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123木頭人

當代藏傳佛教與我隨筆捨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8-2009 04: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此转烦恼、所知二障,而得菩提、涅槃之果。其中初地至七地之菩萨,有漏心与无漏心相杂混合,故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之分;八地以上之菩萨,唯有无漏心,故为变易生死。  ....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3-8-2009 04:1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8-2009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ebud.net/fgdick/dick.asp?no=8757&dict=fordict1&key=%B3%F5%B5%D8

梵语nir-vikalpa-jn~a^na。又作无分别心。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


此智有加行、根本、后得等三种之别:
(一)寻思之慧,称为加行无分别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
(二)正证之慧,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作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乃道之‘体’。
(三)出观起用之慧,称为后得无分别智,又称后得智,乃道之‘果’。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3-8-2009 04:1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8-2009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另据成唯识论卷十之说,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属同一种智,惟作用不同,后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则靠后得智方可于世俗世界之认识中发挥功能。  

又据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谓,无分别智远离五种相以为自性,即:
(一)离睡眠等之无作意,
(二)离二禅以上之过有寻有伺地,
(三)离无心定之想受灭寂静,
(四)离色,
(五)于真实义离有分别之计度。


又无分别智以修慧为体,菩萨于十地之位数数修习,至第八地以后即可相续任运。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二亦谓,无分别与菩萨无异,无分别之自性即菩萨之自性,菩萨以无分别智为体。[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卷九、卷十一、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四、成唯识论卷九]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3-8-2009 04:1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8-2009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5# 素还真 的帖子

請問素兄,漢傳大乘佛教是以何方法發菩提心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8-2009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Om Ah Hung Benzar Guru Pema Siddhi Hu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8-2009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发表
1.在凡夫的境界来看,佛地和八地以上的菩萨功德,是很难区别,我们如何区别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不是即身成(八地)菩萨?请教木哥哥

基本上,是不一樣的八地在般若乘和金剛乘是有分別的。你可以參考和比較下面的資料看看。關於大手印菩薩和佛的果位的資料,我還沒記起來在哪一本書裡有。




「寶性論」正分第一品


「已證不退轉為菩薩清淨功德性相,以其於(第八)不動地安住於三昧,不斷其所行以期證大菩提。」

「法雲地菩薩之清淨功德性相,以其已究竟成就無量方便自利利他,一生補處即能證得佛地無上最勝正等正覺。」

「住佛地之如來性,其自性畢竟無垢清淨光明,於過去際為常,即意生身亦不取。於未來際,以恆故,即不思義變易生死亦無死。於過去未來際皆寂靜,離無明住地,是故不病。離無漏業轉起果故,以不變異性,不墮無義利故不老。」



「寶性論」正分第一品


「以修行具足一切種最勝空三昧,得無生法(忍),入(第八)不動地,證無分別、無謬、無間、自然道智。依於此智,於無漏界,成就如來一切功德。」

「於(第九)菩薩善慧地中,依無數三昧陀羅尼門得攝無量佛法(德性)智,依於此智,成就功德無量性。」

「於(第十)菩薩法雲地,依止一切如來祕密處開顯智,依於此智,成就諸佛功德不可思議。」

「於此地後,依止一切習氣煩惱(障)所知障之解脫智,成就最勝清淨性功德而證入佛地。」



這個網上的資料和我手上的書是一樣的,所以,我想應該沒有錯誤因為都是文句節錄。我是打字到一半,才發現網上有,所以我就直接連接。這裡面有包括了般若乘、金剛乘舊譯和新譯派的菩薩地和佛地的記載:


宁瑪巴把佛、菩薩境界劃分為十六地。第十六地為普賢王如來(英譯有:Samanthabadra Tathagata、Vajradhara、Adi Buddha、Primordial Buddha、Dorje Chang Buddha)所在的境界,處在此地的佛菩薩被稱為金剛總持;毗盧遮那佛在十三地,處在此地的佛菩薩被稱為金剛持,此地又名圓覺位、無上正等正覺位;十二地菩薩是妙覺位,第十一地菩薩是等覺位,第十二地的菩薩是妙覺位。第十二地到十六地的菩薩名之曰佛。

一般顯教把未達佛位的菩薩劃分為十地:法雲地、善慧地、不動地、遠行地、現前地、極難勝地、焰慧地、發光地、离垢地、歡喜地。(法雲地最高而歡喜地最低)顯教再把征得妙覺位(破第十二品無明)的菩薩稱之為佛。

《菩薩瓔珞本業經》裡把菩薩十二地劃分為大乘階位五十二位,即十信以及四十二賢聖位——十心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第四十一賢位(等覺位)、第四十二賢位(妙覺位)。

密教又依《大乘要道密集》(此典籍的另外一個漢譯本為《密集金剛根本續》,英譯為《Mahayana Guhyasamaja》或《Guhyasamaja Tantra》)與《廣大明覺自現續》而建立十三地、十六地之說。

《大乘要道密集》有云:「……金剛句偈注云:外緣起為回風轉,及景象、夢等外在境相粗略所現,內緣起為心集攝於脈字宮殿,密緣起為斷世間道而現出世間身脈等四壇城,真如緣起為初地以上之外,內、真如驗相生現明點、氣、心,究竟緣起為融入四行於十三地證果。」

《廣大明覺自現續》云:

「一、於体證胜義諦時生喜悅,得初地成就。即『极喜地』。
二、了悟證悟乃根本覺之自覺,為第二地,即『离垢地』。
三、於道上能對證悟得覺受,為第三地,即『發光地』。
四、由觀光明而得覺受,為第四地,即『焰慧地』。
五、由法爾清淨諸煩惱,及由觀本始智所得證量覺受而現證本始者,為第五地,即『難勝地』。
六、能見光蘊,為第六地,即『現前地』。
七、因圓滿一切覺受而遠离諸煩惱,為第七地,即『遠行地』。
八、住遠离煩惱之境界而不動,為第八地,即『不動地』。
九、圓滿一切功德,為第九地,即『善慧地』。
十、行者將自識攝於所觀之本始智中,令所觀自然生起,隨見諸相皆如虛空之云,為第十地,即『法雲地』。
十一、行者於斷一切虛妄顯現之際,生起諸總集之所觀境(總集諸佛自性之皈依境),為第十一地,即『普光地』。
十二、無任何執受,即對所觀諸總集亦不執,不為內外諸法污染者,為第十二地,即『淨蓮地』。
十三、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剛鏈,化為虛空光明五總集者,為十三地,即『咒蔓大集地』。
十四、住於所觀之本始智,為十四地,即『大樂地』。
十五、於法爾境界得決定成就,為十五地,即『金剛持地』。
十六、於本淨境界法爾生起本始智,為十六地,即『無上智地』。」
來源:http://pundarika.pixnet.net/blog/post/21903308

[ 本帖最后由 123木頭人 于 3-8-2009 04:5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8-2009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23木頭人 于 3-8-2009 04:14 PM 发表 請問素兄,漢傳大乘佛教是以何方法發菩提心的呢?
以追求究竟佛果为目标的汉传大乘佛教,是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始,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最终目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是菩提心,因为汉传大乘佛教另有菩提心的定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后应当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服心猿意马?【金刚经】说得很明白与透彻,灭度一切众生已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金刚经】所提出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已经包括了灭度众生的志愿,出离生死的心愿,乃至于对实相的理解。单是这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概括密宗的菩提心(度己度人),出离心,空性正见。可是别忘记刚才我说的,汉传大乘佛教对菩提心的定义跟密宗是不同的。汉传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可以理解成了知实相之心,这就概括了出离心,空性等概念在里面,可是跟密教是不同的。不要以密宗的观念去解汉传大乘佛教的内涵。单是具备菩提心还是不足以成就的,还必须解脱烦恼结使等,这些都有方法去完成。另外必须知道的大乘佛教的菩提心,不是一个人说我发菩提心就具备了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开始,菩提心也是结果。菩萨次第修,次第学,次第道,有其渐次修行的方法。为了方便而说顿悟,或说菩萨累劫勤苦修行。总之不深入理解大乘佛教就不能知道其中密意。大乘佛教本身就有如密乘,可是不是藏传佛教的密法。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3-8-2009 10:3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09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7# 素还真 的帖子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五



  爾時,善財童子於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夜神所,得菩薩解脫已,憶念修習,了達增長。

  漸次遊行,至嵐毘尼林,周遍尋覓彼妙德神,見在一切寶樹莊嚴樓閣中,坐寶蓮華師子之座,二十億那由他諸天恭敬圍遶,為說菩薩受生海經,令其皆得生如來家,增長菩薩大功德海。善財見已,頂禮其足,合掌前立,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能知菩薩云何修菩薩行、生如來家、為世大明?」

  彼神答言:

  「善男子!菩薩有十種受生藏,若菩薩成就此法,則生如來家,念念增長菩薩善根,不疲不懈,不厭不退,無斷無失,離諸迷惑,不生怯劣、惱悔之心,趣一切智,入法界門,發廣大心,增長諸度,成就諸佛無上菩提,捨世間趣,入如來地,獲勝神通,諸佛之法常現在前,順一切智真實義境。

  「何等為十?一者,願常供養一切諸佛受生藏;二者,發菩提心受生藏;三者,觀諸法門勤修行受生藏;四者,以深淨心普照三世受生藏;五者,平等光明受生藏;六者,生如來家受生藏;七者,佛力光明受生藏;八者,觀普智門受生藏;九者,普現莊嚴受生藏;十者,入如來地受生藏。

  「善男子!云何名:願常供養一切佛受生藏?善男子!菩薩初發心時,作如是願:『我當尊重、恭敬、供養一切諸佛,見佛無厭,於諸佛所,常生愛樂,常起深信,修諸功德,恒無休息。』是為菩薩為一切智始集善根受生藏。

  「云何名:發菩提心受生藏?善男子!此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起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故;起供養佛心,究竟承事故;起普求正法心,一切無吝故;起廣大趣向心,求一切智故;起慈無量心,普攝眾生故;起不捨一切眾生心,被求一切智堅誓甲故;起無諂誑心,得如實智故;起如說行心,修菩薩道故;起不誑諸佛心,守護一切佛大誓願故;起一切智願心,盡未來化眾生不休息故。菩薩以如是等佛剎微塵數菩提心功德故,得生如來家。是為菩薩第二受生藏。

  「云何名:觀諸法門勤修行受生藏?善男子!此菩薩摩訶薩,起觀一切法門海心,起迴向一切智圓滿道心,起正念無過失業心,起一切菩薩三昧海清淨心,起修成一切菩薩功德心,起莊嚴一切菩薩道心,起求一切智大精進行、修諸功德如劫火熾然無休息心,起修普賢行教化一切眾生心,起善學一切威儀、修菩薩功德、捨離一切所有、住無所有真實心。是為菩薩第三受生藏。

  「云何名:以深淨心普照三世受生藏?善男子!此菩薩具清淨增上心,得如來菩提光,入菩薩方便海,其心堅固猶若金剛,背捨一切諸有趣生,成就一切佛自在力,修殊勝行,具菩薩根,其心明潔,願力不動,常為諸佛之所護念,破壞一切諸障礙山,普為眾生作所依處。是為菩薩第四受生藏。

  「云何名:平等光明受生藏?善男子!此菩薩具足眾行,普化眾生;一切所有,悉皆能捨;住佛究竟淨戒境界;具足忍法,成就諸佛法忍光明;以大精進,趣一切智,到於彼岸;修習諸禪,得普門定;淨智圓滿,以智慧日,明照諸法;得無礙眼,見諸佛海,悟入一切真實法性;一切世間,見者歡喜,善能修習如實法門。是為菩薩第五受生藏。

  「云何名:生如來家受生藏?善男子!此菩薩生如來家,隨諸佛住,成就一切甚深法門,具三世佛清淨大願,得一切佛同一善根,與諸如來共一體性,具出世行白淨善法,安住廣大功德法門;入諸三昧,見佛神力;隨所應化,淨諸眾生;如問而對,辯才無盡。是為菩薩第六受生藏。

  「云何名:佛力光明受生藏?善男子!此菩薩深入佛力,遊諸佛剎心無退轉,供養承事菩薩眾會無有疲厭,了一切法皆如幻起,知諸世間如夢所見,一切色相猶如光影,神通所作皆如變化,一切受生悉皆如影,諸佛說法皆如谷響,開示法界咸令究竟。是為菩薩第七受生藏。

  「云何名:觀普智門受生藏?善男子!此菩薩住童真位,觀一切智一一智門,盡無量劫開演一切菩薩所行,於諸菩薩甚深三昧心得自在,念念生於十方世界諸如來所,於有差別境入無差別定,於無差別法現有差別智,於無量境知無境界,於少境界入無量境,通達法性廣大無際,知諸世間悉假施設,一切皆是識心所起。是為菩薩第八受生藏。

  「云何名:普現莊嚴受生藏?善男子!此菩薩能種種莊嚴無量佛剎,普能化現一切眾生及諸佛身,得無所畏,演清淨法,周流法界,無所障礙;隨其心樂,普使知見,示現種種成菩提行,令生無礙一切智道;如是所作不失其時,而常在三昧毘盧遮那智慧之藏。是為菩薩第九受生藏。

  「云何名:入如來地受生藏?善男子!此菩薩悉於三世諸如來所受灌頂法,普知一切境界次第。所謂:知一切眾生前際後際沒生次第、一切菩薩修行次第、一切眾生心念次第、三世如來成佛次第、善巧方便說法次第,亦知一切初、中、後際所有諸劫若成若壞名號次第。隨諸眾生所應化度,為現成道功德莊嚴,神通說法,方便調伏。是為菩薩第十受生藏。

  「佛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此十法修習增長圓滿成就,則能於一莊嚴中,現種種莊嚴;如是莊嚴一切國土,開導示悟一切眾生,盡未來劫無有休息;演說一切諸佛法海種種境界、種種成熟,展轉傳來無量諸法;現不思議佛自在力,充滿一切虛空法界;於諸眾生心行海中而轉法輪,於一切世界示現成佛,恒無間斷;以不可說清淨言音說一切法,住無量處通達無礙;以一切法莊嚴道場,隨諸眾生欲解差別而現成佛,開示無量甚深法藏,教化成就一切世。」


我個人覺得這是北傳大乘佛教的發菩提心和實修次第的方法,不知素兄對此有何意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8-2009 1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7# 素还真 的帖子

華嚴經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六


尔时弥勒菩萨。以如是等。赞叹善财诸 妙功德令无量众生。发道心已。告善财 言。善哉善哉。童子。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专求一切佛法。饶益一切世间。救 护一切众生。善男子。汝得善利。人身寿命。 值遇诸佛。得见文殊师利大善知识。汝为 法器。善根润泽。长清白法。净胜欲性。为善 知识之所总摄。诸佛护念。何以故。菩提心 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 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 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 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 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 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 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 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 故。菩提心者。则为净灯。普照一切诸法界 故。菩提心者。则为净眼。悉能覩见邪正道故。 菩提心者。则为大道。皆令得入一切智城 故。菩提心者。则为正济。悉令得到出要处。 故。菩提心者。则为大乘。容载一切诸菩萨 故。菩提心者。则为门户。令入一切菩萨行 故。菩提心者。则为宫殿。安住修习三昧法 故。菩提心者。则为园观。于中游戏受法乐 故。菩提心者。则为胜宅。一切众生所归依 故。菩提心者。则为依止。因修一切菩萨行 故。菩提心者。则为守护。能满菩萨诸大愿 故。菩提心者。则为慈母。增长一切诸菩萨 故。菩提心者。则为养育。守护一切诸菩萨 故。菩提心者。则为善知识。离一切恶诸恐 怖故。菩提心者。则为大王。胜诸声闻缘觉 心故。菩提心者。则为最胜。成满一切无比 愿故。菩提心者。则为大海。悉能容受诸功 德故。菩提心者。则为须弥山王。等观众生 心不动故。菩提心者。则为金刚围山。摄持 一切诸众生故。菩提心者。则为雪山。长养 智慧清凉药故。菩提心者。则为香山。出生 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则为虚空。诸妙 功德无边际故。菩提心者。则为莲华。不染 一切世间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宝象。悉能 调伏一切根故。菩提心者。则为宝马。远离 诸恶[怡-台+龙]悷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调御师。悉能 守护摩诃衍故。菩提心者。则为良药。疗治一 切烦恼病故。菩提心者。则为沃焦。消尽一 切不善法故。菩提心者。则为金刚。坏散一 切诸恶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和香。出生一 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则为妙华。一切世间 所爱乐故。菩提心者。则为白栴檀。除灭五 欲诸热病故。菩提心者。则为乐器。微妙音 声闻法界故。菩提心者。则为勇健。摧灭烦 恼诸怨敌故。菩提心者。则为善镊。拔出一 切烦恼刺故。菩提心者。则为尊主。于余一 切莫能胜故。菩提心者。则为毘沙门天王。 舍离一切诸贫苦故。菩提心者。则为妙德。 庄严一切诸功德故。菩提心者。则为庄严 具。严饰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则为火 灾。焚烧一切有为法故。菩提心者。则为无 坏药王树根。长养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 者。则为龙珠。除灭无量烦恼毒故。菩提心 者。则为水珠。净诸心垢烦恼浊故。菩提心 者。则为如意珠。具足一切功德利故。菩提 心者。则为天德瓶。满足一切所欲乐故。菩 提心者。则为劫初树。出生一切庄严具故。 菩提心者。则为恒娑衣。不受一切诸尘垢 故。菩提心者。则为正业。本性净故。菩提心 者。则为利犁。修治一切众生田故。菩提心 者。则为那罗延箭。悉能鉴彻身见铠故。菩 提心者。则为厌离。决定了知苦患相故。菩 提心者。则为利槊。能刺一切烦恼贼故。菩 提心者。则为甘露雨。能灭一切烦恼火故。 菩提心者。则为利剑。斩除一切烦恼恶故。 菩提心者。则为金椎。坏散一切憍慢山故。 菩提心者。则为利刀。斩截七使烦恼铠故。 菩提心者。则为勇健幢。倾倒一切诸魔幢 故。菩提心者。则为釿斧。斫伐无知诸苦树 故。菩提心者。则为器仗。防护一切诸艰难 故。菩提心者。则为善手。防护一切诸度身 故。菩提心者。则为妙足。安立一切诸功德 故。菩提心者。则为眼药。除灭一切无明曀 故。菩提心者。则为善拔刺。悉能拔出身见 刺故。菩提心者。则为安隐牀。除灭一切生 死苦牀故。菩提心者。则为善友。度脱无量 生死难故。菩提心者。则为善利。远离一切 衰耗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天人师。善知菩 萨出要道故。菩提心者。则为宝藏。无量功 德不可尽故。菩提心者。则为涌泉。清冷智 慧无穷尽故。菩提心者。则为净镜。显现一 切诸法门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池。洗濯一 切诸垢秽故。菩提心者。则为大河流。引诸 度四摄法故。菩提心者。则为龙王。悉能普 雨甘露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命根。任持菩 萨大悲法故。菩提心者。则为甘露。能令安 住不死法故。菩提心者。则为罗网。网取一 切所应化故。菩提心者。则为善罥。摄取一 切诸众生故。菩提心者。则为钩饵。钓出生 死渊居众生故。菩提心者。则为阿伽陀药。 除灭一切诸恶患故。菩提心者。则为波罗 提毘叉药。悉能疗治五欲毒故。菩提心者。 则为大地。消灭无量邪想水故。菩提心者。 则为风轮。坏散一切诸障盖故。菩提心者。 则为宝洲。出生道品功德宝故。菩提心者。 则为种性长养一切白净法故。菩提心者。 则为居宅。纳受一切功德宝故。菩提心者。 则为大城。菩萨商人所住处故。菩提心者。则 为金药。消烦恼垢令清净故。菩提心者。则 为香蜜。具足一切功德味故。菩提心者。则 为正道。令入一切智城故。菩提心者。则为 宝器。容受一切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 时泽。悉能除灭烦恼尘故。菩提心者。则为 安住。出生菩萨之所住故。菩提心者。则为 寿行。不取声闻诸解脱故。菩提心者。则为 琉璃宝。其性净妙不受垢故。菩提心者。则 为伊尼罗宝。胜诸声闻缘觉智故。菩提心 者。则为法鼓。觉悟烦恼长寝众生故。菩提 心者。则为净水。其性清净无垢浊故。菩提 心者。则为阎浮檀金。令有为善如聚墨故。 菩提心者。则为山王。超出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则为归依。悉能救护诸众生故。 菩提心者。则为实义。远离一切虚妄法故。 菩提心者。则为无上宝。悉令欢喜得满足 故。菩提心者。则为大会。随彼所须令充悦 故。菩提心者。则为尊长。于诸众生无伦匹 故。菩提心者。则为宝藏。受持一切诸佛法 故。菩提心者。则为因陀罗网。摄诸烦恼阿 修罗故。菩提心者。则为毘楼那风。震动教 化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则为因陀罗火。焚 烧一切烦恼习故。菩提心者。则为无上塔。 一切天人应供养故。佛子。菩提心者。如是 无量功德成就。悉与一切诸佛菩萨诸功德 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 三世诸佛成正觉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自在药。离五恐怖。 何等为五。所谓火不能烧。水不能漂。毒不能中。刀不能伤。熏不能害。菩萨摩诃 萨。亦复如是。发菩提心。摄萨婆若。离五恐 怖。何等为五。所谓不为欲火所烧。诸有流 水所不能漂。瞋恚恶毒所不能中。烦恼利 刀所不能伤。邪觉观烟熏不能害。善男 子。譬如有人得解脱药。终不横死。菩萨摩 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妙智慧药。生死 过患所不能害。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龙王 药。若有毒虫。闻其药气即避远去。菩萨摩 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大龙王药。一切 烦恼诸恶毒虫。闻其药气皆悉散灭。善男子。譬如有人得不可坏药。一切怨敌不得 其便。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不 坏法药。一切烦恼诸魔怨敌。所不能坏。善 男子。譬如有人得频伽陀药。能出毒刺。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频伽陀药。 能出三毒诸邪见刺。善男子。譬如有人得 善见药王。灭一切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 是。得菩提心善见药王。灭一切众生诸烦 恼病。善男子。譬如删陀那大药王树。其有 众生在彼树荫。身诸恶疮皆得除愈。菩萨 摩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删陀药树。其 有众生依荫此树。一切烦恼不善业疮皆 得除愈。
http://www.fofaseng.cn/baoku/books/sutra/kgin/kgin09_2/278/278-59.htm


這是華嚴經裡面講述的菩提心方面的事情,我個人覺得很仔細,所以和素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09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还真 于 3-8-2009 03:47 PM 发表
不執著心、出離心、菩提心。基本上,這五種心(菩提心裡面就包含了慈心和悲心兩個,所以一共有三種心)藏传佛教的五心也好,三心(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 ,从显宗大乘佛教的观点看,菩提心足以概括全部。这就是说,大乘佛教本来就具备佛地一切修行,藏传给我感觉是画蛇添足了。


素兄的感想實在是很具啟發性,我讀閱了以後,有了以下的感言:

藏傳佛教的行者基本上是般若乘和金剛乘兼修的,因此在般若乘(顯宗)方面基本上是和北傳的顯宗是一樣的,唯一不共的是金剛乘的善巧法門而已。因此,兩乘在於慈悲心、菩提心、六度、菩薩十地等等的教裡上是不會有含義上的差異,當然,文字用詞上的差別就另當別論了(因為這個問題也出現在北傳的大藏經裡面,所以藏傳佛教的顯宗了也會因為文體翻譯而面對這問題)。

佛陀所教的法的目的都離不開四聖諦,也是為了為了對治煩惱,而不是為了精簡、繁複、高低、勝劣而存在:
善男子。如来以是无量方便为调众生。岂虚妄耶。善男子。或有众生贪于财货。我于其人自化其身作转轮王。于无量岁随其所须种种供给。然后教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贪着五欲。于无量岁以妙五欲充足其愿。然后劝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荣豪自贵。我于其人无量岁中为作仆使。趍走给侍得其心已。即复劝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性悷自是须人呵谏。我于无量百千岁中教诃敦喻令其心调。然后复劝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来如是于无量岁以种种方便。令诸众生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岂虚妄耶。诸佛如来虽处众恶无所染污犹如莲花。摘自:大般涅槃經 梵行品第八之一 http://www.fofaseng.cn/baoku/books/sutra/kgin/kgin12_2/374/374-15.htm


當然,當凡夫在解脫道上行走時,會需要一些方法來讓自己對自己所選的修行路有信心,例如:
從有苦轉成無苦時,需要依靠了知苦與無苦的差別而生起決定離苦的信心。
從外道轉成內道時,需要依靠了知外道與內道的差別而生起修持內道的信心。
從非五戒持受者轉成五戒持受者時,需要依靠了知持五戒和沒持五戒的差別而生起發願受持五戒的信心。
從五戒受持者轉成出家戒或菩薩戒受持者時,需要依靠了知持五戒和持出家戒或菩薩戒的差別而生起受持出家戒或菩薩戒的信心。
等等。
我個人認為這些都是屬於「調心向道」的階段,只要不在「半途」迷失方向,基本上是不會卡在這一個階段的。實際上,是有人會打著金剛乘的一些與般若乘不共的地方來對其他宗派凸顯金剛乘的殊勝,其實我個人覺得這是沒有必要的作法,因為這樣的作法不符合金剛乘和菩薩乘的教義。如我前述,瞭解金剛乘和其他乘的差別是為了讓修行人「自己」對金剛乘的修持生起信心,而不是為了要打壓其他乘人對於他們各自所修的乘的信心,更不是為了要把其他乘的人轉成金剛乘學人。當然,每一個乘裡面,包括金剛乘,都很難免有一些非常需要依靠打壓別人的信仰來長養維護自己的自尊的修行人;我相信這是必經過程之一。

內道修行人是應該常往內修的,也就是修自己的身口意,把染污自己身口意的貪瞋痴等根本煩惱修理好:我是這樣想的。如果修學內道的人,一直往外看別人的道而不是自己的道,那麼豈不是會很累、很疲乏,到最後很可能一無所得?我常常告訴自己,別人的錯是因為自己的見地不對所造成的,因此,我會先找出自己甚麼地方錯了,然後才去研究別人在哪裡犯錯,這是為了避免「別人是因為自己的錯而錯」的情況發生。再加上,修持大乘菩薩道教義的人,基本上都會很捨不得去看到別人錯在哪裡,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以歡喜心、平靜心來接受別人指點自己錯誤。一個犯錯的人已經很可憐了,如果在被人罵,就更可憐了,菩薩道行者應該多慈悲那些犯錯人的心情,然後在給予適當的導引。因此,每當我遇上了以修持金剛乘為豪而輕慢其他派別的行者,我都會祈禱他早日可以更進一步,修得大平等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09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個人經驗:每一部經都會提到發無上正等正覺心,因此我知道無上正等正覺心很重要,因為那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關鍵。如果我追思下去,那要如何發這個無上正的正覺心呢?然後,我看到了這段: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先得世间四无量心。然后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次第方得出世间者。摘自:大般涅槃經 梵行品第八之一 http://www.fofaseng.cn/baoku/books/sutra/kgin/kgin12_2/374/374-15.htm


在修四無量心前,應該具備的的七知: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梵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住七善法得
具梵行。何等为七。一者知法。二者知义。三者知时。四者知足。五者自知。六者知众。七者知尊卑。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法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知十二部经。谓修多罗。只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曰(他本云目)多伽。闍陀伽。毘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如佛初生入天庙时。令彼天像起下礼敬。如是等经名未曾有经。何等名为优波提舍经。如佛世尊所说诸经。若作议论分别广说辩其相貌。是名优波提舍经。菩萨若能如是了知十二部经。名为知法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义。菩萨摩诃萨若于一切文字语言广知其义。是名知义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时。善男子。菩萨善知如是时中任修寂静如是时中任修精进。如是时中任修舍定。如是时中任供养佛。如是时中任供养师。如是时中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具足般若波罗蜜。是名知时。云何菩萨摩诃萨知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足。所谓食饮衣药行住坐卧睡寤语默。是名知足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自知。是菩萨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闻如是舍如是慧如是去来如是正念如是善行如是问如是答。是名自知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众。善男子。是菩萨知如是等。是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应于是众如是行来如是坐起。如是说法如是问答。是名知众。。。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人中尊卑。善男子。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菩萨当知信者是善。其不信者不名为善。复次信有二种。一者常往僧坊。二者不往菩萨。当知其往者善。其不往者不名为善。往僧坊者复有二种。一者礼拜。二不礼拜。菩萨当知礼拜者善。不礼拜者不名为善。其礼拜者复有二种。一者听法。二者不听法。菩萨当知听法者善。不听法者不名为善。其听法者复有二种。一至心听。二不至心。菩萨当知至心听者是则名善。不至心者不名为善。至心听法复有二种。一者思义。二不思义。菩萨当知思义者善。不思义者不名为善。其思义者复有二种。一如说行。二不如说行。如说行者是则为善。不如说行不名为善。如说行者复有二种。一求声闻。不能利安饶益一切苦恼众生。二者回向无上大乘。利益多人令得安乐。菩萨应知能利多人得安乐者最上最善。善男子。如诸宝中如意宝珠最为胜妙。如诸味中甘露最上。如是菩萨于人天中最胜最上不可譬喻。
摘自:大般涅槃經梵行品第八之一http://www.fofaseng.cn/baoku/books/sutra/kgin/kgin12_2/374/374-15.htm


原來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前,要先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原因調伏根本煩惱中的貪與瞋:
善男子。夫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者能断瞋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恚及众生相。摘自:大般涅槃經 梵行品第八之一 http://www.fofaseng.cn/baoku/books/sutra/kgin/kgin12_2/374/374-15.htm


為甚麼四無量之首為慈心呢?原來: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慈心。能生如是无量善根。所谓不净出息入息无常生灭。四念处七方便三观处十二因缘无我等观。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见道修道正勤如意诸根诸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四禅四无量心八解脱八胜处。一切入空无相愿无诤三昧。知他心智及诸神通知本际智。声闻智缘觉智菩萨智佛智。善男子。如是等法慈为根本。善男子。以是义故。慈是真实
非虚妄也。若有人问谁是一切诸善根本。当言慈是。以是义故慈是真实非虚妄也善男子。能为善根者名实思惟。实思惟者即名为慈。慈即如来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来。如来即慈。善男子。慈即大梵大梵即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者能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父母即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者乃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不可思议。诸佛境界即是慈也。当知慈者即是如来。善男子。慈者即是众生佛性。如是佛性久为烦恼之所覆蔽故。令众生不得覩见。佛性即慈慈即如来。
摘自:大般涅槃經 梵行品第八之一 http://www.fofaseng.cn/baoku/books/sutra/kgin/kgin12_2/374/374-15.htm


如果要成就四無量心,那麼必須瞭解貪與瞋的特性了:
善男子。是无量心体性有四。若有修行生大梵处。善男子。如是无量伴侣有四。是故名四。夫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者能断瞋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欲瞋恚众生。善男子。以是义故得名为四非一二三。善男子。如汝所言慈能断瞋悲亦如是。应说三者。汝今不应作如是难。何以故。善男子。恚有二种。一能夺命。二能鞭挞。修慈则能断彼夺命。修悲能除彼鞭挞者。善男子。以是义故岂非四耶。复次瞋有二种。一瞋众生。二瞋非众生。修慈心者断瞋众生。修悲心者断非众生。复次瞋有二种。一有因缘。二无因缘。修慈心者断有因缘。修悲心者断无因缘。复次瞋有二种。一者久于过去修习。二者于今现在修习。修慈心者能断过去。修悲心者断于现在。复次瞋有二种。一瞋圣人。二瞋凡夫。修慈心者断瞋圣人。修
悲心者断瞋凡夫。复次瞋有二种。一上二中。修慈断上。修悲断中。善男子。以是义故则名为四。
摘自:大般涅槃經 梵行品第八之一 http://www.fofaseng.cn/baoku/books/sutra/kgin/kgin12_2/374/374-15.htm


發願在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環節裡也是很重要的: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于诸众生慈心平等犹如子想。又行施时于诸众生起悲愍心。譬如父母瞻视病子。行施之时其心欢喜。犹如父母见子病愈。既施之后其心放舍。犹如父母见子长大能自在活。是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布施食时。常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得大智食。勤进回向无上大乘。愿诸众生得善智食。不求声闻缘觉之食。愿诸众生得法喜食不求爱食。愿诸众生悉得般若波罗蜜食皆令充满。摄取无碍增上善根。愿诸众生悟解空相得无碍身犹如虚空。愿诸众生常为受者。怜愍一切为众福田。
摘自:大般涅槃經 梵行品第八之一 http://www.fofaseng.cn/baoku/books/sutra/kgin/kgin12_2/374/374-15.htm


修四無量中的捨無量的究竟有甚麼好處?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菩萨摩诃萨。为欲利益诸众生故。谘启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以是义故。我随汝意说于大乘方等甚深秘密之法。所谓极爱如一子地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修慈悲喜得一子地者。修舍心时复得何地。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善知时。知我欲说汝则谘问。菩萨摩诃萨修舍心时。则得住于空平等地如须菩提。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空平等地。则不见有父母兄弟姊妹儿息亲族知识怨憎中人。乃至不见阴界诸入众生寿命。善男子。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无有众生寿命。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父母乃至寿命。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虚空。何以故。善能修习诸空法故。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空。善男子。空者。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菩萨摩诃萨云何观于内空。是菩萨摩诃萨观内法空。是内法空谓无父母怨亲中人众生寿命常乐我净如来法僧所有财物。是内法中虽有佛性。而是佛性非内非外。所以者何。佛性常住无变易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观于内空。外空者。亦复如是无有内法。内外空者亦复如是。善男子。唯有如来法僧佛性不在二空。何以故。如是四法常乐我净。是故四法不名为空。是名内外俱空。善男子。有为空者。有为之法悉皆是空。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常乐我净空。众生寿命如来法僧第一义空。是中佛性非有为法。是故佛性非有为法空。是名有为空。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观无为空。是无为法悉皆是空。所谓无常苦不净无我。阴界入众生寿命相。有为有漏内法外法。无为法中佛等四法。非有为非无为。性是善故非无为。性常住故非有为。是名菩萨观无为空。云何菩萨摩诃萨观无始空。是菩萨摩诃萨见生死无始皆悉空寂。所谓空者常乐我净皆悉空寂无有变易。众生寿命三宝佛性及无为法。是名菩萨观无始空。云何菩萨观于性空。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本性皆空。谓阴界入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观如是等一切诸法不见本性。是名菩萨摩诃萨观于性空。云何菩萨摩诃萨观无所有空。如人无子言舍宅空。毕竟观空无有亲爱。愚痴之人言诸方空。贫穷之人言一切空。如是所计或空或非空。菩萨观时如贫穷人一切皆空。是名菩萨摩诃萨观无所有空。云何菩萨摩诃萨观第一义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第一义时。是眼生时无所从来。及其灭时去无所至。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推其实性无眼无主。如眼无性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何等名为第一义空。有业有报不见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义空。是名菩萨摩诃萨观第一义空。云何菩萨摩诃萨观于空空。是空空中乃是声闻辟支佛等所。迷没处。善男子。是有是无。是名空空。是是非是是。是名空空。善男子。十住菩萨尚于是中通达少分犹如微尘。况复余人。善男子。如是空空。亦不同于声闻所得空空三昧。是名菩萨观于空空。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观于大空。善男子。言大空者。谓般若波罗蜜是名大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是空门。则得住于虚空等地。善男子。我今于是大众之中说如是等诸空义时。有十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即得住于虚空等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是地已。于一切法中无有滞碍系缚拘执心无迷闷。以是义故名虚空等地。善男子。譬如虚空于可爱色不生贪着。不爱色中不生瞋恚。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于好恶色心无贪恚。善男子。譬如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以是义故复得名为虚空等地。摘自:大般涅槃經 梵行品第八之二http://www.fofaseng.cn/baoku/books/sutra/kgin/kgin12_2/374/374-16.htm


在修持四無量心時,有這樣的觀念會是一種幫助:
佛言有。善男子。菩萨若于诸众生中三品分别。一者亲人。二者怨憎。三者中人。于亲人中复作三品。谓上中下。怨憎亦尔。是菩萨摩诃萨于上亲中与增上乐。于中下亲亦复平等与增上乐。于上怨中与少分乐。于中怨所与中品乐。于下怨中与增上乐。菩萨如是转复修习。于上怨中与中品乐于中下怨等与增上乐。转复修习于上中下等与上乐。若上怨中与上乐者。尔时得名慈心成就。菩萨尔时于父母所及上怨中。得平等心无有差别。善男子。是名得慈非大慈也。世尊。何缘菩萨得如是慈。犹故不得名为大慈。善男子。以难成故不名大慈。何以故。久于过去无量劫中。多集烦恼未修善法。是故不能于一日中调伏其心。摘自:大般涅槃經 梵行品第八之一 http://www.fofaseng.cn/baoku/books/sutra/kgin/kgin12_2/374/374-15.htm

[ 本帖最后由 123木頭人 于 4-8-2009 02:0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8-2009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23木頭人 于 4-8-2009 11:34 AM 发表
我個人覺得這是北傳大乘佛教的發菩提心和實修次第的方法,不知素兄對此有何意見呢?


首先谢谢木师兄的谆谆教导与转贴。

回到菩提心吧。劣者有两个疑问:

1) 以金刚乘的观点看,什么是菩提心?
2) 以金刚乘的观点看,如何能做到菩提心?

以上的观点可以是藏传佛教所理解的显宗。可是请木师兄别随便转贴汉传的经典来解释。劣者想知道藏传佛教的观点。同一句经典的文句,藏传佛教可以看成是A,可是汉传佛教却看成是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8-2009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密續的修行

转载自: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66979.html

密續的修行
人:釋見倫法師

密續的教法,也是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本質而言,與其他佛教修行法門有著一樣的目的,就是希望眾生離苦得樂,證入涅槃。只是佛本著慈悲不捨眾生的原則下,廣設方便而說八萬四千法門來引導不同根性的眾生或對同一眾生在心性引導上,依需求和階段性的不同,給予次第性的不同教學。因此佛開演三種次第的教學:
第一、

人天乘的教學。佛對一些尚未能發出離心的眾生,開示業及因果、三世輪迴,教導眾生守戒,斷惡行善,廣結善緣,離三惡道苦,得生人天之法。

第二、

聲聞乘的教學。對已能斷惡行善的眾生,佛更進一步開演三法印,分世俗諦及勝義諦而說。首先說世俗諦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世間是各種不同人事物的因緣組合,而且一個人事物也會由單一因緣,經時空的轉移而變化其原來的因緣,是為無常性,由於無常使我們無法掌控也無法隨心所欲,因而產生種種煩惱而生有生老病死、、等四苦八苦之相,知道世間乃至輪迴皆充滿苦、不淨而生起厭離輪迴之出離心。如是由因緣無常的觀念中,了知雖同一人事物在不同因緣下有著不同性質的現象,所以不能以那個時空下因緣所產生的現象為準,一切皆因緣起而生、也因緣起而滅,因生滅不定,所以無定性、也無自性,是無我、是空。由無常知苦,由無我知空,是佛開示苦空無常無我的世俗真諦,讓眾生脫離輪迴概念的束縛,離一切戲輪,滅貪嗔痴。然此乘中人因知世俗之苦空無常無我相,多數不願再入世度眾,只願出世了脫自身,是為小乘人自覺之境。

第三、

菩薩乘的教學。開演三法印中「涅槃寂靜」的勝義諦境界,是不生不滅之中道實相義理。心本不生不滅,無生滅變異故無無常,無無常故無苦相,無苦相亦無不淨,所以假喻常、樂、我、淨來表示本不生之涅槃寂靜的意境。因此能以本來清淨之心,常處極樂之境,不離亦不執著當下,所以不會畏懼執著輪迴世間而發願入世度化有情,圓滿悲智雙運,自覺、覺他、覺滿而成就佛道,是為菩薩大乘人之境。


密續教授是本著大乘菩薩發心,依中道不生不滅實相勝義了義諦為知見,總攝以上三次第的教學修行,細分為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的佛經思想修行,具足了世俗諦及勝義諦的觀念及體悟後,再進入事部、行部、瑜伽部等瑜伽三部的本尊化身修行,真實證悟無自性、離戲論的色空不二之境,明心見性後則入瑪哈瑜伽、阿魯瑜伽等無上瑜伽部的報身修行,以前者所證無自性空、離戲論智之不生本心合修氣、脈、明點,開纏縛中脈的五輪,淨化五毒,自顯五智,中脈暢通,四相具足,令紅白明點相融於心,生起四喜四空之樂空不二之境,使五大五蘊五毒五智八識也全部消融後,自顯本來清淨如無雲晴空般的自性光明,最後則入阿底瑜伽的法身修行,自性光明顯現後,自身六大皆處清淨光明相中,不假一思一念,任運自生法界清淨光明,此時如母子相會一般熟通無需思惟認知,雙融雙運,身心皆與法界體性不二分別之明空不二之成佛境界。如是等三身教授九乘次第,又配合三種根器不同教授起修。其三為:

一、
上根器人。由具德上師當下為其指示心性,本來清淨,不假修行,任運自成,無佛、無我、無眾生等阿底瑜伽的無修任運大手印及大圓滿法身境界的心要口訣,如是若不能證的身心無礙,不二法界如虛空之體性時,再教授次等。

二、

中根器人。次等教授氣脈明點的報身修行,若能如實身語意供養上師,不以個人主觀或客觀思惟,分別違逆上師心意,完全接受上師心要口訣指導,解五輪、開中脈,消融五大五蘊五毒五智八識,任顯自性光明後,任運而入子母光明雙融雙運之法身境,若不能再給於次等教授。

三、
下根器人。次等教授經論,明白教理,知輪迴與涅槃之取捨,再修四加行法,大禮拜令生對傳承的皈依信心及依止心,金剛薩埵法依百字明咒懺悔,消除業障,獻曼達供,身語意供養上師本尊空行護法,可去除我執慳吝,積聚成佛資糧,再者修上師相應法,祈求傳承祖師的加持,得上師身語意相應加持後,能視師如佛,對上師生起信心及恭敬心後,較易接受及了解上師心要口訣。如是明理、皈依、依止、信心、懺悔消業障、福慧具足後,再修本尊法之化身教授以證無自性空、明無戲論智後,再上進入報身修行。

所以,初學者或業障重者皆可在密續教學中,找到一個適當的修行階位,因此也就沒有所謂先修顯教,再修密教的問題,當然也無任何的危險性,因為每一個階段都有著見、修、行、果的修行,既然有「見」,就離不開佛法知見,但是佛法知見切不可以個人主、客二觀的喜好或分析去學習,因為主客觀都是輪迴世間的聰智思惟,無法也不能比較分析離輪迴世間戲論聰智的佛法勝義真理的。所以依止一位具德上師,如法如理,依次第的修行,才能知道一個法門的傳承知見、修法、戒律及果位,萬不可盲修瞎練,這才會有危險。

(请教木师兄红色字的内容有曲解密教的教义吗?)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4-8-2009 10:3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8-2009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木师兄,密教的化身佛,报身佛,法身佛,是否有相应的佛是其本体?

比如法身佛即是普贤王如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8-2009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本人喜欢当侦探推理的头脑,大概推理出密教的体系了。

虽然不敢学金田一发出豪言说:『各种线索都连成一线,谜底已经解开了。』。不过心里有个底了。

假如今晚木师兄不来指教,明天才来回贴,明早我上班要回贴就麻烦了。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4-8-2009 10:5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8-2009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3-8-2009 02:35 PM 发表
只要你认同(无余涅磐)说,
不管是断尽烦恼而不取涅磐(所以菩萨可以是圣者)
或者如部派佛教所讲的,为了不入(无余涅磐),菩萨不断尽烦恼(所以菩萨是凡夫)。。。
结论是,只要你取证(无余涅磐),菩萨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故事,就没有得唱了。。。

所以我才会说,大乘佛法的基本精神在于忘己为人,任重道远,不求急证(无余涅磐)。。
这里的急证,是指(无余涅磐)。依照大乘佛教十地说,菩萨由于深观般若波罗蜜,到了八地品味,
烦恼已经断尽如声闻的阿罗汉,不过因为大般若智慧和大悲心,于轮回和(无余涅磐)都不取,所以菩萨不取证涅磐,而于轮回世界广渡众生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请问你怎么理解以上《金刚经》?上述一切法包含了所谓的无余涅磐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8-2009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还真 于 4-8-2009 10:30 PM 发表
密續教授是本著大乘菩薩發心,依中道不生不滅實相勝義了義諦為知見,總攝以上三次第的教學修行,細分為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的佛經思想修行,具足了世俗諦及勝義諦的觀念及體悟後,再進入事部、行部、瑜伽部等瑜伽三部的本尊化身修行,真實證悟無自性、離戲論的色空不二之境,明心見性後則入瑪哈瑜伽、阿魯瑜伽等無上瑜伽部的報身修行,以前者所證無自性空、離戲論智之不生本心合修氣、脈、明點,開纏縛中脈的五輪,淨化五毒,自顯五智,中脈暢通,四相具足,令紅白明點相融於心,生起四喜四空之樂空不二之境,使五大五蘊五毒五智八識也全部消融後,自顯本來清淨如無雲晴空般的自性光明,最後則入阿底瑜伽的法身修行,自性光明顯現後,自身六大皆處清淨光明相中,不假一思一念,任運自生法界清淨光明,此時如母子相會一般熟通無需思惟認知,雙融雙運,身心皆與法界體性不二分別之明空不二之成佛境界。如是等三身教授九乘次第,又配合三種根器不同教授起修。

基本上我對這位法師的傳承不瞭解,所以也不知道誰是他的上師,也不知道他的上師教過他甚麼,所以我只能從我所知道的來回復了。
據我所知,只要在四部瑜伽裡面選一部就可以了,不需要全部都修,因為每一部瑜伽裡面都有著所謂的「明心見性」和「保任」的修法口訣。其實,修持密法不一定要修氣脈明點才會修成即身成佛,氣脈明點的修法只是一種輔助而已,還有因為四部瑜伽裡面的前三部是沒有氣脈明點的教授。氣脈明點的功夫掌握得很好的人也未必能即身成佛的。上師會直接指點學生該修些甚麼,所以不一定有必要修氣脈明點。但是如果自己引導自己的話,那有極大的可能性會走錯路和冤枉路。
我沒有看過關於以氣脈明點的修法來開中脈的五輪的說法。
據我所知,人死的時候,紅白明點才會相溶於心的。或許還有一些不共的法門是我所不知道的。
基本上,五蘊那些部分在生起次第時就已經處理好了,不需要等到圓滿次第才動手。
如果法師他修阿底瑜伽的話,這個「自顯本來清淨如無雲晴空般的自性光明」在「空觀」「自成」的部分就可以修好了,不需要經過生圓二次第那些修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8-2009 0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还真 于 4-8-2009 10:34 PM 发表
请教木师兄,密教的化身佛,报身佛,法身佛,是否有相应的佛是其本体?

比如法身佛即是普贤王如来?

基本上:
普賢王如來是舊譯寧瑪派系統裡面才會有的。
在其他新譯派裡面的法身佛是金剛總持。

但是:
因為每一個本尊傳承都不一樣,所以法報化三身也會依照本尊的傳承法統而有異。
例如:
1.
法身阿彌陀佛
報身觀音菩薩
化身蓮華生大士
2.
法身普賢王如來
報身金剛心
化身釋迦牟尼佛/蓮華生大士
3.
法身普賢王如來
報身觀音菩薩
化身蓮華生大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8-2009 0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8# 123木頭人 的帖子

修行密法時,金剛乘弟子必須注意明與空(光明的羽翼和空性的羽翼)這兩方面的事情。通過光明羽翼的修證可以讓行者成為天人的化身,然後透過此,行者可以證悟佛的色身。通過空性羽翼,行者除了看到空性以外一無所見。這是體驗成佛的非常特殊的階段,就是所謂的大手印。心如果要安住(保任)在這種狀況,必需要藉著善巧方便:熟習脈和氣的運用,然後證悟佛的法身。透過這兩個如羽翼的能力,可以幫助行者飛向成佛的道路。
---------------
心如果要安住(保任)在這種狀況,必需要藉著善巧方便:熟習脈和氣的運用,然後證悟佛的法身...........终于明白你曾说过(保任)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8-2009 0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0# 123木頭人 的帖子

禪宗开始没有保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9-2024 06:44 AM , Processed in 0.12470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