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Nightreelf

佛典故事: 519樓,祝愿诸位同修大德们: 新年快乐,福慧双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6-1-2010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肥沃土地上播種,收獲特別多

雜草使田地荒蕪,欲望害了世人,因此,
布施遠離欲望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偈 356)

雜草使田地荒蕪,瞋恚害了世人,因此,
布施沒有瞋恚心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偈 357)

雜草使田地荒蕪,愚癡害了世人,因此,
布施不愚癡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偈 358)

雜草使田地荒蕪,貪愛害了世人,因此,
布施沒有貪愛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偈 359)

  有一次,佛陀到忉利天去向刪兜率說阿毗達摩(論)。他是佛陀母親逝世後往生成的天神。這時候,在忉利天上有一位天神。因陀迦的前世是人,當時他曾經供養少許的食物給阿那律陀尊者,因此往生忉利天,享受大果報。

  另有一位名叫安苦拉的天神,他的供養比因陀迦多了很多倍,但供養的對象卻不是聖者,所以儘管大量供養,也往生忉利天,但往生後所享受的果報卻遠不如供養較少的因陀迦。因此,當佛陀到忉利天時,安苦拉就請問佛陀,為什麼果報的差別如此懸殊?

  佛陀告訴他:「安苦拉,布施和供養時,應該有智慧地考慮布施和供養的對象,布施和供養就像種子。播種在肥沃土地的種子會豐收,但你卻把種子播種在貧瘠的土地上,所以果報就少了。」

註:可參考故事「佛陀從忉利天返回世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1-2010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3)

◎九界眾生離此法(淨土法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

◎信因果,勤念佛。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陃劣,知識稀少,若捨淨土,則莫由解脫。

◎自量己力,非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生死。從茲唯佛是念,唯淨土是求。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2010 09: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3)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陃劣,知識稀少,若捨淨土,則莫由解脫。

◎自量己力,非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生死。從茲唯佛是念,唯淨土是求。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2010 09: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不論經由誰而理解智者的教法,應該對此人禮敬,
如婆羅門禮敬祭祀的火一般。(偈 392)


  舍利弗尊者出生在優婆提舍村落的一戶婆羅門家,所以他的名字是優婆提舍,他母親的名字是舍梨女。他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拘律陀,是婆羅門目犍利的兒子。他們兩人一直在尋找能夠解脫生死輪迴的正法,也有加入宗教團體的強烈意願。

  他們首先親近珊闍耶,但後來不滿意他的說法,就離開他,四處去尋找可以指引他們證入涅槃的老師,但卻遍尋不著。他們只好在達成先找到正法的人要儘速通知另一人的協議之後,分道揚鑣去尋找。

  大約在這時候,佛陀和眾多比丘抵達王舍城。最早出家的五位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也在其中。有一天,優婆提舍遇見正在化緣的馬勝比丘,深深為他高貴的神色感動,就很尊敬地趨前請教--他的老師是誰?教什麼法?並且請他簡略的敘說一下。馬勝比丘就告訴他,佛陀已經出世了,現在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並且說了一首簡短的偈:
  「如來宣說因緣和合現象的生滅,這就是偉大沙門的說法。」

  當尊者只誦了一半的偈語時,優婆提舍就了解佛法了。他立即遵照協議,找到拘律陀,告訴他已經找到正法了。他們兩人和他們的弟子就一齊去謁見佛陀,並請求加入僧伽,也都如願以償。優婆提舍和拘律陀後來被人稱呼為舍利弗和大目犍連。不久,兩人都證得阿羅漢果。

  舍利弗尊者心中牢牢記著,他是因為遇見馬勝比丘的關係,才能夠值遇佛陀,而證得涅槃。所以他總是禮敬馬勝比丘所在的方向,夜晚入睡時,頭也朝向馬勝比丘所在的方向。祇樹給孤獨園的其他比丘誤解舍利弗的舉止,就向佛陀說:「世尊!舍利弗仍然禮敬四方,就像他還是婆羅門時的所作所為一般,他似乎未曾放棄過去的信仰。」舍利弗解釋說,他只是禮敬他的老師馬勝比丘.而不是禮敬四方。佛陀就說:「比丘們!舍利弗並未禮拜四方,他只是禮敬引領他親近佛陀的老師馬勝比丘,他禮敬這樣的一位老師是對的。」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2010 10: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喬帝卡在天上的美麗屋舍

世間人若棄絕愛欲,正信出家,
滅除愛欲,不再輪迴,我稱之婆羅門。(偈 416)


  喬帝卡是王舍城中非常著名、非常有錢的人。他住在高廣華廈中,該大廈有七道牆,每道牆進出的門都有守護精靈保護著。他的財富之名傳播的很遠,很多人都來參觀他的華廈。有一次,頻婆裟羅王和阿闍世王子也來參觀他的華廈。阿闍世王子眼見他的華廈如此壯觀,發誓將來成為國王時,絕對不許喬帝卡住在這華廈中。國王離開華廈時,喬帝卡送給國王一顆無價之寶的大紅寶石。送禮物給前來參觀華廈的人是喬帝卡的習慣。

  後來,阿闍世王殺死父王,篡位成功。當上國王後,他果真攜帶將士前去喬帝卡的華廈,準備用武力取得。但華廈所有的門都有精靈保護,阿闍世王和他的將士只好無功而退。當他前往竹林精舍時,郤發現喬帝卡正在聽佛陀說法,阿闍世王就大聲吼叫著:「你命令你的守護精靈和我的將士作戰,自己卻跑到這裡來,假裝聽佛陀說法!」喬帝卡聽阿闍世王這麼一說,才知道國王剛去過他的華廈,準備予以沒收。

  過去生中,喬帝卡曾經發過誓願,希望他的財產不會被人強奪而去。此刻他的願望顯然已經實現了,他就告訴國王:「國王!任何人無法在違背我的意願下奪走我的財富。」說完這句話後,他伸出十指,請國王強行拿下他手指上的戒指。國王奮力想要拔出戒指,就是無法成功。喬帝卡於是要國王舖塊布,然後他把雙手放在布上,結果所有的戒指自動滑落下來,喬帝卡把它們獻給國王,他接著請求佛陀讓他加入僧伽。不久,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後來,有一天,比丘們問他是否仍然執著於他的華廈和財富?他回答說沒有。這些比丘就請教佛陀:
  「世尊!喬帝卡宣稱已證得阿羅漢果,真的嗎?」
  佛陀說:「比丘們!喬帝卡說是的是事實,他已經沒有任何貪愛了,他現在是一位阿羅漢。」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2010 10: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5)

◎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持名(念佛)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

◎末世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淨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09: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丘應該知足

不要輕蔑自己所有的東西,不要羨慕別人所有的東西,
羨慕地他人的比丘無法證得禪定。(偈 365)

比丘雖然所得不多,但不輕蔑所得,
諸天也讚歎生活如此清淨又精進的比丘。(偈 366)


  佛陀的一位弟子和提婆達兜的一位弟子十分友好,而提婆達兜曾多次謀害佛陀不果。這比丘前往提婆達兜的精舍,並且在那兒停留好幾天,吃、住、睡都在該精舍,並且享受種種招待。佛陀的其他弟子就向佛陀報告他的所做所為,佛陀就請這比丘來,加以詢問。這比丘承認有這回事,但辯稱他只是停留在該精舍,並不接受他們的教義。

  佛陀告誡他:「比丘!即使你不接受提婆達兜的邪說,但你的作為卻會讓人以為你是他的信徒。身為比丘,應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不可以垂涎他人的東西。若妄羨他人的東西,比丘就無法修持三摩地、止關(註),或引領至涅槃的八正道。只有知足的比丘,才能證得三摩地止觀和八正道。

註:「觀」對無常、苦和無我的直觀。戒律規範言語和行為,定調伏心念,但只有觀才能如實知見諸法。純知識的理解無法達到觀,只有直接禪修觀照自身的身心運作,才有可能達到觀的境界。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10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6)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為入佛之階梯;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乃萬行之歸宿。

◎(印光)所恨色力衰弱,行難勇猛,而信願堅固,非但世間禪講諸師不能稍移其操,即諸佛現身,令修餘法,亦不肯捨此取彼,違背初心。

◎薦亡之法,唯念佛最為第一。

◎念佛法門,實為佛大慈悲普度一切無力了生死之眾生,而令其即生速了之無上要道也。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2-2010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丘應該知足

不要輕蔑自己所有的東西,不要羨慕別人所有的東西,
羨慕地他人的比丘無法證得禪定。(偈  ...
Nightreelf 发表于 6-2-2010 09:40 AM

我当常以此偈语提醒自己。

不要輕蔑自己所有的東西,不要羨慕別人所有的東西,
羨慕地他人的比丘無法證得禪定。(偈 365)

比丘雖然所得不多,但不輕蔑所得,
諸天也讚歎生活如此清淨又精進的比丘。(偈 3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2010 09: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妻子出家為比丘尼

不執著於過去、未來和現在五蘊的人,
斷除煩惱,不執著的人,
我稱之為婆羅門(註)。(偈 421)


  王舍城中有位佛陀信徒,名字叫毗舍可。有一次,他聽完佛陀說法後,就證得三果。他告訴妻子:「請繼承我的財富吧!從今以後,我不要再管世間事了。」他的妻子曇摩提那拒絕他的要求,相反地,請求讓她出家,加入尼眾僧團。毗舍可答應她出家做比丘尼後,她就離開王舍城,努力精進禪修,所以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證得阿羅漢果了。

  證果後,她返回王舍城。她的丈夫聽說她回來了,就去見她,並且請教幾個問題。當他請教初、二和三果的問題時,她都予以回答,但當他問及阿羅漢果的時候,她不回答,卻說:「這個問題超過你的程度,如果你要知道,請你去問佛陀。」他就去向佛陀請教同樣的問題,佛陀說:「她已經回答你的問題了。如果你問我,我也是相同的答案。」佛陀的話,證實了曇摩提那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2010 09: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8)

◎今日之國運危岌,民不聊生,皆是一班無智慧修行人之來生福報所搗亂而成者。汝打什麼窮妄想,欲不墮惡道,不生西方,則一生不墮,二生不墮便少也。

◎念佛必須攝心,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須攝耳諦聽,字字句句納於心中。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2010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中沒有究竟的滿足

出家修行的生活艱困,在家的生活痛苦,
與不同心性的人共住痛苦,生死輪迴苦。
所以不要再輪迴了,不要一再受苦!(偈 302)


  十月和十一月間的月圓之夜,毗舍離城燈火通明,城裡的人大肆慶祝眾星雲集的節慶,祈求眾星不要降下災殃,他們高歌、狂舞,盡情享樂。這時候,有一位比丘站在精舍遠遠眺望城裡的一切。他感到一陣落寂,對自己的出家生活不滿,而喃喃自語道:「再沒有任何人的日子比我更糟糕了!」就在這剎那間,林子的守護靈現身在他面前,告訴他:「地獄眾生羨慕天神的命運,同理,城裡的人羨慕生活在林子裡的人(指修行的人)。」這比丘明白這道理後,後悔曾經如此看輕比丘的命運。

  第二天一大早,他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忠告他努力觀想世間的無常變化。佛陀也告誡他,一切眾生皆苦。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2010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9)

◎家庭教育為治安之本,因果報應為制心之法。

◎家庭教育為改造社會、培植新人之根本途徑。

◎生子非難,教子尤難。許多不洞事之人,無子求菩薩,及其得子,唯知寶貴,從茲養成廢器者多多。譬如種田,只知求好種子,及其苗茁以後,則所有除莠、澆灌等手續概不一用,其稻種雖好,尚能望其收穫否?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2010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9# jaeger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3-2010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證阿羅漢果甚難

比丘!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之前,
千萬不可因持戒、苦行、多聞、證禪定、獨居僻靜處,
或因為「我享受凡夫所不能的出家樂。」
而心生滿足。(偈 271)


  有一次,一群比丘戒行嚴謹,他們之中有些比丘嚴格奉行苦行,有些則已經證得阿那含果(不還果),他們認為既然已有這些成就,要進一步證得阿羅漢果很容易,有了這種想法之後,他們就去面見佛陀,佛陀問他們:「比丘們!你們證得阿羅漢果了嗎。」他們說他們已經修行到某一程度,所以要證得阿羅漢果並不困難。

  佛陀告誡他們:「雖然你們戒行嚴謹,或者已證得阿那含果,但你們不可因此自滿,並且認為只差阿羅漢的境界一點點而已。除非你們已經徹底去除煩惱,否則絕對不可認為自己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3-2010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10)

◎今日之人女,即異日之人母。人欲培植國家,當以教女為急務。

◎教女一事,重於教子多多矣!而余所謂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及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乃真語、實語也。

◎天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果能人各提倡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則賢才蔚起,而一切搗亂及土匪強盜,不復再生。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3-2010 09: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念不忘小過的末利皇后

即使王室華麗的車也會腐朽,色身也難免衰老,
但聖者(註1)之間,流傳著不衰老的九種殊勝 (註2)。(偈 151)


  末利皇后有一天進入浴室沐浴的時候,她的愛犬也一齊進入浴室,當這隻愛犬看見皇后弓著身子洗腳時,這隻狗就與皇后有不正常的身體接觸,而皇后有沒有加以禁止。這時候,波斯匿王透過臥室的窗子看見這詭異的情景。等皇后進臥室時,他生氣地對她說‧「妳這個邪惡的女人,看妳與那隻狗在浴室做了些什麼事?我親眼看見了,不要否認!」皇后回答說,她只是洗臉、手、腳而已,沒做什麼錯事。接著,她又說道:「但是那間浴室相當怪異,如果有人進入其中,從這窗子看過去,卻會變成兩個人。如果不相信的話,國王!請你進去一下,讓我從這窗子看看。」

  國王就進入該浴室。當他出來時,皇后問他為何在裏面和母羊亂來。國王加以否認,但皇后堅持她親眼目睹。國王因此感到困惑,但由於智慧不足,就接受她的解釋,認為該浴室確實怪異。

  從那時候起,皇后一直後悔欺騙國王,指責他與母羊亂來。因此,即使快要去世的時候,她的內心仍然受到那次意外的干擾,而無法回想自己長久以來所做的善業,只惦記著自己曾經不公正的對待丈夫。由於臨終時不愉快的最後一念,所以去世後,往生至惡道(註3)。葬禮後,國王本來想請教佛陀,皇后往生何處。但佛陀希望止息他的憂慮,同時,因為他對佛法的了解尚淺,佛陀不希望他因此對佛法失去信心,所以佛陀就分散他的心念,結果波斯匿王果真忘了問佛陀。一連七天,國王都來向佛陀問訊,但都不曾提及皇后往生何處的問題。

  七天後,往生惡道的皇后往生到兜率天。也就在這一天,佛陀到國王的宮室去化緣。國王終於問佛陀:「皇后往生何處?」當他知道皇后已經往生兜率天時,非常高興,就說道:「對啊!除此以外,她能往生何方呢?她總是惦念著要做善業。世尊!現在她已經往生了。身為你謙遜的弟子,我不知道如何自處。」

  佛陀就告訴他:「看看你父親及祖父遺留下來的車子,它們都破舊不堪了,你的身體也一樣,會老、會死,只有佛法不會變化、敗壞。」

備註:
註1:如佛陀等。
註2:九種殊勝:四向,四果和涅槃。
註3:根據阿毗達摩(論)哲學,在死亡的關鍵時刻,瀕臨死亡的人會看見業、業相和趣向,這些會決定下一生的去處。
 (1) 業:代表人一生的某些善惡業或臨終前的善惡業。
 (2) 業相:代表在人一生重要的活動時,具有主宰力量的精神形像,可能是任何影像,聲音,嗅覺,味道,觸和意念。以屠夫而言,這種業相可能是屠刀或垂死的動物形像,而對醫生而言,可能是病人的形像,至於對信徒而言,可能是所崇拜的對象。
 (3) 趣向:代表來世出生地方的形像。這種趣向經常向臨死的人顯現,並且展現來世究竟是喜悅或悲慘。如果是悲慘的話,有時候也可以經由影響臨終者的念頭而加以改善。這種趣向可能是火、森林、山區、母親的子宮或天界的華屋等等。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3-2010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11)

◎惜有限之精神,辦末後之事業 (註),其老年人之第一要緊著子也。
註:「末後之事業」指的是了脫生死之大事。因老年人來日無多,應以有限生命、時間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此乃一生中最要緊的事。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3-2010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12)

◎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先作世間好人,乃能進修佛法。

◎ 凡見一切女人,均作母、姐妹、女想,及自妻亦作此想,則淫欲魔無如何矣!

◎ 人生欲得無病健康,必須極力節慾。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3-2010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克制性欲

人若已經作惡,切忌再犯,不可沉溺其中,不知自拔,
惡貫滿盈時,必定受苦報。(偈 117)


  從前有一比丘名叫斯亞沙卡,他對出家修行的生活不滿意,並且有自慰的習慣。當佛陀知道他的行為時,告誡他不要做會導致他遠離清淨修持的行為。佛陀也因此制定比丘不可沉溺於感官享樂的戒律。佛陀說這種行為要加以譴責。

  「這種行為會使人產生苦痛。」佛陀說。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7-2025 01:37 PM , Processed in 0.11604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