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逸笔草草

我的个展四月十六。甲州培风中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3-2009 10: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喜大字摹.

感觉不错,有点像运动,

就是太浪费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3-2009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字临摹。灵飞经

四尺全开,玉扣纸。



[ 本帖最后由 逸笔草草 于 5-3-2009 11:3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3-2009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口水一直流。。。一直流。。。。
拓本喔!见都没有见过呢。。。。。好羡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3-2009 0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逸笔草草 于 1-3-2009 12:38 PM 发表


真羡慕你那个拓本,现在终于知道你把石门颂临这样好的关键,

个人觉得看整体有时也是蛮重要的,因为感觉是整体呈现出来的,

可不可要JC兄拍一张整张的拓本?至少看个感觉.

在大马,我们只是跟着书本来临摹,我 ...




草草老师, 我的拓片不是原碑, 春节在中国书法网有石门原碑拓片拍卖, 我有开价但没有卖成, 叫价太高了!

     家中拓片8尺x11尺 很难拍到完整, 请见谅!

[ 本帖最后由 jc3032 于 30-3-2009 10:10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3-2009 1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4# jc3032 的帖子

太客气了,是我无理的要求.

个人真得很想看整个原拓本,才会试试要 JC 兄拍個整張拓本,

讓你煩心,實在抱歉.

無法拍就別拍了,我再試試看上網找.

雖然你那張不是原搨本,在下還是羨慕得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09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逸笔草草 于 8-3-2009 11:20 AM 发表
太客气了,是我无理的要求.

个人真得很想看整个原拓本,才会试试要 JC 兄拍個整張拓本,

讓你煩心,實在抱歉.

無法拍就別拍了,我再試試看上網找.

雖然你那張不是原搨本,在下還是羨慕得很. :love ...


帮你找到了原碑, 彭老师不用客气了! 看看是否可以 多交流!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99 收起 理由
林绍胜 + 99 好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1-3-2009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谢谢你,我等了好久还没法看到全貌。

可能像素太大,还是我的系统有问题。

不过真得谢谢你,你是有心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3-2009 1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逸笔草草 于 11-3-2009 11:17 AM 发表
先谢谢你,我等了好久还没法看到全貌。

可能像素太大,还是我的系统有问题。

不过真得谢谢你,你是有心之人。



多交流, 临了一些字,有空请老师到我的工作室提点, 提点, 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3-2009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希望能和你交流書法,尤其是隸書.

你是隸書中的好手,研究深入.以後多多給於意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3-2009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臨,張玄女墓誌.

四尺全開.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99 收起 理由
林绍胜 + 99 用笔收放自如,法度稳健,好字。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3-2009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逸笔草草 于 19-3-2009 11:47 AM 发表
臨,張玄女墓誌.

四尺全開.



可否分享写大字的心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09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紹勝,我好久都無法進入第十五頁,

所以沒有回你的帖.

其實大字練習只是對創作的一種需要而設的,

很多人寫大字只是寫而已,事實上大字還是有技術性的要求,

所以就給自己下了這樣的日課.

現在的書法展覽,寫蠅頭小楷不太容易吸引觀者的眼光,

所以大字的表達是必然的訓練,

只是太浪費紙張了.




[ 本帖最后由 逸笔草草 于 24-3-2009 10:26 A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99 收起 理由
林绍胜 + 99 好见地。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09 10: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臨.漢,張遷碑.

四尺全開,玉扣紙.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99 收起 理由
林绍胜 + 99 古意颖然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3-2009 0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2# 逸笔草草 的帖子

草兄说得对!

我也很喜欢写大字,尤其是榜书。

希望有机会分享到草兄写 大字 的心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3-2009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厲害 好驚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009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文房四草 于 25-3-2009 01:28 AM 发表
草兄说得对!

我也很喜欢写大字,尤其是榜书。

希望有机会分享到草兄写 大字 的心得!!!


四草兄客气,大家一齐交流。

“学海无涯,唯勤是岸“与你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2009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ngland 于 25-3-2009 10:12 AM 发表
好厲害 好驚人




厉害受之有愧,惊人却是乱写的惊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4-2009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臨,曹全碑.

今年臨的,小字.玉扣紙三開.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99 收起 理由
林绍胜 + 99 模糊了一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4-2009 06: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逸笔草草 于 18-12-2008 12:21 PM 发表


简而言之,它的结体有别一般楷书的原理.

比如说,它的中心线向右移,许多造型都不是方正的..........

有书法理论家说它是楷书中的神品,

二十年前我不懂,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临了过后才有较深刻的体悟,

至少 ...


个人觉得魏碑的价值是在楷书法度掌握后,临魏碑才是突破(创意)的启发,

过去看过许多人,不临唐楷直接取法魏碑,

结果不是越临越死,就是越临越怪,

只学习魏碑,成功者少,反之,只临唐楷,能突围者亦少,



以上是草草对魏碑的见解, 我觉得老师不完全对!

篆到隶、 隶到魏/ 晋、 魏/晋到唐楷是承传的,  魏碑演变了唐楷的诞生,

只能用篆隶之法, 不能用成熟的唐楷基本为法, 魏碑是隶的变体所以应该多用隶意来写魏碑, 这才是真法。

有三位前輩魏碑写得很好,一個是大陸孫伯翔先生、李松, 另一個是臺灣已故前輩陳丁奇先生,兄要

借鏡當以此三個前輩的書作為學習對象,您会有所体会的!

多言了, 小弟只是一名好爱书法之人,视草草为好友, 得罪之处请老师海涵!


以下是李松先生的文件

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


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
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李松先生把“魏体”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
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魏碑的“点”,它最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


这一笔的书写如果以唐楷常规的“顿藏”笔法技巧,那么它的运笔路线是这样的情况:



把这种运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


    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
有问题的。往往我们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这样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的讲授。当然,我们不
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更
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实际上,这样的手法其实不是写,而是填描,可

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上好的科学的方法。













[ 本帖最后由 jc3032 于 19-4-2009 11:5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09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JC兄 的来帖.

首先,读完了你帖子后,从整体来说,我还不知你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所以,我从一些较小的范围,说说个人的观点.(纯属交流)

(只能用篆隶之法, 不能用成熟的唐楷基本为法, 魏碑是隶的变体所以应该多用隶意来写魏碑, 这才是真法。)

竟然魏碑不能用楷法来理解,而要用篆隶之法那把魏碑放在楷书里就很奇怪.

就直接把魏碑归属隶书就好,如许多简牍那样.

作为从隶到楷的书体演变中,魏碑还未成熟,多多少少殘留了隶书的一些特征,这是必然的现象,但不能因为就断定说学习魏碑就一定要用篆隶来理解.

把魏碑纳入楷的范围,因为魏碑在书体的演变中,已经大部份完成了楷书的特征.

唐楷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了更简练的笔法(方便书写),和更完善了结体的法则.

个人的观点,书体的演变是一种(至少是书写的)进步,楷法是目前汉字最后演变模式,如果认在同样的范畴内不能用成熟的法则来理解,那成熟的法则就如同虚设.

跟剧此论点,汉隶反而不如简牍了,大小篆又不如甲骨文了,狂草不如今草,今草不如魏晋时期的殘纸,殘纸又不如汉代的简牍上的章草了,

总结一句,学书法还得从甲骨文开始了.

另外,以上三位书家确是高明,但个人以为,把魏碑写得出神入化的,还是于右任一人.

比如说,孫伯翔先生确是有高的魏碑造诣,有时我临魏碑时也参考孙先生的魏体,尤其是方笔的魏碑.但孙先生要从魏碑转入行草的体势时,从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的牵强,而于右任不管从他的楷体的魏碑,还是行草的魏碑,到他的标准草,都是自然的结合.

另外一位魏碑大师就是赵之谦.
.
还有,最后那一张"点"的笔法,

首先,那是一般书本对初学者的学习参考图.

你说唐楷成熟后到了赵孟 兆页 的手上能这样写吗?

再说柳公权,颜直卿.只要你去了解他们的行书,他们能这样写吗?

如果楷法不科学,从王羲之,就到赵孟 兆页 好了,那一个不是从楷法出发,然后才有他们的行草??

如果楷法不科学,那楷法就随着帖派占据了古典书家中最为经典的时代.

如果楷法不科学,在手笔时代的成千上万的文人,还苦苦这样恋着楷法?倒不如回到隶,唐玄宗就是一位隶书高手,可是当时的文人还是写着楷法,为什么?

如果楷法不科学,在清末魏碑的盛起,为什么还有许多书家对帖如此执着?

如果楷法不科学,为什么大家现在还在学楷法?

在此很高兴 JC兄的交流,以上所言只是在下不成熟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10-2025 10:17 AM , Processed in 0.14770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