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pfg1group

太空探索工程 卫星发射 剪报评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7 0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星探险车继续任务

http://www.aviationweek.com/aw/g ... Mission%20Extension

Mars Rovers Get Another Mission Extension

Oct 17, 2007
Bu Frank Morring, Jr./Aerospace Daily & Defense Report

Rover drivers at NASA'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may be on the job into 2009 under the fifth extension of Mars Exploration Rover operations.

Originally targeted for a 90-day service, the rovers Spirit and Opportunity have weathered mechanical difficulties and a major dust storm (DAILY, July 26) to continue plugging away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Red Planet since they landed in January 2004.

"After more than three-and-a-half years, Spirit and Opportunity are showing some signs of aging, but they are in good health and capable of conducting great science," says Project Manager John Callas.

Miles clocked

Spirit's odometer reads 4.51 miles, while Opportunity has crossed some 7.19 miles. Spirit's cameras have sent more than 102,000 images to Earth, and Opportunity has delivered more than 94,000.

Since the dust storm Opportunity has descended into Victoria Crater to continue examining rock layers that hold clues to changes in the planet's ancient water environment. Spirit continues its explorations in Gusev Crater, where it has found evidence of enough water in the past to serve as a possible habitat for Martian microbial lif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7 0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号将在下周发射,把大马太空人带回来

http://www.space.com/missionlaun ... 120-launchplan.html

NASA: Space Shuttle Discovery on Track for Launch
By Tariq Malik
Staff Writer
posted: 16 October 2007
ET


The space shuttle Discovery will launch next week despite concerns from an independent safety group over slight defects on three of the orbiter's wing-mounted heat shield panels, top NASA's officials said late Tuesday.

Shuttle mission managers decided to proceed with Discovery's planned Oct. 23 launch while engineers root out the source of imperfections in the exterior coating of heat shield panels along the spacecraft’s wing leading edges.

"It was quite divided," shuttle program manager Wayne Hale told reporters after a day-long Flight Readiness Review meeting at NASA's Kennedy Space Center (KSC) spaceport in Cape Canaveral, Fla., today. "[There was] a preponderance of evidence, in my mind, that says we have an acceptable risk to go fly.

Hale said that engineers were about evenly split about whether to launch Discovery next week or stand down for repairs, but after a four-hour discussion top managers decided to proceed with the mission while engineers continue to pin down the mechanism that leads to exterior coating defects in shuttle heat shield panels.

Commanded by veteran spaceflyer Pamela Melroy, Discovery's STS-120 astronaut crew is now set to launch from KSC's Pad 39A at 11:38 a.m. EDT (1538 GMT) on a planned 14-day construction flight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Melroy and her six crewmates plan to deliver a new connecting node and relocate an older solar array segment outside the ISS during their busy mission.

Last week, NASA's Engineering and Safety Center (NESC), an independent safety group, recommended the space agency delay Discovery's launch in order to replace three of the 44 reinforced carbon-carbon panels (RCC) – two on the right wing and one on the left – that protect the shuttle's leading wing edges from the searing hot temperatures of atmospheric reentry during landings. An inspection technique that uses heat to scan RCC panels found indications of defects in the silicone carbide coating that protects the heat shielding from being burned by super-heated gases while reentering the Earth's atmosphere, Hale said.

NESC director Ralph Roe said his group recommended NASA either replace the panels and perform additional tests before launching Discovery.

Swapping the panels, which are designed to withstand temperatures of up to 3,000 degrees Fahrenheit (1,650 degrees Celsius) during reentry, would prompt a two-month delay in order to haul Discovery from the launch pad to a maintenance hangar and back again. The work could also push the planned December flight of the shuttle Atlantis into early next year.

Discovery flew twice in 2006 with the defects and post-flight inspections found them to be unchanged after each landing, NASA officials said. That performance, and ongoing work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ause of the defects, prompted space shuttle officials to press forward with next week's shuttle launch, they added.

"It's a very complicated problem, it's a very complicated system and we absolutely need to make sure it works right," Hale said.

NASA officials have kept a close watch on space shuttle heat shield integrity, both during launch and in orbit, since the 2003 loss of the shuttle Columbia and its crew due to left wing RCC damage from fuel tank foam debris.     

"I've been very adamant that we are not going to let schedule drive us to making an appropriate decision," Hale said, adding that NASA will continue to reevaluate the heat shield coating concerns as new data comes in. "If the risk grows to an unacceptable level we will take action, whether that's to change some hardware or to delay some flights while we do testing, or what have you."

Discovery's STS-120 mission will mark NASA's third of up to four planned shuttle flights for 2007. In addition to delivering the new connecting node, dubbed Harmony, the shuttle will ferry a new crewmember to ISS to relieve NASA astronaut Clayton Anderson, who has lived aboard the station since last June.


NASA's space shuttle Discovery stands poised for a planned Oct. 23, 2007 flight at Launch Pad 39A of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in Cape Canaveral, Florida. Credit: NASA/George Shelton.



The STS-120 crew walks out for launch rehearsal. In the left row are: (from front) pilot George Zamka and mission specialists Stephanie Wilson, Daniel Tani, and Scott Parazynski. In the right row are: (from front) commander Pam Melroy and mission specialists Doug Wheelock and Paolo Nespoli. Credit: NASA/Kim Shiflet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7 03: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麗日本的太空之夢 《尖端科技》

http://www.dtmonline.com/
2007年10月 278期 - 编者的话


2006年9月,出身傳統政治世家的安倍晉三(Abe Shinzo)為競選日本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總裁發表了政治綱領,誓言要建造「美麗的日本」。安倍當選日本首相後,建造「美麗的日本」便成為其努力實現的目標。  

1年後,日本首枚探月衛星輝夜姬(Kaguya,註)於2007年9月14日上午10:31(台灣時間09:31)從鹿兒島縣(Kagoshima)的種子島太空中心(Tanegashima Space Center)由H-2A運載火箭攜帶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按計畫,輝夜姬號探月衛星將在5天後抵達月球,此後要正式運行1年時間。這是繼1960 年代美國阿波羅號(Apollo)系列探月計畫之後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探月行動,代表著日本在太空探索領域又邁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輝夜姬月球探測器主要任務是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變,由1枚主衛星(Main Orbiter)和2枚子衛星組成。該枚探測器呈長方體,長寬各約2.1m,高約4.8m,重約3ton。2枚個子探測器則均為重50kg的八邊柱體。共搭載15種先進科學儀器,用於獲取月球表面元素和礦物質分佈、月球地形、內部結構、月球磁場等方面的資料。2枚子衛星在與主衛星分離後,將會把無線電波透過向環繞月球飛行的主衛星傳送回地球。此次任務還將首次測算月球遠端的重力場。  

由於月球是地球人類探索宇宙的首要之地,過去2年,國際參與月球探索的熱情日益高漲,日本、印度、中國和美國均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計畫。2007年10月中國的嫦娥1號探月衛星將如期發射。隨後,印度、美國、俄羅斯也將發射月球探測器。美國還計畫於2024年左右建設完成國際月球基地,該基地將建在月球極地,可讓太空人每次在月球停留最長6個月時間,作為未來人類進行載人火星探索的跳板。  

輝夜姬月球探測器發射成功,為日本的太空事業挽回了顏面。近4年來,日本的太空探索屢遭失敗挫折。2003年10月25日,造價達5.87億美元的先進地球觀測衛星2號(ADEOS-2, Advanced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因故障與地面失去聯繫。11月29日,日本發射的照相偵察衛星H-2A火箭因發生故障導致被毀。12月9日,日本希望號(Nozomi)火星探測器因無法進入預定環繞火星軌道(只能進入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使該枚探測器探測火星的使命就此終結。再加上H-2火箭後來接連4次發射失敗,使其為美國公司發射衛星的合約幾乎全部被迫取消。雖然H-2A火箭有連續2次發射成功的佳績,但日本在太空競賽中,已追不上被後來居上的中國大陸和印度。  

日本的航太技術在亞洲曾經一度處於領先地位。日本曾於1970 年發射了第1枚人造衛星。在經歷1960〜1970年代的美國阿波羅探月熱潮後,日本也在1990年1月24日用M35-2型火箭成功發射1枚繆斯A號(Muses A)科學衛星(該枚衛星進入太空後更名為飛天號(Hiten));這是日本第一次發射接近月球的科學衛星,從此日本成為繼美蘇之後,世界上第3個探測月球的國家。1996年,日本提出了建造永久月球基地的計畫,預計投資260多億美元,在之後的30年之內建成月球基地,包括居住、供氧和能源生產廠以及月球天文台等,將月球軟著陸和自主漫遊車技術作為核心技術進行開發,同時日本還拿到了為美國休斯公司(Hughes)發射30枚衛星的合約。  

日本為何對探測月球及太空事業如此熱衷呢?可歸納以下4 點:  

一、研發先進太空科技以帶動新產業:近10年來日本的經濟技術一直沒有重大的突破性進展,人民對政府埋怨甚多,從安倍晉三僅作350天首相就匆匆下台即可得知。日本人希望借由政府領頭來開發太空事業,帶動材料、航電、能源、自動化控制等相關科技的突破,再將技術回饋到民生產業,使日本的整體經濟力再一次大幅度提升。  

二、開創太空企業:以往去太空旅行是極少數太空人及富人的專利,隨著太空科技的進步,成本不斷下降,近年來已有歐美企業家提出太空旅遊、太空旅館、太空葬儀社、太空工廠(利用無重力的特點,製造在地球上無法製造的高價值產品)等計畫案,精打細算的日本企業家也不會落人之後,勢必抓住此一商機。  

三、開發月球資源:月球探險的主要目的是從月球表面開採高價值稀有的礦產,其次是地球上一些對環境有害的產業轉移到月球,同時開發月球上兩種能源非常豐富,一是太陽能,二是氦三Helium-3, 3He),透過氦三的核融合(核聚變),可產生很大的能量。目前各國都是用化學燃料作為動力推動太空船,但歐洲科學家們想出了更新的辦法,採用太陽能發電推進技術(Solar-Electric Propulsion Technology)的發動機作為主要推進系統,既節約能源,又減少衛星攜帶燃料的重量,可攜帶更多的科研裝備。若該構想可在21世紀中期實現,會促使人類以月球為基地,從事太陽系甚至於外太空的探險的計畫落實。這對於地少人多,天然資源缺乏,一直為如何拓展新資源頭痛的日本來說,是個絕處逢生又可強國富民的希望!  

四、爭取太空高地:自1998年首次北韓飛彈危機後,日本國內就出現了開發軍事(或間諜)衛星的呼籲。日本執政聯盟於2007年6月20日向國會提交《太空基本法》草案,要求允許日本自衛隊「軍事利用」太空以「自衛」,此舉對國際社會共同認可的太空「非軍事化」帶來了新衝擊。實際上,近年來日本的全球情報處理系統已陸續研製發射了3枚間諜衛星,並於2007年2月24日也將最後1枚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但日本從未披露這4枚間諜衛星的情況。

以上可以看出,日本未來的國家發展方向是更加注重科技發展和軍事防衛戰略調整,而太空則是其中的重點領域。將太空定位用於戰略監視、偵察、反衛星作戰、全球性導航及指揮作戰,是世界新軍事變革(RMA,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的潮流趨勢。在太空技術和資訊技術方面,日本處於世界領先水準,具備爭奪制天權的優勢。尤其是日本防衛廳已於2007年1月9日升格為防衛省(JMD, Japan Ministry of Defense),成為中央一級單位。希望憑藉其強大經濟技術實力與美國同步佔領太空高地,加強日美軍事一體化的軍事同盟關係,確保日本在亞洲的大國地位,應該是日本政府和防衛省必然規劃之事。  

註:SELENE一詞是Selen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Explorer的縮寫,構想源於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塞勒涅。月亮女神的日本官方暱稱為輝夜姬,取材自日本家喻戶曉的古典文學《竹取物語》,也算是日本版的嫦娥奔月故事。內容描述1名伐竹老翁,某日在竹林中發現1株發光竹子,經剖開後發現3寸小人,於是收養並取名為輝夜姬。短短3個月內,3寸小人迅速長成為1名姿容豔美的女子。  

輝夜姬的美貌引來了貴族們的熱烈追求,智慧的輝夜姬要求貴族們獻上最珍貴的寶物以示誠意。於是貴族們冒險豪取、機詐欺騙等手段盡出,使得醜態百出卻全數落空。  

最後,日本天皇也憑藉權勢上門逼婚。在農曆8 月15 日中秋節夜晚,嚴拒聖諭的輝夜姬穿上天衣,升天回到月宮,留下了驚歎的天皇、御林軍及不死靈藥。天皇於是命屬下將不死靈藥放在最接近蒼天的山頂上,後人稱此山為「不死山」,也就是現在著名的富士山(Fuji Mountain)。

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  總編輯  畢源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7 06: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发布「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

http://realtime.zaobao.com/2007/10/071018_25.html

(综合讯)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今天发布「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这是中国航太领域第一个全面性的发展规划,部署了包括载人太空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在内的九项主要任务。

  中新社在报道中指出,「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是指导中国航太工程发展的官方纲领性文件,所确定的九大任务是:一、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二、启动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科技跨越发展。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四、加快太空技术发展,提高业务服务能力。五、积极拓展太空应用,提高航太产业发展能力。六、持续开展太空科学研究,扩展人类认知领域。七、加强行业管理,营造有利於航太发展的良好环境。八、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强航太先进文化建设。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其中在第四项加快太空技术发展指出,要初步建立长期稳定、可靠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较为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应用卫星要初步实现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并且进一步提高运载火箭的可靠性与发射适应性。

  第五项发展太空产业能力方面,要求初步建成天地统筹、地面协调的卫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并且要发展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及其应用,形成太空、地面与终端产品的制造、营运服务的航太产业链。

  「规划」指出,在航太重大科技工程领域,将相继启动载人航太工程、月球探测工程、高解析度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等。

联合早报网 
(编辑:沈茂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7 06: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文专家透露 “嫦娥”二期拟建月球天文观测点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 ... /longhoo071018.html

 为了做到最高精度的天体测量,中国科研人员提出,要在月球建天文台,并使其精度达到世界领先的“微角秒级”(即百万分之一秒)。前天,国际天文学会第次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天文台举行,来自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位专家,就“微角秒级天体测量”作了探讨。上海天文台前台长叶叔华院士告诉记者,中国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在“嫦娥”计划第二期到月球表面建天文观测点,为未来的月球天文台打下基础。

  据介绍,由于大气层的干扰,地球上天文台的观测精度会受到影响,高精度的天文台一般也只能达到“毫角秒级”。所谓毫角秒,是一个角度单位,代表千分之一秒,而一秒等于三百六十分之一度。毫角秒级,表示这台望远镜观测天体时会产生千分之一秒的误差,虽然这是个很小的误差,但天文学家可不满意。于是,他们把望远镜装在了卫星上,发射后就成为太空望远镜,从而避免大气层的干扰,向“微角秒级”进军。

  叶叔华院士表示,虽然太空望远镜精度高,但它们寿命短,一般只能用几年,而且会抖动,有“视觉盲区”,为克服这些弊端,科研人员提出了在月球建天文台的构想。在“嫦娥”探月计划第二期,也就是在月球软着陆阶段,天文观测的实验就会进行,为今后中国宇航员建立月球天文台“打前哨”。如果有了月球天文台,就相当于架起了一座永久性太空望远镜,科研人员只要在地球上遥控它,就能观测各种天体。

  据悉,上海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已与欧洲空间局的专家合作,致力于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并考虑用建恒温室等方案,解决月球昼夜温差大等问题,使月球天文台早日成为现实。据《新闻晚报》


---------------------------------------------------------------------------------------------
提高測量精密度 中國擬建月球天文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18/5/mkum.html

[size=122%](中央社台北十八日電)中國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即將發射之際,中國科研人員表示,為了做到最高精度的天體測量,將在月球建天文台,使其精度達到世界領先的「微角秒級」(即百萬分之一秒)。


上海「新聞晚報」報導,國際天文學會第兩百四十八次學術討論會十六日在上海天文台舉行,二十三個國家和地區近兩百名專家在會上探討「微角秒級天體測量」。


前上海天文台長葉叔華表示,中國科研人員正在研究,如何在嫦娥計劃第二期到月球表面建在地球上遙控的天文觀測點,為未來月球天文台打下基礎。


由於大氣層干擾,地上天文台的觀測精度會受到影響,高精度的天文台一般只能達到「毫角秒級」。毫角秒是一個角度單位,代表千分之一秒,而一秒等於三百六十分之一度。毫角秒級表示這台望遠鏡觀測天體時會產生千分之一秒的誤差,雖然是個很小的誤差,但天文學家並不滿意。

因此,天文學家計畫將望遠鏡裝在衛星上,發射後成為太空望遠鏡,以避免大氣層干擾,達到「微角秒級」。


葉叔華說,雖然太空望遠鏡精度高,但壽命短,一般只能用幾年,而且會抖動,有「視覺盲區」,為克服這些弊端,科研人員提出在月球建天文台的構想。


他表示,在嫦娥探月計劃第二期,也就是月球軟著陸階段,將進行天文觀測實驗,為中國太空人建立月球天文台「打前哨」。月球天文台相當於架起一座永久性太空望遠鏡,科研人員只要在地球上遙控,就能觀測各種天體。


報導說,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員已與歐洲空間局專家合作,致力提高天體測量精度,並考慮建恆溫室等方案,解決月球晝夜溫差大等問題,使月球天文台早日實現。961018



[size=122%]





[ 本帖最后由 pfg1group 于 18-10-2007 07:0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0-2007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google earth 的sky功能能看到iss 和卫星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8-10-2007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2 pfg1group 的帖子

发现号将在下周发射,把大马太空人带回来??
不是跟回俄罗斯另一艘已经在ISS的太空船回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7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探月衛星 已進入近月觀測管道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19/1/mofd.html

更新日期:2007/10/19 17:30
日本所發射的「月亮女神」探月衛星,已經進入了圓形觀測軌道,每隔1小時58分環繞月球飛行一圈。


這枚探月衛星,原先在橢圓形軌道上環繞月球飛行,目前已經進入遠月點距月球123公里、近月點距月球80公里的近圓形觀測軌道。


不過,這還不是「月亮女神」最終的穩定觀測軌道,衛星未來幾天還會不斷調整角度,把成像儀等觀測儀器對準月球表面。它最終的穩定觀測軌道應該是一個距月球約100公里的圓形軌道。


「月亮女神」衛星是在今年9月14號從日本種子島發射升空。它的主要任務包括探究月球誕生初期是否存在磁場,研究歷史上的月球火山活動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7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gician 于 18-10-2007 09:08 PM 发表
google earth 的sky功能能看到iss 和卫星吗?


对不起,这个我不清楚,没有用这个软体。
但是,网上有不少网页可以让我们看到ISS和不少卫星的位置。

原帖由 boeing 于 18-10-2007 10:23 PM 发表
发现号将在下周发射,把大马太空人带回来??
不是跟回俄罗斯另一艘已经在ISS的太空船回来吗?


对不起。是我的错误。
昨天看回也奇怪自己为何会那样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7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減少不適•緩和衝擊.太空人坐特製座位降陸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artid=200710191130

減少不適•緩和衝擊
太空人坐特製座位降陸
updated:2007-10-19 20:06:52 MYT


(吉隆坡訊)大馬太空人在本週日返地球時,將緊貼特制的座位,各自都有適合本身體型的座位,以減少太空船降陸時所造成的不適,同時緩和太空船登陸時出現的衝擊。

我國首名太空人錫慕查化今日(週五,19日)與另外兩名太空人,即國際太空站指揮官尤爾奇欣和醫生科托夫,將把他們特制的座位轉換到承載他們回返地球的“Soyuz TMA—10”號太空船。

與升空太空船不同

國家太空計劃總監朱基菲里說:“他們重返地球的太空船與錫慕查化乘坐升空的Soyuz太空船不同,返回地球的太空船是4月停泊在國際太空站的太空船。”

“雖然這次登陸的過程將有小火箭在登陸艙上緩和有關衝擊,但沖力還是相等於汽車碰撞的力度,所以特制的座位將減少受傷的可能性。”

另外,由錫慕查化在國際太空站進行的實驗成果將放進特制的提包,因為在登陸時,其中易碎的蛋白結晶須禁得起撞擊力。

船員工作量將減輕

“今日開始,全體準備回返地球船員的工作量將減輕,以讓他們休息,準備登陸的事宜。”

朱基菲里表示,錫慕查化將帶回研究成果及代表我國的大馬國旗。

尤爾奇欣和科托夫在國際太空站已達6個月,現在由之前與錫慕查化一起上空的俄羅斯太空人馬連琴科及美國太空人惠特森代替工作;惠特森是國際太空站的首位女性指揮官。

國際太空站的船員目前忙著擴張工程,設立歐洲太空總署(ESA)模數,並為歐洲開路,讓他們連接上美國及俄羅斯的模數,組成國際太空站。 (星洲日報•2007.10.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7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爱何华研究队发明漏气探测器

目前的方式,
在国际太空站内的太空人只能够用麦克风来聆听漏气的声音。

这个只有一寸宽的探测器用64个震动来探测漏气方向。
只需要一分钟就能够探测漏气。

NASA's New Spacecraft Air Leak Sensor

An air leak sensor under development by an Iowa State research team is finally ready for installation as a prototype on a NASA spacecraft. Air leaks are notoriously difficult to find, because instruments and other gear cover most of the interior surface of spacecraft.

At present, astronauts aboard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use microphones to listen for the telltale hiss of air escaping into space. However, most of the sound energy goes out into space along with the air.



To give you some idea of the scope of the problem, consider the leak that developed on the ISS in January of 2004. The leak, which turned out to be just one millimeter wide, took several weeks to find and patch. If the leak had not been found, the astronauts would have been forced to return home.



The new air leak sensor (see photos) uses structure-borne vibration to detect the direction of the leak. The one-inch square sensor includes an array of 64 elements that detect vibration. The different elements pick up vibrations at different times. The data is analyzed by a computer to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the leak; multiple sensors reduce the amount of time to detect a leak to a approximately one minute.



The research team is being lead by Dale Chimenti, and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The other team members are Stephen Holland,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Ronald Roberts, a scientist for Iowa State's Center for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Ricky Reusser, a recent Iowa State graduate who earned his bachelor's degree in aerospace engineering; and Steven Sulhoff, a senior in aerospace engineering from Avoca.



Chimenti's team is now working with Invocon, a company that has already provided sensors to the ISS. If NASA approves Phase II funding, an air leak system will be prepared for installation.



Creative thinking about air leaks in space preceded the actual space program. Science fiction writer Robert Heinlein came up with a more colorful method in his 1948 short story Gentlemen, Be Seated, which described life in a lunar habitat.

"There were perhaps a dozen bladder-like objects in the tunnel, the size and shape of toy balloons. They seemed to displace exactly their own weight of air; they floated without displaying much tendency to rise or settle. Konski batted one out of his way and answered me before I could ask.

'This piece of tunnel was pressurized today,' he told me.



'These tag-alongs search out stray leaks. They're sticky inside. They get sucked up against a leak, break, and the goo gets sucked in, freezes and seals the leak.'"

(Read more about Heinlein's tag-alongs)



Robert Heinlein had some other creative ideas about space engineering; these articles compare his fictional solutions with the real thing:



HyperBike - NASA-Supported Heinlein Lunocycle?

This unique bicycle combines elements of old-fashioned big wheels and racing wheelchairs. NASA's interested, too.



Heinlein's Giant Waldo Comes To Life

Engineers and scrap metal artists worked hard to bring this enormous robotic hand to life.



Launch Ring Magnetic Launch System

Although just in the planning stages, this could give us a twist on an old Heinlein suggestion for reaching space.



Read more in the Iowa State news release; story via Roland.

(This Science Fiction in the News story used with permission of Technovelgy.com - where science meets fict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0-2007 08: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返地球降陸哈薩克 太空人完成5實驗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top

今返地球降陸哈薩克 太空人完成5實驗-21th Oct 2007

(吉隆坡20日訊)大馬首位太空人在歷經260小時15分鐘的太空之旅、已進行5項實驗及公開7項演示或表演。


大馬首位太空人的誕生,緣起于大馬購買俄羅斯製造的18架蘇愷—30MKM多用途戰鬥機談起,在簽署售價9億美元或3 4億令吉(2003年幣值)的合約時,包括把大馬人送上太空的配套,大馬的首位太空人「傳奇」因此開始。

經過選拔賽后,大馬首位太空人賽慕斯查化雀屏中選,並于10月10日晚上9時22分升空,開始太空之旅,並在明日大馬時間傍晚6時37分共乘太空船降陸哈薩克。

在檢查和分析賽慕斯查化的太空之旅成果時,本報綜合了各項訊息后,從賽慕斯查化于10月10日升空至10月21日傍晚6時37分著陸地球,在總共260小時15分鐘的太空旅程中,得出賽慕斯查化只在國際太空站進行5項試驗,但進行不少過7項演示或表演。

其中由我國科學家設計的長期和仔細的實驗,計有癌症細胞、微生物∕細菌,以及與日本大阪大學合作的蛋白質結晶試驗。

至于食物實驗,則由農業發展研究所(Mardi)主持,旨在測試大馬生產的食物是否能在太空食用,而太空人只需填表格。

演示宣讀國家原則

另一項項目是與歐洲太空總署合作,對賽慕斯查化進行人體測試微重力和宇宙射線的影響。

然則,賽慕斯查化進行的太空演示或表演更是「眼花繚亂」,例如宣讀國家原則、揮動國旗,在國旗、國家徽章和大馬太空人計劃徽章蓋上國際太空站印章、穿峇迪衣、把水和油混在一起、玩陀螺,及示範在太空進行回教祈禱儀式。

在大馬政府決定是否會繼續第2個太空人計劃之前,賽慕斯查化太空之旅成果提供了關鍵的資訊,以免耗費鉅資,卻只在滿足上太空的欲望。

無論如何,在賽慕斯查化還未落地前,科學、工藝與革新部長拿督斯里賈馬魯丁就宣佈政府將展開第2個大馬太空人計劃,但他沒說明如何進行和費用如何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0-2007 05: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協調員:太空船降陸有大震動.盼不破壞實驗成果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artid=200710202655

(莫斯科訊)大馬太空人計劃的生物研究計劃協調員拉曼賈馬說,他擔心聯合號“Soyuz TMA–10”太空船週日(10月21日)降陸時,會破壞大馬太空人錫慕查化在太空所取得的實驗成果。

他說,太空船降陸時,與汽車在公路上發生意外無異,而強烈的震動可能破壞錫慕查化的研究成果。

“在錫慕查化所進行的實驗中,蛋白質的結晶就是其中一個經不起強烈震動的,因為震動足以使它們破裂。其他研究結果也面對類似風險。”

拉曼受訪時說,骨頭及炎細胞的研究成果必須在攝氏30度的環境下被送回地球,以確保它們繼續生存;癌細胞及細菌則得保存在攝氏4至10度的環境中,確保它們及所含基因處於穩定狀態,不會因為太冷而凍結。

他表示,為了確保這些研究成果不會受到破壞,存放它們的容器都包上能夠吸收強大震動的物質。

拉曼說,太空人將根據俄羅斯的建議,把這些裝有研究成果的容器放在最安全的地方,其中包括太空人的椅背及椅下。

他表示,雖然用來做實驗的器材非常複雜,但錫慕查化成功完成實驗工作,另俄方感到非常欽佩。

“如今,癌細胞與細菌研究已經完成。預料蛋白質結晶實驗會在明日凌晨4時完成。” (星洲日報•2007.10.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07 09: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女人「稱霸」太空 穿梭機太空站俱由英雌領軍

http://www.mingpaonews.com/20071022/taa1.htm

【明報專訊】明天將是女性在太空「當家」的歷史一天。美國「發現號」穿梭機將於周二升空,由女指揮官帶隊,與國際太空站首名女指揮官在太空相遇,一同締造歷史。這將是太空飛行史50年來,首次有兩名女性同時指揮兩艘太空飛行工具。

發現號女指揮官梅爾羅伊,將帶領6名太空人(5男1女,其中一名是歐洲宇航局的太空人)到國際太空站,與國際太空站首任女指揮惠特森會合。這次女指揮在太空碰頭,可非美國太空總署為搞噱頭而刻意安排的,而是純屬巧合。事實上,梅爾羅伊今次太空任務,原定是在惠特森抵達太空站前完成的,兩人本應沒有機會碰面。

太空主管「全女班」 史上首次

退休空軍上校梅爾羅伊是太空飛行史上第二名穿梭機女指揮官,惠特森則是國際太空站首任女指揮。惠氏02年曾在太空站待了半年。她在10月12日與兩名男太空人乘搭俄國聯合號太空艙抵達太空站,其中一名俄國太空人將與她在太空站一起工作6個月。

梅爾羅伊說﹕「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很特別的事件……任務中女性人數夠多,恰巧造就了這次相遇,它既非計劃中的一環,亦非經過精心安排,我覺得這是事情最棒的地方之一。」

合作指揮擴建太空站任務

梅爾羅伊將花10多天在國際太空站,與惠特森一起,指揮多項複雜重大的任務。發現號今次的主要任務,是擴建國際太空站,它會將一個名叫「和諧」號的外接式太空加壓艙,連接到太空站,以便幾個月後歐洲的哥倫比亞號和日本的Kibo號科學研究艙,能夠和國際太空站連接,完成太空站的基本建設。美國太空總署計劃於今年12月由亞特蘭蒂斯號穿梭機,運載哥倫比亞號研究艙上太空站,Kibo號研究艙亦將於08年初運上太空。

「和諧」號是意大利製鋁質管形艙,重14.3公噸。今次將是國際太空站自01年以來,最主要的擴建工程。另外,兩位太空女將也會指揮發現號太空人,遷置太空站一條名叫P6的骨架,以便稍後加裝太陽能電池板,增加太空站的電力供應。兩人還會指示太空人進行5次太空漫步,其中一次將測試在太空維修穿梭機機翼隔熱板上出現的裂痕。

美聯社/法新社/美國太空總署

---------------------------------------------------------------------

早年飽受歧視女太空人翻身
http://www.mingpaonews.com/20071022/taa2.htm

【明報專訊】兩位女中豪傑梅爾羅伊與惠特森的男同僚,都對她們稱讚有嘉,她們亦表示未碰過拒絕在她們手下工作的美國或俄羅斯男太空人。但在太空飛行史早期,情?並非如此。

美國太空總署於1957年創立,頭21年內並無招納女太空人,至1978年才有女太空人出現。現時太空總署有73名男性太空人,女太空人只有18名。

首名女太空人被譏征空打掃

女太空人早期曾受嚴重性別歧視。女太空人盧西德11年前飛往俄國太空站時,俄國一名太空官員曾在新聞會上公開說,對盧西德上太空感到高興,因為「大家都知道女人愛打掃」。

惠特森上周受訪時說﹕「我不曾聽過俄方的人這樣說。俄國太空人經過多年工作及受訓,非常專業。我覺得自己比較幸運,盧西德要面對的障礙,應該比我更多。」

--------------------------------------------------------------------------

美國•女指揮官“稱霸”太空
首次出現2女同時主管太空事務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t.phtml?sec=4&artid=200710210713

(卡納維爾角訊)套用一句老話:女太空人的一小步,是全球女性的一大步。

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將在週二(23日)發射升空,今次任務是由一女太空人擔任機長。他們在2天後抵達太空站時,也將由一名女性指揮官負責接待。

這是太空飛行50年歷史以來,國際太空站和“發現號”太空梭首次同時由兩位女指揮官主管太空事務。

兩人合作純屬巧合

這項紀錄,是由太空梭指揮官梅爾羅及太空站指揮官惠特森所共同締造的,這更不是美國太空總署炒作的宣傳花招,而純屬巧合。

梅爾羅是美國空軍退役上校,也是美國太空總署第二位太空梭女性指揮官。她說:“對我而言,這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紀念的部分。我可以和惠特森合作,並不在計劃中,也不是精心安排的。”

的確,梅爾羅此次為期兩週的太空站裝備架設任務,早在惠特森被安排駐守太空站半年前就已安排好的。

締造50年歷史紀錄

梅爾羅說:“太空總署裡還有其他女性有機會參與這次的計劃,但我們兩人今此的合作,對我們而言都深具意義,這真的很美妙。他們都說我們締造了50年來的歷史紀錄。”

惠特森是國際太空站第一位女性指揮官,她在10月12日與俄羅斯太空人馬倫琴科及馬來西亞首名太空人錫慕查化,乘坐“聯合TMA-11號”號太空船抵達國際太空站。

馬倫琴科及惠特森隨後將駐守國際太空站半年。 (星洲日報/國際•2007.10.21)


[ 本帖最后由 pfg1group 于 22-10-2007 09:40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07 09: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專家確保奔月零意外 「嫦娥」後日升空 西昌天氣轉晴

http://www.mingpaonews.com/20071022/cca1.htm

【明報記者報道】中國首枚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升空已進入倒數階段,昨日下午,在西昌發射中心的近百名專家,對發射測試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終極評審,「確保不帶絲毫隱患上天」。而陰雨多日的西昌昨日終於出現陽光,氣象部門預測,未來幾日西昌的天氣將轉晴,但若發射當日(周三)出現「巨大變化」,可能會改變發射時間。

太空專家最關心的天氣情?,昨日掌握的最新資料,是周一(22日)及周二(23日)晴天的機會很大,而周三(24日)發射當天的天氣,則可能有小雲或多雨。

天氣若轉差 或改發射時間

一位參與發射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即使已確定發射時間,若到時氣候突生巨大變化,有可能臨時改變發射時間。嫦娥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表示,10月24、25、26日三天都是「嫦娥一號」的計劃發射時段,但24日則三個發射日子中的最佳發射時間。

進入最後準備階段

據記者從基地工作計劃了解,24日清晨6時,發射基地將進入「射前12小時程式」,隨即進入「射前功能檢查」及「液態氮加注」、「液態氧加注」等程序。目前,發射基地的各項準備工作都在按照24日發射的時間表,有條不紊地進行?。

村民藉機發財 800元觀發射

對發射基地附近的村民來說,「嫦娥一號」帶來了商機,當地那基村村民多次詢問前來採訪的記者,「發射那兩天需要住宿嗎?我可以開車帶你們上山看發射」,村民提供包吃包住服務,周一進山,周三出來,一個人收800元人民幣,兩個人1500元。若是請村民帶路,近日也坐地起價,由幾元急漲到逾百元,包車到發射基地,更在一天之間由120元增到300元。

-----------------------------------------------------------------------

「嫦娥」奔月 陸探月衛星下週升空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2/8/mso2.html

[size=122%]大陸第一顆繞月衛星「嫦娥1號」,初步確定10月下旬發射升空,這項被大陸民眾稱為「嫦娥奔月」的計畫,是大陸航太科技的一大突破,深受矚目,因為衛星發射必須與天氣、環境種種因素配合,因此到現在為止,還不能百分百確定,「嫦娥1號」究竟會在10月24、25或26日那一天升空。


「長征3號」甲運載火箭載著「嫦娥1號」衛星一飛衝天,大陸首度發射繞月衛星的探月計畫,雖然這只是三D模擬,但這個「嫦娥奔月」的歷史鏡頭,最快即將在24日晚上6點上演。

它就是這次大陸探月計畫的主角:嫦娥1號,以古老神話故事命名的這顆衛星,將帶著8種探測儀器「奔月」,帶回包括月球三維影像在內的多項重要資訊。滿載著大陸數千萬人,千百年來登月夢想的嫦娥一號終於要升空,為了迎接這一刻,大批人潮湧進衛星發射基地:西昌。「嫦娥1號」門票銷售員:「我們這邊的話,發售預售票是5百張,那這個票需要在發射當天,在西昌那邊兌換。」

1張台幣近3千5百元的門票,銷售奇佳,人人都想親眼目睹「嫦娥奔月」,不過由於衛星發射日期,還得視環境天候變化而訂,因此嫦娥1號還不能確定,在24、25或是26日3天內的那一天升空。



[ 本帖最后由 pfg1group 于 22-10-2007 09:4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07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羅斯火箭發射四枚通信衛星進入軌道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1/19/mrlq.html

(法新社巴黎二十日電) 一名阿利安太空公司發言人說,全球之星公司的四枚通信衛星,今天由俄羅斯的聯合號火箭從哈薩克貝康諾太空中心發射升空,且已成功進入軌道。


這些衛星的第一代於一九九九年由俄羅斯與歐洲合組的西達斯姆公司,從貝康諾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另外四枚衛星也在今年五月發射進入軌道。西達斯姆公司是阿利安太空公司的子公司。


全球之星公司是一家總部設在加州的公司,為商業機構、政府部門和個人提供通信服務。

第二個衛星群將由二十四枚通信衛星組成,預料將從二零零九年進入軌道,這些衛星也是利用俄羅斯的聯合號火箭發射,不過發射地點卻是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太空中心。

------------------------------------------------------------------------
美國發現號太空梭明天升空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1/1/msmx.html

[size=122%]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將在明天升空,將替國際太空站陸續加入的歐洲日本實驗艙,進行前置安排。


美國太空總署希望在下個月六號,把歐洲製造的哥倫布實驗艙,送上國際太空站,這項任務能否如期進行,還要看發現號前置作業是否順利,發現號預訂在美東時間明天上午十一點38分,也就是台北時間明天深夜十一點多,從佛羅里達甘迺迪基地升空。這趟任務因為準備時間有限,發現號發射前的安檢作業,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完成,還好也沒有發現特別重大的問題。現在就看老天爺配不配合,佛羅里達現在還沒有脫離夏季雷雨型態的天氣,這個禮拜雷陣雨發生的機率很高,發現號如期升空的機會,大概只有四成。

--------------------------------------------------------------




[ 本帖最后由 pfg1group 于 22-10-2007 09:2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0-2007 09: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空人回來了 大馬渴望受邀合作探太空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artid=200710212823

(莫斯科訊)乘坐聯合號“Soyuz TMA–10”太空船返回地球的大馬首位太空人錫慕查化今日(週日,10月21日)下午6時37分與另外兩名俄羅斯太空人安全著陸。

副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在接獲太空人安全著陸的消息後,即與現場的大馬科學家鼓掌歡呼,也為錫慕查化祈禱。 在場者包括副首相夫人拿汀斯里羅斯瑪及科學、工藝及革新部長拿督斯里賈馬魯丁。

他較後在新聞發佈會上說,大馬派上太空的太空人安全返回地球,是一件非常具有歷史意義及值得留念的時刻;如今,大馬的地位也因為它參與太空計劃而提高了。

他表示,大馬政府希望能與其他國家的太空總署合作,以展開進一步太空計劃,因為派人上太空已為大馬換來了有形及無形的資產。

“有形資產指的是我們得到的實驗結果。我們能探討如何把這些結果商業化,造福國家及人們。無形資產則是大馬人的地位經已提高。我們的太空人成功完成任務,安全回返地球,使國人感到無限光榮。”

納吉說,錫慕查化的成就能鼓勵更多年輕人在科學領域追求成功,這對大馬的科學及工藝發展和國人的革新能力的提昇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表示,大馬會研究錫慕查化此行為國家所帶來的利益,同時希望與更多國家合作,若有國家獻議讓大馬參與太空計劃,大馬會樂于考慮。

他也感激俄羅斯政府、美國、歐洲及俄羅斯太空總署一直以來所提供的援助與支持。 (星洲日報•2007.10.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07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隕石就是石頭」 若含輻射 喝了可能致命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1/17/mrxq.html

到底什麼是奈波水?業者指稱,是由自家工廠的「能量轉換水槽」製造,據說水槽下裝了隕石,可以蒐集能量,這種隕石能量水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專家強調隕石就跟地球上的石頭沒有兩樣,並不會釋放能量,更不可能轉換到水中,但有些礦石如果含放射元素,加到水中會釋放有毒物質,喝了恐怕會出人命。


外太空掉下來的隕石,真的具有神奇能量嗎?中研院的教授表示,其實隕石就和地球上的石頭沒兩樣。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副所長陳中華說:「地球上的石頭或岩石,它是有金屬或非金屬,基本上它都不會有波長出來。」


大致來說,石頭分兩種,一類是矽酸岩類不含金屬成分,另一類就是含有鐵、鎳等金屬的礦石。若要簡單分辨,拿儀器通電測試就知道,若數據為零,就表示沒有電阻,也就是有金屬成份,若數據超過零,就表示石頭不含金屬,所以不通電。不過,不管哪一種石頭,通通不會有能量,當然也就不可能會轉移到水裡面。


要是硬說石頭含「能量」的話,只能說是某些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石頭,例如:釷或是核電廠用的含有鈾元素的礦石,這些石頭丟到水裡喝下肚,不但沒有療效,甚至還會產生致命毒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07 07: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末扎希:電視台馬新社合作.播出太空人成功經歷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artid=200710212740


updated:2007-10-22 11:41:14 MYT


(峇眼拿督訊)大馬電視台和馬新社將研究大馬首名太空人錫慕查化的成功經歷,以作為激勵本地年輕人的計劃。

新聞部副部長拿督阿末扎希表示,這項舉動也響應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要讓年輕人多注重宇航領域的號召。

他週日(21日)在雙溪尼巴達拉舉行開齋節開放門戶後說,錫慕查化成功進入太空,可提升我國在世界的形象。

大馬電視台和馬新社派出攝影隊到哈薩克採訪國家太空人計劃。大馬電視台也將通過特別的系列節目,播出所有錫慕查化在國際太空站的活動。

阿末扎希指出,有關播出將燃燒起大馬年輕人想要當太空人的熱誠,並把錫慕查化當作是他們的新“偶像”。 (星洲日報•2007.10.22)

==================================================================

俄太空總署獻議.2010再送大馬人升空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artid=200710213028

updated:2007-10-22 11:37:47 MYT


(莫斯科訊)隨著大馬第一位太空人錫慕查化成功完成太空任務安全著陸,俄羅斯太空總署向大馬獻議,在2010年底或2011年初將大馬第二位太空人送上太空。

副首相拿督斯里納吉說,俄羅斯太空總署主任柏米諾夫表示,俄羅斯已在原則上同意與大馬政府簽署長期探索太空的合約。

“俄羅斯太空總署主任柏米諾夫已經通知我,俄羅斯會在2010年底或最遲2011年初再度升空,而大馬最遲必須在2009決定是否派員參加。”

他表示,探索太空將為大馬帶來很多好處,如發展衛星科技、導航系統及通訊設備,同時可以在太空進行各種科學實驗。

納吉在俄羅斯太空任務控制中心接受大馬記者訪問時說,科學、工藝及革新部將研究合約細節。

他強調,大馬所參與的太空計劃必須是有價值的,因為大馬是利用公款派人上太空。

他也說,大馬能與其他國家的太空總署合作,共同探索太空。 (星洲日報•2007.10.22)

---------------------------------------------------------------------
納吉:第二次送人上太空.不以購武器作條件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artid=200710220013

(莫斯科21日訊)副首相拿督斯里納吉表示,政府將會認真考慮參與俄羅斯的升空計劃,以將第二名大馬太空人送上太空,不過政府將不會以向俄羅斯購買武器作為第二次升空的條件。

“我與俄羅斯太空總署主任柏米諾夫開會時已經告訴對方,如果他們提出升空的獻議,大馬將以我們的財務狀況等因素做出認真的考慮,但下次的計劃,我們不會再以購買俄羅斯的武器作為回報。”

政府全面承擔費用

大馬政府是通過以34億令吉向俄羅斯購買18架蘇愷-30MKM戰鬥機,而獲得特別的優惠,將第一位太空人錫慕查化送上太空。但納吉表示,下一次大馬將不會再以同樣的方式將太空人送上太空。

納吉在俄羅斯太空任務控制中心接受大馬媒體訪問時指出,政府將會全面承擔未來將太空人送上太空的費用。

此外,納吉也透露,科學、工藝及革新部將負責研究大馬與俄羅斯探索太空合約的內容,并將把有關合約內容呈交內閣作決定。

他說,有關合約的其中一部份內容是俄羅斯將會繼續為我國提供太空訓練,以讓大馬太空人掌握宇航領域最新的技術。

詢及候補太空人華育茲時,納吉指出,華育茲將會繼續成為未來的人選。

政府是在2003年提出大馬人上太空的概念,結果短短4年就美夢成真。 (星洲日報•2007.10.22)

==================================================================
3太空人安全降陸.偏離原定地點420公里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artid=200710212913

(莫斯科訊)俄羅斯太空任務控制中心發言人林丁說,聯合號“Soyuz TMA–10”太空船在降落時“面對一些問題”,以至它偏離了原定的降落地點。

非官方消息指出,該太空船在距離原定著陸地點420公里處降落。不過,大馬太空人錫慕查化及另外兩名俄羅斯太空人都安然無恙。

與俄太空中心取得聯繫

大馬科學隊隊長阿都拉曼與Astro記者連線時表示,太空人們狀態良好,並已在著陸後不久與俄羅斯太空任務控制中心取得聯繫。

他說,俄羅斯所派出的6架搜尋直升機也包括特別運載研究成果的直升機,而這些直升機都帶上了恆溫的特製容器,以確保研究成果不受破壞。

納吉賈馬魯丁機場迎接

副首相拿督斯里納吉、科學、工藝及革新部長拿督斯里賈馬魯丁及多名大馬科學家及醫療隊都在莫斯科星城附近的機場準備迎接錫慕查化。

不過,預料有關會面只維持短暫的15分鐘,因為所有返回地球的太空人都必須被隔離,以接受醫務人員的觀察。

錫慕查化的父母及兄長也在俄羅斯太空任務控制中心等候他降陸的消息。在確認安全著陸後,大馬太空任務的標誌即被貼在大馬技術控制中心,以顯示大馬完成此次的太空任務。

錫慕查化在回國前會在莫斯科接受兩週的隔離觀察。 (星洲日報•2007.10.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07 07: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衛星狀況良好.日探月器完成首階段任務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artid=200710221786

(東京訊)據報導,一個多月前日本發射的第一顆月球探測器——“月亮女神”已經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個重要階段的任務。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週一發表聲明說:“月亮女神”的主衛星和兩個子衛星的狀況都非常好。

“月亮女神”探測器是由神話中的月亮公主的名字命名的,9月4日從日本南部發射昇空,之後,成功地釋出兩個微型衛星。

這一造價550億日元(約4億7800萬美元)的月球探測器此次升空是自20世紀60和70年代美國阿波羅探月衛星之後規模最大的探月任務。子衛星將用來研究月球重力場。

日本一直在擴大自己的太空行動,現在已經確定目標,將於2020年送一名太空人登陸月球。 (星洲日報/國際•2007.10.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2-2025 09:30 PM , Processed in 0.13623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