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3916

在新加坡当华文老师的日子

[复制链接]
男蛔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31-12-2006 1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收到nie寄來的信  說我申請不到宿舍...
所以應該要找仲介找房間了..希望可以找到boonlay 南大附近的

呵呵  我們記得的 放心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2007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3 黄丽珠 的帖子

我記得在這版的某帖有看過有人寫 人門繳tax給政府 政府給薪水公務人員 所以她們就必須服務回人民 (應該是醬的意思) 不過我覺得最重要是 尊重吧 人之間本來不就是互相尊重嗎? 我曾經教過的一些補習學生, 家長對我超級客氣 就算每次教她孩子都很洩氣 但是想到家長那麼尊重妳 學生也有眼睛看的 會跟父母言行學習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007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6 kualakuang 的帖子

哈哈 沒辦法啦
很多人都是有偏見的
例如看到老師染頭髮 穿得比較摩登就會說
ehh 你都沒有老師樣子的...
老師穿得保守一些 就會說
ehh 老師就是很老土的啦...
怎麼做都不能符合她們的心目中標準~
所以 習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007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0 蛹 的帖子

那邊做事情有點點慢的... 所以在等一下
然後他會失驚無神打電話叫你去面試了X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007 10: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nakeling2 于 2-1-2007 08:49 PM 发表
那邊做事情有點點慢的... 所以在等一下
然後他會失驚無神打電話叫你去面試了XD


如你所說,前日收到他們的來信,要我一月十日去面試.
嗯!!..有什麼要注意的嗎?如服裝,證件,面試內容之類的.
先謝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007 04: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 5-1-2007 10:55 PM 发表


如你所說,前日收到他們的來信,要我一月十日去面試.
嗯!!..有什麼要注意的嗎?如服裝,證件,面試內容之類的.
先謝過了!!!

没人回答你,因为刚开学,大家忙得人仰马翻,席不暇暖,就让我好心帮帮你吧。

一、服装:新加坡的教师算是公职人员,所以穿着要整洁得体,男的别穿汗衫,
        女的不穿暴露的衣服,都不可穿拖鞋。

二、证件:当然是所有毕业证书(正本)都要带、成绩单、一些证明书和奖状
         (有多少带多少)。

三、面试:他们有时会问新加坡教育方针之类的,你可要知道新加坡注重电脑科技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互动教学、少教多学、寓教于乐......
        (不妨上网多看他们那儿的资料,还有要看完这楼的贴。)

        如果问到学生纪律问题,比如:如果一名学生扰乱班上秩序,你会怎么办?
        * 千万别说把他放到班后,要把他放在最前面。
          下课后,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给予辅导),
          如果学生屡劝不听,需要打电话给家长,
          与家长沟通并合作使学生行为改善......

        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我的面试非常简单;
        以上那题是当时一位马大生面试时的问题。

        新加坡是不容许体罚的,所以不要赞成体罚。

预祝成功!

[ 本帖最后由 黄丽珠 于 8-1-2007 04:4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8-1-2007 08: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 5-1-2007 10:55 PM 发表


如你所說,前日收到他們的來信,要我一月十日去面試.
嗯!!..有什麼要注意的嗎?如服裝,證件,面試內容之類的.
先謝過了!!!


我记得以前有写过关于面试的。
面试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看看你是不是适合当一名老师,
从你的外表,言谈举止可略知一二,
如你发表的意见,应该要有老师的味道在,
我不是要你很虚假的说出标准的答案,但我相信适合当老师的,
他总是会显示出老师的真诚与热情。(好像讲得很恶心哦)

其他的,自己搞定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007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6 黄丽珠 的帖子

感謝"黃麗珠"和"kualakuang"兩位的解惑...我大概暸解情況了.謝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1-2007 06: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 8-1-2007 11:21 PM 发表
感謝"黃麗珠"和"kualakuang"兩位的解惑...我大概暸解情況了.謝謝!!

不客气。感觉如何?有多少把握?他们问了什么?

祝福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07 06: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这一、两周日子如何过?

我们开始直接在网站里打每周教案,然后传送给主任;
下午一边打,一边呱呱叫(不知有人耳朵有没有发痒呢)。

这周还是试用期,刚刚我打过的资料存档后,传送给主任;
再开档案,却失去一部分资料,自然是气得我呱呱叫咯。
幸好看到主任时,她说她看到的是完整的部分,太好了。

我的马来同胞也是一边打,一边发牢骚。
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2-1-2007 06: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加坡人不是很喜歡洋人嘛,學華文幹嗎? 都學英文算了

李光耀這個“墻頭草”當年,關閉南洋大學的時候,不也是嚷嚷著華文無用嘛

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給新加坡帶來了無限的商機,李光耀又看見華文有用了,又來了:"如果一個華人不會華文字,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因爲華文字代表了5000年的華人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2-1-2007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人到現在都認爲新加坡的華人衆多,所以講華語,有中文學校,有個什麽呀,被李光耀培養了一大堆香蕉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07 10: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土木建築師 于 12-1-2007 06:32 PM 发表
新加坡人不是很喜歡洋人嘛,學華文幹嗎? 都學英文算了

李光耀這個“墻頭草”當年,關閉南洋大學的時候,不也是嚷嚷著華文無用嘛

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給新加坡帶來了無限的商機,李光耀又看見華文有 ...


唉,又一个华文/华语/民族沙文主义者的出现。
这位朋友,从你的言论中可以发现你并不了解新加坡的国情,
也不了解新加坡的建国历程,更不了解李光耀,
在你的脑子里面,对于民族与语言,你只有二分法去分辨一个人所属的“地位”。

首先,没有人也没有报告研究说新加坡人很喜欢洋人。如果你有这份研究报告,
请不吝分享(超链接也可以)。

再来,你并不了解新加坡建国历程,
试想想,如果你是李光耀,你会怎样做?不关闭南洋大学?
老实说,李光耀关闭华文大学,任何一个本地华人都会不满,
但如果允许一间以民族母语为主的大学继续存在,你认为会不会造成其他人的不满?
还有,对于民族语言,李光耀从来就不是所谓的“墙头草”,
你可知道他持续学习华文/华语多少年了吗?(请参考《学语致用》,《李光耀回忆录》)

在学习母语上,新加坡政府的立场是鲜明的:每个人都要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
(当然在大环境之下,效果可能不尽理想)

在你批评新加坡政府见风使舵的当儿,你有没有发现,至少新政府会这么做,
反观我们可爱的马来西亚政府呢?当大家都在赚中国钱时,马政府的政策在哪里?

朋友,这一楼是“在新加坡当华文老师的日子”,如果你要借机发表你那讽刺性的文章,
我请你到别处去,要掀开骂战,我想别处会更精彩。
最后,谢谢你宝贵的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07 10: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黄丽珠 于 12-1-2007 06:18 PM 发表
各位,这一、两周日子如何过?

我们开始直接在网站里打每周教案,然后传送给主任;
下午一边打,一边呱呱叫(不知有人耳朵有没有发痒呢)。

这周还是试用期,刚刚我打过的资料存档后,传送给主任;
再开 ...



一个很好用的方法:copy and paste,
就不知你的主任收不收货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3-1-2007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ualakuang 于 13-1-2007 10:21 AM 发表


唉,又一个华文/华语/民族沙文主义者的出现。
这位朋友,从你的言论中可以发现你并不了解新加坡的国情,
也不了解新加坡的建国历程,更不了解李光耀,
在你的脑子里面,对于民族与语言,你只有二分法去分辨一个人所属的“地位”。

首先,没有人也没有报告研究说新加坡人很喜欢洋人。如果你有这份研究报告,
请不吝分享(超链接也可以)。

再来,你并不了解新加坡建国历程,
试想想,如果你是李光耀,你会怎样做?不关闭南洋大学?
老实说,李光耀关闭华文大学,任何一个本地华人都会不满,
但如果允许一间以民族母语为主的大学继续存在,你认为会不会造成其他人的不满?
还有,对于民族语言,李光耀从来就不是所谓的“墙头草”,
你可知道他持续学习华文/华语多少年了吗?(请参考《学语致用》,《李光耀回忆录》)




呵呵,新加坡的歷史,我清楚地很的,,除了李光耀的《風雨獨立路》,《經濟騰飛路》我都看過的,你要知道真相,就不可以只看李老寫的自傳。要看多方面的資料。介紹你找兩本書來看吧: 1。《勞工黨血淚二十年》 郭仁德寫的。
2。《馬來亞勞工黨鬥爭史》

那請問,大馬有華小,獨中,新紀元,南方,韓江這些兩岸三地以外,最爲完善的華文教育體系,那也造成了馬來人的不滿,是不是馬來人也一樣要把,華小,獨中,新紀元,南方,韓江這些學校全部關閉?

原帖由 kualakuang 于 13-1-2007 10:21 AM 发表
在学习母语上,新加坡政府的立场是鲜明的:每个人都要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
(当然在大环境之下,效果可能不尽理想)

在你批评新加坡政府见风使舵的当儿,你有没有发现,至少新政府会这么做,
反观我们可爱的马来西亚政府呢?当大家都在赚中国钱时,马政府的政策在哪里?

  



在大的環境下,大馬有兩岸三地以外最爲完善的中文教育體系,另外還有泰米爾小學,這一系列的各民族的母語作爲授課媒介語的學校,如果,大馬政府真的不支持中文的話,大馬現在可能有兩岸三地以外最爲完善的華文教育?


原帖由 kualakuang 于 13-1-2007 10:21 AM 发表

朋友,这一楼是“在新加坡当华文老师的日子”,如果你要借机发表你那讽刺性的文章,
我请你到别处去,要掀开骂战,我想别处会更精彩。
最后,谢谢你宝贵的意见。 ...



我這貼子真的不帶任何挑釁的語句,只是把個人的感受表達一下.如果當中的句子或詞語表達讓你誤會,在這先給你道個歉. 再怎麽說我們都帶著華人的血液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3-1-2007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外華人社會中漢語(華語)教學的若幹問題:以新加坡爲例

[摘要]:母語、第一語言、第一語文,語言教學和語文教育等是不同的概念。海外華人社會中漢語教學(教育)具有不同的類型。不同的語言背景、教育目標和教育環境決定了海外華社不可能采用同樣的教學和教育模式。漢語教學在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考試和教學方式上應該實行多樣化。

關鍵詞:海外/華人社會/華語/教學

一  問題的提出

漢語正在成爲一種新的強勢語言[1]。漢語的走向強勢不僅引起了漢語作爲第二語言學習的熱潮,同時也在海外華人社會引起強烈的震動。海外華人社會的語言教育出現了新的機遇,也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探討海外華人社會的漢語教學問題,已經成了當前應用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內容。

海外華人社會中最有影響的華文報紙《聯合早報》(新加坡)2003年1月11日報道,由于新加坡越來越多學生來自講英語的家庭,教育部推出了雙語華文教學法試驗性計劃,讓教師用英語協助學生學習華文。

計劃一經公布,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也引起了一些華語家庭的家長和華文教育工作者的疑慮。他們擔心這樣做會影響華文教學的質量,導致新加坡華文教育的更大的滑坡;也有的人對這種做法表示贊賞,認爲是一種務實的做法。

筆者不了解新加坡教育部英語輔助華文教育計劃的具體實施方案,無法就計劃本身進行全面評價。但是,筆者以爲,一個只有英語背景的華人學生和和其他民族學生在華語華文學習上並沒有本質的不同。也就是說,對這個群體來說,對他們進行的也是漢語作爲第二語言的教學。正因爲這一點,筆者提出:

如果誠如報端所說“目前來自講英語家庭的中四生約占20%,而英語背景的中一生則超過40%”,那麽對華文教學進行必要的調整,即用英語來輔助華文教學,是必要的,有益的。當然,這種以英語爲輔助的教學應該是有條件的,階段性的。隨著學生華語水平的不斷提高,英語的輔助可以逐步減少直至終止。[2]

我的話是有前提的條件的,而且也只是針對這個問題而言的。有的朋友不同意我的觀點,認爲這種說法只會對華文教育産生不良的影響。從海外華人社會的角度看,新加坡華語教育面臨的形勢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對相關一些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二  幾個需要討論的概念

討論海外華人社會的漢語教學問題,有必要對一些概念重新進行認識。張勝林(2001)曾就華文、華語、華僑教育、華文教育、華文教學、華語教學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們覺得這樣做很好。本文也對相關的一些術語作些說明。

1.漢語和華語

漢語在海外華人社會中有不同的名稱。例如,在東南亞各國,華人把自己使用的民族共同語稱爲“華語”,不僅用來區別于各自原來所使用的不同的漢語方言,同時也用來作爲自己在所在國的華族身份的標志。也有一些國家中的華人社會用“普通話”、“中文”、“國語”、“漢語”、“華文”等名稱。盡管從嚴格的學術的意義上看,上述關于漢語的概念存在有某種程度的差異,但是爲了集中討論有關問題,我們將暫時避開一些不影響本文主題的爭議。在這裏,我們把華語定義爲全球華人的共同語,即,它是現代漢語的標准語。文中由于引文等因素會出現漢語和華語交替使用的情況,但它們的所指相同。

2.母語、母語文和第一語言、第一語文

《現代漢語詞典》(2002,P901)給母語的定義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在一般情況下是本民族的標准語或某一方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51)在對相關術語進行界定時,把母語和“本族語”視爲同一概念,認爲母語或本族語是指“人在幼年時習得的語言,通常是思維和交際的自然工具”。[3]

李宇明(2003)則通過對單一語言群體、雙語社會、雙語家庭、語言轉用和語言死亡等多種複雜情況的考察,認爲母語是個民族領域的概念,反映的是個人或民族成員對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的認同,它直接指向民族共同語。母語不取決于語言獲得順序,甚至也不取決于語言的是否獲得。

第一語言是從人的語言獲得的順序著眼的。一般說來,在自然狀態下不經過刻意學習而獲得的語言就是第一語言。第一語言是個人的。我們同意李宇明(2003)的看法,即,第一語言不等于母語,不決定母語。第一語言和母語之間是交叉關系。因爲按照上面的說法,第一語言可能是母語也可能不是母語。把母語和第一語言區別開對于分析海外華人社會,尤其是像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這樣的華人社會的語言教學問題,有著積極意義。本文原則上將采用這一界定。

母語和母語文,第一語言和第一語文也不是一回事,盡管習慣上人們常常不對這二者進行區分。關于語文,目前社會上有許多種解釋:(1)語言和文字;(2)語言和文學;(3)語言和文章;(4)語言和文化。但“語文”這個科目在設立時的思想並不是這樣。中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聖陶1963年 10月15日《文彙報》這樣解釋“語文’:“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莊文中,1997)本文所說的“語文”也采用這個含義。人們可以自然習得語言,但不能自然習得母語文。語文能力要通過教育才能獲得。一個人通過學習可以掌握多種語文。對上面所說的情況,我們可以引用徐傑曾提出的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

不難想像,我們這個世界上存在這樣兩個自稱懂漢語的人:一位是家住北京郊縣農村、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的鄉下婦女;另一位是借助字典可以看懂中國古書,但張嘴就出錯的洋教授。你認爲這兩個人中誰的漢語水平高?(于根元等,1999,P308)

顯然,前者掌握的是第一語言,用社會語言學的術語說,是一種局限語碼(restricted code);後者是通過學習獲得的第二語言,其中包括口語和書面語,使用的是一種複雜語碼(elaborated code)。語文教學或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學習者掌握後者。

對于多官方語言的國家來說,同時也意味著有不同的官方語文。沒有書面語形式的官方語言可能很少存在。掌握多種語文的人會有自己的第一語文,多官方語文的國家也會有自己的第一語文——無論是官方明確確定的,還是自然形成的。第一語文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社會的。個人的第一語文可能和社會的第一語文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在新加坡,就華人社會而言,英語是第一語文,華文是第二語文;而對一些個人來說,可能華文是第一語文,英語是第二語文;也可能英語和華語都是第一語文。

3.語言教學和語文教育

語言教學和語文教育也不相同。前者是指教學中的具體活動,它把語言看成是一種工具,目的是讓學習者掌握所學的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後者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和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除了語言的工具性之外,它還把語言看成是一種文化,看成是民族的標志,看成是維系民族凝聚力的紐帶。因此,當一個族群爭取民族權利的時候,它已經被看成這個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母語教育可能是第一語言教育,也可能不是第一語言教育。語文教育包括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兩個方面來實現。學校進行的語文教育是正規的語文教育,它要通過教學來實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3-1-2007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海外華人社會漢語教學的性質

再要討論的就是海外漢語教學的性質。能否正確認識海外華人社會的漢語教學的性質,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直接影響到它的成敗。因爲性質明確,才能確定正確的目標,而教學目標則是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依據,它對教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有決定意義。那麽,人們通常所說的海外華社的華語教學的到底是什麽性質呢?

如果單從語言教學類型上看,上面的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好像很容易回答。以新加坡爲例。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把那裏的漢語教學分爲兩類:一是母語教學,也就是華語文作爲第一語言的教學,也就是上面所說的母語文教育;另一類則是華語作爲第二語言的教學。前一類的教學對象是華族,後一類的教學的對象可以是華族,也可以是馬來和印度族等。應該說,這樣分並無明顯不妥,它也很容易爲社會所接受。我們過去也是這樣劃分的(郭熙,2003)。

事實上,對于海外華人社會漢語教學的性質問題,學術界很早就注意到了。大體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第二語言教學說

呂必松(1992)在談到菲律賓的華文教學時說應走第二語言教學的路子,這是針對菲律賓的情況而言的,不能推及整個海外華人社會。蔡振翔(1994)提出了海外華文教育的轉型問題,1996年他又提明確提出:

海外華人學生的第一語言只能是所在國的官方語言或者通用語言,沒有也不可能是華語華文。甚至在某些從小學就開設華人課程的學校裏,教師講授華語課程的時候,卻常常要借助于當地語言作爲媒介進行教學,因爲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們聽得懂。這實際上等于第二語言教學的內容與方法,即學生在努力學好母語——-居住國語言文宇的同時,還必須學習一兩門外國語言,華語在這裏恰恰相當于一門外語。何況海外華人爲了謀生,爲了在當地社會更好地生存與發展,他們應當也只能把華語當成第二語言。(蔡振翔,1996)

把海外華人社會的漢語教學看成第二語言教學但又留有余地的是周健(2000),他傾向于認爲東南亞的華文教育教學基本上屬于第二語言教學,不過各國的情況有所差別。

(二)特殊的第二語言教學說

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少。主要有、羅慶銘(1997)、賈益民(1998)、潘懋元(2000)等。賈益民(1998)認爲 “華文教育既是一種非母語教學或第二語言教學,也是一種外語教學。”王愛平(2001)引述了張紹滔(1995)的觀點。張認爲,華文教育“不是一般的第二語言教學,而是帶有特殊性質的華文第二語言教學”,並十分強調它是“族語”教學,“因而也是一種母語教學”。筆者沒有查到張的原文,不知道張文是如何定義母語的,因而無法進一步分析。

(三)其他一些說法

李方(1998)則提出,海外漢語教學是一種含有母語基因的非母語教學。作者認爲:

基于海外華人社會的構成與曆史傳衍、語言文化積澱等因素,華文教育有別于通常意義上的語文教育。其主要特征表現爲“含有母語基因的非母語教學”。所謂“含有母語基因的非母語教學”,是指華文教育在施教之前,學生多少接受過漢語影響,盡管影響程度、接受程度參差不齊;在施教過程中,又受到非母語(居住國通用語)和異化母語(不規範的家庭社區方言)的雙重幹擾。由于漢語並非居住國第一使用語言,華文教育顯然不是第一語文教育;但華人學習華文的要求,又大大超越了一般第二語言教育,或稱外語教學通常達到的工具性的範疇。毫無疑問,華文教育所追求的境界,應是口語和書面語的掌握、聽讀說寫的技能、思維能力與方式、心理認知與認同的融會貫通。也就是達到“語—文—思—心”的統合。
周清海(2001)用了一個加引號的詞來概括新加坡華語的性質,他說“華語不是新加坡華人的母語,而是‘繼母語’”。周先生沒有解釋這個“繼母語”的意思,大概是針對“新加坡是在沒有普通話口語基礎、沒有普通話直接影響的情況下推廣華語”(周清海,2002)而言的。他談的雖然只是華語的性質,但是他的定性很容易使我們想到他對新加坡華語教學的性質的看法。

林蒲田(1995:96-97)提到東南亞各國在“二戰”以後,除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外出現了“華文教學的第二語言化”,而後來他又明確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定義爲“所在國華人的民族文化教育”(林蒲田,1998),他還描述了其他一些國家的情況,當然,近年來這些國家的情況也有許多變化。

應該說,上面的三種定性都有道理。但是我們覺得這樣說還不夠。

首先,一些學者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更多的是政治文化方面的考慮。毫無疑問,正如許多學者已經指出的那樣,海外華人社會的漢語教學就總體而言是一種語文教育。它伴隨著學生的心智發展,伴隨著培養學生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語文教育不可能不涉及政治和文化。語文教育從來就不是以語言教學作爲單一的目標,其中一定有政治、文化上的考量。在新加坡,華語教育已經和民族文化緊密地聯系起來,也和政治密不可分。但是,在我們看來,海外華人社會語文教育的核心還是語言。因此,在考慮海外華人社會漢語教學性質的時候,必須以語言作爲出發點。

其次,海外華社的漢語教學決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語文教育。它既不同于中國國內的漢語作爲第一語言教學的語文教育,也不同于漢語作爲第二語言的教學,更不是純粹的對外漢語教學。就新加坡華人社會而言,其母語教育在宏觀上和中國有兩個明顯的不同:

(1)語言環境和語言政策不同。

多元民族、多種語言、多種文化、多種宗教的社會特性決定了新加坡獨特的語言環境,決定了新加坡特有的語言政策。這一點毋庸贅述。

(2)語言教育目標和語言教育體系不同。

在中國,語文教育是母語文的教育,除了少數關心語文教育的人以外,很少有人會有語言的憂患意識或危機感。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學校的語文教育只是爲了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而有關部門則考慮的似乎更全面,因爲除了工具以外,還要通過“載道”的“文”來教化下一代。中國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說: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在中國,這種母語教育是強制性的。這裏的強制性,是一種同時來自主客觀兩方面的強制性。只要在這個環境裏,必須也必然要接受這種教育。導致這一狀況的因素來自政府、家庭和社會。

新加坡特定的曆史條件以及對經濟發展等的追求,促使政府確定了特定的語言教育目標,形成了新加坡特有的語言教育體系。新加坡以英語爲行政語言,就使得華語在客觀上成了第二語文。而新加坡的華語教育也就是第二語文教育。新加坡政府把華文教育分作三個層次:(1)培養華文文化精英的華文課程;(2)普通華文;(3)不強調讀寫能力的華文“B”課程。“高級華文”是屬于精英的水平,“華文”是屬于大部分華人所能夠掌握的水平。對于那些竭盡所能仍無法掌握華文的學生,他們則將達到華文“B”課程的水平。由于政府把華文作爲第二語文教育來設置,那麽,爲兒童選擇母語或非母語教育的任務更多的就落在了家長身上。家長的主觀態度對教育語文的選擇起著重要作用。而與此同時,社會上各種因素也會影響到這些受教育者自身的態度,進而影響到教育效果。

第三,不應把海外華人社會漢語教學模式簡單化。海外華人社會不是一個劃一的社會,不能籠統地用一個單一的模式來概括。不同的國家情況不同,例如新加坡不同于馬來西亞,也不同于菲律賓,更不同于加拿大和美國。同時,即使是同一個國家內部,情況也不一樣。因爲在同一族群裏,各自的背景、追求、社會地位等又分化成各種各樣的群體。討論海外華人社會的漢語教學,必須考慮到不同的群體的差異。
下面表一列出了中國和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語言情況。
    圖略。。。。。

現在可以回到海外華人社會漢語教學的性質上了。按照本文第二部分的界定,並主要從語言學習的角度考慮,我們認爲,海外華社的漢語教學總體可以分爲不同性質的四類。

(1)多元環境下的母語­——華族共同語――的第一語文(也是母語文)教育,如馬來西亞華人;

(2)多元環境下的母語——華族共同語――的第二語文教育(也是母語文),如部分新加坡華人;

(3)多元環境下的母語——漢語方言——的第二語文教育(也是母語文),如部分新加坡華人;

(4)學齡階段的漢語作爲第二語言的教學。這是海外華人社會大多數的情況。

至于成年華人以漢語作爲第二語言的教學,更是和其他漢語作爲第二語言的教學沒有差別,不在討論之列。

表一所列新加坡的ABC三組有華族文化認同,對他們的漢語教學應該是母語教育。D組顯然是母語失卻(李宇明,2003)。但無論民族認同與否,所接受的語言教學都是第二語言教學,在漢語學習上和其他民族已經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了。

按照這樣的看法,新加坡的華語教學在主體上還是母語教學,即使是按照政府所說的英語背景的家庭已經占了40%的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3-1-2007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海外華文教育和教學模式的思考

不同的語言背景、教育目標和教育環境決定了華社不同群體不可能采用同樣的教學和教育模式。上面說到的四種類型在教學上就需要不同的模式。不過這裏說的模式不是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而是語言教學模式,我們認爲,討論語言政策、語言規劃躲不開政治,但討論語文教學的立足點應該是語文作爲工具的本身。當然,在學生學習掌握這個工具的同時,也要考慮“載道”,即進行政治、道德和文化傳統等的教育。然而,中國和新加坡政治制度不同,和馬來西亞政治制度不同,但語文卻是共同的,有差異的是語文所載的“道”。當然,中國的“語文”也和新加坡的“語文”不同,但這是言語社區的變異,其共核部分是相同的。因此,我們討論的範圍將就語文論語文。

考慮語文教學必須抓住實質性方面。決定新加坡語文教育模式的實質上只有兩個東西:第一,它是母語教學;第二,它是第二語文教學。
母語教學這一性質決定了無論新加坡兒童是華語背景還是方言背景,他們的語言的根還是漢語,他們在進行語文學習的時候實際上和標准華語(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是有對應規律的,他們可以使用類推的學習手段,不需要通過另一種語言作爲中介來進行轉換。換句話說,他們的思維工具是漢語或方言。就這一點來說,新加坡華人兒童學習華語和中國人進入學校學習語文沒有什麽區別。因此,從中國請語文老師來教授華語是正確的。但是,必須考慮到環境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中,大多數華人受的仍然是第一語文教育,但質量顯然還是受到一定影響的。

華語作爲“第二語文”這一問題應當進一步進行討論。

首先,第二語文的地位必然影響到它的教學效果。談到這個問題有必要談談語言觀問題。過去人們似乎認爲這只是語言學家的事情。其實,語言觀一直在影響整個社會。例如,有人只是把語言看成是一種工具,有人則還要把語言看成是一種民族的標志和精神。只注重工具,在中國經濟落後的條件下,前者就會輕視漢語的價值,把語言這個砝碼加到英語上,更何況英語還被政府放在第一語文的地位。華語被定爲第二語文本身就決定了華語所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後者當然看重的是華語作爲民族的象征的方面,強調民族精神,強調熱愛自己的母語就是熱愛自己的民族。現代社會語言學認識到,語言是具有市場價值的,人們的語言學習是有功利目的的。其實這種功利目的自古以來就存在。中國傳統上的語文學習有不同的目的,例如,對有的人來說,會寫自己的名字,會記個賬就夠了;但也有的人是要通過讀書,取得仕途和功名。用今天的話說,後者是希望成爲社會的精英層。新加坡華語第二語文的地位必然直接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而社會語言學告訴我們,語言態度對語言的學習效果是有直接影響的。不少人常常抱怨華文老師的教學方式,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陳穎(1997)提出,華文教育的目標應該是要教出有謀生技能,在本地能生存,又對本地有所貢獻的人才,而這些人才又必須具備中華文化的特質。這是很理想化的。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華語的地位問題,這只能是空想。現在,人們樂觀地看到,中國的崛起爲新加坡華文教育的複興注入了活力。這使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應該把工具性和民族精神統一起來。忽略語言的工具性,無視社會發展的交際需求,就會轉向狹隘的民族主義;而無視語言民族團結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就會加速母語的消亡。因此,政府應該關心語言教育規劃問題,這在語言研究和教學中很有必要。

其次,第二語文就需要用第二語文的教法。這一點上我同意吳英成(2003)的觀點,我很贊賞他“基本上都是視學生的主導語言(家庭語言)爲有待開發的資源,而不是需要排除的障礙”的做法。不過,我覺得完全要采用第二語文教學方法應該是新加坡的D組,其他組應該區別對待。如上所說,就全社會而論,新加坡的華文教學當然是第二語文教學;但是,就個體而論,有的是真的第二語文教育,有的可能還屬于第一語文教學。這還不包括新移民。  

另一方面,吳英成(2003)分析說:

以華語爲主要家庭用語的華族人口雖然迅速增加,從1980年的10.2%升到2000年的45.1%。但處于次位的英語也穩健增長,從1980年的7.9%升至2000年的23.9%,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一華族學生家庭常用語的發展趨勢。在家講華語的華族小一學生,1980年有25.9%,到2000年增至54.1%,漲幅雖然不小,但講英語的小一學生人數,成長更驚人,1980年僅9.3%,1999年卻升至42.4%。2000年的人口普查統計,也顯示年齡介于5至14歲的華族少年,35.8%在家講英語。年齡介于15至24歲的華族青年,只有21.5%在家以英語爲主要語言。這種脫華入英的趨勢,在相差10歲的年輕族群間以超過10個百分點的速度推進,如果沒有太大的變動,快則10年、慢則20年,英語將成爲新加坡華族最主要的母語,而華語則將變成透過課堂學習而來的外語[4]。

按照這裏的分析,如果沒有相應的措施,10年到20年後,新加坡的華文教學可能真的要全部是第二語文教育了。

第三,對導致新加坡華語現狀的原因要有正確的認識。新加坡社會目前顯然有一種情緒,要麽是抱怨教師的教法,要麽是抱怨政府的政策。我覺得這種情緒化的做法並不利于新加坡的華語教學。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很多,如家長、個人、社會、文化、經濟等等。事實上,即使是中國的第一語文教學,到現在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漢語作爲第一語文的教育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最近正在對語文教育所進行改革,這也只是一種新的嘗試,否成功,還要靠實踐來檢驗。中國尚且如此,我們就更不能讓華文教師來承擔責任了。現實如此,抱怨過去毫無意義,應該著眼于明天。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比抱怨和空談重要。新加坡的當務之急是解決面臨的母語失卻的大問題。對于相應的群體,采用相應的方法。例如,對于適合第二語文教學的群體,就應該使用與之相應的方法。正如吳英成所說,方法得當,第二語文同樣可以培養優秀的人才。但是,問題似乎不是如此簡單。如果純粹從語言教學的角度看,目前似乎是把語言教學性質之爭變成了教學媒介語言之爭。如果這樣的話,就弄錯了大方向。

另一方面,既然是第二語文教育,社會的期望值不能過高。不要寄希望所有的人的語文能力都能達到同樣的標准。語言使用本來就有不同的層次,語文水平應該是有層次的。華文教育也必須劃分不同的層次,形式和內容要多樣化。讓所有的人達到同樣的語言水平,只是一種幻想。

第四,面對現實,系統地進行語文教育改革。上面說的多樣化的觀念,應該貫穿到整個華文教育中。

首先是教學大綱的多樣化。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憲法。一般人會覺得既然是華文教育,就應該采用同樣的教學大綱。而我們上面已經說過,新加坡的華語教育不是單一類型,因此必須按照不同的群體語文教學性質確定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第一語言教學和第二語言教學是不同性質的兩類語言教學,教學大綱和教學的各個環節必須體現它們之間的差別。例如教學目的、教材編寫、教學安排、成績考核等等。把第二語文教育當成第一語文教育固然不對,但如果只考慮到英語背景的群體,而忽視了華語背景的群體,把第二語言教學的方法用到母語教學中,同樣會給華文教育帶來問題,影響新加坡的華文教育目標的實現。

其次是教材多樣化。每一種大綱下可以編寫各種有針對性的教材,照顧到不同的群體,爲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不過,這種做法在新加坡可能有一定困難,因爲印數會有問題。所以這裏只是作爲一個問題提出來,具體做法有待進一步考察。除了編寫出適合海外華人社會使用的教材外,還要有相應的教輔材料,如工具書、音像制品等等。

三是教學內容多樣化。周清海(2001)提出可以借用中國大陸“一綱多本”的做法。我非常贊成這個做法。周先生說;

二十一世紀大都會裏的語文教學,在語文水准和語言規範化,以及華人共同的文化認同方面,應該盡量維持“一綱”的要求。也就是說,語文水准、語文規範化以及文化認同的課題上,應該盡量彼此靠攏,避免差異太大。其他的內容,可以包含各自的地區色彩,各自的需要,將會有比較大的差異,這是文化方面的“多本”。符合大都會對外了解的需要的新教材,和培養文化特性的教材。

按照我的理解,他說的“綱”和“本”的關系是教學內容主體化和多樣性的關系。新加坡的華語教學必須把這一點作爲一件大事來抓。我們已經討論過,要正確認識域外漢語的性質(郭熙,2003)。嚴格說來,新加坡的華語教學不是漢語教學。那麽,海外華人社會漢語教學的內容教什麽?漢語、華語、方言還是其他?規範標准和語文水平的確定不能唯中國馬首是瞻。必須考慮新加坡的實際。不要總是跟中國比,因爲沒有可比性,新加坡華語是新加坡華人的共同語,不是漢語;今天的漢語也不能和過去的漢語比,語言的發展決定了語文教育必須適應時代(郭熙,2003)。

教學內容多樣化還有一個意義:有利于減輕學習者的負擔。以往對華語教學的研究,從教育者的角度考慮得多,很少有從學習者的角度考慮的。要考慮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和學習負擔,培養學生的語言情感,加強漢語國際地位的宣傳。要合理安排教學順序,使學生樹立信心。據說有的老師讓學生死背成語和規範詞表,我以爲這是不足取的。

四是考試方式的多樣化。母語教育和第二語言教學的考試必須區別開來。就我所知,目前新加坡華語考試采用的是同樣的考試方式和內容,這恐怕是不合適的。應該組織力量,對兩種群體的考試方式進行認真地研究,根據語言測試理論,確定科學的測試方法。

五是教育方式多樣化。除了學校的正規教育之外,要重視非正規的語文教育。社會爲人們學習語言提供了多元的語言教育環境。社會上的來自各種媒體的多姿多彩的言語作品(例如文學作品、電影電視等)的語言本身就又成爲新的語言教材。這和傳統社會中的四書五經式的經典語言教材相比表現出了根本性的不同。它正成爲當今“語言教育”的一個渠道,影響青少年語言的學習。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例如鼓勵學生多讀報紙,多看新聞。學會新鮮的語言,更富有時代性。

總的來說,漢語正在國際化,積極探討推進漢語教育和教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而提高海外華人社會的華文水平,對于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加坡華社的華文教學是探討海外華社漢語教學的實驗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3-1-2007 1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參考文獻
蔡振翔1994 關于海外華文教育的轉型間題,《八桂僑史》 1994年第4期。
蔡振翔1996 從華文教育到華語教育,《華僑華人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陳榮岚 2000東南亞華文師資培訓教材編寫的幾個原則《海外華文教育》第4期.
陳松岑、徐大明、譚慧敏,2000 新加坡華人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調查報告,陳照明主編《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新加坡華語文的現狀與未來》,聯邦出版社,新加坡。
陳穎1997 東南亞華文教育的改革 《八桂僑史》季刊第3期。
郭熙 2003 配合環境的雙語教學,《聯合早報》,新加坡,2月5日
賈益民 1996華文教育是一門科學,《語言與文化論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賈益民1998華文教育學學科建設刍議——再論華文教育學是一門科學,《暨南學報》,第4期。
李方1998 含有母語基因的非母語教學——海外華文教育管見,《語言文字應用》第3期。
李宇明 2003 論母語,見 《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林蒲田 1995 華僑教育與華文教育概論,廈門大學出版社。
林蒲田 1998 21世紀東南亞華文教育前景及與中國的關系,《華僑大學學報》第1期。
呂必松1992華語教學講習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Pp1-8.
羅慶銘1997談對華裔兒童的華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潘懋元 2000開拓理論研究新局面,促進華文教育的繁榮與發展,《海外華文教育》第1期。
王愛平2001東南亞華裔學生語言與文化背景調查刍議,《華僑大學學報》第3期。
于根元等 1999 語言哲學對話,語文出版社。
張紹滔 1995海外華文教學的文化因素,《海外華文教育》,第1期。
張勝林2001華文教學的學科勝質、定位與學科特性初探,《華僑大學學報》第3期
周健2000把實用性放在第一位,《海外華文教育》第4期。
周清海2001 社會變遷與語文教育的改革,第四屆中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研討會論文。
周清海2002新加坡華語變異概說,新加坡《聯合早報》, 9月29日。
周聿峨1994新馬菲泰華文教育的重新定位,《華人華僑曆史研究》,第3期。
周聿峨2001新加坡華語教育面臨的難題《東南亞研究》年第3期。 
莊文中 1997 葉聖陶的語文工具觀,《中學語文教學》第4期

[1] 《亞洲周刊》2003年1月6日-12日。
[2] 新加坡《聯合早報》2003年2月5日。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53  本地語在教育中的應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51年專家會議報告,見周慶生主編《國外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教程》,語文出版社,2001年。
[4] 新加坡《聯合早報》2003年3月9日,吳英成博士專訪:雙語教華文非"萬靈丹",只是過渡性教學策略 (記者:潘星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3-1-2007 1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馬的“語言政治”與“政治語言”
                                                                                 周兆呈
 

  馬來西亞華社維護華小的“激情”,並沒有在新加坡華人心中掀起多大波瀾。在新加坡的華文報章上,除正常的新聞報道外,並沒有出現新加坡人對這一事件的評論,更別說“聲援”。作者認爲,正是由于新加坡人已經可以成熟地從經濟和實用角度探討語言政策,才不會用“政治語言”去談論鄰國的“語言政治”。

  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在國慶群衆大會上的演講,籲請華族家長正視華文在中國崛起後的經濟價值,鼓勵自己的孩子努力學好華文。他也說,政府將集合所需的資源,來達成改進華文教學的目標。大學將加強同華文和中國有關的教學,並鼓勵更多學生在大學裏修讀華文,以及介紹中國的科目。這番話,很讓新加坡華社感到鼓舞。

  吳作棟總理重視華文的講話,聽在長堤彼岸的馬來西亞華人耳裏,恐怕是百味雜陳,心態複雜。因爲他們正在抗爭,反對將華小數理科改爲英文教學,一些華團甚至因此被首相馬哈迪指爲“極端種族主義”。

  新加坡早在20多年前,就將全國教育源流統一爲英文,如今再以強調經濟價值爲由,大力鼓勵國人學習華文。而馬國恰恰相反,在1970年代廢除英文學校,國民小學、華小、淡米爾小學並存,各族群得以維系自己的教育體系,如今卻開始以與世界接軌爲由,要在包括華小在內的各源流小學中,推行數理科以英文教學。在語言政策的選擇上,新馬再次出現了與過去類似的“南轅北轍”。曆史似乎劃了一個大大的圓圈,迂回周旋得讓人覺得吊詭。

  新馬政府的語言政策顯然都是出于國家利益的考量,可以說是一種“語言政治”。饒有意味的是,“語言政治”在兩國産生了“政治語言”和“經濟語言”兩種不同的回應。雖然馬哈迪首相宣稱使用英文不會改變民族的特質,只會使馬來西亞與世界的溝通更方便,“不懂英文會蒙受損失”。但“出于實用心理”的語言政策,還是在華人乃至馬來人中引起強烈反對,華社與回教黨建立起了共同陣地,馬哈迪開始抨擊“極端種族主義”,恫言動用內安法令對付,教育問題引發巨大政治風波,充斥了“政治語言”。

  而在新加坡,各族群都能以“經濟語言”看待政府提倡華文的政策,意識到中國崛起帶來的機遇需要新加坡人更深入地掌握華文、學好華語,才能爲新加坡的發展帶來好處,更多地提倡華文不會帶來種族主義的問題。

  同樣是“出于實際和實用”而采取的語言政策,引起兩種不同的反應,這突顯了新馬兩國政策取向對國情發展造成的差異。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新加坡在統一使用英文後,經過20多年的“以經濟建設爲中心”,語言和文化以服從經濟需要爲宗旨,國人已經接受在國際交往時使用英文的方便。如今風水輪流轉,中國經濟崛起,從經濟價值角度提倡華文,不會引起種族問題。這是長期實用主義的語言政策所産生的“社會成熟”,新加坡人已經習慣並相信政府的務實主義,不管是語言政策、教育政策還是經濟政策,就像印族議員英蘭妮所言,就算現在崛起的是印度或非洲,新加坡人也照樣得去學他們的語言。

  而馬來西亞華人卻仍然維持一定的理想主義,他們抗拒的其實不是英文世界,而是要捍衛華文教育的陣地。他們擔心的是政府借實用主義的幌子,不斷侵蝕華文教育的空間。我認識的多位馬來西亞知識分子,都認爲這是政府“步步爲營”的預謀,擔心先例一開,華小將“節節敗退”,最終變質消失。馬來西亞華人心中長期存在“悲情”,他們曾在艱苦的條件下,建立起了中港台之外最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在華文文化方面也成就斐然。不少文化新銳在文壇崛起,爲全球華文文化帶來豐厚碩果。如今“悲情”再一次體現在對華文教育體系的堅定維護上。

  馬來西亞推行英語教學,顯然有過去幾十年來新加坡成功經驗的示範因素,這對新加坡來說,是對過去用英語統一教育源流政策的某種意義上的肯定。而此時新加坡總理對重視華文的呼籲,對正在堅持華小不使用英語教學數理科的馬來西亞華人來說,也會帶來一股精神上的支持和響應。

  此外,新加坡人如何看待馬來西亞准備在小學實行英文教育,新加坡華人如何看待馬來西亞華小的抗爭,也值得探究。在不久前舉行的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20周年專題報告會上,來自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林華生教授就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在早稻田大學裏有一些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英文不好,對學校用英文教學的課程很吃力。他認爲,提早在小學就用英文教學不是很好嗎?

  與林教授持類似觀點的新加坡華人恐怕不在少數,尤其是看到馬國好像正要走新加坡以前的道路。看起來,馬來西亞華社維護華小的“激情”,也並沒有在新加坡華人心中掀起多大波瀾。在新加坡的華文報章上,除正常的新聞報道外,並沒有出現新加坡人對這一事件的評論,更別說“聲援”。這與馬來西亞華人對新加坡華文教育的態度有所差別,他們對新加坡“消滅”華校一直耿耿于懷,至今仍可常見到對新加坡“西化”和“壓制華文教育”的批評,前南洋大學的教職員或畢業生也常在馬國報章發表對新加坡政府當初“關閉”南洋大學的不滿。在新馬現實政治中,新加坡華人已經習慣于對鄰國有關華人的教育、語言等問題保持距離,新馬華人對關注彼此境遇的差異,是否正是各自國內曆史環境的折射?又或是因爲彼此對華文教育追求的目標早就大相徑庭了?

  現在,新加坡人已經可以成熟地從經濟和實用角度探討語言政策,才不會用“政治語言”去談論鄰國的“語言政治”。李顯龍副總理日前與17位初院學生對話時,我就從電視上看到一位馬來學生很關心地向李顯龍問道,馬來西亞准備在小學數理科使用英語教學,這對新加坡的經濟競爭力有什麽影響?看來,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如何看待新加坡馬來人對語言和教育的看法,也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比較話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欢乐校园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2025 12:02 AM , Processed in 0.14444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