應該這樣問他們:
同修們啊,若心怠惰時,不是適當的時候培育哪些覺支是適當的時候培育哪些覺支同修們啊,若心激盪時,不是適當的時候培育哪些覺支是適當的時候培育哪些覺支

比丘們啊,若這樣問的話,外道遊方者將不能解答,還有,他們將陷入困惱之中。為什麼呢?因為這不是他們的範圍。我不見在天、魔、梵、的世間之中及在沙門、婆羅門、國王、人的人世間之中有眾生能夠使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唯有如來,如來的弟子或曾從這裏聽聞的眾生能夠使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

  不適當的時候
比丘們啊,當心怠惰時,不是適當的時候培育猗覺支,不是適當的時候培育定覺支,不是適當的時候培育捨覺支。為什麼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很難喚起這個怠惰的心。就正如有人想令弱小的火燃燒起來,他把濕草、濕牛糞、濕柴放進火堆,向火堆噴水、撒沙。這人能否令弱小的火燃燒起來呢?
尊者啊,這是不能的。
比丘們啊,同樣道理,當心怠惰時,不是適當的時候培育猗覺支,不是適當的時候培育定覺支,不是適當的時候培育捨覺支。為什麼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很難喚起這個怠惰的心。

  適當的時候
比丘們啊,當心怠惰時,是適當的時候培育擇法覺支,是適當的時候培育精進覺支,是適當的時候培育喜覺支。為什麼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很容易喚起這個怠惰的心。就正如有人想令弱小的火燃燒起來,他把乾草、乾牛糞、乾柴放進火堆,向火堆吹氣,不向火堆撒沙。這人能否令弱小的火燃燒起來呢?
尊者啊,這是能夠的。
比丘們啊,當心怠惰時,是適當的時候培育擇法覺支,是適當的時候培育精進覺支,是適當的時候培育喜覺支。為什麼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很容易喚起這個怠惰的心。

  不適當的時候
比丘們啊,當心激盪時,不是適當的時候培育擇法覺支,不是適當的時候培育精進覺支,不是適當的時候培育喜覺支。為什麼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很難平息這個激盪的心。就正如有人想令大火平息下來,他把乾草、乾牛糞、乾柴放進火堆,向火堆吹氣,不向火堆撒沙。這人能否令大火平息下來呢?
尊者啊,這是不能的。
比丘們啊,同樣道理,當心激盪時,不是適當的時候培育擇法覺支,不是適當的時候培育精進覺支,不是適當的時候培育喜覺支。為什麼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很難平息這個激盪的心。

  適當的時候
比丘們啊,當心激盪時,是適當的時候培育猗覺支,是適當的時候培育定覺支,是適當的時候培育捨覺支。為什麼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很容易平息這個激盪的心。就正如有人想令大火平息下來,他把濕草、濕牛糞、濕柴放進火堆,向火堆噴水、撒沙。這人能否令大火平息下來呢?
尊者啊,這是能夠的。
比丘們啊,同樣道理,當心激盪時,是適當的時候培育猗覺支,是適當的時候培育定覺支,是適當的時候培育捨覺支。為什麼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很容易平息這個激盪的心。
比丘們啊,我說在任何的時候都適合培育念覺支。

這篇經文可和漢譯本《雜阿含經》(佛光版)的第七二六經互相對照。在經中所提到的對治五蓋和培育七覺支就是禪修所修習的內容。雖然有些外道也宣稱他們的修習也是對治五蓋和培育七覺支,但他們對五蓋和七覺支所知有限,若進一步質詢,外道就會啞口無言,不知所措。七覺支就是七種能導向覺悟的心靈質素。
(sati)覺支──不忘失的質素
擇法(dhamma-vicaya)覺支──銳利的觀察能力的質素
精進(viriya)覺支──勤奮努力的質素
(piti)覺支──喜悅的質素
(passaddhi)覺支──易於止息下來的質素
(samadhi)覺支──安住一境的質素
(upekkha)覺支──沈著,不易受事物動搖的質素
經中提到擇法、精進、喜的質素能喚起怠惰的心,猗、定、捨的質素能平息激盪的心,念的質素在任何時候都適用。
禪修其中的一個環節,就是留意去平衡自心,不讓它偏向於昏沈或掉舉兩個極端,這亦即是避免內心處於怠惰或激盪之中。這能令內心穩固有力,令內心充分發揮定力和慧力。
一般人當內心怠惰的時候,多會找尋一些刺激的娛樂節目來喚起怠惰的內心;當內心激盪時,多會找些輕鬆的娛樂節目來平息激盪的內心。這是一種以欲樂來平衡內心的方法──用負面的東西來平衡負面的內心。雖然內心可以較為平衡,但內心還是在五蓋之中的。而禪修者是用七覺支來平衡內心──用正面的東西來平衡負面的內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7 05: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應部》四十七.十四經《郁伽支羅》
蕭式球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Bali/relative47.14.htm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大比丘僧團一起,住在跋祇國郁伽支羅村恆河岸邊。這時舍利弗和目犍連入滅不久。
當時,比丘僧團圍繞著世尊,坐在空曠的地方。當世尊觀察比丘僧團的寧靜後,對比丘說: 比丘們,我感到這個大眾好像有所欠缺似的。比丘們,舍利弗和目犍連入滅,使我感到大眾有所欠缺。以往有舍利弗和目犍連所在的方向,我都不用對那方向操心。
比丘們,過去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都有一雙上首弟子,就正如我有舍利弗和目犍連那樣。將來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都有一雙上首弟子,就正如我有舍利弗和目犍連那樣。
比丘們,在弟子方面來說,真稀有,真難得!他們在導師的教法中修行,在導師的指導下修行;他們受四眾愛戴,受四眾尊敬。
比丘們,在如來方面來說,真稀有,真難得!一雙這樣出色的弟子入滅,如來沒有憂愁或悲傷。比丘們,要舍利弗和目犍連不入滅是不可能的。這是生法、有法、因緣和合法、壞滅法,沒可能令它不散壞。
比丘們,就像一顆樹心堅固的大樹,折斷了一些粗壯的樹枝那樣,在中心堅固的大比丘僧團裏,失去了舍利弗和目犍連。比丘們,要舍利弗和目犍連不入滅是不可能的。這是生法、有法、因緣和合法、壞滅法,沒可能令它不散壞。

比丘們,因此我說,你們要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你們要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


比丘們,什麼是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呢?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他勤奮,有覺知、有念,清除在世間上的貪著和憂傷;如實觀察受,他勤奮,有覺知、有念,清除在世間上的貪著和憂傷;如實觀察心,他勤奮,有覺知、有念,清除在世間上的貪著和憂傷;如實觀察法,他勤奮,有覺知、有念,清除在世間上的貪著和憂傷。比丘們,這樣就是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了。


比丘們,無論我在世上或入滅後,任何比丘若能做自己的島嶼和皈依處,以法為島嶼和皈依處的話,他就是一個有修學欲的人,將會超越黑暗。




這篇經文可和漢譯本《雜阿含經》(佛光版)第六五三經互相對照。佛陀是在晚年臨入滅前不久的時候,對比丘們說這篇經文的。他在舍利弗和目犍連入滅後,在僧團中首先表揚這兩位上首弟子。在另一方面,上首弟子入滅及佛陀亦將要入滅,對僧團來說是一件令人傷感的事情,所以佛陀對僧團說,要生法、有法、因緣和合法、壞滅法不散壞是不可能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對僧團的貢獻很大,即使這樣,他們都跟每一個眾生一樣,都是生法,都是有法,都是因緣和合法,都是壞滅法,所以最終必定會離開人世。佛陀以及阿羅漢能領悟這一點,加上他們能徹底清除愛著,所以他們面對使人傷感的事情都沒有憂愁或悲傷。


僧團失去了舍利弗和目犍連,就像大樹失去了粗壯的樹枝,使人感到有所欠缺。雖然佛陀心中沒有傷感,但他明白這對僧團來說是一件憾事,再加上佛陀也將要入滅,之後僧團再也沒機會依賴舍利弗、目犍連甚至佛陀了。所以這時佛陀對僧團開示一個很著名及很重要的教法,勸喻修行者要以自己、以法來做自己的島嶼和皈依處。這即是說,依靠自己的力量,依照正確的道理來修行取證。這是佛教一直強調的自力精神,亦是一種實際而有效的修行方式。而修習四念處的禪修亦即是實踐這種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2007 09: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應部》四十六.五十一經《養料
蕭式球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Bali/relative46.51.htm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祗樹給孤獨園。在那裏世尊對比丘們說: 比丘們。
比丘們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這樣說:比丘們,我將要說五蓋和七覺支的養料及五蓋和七覺支沒有養料,你們聽著了。



五蓋的養料

比丘們,什麼是令未生起的貪欲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貪欲得以增長和擴張的養料呢比丘們,對於使人愉快的境相,若常常不如理思惟,這就是令未生起的貪欲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貪欲得以增長和擴張的養料了。
比丘們,什麼是令未生起的瞋恚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瞋恚得以增長和擴張的養料呢比丘們,對於使人厭惡的境相,若常常不如理思惟,這就是令未生起的瞋恚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瞋恚得以增長和擴張的養料了。
比丘們,什麼是令未生起的昏睡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昏睡得以增長和擴張的養料呢比丘們,對於沒精打采、懈倦、飯後昏睡、內心睏倦,若常常不如理思惟,這就是令未生起的昏睡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昏睡得以增長和擴張的養料了。
比丘們,什麼是令未生起的掉悔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掉悔得以增長和擴張的養料呢比丘們,對於不平伏的心,若常常不如理思惟,這就是令未生起的掉悔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掉悔得以增長和擴張的養料了。
比丘們,什麼是令未生起的疑惑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疑惑得以增長和擴張的養料呢比丘們,對於帶來疑惑的東西,若常常不如理思惟,這就是令未生起的疑惑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疑惑得以增長和擴張的養料了。



七覺支的養料

比丘們,什麼是令未生起的念覺支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念覺支得以修習圓滿的養料呢比丘們,對於帶來念覺支的東西,若常常如理思惟,這就是令未生起的念覺支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念覺支得以修習圓滿的養料了。
比丘們,什麼是令未生起的擇法覺支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擇法覺支得以修習圓滿的養料呢比丘們,對於善與不善,受遣責與不受遣責,高尚與低劣,黑暗與光明的東西,若常常如理思惟,這就是令未生起的擇法覺支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擇法覺支得以修習圓滿的養料了。
比丘們,什麼是令未生起的精進覺支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精進覺支得以修習圓滿的養料呢比丘們,對於下決心、作努力、得成就的要素,若常常如理思惟,這就是令未生起的精進覺支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精進覺支得以修習圓滿的養料了。
比丘們,什麼是令未生起的喜覺支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喜覺支得以修習圓滿的養料呢比丘們,對於帶來喜覺支的東西,若常常如理思惟,這就是令未生起的喜覺支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喜覺支得以修習圓滿的養料了。
比丘們,什麼是令未生起的猗覺支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猗覺支得以修習圓滿的養料呢比丘們,對於身猗息和心猗息,若常常如理思惟,這就是令未生起的猗覺支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猗覺支得以修習圓滿的養料了。
比丘們,什麼是令未生起的定覺支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定覺支得以修習圓滿的養料呢比丘們,對於定的境相,不散亂的境相,若常常如理思惟,這就是令未生起的定覺支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定覺支得以修習圓滿的養料了。
比丘們,什麼是令未生起的捨覺支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捨覺支得以修習圓滿的養料呢比丘們,對於帶來捨覺支的東西,若常常如理思惟,這就是令未生起的捨覺支得以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捨覺支得以修習圓滿的養料了。



五蓋沒有養料

比丘們,什麼是貪欲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貪欲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貪欲不能增長和擴張呢比丘們,對於不淨的境相,若常常如理思惟,這就是貪欲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貪欲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貪欲不能增長和擴張了。
比丘們,什麼是瞋恚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瞋恚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瞋恚不能增長和擴張呢比丘們,對於慈心解脫,若常常如理思惟,這就是瞋恚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瞋恚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瞋恚不能增長和擴張了。
比丘們,什麼是昏睡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昏睡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昏睡不能增長和擴張呢比丘們,對於下決心、作努力、得成就的要素,若常常如理思惟,這就是昏睡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昏睡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昏睡不能增長和擴張了。
比丘們,什麼是掉悔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掉悔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掉悔不能增長和擴張呢比丘們,對於平伏的心,若常常如理思惟,這就是掉悔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掉悔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掉悔不能增長和擴張了。
比丘們,什麼是疑惑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疑惑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疑惑不能增長和擴張呢比丘們,對於善與不善,受遣責與不受遣責,高尚與低劣,黑暗與光明的東西,若常常如理思惟,這就是疑惑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疑惑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疑惑不能增長和擴張了。



七覺支沒有養料

比丘們,什麼是念覺支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念覺支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念覺支不能修習圓滿呢比丘們,對於帶來念覺支的東西,若常常漫不經心,這就是念覺支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念覺支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念覺支不能修習圓滿了。
比丘們,什麼是擇法覺支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擇法覺支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擇法覺支不能修習圓滿呢比丘們,對於善與不善,受遣責與不受遣責,高尚與低劣,黑暗與光明的東西,若常常漫不經心,這就是擇法覺支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擇法覺支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擇法覺支不能修習圓滿了。
比丘們,什麼是精進覺支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精進覺支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精進覺支不能修習圓滿呢比丘們,對於下決心、作努力、得成就的要素,若常常漫不經心,這就是精進覺支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精進覺支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精進覺支不能修習圓滿了。
比丘們,什麼是喜覺支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喜覺支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喜覺支不能修習圓滿呢比丘們,對於帶來喜覺支的東西,若常常漫不經心,這就是喜覺支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喜覺支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喜覺支不能修習圓滿了。
比丘們,什麼是猗覺支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猗覺支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猗覺支不能修習圓滿呢比丘們,對於身猗息和心猗息,若常常漫不經心,這就是猗覺支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猗覺支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猗覺支不能修習圓滿了。
比丘們,什麼是定覺支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定覺支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定覺支不能修習圓滿呢比丘們,對於定的境相,不散亂的境相,若常常漫不經心,這就是定覺支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定覺支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定覺支不能修習圓滿了。
比丘們,什麼是捨覺支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捨覺支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捨覺支不能修習圓滿呢比丘們,對於帶來捨覺支的東西,若常常漫不經心,這就是捨覺支沒有養料,令未生起的捨覺支不能生起,或令已生起的捨覺支不能修習圓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2007 09: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利文的
養料(āhāra)有多重含義,它有食物、養料、成因、支持等的意思。

如理思惟(yonisomanasikārathinking wisely)這個佛教的名相由兩個部份組成:如理(yoniso)是有智慧或深入的意思;思惟(manasikāra)是內心的活動或思量的意思。如理思惟就是智慧地運用內心深入地思量


這篇經文可和漢譯本《雜阿含經》(佛光版)第七二七經互相對照。在經文中除了提到五蓋和七覺支各別的成因之外,也提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禪修──清除五蓋和培育七覺支都是建立於如理思惟之上。如果我們有 智慧地運用內心深入地思量 的習慣的話,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就如葛榮居士生前常說:生活就是他的老師。
如理思惟在佛教的修習之中十分重要,佛陀鼓勵人們深入地看事物,不做一個無知者,不做一個淺知淺見者,不做一個短視者,因為一切不善法都是從無知、淺知淺見或短視之中所出;而一切善法都是從如理思惟所出,所以,一個好的禪修者是一個對人生真正的意義看得通透的人,不會對善法漫不經心。
如理思惟不單是禪修的根本,也是四預流支──親近善士,多聞薰習,如理思惟,法次法向──的其中之一。四預流支是帶領人們參預聖者之流的四種要素,具備這四種要素的人能進入聖者的境地。

[ 本帖最后由 德源 于 28-12-2007 09:5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2007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萨荼!萨荼!萨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1-12-2007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應部      35‧28
燃燒經


林兆
中譯

如是我聞:當時,世尊住在伽耶的象頭山,在一起的有一千位比丘。世尊對他們說:
比丘,一切都在燃燒。究竟燒的是什麼呢?比丘,眼在燒;可見到的表象在燒;可見到的識覺在燒;可見到的印象在燒。以至由那些因見到的印象而產生的感覺:不管是喜樂的、或是苦惱的、甚或是不喜不苦的,都在燒。因什麼來燒呢?因慾念的火、仇恨的火、妄想的火來燒。我也說是因生、老、死、以至悲戚、哀傷、苦痛、憂鬱、望來燒的。
耳在燒;聲在燒;聽覺在燒;聽到的印象在燒。以至由那些因聽到的印象而產生的感覺:不管是喜樂的、或是苦惱的、甚或是不喜不苦的,都在燒。因什麼來燒呢?因慾念的火、仇恨的火、妄想的火來燒。我也說是因生、老、死、以至悲戚、哀傷、苦痛、憂鬱、望來燒的。鼻在燒;氣味在燒;嗅覺在燒;嗅到的印象在燒。以至由那些因嗅到的印象而產生的感覺:不管是喜樂的、或是苦惱的、甚或是不喜不苦的,都在燒。因什麼來燒呢?因慾念的火、仇恨的火、妄想的火來燒。我也說是因生、老、死、以至悲戚、哀傷、苦痛、憂鬱、望來燒的。
舌在燒;味道在燒;味覺在燒;嚐到的印象在燒。以至由那些因嚐到的印象而產生的感覺:不管是喜樂的、或是苦惱的、甚或是不喜不苦的,都在燒。因什麼來燒呢?因慾念的火、仇恨的火、妄想的火來燒。我也說是因生、老、死、以至悲戚、哀傷、苦痛、憂鬱、望來燒的。身在燒;觸感在燒;觸覺在燒;觸到的印象在燒。以至由那些因觸到的印象而產生的感覺:不管是喜樂的、或是苦惱的、甚或是不喜不苦的,都在燒。因什麼來燒呢?因慾念的火、仇恨的火、妄想的火來燒。我也說是因生、老、死、以至悲戚、哀傷、苦痛、憂鬱、望來燒的。
意在燒;意念在燒;意覺在燒;意會到的印象在燒。以至由那些因意會到的印象而產生的感覺:不管是喜樂的、或是苦惱的、甚或是不喜不苦的,都在燒。因什麼來燒呢?因慾念的火、仇恨的火、妄想的火來燒。我也說是因生、老、死、以至悲戚、哀傷、苦痛、憂鬱、望來燒的。比丘,有學問又高尚的聖弟子看見了這些,便學會對眼不起衝動、對見到的表象不會衝動、對見到的識覺不會衝動、對見到的印印象不會衝動。以至由那些因見到的印象而產生的感覺:不管是喜樂的、或是苦惱的、甚或是不喜不苦的,都不會衝動。聖弟子也對耳不會衝動










既然不會衝動,聖弟子就會疏離情慾。既疏離情慾就解脫了。既解脫了就認識到已解脫。自知所作已作,梵行已立,不再受後有,以至無學。
這就是聖者所說的。比丘聽了都很高興。為聖者說法感到欣喜。比丘聽聞此法,都從所有妄念解脫出來,變得毫無執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08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感谢德源贤友孜孜不倦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1-2008 10: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部 XXII.59 VI.11
非我相经


http://www.theravadacn.org/


坦尼沙罗尊者英译,良稹中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波罗那斯仙人坠的鹿野苑。在那里,他对五比丘说:


“比丘们,色身()非我(不是我)。假若色身是我,这个色身不会让它自己有不适。对于色身可以[],‘让这色身这样。让这色身不这样。’ 然而,正因为色身非我,色身自己遭受不适。并且对于色身不能[] ‘让这色身这样。让这色身不这样。’



“感受()非我……



“辨识()非我……


[心理]造作()非我……


“意识()非我。假若意识是我。这个意识不会让自己有不适。对于意识可以[],‘让我的意识这样。让我的意识不这样。’ 然而,正因为意识非我,意识自己遭受不适。并且对于意识不能[]:‘让我的意识这样。让我的意识不这样。’



“比丘们,你们觉得如何——色身恒常还是无常?
“无常,世尊。”
“那么,无常(的事物)是乐还是苦?
“是苦,世尊。”
“那么,把无常、苦、易变(的事物)看成 ‘这是我。这是我自己。这是我的存在特点(定义我的特征)’适合吗?
“不适合,世尊。”
“……感受恒常还是无常?
“无常,世尊。”
……
“……辩识恒常还是无常?
“無常,世尊。”
……
  “……造作恒常还是无常?
“无常,世尊。”.
……
“……意识恒常还是无常?
“无常,世尊。”
“那么,无常(的事物)是轻松还是苦?
“是苦,世尊。”
“那么,把无常、苦、易变(的事物)看成 ‘这是我。这是我自己。这是我的存在特点(定义我的特征)’适合吗?
“不适合,世尊。”
“因此,比丘们,一切色身,无论属于过去、未来、当下; 内在、外在; 粗糙、细微; 平凡、崇高; 远、近: 必须以正确的明辨(正慧)把每一个色身如实看成:‘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自己。这不是我的存在特点(定义我的特征)。’


“一切感受……


“一切辨识……


“一切造作……


“一切意识,无论属于过去、未来、当下; 内在、外在; 粗糙、细微; 平凡、崇高; 远、近: 必须以正确的明辨把每一种意识如实看成: ‘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自己。这不是我的存在特点(定义我的特征)。’


“如此看待时,圣者的多闻弟子便疏离(厌离,不再热衷于)色身 、疏离感受、疏离辨识、疏离造作、疏离意识。疏离了,他达到无欲。藉着无欲,他彻底解脱。随著彻底解脱,有智识:‘彻底解脱了。’ 他辨 : ‘轮回已终止。梵行已圆满。任务已完成。不再有为于世(不再有可修持的内容)。’”


那就是薄伽梵所言。比丘们对他的话随喜、心悦。并且在这段讲解进行期间,五比丘的心智,亦由不再执取[不再维持],彻底解脱于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08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顶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2-2008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N 1.8 Karanīya metta sutta (慈 愛 經)
kara īyamatthakusalenaya  ta  santa pada abhisamecca
sakko ujū ca sūhuju casuvacocassa mudu anatimānī│


若行善求安定, 舉止應當如是學;
為人正直無瑕疵, 遵從柔和及謙下。


Lit: What should be done by him who is skilled inwelfare/good, that which, having attained
that tranquil state;
able, upright and extremelyupright, affable, gentle of that and not arrogant.

santussako ca subharo caappakicco ca sallahukavutti
santindriyo ca nipako caappagabbho kulesu ananugiddho


知足常樂易料, 生活簡易無雜務;
自制謹慎不魯, 無偏執于諸親屬。

Lit: (He should be) contended, easy to support, with fewobligations (to discharge), frugal in
his way of life, with faculties serene, prudent,unobtrusive and not greedily attached to
families.


na ca khudda  samācare kinciyena vinnū pareupavadeyyu
sukhino vākhemino hontusabbe sattā bhavantu sukhitattā│

潔愛無患小罪過, 不為智者所譴責;
祈願眾生得安樂, 愿彼心中淨安穩。


Lit. Let him not commit any least (offence), by which thewise, the others, might reprove him;
or may they be happy and secure, and may all beings behappy by themselves (heart).


ye keci pā a bhūtatthitasā vā thāvarā vā anavasesā│
dīghā vā yemahantā vā│majjhimā rassakā a ukathūlā│


所有一切諸眾生, 体弱瘦小強健者;
高矮肥庄中等者, 為人能見不見


Lit: Whatsoever living things there are, whether they befeeble (or movable) or strong (or
immovable beings), without any remainder (i.e., fully,completely), whether long or large,
middle sized, short, minute or massive.


di hā vā ye ca adi hā│ye ca dūre vasanti avidūre
bhūtā vāsambhavesī vā│sabbe sattābhavantu sukhitattā│


如是近者或遠者, 論已生或未生;
平等慈眼視眾生, 祈愿彼等心安住。


Lit: Whether they are seen or not seen, and whether theylive far or near, whether already come
into being or still seeking birth, may all beings be happyby themselves.


[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14-2-2008 09:2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2-2008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na paro para  nikubbethanātimannetha katthacina kinci
vy
ārosanā pa ighasannā│nānna mannassadukkhamiccheyya


切時中一切, 對他莫欺莫蔑視;
不生嗔恚不敵對, 無有侵害他人心。



Lit: Let no other deceive another, neither should one despise another atwhatsoever place,
anything
; let him not wish any suffering of each other through thethought of hatred and anger.

m
ātā yathāniya  putta
āyusā ekaputtamanurakkhe

eva pi sabbabh
ūtesumānasa bhāvaye aparimā a


猶如慈母愛獨子, 不顧身善守護;
吾人亦應依此心, 捨命慈愛護眾生。


Lit: Just as a mother protect her own and only son with her(very) life, likewise also one
develops boundless thoughts (of love) with regard to allliving things.


mettacasabbalokasmi mānasa  bhāvayeaparimā a
buddha adho ca tiriyacaasambādha avera asapatta

如是慈愛施世間, 橫越上下皆彌漫;
遍布十方無阻礙, 無有嗔恨無悔怨。

Lit: And, one develop boundless thoughts (of lovingkindness) with regard to the whole world,
whether above, below, or across [describing 3 dimensions],unobstructed, kindness and secure.


ti hacaranisinno vā│sayāno vā yāvatassa vigatamiddho
eta  sati  adhi heyya
brahmameta  vihāra  idhamāhu

行住坐臥四時中, 不不味醒覺中;
恆常修習此正念, 是謂清淨妙正行


Lit: Whether standing, walking, seated or lying down, as long as one is freefrom drowsiness,
let one abide by this mindfulness, they say that this is the supreme abidinghere (idha: in this
world.)

di hi
ca anupagamma sīlavā│dassanenasampanno
k
āmesu vineyya gedha na hi jātugabbhaseyya  punaretīti


從此不再有墮失, 行清高智慧現;
斷諸貪欲之執著, 如實不復
入胎中

Lit: and, having not undertaking the wrong view, the virtues one endowed withinsight
;one
should put away greed with regard sense pleasures




[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14-2-2008 09:2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8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s 于 14-2-2008 08:42 AM 发表
SN 1.8 Karanīya metta sutta (慈 愛 經)
kara īyamatthakusalena│ya  ta  santa pada abhisamecca│
sakko ujū ca sūhuju ca│suvacocassa mudu anatimānī│

若人行善求安定, 舉止應當如是 ...


这应该是在小部、经集(Sutta Nipata)里的。

不过,还是谢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2-2008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14-2-2008 04:05 PM 发表


这应该是在小部、经集(Sutta Nipata)里的。

不过,还是谢谢支持。


呵呵,错把SN当成Samyutta nikaya.贤者开个小部。经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08 08: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部 12.19

BALA-PANDITA SUTTA

与智者


有一次,世尊居住在舍卫城。

世尊对比库们说∶“当一个愚者,因为被无明所阻碍,缘而产生欲爱,接着产生这个身体。


这个拥有识与名色的身体,在这里,由于双方的互相依赖,接着它产生了六种对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

在接触这些感受之后,愚者对于乐趣与痛苦感到敏感。”

世尊接着说∶“当一个智者,因为被无明所阻碍,缘而产生欲爱,接着产生这个身体。

这个拥有识与名色的身体,在这里,由于双方的互相依赖,接着它产生了六种对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

在接触这些感受之后,智者对于乐趣与痛苦感到敏感。

“那么,在这两者之中什么分别,有什么差异,在愚者与智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尊者!尊者为我们所说的法,就犹如我们的根一样,就犹如我们的指南一样,就犹如我们的仲裁人一样,如果世尊能为我们说出那愚者与智者的分别,那是多美好的事情!如果世尊能为我们说出此法,比库们一定能记住的。”

世尊说:“既然如此,比库们!你们要留心的听了!我将为你们而说。”

比库们∶“是的,尊者。”

世尊∶“因为无明已经阻碍着愚者,缘而产生欲爱,接着产生这个身体。他并不能摒弃无明,他并不能毁坏欲爱,为什么?因为愚者在他的一生中并没有修习可以止息众苦的梵行,那,当他的生命到达终点,身体败坏的时候,他会前往寻找一个新的身体,而他还没完全解脱于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哀痛,有悲哀,有苦恼,有绝望等等的众苦。我告诉你们,他还没解脱于苦与痛苦之中。”

世尊∶“因为无明已经阻碍着智者,缘而产生欲爱,接着产生这个身体。他已经摒弃无明,他已经毁坏欲爱,为什么?因为智者在他的一生中有修习可以止息众苦的梵行,那,当他的生命到达终点,身体败坏的时候,他不会前往寻找一个新的身体,而他完全解脱于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哀痛,有悲哀,有苦恼,有绝望等等的众苦。我告诉你们,他已经解脱于苦与痛苦之中。”






[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12-4-2008 08:3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08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萨荼!萨荼!萨荼!

请楼主继续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5-2008 07: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amyutta Nikaya 41:9 Citta-samyutta Acela (Acelakassapa) 阿支羅迦枼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城附近的菴羅林中。那時,有一位名叫迦葉的裸形外道原本在俗家時就與質多羅長者是老朋友,雙方交情不淺。他來拜訪質多羅長者,彼此互相寒喧問訊後,就坐在一旁。

質多羅長者先打開話匣子,問道:「迦葉!你出家多久了?」

外道迦葉回答說:「長者!我出家迄今已有二十多年了。」

質多羅長者又問道:「你出家已有二十多年,是否已證禪定,達到解脫,有圓滿無瑕的知見,得到究竟的安樂呢?」

外道迦葉回答說:「長者!我雖已出家二十多年,卻沒有你問及的那些成就,只是四處遊方乞食,修一些裸身、拔髮、躺臥在泥堆裡之類的苦行。」

質多羅長者說:「你那樣的行持是錯誤的,不是正法律,不能出離生死,不能成就正覺,無可讚歎,不應該依止這樣的法。你出家迄今已二十多年,竟然只是四處遊方乞食,修一些裸身、拔髮、躺臥在泥堆裡之類的苦行,徒有出家之名,真是空過了!」

外道迦葉反問質多羅長者:「你師事沙門喬達摩有多久了?」

質多羅長者回答說:「我做世尊的弟子,也有二十多年了。」

外道迦葉又問道:「你師事沙門喬達摩二十多年,有沒有甚麼殊勝的成就呢?」

質多羅長者回答說:「迦葉!我已脫離了欲界的牽絆[1],身心充滿了喜、樂,能作意觀察,制心一處,證得了初禪;又捨離了刻意的攝心凝神,因定力進一步加深而生喜、樂,證得了第二禪;心的愉悅踴動(喜)也被調伏止息,只剩下恬淡舒適的感覺(樂),心意住於一境,證得了第三禪;捨離苦受和樂受,心意清淨無染而不動搖地住於一境,證得了第四禪。迦葉!你要知道,我質多羅盡此一生,來世不再經由胞胎受生,不會再有血肉之軀,也不會再增加人間的墳墓丘塚了。世尊說過【身見】、【戒禁取】、【疑】、【欲貪】、【瞋恚】這五種結使(煩惱)只要有一種未斷,就會再受生於欲界。我自知自證,世尊說的那五種欲界的結使我都已斷除無餘,不會再受生於此世間!」

聽了質多羅長者這麼說,裸形外道迦葉想起自己出家苦行多年而毫無成就,難過得哭了起來。他一邊擦著眼淚,一邊問質多羅長者:「如今我該怎麼辦才好?」

質多羅長者回答說:「你若能夠在世尊的正法律中出家,我願供養衣缽和其他必要的資具。」

裸形外道迦葉聞言,沈思片刻後,毅然對質多羅長者說:「我聽你的!告訴我該怎麼做!」

於是,質多羅長者帶著裸形外道迦葉去見上座長老們,向他們頂禮並且稟告說:「各位尊者!這位裸形外道是我的老朋友,如今他想在世尊的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願各位長老們為他剃度授戒,我將供養他衣缽和其他必要資具。」

於是,上座長老們當場就度裸形外道迦葉,使他成為比丘。裸形外道迦葉剃除鬚髮,穿上袈裟,依著正法律精進行持,不久即自知自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受後有】。就這樣,這位原本是裸形外道的迦葉比丘成為一位阿羅漢。

注:
1.質多羅長者已经证得三果(Anagami),或不还果,他将会在色界天的净居天涅磐,他永远都不会投生于欲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5-2008 07: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N 56.31

Simsapa Sutta

The Simsapa Leaves

《掌中之叶》




有一次,世尊安居在憍赏弥(Kosambi)的申恕林Simsapa)里,他捡起了少许的申恕叶放在手上,问比库们说:「比库们啊!你们觉得怎样?是我手中的树叶多?还是树林里的树叶多?」   

「世尊!您手中的叶子少,树林里的叶子却多得多。」

「比库们啊!同样地,我所证知而未对你们说的法比较多,已经教给你们的法只有一点点。但是我为什么没有讲其它的法呢?因为它们没什么利益,对圣道生活没有什么帮助,因为那些法不能引导人走向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这就是为什么我没说那些法的缘故。

比库们啊!我曾说了什么法呢?我说:「此是苦」、「此是苦集」、「此是苦灭」、「此是苦灭之道」。这就是我已经告诉你们的。

比库们啊!我为什么要教你们这些法呢?因为它们对你们有益,对你们的圣道生活有帮助,它们可以引导人走向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所以,比丘们啊!「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苦灭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5-2008 09: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應部13《像法經》

尊者大迦葉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何緣,於前學者則少而多數比丘得立智耶?大德!又依如何因何緣,於今學者則多而少數比丘少得立智耶?」
迦葉!此為如是:眾生衰,正法將滅之時,學者則多,少數比丘得立智。
迦葉!只要正法之未滅,像法之世則不生,迦葉!像法之世生時,則有正法之滅。迦葉!譬如只要金之不滅、則偽金之世不生。迦葉!偽金之世生時,乃有金之滅。
迦葉!地界不能令正法滅。水界不能令正法滅……火界……風界不能令正法滅。於是,彼等愚人之生時,能令此正法滅。迦葉!譬如船之先沈。
迦葉!如是正法不應有滅。
迦葉!有此等五正法之混亂,有滅之退法。
五者何耶?
迦葉!於此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

1. 不尊重佛、住不隨順,
2. 不尊重法、住不隨順,
3. 不尊重僧伽、住不隨順,
4. 不尊重學、住不隨順,
5. 不尊重定、住不隨順。

迦葉!此等之五退法,為正法之混亂與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5-2008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應部「念處相應」《相應部「念處相應」《22 22 住經》住經》

(具壽跋陀羅問)友阿難!以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能久住耶?友阿難!又以何因、何緣,如來般涅槃後,正法得久住耶?」
「友! 因不修習、不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不能久住。友!因修習、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能久住。以何為四耶?
友!因不修習、不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不能久住。友!又因修習、多修四念處,故如來般涅槃之後,正法能久住。
《雜阿含經》24 ,29~31(大2,175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1-2025 01:17 AM , Processed in 2.96659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